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编剧,一定这么拍。
开头当周迅还不是老鬼的时候她是知道王学兵是老鬼的,所以她是真的想要杀死老鬼,只是她不知道小昌并不是直接由她领导的,而是直接接受老鬼的命令。
她满心以为她真的干掉了老鬼,所以当她回到中国见到老鬼还是王学兵的时候才会如此惊讶,这惊讶不是她发现王学兵是老鬼,而是王学兵没有死。
这个事件将会是整个事件的最大伏笔。
引出的后面一个小包袱是小昌的死,王学兵刚刚把小昌在调查“重庆”的事情透露给周迅不久,小昌就中了埋伏死掉了。
在老鬼派了周迅去找罗三耳的时候,一盘很大的棋就开始了。
周迅知道老鬼是会想法设法一定要把”重庆“找出来的,所以她选定了梁朝伟作为最关键的棋子,罗三耳作为重要的一个垫背。
这就解释了她第一次见到罗三耳和梁朝伟的时候完全忽略组织安排的目标任务,直奔梁朝伟而去。
在把梁朝伟领回基地的路上,她做的梦回想起了王学兵的假死,这是暗示她想要故技重施的决心。
之后的一切都是周迅一个人的连环计了。
她和梁朝伟和王学兵都产生了若有若无的感情纠葛,扰乱了701内两大核心人物的判断力。
为梁朝伟做复明手术是为了让他多一门感官从而减弱他的听力。
而梁朝伟听到的“重庆已被发现”其实根本没有错,只是制造了这样一种设计好的致命失误来彻底摧毁梁朝伟的信心。
当701最重要的耳朵已经没有了信心,在如此短的时间内701几乎已经无力回天,而重庆的任务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周迅的死是借用了王学兵的死,故技重施来掩人耳目,尸体暗度陈仓而本人金蝉脱壳,而在最后周迅借尸还魂演绎一出王者归来。
罗三耳是使701相信这一事实的关键人物,因为王学兵在上海和周迅相互通讯的时候也看到了罗三耳在吧台,这样周迅的被发现就更加合情合理了,所以无论如何他必须死。
使周迅没有想到的是梁朝伟弄瞎双眼放手一搏上演了屌丝的逆袭,也知道了周迅的终极身份。
在故事的最后五个”小重庆“在任务失败后无论如何都会自杀来保护真正的”重庆“。
而王学兵根据梁朝伟再度失明后用心找到的信息找到了身份为”重庆“的周迅,周迅将一切和盘托出,故事结束。
以上完全是我自己假想的剧情,并无他意,只是觉得这种安排更加具有悬念。
个人爱好,不喜还请见谅。
这个故事用我们熟悉的话语系统表述如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将他们一举歼灭。
”如果让长在红旗下的导演来拍,指不定会如何主旋律。
但身为香港导演的麦庄,意图再明显不过:对于这个故事,他们感兴趣的是它的壳——谍战的类型,而不是它内在的意识。
所以《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
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政治、文化、民生、语言系统都被一道分水岭划过,避而不谈确切的时间界限,便可以让随后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层“不知有汉”的暧昧性。
同样模糊时代的还有美术和服装,无论是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秘密的701机关,无论是街头的民众,还是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都没有明确的符号指认这是“解放后”,完全不是我们在过去影视作品里熟悉的对“新中国”的表现习惯。
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宛如民国繁盛时,701机关除了神秘一点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头并无列宁装、中山装的踪影,几个主角更是爱穿啥穿啥。
它既非民国,也不像“新中国”,说它是一个抽离的时代并不为过。
语言也是避重就轻。
用略带亲昵的“老蒋”代替敌我分明的“国民党”;不说贬义的“国民党特务”,而称“蒋家的特工”;不用立场明确的“新中国”,而用更加中性的“国家”。
一整套革命话语体系在不知不觉间淡化。
通篇没有看到周迅、王学兵等“共产党人”表过姿态,喊过口号,他们干间谍就好像打份工。
周迅跟“重庆”一帮人打牌一场,你是国我是共,她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是找口饭吃”。
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写得出来的台词,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态——连特首也是“我会做好呢份工”,谁不是混口饭吃呢。
国与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间,“大家各为其主,不过打份工罢了。
”多妙。
这一切的去时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务于人物的暧昧性,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边的人。
他们的政治立场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以及这过程中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产生的戏剧性。
所谓两大阵营对垒,麦庄根本就是当警匪片来拍。
谍战的新瓶里,装的还是他们最爱的老酒类型。
我因此欣赏麦庄的努力。
将一个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为己所用。
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证明这些努力始终还是徒劳。
对“重庆”的大反击,交叉剪辑中,由会场的五星红旗开始——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符号,暗示了这一场戏将会主旋律到触目惊心。
接着“解放军”首长的讲话,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统”的习惯性表述:“新中国”。
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这一刻都颇具反讽意味地“晚节不保”了,在对“重庆”一帮人的追剿中,个中爆发的旗帜鲜明的政治意识,我无力赘述。
这是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导演拍出围杀国民党的场面。
而现在,已经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这帮“反动派”由香港演员出演:方平、吴家丽、林威,另一边的“红色派”则是王学兵领军的大陆演员。
细细解读其中的意识,便会知道Casting上并不是巧合。
这场戏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识形态审查。
身为革命历史题材,一路语焉不详,到最后要求必须敌我分明。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感觉悲哀。
我不愿意用“投诚”来形容这场戏给我的观感,因为了解中间有多少创作的无奈。
但那一刻瞠目结舌时不禁想,这会是香港导演们的一个转折点吗?
