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与电影还是差太多。
不过,显然电影的更加理想化,而现实生活肯定不及电影演绎得翻天覆地。
或者从更普及的层面来讲,绝大部分人是庸庸碌碌。
生活波澜不惊,一种极度沮丧的模式。
而电影是电影,电影里叙述即使是个小人物,还是会发生点不同寻常的情节。
电影里的人生没有一个是普通的。
永久居留这部影片,导演是不同寻常的一个人。
电影里主人公,好吧!
我只能说,虽然是同志片,但云海,主人公,他帅气,强壮,挺拔,事业成功,谈吐潇洒。
导演首先就塑造了一个在同志界就是极品的货色。
而在圈内混了几年。
其实绝大部分同志是是屌丝,丑矮娘挫,比比皆是。
在不懂事的年纪,常常被音像作品忽悠。
直到真正接触,才知道金字塔顶端的,不可涉及。
那样小的比例。
说说影片吧!
影片是用种复古的拍摄技巧。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20世纪拍的影片。
查了资料才知道09年上映。
整体音乐风格,色调,主任公造型。
影片设计,实在年代味好足。
影片穿梭死亡的概念,其实我觉得这个在影片之中,情感比重很小。
虽然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很浓重的笔墨涉及。
但看完影片,我倒不是很在乎这个他很强调的“细节”,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还有就是主人公喜欢男生的转变,我真是看不懂。
以及在健身房的邂逅,就一眼就爱上了?
而且之前影片并没有交代主人公喜欢男生。
我是说,第一眼爱上这个情节很假。
第一眼爱上的只能是外表气质。
充其量喜欢。
而会第一眼就喜欢上一个男人的外表的男人,已经是很成熟的同志了。
就是说,他已经承认并接受这个身份,影片完全没有交代。
像其他的同志片,主人公都是和另一名主人公关系很好,依赖他,有着长期的转变。
但此部影片,实在太脱离实际。
那么姑且就当一部幻想片吧!
影片的幻想元素本来就很丰富。
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是感人的,是会在人的心里存留一段时间的影片。
同志电影对于主人公的其他社会关系总是闪闪躲躲。
这部也没能抬起头。
当然这个不是主题,我也就顺带提一下。
毕竟看了电影是要写东西的,这是硬性要求。
貌似这部电影试图要拓展一种可能性。
也就是所谓掰弯的可能性。
云海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在做的就是试图掰弯一个号称是直男的人。
而林风却竭尽全力的保护住身上那张标记直男的标签。
戏剧冲突就由此产生。
就像掰手腕一样,没有平局,只有胜负,这也造就了悲剧的必然性。
当然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场悲剧。
相爱的人毕竟在一起过,我想这就足够了。
说到可能性,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样的可能性。
云海想要跟林风结婚,林风想要做个直男,这是他们的选择,没有对或者错。
生命是场旅行的话,那应该是自由行而不是跟团的。
看了这电影我最想写的文章应该是:如何才能泡到高端货,毕竟像云海这样的高端货我还真没见过活的,林风如何能把住这样的高端货是很值得研究的。
虽说只是电影,但毕竟有些许参考价值,毕竟我也只是理论研究者。
首先,健身房是高端货中意的场合,也可能只有健身房才是高端货的活动区域与我的活动区域的交集。
其次,要直,直到你自己都相信最后,勇于献身,在该转身的时候义无反顾的转身,别跟东京爱情故事里的桥段一样,该转身的时候依然傻傻杵在那儿。
但凡同志电影都是孤独的,就像同性恋这件事儿一样,也像人生这件事儿一样,都是孤独的。
不是标题党,也不太会起名字。
想着既然看了,恰好心里又有点小想法,就写个评吧。
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甚至连个业余也算不上。
除了实在让我看不下去的电影,其他的我都觉得还不错。
每部电影里总有那么一两个情节是打动了你的。
有人说这部电影很烂,除了卖肉就没什么了。
我倒没这么觉得。
虽然整部电影是挺露的,但谁又能说现实中不是这样呢。
成人的世界里,尤其还是在繁华都市里,sex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吧。
Ivan抱着windson哭,“你若不信,我死都不瞑目。
”然后windson揉揉ivan的头发说,“你真是个孩子。
”这里真的感动了,就觉得windson的那句话有无限的宠溺在里面。
可是为什么windson就是不肯答应ivan啊啊啊啊啊啊!!!!!
