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穿越到现代的故事,尽管打着喜剧和讽刺的旗号,但一点也不幽默,说得都是大实话,看得我都想追随元首了。
政治很重的影片,里面收纳了好多纳粹历史和希特勒的梗,希特勒这个杀人狂是人民选出来,是人民把这个恶魔推上顶端,“因为其实我的性格就存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反观中国国内其实民族主义浓厚,“杀遍所有日本人”“杀到日本本土”口号从来都不少,尽管好多人都哈哈一笑当中二病处理,但要是真有那么一个神经病走上中国权力核心处呢?
法西斯思想要占据人民思想到底要多久?
影片“浪潮”已经给出答案了,这样的理论真的好荒诞,不过也正如影片的一句话“人们起初也是嘲笑他”。
电影Er ist wieder da.这本书我也买过,这部电影也等了很久。
电影本身超越了近年很多德语电影,应该给六星。
这部电影改自畅销书,我也等待电影了好久。
虽然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喜剧,但是有点卓别林喜剧的味道,是那种让人笑的同时需要很多反思的电影。
特别喜欢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希特勒说,你杀不死我,因为其实我的性格就存在每个德国普通人身上。
还有最后最先接触到复活的希特勒的制片人已经意识到了他不是搞笑演员,而真的就是希特勒本人,反而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这部电影中很多桥段,其实是让人笑的同时,深思起来是非常恐惧的。
原来时间已经隔开了将近70年了,一个被弱化的民主国家走向集权,仍然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困难。
其实这部电影不但讽刺性地反应了很多德国人心中的那些缺点,更是提醒现在的德国人,当年希特勒就是这么一步步被选上了dictator的位置,更实验性地验证了一遍,即使到现在因为德国人人性中的那些缺点还大量残存,再有一个dictator上来的可能仍然存在。
首先作为一个局外人,即使我说的多么感同身受多么身临其境,但是我毕竟不是德国人,不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德国人,也不是生活在现代民主德国的德国人,我最多只是在回顾历史直视现在,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感受,仅是粗浅的谈谈自己的想法而已。
希特勒的功过是非我们不需累述,历史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我想即使人类社会再怎么发展,德国人民再怎么糊涂也不至于给希特勒翻案。
但现在随着现在中东局势的紧张,难民潮的强势来袭,加之欧洲整体的经济不景气,欧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德国的担子感觉越来越重,这担子既压在政府身上,也慢慢的转移到人民的身上了。
其实不管哪个社会体制政治制度下的老百姓都一样,大家的基本诉求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还好,只要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而且还是由于外族的原因,民怨就起来了,这在民主国家尤其的明显和严重。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人民骨子里面的东西,只是有的时候明显强烈一些,有的时候温和一些。
越是在生活困苦艰难的时候,这种情绪越容易受到鼓动和煽动,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稍微掌握不好就变成洪水猛兽,冲击了敌人也会伤害到自己。
现在的情况就是,加在德国人民身上的担子加重,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还要他们一直背负着当年希特勒时代犯下错误的愧疚,民怨开始了。
所以当电影里面希特勒开始走访德国各地的时候,充满了抱怨和怒气,而希特勒充分利用了人民的情绪,再次使出当年的那些手段,结果依旧屡试不爽,民族情绪一勾搭就有。
影片的设计很巧妙,通过里面记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人民的反应,一则给人一种真实感,好像这些就是人民的心声,但是又是通过希特勒的视角,而且是生活在现在的希特勒,镜头前大家都把他当成喜剧演员,把这当成娱乐节目了,所以这里有真有假,你说他是娱乐大众也好,借娱乐之外皮反应现实也行。
而且影片这里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既让民众积极发声,畅所欲言,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也让希特勒我行我素,在表现希特勒的时候更是通过一些小细节来体现一个政治家的两面,例如希特勒枪杀小狗,还有他这边夸赞环境的美好,还要和绿党合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那边就在随手乱扔垃圾,让人看了都是会心一笑。