这种转变,正值《无间道》十年,不妨来做个对比。
两部片里,梁朝伟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码。
《无间道》中,摩斯密码传递的是香港黑社会犯罪信息,《听风者》中,摩斯密码用于共产党获取敌方机密。
同样是梁朝伟的敬礼,陈永仁在黑暗的小巷里向叶警司(香港警察)敬礼,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张学宁(共产党烈士)敬礼。
前者独自一个人,后者被包围在集体中;前者身份模糊,后者政治正确。
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陈永仁。
十年间,一个敬礼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创作者的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令人唏嘘。
说到底,制度下的电影人何尝不是“听风者”。
听的是电影局的风,听的是意识形态的风。
跟《画皮2》一样,男主角都戳目明志(爱),背后的比喻,是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冇眼睇?
你知道,我常来这里,可是你知道我来看谁吗?
过几天我要结婚了,以后也许很难再来了,又或者再也不能来了。
不不,不是妻子不允许。
而是我要离开这里了。
你知道惊艳是什么意思么?
特别是有一个人换下华服,重新衣着普通的时候,那种落差,同样也可以称为惊艳 。
我看到那么多美丽的女人:精心的妆容,精致的服饰,得体的应酬。
可是一旦她们卸下这些回到普通人里,你还会有惊艳的感觉么?
没有吧?
我却碰到一个。
那个人,她在花丛里能够是朵不一样的花,也能在草丛里是更加夺目的草。
你问她美吗?
当然了。
她连名字都很美。
可是她没有名字了。
我们这里都没有名字我哪里认识得她?
当然在交际场里。
要知道,我的身份决定了交际应酬就等于吃饭喝水一样平常。
你知道么,5年,整整5年呀,这个女人让我欲进不能、欲罢不休,似亲近又遥远。
一边被她勾引着、同时被她推辞着,还又不能急、不会恼。
直到有一天,她带重要人物走进密室,并一把刀剌进我的身体里。
原来………所以,当她走进我们的基地时,她会那么惊讶了一瞬间。
那转瞬即逝的表情,逃不过我的眼睛。
其实,我也刚刚知道是她。
仅仅稍早一点,而已,也只是仅仅伪装得比她平静。
后来的事情,就跟这个灰色的壁垒里一样,一切有着严格的规则。
我们这种人,注定了不能随意恋爱结婚。
旁观她与阿兵。
一切风起云涌,都只能旁观。
那次她接到任务离去前,突然转身,说:如果我以老鬼的身份命令你呢?
瞬间我懂了,我所想的,与她想的,原来是一样的。
她喜欢我!!!
你在怪我,为什么妻子不是她么?
