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永恒花园》的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立叙事,但实际上都在书写薇尔莉特。
这种结构在剧场版中也不例外——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剧场版对主线故事(或说薇尔莉特本身)的意犹未尽之处进行了展开和补完。
如果说薇尔莉特是战争年代的个例,外传则在和平年代将感情重新编织了一次,并且猝不及防地把观众余温尚存的泪点戳了个遍。
第一个重现的层面是个体的异化——在主线中是薇尔莉特被训练成战争兵器;在外传中是艾米被训练成富家千金。
薇尔莉特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自己和艾米相似。
薇尔莉特遭遇的经历更为极端。
在外部环境里,她陷入了最黑暗的处境,又收获了最美好的邂逅。
在内部精神上,她经历的感情深沉至极,自身却无法捕捉。
内外双重的反差是她身上最令人动容之处。
这样的她成为了艾米的老师,她真正教会艾米的不是谈吐、礼仪和舞步,而是怎样面对命运,怎样在命运的安排中不放弃对美好之物的希望(例如新的友情),怎样怀抱虽已失去但却极其珍贵的感情,继续生活下去。
第二个层面是绝望与希望——在主线中体现为薇尔莉特和吉尔伯特的邂逅;在外传中是泰勒和艾米。
如果说最令人绝望的不是现在的痛苦,而是没有爱的未来的话,这正是吉尔伯特带给薇尔莉特,以及艾米带给泰勒的救赎。
泰勒反复阅读艾米的信,正如薇尔莉特一直佩戴着少佐送她的配饰;泰勒将自己认同为艾米的妹妹,正如薇尔莉特将自己认同为“吉尔伯特的狗”。
那是在一无所有的世界里得到的毫无保留的爱,这对那时的她们来说就是所有一切。
这恰似人在作为手足无措的婴儿之时得到的母亲的庇护,而由于人总要长大,这也注定是人不得不失去之物。
第三个层面是失去与成长——在主线中体现为薇尔莉特成为自动手记人偶;在外传中是泰勒成为邮递员。
薇尔莉特和泰勒都得到了救赎,但是又不得不失去了。
整个故事的核心正在于此:人如何怀着魂牵梦萦的思念,怎样接受无法自胜的悲伤,又怎样面对日复一日的生命。
这也正是故事所传达的东西:人无法永远依赖别人的爱活下去,但渴望爱与被爱的心情绝不是该被遗忘之物。
通过“写信”这种形式,故事挖掘出被人们压抑的感情,用极尽浪漫化的手法重新告诉人们:这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永远抱着珍贵之物前行。
外传的故事不仅仅是重现了薇尔莉特的经历与感情而已,在每一个层面上,外传都更进了一步。
面对外界的改造,艾米不像薇尔莉特一样毫无还手之力,我们看到了她的反抗、拒绝,以及最后的和解。
面对他人的爱,泰勒也不像薇尔莉特一样无法表达心意,我们看到她用自己的方式拼尽全力回应了艾米给予自己的救赎。
而故事最精彩的则是这样一幕:泰勒躲在一旁看着艾米阅读自己的信时泣不成声,但是选择了不见面。
从薇尔莉特的相见却不得,到泰勒的能见却不见,故事的内核被勾勒得更加闪闪发光。
人要成长,必然要有所失去。
但是我们失去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失去——只要我们还将那感情怀在心间。
这便是《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想要传递的永远吧。
这部电影在国内没什么宣传,大概票房也排不上榜,但毋庸置疑非常优秀观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但有些人双标也太严重了,很气。
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受损的永远是下面的人。
政治观影很牛气嘛,还专门建新号来喷的。
