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会我面对死。
你告诉我如何爱1、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当中,我是少数的。
嗯。
甚至是唯一的异端,是别人眼中的怪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生存下去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改变我自己。
要么寻找到一个同类。
谢谢你做了我的同类,因为你是我的同类,我今后的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无畏。
是因为你短暂的时间,占据了我漫长的生命。
所以三个月跟三个世纪是没有区别的。
2、在我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时,我不懂得它。
我要用太多的自负去掩盖内心的慌张。
要在停尸房里编纂荒诞的死亡游戏,要和内心孤单的鬼魂谈天下棋。
我要无视和拒绝掉多有的关心,要用孤独地行走和青春的拳头,让自己显得坚不可摧。
我会说,我死过三天。
我是过来人。
我会说,什么都不存在。
内心笃信什么都不存在的那个我,其实早被摧毁了。
3、是我的伪装都被你看穿。
看穿我的小聪明。
看穿我一次一次在别人的死亡面前,寻找生命的答案,固执地想要知道失去的代价。
是你纵容我尚未来得及表达的爱,得以在法语小调里抽丝剥茧。
你用的手电引我进了魔法的森林,给了我暧昧的光。
在我寂寞的行走之后,让我看到你不孤单的画。
4、在我生命中第二次面对死亡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完整的记忆。
关于我们的事情——有过慌乱内心的悸动,也有过顺其自然的肌肤之亲。
有过对失去的模拟,也有过深刻的探讨。
有过很多的原谅和一时的争吵。
好的坏的,都完整地经历,最终得到一场明媚的死亡。
5、是回忆的力量强过了死亡的重量——是你教会我面对死。
6、是爱情的温度超越了死亡的冰冷——是你教会我如何爱。
女孩爱昆虫、爱飞鸟。
昆虫和飞鸟,也有稍纵即逝的生命。
男孩爱家人、爱女孩。
家人和女孩,都有温暖内心的热量。
冬天冰凉的空气里,顺其自然的爱情,与生命的时间无关。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伊诺,永远是黑色,穿梭于陌生人的葬礼,没有车子,有一个鬼魂朋友,辍学,初见安娜贝克时的敌意和抗拒,似乎在生的世界里,他总是不合时宜,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出席陌生人的葬礼,跟别人总是说着不合时宜的话,一个经历过死亡的人,毋庸说留恋这个生的世界,倒不如说是更向往死。
安娜贝克,永远是彩色的衣服,喜欢画画,脸上总是回头瞥见伊诺是挂在脸上的温暖淡然的笑容,她告诉伊诺衣服不合时宜,她帮伊诺在葬礼上解围,她从不会吐露治疗的痛苦,她不想死,她珍惜在生的世界里活着的每一天。
两颗悸动的心,似乎在现实世界里都无处安放。
伊诺,向安娜诉说死的经历,跟鬼魂朋友的老天;安娜,向伊诺介绍鸟类。
一个似乎在描述死后的世界,一个在描述活着的世界。
伊诺,体会到了生的快乐,在安娜的葬礼上,他不在穿着黑色的衣服,脸上浮现出安娜一般的笑容。
安娜,在通往死的路上不在惧怕,因为有伊诺的陪伴,体会到了生命中的快乐,还有鬼魂朋友的陪伴。
生亦欢,死亦欢。