是啊,我想表白的,等她完成任务回来我就告诉她。
你是知道她有多能干的,她从来都没失手过呢。
她那次任务非常危险,我不能打扰她。
所以,我只有全力配合她的工作,以及等着她回来。
而当她回来时,已经……她身上中了13刀。
那个美丽的女子,连名字都不能留下,只有一个代号。
她的一切都化成了灰烬,似乎从没来过这世上一般。
这就是我们的职业规定。
那张相片上的女孩子,冲我微微的笑着。
相片从我手中落在在火苗里,几个起舞打旋,就消失了。
我所有的关于爱的情绪,也随之焚化一空。
剩下的,你都看到了。
她来到你守护这片墓园。
而阿兵、我及所有同志们,倾力为她复仇。
可再多的血,也换不回她俏皮的一个笑容了。
明天,我要离开了。
你看,就在前排,代号200那个,请帮我照顾好她。
她那么洁净,你那风的翅膀掠过时, 帮我拂去她肩头的灰尘吧。
我爱的她,我同事的她,已经不在了。
可是还有更多的使命,必须得去完成,或者这也算是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她的生命吧。
再见了,我的女孩。
再见了,我的风声
在《听风者》的结尾处,在优美的歌剧声中,圣洁的葬礼、危机四伏的工商联谊会和装满炸药的汽车交叉剪辑,这让我想起了《教父二》中在教堂的圣歌中所进行的残酷杀戮,虽然在主题呈现上大相径庭,但能看得出麦兆辉和庄文强还是力图在这个将这个国共斗争的红色故事拍出点人性色彩来的。
我们看到影片将细节还原精细到了街上的《太太万岁》的海报,但在所有的内景空间中,时代标记性的主席像都没有出现过,即使是在701这样的国安部门,创作者在力图让观众忘记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仅仅是从故事与人物的传奇性上去接受影片。
但这种去政治化的努力在最后功亏一篑,这种军民齐动手,将美蒋特务一网打尽的昂扬结局很久没有在电影中看到了,当然这个场面唤起了我很多关于反特电影的童年记忆,曾经的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一次次地意淫胜利而乐此不疲的。
而那种仪式化的对牺牲同志的崇高致敬也表明了这是一部有着鲜明政治立场的主旋律电影,但在致敬的人群中梁朝伟让人有点出戏,那写在脸上的心潮澎湃并不能打动我。
麦庄是编剧出身的导演,而《听风者》在摄影、美术、音乐这些视听元素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整部影片看下来赏心悦目,尤其是周迅的服装造型,既符合时代背景,也迎合了现代的审美趣味,但最大的问题出在他们本应最娴熟的编剧环节。
前后的感情依托没有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中,前面一直在建立观众对梁朝伟扮演的瞎子何兵的命运期待,但到了最后,却用周迅扮演的特工张学宁来完成情节高潮,这导致关于男主角的命运描述和特工战的交手会合都不够充分,一个被体制化的奇人异事所带来的内心交战与情感救赎最后突变为一个信仰主题下的主旋律故事,剧力的分散使得这个故事本应具有的直抵人心的力量打了折扣,观众看起来有震动但无感动。
对于麦庄这种香港本土导演来说,这样的题材尝试既勇气可嘉但也显得有点两难,我似乎感觉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是站在对手的立场上与自己作战,选择吴家丽、龙威、方平几个老一代香港电影演员来扮演反派,也许正是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在这种如履薄冰的创作心态下,他们很有可能在考虑审查因素时矫枉过正,那个谄媚式的结尾,也许很多内地导演都做不出来。
对于《听风者》的故事文本,内地观众应该很熟悉,就是柳云龙导演的电视剧《暗算》的第一部分,但《暗算》中因个人膨胀、感情受挫而自杀的灰色结局要耐读得多。
红色电影也许是香港导演最后要攻克的一个主流华语电影类型,如徐克也在筹拍《林海雪原》,他们选取都是富有传奇性和戏剧性的故事人物,而且都是共和国初创的政权青葱年代,从而回避了国共正面战争的历史尴尬,但他们首先要过的是自己这一关,因为他们在更深入地介入中国电影所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如何在迎合审查体制的前提下对得起历史和自己的尊严,立场和心态的拿捏可能会是一股很痛苦的适应过程。
【南方都市报】
影片一开始张学宁的任务是护送一个教授回北京,我以为类似于以往看的谍战片,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护送这个教授回京而展开,然而并非如此。
其实,现在想想这一段对故事的主线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那为何要多此一举。
很多谍战片都会穿插着爱情线,这部影片的开头这段我认为是为张学宁和郭兴中在本片中隐隐约约、似是而非的爱情线做铺垫。
张学宁完成任务回到侦查局便被叫去见局长,我当时不解为何要在张学宁的视角给这位初次露面的局长的背影一个长镜头,直到他转过身,呃~这不是上次完成任务被张学宁狠狠地亲了还狠狠地被张学宁的同伴捅了的她的追求者吗?
