起这个与电影相同名字的标题,好吧我承认我的文笔与电影相差甚远,我也承认此电影也未必拍的很好,但是我确实找不到对这篇文字相衬的标题,姑且如此吧。
近期媳妇带着娃娃回娘家了,我也滚回了单身的日子,自由轻松了许多,也有了心里的挂念。
背景写完了就开始写主题,此电影描述的人物比我的年纪年长10-15岁,唯一觉得能引起共鸣的即是Beyond,所以我才能有兴趣看完这部片子。
电影写的大多算是缅怀自己所丢失的梦想,滑去的时光,与之相对比的应该算是《老男孩》了,当然《老男孩》要比这电影出的早,影响也必然比之要突出。
此片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生活给主角刻下的印痕,一个懵懂调皮的少年在情窦初开的时候遇上心仪的女孩,貌似是一出喜剧(中间夹杂着姐姐年轻的悲剧)打群架,公然反抗老师,偷着学抽烟,为心仪姑娘敢于走到大家面前表演Beyond(当然未遂),甚至不计后果的报复“悲催男”——沙威,入狱,而后遇上妻子,领养孩子,妻子离世,孩子叛逆.............青春叛逆与逃离,爱情与友情背叛,世俗妥协与抗争,这确确实实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平凡而琐碎的生活,这确实是无奈而有不可逃避的生活。
岁月无声,当杨朵朵带着大城市的气息来到小城镇的时候,当她把Beyond带给马卫国的时候,她也许已经晓得了这个男孩会爱上她;当她勇敢的接受沙威的时候,她也许料到过她的爱情也许会无疾而终;当她叛逆的自暴自弃的时候,她也许也想着有人走过来拯救她;当她在电视上看晚了许多年的Beyond演唱会的时候,她怀着的孩子已经睡着,她手中还拿着马卫国的半张票..............我们不知道这么多年生活在她身上刻下了什么印痕,但是她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吧岁月带走的不只是容颜,更改变了我们的思想以及其他的某些难以名状的东西,此片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最后时候当四化把两千块钱轻轻地放在桌上,面无表情的让三个年轻人把钱拿走的时刻,他也明白他的青春已经让新的年轻人拿走了。
很多的东西在90几分钟之内很难表述明白,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我很喜欢这个片子,也喜欢这个片子中的Beyond的《情人》、《再见理想》,里面还有汪峰的歌,电台里面还放了点唐朝的《再回唐朝》,等等等等。
曾经的摇滚,我们或许也曾喜欢,也曾叛逆,我们无一例外的被平淡的生活刻上烙痕,我们依然踩在生活的轨道上。
如果人生有坐标点,那隐藏在背后的属性定然会诠释我们自己的人生吧,谁知道呢。
朋友,岁月无声,朋友,岁月如水,朋友,慢慢的走下去
看了没多久,不是很喜欢这个电影,马卫国在车里听电台广播黄家驹就感觉在模仿《老男孩》,偶像的影响贯通整个故事。
还有四化也同样喜欢杨朵朵,多年之后四化变得有些物质也都有些类似。
我是不喜欢杨朵朵这一人物的,个性太鲜明,不像那个时期的孩子,说话做事过于成熟,分明就是现在的城市少年。
受她熏陶马卫国了解了摇滚,我想当然的以为她也会喜欢马卫国,然后四化和他争,再然后有了分歧形同陌路,她嫁给了四化,结果出来个体育老师,马卫国为了替杨朵朵报仇去坐了牢。
没想到除了结尾杨朵朵再没出现,那些都成了少年时的回忆。
红霞就那样出现了,领养了孩子,开始两人的幸福生活,却得了癌症。
临死之前穿着红裙怀念坐在马卫国自行车后面的场景蛮感人的,她也是幸运的,有个男人真心的对她好。
结局就是多多陪着老爸去看梦想的BEYOND演唱会,成为孩子妈的杨朵朵坐在电视机旁看着演唱会,手里拿着马卫国给她的手绘门票,泪流满面。
马思纯挺好看的,范植伟就演的一般了,再加上不喜欢他本人,全是冲着怀念青春的去的,却没了《老男孩》的那样感动。
虽然有几处戳中泪点的地方,却没那么有新意。