死亡倒计时是一首宁静的小诗for movie《restless》(中译:悸动的心)他右上角的头发几乎都匀不过来 常常翘着 有棱有角的帅气但掩盖不了 心理年龄的稚气她叫安娜贝拉 利利索索的浅色短发 安静 好看 眼神里住着一千个孩童的故事 水鸟 巧克力豆 赤脚昆虫 万圣节派对 达尔文但是上帝早就在她背后 驻签好了 倒计时的伏笔男孩跟女孩在葬礼上认识她帮被抓包的伊诺解围 这样的相识简直让人不得不想到《搏击俱乐部》里的桥段但与之相反 这里是永别的开始电影的开始 伴随轻巧的电子乐 简直就像夏天的开始和风啊 海滩啊 蜻蜓啊 水鸟啊 所有轻松的东西都合在一起的那种愉快谁知道面对到剧终有一道门会轻轻关上格斯-范-桑特 老范好像把这首小诗抹得像块黑森林蛋糕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友情和爱情来的松软可口 相处的轻松甜蜜一起过万圣节 穿日本和服参加派对去大槐树下度过一下午 安娜在写生鸟儿 伊诺在草丛里抓天牛在湖边 伊诺带她一起和他的“鬼魂朋友”聊天一起去打羽毛球好似甜蜜胶着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就因葬礼而起 面对的也终究是别离男孩和女孩一起讨论到时候她的葬礼上究竟放什么好吃的他来为她做道别仪式隐隐透着黑巧克力的理智的苦涩是没有办法的别离 分分秒秒过去了 再美再透明都会一逝而去他俩都算是命里要比别人接受极大的不公平的时间 要早得多的人伊诺和父母一起出车祸 父母撒手人寰 他也差点变成植物人他一直忘不掉走不出所以不断参加别人的葬礼安娜贝拉这么年轻美好就已经是癌症晚期 但是她乐观天真可爱 soul can runing to everywhere当伊诺问起她 医生怎么说时她嘟着嘴无可奈何 却又可爱至极的说 还不是被当掉了老范的镜头懒懒洋洋 的 把一切归于死亡和美好的论题可能是忧伤的结尾但在影片最后 伊诺上台去致追悼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和安娜贝拉在一起快乐的迷人时光也许所谓生命大门的关阖也是心病的结束日期已经到了 书页都被风翻过好几页了读诗的人还没醒吗?
很多人把《两小无猜》奉为经典,把这一部和它相提并论。
我深不以为然,不过这部《不得安宁》却甚是喜欢。
天马行空的故事,我喜欢; 清新可人的小演员们,我喜欢; 独具匠心的布景和摄影,我喜欢; 美丽的服饰,我喜欢; 还有配乐。
类似的故事,在韩国或日本的电影里,会更为悲情和沉重些。
很庆幸,这部影片更为upbeat,更令人愉悦。
如果你可以选择:一辈子不得不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愿望和个性,或者过一段随心所欲但却时日无多的日子,你会如何选择?
"Restless" 不是一部一般的文艺小清新。
《无法安宁》让我们看到生的美好和死的从容。
无论生命多长,只愿能在这世上留下些许痕迹:也许以后人的形式,也许或多或少地给别人以正面的影响,就如片中 Annabel 对于Enoch产生的那样。
评分:9 out of 10 P.S. Mia Wasikowska 真是块宝。
与她相比,Henry Hopper演技明显比较稚嫩。
仿佛是Gwyneth Paltrow和Kirsten Dunst混合体的Mia 华希克克瓦斯一身青春气息。
她削去爱丽丝的长发,露出优雅纤细的脖子,不再是仙境中充满质疑和好奇的小女孩。
她在森林中作画,在停尸间约会,在自己家预演死亡。
她在此片中,水晶般通透,像她喜爱的morning singing bird,使劲蹉跎自己所剩无几的时光。
Henry Hopper是个正太,让我感觉似曾相识的那种帅,也许同窗过的某人或某人有他的眼角眉梢。
但他是无可置否的颓男。
父母车祸遇难,他迁怒于照顾他的Auntie,休学,以参加谋生人的葬礼度日,和幻想中的日本鬼子(真是鬼子)Hiroshi下ship battle旗。
又颓又sui,直到遇见Mia扮演的Annabel,生活仿佛这才有了生趣,又有了让他不可割舍的依恋。
想起某友,年少时,常把想死挂在嘴边,以此表示父母的离叛是自己童年不可承受之重。
那时,我的父母很不喜欢她跟我讲这样的话,十几岁的小丫头,一副看破红尘无意人世的样子。
现在看她,依然对生活诸多抱怨,但再不会提“好想死”。
其实人生哪有想的那么糟。
只有你把自己的痛苦凌驾一切,觉得自己是最可怜的人时,你才是最可怜的那一个。
等到快奔三,才懂得什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真正痛苦的活不下去的人,都在挣命为自己活下去而卑微地忙碌,哪有时间去想舍生取死。