两人见面没有多说什么,交代了任务后张学宁说了句再见便走了。
我以为张学宁是觉得尴尬才匆忙离开,等她出来她长舒了一口气,我想她吻郭兴中时说的话是认真的,只是这么一来,郭兴中以前对她的追求是否是真的就不确定了。
张学宁,去完成她人生中最后一次任务之前,郭兴中说他下个任务去接近一个女人。
张学宁半开玩笑说出类似:我现在是你的上线了,我可以叫停你的任务。
郭兴中笑笑说“你不会”,两人相视一笑,张学宁离开了。
这也许就是他们俩人的无奈,如果张学宁最后没有牺牲,郭兴中会不会像以前那样告诉她:不管我是什么身份,我爱你的心是真。
当郭兴中在烧毁张学宁的档案时,看着张学宁的旧照片,哭了。
说起张学宁的牺牲,我认为是她的大意,但也许是因为她不想打草惊蛇,不管怎样,突然冒出来的罗三耳是她没有料到的变数,最终要了她的命。
诸多无力吐槽的地方大家都写了,想看的人先看差评再做决定,我就是上了水军们的当,才去看的神马迅哥的眼神,伟哥的戏,在弱智编剧下这就是扯淡好么?
越看越扯淡,啥叫谍战片,好歹也搞个像《风声》一样的杀人游戏智商级别的,不要求你像《黎明之前》那么深刻,那也不能太狗血是吧伟哥神一样的听觉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忍,从树上摔下来会得白内障?
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白内障换角膜49年就能成功我也接受了,你刺瞎双眼又是何必呢?
天天那个绷带把眼睛扎起来不就结了?
白内障失明和刺瞎失明能一样么?
迅哥就更加搞笑了,你丫都认出之前的那个调音师了,你觉得人家不认识你?
你救伟哥的时候,人家在场好么?
这你还不做掉他留着干嘛?
更搞笑的是,迅哥被升为局座还要亲自公干,五个人都有问题,还不抓?
不是间谍也是反党反国的资本家,公然贿赂党的干部,那个年代游行枪毙是主流好么?
五个重庆是全剧最大亮点,他们的陨落是不是也是像薄都督致敬呢?
编剧啊,编剧,让我说你神马好呢?!
吐槽无力啊!
你居然让五个重庆安然的去参加神马工商联合会,看灰机,然后出来一个司机再搞个狙击手,天哪,有必要么?
迅哥一死这些人绝对是全部抓起来,先杀后审都没问题,相关人士更加是要连坐。
这要是再往后设定一年,居委会都有了好么?
全员学习社会主义跟党走好么?
哪里还有这些敌特分子,不要说敌特分子,知识分子都活不了!
太贬低我党在反特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了!
实在太烂了,真是对不起我半价的电影票钱!
英雄主义•现实主义谍战片、间谍片、特工片……无论观众怎么称呼,潜意识总觉得与英雄主义挂钩。
在西方,谍战片有泾渭分明的两种样式, 007和《碟中谍》是英雄主义叙事,夸张的有如漫画情节。
大多数影迷看惯了这种超现实的存在,再看另一类就会不太适应。
希区柯克的《冲破铁幕》,两个科学家为了摆脱苏俄间谍,和他展开一场长达十分钟的搏斗,笨拙的扭打毫无美感可言;勒卡雷小说改编的《柏林谍影》,主人公时时处在良心与道德的纠缠,没有一丝特工英豪的潇洒做派,最后更沦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伊普克雷斯档案》开创的著名间谍哈里•帕尔默在阴暗简陋的小寓所工作,出场时穿着睡衣叼着牙刷,身边可没有娇艳的邦女郎作陪。
从基调上看,作为“华语谍战大片”的《听风者》是向后一种靠拢的。
序幕中王学兵被刺,给足了镜头来表现他的错愕、巨痛、脱力到丧失知觉,是一个写实序列,像《冲破铁幕》那段打斗一样,强调了人体的抗性,有现实的质感,和史泰龙电影里那些刀子一进一出立刻倒地的哨兵,完全不同。
影片大部分篇幅局限在中共情报局,梁朝伟和周迅在这里不会遭遇生命危险,但影片仍不断通过他们动辄几天不吃不眠的细节,来反映工作的艰辛——文职尚且如此,整天蹦跶在一线的007们大概只能狂喝一氧化二氢才能保持生龙活虎。
情报局的布景更能说明问题。
“老鬼”的办公室低沉压抑,天窗中射进一缕照明光,映出物件纷杂有序的办公桌,文件满满的简陋档案柜,“老鬼”陷在黑影中若隐若现的脸庞——精简高效,给来访者心理震慑——与我们印象中高敞阔气的谍报大厅迥然不同,倒有几分《锅匠•裁缝•间谍》圆桌会议室的阴沉范儿。
译码中心挤满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员和仪器,嘈杂而忙碌,没有欢声笑语,这是《24小时》CTU的作风,再看《情敌大战》那特工哥俩在空旷的办公室争风吃醋,倒像是讽刺了政府的低效。
整所情报局外观毫不起眼,水泥剥落的墙壁,坑坑洼洼的台阶,远不是军情六局或CIA蓝利大楼那种气派的建筑,以色列的摩萨德号称不起眼,但在低调朴素方面还是不如我party特工。
听力•超能力对于梁朝伟刺破双眼的举动,有观众不屑道:“傻呀,把眼睛蒙上不就得了。
”不敢苟同。
我不认为这是剧本的败笔。
眼盲者是否能锻炼出超越超人的听力?