结局那里windson骑车冲进(?
)海里,一开始还以为是ivan生无可恋寻死去了,结果一看名字写的是林风,惊讶了一下,我还是不太懂这是为什么,windson是想了些什么才会舍弃生命的?
或者其实windson是意外的被海浪打进海里的?
可能身为腐女毕竟不能感同身受,但是身为腐女,我真的从主观情感上更偏向这类的片子一些。
gay们很辛苦,遇到请爱护。
电影是忧伤的,一层一层淡淡的铺在一个理想又纠结故事上,云里雾里般的朦胧,远看是动人的,近看却什么都不见了同志和直男是同志间永远的话题,实际上现实中这种宁肯死也不愿让出一步的人不多了,多半是玩玩,多半是妥协,多半是不负责任的逃避,然后时间慢慢的淡忘,能像主角这样纠缠一生不得的实在是难得了,说是理想化的故事也不足为奇.我们都喜欢过不喜欢我们的人,那是痛苦的,尤其是当对方不想你痛苦的时候,于是林风选择死也不想云海继续被自己折磨,他知道这是一段躲不开的劫数,谁都没有做错,造化弄人,只是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为什么不退一步呢,彼此都给一些空间,也许林风可以尝试着跟云海在一起,也许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可接受,也许云海可以忘掉林风,五年抑或十年,总有平淡的一天,可命运总是这么折磨人,本已平淡的人生又要重合交叉,又要再起波澜,这一次,云海再也不能忍受,他释放了自己压抑了多年的爱,也是这一次,林风也不能忍受了,他不能忍受自己最珍视的人因为自己而日日受到折磨和伤害,于是生命成为机车后的一记尘烟,青春定格在画框里,承载日复一日的思念,那些海边阳光耀眼的岁月,一去便不再复返,亦如他在他怀里放声的哭泣,亦如他在他床边轻轻的凝视,亦如他酌着酒.他抽着烟.一个离开一个永远的怀念
对不起大家又写了一个标题党。
所有被这个标题吸引进来的人,一定要去看看《永久居留》这部片子。
推荐不是因为拍的好,而是很值得一看(大家自己注意分辨两者差别)。
看完后,最大的印象就是各种裸奔和一个坚决的小零如何想要拗弯一个直男。
全片的两个亮点在我看来一是男主角长大自己买屋后,走进房间脱了个精光,各种角度的全裸(从此片中的男人都在全裸而女人连一点都没露,可谓正宗的Gay片)。
二是片尾幻想出来的未来情景:例如第一位黑人同性恋当选总统,中国共产党上市(这个简直把我雷死了),最后在一个非常山寨的场景里,棺材们飘在海面上,工作人员们的名字从棺材里纷纷指示出来。
片中的男演员们样貌都还算不错,起码身材是一等的,标准模特身材,要胸肌有胸肌腰腹肌有腹肌。
以至于我一度觉得该片应该叫做“Gay men 健身指南”。
出演的时候统统裸露毫无顾忌,尽管演技还有很大的空间提升,但他们的敬业精神还是让我佩服。
于是又要感谢一些香港的影片分级制度,可以让18岁以上的公民正大光明的YY,不仅尊重了电影人也是给观众一个放松的良好途径。
反而有助社会安定,二来裸体和做爱并不缺乏美感和腐坏人心,同志电影也不应该受到歧视。
否则只看到看到无色的戒,甚至是最近看到的新闻,连《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都要禁,是不是太低估了本国人民的自律和接受能力?