这部电影看完非常有感触,因为不是在那个年代出生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那时的青葱岁月,主角马卫国的一生看似平凡但却经历了太多。
那时的友情很纯粹,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 ,爱情表达的也很干净。
希望没看这部电影的人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一看,里面的配乐很有年代感,很是怀念。
影片讲述了西北小镇三个少年马卫国,铁头与四化与转学女孩杨朵朵经历酸甜苦辣,最终成长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是1988年,西北的一个小镇。
三个少年,马卫国,铁头和四化,是一起打群架,一起砸别人家玻璃,穿一条裤子的发小。
老大马卫国是三人中唯一有文艺范儿的青年,弹吉他,写诗歌,有着这个年龄所有孩子都有的叛逆和义气。
胖子铁头,性格直率,常常对关键时刻犯怂,有点自私小心眼的四化大加指责。
本来日子一直这样不紧不慢的过着,打架,乱晃,唱歌,也许考上大学,然后继续以后的学业。
但某一天,杨朵朵出现了,从此他们的命运,确切的说,是马卫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马卫国的姐姐 恋爱中怀孕被人无情的抛弃 只能去堕胎 大好的青春就被扼杀在保守的传统思想体系中 最后嫁给了乡下的一个傻子在这个精神贫瘠的年代,杨朵朵的到来不仅带来一丝清新自由风,也把摇滚带到了这个小镇。
而马卫国,就在这个时候,爱上beyond,爱上了杨朵朵。
当马卫国听着beyond那首《再见理想》时,杨朵朵问他,“你有理想吗?
”“有啊。
”“什么?
”“娶你。
”
日子悄悄溜走,高考也临近。
发小铁头和四化被困在家里复习功课。
马卫国每天一个人在房顶弹着吉他练beyond的歌,有时会长久地俯瞰这个他生活的地方,开出花的繁茂的树,灰色的天空。
同时,杨朵朵和学校的体育老师发生了恋情。
而某一刻,马卫国从杨朵朵的眼神里读出了这个信息。
联欢会上,马卫国摔了吉他。
杨朵朵和老师在图书馆亲热被逮住,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不轻的罪名,何况是老师和学生发生恋情。
在领导的审问威胁下,这个曾经自称爱杨朵朵的男人背叛了杨朵朵,说,是杨朵朵勾引的我!
他的前途和名声保住了,坐牢也避免了。
然而,杨朵朵失踪了。
高考过后的某一天,哥仨儿又坐在房顶上。
四化和铁头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收到,而马卫国的,没有。
铁头把自己的通知书揉成一团摔在,地上,说:“老大,我陪你再读一年!
”四化则说:“我得回去问问爹妈。
”铁头大骂:“你个怂包!
”
杨朵朵出现了,马卫国也知道了她失踪颓废的真相。
于是某个晚上马卫国,铁头,还有也喜欢杨朵朵的四化三人在路上堵住了那个男老师。
本来只是想教训一下,然而四化却拿起砖头直接拍向男老师的头,这下,三个人都愣了。
跑回家,马卫国看看母亲手里拿着的大学通知书,又看看自己胸前的名字已不知何时扯掉了,此时,警车来了。
马卫国承担了所有的罪名。
被警车带走的那一刻,杨朵朵在后面追着,什么也没抓住,却只抓住了马卫国递出来的半张手画的那张beyond的演唱会门票。
马卫国曾说,到时候我带你去看beyond的演唱会,去香港。
监狱里,电视报道beyond的主唱黄家驹在日本去世的消息,那一刻,马卫国觉得心里有某种东西崩塌了。
恰巧这时狱友发生冲突,马卫国失手打伤一人,后来被判决加刑。
9年后,马卫国出狱。
已是大老板的四化,还有铁头来接马卫国出狱。
如今已是大老板的四化早已忘了当年的恩情,饭桌上吹嘘自己如何成功,如何有钱。
铁头踹翻桌子,冲四化大骂:“这一切都是老大给你的!