这在医学上是个存在争议的命题。
但电影自有一套独立的艺术逻辑,区别于现实的科学的逻辑。
现实里我们知道一个人功夫再厉害也打不过100个人,但看到时装动作片里主角的百人斩,不会觉得有问题,这是潜意识接受了艺术逻辑的缘故。
梁朝伟少时眼盲而听力卓绝,这个设定就是艺术逻辑。
既然出发点是艺术逻辑,之后的发展也要用艺术逻辑来衡量。
不妨假设梁朝伟的听力属于一门功夫,视觉神经阻断后功力精进,眼神恢复后功力消退——对于博览武打片的我国观众,这种解释一点也不超出电影逻辑。
因此蒙眼无助于他恢复听力——视觉神经仍然活动,只是不被使用罢了,必须一举破坏之。
出于写实的目的,麦庄没有将梁朝伟拍成国产夜魔侠,最起码比西方大侠齐穿越的《四大名捕》收敛的多。
超凡的听力不能代替视觉解决一切问题,找门需要人搀扶,打斗时也没有座头市听声辨器的神勇,若上到前线肯定完蛋。
但在破译密码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阿兵从弱势群体迅速升级为无人可敌的存在。
笔者看片后想到《超人归来》,与本片的架构颇有同宗同脉:超人在影片中没有旗鼓相当的敌手,光头卢瑟没有超能力,靠氪石才一度令超人处于下风,但超人受伤后吸取太阳能源迅速恢复,一举挫败卢瑟的阴谋;本片也是一样,阿兵的非凡听觉从始至终就无人可敌,找到敌方的掩护电台对他来说就像超人捏死卢瑟一样容易,治好了眼睛耽误了听觉,类似超人的短暂受挫,但随即就靠极端手段寻回异能,彻底攻破敌人。
超人和阿兵,都太无敌,编剧只能给他们安排一点小挫折,来减缓胜利的速度。
最成功的超人电影都有实力相当的大反派,若能给阿兵设计一个同样听力一流的强悍对手,会更有看头。
喜剧•悲剧《听风者》的情绪基调跨度很大,梁朝伟出场时一副痞子腔调,嬉皮笑脸、油嘴滑舌、讨价还价,让我恍然以为《韦小宝闯情关》的那个伟仔附身。
但这份鬼马气质在相亲一场戏后就渐渐失去踪影,苦大仇深的双眉紧蹙、嘴角抽搐、眼眶含泪,压低了观众的心情。
巧的是,今年已有两部这样“前后脱节”的华语片。
一部是同样由梁朝伟主演的《大魔术师》,由复仇正剧缓缓过渡成了无厘头喜剧,原因是该片采用魔术题材,滥用魔术效果而不解释原理,观众会不买账,因此尔冬升只得把后半段处理成荒诞不经,来回避观众的好奇诘问。
另一部是《黄金大劫案》,开篇是宁浩擅长的小人物闹剧,越到结尾越是气氛悲凉,原因是该片打“抗日救国”的民族牌,嘻嘻哈哈到底太不像样子,只能在结尾复制一把《叶问》《精武门》的悲壮情怀。
那么《听风者》为何前后判若两片呢?
笔者的理解是三个字,主旋律。
虽然麦庄的剧本刻意弱化了一切大形势,只展现小人物的使命和挣扎,但仍掩不住这是一部类似《XXX业》的主旋律电影的事实,尤其是到了结尾必须要升华点什么的时候,就出现了那段“建设空军”的演讲,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建军霸业》的预告片呢。
梁朝伟的性格转变并不突兀,那份市井刁民的喜感是渐渐消失的,且有爱情元素及时填充了进来,牵扯了观众的注意力。
但一个开口要洋房轿车的二流子,如何化身为了工作茶饭不思的、夜不能寐的爱国义士,麦庄的剧本欠缺一点说明。
是爱情?
不像,对阿兵的爱情描写是早期地下党电影的“纯洁”样式,爆不出轰轰烈烈的推动力。
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有可能,但这并不能解释他的俏皮劲儿去了哪里,须知一个婚前爱说笑的男人,婚后是不会改变这个习惯的。
是出于兴趣?