回归影片,整个片子从香港拍到日本,从伊朗拍到泰国,澳大利亚,不是一般的大制作。
日本雨中的温泉,隧道尽头的樱花,死海的阳光,泰国的男色表演,都是要靠钱砸出来的,可见此片是导演的亲生经历改编,也必定倾注了心血。
而其中出现的几套服装也足够夸张和具有时代特性,比如跳拉丁舞的白色流苏衬衫,最后的长发造型等等。
总之看此片的过程中我一直狂抓旁边人的手,感叹雷片的黄金时代终于来到,并将成为主流。
这从《赤壁》的对白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雷人”正在大片化。
据说首映当天导演携所有演员上台还唱了主题曲,顺便还出售写真集。
写真集的前半部分是剧照,后半部分是导演和助手的各种角色扮演裸照,于是我万分后悔没有去看电影节的首映。
后来有个朋友问我此片如何,我说你一定要去看啊。
她说还是不要了,原因是她与男主角相熟,实在不想看到他的裸体在大屏幕上晃来晃去。
想来也是,要是我身边哪个同学忽然演出这么一出戏,我也会犹豫再三要不要观摩的。
字幕完后我对旁边一起看的朋友说,早知道这个片子拍摄的话,不出给我工钱我都愿意出Crew帮忙!
满眼裸奔帅哥,全世界跑,何等的幸福啊
看完之后忍不住要来写字的一部同志电影,我想足以说明一个问题:电影制造了充足的幻觉,让观影人沉迷,并生发“写”的冲动。
从“写”这个动作开始,接下来的便是幻觉引发的一连串的自我麻醉。
我不想从科学、道德、法律或者人文的角度来谈对这个片子的感受,可能因为太多的同志片有意无意将电影内容引向了这些范畴和维度中去:第一是同志问题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少年不戴花》、《东宫西宫》、《米尔克》、《蝴蝶君》都在主力寻求gay的自我出路和社会出路),第二是同志行为的道德依据(李安最初的《喜宴》,白先勇的《孽子》,2009红极一时的《Bruno》似乎都尝试用同志和家庭、社会的直接矛盾来挖掘其道德依据),第三,如果和宗教信仰相关,还会牵扯宗教依据(《Queer As Folk》中有一段精彩的gay和宗教信仰发生的对抗性冲突,结果是男主人公无意中发现了说着神圣祝祷词的神父用力地fuck一个肌肉男的场景,并以此向诅咒自己因为gay而必然下地狱的母亲大声地嘶吼“Fuck the Lord”),第四,当然还有非常讨好的爱情人文范畴(关锦鹏的《蓝宇》,台湾导演的《17岁的天空》、《蓝色大门》、《淼淼》、《河流》,韩国的《不后悔》和《霜花店》,泰国的《暹罗之恋》、《曼谷之恋》,日本的《禁断之恋》、《Boy’s Love》)等等。
看多了会觉得不仅同志成了时尚,连同志电影都成了噱头,人们在打开心扉议论他们,接受他们的时候,电影本身的价值也就仅仅烙在了时代的车轮中,缺少了艺术大师用电影这种形式向永恒问题的终极拷问。
所以我更愿意站在美学的角度来试着讨论《永久居留》的价值,如刘索拉说的,美学就是细节特征。
展开细节,《永久居留》的缄默和简洁风格让我很是享受。
简洁对应累赘。
去除多余的花边和粉饰,电影从各个方面用简单明快的线条呈现了一条流畅的画面。
背景第一。
电影一开始就用单调的黑白片和泛黄做旧的画面来营造主人公童年对于亲情缺失、生死问题的太早接触而形成的心理氛围,片子背景黯沉,几乎没有明晃晃的光线,构成了电影简洁画面的基调。
之后我们看到很多大海的镜头:夜色中的海、裸泳的海、自由漂浮的死海、维多利亚港的内海、澳大利亚的海、飘着棺材的海……导演反复用这个意向来烘托生死的问题,有其利弊和精妙考虑,此不赘述。
海的一望无垠似乎也拓宽了观众的视野,和鳞次栉比的香港大都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复地使用也看得出导演对无障碍视野的追求。