画面一直是强项,配乐也很大气甚至有种恍惚在看音乐剧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种主角只是像观众一样平淡地参与剧情发展就像tv版或者古剑、仙剑一样通过一个个他人的小故事来让主角成长,而不是一切重心就围绕主角 什么都给主角服务。
看不少评论说过于平淡,我觉得是没有认真看的,实际上每一个泪点都很紧凑。
也有很多细节,比如飞鸟出现都在象征自由 向天伸手是象征抓住幸福。
我觉得问题就一个,太过优秀的音画和感人点,让反战主题被人遗忘。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多少心酸的故事不会发生,和平时期的经济 科技发展有多快。
剧透预警本来这孩子也会像我一样不幸,但我偏要让她获得自由选择的幸福,这就是我的复仇。
这是艾米对这个世道的复仇,她也做到了。
但她的生活确实也一直没有热情和希望,一直活在过去里,在学院里的朋友后面没有提及,估计也是两人联系不多了。
一直关在伯爵公馆里,淑女学院里,就像一开始说的 囚笼。
而泰勒则拥有了自由成为邮差,或许剧场版里泰勒长大真正当邮差两人会再见吧。
第一次电影买错票,送朋友也没送出去,最后放到了网上给有缘人,也不知道最后有人去看没有,希望它能像剧中的信件一样把感动和幸福传递出去吧
首先表达对京阿尼遭遇的同情,纵火者实在是人性灭绝。
抛开情怀而言,本作其实就是两个单元剧串成的一篇90分钟电影,作画和音乐一贯优秀,完全是业界翘楚的水平,然而除去这两者之外,本作连一般电影的基本要素没有,没有矛盾冲突,也没有解决矛盾的过程,自然也没有剧情上的起伏和高潮。
表面上看是女主帮助姐姐解决礼仪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姐妹之间的问题用写一封信,甚至打一个电话报个平安就能解决,简直都不能算作问题...感觉就是娓娓道来的一个流水账。
由于基本没有矛盾冲突,故而全片平淡如水,泪点主要以姐妹俩卖惨的黑历史来承包,很难让观众代入其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感觉编剧人员可能比观众更加感动...?
前半段是纯粹的卖百合外加女主交了第一个朋友,本来应该是有意义的一个角色,然而这个唯一的朋友居然直接就从主线分离出去了,那么花那么大力气刻画这个角色是为了什么...? 妹妹角色是电影版原创的,取代了原作的拉克丝的剧情,是整部作品唯一一个走进主线,和女主生活有交集的单元剧角色,然而这么特意安排好像并没有发挥到什么作用...?也许是4月份的电影版会有戏份吧。
本片对女主心理活动刻画基本没有,比如遇见鲁库利亚和她男友那段,以及和俩同事谈论人偶出路那段,应该是要引发女主对自己人生规划的发想,并为电影版工具人男主回归并发挥作用的铺垫吧,然而镜头刚切到女主身上马上就被掐断了...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表达,那么特意刻画这些场景又有什么意义。
全片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很迷。
个人不是很理解京阿尼的这种做法,既然说要认真严肃的做一部“王道”的作品,为何在TV版之后偏偏选了原作小说外传的这篇以福利和百合为卖点的来进行电影化?
如果说TV版是女主寻找爱和生命的意义的作品的话,那选这篇单元剧电影化是为了表达什么?
纯粹为了商业化的卖百合卖福利?
简直莫名其妙...最后说下这个少校“男主”感觉完全是个工具人,作为贯穿主线的一个重要角色,此人存在感和人物刻画居然连任何一个路人都不如...TV版作为女主的阴暗过去被一刀切了,后出的OVA连回忆的戏份都没有,单出的90分钟电影只顾百合,对其只字不提。
然后看电影版预告pv要回归和女主发展感情了,这角色刻画也太敷衍了吧?
宁愿花90分钟搞百合都不愿意刻画下主角人物形象?
通篇都在讲女主攻略一堆人生过客的故事,这部作品到底想表达什么?