开玩笑吧,陈景润算数学题也没有这么执着。
想来想去,只能理解为“党的光芒照四方,党的怀抱无比温暖”,让这个唯利是图的小混混得到了感召,回头是岸、一心为党服务了。
片头•题目最后再吹毛求疵一下,我对本片出标题的时机十分不爽。
电影何时打出标题,是一个很讲究的过程,尤其是商业片,要契合观众的心理。
邵氏年代,一部表现某种拳法的功夫片,会在开篇让主角来个英雄救美,使出几下漂亮的招数,然后打出银幕打出“某某拳高手”之类的标题,是一个建置式展示和说明的过程,会令人印象深刻,对影片有第一时间的认知。
很多优秀的商业片都懂得这一技巧。
徐克的《东方不败》,一开始就让东方不败对抗朝廷高官,神乎其神的武功一出手,对方的坚船利炮灰飞烟灭,然后“东方不败”的标题赫然打出,明白无误的介绍了该片第一高手。
枪战片《赶尽杀绝》,欧文饰演的无名氏一登场就对上多名枪手,以出神入化的技艺将他们一一击倒,最后以一颗子弹出膛的画面打出“赶尽杀绝”的标题,宣告了主角“子弹就是语言”的作风,力道感十足。
最绝的是《碟中谍》,开头展示了一场异常紧凑的间谍布局,高科技道具、假布景、化妆术、智勇双全的间谍等影片主要卖点全部露了一脸,然后迅速划火柴“烧”出“碟中谍”的标题,令人热血沸腾,几部续集都延续了这一精华。
反观《听风者》出标题就很疲软,周迅一行执行了一次惊险的香港任务后,银幕亮出“听风者”的标题,可此时梁朝伟这个“听风”的人压根还没出场呀。
应该安排梁朝伟显露一两手听觉神技,接着打出“听风者”,保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有意思的是,本片英文标题直译为“寂静的战争”,倒是和序幕“杀人于无声”的情景十分吻合,但本片能在海外取得佳绩吗?
文/方聿南
在影院看到一般的烂片,我会看在票价的份上忍着看完;碰到实在不能忍的,比如周杰伦的《苏乞儿》,会中途退场;万一碰到极品的情况,我会先退场,然后再回去,认真的看完,把导演、编剧、主演的名字都记在心里:麦兆辉/庄文强/梁朝伟/周迅,认真检讨自己为什么会选了这片看,以后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
出自于对周迅的无限信任与支持,让我走进了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然后很不痛快的流了泪,是的,这泪水非常的让人不痛快,仿佛心中憋着一口气,就是吐不出来。
尤其是影片的后半段,周迅的戏份结束,突然觉得为什么时间过得这么慢,为什么还不能手刃仇人,为什么解决了敌人还是觉得心中抑郁,为什么直到字幕出现,都不肯再给出一个张学宁的镜头。
淡定,慢慢写……梁朝伟本是一个在市井街头靠着一双灵耳讨生活的小混混,如果不遇到周迅,他可能这辈子都会这样下去,不知道他在治好眼睛看到周迅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感觉,他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妻子,却是很客气的一句“比我想象的漂亮”,可是回眸看到窗边笑靥如花的周迅,脱口的是“你比春娇还好看!
”春娇是谁?
春娇是在年少时偷偷欣赏过的少女,也是对于异性有悸动的美好象征。
记得有人说过,谁启蒙了这个少年,他就永远记得谁。
盲眼之后,何兵的世界里,对于女性的印象,也许除了母亲,就剩那个被自己偷偷欣赏过的春娇了吧……那么你比春娇还漂亮,对于何兵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赞美。
张学宁这个角色,一直是很压抑的状态,就如同片中梁朝伟形容的那样,“手和脚都绷得紧紧的,谁碰你就要打谁”,谁让张学宁是一个优秀的特工呢,职业素养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她何尝不想睡个安稳的觉,而不是只有生病了才能好好的在床上躺几天,她何尝不想依偎在爱人的怀抱,而不是时刻警觉周围若有似无的敌意,她何尝不想为爱人好好做一顿饭然后手牵手漫步在静谧的林中,但是她不能,因为她是张学宁,她不能保证下一刻自己还有没有命,所以她不能给任何人承诺。
周迅把握敢爱敢恨的女子一直把握的非常好,可是在这电影里,她只得一点一点的把自己深埋起来,不显山露水,爱一个人也是云淡风轻的无所求状态。
当张学宁如同猎犬一般考核着审视着沈静的时候,她心中一定是矛盾的甚至是有敌意的,可是当沈静通过了自己的甄别,可以作为何兵的依靠与之相伴一生时,我不知道她心中高兴和失落哪个成分要大一些?