另外一个隧道的镜头也点缀在情节中,这就表现了某种巧妙,悠长的隧道和人物命运似乎就连结起来了,青山碧野中透着黄光的隧道几乎没有车辆,两个男主人公安静地穿过去走到光明中,背景没有丝毫累赘,通透感蕴含看人生的哲思。
装饰其二。
同志片或多或少将某种色彩浓重、造型特别、繁复考究的装饰融入其中,我不知道是现实中的gay影响了电影还是电影让现实中gay那样去演绎生活。
《永久居留》却反其道行之。
服装和造型没有浮夸,主人公都留着简单的短发,衣着从简单的office man到脱去上衣的运动短裤到一丝不挂的裸体出镜,区别于花样百出的类别,《Bruno》演绎了一个极致,《断臂山》的牛仔也同样被硬朗的仔裤、帽子和马匹包裹着形象,都有造型上的gay化之嫌。
另外,《永久居留》还打造了一个极简的房子,男主人公云海的住处采用了冷色调粉刷,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家具,浴缸和冲凉都是开放式的,卧室没有任何饰品,阳台甚至没有玻璃包裹,加上沙包和单杠的出场,家庭式运动房给人无比简约的感觉。
再看看交通工具,《断臂山》的“马”是一个重点道具,没有它的陪衬,牛仔和农夫的多数行为都不能成立;《Queer As Folk》的男一号开着拉风的Jeep和双门的复古跑车穿梭匹兹堡的自由大道;陈柏霖在《蓝色大门》里反复地骑着代表青春的“自行车”……而《永久居留》则用蓝色敞篷车作为男一号的坐骑,没有刻意流露它所象征和暗示的东西,车的每次出场都隐含在情节中,没有喧宾夺主的架势,加上敞篷车本身的流线造型,装饰在《永久居留》中极尽简洁,风格一派。
第三当然不得不谈感情,这似乎是同志题材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云翔导演的自我风格中,《永久居留》的爱情样式也呈现了一种简单而深刻的走势。
故事情节简单地说就是弯的爱上直的的故事,然而这种简洁风格的爱情却体现在不那么争风吃醋,不那么声嘶力竭的追求、排斥、相处和接受当中。
你看两个人的相处最初从朋友开始,健身房中的偶遇(饶了我,健身房这地方真的充满了暧昧,不管是男女还是男男),导演没有给Ivan那么多充满渴求的眼神追逐,来回的几次眼神交流是暧昧的,但是又是刚硬的。
两个人海边的裸体戏可能是全片最煽情又最不肉欲的场景了,男人间的追逐、厮打、跳水成了观众眼中骚动的情侣间的动作,再到海中的浮盘上,两个人裸体仰卧的场景,私处在抬腿和放平间暴露无遗,色而不淫说得就是这种场面吧。
回到Ivan的住处,在音乐背景中,两个线条健美的男人裸着上身打沙包、做着引体向上、喝着啤酒,语言和交流都用最平常男人间的相处方式一笔带过,毫不累赘,看似简单,但情节温度却在音乐、汗流和力量彰显中逐渐升温,这是隐秘的,温柔的,对我来说,杀伤力十足。
之后在探讨弯的是否能彻底征服直的、直的如何将身体给弯的、直弯相处是否已经超越爱情等种种问题,导演都轻描淡写地带过去了,点到而已,没有纠结在其中,也不需要纠结在其中,一如整个片子的风格那样。
最后,Windson婚姻失败,再次回到多年前的海滩之时,和Ivan不期而遇,导演安排了戏剧性的常见,Windson最终承认自己爱的是Ivan,直的也变弯,一去一来,时间证明了取向问题,此时的海滩又成了惊艳之笔。
抛去电影中导演赋予Ivan的哲学思索的情节不说,简洁的同志题材风格透露着导演眼中的男子气概,不花哨、直接的、简单的、性感的,从人到物无不贯穿始终,这是我看到的同志电影的一个新颖之处,以此文拙记。