我是看到最后,堆满彩色糖果,小鸟雕塑和可口小吃的葬礼时才有落泪的冲动。
生者所幸有生,应为死去的人过的更好才是。
那个少年静静地躺着,用粉笔勾勒着自己的“尸体”。
那个少年总爱参加别人的葬礼,穿一身黑衣,敛着眼眉,只是因为自己错过了父母的葬礼。
那个少年和一个自己想象的魂魄对话,拖着躯壳,固执的寻找。
那个少年曾经执拗,迷茫,偏执。
那个少年,是,伊诺。
那个少年面对死亡,起初轻蔑叛逆,用斧悲伤愤怒的敲碎父母的坟墓,大声恸哭,斥责为什么丢弃他一人,却在最后女孩的葬礼上,化为一抹微笑,静静地回忆,感谢。
那个少女从容豁达,坚强勇敢,时时微翘嘴角,不想死亡却不畏惧死亡,爱达尔文爱生命爱水鸟,想在自己的葬礼上摆上蛋糕,冰激凌,糖果零食。
她总是提起鸣鸟,那是一种让人心疼却又感动的生物。
她说“有种鸣鸟,每天太阳下山,他就以为自己死掉了。
所以早上当他醒来后,很惊讶自己还活着,就会鸣唱美丽的旋律。
我猜他是很高兴没死吧。
” 她是安娜。
我早些一直纠结于谁救赎了谁的问题上,是伊诺救赎了安迪,还是安迪救赎了伊诺。
聂耳曼曾这样描述爱情,你我都被爱情救赎。
于是后来结论就是,爱救赎了爱,伊诺救赎了安迪,安迪也救赎了伊诺。
就像冰冷的黑夜里相偎的两个人,温暖了对方。
死亡总是被人提及,也难怪,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每个人的终端就是死亡。
无论是哲学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总是对于死亡“津津乐道”。
有一个人说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一度担心是不是又是各种密集催泪弹,生死离别,痛不欲生。
好在并不如此,就是那么淡淡描述,没有过多的歇斯底里,欲说还休,画面简单单纯,毫不夸张做作,恰恰说到了心里.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说,“这画面就仿佛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谁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究竟是如何,顾念来顾念去,兜兜转转,最后重要的还是当下。
想起《优雅的刺猬》里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
人生四然,来时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犹如安娜,每一天为自己活着而惊喜,不想死亡,却不惧死亡,干自己想干的事,死亡本身并不重要。
Gus Van Sant的电影一向对死亡都有所触碰,这部电影更是直接探讨死亡。
《Restless》有着各种与死亡相关的内容:葬礼、绝症、车祸、鬼魂、停尸间、万圣节,还有大一点的战争与进化论。
但重点还是落在了“生”的上面。
男孩对身边亲人死亡的拒绝,直到露出接受爱人去世的微笑。
影片以某种“小清新”的方式,却一改小清新电影的明亮、鲜艳、透彻,营造出一个光线有些不足、色彩有点萧瑟(却不失丰富),整体影像质感跟大多数电影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关于死亡,一向是困绕人类的最终极问题之一。
而死亡的问题,更多不是死的那一刻(那一刻也许只有一秒),更多是生者对死的态度。
也就是你该如何活着。
对死亡的恐惧,一向是创作的重要来源。
但这部电影很少展示恐惧,大多数是茫然、悲伤与不接受。
而女孩直接面对死亡,更多展现的是平静与坦然。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想以一种平静甚至是温暖的方式来迎接死亡,但事与愿违,因为我们精神上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牵绊,更别提肉体的痛苦。