张学宁跟何兵说的是,沈静照顾你。
不是沈静爱你,也不是你爱沈静,更没有问你是否爱上了沈静,而是一句淡淡的沈静照顾你。
典型的张学宁的做派,从不罗嗦,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事实上在不知不觉之间,她已经被何兵吸引了,何兵的才华、何兵的幽默、何兵的认真、何兵的通达,她看在心里,喜在眉梢,嘴角不经意间翘起,为何兵而骄傲,那是心爱的人取得成绩时,不由自主的自豪,当何兵第一次圆满完成任务开心的抱着她旋转,她怎么会不愿意被他抱,只是她不确定可以被他抱多久。
身为行走在刀尖的特工,她能给何兵什么呢?
稳定的家,平淡的生活?
什么都不能给,那么就把他托付到一个值得信任的、工作性质相对不那么危险的的人手里吧,看着他们好,自己可能也会好,是的,也许。
何兵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吧,也许自己顺了张学宁的意,安定美满的生活下去,她就放心了开心了吧。
两个人都在为对方考虑,都在揣测着对方的想法,都在执拗的给对方自己以为的美满生活。
新婚之夜,何兵拥着张学宁说“好朋友来闹新房”,好朋友,呵呵,闹新房,呵呵。
呵呵。
呵呵。
其实张学宁和何兵两个人都是很明事理的人,他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不去纠缠一段没有未来的感情,与其将来面对生离死别,还不如把情愫都埋藏在心底,一句“平安回来”,说出了所有的惦念和不舍,带给我的震撼,不比相拥而泣不忍别离要小。
但这同时也是可悲之处,还有什么比相爱而不得更可悲,明明爱的人近在咫尺,可是却不能牵起彼此的手,来一个彻彻底底的爱人之间的拥抱。
何兵与张学宁的感情线是调动我情绪的主要因素,但是真正让我悲痛无比的是郭兴中处理张学宁遗物时,捧着张学宁的照片终于失控嚎哭的段落,这是我情绪累计的最高点。
郭兴中和张学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又陌生的,是上下级,是战友,当他们是富商和交际花的关系时,他苦追她多年,最后换来一个吻和一把刀。
当他们是上下级关系时,他们之间谈话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不掺杂个人情感。
郭兴中接受新的任务,要去接近某位大人物的女儿,再次上演当年追求张学宁的戏码,只是女主角换了。
当年郭兴中追求张学宁,何尝不是接受了什么什么任务呢?
任务是真,这感情是不是真?
张学宁晋级老鬼,问郭兴中能否终止任务,郭兴中一愣,继而回答说,“你不会的。
”是的,你不会的,你也是战士,你不会做任何不利于701的事情,你也不会把个人情感代入到工作中,你像一台机器一样身心高负荷的运转,从来不肯停下脚步面对自己的感情,听听自己的心声。
所以不管你多么的介意这个任务,不管你多么的在乎我,你都不会让我有任何的停止。
这是任务,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我是郭兴中,我肯定也会爱上张学宁,无论是妖媚风韵的她,还是干练果敢的她,都是那么鲜明那么生动,假戏真做也好,自始至终都是真爱也罢,都不能开花结果,唯一的释放就是那个复杂的吻,就是张学宁离开时候郭兴中终于失控放肆的流了一次泪。
这两个男人,一个肩负使命必须丢掉过去开始一段并不情愿的人生,一个已有家眷只能以朋友的身份把她封存在记忆深处,他们都对张学宁有感情,却都不能光明正大的和她发展这段感情,做她的爱人。
人人都在压抑自己的感情,人人都认为这世界上有比感情还要重要的东西,人人都把自己放在最后考虑。
压抑,无限制的压抑,因为在彼此的价值观中,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这部电影我给五星,音乐配的非常非常好,有波涛雄壮的震撼也有细水长流的婉转,而演员的造型可谓惊艳,尤其是周迅每次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气质和穿着高度契合,服装和道具每件都值得考究,画面整体有一种老旧的色调但是丝毫不显得沉闷。
推荐影院观看,尤其是音效好的影院。
最后,想说,造物者弄瞎了何兵的眼睛,却意外的给了他一双灵耳,这耳朵为他带来了张学宁,是张学宁让何兵感知到世界的美好,看到了这世界的模样,可是造物弄人,他突然再也看不到她了,那么这眼睛再也不重要了。
没有张学宁的世界,何兵要眼睛做什么?