一星半给画面,一星半给音乐。
非常开心看到小破站如约上线《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其实之前院线上映的时候我就看过两次了。
小破站在上线影片方面一直以来一贯地对熬夜党发“福利”,终于是轮到了久违的《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所以这次我自然不会错过宝贵的“复习”机会。
与在电影院观影时不同,春节期间我安排上了两年的B站大会员,如愿以偿补完了《紫罗兰永恒花园》的TV版。
现在再次回味这部电影,完全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剧情完整了,很多地方的细节都串连了起来,也加深了我对《紫罗兰永恒花园》整体上的理解。
从TV版到外传,很重要的一条线就是薇尔莉特的心路和成长历程。
剧场版中我们看到薇尔莉特从一个战争工具成为“人如其名的人”,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落落大方、成熟有修养的薇尔莉特。
在少佐把薇尔莉特交给其老上司基尔伯特后,薇尔莉特真的记住了“你将不再是道具,而是成为人如其名的人”这句话,并且真的成为了“人如其名的人”,而且逐渐走向成熟和优秀。
其实薇尔莉特在不断按照要求成长自己也暗含着薇尔莉特对少佐的无限思念。
因为她知道,基尔伯特的要求其实就是少佐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虽然她还没能与少佐相见,但是薇尔莉特一直期望的是当有朝一日能与少佐重逢的时候,自己确实没有辜负少佐当初的期望(我没有看原小说,可能原小说对这方面的细节表述要丰富些,仅仅综合全部剧情做出假设)。
依然是这句挂在嘴上的“京阿尼出品必属精品”,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所用的类2:1(21:9)的宽银幕“拉长”了视觉的左右界限,相较于16:9的TV版能更好地展现和诠释每一帧的风景和人物的衬景,即便是在显示器前看到的画面依然还是那熟悉的、毫不妥协的画面。
当然对于外传的剧情内容来说。
宽银幕确实是最佳选择,对全片的艺术化诠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从画风到配乐,还是那种既有欧洲贵族的典雅气质又不失去日漫活泼风格的感觉。
西欧风格的画风和恢弘大气的交响乐和古典音乐,都使得整部影片气质凸显,恰到好处的衬托了剧情。
TV版本和外传连在一起,在阐述薇尔莉特走向成熟的同时,完整地展现了薇尔莉特的人生价值和形象。
真正在治愈我们的,其实就是薇尔莉特在全剧终凸显的人物形象和价值,以及这种形象和价值的现实社会意义。
这个形象和价值在剧中影响最大的那个人就是泰勒了,泰勒在薇尔莉特的帮助下励志成为邮递员,并且为之努力学习,而且泰勒所表达的对邮递员的认识其实也正是薇尔莉特刚成为人偶时的想法。
最后我依然是被薇尔莉特所传递给我的形象和价值所感动,还是要大声的喊出这句“吹爆京阿尼”!
当然我也再一次缅怀在那场火灾中不幸逝去的制作者们,希望京阿尼浴火重生,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佳作。
期待《紫罗兰永恒花园》剧场版能如约与我们在院线见面!
“没有一封信是不应该送达的”“只要呼唤你的名字,我们的牵绊就永远不会消逝”2020.3.18日凌晨
同步投稿Bilibili弹幕网(点击“阅读原文”)版权所有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 这部电影太任性了,这完全就是一部粉丝向电影,京阿尼用整部影片把最真实的情感传达给你。
这部电影的前多半部分精致又唯美,但如果不是粉丝的话却很难被触动到。
后半部分用一个爱别离的故事,却不知有没有把想说的话传达给你?