你现在装什么!
”时间,金钱以及地位,有时候会改变一些人,向世俗妥协。
马卫国来到了北京,当他在天桥下跳交易舞的人群中遇到了红霞。
“你有理想吗?
”她问。
“有啊。
”“什么?
”“……”红霞因为年轻生活不捡,不能生育,他们去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叫朵朵。
女儿越来越乖巧,日子刚刚在马卫国的努力下要得到好转,红霞却要离开了。
病魔最终还是夺取了她的生命。
当马卫国大吼:我有钱!
给我用最好的药!
当红霞拔掉插在身上的针管,穿着大红色的嫁衣,倒在病床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适时响起的背景音乐,让人有种胸口憋的生疼的感觉。
他的心,永远停留在那个年代里。
他听的音乐也还是当年的唐朝,beyond,黑豹,shocking blue,他所经历的,没有人会知道,他所怀念的,亦没有人会懂。
白发已爬上了两鬓,三个发小又坐在一起,感悟回忆着所有的点点滴滴。
马卫国去看了演唱会,一场23年积淀出来的演唱会,杨朵朵坐在电视机前,女儿已经枕在她的腿上睡去,她拿着那张只有一边的门票痛哭流涕。
影片的最后,马卫国和朵朵肩并肩,走向写着“光辉岁月”的大屏幕。
那个精神贫瘠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正值荷尔蒙分泌高峰期的高中生,青春的诱惑在世俗压制下难免会带来伤痛,更何况是在穷破的小厂里,是一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冲动年轻人,付出的伤痛是巨大的。
有人认为青春应是肆无忌惮的,是用来挥霍的,片中的男主为自己那不负责任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看到成年后一人在北京独自打拼之辛苦,在天桥上吹着气泡的短暂地忘记人生之辛酸之时,我湿了!
他在为自己当年的所为付出代价。
岁月无声,时光悄悄地改变一切,当某天你回过头来,猛然发现如今的你和当初的你根本无法比较,一切都是那么的意外。
正如别人所说:“岁月无声,黑了木耳,软了香蕉”。
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段生命历程都有一段无声的歌。
跨越23年,主场景从陕西到北京,《岁月无声》的作者肯定想表现更多的内容,从故事情节上我联想到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同样是痴情“女子”负心的汉;从叙事结构上作者好像也想玩点复杂,玩点悬疑,学学昆汀塔伦蒂诺。
当然作者还是想给这部电影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在回忆中思索人生的意义。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远远不及《霸王别姬》、《低俗小说》和《布拉格之恋》给我的震撼。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背景音乐,我看到了李安《饮食男女》的影子,用流行音乐为年代刻上明显的印记。
93分钟的电影,竟然毫无突兀的穿插了15首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岁月无声》无疑为70、80零后打造了一场音乐盛宴。
当男主角站在北京的天桥上,背景音乐渐渐响起,我竟然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汪峰一开口我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北京北京》,这他妈简直就是为男主角量身定做的一首歌啊,能够跟作者产生共鸣不也是作者所追求的?