永久居留哪裡才能永久居留? 是香港? 是日本? 還是同性戀何法化的澳州. 可能影片的在河上飄浮的棺材才是我們永久居留的地方. 雲愛著風,但風真的愛雲嗎? 風無常,雲無相. 一切都是虛幻罷了. 林的自殺可能是無法罷正自己的內心和情感上的物質金錢上對雲的種種負債. 活著太累了... (可能不是這樣的吧, 結局都的沒看明白. 需要多看一會兒)
套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与电影还是差太多。
不过,显然电影的更加理想化,而现实生活肯定不及电影演绎得翻天覆地。
或者从更普及的层面来讲,绝大部分人是庸庸碌碌。
生活波澜不惊,一种极度沮丧的模式。
而电影是电影,电影里叙述即使是个小人物,还是会发生点不同寻常的情节。
电影里的人生没有一个是普通的。
永久居留这部影片,导演是不同寻常的一个人。
电影里主人公,好吧!
我只能说,虽然是同志片,但云海,主人公,他帅气,强壮,挺拔,事业成功,谈吐潇洒。
导演首先就塑造了一个在同志界就是极品的货色。
而在圈内混了几年。
其实绝大部分同志是是屌丝,丑矮娘挫,比比皆是。
在不懂事的年纪,常常被音像作品忽悠。
直到真正接触,才知道金字塔顶端的,不可涉及。
那样小的比例。
说说影片吧!
影片是用种复古的拍摄技巧。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20世纪拍的影片。
查了资料才知道09年上映。
整体音乐风格,色调,主任公造型。
影片设计,实在年代味好足。
影片穿梭死亡的概念,其实我觉得这个在影片之中,情感比重很小。
虽然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很浓重的笔墨涉及。
但看完影片,我倒不是很在乎这个他很强调的“细节”,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还有就是主人公喜欢男生的转变,我真是看不懂。
以及在健身房的邂逅,就一眼就爱上了?
而且之前影片并没有交代主人公喜欢男生。
我是说,第一眼爱上这个情节很假。
第一眼爱上的只能是外表气质。
充其量喜欢。
而会第一眼就喜欢上一个男人的外表的男人,已经是很成熟的同志了。
就是说,他已经承认并接受这个身份,影片完全没有交代。
像其他的同志片,主人公都是和另一名主人公关系很好,依赖他,有着长期的转变。
但此部影片,实在太脱离实际。
那么姑且就当一部幻想片吧!
影片的幻想元素本来就很丰富。
从这个角度上看,影片是感人的,是会在人的心里存留一段时间的影片。
这不是一部最感动我的同志电影,但这绝对是一部最触动我的同志电影。
如果说大家在这部电影感受到的是云海求而不得的爱的心酸和痛苦的话,那么,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林风无处可诉的痛苦。
这部电影一直以来的宣传就是:这是一个gay爱上一个直男的故事。
所以这个故事注定是悲剧的。
因此大家得出的结论就是:林风是个直男,或者林风是个伪直男。
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林风爱云海吗?
在我看来那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说云海对林风的感情从一开始的放弃到后来的一辈子的执着,没有他从林风身上感受到的爱的回应,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在见佐斯的时候,他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哪一种拒绝最痛苦?
一个不爱你的gay,还是一个爱你的直男?