影片最终的staff的名单上那些熟悉的名字或许更能激起你的心底涟漪。
说在最开头,因为豆瓣评分不高我预期低所以看完后反而觉得不错。
但不得不承认缺点还是有的。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谈谈观后感吧。
首先谈缺点:这部确实是粉丝向,出场人物和世界观介绍不够,没看过的观众会懵逼。
比如C.H邮递公司的运行机制,自动手记人偶的工作,主要配角的人设;一些在正传单元剧的主角也有几分钟客串,比如露库莉娅(我当时还懵了,一下子没想起来这是谁她就下线了);少佐太可怜了,作为男主连回忆的画面都不给,薇尔莉特抚摸着胸前那颗绿色宝石时的心情可能只有粉丝才能懂。
其次是平淡的剧情。
没有冲突点,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世界观和人物介绍得不够,非粉丝的观众很难看下去。
正传其实也是这种调调,所以我当初追正传时有点坚持不下去。
如果说这部是商业片的话,那就是定位较为失败的。
但我认为这部应该就是粉丝向的文艺片,而且极大程度展现了京阿尼的优势。
1.画风音乐唯美。
京阿尼的特色,紫罗兰系列达到顶峰。
惊艳到我的是服装。
看预告时我以为薇尔莉特跳舞时的礼服就是男士燕尾服,结果是改良版:上半身是蕾丝仿旗袍风格,而下半身才是燕尾和长裤,即绅士又柔美,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服装设计上用心了。
2.感情含蓄细腻。
这部不是商业片,外传风格和正传一脉相承,抒情是首要,剧情都是为了煽情而已。
但这里不是用直白的语言,不是用撕心裂肺和眼泪等夸张的手法来强行抒情。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把角色的感情展现出来,含蓄细腻。
感情的层次也很丰富,除了主线中姐妹情和友情,还有师徒情和对理想的追求,多条感情线交织,互相影响,层层递进。
如果说刺激的商业片是重口的快餐,那这部更像是一杯茶,虽然清淡但是醇香艾米和泰勒两姐妹之间不能相见但又互相思念的感情其实是对应了薇尔莉特和少佐的感情(少佐太没存在感了,我觉得很多观众可能没品出来),虽然没明说但细品能感受到。
3.人设很立体,不落俗套。
现在的动漫喜欢靠角色某个特别属性来吸引观众,这样塑造出来的很单调,真实“纸片人”。
紫罗兰里每一个角色都有多元属性:泰勒天真阳光但她不识字还曾不懂装懂;艾米是个好姐姐但她自卑内向;贝尔迪克特外在骚包傲娇内在温柔有责任心。
主角薇尔莉特,看过tv版的都知道,她是战斗力强大的武器,但内心细腻,柔刚并济。
他们都有正负两面的形象,塑造得很自然,观众不单从外表,还能从行为举止中感受其性格。
每个人设的魅力是由内散发出来的,不限于外在。
我很不喜欢小孩,尤其是吵闹的孩子,但我居然被这样的泰勒所吸引。
初看她觉得傻乎乎、闹腾还不诚实。
但她的笑容很阳光,她笑着跟所有人打招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又是个爱撒娇的小孩,听着她奶生奶气的叫着哥哥姐姐时以及她看着糖果和泡泡时闪着光的眼神,我心都化了。
成年人觉得无聊负担的工作,她却觉得是传递幸福。
身心疲惫的社畜表示得到了安抚。
4. 主题鲜明三观正。
我个理解的主题是“爱与幸福”。
正传中薇尔莉特因为从小被当作武器来培养,所以她对感情缺乏认知,她一直在追寻着“爱是什么”的答案,遇见过很多人后慢慢开始理解爱的含义。
所以外传中也是如此。
爱是非血缘关系的姐妹情深,是少女之间的友爱,是她对少佐的爱情,是邮递员和人偶手记员为人们传递的幸福,是市民对城市的热爱,或许还有更多的含义。
“希望”是这部片另外一个主题。
贝尔迪克特一开始对一成不变的邮递员工作颇有不满,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寄信,他也迷茫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当老人指着还在修建中的埃菲尔铁塔问他什么时候能修好,他不感兴趣地说谁知道呢。
遇到泰勒后,他慢慢找到了本职工作的意义和对生活的希望,能够将只有姓名没有地址的信送达也只有他才有这本事了。
平凡的工作也有非凡的意义。
老人后来又问了一样的问题,他笑着回答是:“应该很快就会修好了。
”紫罗兰的三观正还体现在对女性的认知上。
在这部的背景下,曾经女性结婚后要辞职当主妇的,但是现在她们已婚但还是能继续工作。
而且她们除了本职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爱好和理想,她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用仅限于养家糊口相夫教子,而是能追求自己喜欢的事。