这个场景我是小小的感动了一下,为了作者精彩的配乐。
当然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场景我们可能想到不同的音乐,当男主角被关进警车,女主角在后面拼命追赶,我多么希望响起许巍的《蓝莲花》,总感觉许巍那些许沙哑的嗓音有一种忧郁、悲壮的力量,送给此时的男主角应该很是贴切。
闪亮的日子、走过咖啡屋、维纳斯、再见理想,大约在冬季、粉红色的回忆、路灯下的小姑娘、血凝、棉花、北京北京、心太软、心恋、绽放、坦白、情人。
它们是属于70、80后这一代人共同的财富。
有人说过“一首好歌往往比一则新闻更能记录一个年代”。
电影的画面已经模糊,它的音乐似乎穿透了我的心灵。
虽然有些歌名很陌生,一旦旋律响起,我就能一下子回忆起曾经的某个年代。
听到《心太软》我就能想到初中时住在教室改成的宿舍里,冬天没有暖气在灯泡上套袜子烤,鞋子里放一个装满热水的塑料袋,过段时间拿出来鞋子里冒出一缕缕热气伴着男孩子特有的脚臭味在宿舍里飘来飘去。
听到《大约在冬季》就想到大学宿舍里的老七,仅仅比我小一个月,明明应该叫我六哥,但是就因为(据他说)我跟他一个亲戚很像,他叫了我四年的表弟。
每当踢完球回来光着膀子在宿舍抚摸着他那惨不忍睹的膝盖,他都要忍不住吼上几句《大约在冬季》或者《大海》,何其豪迈,少年壮志不言愁。
听到《闪亮的日子》我竟然有点想哭,曾经的无忧无虑,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年少轻狂都已经成为往事。
回忆起大学里打球、恋爱、和舍友提着暖瓶买上瓜子结伴看电影、通宵游戏的日子,闪亮的日子历历在目。
那时的我为了听音乐宁肯花上一个月的生活费也要买一个WALKMAN,那种很屌的松下牌录音机,能自动前进倒退一整首歌;为了打球我肯花半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个球拍,买回来不合适又花半个月的生活费修改;那时的我曾经去学校教学农场偷过梨,好像比正宗的莱阳梨都甜,那时的我曾经和朋友围着学校围墙走了个遍,回来累个半死,大家都不知道在干什么;那时的我带着女朋友跟朋友们去附近野炊,从山上挖一些土豆、地瓜埋在地里烤着吃,虽然半生不熟,难以下咽。
同学们,“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的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感谢《岁月无声》让我在这个下着小雨的春夜,又一次回忆了我那懵懂的无悔的青春岁月。
我之所以力荐的原因很简单。
不是关于演技,不是关于拍摄质量。
除去演技,除去拍摄质量,除去植入广告。。。
这些来说,这个电影很成功。
我想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叛逆期,我们疯狂,我们追逐我们所谓的主流。
但是当我们真正长大了,或许我们回头看看,当初我们做过的傻事,真的是太傻。
或许我们都会做点什么去弥补,就像范植伟给傻子把篮球吹起来,这是徒劳的,但是他只是真的想为他做点什么。
从小我没喜欢过摇滚乐,没有什么追逐的偶像,(或许这就是我现在生活的漫无目的的原因吧。
)所以我不知道一个偶像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知道了,当自己的偶像去世的时候,心中的一个无形支柱破灭了,所以他可以继续选择牢狱之苦。
不管自己的女儿做的多么的过分,他可以容忍,他可以在自己女儿面前大声的哭泣,因为自己也曾经年轻过,但是女儿侮辱自己的偶像的时候却打了她。
刚看到有人写这整个是一个回忆片(好像是),但是我也看到了两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个是,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叛逆了。
第二个是,医院真的很没人性,如果范植伟年轻的时候,他应该会拿着那20万直接砸到护士的脸上。
岁月悄无声息的匆匆而过,当我们成为人父,已经两鬓斑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了青春的躁动,我们不在玩世不恭,我们不在膨胀高调,我们面对小一辈的叛逆也是一笑而过,看着他们犯我们同样的错误,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毕竟他们还是年轻,毕竟他们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毕竟他们还不懂的岁月的无声!!!
题外话,不存在任何攻击意思,只是自己的想法,请各位不要喷。
看电影的时候请不要在研究演员的演技,不要看他的拍摄质量。
如果追求这些,请不要看国产电影,还是去看美国大片!
一个电影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明星大腕,不是他拍摄的多么精美,而是看这个电影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让我们回忆起一些东西。
一个电影的成功个人认为是他让人明白了一些东西,看清了一些东西,回忆起一些东西。
(第一次写影评,请各位多多指点!
)
这部电影等了一年多,预告片都看过十遍了,今天终于看到正片了!
为了家驹,为了beyond,一定要顶起!
《岁月无声》今天新上的8部电影里面,《岁月无声》被排到的唯一一场在晚上八点十分。
排队的都看大海啸来的,我一进影厅--算上我一共仨人!