这部电影的力量,也许是“轻”了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些生的乐趣和死的平静,对现代人有一定治愈效果。
虽然从开始就在讲爱情,但这部电影却不止是一封情书,更是面对死亡的写的一首小诗——就像日本飞行员最后的那封信一样。
时间流动,生命的温暖与哀伤并存,悲欣交集。
生需要诗,死同样也需要诗。
对于这部片子,很多人把焦点都放在男主角的身上了,但是我个人一直都更加偏爱女主角。
Annabel,小小的狡黠,热爱生命,却也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
她可以和心爱的人探讨自己的葬礼,想象着吊唁者吃着为他们准备的食物,即使是最悲哀的事,也笑着面对。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家里排演死亡的时候,关于sing bird的那段对白。
“I‘ ve sung every morning since I met you。
”再聊聊Enoch。
因为自己特殊的经历,选择离校,并常常去葬礼,在遇到Annabel时也是十分的消极,对,是消极。
但是缘分让彼此相遇相爱。
在Enoch让Annabel的生命完整时,他本身也成长了,所以爱会同时成全两个人吧。
对格斯·范·桑特这种成名多时的导演来说,要拍一部小清新电影,难度实在太低了点。
即便在多数人看来,《悸动的心》是一部标准的小清新电影,主人公就会做一些闲散无聊(在多数人看来)的事情,然而,它还是不同于日系或者台湾的小清新,至少在画面上,它看上去有些灰暗,没有那么多的阳光,不搞美景配佳人那套。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是一部讲述临终关怀的电影,所有的内容其实是围绕着死亡展开,只不过,格斯·范·桑特采用一种比较轻巧的方式去表现,有如水鸟飞过,看它们从容戏耍,要的只是一种情境和感觉。
即便是个稍显沉重的题材,然而只要看下电影海报:一对年轻小恋人躺在地上,拉着手,彼此的身体轮廓被刻画了下来,仿佛借助这种方式,肉身和爱情永不消失。
然后你就明白了,《悸动的心》要讲的还是信念和释怀,毕竟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待死亡,那的确也不至于苦大仇深,导演也觉得没必要拍成煽情大作,那样太掉价了。
一个喜欢跑去参加陌生人葬礼的男生,一个癌症晚期、等着死神垂怜的女生,《悸动的心》让他们相遇,然后发现气味相投,各种合拍。
他们讨论水鸟、互赠书籍、万圣节COSPLAY、玩自编自导的角色扮演到拿石头丢火车,看似无聊的事情,他们都能从中寻获幸福和快乐。
片中有很多古怪点子,像加濑亮出演的日本鬼魂,以往电影常会把这种手法当做人格分裂的化身,这一次,他就真的只是幻想出来的鬼魂而已,温暖,充满亲和力。
与其说,主人公被死亡所影响了,不如说,他们是害怕孤独,进而迷惘茫然。
对生命来说,死亡遗留下来的是无尽的孤独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深深误解。
《悸动的心》在纠正主人公对世界的看法,比如享受一份单纯的恋爱,哪怕是知道不好的结果。
编排一段生离死别的大戏,哪怕两个人对结局的意见并不相同。
所以,讲的是死亡,但影片说的是如何生活,如何跟这个已经存在的世界相处,能让生活看上去妙趣横生、亮点无限,那不是一件美好的事?
对一部表现死亡的片子,《悸动的心》真的很轻,它不恐怖也不说教,更没有想让观众落泪的意思。
格斯·范·桑特做足了很多小细节,试图通过细微之处的感触来打动观众。
如果你喜欢随心所欲和异想天开的惊喜感,那么,《悸动的心》简直是正中下怀。
很多人会发自内心去喜欢它的文艺调调,恰到好处的音乐、点到为止的情绪、不需要道破的言语和秘密,至于它是不是一道饭后甜点,这个并不重要。
云起云灭,万物有灵,关于生与死的交流,《悸动的心》让我想到了威廉·柯伦·布莱恩特的《致水鸟》,他在诗的开头这么写道:在漂洒的露水中,天空闪烁着白日最后脚步的光辉,穿过玫瑰色云霞的深处,你向哪里去寻找你孤独的路?