优缺点分析已完毕。
以下全是个人吐槽。
前半段女校部分我不知怎么地想到了《小姐》,比如共浴同床牵手私奔都很有既视感,所以不自觉地往百合方向想。
但其实是很正常的友情啦。
豆瓣有人吐槽全片几乎都是女性唯一戏份多的男性还骚得不行。
所以我看到贝尔迪克特时不小心笑喷了。
电影还给他骚气的高帮小高跟和露腰的衬衫多次特写哈哈。
不过他也是个尽职的邮递员和温柔的师傅,所以我很喜欢他。
我原本是为了情怀,毕竟正传的剧情也忘的差不多了,但是电影意外地对我胃口。
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粉丝不多原因,影院几乎都是各种包场。
我这场次只有三个人,但另外两个人都看的好认真,全程都安静专注地看着,放ed的时候都没有走。
等武本康弘的名字出来后,我默默拍了照留作纪念。
感谢京阿尼曾经给我带来的感动。
大概是点映的时候我比较疲惫,加上心情有点复杂,电影之外的事情也许又想得太多(拿了色纸谁不激动啊),所以脑袋就不太灵光,耳不聪眼不明,许多细节都被忽视了。
这次二刷,大概设备也比上一家好一些,至少屏幕看着舒服得多,让我真正感到了2.35:1带来的体验,背景的人声也更加清晰——开头那段《The Voice in My Heart》,我上回就没听出来背景音是有人声的。
总的来说,我越发觉得藤田厉害了。
kViN对于山田在Clannad番外的表现的评价,其实也可以拿到这里来。
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特别明显的风格,但是这种对于影片的把控能力,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出自新人监督之手。
不论是那些很明显带有山田风格的演出,还是一直在京阿尼的演出中承担重要角色的花语、剧情中有意无意地串起来TV中的角色和故事,甚至那些大概是铃木贵昭私货的历史梗,时代的变迁,人物的情感,如此之多的内容,藤田能像这样把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非常令人佩服。
花语我在点映的时候没注意到,其实两部分给了许多鲜花的特写镜头,京阿尼给花特写镜头十有八九是和这种花的花语有关系 ,但是我认不出那都是些什么花,更不知道花语是什么 ,所以只能知道这里演出给了我们一个探求人物内心世界的入口,具体怎么打开这个入口,只好另请高明了。
山田风格的演出实在太多,即使注意不到细节,A-part和蓝小鸟的相似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上次笑佬推测,根据staff表上的顺序 ,山田应该是负责B-part的,所以到底哪些是她做的,哪些是新人模仿她做的,很难判断。
TV的访谈里 太子说过,薇尔莉特表情会显得比较冷漠,所以通过她的脸来表现内心的变化比较困难;这次倒有神来一笔,泰勒说自己不识字,薇尔莉特感到她可怜,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少佐对自己的帮助,内心难免会泛起波澜——但是表情没有变化,反倒是胸前的胸针上的高光转了一圈。
实在是非常精彩,如果只是薇尔莉特脸上的表情变化,大家可能只是会觉得这是她可怜泰勒 ,不会想到这里和她的身世以及少佐有关,胸针上泛起了涟漪,熟悉TV剧情的人立刻就会想到这一层了。
说到TV剧情,我现在回头想想,总觉得似乎有些消失的味道。
虽然TV的内容是消失本身剧情的关键,而在紫外传中其实和主线剧情没啥关系,但除了作为粉丝彩蛋的乐趣之外,它也承担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功能。
我看出来的地方是,睡前故事薇尔莉特给艾米讲她在天文台打字期间听到的星座的故事,画面则给到了窗格里的满天繁星,这大概是在利用窗格和星星,表现身处牢笼之中的艾米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吧。
露库莉娅的出现本身虽然短暂,但是却引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命运:不再是嫁了人被关在家里相夫教子,而是可以继续从事工作——这是艾米牺牲掉的幸福,也是她留给泰勒的幸福。
除了第3话露库莉娅和第6话天文台,第2话艾丽卡要写小说,第4话爱丽丝说要成为最出色的人偶,4.5话帮助薇尔莉特写歌词的罗兰老头,第5话的情书,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少佐的故事当然不必说,第7话、第10话和第11话可能也提到了,不过我还没发现。