当希特勒通过一档娱乐节目,终于走到台前,直面大众的时候,整片的高潮来了,本片总是通过这种搞笑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严肃的话题,之前大家都还不确定播出以后会效果如何,但是没想到的是,收到了好多的正面积极的评价,甚至检察官都袒护他们,说明反应了大多数人民的心声,这真是一个让人既欣喜又害怕的结果啊。
最后即使希特勒被披露枪杀小狗的负面的新闻,大众依旧那么支持他喜欢他,他的小说依旧大卖特卖,而且收货更多的人们的喜爱,还要拍电影了,真实讽刺极了,可见德国的民情。
影片的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结尾,通过一个戏中戏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真实严肃的话题就是,希特勒以及他代表的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和纳粹思想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是我们任何人的一部分。
希特勒需要人民来满足他的野心和报复,正如他自己说的,人民对于他,正如钢琴对于贝多芬,离不开;但是翻过来,人民也是需要希特勒的,当年也是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的希特勒啊,在特定时期的人民需要这样的人,来替他们表达他们的诉求,表达他们的怨气,释放他们的不满,正如现在美国的选举,特朗普现在这样受欢迎一样。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仲说过的话,至今听来依旧很有道理,人即是自私的也是高尚的,但是自私是骨子里面的,而高尚是后天学来。
当我们衣食无忧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想做个好人的念头,接济穷人,支持慈善,保护环境等等,但是当我们尚且温饱的时候,好多时候我们是管不了那么多高大上了。
正如现在的欧洲,在他们最发达的时候,他们总是标榜着自己的民主人权高尚和平,但是看看现在,当中东难民的到来,又有多少国家真的表现出热心高尚呢,他们每周日还在教堂里面祈祷世界和平吗,有些事情毕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影片里面还有好多好多搞笑的桥段和设计,都十分用心和巧妙,例如叫闪电的洗衣店,乱扔垃圾的希特勒,以及在广场上面给人画像的希特勒,枪杀小狗的希特勒,还有电视台那个光头腹黑领导,当业绩不好的时候,在办公室训话的时候,影片巧妙的设计成犹如当年希特勒面对战事不利的时候激动的训话,还有一个特别讽刺的是希特勒竟然也被人打了,而且是新纳粹主义,让人开来都十分滑稽。
虽然影片没有直言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但是我想德国能拍出这样的影片而且抱着这样开放的态度,也说明了现在德国民众中渐渐起势的民族情绪,不是以前那种一味的认错和忏悔了,也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怨言了。
小时候就喜欢看二战,但一开始对于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深感奇怪。
因为从小接受的反纳粹教育让我对于纳粹,对于德国的认知就停留在恶魔、战争狂人、屠杀八百万犹太人上。
后来,怀着对德意志的兴趣,开始了解那段历史,也对于当时的德国有了相对的认知。
德国在一战后满目疮痍又受凡尔赛体系制约。
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经济命脉被许多犹太人所把持。
一个庞大的国家经济命脉被异族所把持,后来的结局,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初衷没错,但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太过极端。
影片中始终都在穿插着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论调,只不过还换了一种叫法而已。
电影虽然有一些荒诞,但是重在拍摄手法真实,代入感强。
突然间感觉他真的活着,走在德国的街头巷尾,问长问短。
找寻社会问题,言辞犀利,从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眼光,他的眼里只有军队、政治、国家、人民、种族主义。
他注重舆论宣传、强调纪律、充满激情和热忱。
他很会把握听众心里,他从没有把简单的电视节目当成表演,对于他来说每一次都是啤酒馆政变。
他有着极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面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他更依靠我们常人的工具做到了更好,接受海量的知识。
通过报纸就能及时的分析问题。
他是希特勒么?