《悸动的心》借死说生,电影在结尾处和这首诗的意旨不谋而合,“在我孤独跋涉的漫长路上,他将为我正确地导航。
”现实生活中,我们畏惧死亡,避谈和死亡有关的话题。
很多人想在死亡上面去找原因,迁怒于周围。
殊不知,很多时候,生老病死就是没有原因的,它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哪怕是意外本身)。
对死亡,我们不一定要消极排斥,而是那句老话:为了死者,更好地活下去。
【《女友》(家园版)】
大年初一,哪儿也没去,晚间选择这样一部小清新电影陪孤独的自己过节,关于死亡前的纯美爱情故事,即便最终免不了一死,但是我看到了你们积极的态度,没有泪水,只有微笑,就像最初的那一抹回眸一笑。
看到你们的爱,我何其羡慕,我只用了半年就葬送了自己心中最初的那份憧憬。
不求生世相随,但求真诚相待;不求山盟海誓,但求曾今相爱。
但是一切都被谎言了摧毁了。
而我在这趟苦水里来回旋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孤独的回想过去,却发现甚至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Enoch在Annabel的葬礼上回忆那些三个月中彼此留下的牵手,拥抱,接吻,微笑,尝试不去哭泣,半年里我对自己的总结:俩月“备胎” 俩月“千斤顶” 活半年的笑话。
不仅被爱的人甩了,还莫名其妙做了他人的寄托,并且很不争气的让寄托变成依赖,当依赖突然离去,发现自己束手无策,心乱成了习惯,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曾今我憧憬的那份小清新的爱情再也不会回来了,并且很不幸的是,这辈子也可能不会再回到那样的心态了。
好多人告诉我,这是你的财富,一次锻炼,一次成长,但是天知道这种经历对于生活算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照样活得别样精彩。
人不该太复杂,不是吗?
所以Enoch和Annabel的故事不是太不现实,而是世人太势利,总是毫无理由的摧毁最美好的东西,然后告诉自己美好是不复存在的。
即使受再严重的伤,我依然没有不相信爱情,你只是需要找到可以相信的人,爱情就会是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争吵,微笑,拥抱。
电影只好看了最后三分钟~
文艺的快要吐了。。真的是很受不鸟啊 真心是靠演员撑到最后
太纯而显得不真实
平安夜看了这部很舒服的小清新片,但是:1.范桑特的新男神演技实在是偶像剧水平。2.Mia短发以后辨识度总算高了!但是突然发现她长得像帕特洛……碎裂,泪!
超叼的清新范儿。超正点的电影氛围。超赞的OST。Gus Van Sant玩起治愈和小清新真是要人命。“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不畏短暂)”这是一首关于爱与死亡的小小歌谣,它唱的不是那么忧伤而又那么美丽动人。PS:Henry Hopper真心的有FUN,和他爹一样超有FUN!
不痛不痒
小清新
男女主角好搭[鼓掌]功力长进到看个小清新也[泪]Ryo Kase英文说的溜[花心]
加濑亮的部分还生硬得挺有趣的,但故事实在太豆瓣式青春了,就挺老套的,好在前半段没为赋新词强说愁,让全篇稍微可爱了一点。
跟韩片得绝症的女主角不同的是,Mia Wasikowska面对生命、青春和爱情的流逝都有着禅意般的淡然,而且她留着短发,热爱鸟类和昆虫,像一个少年。之前看她演爱丽丝梦游仙境挺无感的,再到简爱再到这部,渐渐看出她的好,也终于把她和Romola Garai分辨清楚了。
有种灰蒙蒙的小清新
深不以为然
起初还蛮讨人喜欢,渐而疏于平庸
关于绝症片,老美人的小清新和小文艺吗?OH~~~FUCK UP! 现在美国人拍小清新都一个调子一种方式,想去了电影REMEMBER ME。电影里总有一个心理障碍的小青年。说起来是SOMEONE DIFFERENT。好吧。美国人葬礼上的BUFFET也太丰盛了吧,原来这才是亮点哦。
两星的电影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看过!加斯范桑特功力下降、个性难寻,米娅的角色格温妮丝帕特洛阿姨演不了吗?还好还有个名门之后的小正太能看看。霍华德父女作为制片人也难辞其咎!!
爱跟死亡 这张好看的海报我期待了好久
嗯,是长大了。
正因为经受了痛苦,才会懂得享受疼痛停止时那美妙的欢乐。
三星半,其实我还蛮喜欢这个调调的,所以说其实我内心是一枚小清新的女纸啊!丹尼斯太好看了,有了这样的男主再老套的剧情我都看得下去。特别是最后那一笑,哎,阿姨我的心都化了。Gus你要不要每次都能发掘美丽小男生啊!!
癌症少女和中二少年。所有人都在包容不识好歹的男主。男主,哦莫名其妙突然幡然醒悟一下。升华一下教育你珍惜生命。格斯范桑特作品里情感弱的。不如《我和厄尔以及即将死去的女孩》《五尺天涯》镜头运动标准。结尾日本少尉浪漫。但毫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