相比于中二病剧场版的那些彩蛋,这次的利用方式感觉似乎更高明了一些。
这次人物关系和剧情变化,我觉得我也理顺了一些。
在我看来A-part不是个励志故事,而是艾米怎样彻底地丢掉过去,抛弃了自己一切的梦想和向往,换取泰勒在新时代自由选择自己幸福权利的悲剧。
看到有人提到在上学路上跑步那段,再一看发现,狂奔中的艾米,在薇尔莉特说她们哪里也去不了之后,慢慢地把想要触摸茂密的枝叶中漏下的一点阳光的手,放了下来;与薇尔莉特告别之后,面对着铁门外洒满阳光的世界,艾米也转身回到了阴暗的学校当中;甚至之后给她的打开窗户的镜头,也是一个从屋内看向窗外的视角——泰勒处在外面的广阔世界中,她只能在狭小的屋子里,想象妹妹幸福的生活。
薇尔莉特改变不了什么,贵族门阀和时代局限都不是她能抗争的事情,她能做的只有陪在艾米身边,向艾米传递外面的消息,让她在不幸之中,留存那么一丝希望。
这大概也是“书信”的意义了。
元媛舞会是艾米成长的仪式,舞会前她还会像小孩子一样跳到薇尔莉特身上,而在舞会中,最后一次抬头仰望了穹顶上自由翱翔的小鸟,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仅有的一点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抵抗,把希望寄托在薇尔莉特身上,然后全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本尼迪克特在外传中变成了相当有血有肉的人物,一登场就是一句无精打采的“邮便desu”,不情愿地带着泰勒去送信,却因为泰勒一句“邮递员是为大家传递幸福的人”,找到了这种他认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工作的意义。
时代感是外传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
女性解放、技术发展,电灯亮了,电话通了,B-part处处都有这种时代在进步的影子。
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影片的厚度,又为生活在旧时代的艾米的无奈、生活在新时代的泰勒的幸运,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铃木贵昭的历史梗大概还不止乳髪和玫瑰战争,我想后续应该会有更多的大佬把它们扒出来。
有些人可能觉得,外传本身或者扩展到整个京都动画的作品,缺少批判性,没有悲剧色彩——换句话说,不够深刻。
我觉得其实外传是个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的例子。
鲁迅写《药》,烈士夏瑜的坟墓上多了个花圈,笑闹着看杀头还要去用馒头蘸人血治病的愚昧国民,怎么会给烈士献花呢?
鲁迅自己说,这当然不可能,但在作品里,这是给悲剧添了一抹亮色。
外传本身当然不会有《药》那种批判性,但是A-part和B-part两个略显突兀、缺乏合理性的结尾,我觉得正是这样一种手法。
艾米把自己关进笼子里,接受自己无法逃脱的凄惨命运,唯有把兰开斯特过来说一句我不在乎出身,只想跟你交朋友,才能让人觉得艾米此后的生活不会那么灰暗;步伐优雅仪态端庄,裹了一身严严实实的黑衣的艾米,只有以非常不符合贵妇身份的白色睡裙跑出家门去对着群山大喊大叫,才能让观众觉得,妹妹的来信把时代进步的幸福带到了她的身边,她也要摆脱枷锁,追求自己的解放了。
这当然都是在主线剧情的框架下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我觉得这正是京都式的亚撒西。
不是不够深刻,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在看清了时代、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也要给自己、给他人以温柔和希望。
所谓的“如春风般温暖”,大概正是如此吧。
很可惜并不是在影院中欣赏这部二次元“圣经” 反而是拖了许久才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
京紫外传是TV版剧情的承接,但和主线关系不大,但还是不推荐没看过TV版来看外传,这样很难体会到薇尔莉特·伊芙加登的感情,难以深入明白她和伊莎贝拉为何相似,只有了解了薇尔莉特的生世 经历,才更能明白她对心爱之人少佐的感情。
外传中也会有很多细节来照应TV版剧情和薇尔莉特的“爱”。