昨天微博上为了召唤大家把莫言都搬上来也没起丝毫作用啊。
大概今天上的片子太多,这个小制作影城连影前广告也免了直接进入正题,片名设计的画面很完美,电影的清新可见一斑了。
然后看到了1988年,看到玻璃球听到闪亮的日子,看到花季女孩子听到走过咖啡,看到当年的录像厅好亲切啊。。。。。。
非常非常有诚意地怀旧,让人亲切的镜头是电影给我们的时光隧道回来并不久远的过去。
监狱的大门隔绝了心爱的杨朵朵,黄家驹的去世也注定了与她断然没有见面的机会,可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另一半同样喜欢红色裙子的她,蒙亭宜笑得是影片里最漂亮的。
每一段都似乎凝重却没有大肆爆发,2011年那天黄家驹去世的15年后的那个晚上马卫国哭了,哭得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慌乱哭得观众的情感决堤。
70后活得如此不易!
电影在回忆释放倾诉,除了第50分钟才出现啤酒广告,后面几个广告植入也没有让人生厌,这些都让它成为10月新片潮里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的两个地方,第一场西北孩子玩闹出来打劫的就是东北口音,癌症晚期的蒙亭宜撤下病床上一切装备之后,就不能用生命体征仪的指示作为死亡标志了。
我的家在中国的某县或者某市里。
不管在哪儿吧,总之,我家乡的特点就是不发达、落后、而且闭塞。
90年代早期或者中期那会儿,我在上中学,有几个同学是我的铁哥们。
他们叫李华或者张凯或者王勇。
我们当然要一起旷课、抽烟、打游戏、打架……并且发誓要在长大后离开这个小地方,到外面去闯荡一番。
然后,从首都或省城转学来了一个女同学,她一定很漂亮很潮,并成了这个学校的焦点。
假设她叫妍妍或者燕燕或者艳艳。
然后,我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很喜欢她,其中必然包括我们这群人中长得最帅、最能打、最讲义气的那个。
假设他就是王勇。
我们虽然喜欢妍妍,但是碍于青春的羞涩,当然不敢言明,只能YY。
于是,妍妍就和另一个团体里的另一个人好了。
这个人是个学生或是社会青年。
当然,不久后,事实肯定就会证明他根本就是个无情无义且没种的色狼。
妍妍被抛弃了,严重的话,她还会怀孕并打胎。
在帮助妍妍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妍妍和王勇相爱了。
这或许还导致了我们这个团体内部的矛盾,但无论如何,我们要为妍妍报仇。
在一次约架或者偷袭之中,王勇失手把那个男的打残废了。
因此,他进了劳教所……几年后,王勇从牢里出来。
他变得沉稳冷静。
在我或者某个哥们或他亲戚的帮助下,他把握时机,开始做生意。
终于,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小地方到了大城市。
他娶妻生子、觥筹交错、兵来将挡、纸醉金迷……然后,某一天午夜梦回时,他忽然感到无比的空虚。
他手握着当年妍妍送个他的随便一个什么东西,热泪,从他的眼中滚落……一个够俗、够滥、够狗血也够无聊的青春故事。
当然,你得承认青春确乎是有一定范式的。
从年轻到成人的过程,多多少少是个从无序到秩序的过程。
而最简单的、最不费脑子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表达就是去描述无由的暴力、青涩的爱情和懵懂的性。
围绕着这三者,你可以编出无数个相互类似、同样无聊、同样狗血的故事。
号称新锐导演的周旭先生的《岁月无声》就是其中的一个。
最浅薄的对于青春的回顾和想象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
我不得不惊诧于,一个人真的好意思用如此简单、狗血又无聊的故事来回顾自己的青春。
真奇怪他怎么就好意思这样对待过去的自己?
对他来说,他的青春岁月就能够呆板到如此没有新意的地步?
好吧,就算惊诧,但那也是导演和编剧自己的事情。
别人活得轻松浅薄或许正是别人的快乐。
说到底,这这关我什么事?