所以,真正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介乎同性恋与直人之间,它的名字叫做双性恋。
绝大部分的双性恋都不知道自己是,直到他遇到了一个让他意识到的人,云海对于林风就是这一个人。
林风依恋这云海,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就算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他们可以彼此分享。
对于林风而言,云海的意义早就超出了他对于朋友的定义。
没有一个纯粹的直男,可以跟一个同性恋赤裸相对,十指交缠,更加不会有一个朋友允许自己的同性恋友人和自己赤裸沐浴让这个友人在自己身上发泄欲望。
林风对云海,无疑是有着他自己的珍惜与呵护的。
而这一种感情远远高于林风自己口口声声的友情。
所以真正的问题就在于同性恋与双性恋之间最大的不同:情与欲。
云海是一个真正的gay,他渴望男人的肉体,渴望同性之间的激情,所以片中也不断出现云海在外面寻求身体上的慰藉的情节,甚至是SM。
他渴望一种肉欲上的放纵与融合。
这是理所当然的,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爱情从来就是情与欲的高度统一。
林风又何尝不明白,所以他坚称自己是个直的,因为他做不到林风所需要的。
他离不开林风,可是又给不出身体,所以他知道林风睡在他身边自慰,也只能侧身咬牙忍耐。
他可以和云海双手紧握在观望台看星星,他可以和云海赤裸相对畅谈对饮,但是他做不到真正的make love。
就在那一晚,云海终于无法自控在海滩的栏栅边和林风热吻,脱下林风的裤子,林风如果没有想着真正在一起,他不会回拥云海,只是到了最后,也只能够给云海一句:对不起。
他努力了,只是做不到。
如果说林风和云海还有什么最大的差别,那就是在于彼此的社会背景。
云海无时无刻都在流露出他的潇洒脱俗,那是因为他有着他骄傲的资本。
他与家庭的关系不算亲密,所以他没有了家庭的压力。
除了佐斯,他没有过任何的感情关系,所以他没有情感上的负担。
他能力卓越,身家丰厚,所以他没有经济上的窘迫。
这一点是与林风截然相反的。
患有肺癌的母亲,工作的不如意,委屈跟了自己多年的女友,这一切的一切不仅仅是经济上也是道德上的枷锁。
更何况他一直以直男的身份来看待自己,所以他才会做出结婚这样的决定。
这一晚无疑是最让人心酸的。
如果说林风和云海曾经怎样明确地表示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伤害,那么就是这一晚。
云海刚刚失去最爱的祖母,林风又要结婚。
结婚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明白。
林风不想结婚,碍于种种却不能不结婚。
他知道云海不会明白,因为彼此的处境相差太远,更何况他坚持自己是一个纯直男。
云海彻底崩溃:你可以和别人做你不愿意的事情,只有和我不可以。
这一句话也是刺中了林风的心,林风不是不愿意,他只是做不到,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明白他为什么做不到,所以他说出来的那一句话其实是多么的心酸:你知道我对你怎么样的,除了那件事情,我为你死都可以!
这其实是对云海的告白。
既然可以为对方死,那又怎么不是爱?
精神上已经没有办法承受再大伤害的云海只对林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和我在一起,比死还难受。
如果说本片唯一的比较强烈地表现出两者之间隐藏着的矛盾的话,那么就是这一晚。
很多人都说,观望台看星星,以及澳洲海滩的重逢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和亮点,那么对于我来说就是这一个争执的晚上。
这是林风第一次表示出他对这份爱情的重视和痛苦,感情上而言,云海对于他已经是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
可是他却不能够去捉住这一分爱情,因为他知道他不能够给予。
没有人可以清楚地体会那一种痛苦,明明可以为对方舍弃生命,却不能够实现对方的期待,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更可悲的是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不能够,连自己都不明白。
这是双性恋最深刻的一种痛楚,爱情的依赖不能伴着身体的迎合,是双性恋最无奈的悲哀。
六年后澳洲的重逢,很明显林风是特意去找云海的。
那是本片的高潮。
“你老婆呢?
没陪你来吗?
”“我什么时候说过我有老婆?
”“别玩啦,到底跟谁呢?
可以讲吧?
”“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你和他很熟呢,不过我们离婚了。
”“谁啊?
”吃惊。
“你啊!