温柔却空洞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剧情有点单一,的确感动,但又有所欠缺,毕竟是京阿尼复苏的第一部作品,京阿尼还是贯彻了“爱”的主题,京阿尼也传述于我们烈火是焚不尽“爱”的。
配乐作画的顶尖水平大大弥补了剧情的欠缺,湛蓝的天空,云彩点缀在蓝色的幕布上缓缓舒展;
海面水波荡漾,飞溅的水花缓缓滚动,一道道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明亮;翱翔的海鸟斜掠,营造身临其境真实感;
细致作画光斑照射过树荫,整片树林映入眼帘,在光影的渲染下生机盎然……画面效果一再秉承了京阿尼的魅力。
薇尔莉特受到王室委托,担任王室女儿伊莎贝拉的教育员,伊莎贝拉在这个与牢笼般的贵族女校中学习,她的举止并不像薇尔莉特般端庄文雅,Violet在委托的三个月中像一个骑士般守护在伊莎贝拉旁,帮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王室千金。
起初,伊莎贝拉与他人难以相处,拒绝与别人靠得太近,当她知晓了薇妹的身世后,才一步步敞开了心扉,与Violet成为了“好朋友”。
委托结束
与薇尔莉特告别在王室没有找上她之前,伊莎贝拉曾过的“穷苦”,即使如此,她还是过的自由。
当她看到没人要的女孩时,伊莎贝拉没有抛弃她,反而决定将女孩收作妹妹。
这是复仇,我只能这样勉强活着,本来这孩子也会同样不幸,但是,我偏要让她获得幸福。
一无所有的我,要让她获得选择未来的权力。
当王室找上她时,伊莎贝拉明白,她只凭自己是给不了泰勒幸福的。
于是被迫与泰勒分离,天各一方,无法见面。
伊莎贝拉的感情
伊莎贝拉留下了艾米·巴特莱特这个名字,这也是仅属于泰勒·巴特莱特一人的名字。
薇尔莉特她的单纯、纯粹有着治愈他人的能力。
伊莎贝拉向往着自由,她向往着薇尔莉特那般想去哪就去哪如同鸟儿一样的生活,当看见翱翔于天空的鸟儿,她的一举一动总会将渴望自由却难以自由的压抑悄然流露。
“幸福”与TV版不同,外传着手点并不是完全在“爱”与自动手记人偶之上,还描述了邮递员与“幸福”。
当贝内迪克特问泰勒为什么想成为邮递员,泰勒答道:因为邮递员给大家送去的,就是幸福。
三年前,贝内迪克特将艾米和薇尔莉特的信送到了泰勒手中。
贝内迪克特因此她始终铭记着姐姐艾米,这封简单的信,给泰勒带来了幸福。
这个“魔法咒语”让这份沉重的幸福,不会消散。
所以泰勒向往成为一名邮递员,亲手将信件传达到艾米手中,为他人,为艾米,也为自己传递幸福。
贝内迪克特也曾在薇尔莉特拜托他将信送到完全不知信息的伊莎贝拉那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送达的。
这也与TV版4.5话中那位老邮递员与薇尔莉特说的一样。
这也便是贝内迪克特接下这个困难任务的原因。
在信件送达后,亲眼见证了伊莎贝拉(艾米)收到信后的感动,她在这封信中的到了许久未出现的幸福。
于是贝内迪克特在返回时才以泰勒的这句话来回应她,也是再次提及邮递员所凸显的主题——“希望”
片尾茅原实里演唱的《エイミー》,制作staff的名字一个个出现,有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们将爱表达在这部作品中,传达到我们身上,这份爱永远不会消散。
而京都动画也会如同薇尔莉特一样,在经历惨痛的伤痛、失去后,仍在用动画继续传递平凡的美好。
“紫罗兰”这个电影,它来自刚刚遭过一场烈火劫难的日本“京阿尼”动画公司。
所以呢,创作这个电影的有一些主创,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在陪伴我们。
伟大的动画片,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姐姐为我放弃了名字,她希望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成为想成为的邮递员,再站到她面前去呼唤她为我放弃的名字,这才是这封信里的爱意,也是成长的意义。
书信这个载体是我从小就很偏执的东西,小学语文课讲写信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每次路上看到信箱我都倍感亲切,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信寄明信片的原因。
书信没有被电气时代所取代,我也希望未来不会被任何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淘汰,因为书信不像时事通讯对话一样直白,简洁。