第一次 参加节目,面对现场民众的怀疑,他长时间的沉默和应变能力,让人们对此不屑一顾。
剧情的推进让人们开始对他有所相信,无论他是扮演的还是真实的。
因为,他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曾经,希特勒就是凭借这个成功的。
电影的最后,希特勒对男主说你无法摆脱我,因为我就是你们的一部分,我就来自你们。
我相信任何一个曾经懦弱的国家,他的人民都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人站出来,带领他们前进。
辩证的看希特勒在此之前没有做错什么。
因为,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铁托等等他们都是一类人。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说希特勒是魔鬼,只是因为他失败了。
但是,他所创造出的这种精神和理念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身而已。
因为,人们都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只不过,那个时代,他们只是为一个人牺牲奉献而已。
想起曾经看过的浪潮,纳粹其实一直都在。
因为那就是集体和纪律,同样的口号,同样的行礼方式,同样的衣服,一天没有什么,两天没有什么,但是时间长了,这个集体就很难拆散了。
纳粹代表了什么?
希特勒又代表了什么?
正如我们所说自由是杀不死的一样,精神也是杀不死的。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真正原因你老手下留情2011/9/5 22:01:377251808收藏导读:或许下面转载的帖子能解答你多年的疑惑 犹太人优秀吗?
你崇拜吗?
阿拉伯世界的苦难就是他们造成的。
美国有百分之70的财富在犹太人手里!
他们在世界上呼风唤雨。。
以色列在屠杀巴勒斯坦人。。。。
全世界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们在做什么?
-在同情他!
说巴勒斯坦人人搞恐怖袭击。。
巴勒斯坦人不是人吗?
他们被踩在头上不应该反抗吗?
[二战,德国为什么杀那么多犹太人?
] 二战是金融危机引起的。
确切的说是犹太人要负大半的责任。
犹太人移民欧关闭悬浮或许下面转载的帖子能解答你多年的疑惑犹太人优秀吗?
你崇拜吗?
阿拉伯世界的苦难就是他们造成的。
美国有百分之70的财富在犹太人手里!
他们在世界上呼风唤雨。。
以色列在屠杀巴勒斯坦人。。。。
全世界没有人能阻止他。
我们在做什么?
-在同情他!
说巴勒斯坦人人搞恐怖袭击。。
巴勒斯坦人不是人吗?
他们被踩在头上不应该反抗吗?
[二战,德国为什么杀那么多犹太人?
]二战是金融危机引起的。
确切的说是犹太人要负大半的责任。
犹太人移民欧洲几百年,基本掌握了欧洲的经济命脉和众多的银行。
犹太人的经商是一流的,但是人品实在不怎么样眼里只有钱!!!!
德国也有大量的犹太人,甚至德国中央银行都是由犹太人掌控。
德国一战失败不是战争打输了,是因为部队在国外打仗而犹太人在家里搞政变推翻了德皇-《德国背后的匕首》德国人开始仇恨犹太人---战场上从来看不到犹太人然后,犹太人建立了“魏玛政权”-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德国的钱全在犹太人手里。
犹太人在德国的职业基本都是大商人 教授 高官等上流社会。
当德国人民默默的偿还战争赔偿的时候,犹太人没有任何损失。
他们享受一切--这加深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
真正激化矛盾的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在英国的犹太人和英国政府策划的。
德国的犹太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做了一件不可饶恕的事-德国中央银行宣布德国马克无限度贬值!!
一瞬间德国人民几十年的劳动积蓄全部化为乌有。。
然后国内犹太商人都大量囤积物资。
高价出售。
德国人集体被洗劫了一遍。。
所以,西特勒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杀犹太人。
犹太人哭着说:我以为我们犹太人作德国人几百年了,没有想到还是没有被当自己人---须不知犹太人的行为就没有当自己是德国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从来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2015年,喜剧细思恐极电影《希特勒回来了 | Er ist wieder da》也是有生之年电影,就是你也许看不到天朝会出同样的电影了,不得不服德国人真敢拍啊。。
很是羡慕!