”愤慨。
这短短的几句对白,是林风的表白,也打破了云海伪装的潇洒。
对于林风而言,六年前的一段是不可抹去的,也是意义非凡的。
云海对于他,从来就是一个爱人。
如果说他结婚了,那对象也是云海,他从心底里承认了云海。
也是这一句告白,让云海借酒壮胆求婚,然后又到回了那一个怪圈。
云海是个纯gay,林风却是个双。
他不能够给予身体,而仅仅只是爱对于云海而言却是不够的。
他只能够宣称:你是弯,我是直,我们所走的路不一样。
我不想再伤害你。
云海最后也只能够哭着表白:你是我这辈子最爱的男人。
如果你不相信,我死也不会瞑目!
林风在云海熟睡的时候把云海六年前寄给他的照片放在他的手中。
那是他们两人年轻时赤身裸体比手腕的照片,背后曾经有着云海的留言: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从前。
从这里我看出来林风无奈的爱情,如果不爱,怎么会把这样的一张照片在身边珍而重之保管这么多年。
又怎么会在这种时候给回云海。
最后林风死了。
任谁看了都以为是自杀,但是导演却说是意外。
那就真的意外到了观众了。
那样的设计和镜头,无论怎么看来都是自杀。
我也以为是自杀,那样痛苦的活着,也许死亡才可以留住最美好的一刻。
或许是因为这是导演半自传性的电影,所以有了这样的设计,真正的林风还在世界上活着。
或许有人会奇怪,我为什么会得出林风是双性恋的结论,其实大家都明白,真正的纯gay不会爱上异性,就跟真正的纯直人不会爱上同性一样的道理。
无论身边有多么感动或者美好的同性或异性,那也绝对只能够发展成朋友,不会产生爱情。
只有双性恋才会有这样一个基础。
林风就是一个典型的后天型的双性恋。
而这一种双性恋比任何同性恋或者异性恋都痛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与他们的身体没有办法达到统一,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答案。
我有时候也很想弄明白,既然可以这么深爱,为什么就是不可以跨越身体的那一条界限?
http://polarbear.ycool.com/post.3269164.html◎電影預告(有訪談的九分鐘版)難得會寫仍在首映的電影(笑)之前有香港網友向我推薦過此片,沒想到台灣引進了,遂趕快奔赴戲院。
看過雲翔導演的「無野之城」,印象不壞,而這一部導演預定拍攝的「死亡、藝術、愛情」三部曲中的「死亡」主題,比起「無野之城」,成熟很多。
請來邱禮濤(導過「人肉叉燒包」、「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和「等候董建華發落」等精彩社會題材)擔綱攝影,照例把男體拍得極美,更別說兩位男主角喜歡打拳、游泳,所擁有完美的身材曲線了。
其實本片根本沒有(╱極為含蓄的)性愛場面,在台灣被列為限制級,只因為大量裸體罷了。
想到丹麥名模 Freja 為 Political Fashion 拍過的短片,裸體如果當作一種物理性的自然存在、不帶過多異色眼光,如同藝術時常為美好而描繪保有,何需大驚小怪?
底下劇情介紹也很明白,這是一個男同志愛上直男的故事,雖然他們「能做到很多比其他情侶更親密的事,但情侶之間必定會做的事他們卻做不到」,所以雲海是處於情深、欲望卻無法得到滿足的狀態,雖說情終究大於欲,讓他一直無法放開視為此生至愛的林風。
另外,電影所呈現男性之間的遊戲打鬧,又帶著競爭、進步的愛情關係,很有意思;也想到男同志伴侶間多有彼此相愛、卻也無妨性關係的開放,很多時候,欲望更像是一種嘗試和生物性的滿足,浮濫當然不好,但過於嚴格的約束、禁制,也可能造成扭曲,雖說情、慾之間的把持和界線,又是另一道值得大書特書的難題。
最終,還是讓人能自由選擇、體驗所追求的、能承受的,是最好的吧。
整部片也貫串 著雲海對生死的疑問與恐懼,特別喜歡 Josh 和雲海在死海邊的談話,Josh 對祖母死去和林風離去後曾想自殺的雲海說,他為失去那些愛他的和他愛的而痛苦,但只要愛過了、明白真愛的滋味,就沒有所謂失去而會一直擁有。
如果這樣的人生,他要放棄的話,也沒什麼可惜的。
片末漂浮於死海之上的棺材海,很美。
此片是導演的半自傳,也算呼應劇中「人生比電影精彩」這句話,真實卻也美的讓人特別有感覺。
◎麥若愚的評介。
劇情介紹(官網)愛上一個註定不能愛你的男人,你願意耗用多少青春和氣力,去接受那些甜蜜與折磨,換一個很可能令你心碎的結果?