更多的是婉转的将自己复杂的思念传递出去,而感情需要“从前慢”这样的过程去沉淀。
最后,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希望温暖与真情能够永世长存。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没有看过之前的番,所以说实话看睡着了,但自从看过番来补剧场版后,让人心中真的很温暖。
电影中的画面一如既往的,难以用语言形容地美,真的几乎可以做到每帧都能当作壁纸。
剧情不曲折,或许也的确像这种平平淡淡的,才更能展现平凡的温情,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细腻与善良,他们可能并不完美,但都有着善良的一面,并始终以善良之面待人。
紫罗兰永世长存
看的我想睡觉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写信是电波和网络出现前人类最后的浪漫,而邮递是传达思念与幸福的工作,有其永恒的魅力与价值,爱看上去是轻薄而虚无的字眼,却能依托信件,穿越漫长距离与无数昼夜,抵达最重要之人的内心深处。
向京阿尼的高尚品格和精湛技艺献上五颗星,再为晓佳奈的生拉硬拽不知所云的原作剧本扣掉两颗星。作者是一个平淡的人,既没有体验过上流社会的波谲云诡,又没有经历过底层社会的苦难艰辛,还硬要写一个感动人心的爱的故事,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幸福的人啊,永远想象不出不幸的样子。
百合情真,姐妹情深,好细腻好唯美的一部女性主题动画作品,就连全片唯一的男性角色都穿得那么骚~~~
几乎没有故事性,但是非常美,非常治愈,非常似水流年。“维尔莉特”只念这一个名字都能让人安静下来。
当时我为什么没能到影院看现在已经忘记了时间过得好快我至少两个月没进影院了吧?//作画上大概京阿尼不缺画匠 但在整体故事的编排上有种已经要崩塌下来的感觉 贩卖情怀没问题 但情怀这种东西总有被消耗殆尽的时候
当年邀请暗恋的侄女和我看,让她度过了无聊的两个小时真的很抱歉
极其华丽又无趣。京紫的剧情是高开低走的,因为主要矛盾就是在逐步化解人设,所以就会越来越意料之中而没劲。
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邮递员送去的不是信,是幸福。
实话实话,这个故事真的算不上有多好看,但是京都动画还是能让这部片子看起来不枯燥,甚至能调动起观众的感情,赚一把感动的热泪。但看过之后依然觉得可惜,这些年来,京都空有一身本事,却始终没有好故事,好怀念当年的全金属狂潮,凉宫春日……
补标
看前面觉得橘势大好,姐妹情深。薇妹穿白色西装礼服跳舞能掰弯妹子。看完后我爱上了高跟鞋机车快递员,太帅惹呜呜呜。外传的制作丝毫不输正篇,影片结束后全场鼓掌真的感人。期待电影版,一直等着你们哦。
为了京都,从Air到京紫。P.S.:前排两位高中生。
卧槽???本百合控加京吹一本满足
橘里橘气的加分,京阿尼加分,所有画面都美惨了加分。女校的王子大人还可以是骑士小姐。violet这个角色本身就非常有魅力,配乐很棒。
运镜以定机位和平推为主 只有一个旋转镜头(结尾处Amy)相比于汤浅少了很多灵活度。剧本一贯老套 相当于两个TV版的叠加。前半段百合情节细腻如故 牵手 洗澡 理发 都令人动容。后半段有点垮。当然对于京紫谈人物形象或动机的合理性都没有必要。给京阿尼捐个电影票
日本动漫很会拿捏小情绪,每一个情绪爆发都做得很明显,没有很大的起伏点,三无女主机械手…整部电影不但没有有色人种,连东方元素都没有…
没看懂想表达什么,感觉太日子人了。这样真的能改变任何东西吗?
书信的感动的动画片
我没法昧着良心吹这部……情愿相信是可怕的意外影响了影片的质量。感情渲染和原作差的有点多,我居然有朝一日会因为看京阿尼的作品而尴尬到挠头!天啊。演出作画配乐分镜依旧无敌,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补:需要脑补的太多了,如果不是看了番剧好几遍,我可能会因为脑补得不够而感到更加尴尬。(但只看过这一部作品就质疑京阿尼存在价值的可笑言论居然是豆瓣短评点赞第一??)其实故事还有很大空间,可能受限于工期、时长、人力成本等原因导致作品完成度不够,我觉得非常可惜。京阿尼遭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部电影能上映已是不易,还是希望路人看看京阿尼的优秀作品再做点评。现在,脆弱的京阿尼需要我们的支持——我相信,京阿尼会站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