吐槽一下希特勒变成网红了。。
电影也自带鬼畜,自带经典电影片段,还有各种知名主播也客串了一下,而且黑的也好,虽然我GET不到点,不过身在其中的德国人才能体会到吧。
还有结尾曲挺好听的。
这个电影充满恶搞,讽刺,但是又能让你深思,这个电影给大家上了深刻的一课,虽然历史都是胜利的一方书写的,但是希特勒我不否认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领导人,注定是一个非凡的人。
电影里的那句话非常发人深省,“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对于历史的反思德国人做的非常好,他们并没有把错误都推给了一个人,一个时代,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裁者”,人们总是想向前走向前看,但是到头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怪圈总也走不出去。
说说我们自己,一大堆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多矛盾也在慢慢的化成死结,但是人民的声音却没人听,人们没有宣泄的出路,这样的负能量冲击着人与人之间仅有的善意,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吐槽,医生治不好中国人,这点鲁迅先生早就看出来了。
再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过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荒唐的时代,你以为走出来了,其实你已深陷其中。
我是沉默的分界线---推荐指数:★★★★☆(9/10分),虽然是喜剧电影却发人深思,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电影。
(原载《北青艺评》)难民危机、恐袭隐患、圣母慈悲、右翼抬头,让当下作为欧洲火车头的德国,也开始在过去几十年本来方向确凿、路基坚实的人道主义铁轨上产生了摇摆阵痛。
这种时候,一部《希特勒回来了》也就生逢其时的以喜剧片模样出现,进入公众视野,激起热议。
没看过作为社会讽刺小说的同名原著,并不清楚作家蒂穆尔•韦尔姆呈现于书中的那位穿越到当代的元首,会否比大卫•韦恩特电影中这一位更具讽刺效果。
不过至少于我而言,电影版并没有给出一个或若干清晰的讽刺批判对象,通篇弥漫一种政治暧昧态度甚至是先右再左的墙头草姿态。
当然,这也可以被冠上一个逻辑辩证的借口——这就是当下德国人的道德焦虑处境和新的世界观困境。
相较于观点强烈的指控性电影,尤其是纪录片,本来我一向更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悲观结局电影,而总试图往事实背后进行深度哲学思辨的德国人,本该最具有营造这种“道德模糊地带”的思维优势。
可惜,似乎他们真的并不擅于用电影讲故事,而只会通过摄影机写论文,如同8年前那部同样警惕纳粹洗脑能力的《浪潮》。
从剧作到导演,《希特勒回来了》都没能充当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理咨询师,而更像一位铁板着脸的德国内科大夫,列出一大堆社会阴性顽疾,而在不知从哪下手的窘境下,开不出药单。
电影开头的家庭录像画质中,元首向一位服务业经理模样的人抱怨人们不知如何向他行礼,加上影片简介——希特勒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多元化的德国,惊讶地发现领导人居然是一位女人,并且波兰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故事,直让人以为这就是一个《波拉特》式的屎尿恶搞片。
接着,正片以高清和DV画质间错展开,元首被传送到当代柏林郊外、孩子们踢球的花园中,伴随着已经在《发条橙》中让观众熟悉了的罗西尼配乐《鹊贼》,以制服小丑的形象登场,跌跌撞撞闯入勃兰登堡门,被世界各地游客当作特型演员围观拍照,并附上一句,“谢谢你,和希特勒一起下地狱去吧”。
人们都知道战后德国社会,在彻底反思中,对纳粹思想是极度警惕的,更不可能容得有人在公众场合行纳粹礼,更别说扮希特勒了。
那么,当小胡子出现在当代德国,会造成什么互动效果呢,设身处地的调换位置,他又会如何看待当下并与之相处呢?