关我事的是,这个电影的卖点在它的音乐。
串接这样一个狗血无聊的青春故事的,是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beyond的《再见理想》、韩宝仪的《粉红的回忆》、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张楚的《棉花》、汪峰的《北京北京》……好无辜的歌曲们。
怎么就把版权卖给了这样一个电影呢?
然后,该电影的无耻宣传是:一部电影能集中呈现十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应属罕见,可谓开创了历史先河。
历史先河?
就是让所有的歌曲都沉沦其中,被侮辱与被损害?
相比这个由大量音乐支撑着的无聊青春电影。
我倒想起了那个从头到尾只是不断重复着黄舒骏原创的一段音乐的《青少年哪咤》,我在其中所看到的青春的孤独感也远比这些堆砌着所谓暴力、理想和爱情的青春要有趣得多。
而且,这还不是这个电影最令我发指的。
除了侮辱音乐之外,令我更不能忍受的,是对我最喜欢的陕西方言的损害。
我实在弄不明白,周旭先生作为一个湖南株洲县人,干嘛不回他自己的老家去拍他的所谓青春故事呢?
为嘛要用陕西当背景?
然后,除了应该是在当地找的配角之外,其余的演员几乎没有一个会说陕西话的,可是,又非要让他们说陕西话。
然后就导致片中角色均操着一口混合着河南话、普通话的四不像的陕西话……这样,导演终于成功的强奸了陕西方言,又破坏了演员的表演状态!
一个坏人做坏事有所得我都能理解,麻烦就麻烦在我真的不知道周旭先生因此得到了神马?
所以我只好认为他实在不足以被称之为坏,他只是笨吧……至此,这电影就只剩片名还比较靠谱——它还是“无声”的好。
真的想说全程卖惨不等于某种情怀。另外我也想问问“女性意外怀孕”和“我的脸往哪搁”与“嫁个傻子”之间的必然关系是从哪得来的?
什么玩意儿?
有模仿《老男孩》,却没模仿到根本精髓。
真的很一般,没觉得肆意疯狂,只觉着神经病……音乐选的倒很好,却貌似被糟蹋了
主打怀旧和音乐,活像长片版《老男孩》。但实在是眼高手低。连短片都不如。叙事节奏莫名其妙,人物和剧情莫名消失断层。拍的是80年代末,却混杂了70年代的布景,80年代的服装,90年代的道具和新世纪的人物。简直是个四不像。90年代中期居然就有绿色1元纸币了?剧情也是狗血烂俗。两星鼓励分不能再多了
如果当成MV或超长音乐故事来看,非常有味道,里面经典歌曲的从头到尾回荡是满满的加分,丝毫没有违和感。或者,音乐是你最好的伙伴,旋律永远留在记忆中,留在岁月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音乐,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故事”。关于音乐,流行也好,怀旧也罢,总有人记得,有人遗忘;而关于
不知所云~
为咩总要弄个胖子进去捏
笔调和情节的设置老套,但是还是感动了
音乐支撑拼凑的狗血人生,碎渣渣的狗血人生,为了阿青再给一星
《岁月无声》:很感动,好几次落泪,唯一一部我哭了不下三次的电影。
只有一厢情愿的回忆是不够的。
孽子之后,范植伟都没演过太好的角色,多了负面新闻,可我还是喜欢阿青。这次演一个男屌丝,算是突破。影片各种狗血的人物苦难,但也算集大成,富有年代感的配乐功不可没:闪亮的日子、血疑、北京北京、绽放、心恋、情人、再见理想…剪辑:http://video.sina.com.cn/v/b/89892999-1345391250.html
为黄家驹拍了一部怀念片
岁月无声,人生无常...
不能用小成本来掩饰这部电影的粗糙
如果可以beyond一以贯之,少点所谓的80年代歌曲,还是很不错的。有个盆友讲的不错,范植伟化身陕西屌丝毫无违和
节奏跳跃太快,任务性格还不够饱满。怀旧的那部分还是不错,让我想起幼时的美好记忆
為了范植偉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