當一個同男與一名異男,發展出一段比情侶更親密的關係,他們最貼近的距離又是多近?
如果連相愛都不能夠,這世界還有什麼理由讓你繼續居留?
以色列、澳洲、日本、泰國、香港、中國,橫跨六地鉅資攝製;過去、現在、未來,揮之不去的濃情,撼動時空的密愛!
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活過30歲,雲海(李家濠飾)很早就加倍努力於自己的人生,在事業上獲得了一般男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然而他邂逅了林風(洪智傑飾)-一位無論在外型、志趣、談吐都深深吸引他的男子。
如同熱戀中的情侶般,兩人熱切而大膽地探索著彼此,運動、拳擊、旅行、拚酒…在空無一人的海灘與深夜的泳池邊,他們恣意裸身享受親密,感受著那份無可替代的激盪與共鳴…但無論兩人多麼親密,林風仍無法給予任何性愛與承諾,兩人越行越遠。
雲海將愛化作永遠的守候,照顧著林風的家人,歷經自己祖母的過世、林風母親的過世,無數次的生離死別,讓他避居到世界的最偏端,原以為此生不會再見到林風,卻沒想到在那裡等待著他的,竟是一個永恆卻心碎的諾言…
导演的半自传吧,所以里面好似杂糅了很多东西,氛围和情感都不错。镜头下的香港与别不同,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触也很特别,生死议题讲得篇幅太多深度却不够,最后那个结尾好尬。
除了主角长的不好看以外,其他的都还是不错的。情节贴切又写实,能把露点拍的那么不色情,也是相当难得了。总的来说,直男和弯男的故事还是能轻易的就打动我。
???
好少这么低分。
这是一部值得探讨的电影 bug太多不说但真的 看得我很不舒服
看不下去。
后来看不下去了,睡着了- -话说最近裸男电影为啥越来越多,看着就像一个个大卫一样- -剧情一般。。
台词生硬 各种雷
总体来说,剧情不算丰满。记忆点是,片尾,ivan老了自己躺进棺材,盖上棺材盖子。
拍得糙,却极有心。各位美男奉献裸体,海景阶层的糜烂耽美。死海上的问号,如最后的紫色一样隽永,是文明的起源也是精神世界的安息之地。很难再去评价男同的疾病和乱交,或者真心被这出戏感染,祖母的爱意和对朋友的无私,人生就是精灵上岸的探险。中间很多镜头都非常妙,一切都宁静、舒服和安逸。
人,总是会离开的。
我真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情节~我真不喜欢把这枚直男安排给云海~这部片子触动我的只有关于路和死亡……
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
你是我一生最爱的男人,你不信,我死不瞑目
看完电影之后,果然如预料中一样,最初是多么的美好。那时候的云海真的很儒雅,短短的头发,白净的脸庞,林风就像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一般。本来想给两星的,但是看见他们之间如此纯挚的感情,深情轻浅的初吻,突然觉得鼻子好酸,就糊涂的给多一星吧
澳大利亚真美
我依旧觉得不能接受!
你就跟我扯淡吧!不过对于gay来说,时间的意义的确与平常人不一样
始终还是有那么多的gay 前赴后继在掰弯直男的艰苦道路上
他的三部曲都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