故事进行着大胆推想。
穿越戏剧性必然带来认知反差的“笑果”。
流浪汉希特勒在收容他的报刊亭,翻着土耳其语报纸,“奥斯曼帝国改变了战争进程,没料到土耳其人有这能力”;“联邦德国现在由一个垂柳模样的尴尬女人领导,她和巴伐利亚基督教酒徒合作,来建立可怜的山寨国家社会主义”;“波兰竟然还存在,而且瓜分了德国领土”;“唯一的希望看来是古怪的绿党,至少他们想要保护德国的土地”。
从这里开始,导演就让强烈的表现社会思潮欲望,取代了好好讲故事的电影根本。
通过失业电视台小记者,带上希特勒来了一趟从北到南的德国公路之旅,进行着伪纪录片式的保守观点大展现,顺便为元首开阔眼界,指定与时俱进的新宣传策略。
在弗伦斯堡的酒店房间,他通过烹饪节目,发现大众对媒体有着高度依赖。
在基尔的炸鸡店门前,来自前东德的女店主真诚讲述自己因为不信任带舞弊的选举,而放弃投票,又抱怨对于现状什么都不能说,要不就是仇外主义者,这让他意识到民主对人们的影响一点都不大。
韦斯特兰的啤酒馆里,老家伙们哀怨着“所有大胡子嫌疑人都应该被赶走,可好多萨拉菲派的孩子又都是在这儿出生的”,这显然存在着公众压抑又不敢直言的怒火,像极了1930年的德国。
等到了德累斯顿牧场,女主人依旧抱怨着移民涌来,小人物却什么都做不了,希特勒巧妙举例,“牧羊犬和腊肠犬交配会得到牧羊腊肠犬,设想两条牧羊腊肠犬交配,就永远不会再生出牧羊犬,这个物种就会消失”。
清楚发现战争污名化给国人带来的严重束缚后,希特勒认为只要抛出一些关键词,就能成为新的诱饵。
现在不是流行领导人晒照片嘛,希特勒也从“走基层”过程中发现了娱乐化的“政治祛魅”魔力。
他重新扮演起了街头画家的旧职业,从流行文化切入,成为Youtube明星。
其间导演也表现了另一类清醒的声音,一个老头在画家前谴责,“如果有人2014年在广场上模仿希特勒,而公众还能容忍,这绝不是好事,如果我能做主,一定把你赶走”。
电视台的推波助澜,与里芬斯塔尔式的女强人台长合作,让观众眼中的“模仿秀明星”走上脱口秀平台。
那可是他最熟悉最擅长的舞台,他深知沉默的威严力量,并循序渐进的从抨击低生育率和电视垃圾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追捧他,让希特勒率先成为“Youtube元首”。
而公众在享受了新鲜娱乐偶像带来的欢乐之余,又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说得很有道理,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的模糊态度,而从故事结构上,压根看不出导演准备先抑后扬的对“原罪均摊”的庸和之众进行批评。
电影继续展现着当代德国人不敢怒更不敢言的情绪,新纳粹们只敢带着黑袜秀“德国美食”厨艺,极右翼政党NPD在慕尼黑的总部前连大牌子都不敢挂。
希特勒越来越强的媒体演讲魅力,却被一段流出的枪杀小狗视频,而打至谷底。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挂帅的新时代,其中一件罪大恶极之事就是虐狗。
那么不管处于顽固的政治正确前提,抑或导演自身也是稍有思辨习惯的白左圣母,总得把自己之前挖的那个“右翼有道理之坑”填了吧。
非常不自然的,故事让元首意外闯进了一位犹太老太太家中,让作为配角的小记者意识到眼前这“演员”是真的希特勒,从中实现从情感到情节再到观点的反转。
“我是人们选出来的,是你的一部分,我在你们心中”,天台上的元首,面对小记者的枪口自信说着。
而这不过也还是导演奉上的一碗鸡汤。
伴随着结尾字幕,希特勒在敞篷车上巡视自己曾经的领土,有人拍照、有人呼喊、有人行纳粹礼、有人竖起中指。
虽然没能通过电影好好讲故事,但至少导演动用大量的群演甚至故意给一些人双眼打黑条,体现着庞大群众基础上永远飘荡的极右或极左幽灵。
《希特勒回来了》,2015年德国电影。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但是却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本片讲述2015年,希特勒突然从天而降,显然他没有在最后狼穴里自杀成功,反而穿越到了现代。
他发现电视是个好东西,于是利用电视重新开始他的政治抱负。
欧洲电影不像好莱坞电影,喜欢10分钟一个小高潮,30分钟一个大高潮,然后高潮到顶点大结局,反而是喜欢平铺直叙,剧情的推进比较舒缓。