他只要记得,她比春娇还好看,就行了。
梁朝伟+周迅,单冲着这豪华阵容,就早早锁定此片,再搭配这个年代背景和谍战题材,心说这八成是《风声2》了吧,结果,老鬼倒是又出现了,却让人大失所望。
这部剧的情节简单得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
就是演一个耳朵很好的瞎子(梁朝伟)被周迅抓去做找地方电台的特工,在培训的过程中梁莫名其妙的就爱上了周,周却看上她上司(王学兵),上司又要为革命跟她划清界限,于是失意的梁找了隔壁班同事范晓萱结婚。
至此感情线交代清楚了开始演情节线—— 情节就是周迅的任务就是抓出“重庆”,但由于梁译错了密码导致信息有误害死了周,于是周的上司王学兵带兵将“重庆”一网打尽为她报仇雪恨。
整个剧情完全是按照我上面的描述顺序演的,平铺直叙得像小学生作文,甚至没有修饰与措辞。
长达俩小时我一直边看表边等它抖包袱,直到老鬼都死了,包袱依然连影子都没……我心说难不成范晓萱才是真正的"重庆"?
结果证明我错了,人家就是组织安排安分做媳妇的。
我又心说,看王学兵最后这一副赴死的架势,难道有荡气回肠的血战到底,或者催人泪下的人鬼情未了?
结果证明,我想太多了——人家真不亏是局长,那叫一个“血不刃剑”,下车亮完相,底下小兵们就把罪人收了……然后……它还真的就完了耶0_0|||||如果真要说哪里悬疑,我倒是至今都没想明白一开始护送那个死胖子回北京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装作戳死当卧底的王学兵?
难不成单就是为了说明周迅爱上王学兵是因为他死而复生来之不易???
作为梁朝伟的脑残粉我觉得他真的不适合再演小痞子了,他实在是该保养了,法令纹深的难以负载俏皮的表情,连手都糙得不行了…叫我说你什么好呢…刘嘉玲是怎么对你的啊……光给自己花钱了……还有,理这个汉奸头的人一定是跟他有仇,自打大魔术师我就看不下去了,本来就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还理这种毫无遮掩的发型,让梁活活又老了10岁。
我真是懒得说了,这片唯一的亮点就是周迅真的很美,周迅的脑残粉可以去看看。
四个字:将将就就
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谍战情节轻描淡写,小清新频繁身现,周迅表演出彩,梁朝伟依旧很帅,王学兵像曹操,一说就到,范晓萱嘛,她的神情过于复杂了些吧!关于敌人吗?一个戏子、一个渔夫、一个司机、一个烟鬼、一个老鸨,不怎么强大啊!
看的我蛋都要碎了,一星给迅哥,一星给伟哥,其他就是渣渣!!
顾晓梦到张学宁,迅姐演个谍战苦逼的来,不过演技实在是嗲!隐隐的苦情戏= =|||,结局有些仓促,更希望看到点意外的纠葛什么的。
比风声差多了。。。周迅演啥都一个样啊
作个预言,以后有人拍作电视剧,会很烂
毫无爆点
有点儿那么虎头蛇尾
不知所云~~更加加深了我再也不看国产片的决心了!!
国产剧里面来说还是不错的~~~
今天的周迅比之当年的灵气更多了从容和积淀,爱
愣是没认出范晓萱。。。
其实是三星半,主要是后半截的故事节奏忽然拖慢了。不过,平心而论,这种题材能拍成这样,大家都不容易。
梁朝伟的配音有点失败,周迅演的也不如风声里好。
剧情以前似乎看过,一般般的感觉
也没有评论的那么差,虽然在剧情、节奏、和人物刻画上赶不上《风声》,但如果每一部片子都非要那个水平,也没什么片好看了。总觉得在电影院的时候,我们平时看悬疑片看多了,总觉得个个都像是坏人,结果发现并没有那么复杂就说是个烂片,何必呢,其实不过是你想多了。
这类题材还蛮吸引人的。
梁朝伟没有瞎,我才是真瞎了。整个一莫名其妙的电影,就像一篇东摘西抄拼凑的论文,瞎了我的狗眼浪费生命看这个。
梁朝伟的盲人还是演的很逼真,周迅超级牛掰。只是不像风声那么吸引人。如果光明是你对我的馈赠,那么我用我熟悉的黑暗来缅怀你。
因为《无间道》在我这里的神圣,再次对庄麦二人寄予希望,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和此前同是周迅参演的《风声》一样只徒有表面的华丽与精致而少了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谍战片已看过不少,能超越《暗算》《潜伏》和《悬崖》者少之又少。周迅真是个美人胚子,托尼梁太帅了实在是和原著中的那个瞎子对不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