片中涉及希特勒和大量现代德国人的对话, 居然还不可思议地产生共鸣。
希特勒不愧是一个鼓动民意的好手。
本片虽然是一个好题材,但是总体话题展开还是浅尝辄止,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略微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也许就是欧式幽默电影吧。
乍一看以为是个搞笑片。
希特勒穿越来到现代。
可事实上片子直指今天德国甚至是世界的一些问题。
片子快要结束时,希特勒对发现他的人说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的一部分,我就在你们心中。
这其实也就是本片的中心。
片子开头,希特勒对一个行为学家抱怨说现在没人对他致敬,大家交流居然都只是握手,没人再用那个特定的手势。
可片子结尾,希特勒坐车前行,街道旁时不时有人笑着对他点头,甚至有人对他致敬。
后来,发生在现实中的游行示威甚至暴力片段也在他面前掠过,就像是他在现场路过一样,视频中不少年轻人中年人用纳粹的致敬的手势。
这难道不正是在暗指现实社会中纳粹思想的抬头么?
影片中多次提到的是德国人对外来者的排斥,这也是现在许多移民大国所面临的问题。
移民、难民涌入,现有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发生重组。
原先的既得利益者以及恐慌自己的利益会被降低的本国人自然而然的对外来人口担忧甚至于歧视、仇视。
这个问题在德国和欧盟国家是迫在眉睫的,因为从前年开始就不停的涌入难民,多数国家都出台了对难民的政策,或拒绝或有条件的接收,不管难民到底有没有进入,国民都难免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宣泄于口于行为的恐慌愤怒颇有暗潮涌动的势头。
长期以往,双方冲突会越来越大,安全问题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难民潮、移民问题、教育问题、财政问题等等,不仅仅是在困扰着德国,可以说是在困扰着欧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
每个国家的不同党派或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思想,而其中就有不少人走上了极右、极左的道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现有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利益,至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会不会造成别人甚至别的民族的重大损失,他们是并不在乎,或最多假惺惺的在乎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日本的右翼抬头,其实现在看来,右翼的重生不仅仅局限于日本。
我们必须对此有警惕,不要再走上上个世纪的老路了。
开始看是因为网上的截图把我吸引来的,元首那两句台词大意是:如果我有罪,那选出我的人民也有罪。
另一句大意是: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分是我。
一开始觉得有点意思,但其实不能深究。
(号会没)电影里面有前半段的主线是想要在让工作翻身的小弟,发现了像是扮演元首,其实是穿越过来的元首。
然后想要带着元首看看现在(2014年)的德国,想要弄点节目效果。
在前半段里元首真的深入的不分种族、年龄、性别的人交流,传播他的思想,了解大家的想法,这里面也包含了巨量的zz不正确。
后半段,元首学习并利用当代媒体进行sx宣传,他个人的演讲魅力和深入人心的见解征服了大家。
在一次节目翻车后,再写一本自传类书并拍成电影。
影片结束在这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只不过这个“英雄”走的是思想zz路线,我认为其中的精华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糟粕部分一定要剔除。
德国人不适合拍喜剧片
没有民主我们可能失去一切,有了民主我们会摧毁一切。借由如果希特勒参加如今真人秀会发生什么的设想,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在恐惧历史重演,当每个人都放任内心的怪物生长,离希特勒回归就不远了。可牧羊犬与腊肠犬结合就永远没有牧羊犬的说辞有没有错啊。细思极恐
里面戏仿元首的愤怒那段真的笑到疯
一个小创意 搞笑纪录片 戏中戏虽然老套 但挺适合元首的 p.s. 唯一好感小前台戴着 hd-25 上班听音乐
看似荒谬的喜剧,所蕴含的东西让人恐怖。不是希特勒要复活,而是人们需要他复活;就如当初将其选举上台一样。“是人民选择了我”,希特勒有着敏锐的判断,有着极佳的口才,他即使不以纳粹主义出现,也会以其他形式出现。“人民需要领袖”,希特勒说,“他们是我依靠的力量”。
表面娱乐至死,实则腹黑无比。
讽刺喜剧,关于身份和历史的“错位”喜剧,臭名昭著的希特勒重回现代德国开疆拓土,用电视节目、网络的娱乐方式重新连接了德国的历史和当下,回应的是那句:“不是希特勒选择了德国,而是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结尾的讽刺性非常强,人民再次选择了希特勒,历史似乎又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重演,还应了那句话“希特勒与德国人互为因果”,so do we。(可以和《斯大林死了》一同观看,简直是同类型里的“绝代双骄”)
我是抱着怎样的信仰看完全部电影的 好无聊啊啊啊啊啊啊 而且我到最后也没明白电影讲了什么 那个男主怎么就被关进精神病院了
拍得让人看不下去,为什么不拍成彻底的故事片。
格格不入只是开始,而后大众的对于娱乐方式的接受和从德国困局中渴望新发展的心理,都为出乎意料的纳粹入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片子实在是不怎样。 4.3
算半个恐怖片 政治非常不正确 但很好笑 好多梗 好多不明真相的路人 看着更是心惊 西方记者 总想搞个大新闻 落榜美术生穷游 喵星人统治世界 一千万人比不上一条狗 帝国的毁灭来得毫无预兆全剧最好笑 德国药丸
有点荒唐,以后我不要轻易碰德国喜剧。。
带弹幕看更好看的电影。种族主义裹着一切糖衣炮弹,为战争狂打开世界大门。最终颠覆的不只是秩序,主义或国家。而是民族本身。
喜剧的外衣,严肃的话题,折射了当下很多政治热点,也映照了当前人民的价值观念。天台上的对话很精彩,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元首,就有什么样的政府。知道真相的助理被关进了疯人院……
一部看似意味深刻的伪纪录片。一种发条橙子的社会恐怖秀的戏仿。不难从最初和最后的配乐,以及元首进医院的场景里看出端倪。所谓历史呢,不断重复折腾而已。
并不是希特勒愚弄了人民,而是人们选择了希特勒。
白左擅长往一成麦子里掺九成稗子,从中拣出一穗,抖抖,说:“看,麦的金黄!健康的黄!为甚么‘排麦主义’者就是不爱吃呢?”老杨答,当然因为他们心底的希特勒没有被焚尸咯,心不清真,才患上了恐食症,“大噶修一点多元波罗蜜有没有!你境界行了,连石头也会变为烤包子。”境界:窝去泥马
现实比电影更讽刺,更令人胆寒:早前电影主角Oliver Masucci扮成希特勒的样子在柏林街头行走,引来大批德国民众和他自拍,拥抱。甚至有人恳求他将集中营带回德国。德国《柏林早报》评论道,“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让人们不再压抑自己……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找到了新形式。”
移民太多 德国人从地下挖出了油纸包好的元首。。。
黑色幽默在《希特勒回来了》中的渲染可谓淋漓尽致,前段希特勒在现代的生活荒诞中令人啼笑皆非,而随着剧情的推进电影以戏谑性的方式将现代社会政治中的矛盾融于电影,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结局实则是对纳粹主义复苏以深刻的警醒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