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少年

拾荒少年,The Home Gleaners

主演:鲍振江,叶昭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剧照

 剧情介绍

拾荒少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跃进(鲍振江 饰)是一名在厦门生存的拾荒者,他长期混迹在火车站,跟踪扒手,把扒手们扔掉的钱包捡起来,联系失主以勒索小钱财。有一次他捡到了一个钱包,一张女人的照片从钱包里掉出来,被拾荒的小男孩(叶昭 饰)捡到。小男孩一直跟踪马跃进,想趁他上厕所的时候偷走钱包,却被马跃进识破了。马跃进与小男孩纠葛许久之后才弄清,原来照片中的女人和小男孩有很大渊源。马跃进想勒索钱包主人却进入了一个圈套,而小男孩把一切看在眼里。死里逃生后的马跃进与小男孩冰释前嫌,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被小男孩打动的马跃进决定在新年过后带小男孩去寻找亲人,一老一小踏上了异地的寻亲之旅…… 本片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毕业联合作业,获得了第四十九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奖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惊慌妈妈魔弹之王与战姬超级骗子傀儡姬·彼岸花恐惧幻影血战机械人找到爱丽丝第一季叛逆之声端脑第5个空弹壳致命派对狗阵触不到的肌肤圣诞快乐小蝙蝠侠婚外情事第三季复核调查天外者敌对沙堡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六季飙舞追梦地狱来电染成茜色的坂道新樱花大战八路军基地疑云狼鹰亚瑟王:斗兽争霸高纬度战栗国宝疑云

 长篇影评

 1 ) 我爱这哭不出的美好

“你是不是可想见你妈了?

”“是”“那行,我带你去好不好?

”“我想换一件新的衣服。

”“行,走吧。

”……少年怀着穿一件新衣服去见妈妈的心情跟着老拾荒者继续上路了,影片就这样结束了,谁都没有圆满,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找女儿的老拾荒者马跃进没有找到女儿,没有找到家之所在,而少年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戏外的我们知道,少年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妈妈了,那张所谓妈妈的照片仅仅是一张印着台湾作家的书签,那只是一个虚幻的美好,如烟雾虚幻,缥缈逝散。

马跃进和少年都是在社会边缘挣扎生存的人,他们见证着生活的苦难、黑暗与无奈,但仍然都执着于心中那份美好追求。

马跃进拾荒度日,但捡拾不回岁月,捡拾不回女儿。

多年来,即使不识字,也坚持向家中寄信寄钱,可是这份美好无人偿还。

少年流浪度日,装哑保护自己,拿着爷爷临走前留给自己的“妈妈的照片”,在茫茫人海寻找妈妈,这份美好注定是个虚幻。

这样的两人相遇了。

长期在社会边缘生活的马跃进是自私的、贪小便宜的;涉世不深的少年是渴望温暖的,但对这个社会是害怕的、不信任的,但自私的马跃进带着少年去找妈妈,帮助少年去寻找那份美好,少年也将自己的信任加诸在马跃进身上。

两个可怜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两人之间的温情流露又像是一家人。

现实终是现实,虚幻终将被打破。

可是不服输的两人仍旧挣扎坚持着。

“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美好。

”马跃进和少年都体会过人间百态、社会炎凉,但仍然不失人性中的善与情,且善于情对他们来说更加珍贵。

影片中的少年是可怜的但又是幸运的。

去世的爷爷为了给少年留份念想、留份希望,给了少年一个永远找不到的妈妈,守护着少年执着的那份美好。

马跃进带着少年去寻找、实现那份美好时,无意戳破了虚幻,知晓了真相,他选择继续守护少年的那份美好,没有告诉少年残酷的现实。

给了少年一个虚幻美好的向往,继续前行,而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谁也不知道两人会发生什么,但少年的妈妈确实是一个永远找不到的存在。

这种美好充满着残酷与无奈让人哭都哭不出来,但庆幸它现在还是美好的。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

无奈残酷的现实给我们的正是人生中的阴影。

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白光,没有生机,或者着没有阴影的光明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绝对的美好是不存在的,正如绝对的阴暗,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正反两面构成的。

马跃进和少年人生中的阴影是无法克服不可避免的,正是两人生命中的阴影与光明交织才产生了复杂的美好,那份美好虽残忍但弥足珍贵。

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或许这样才是生活,才是人生吧。

 2 ) 野蛮生长

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可诉说的往事。

电影《拾荒少年》讲述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孩通过了解彼此之间的悲伤往事,互相陪伴,彼此成长的故事。

导演通过大量的特写全景镜头和富有特点的音乐,一方面反映了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对家的向往,社会上一些颠沛流离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彼此成长,慰藉心灵的歌颂与赞扬。

表达了导演对被拐儿童的同情与关心,同时也批判了当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状。

电影通过大量特写镜头,描绘的人物孤独,悲伤的内心,使得老头这个形象更为立体。

片中还运用了富有深意的全景镜头,在展现老头与孩子所处脏乱的环境同时,也反映了人物被生活所迫的无奈,更能传达出彼此成长陪伴的关系的主旨。

除了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音乐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小提琴、钢琴、哼唱、流行音乐,全片的背景音乐呈多样性。

通过时而轻松欢快,时而舒缓悠扬的音乐,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也调动了观众情绪,给予人与温暖和感动。

同时告诉大家,对现有的东西要有满足感,展现了边缘人虽然很辛苦,但也可以拥有幸福。

影片最大的悬念,虽然是拾荒少年史最后能否找到母亲,结尾处当马跃进得知真相后,带着少年继续流浪,给予人无法挽回的沉痛和悲伤。

本片也运用大量道具赋予电影多种含义,如三轮车是两人相互依靠,彼此依赖于臣服的象征;灯是希望与光明,隐喻两人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中的一丝希望;男孩手持的《故事会》是马跃进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与爱;照片则是情感寄托。

通过一场无果的寻母之旅,在表现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批判了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善,彰显个体尊严,宣扬人性善的回归和对亲情缺失的人文关怀。

在这座跌宕流离的牧马城市中,依然对远方有一丝向往……

 3 ) 拾荒:苦涩中的甜蜜

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种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的“大众艺术”。

影片通过叙述马哥领一个小男孩寻找妈妈却未能称心如意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这寻亲过程中的人情冷暖。

导演张思庆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音乐渲染以及高超的镜头、景别运用,体现了剧中人物那善良、真实的内心世界。

导演饱含着人文主义情怀为观众展现了一部无尽忧伤又不失温暖的感情化色彩丰富的电影。

首先,是对细节的捕捉。

细节是影视创作中微小的且经常出现的语言、动作或者物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新性格和表达主题有重要的作用。

(该句过于格式化,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这么写问题也不大)影片中“妈妈的照片”作为全剧的重要线索多次出现。

马哥和小男孩一见面,男孩抢钱包并且抱住马哥的腿便引出了照片的第一次出现。

导演运用大量的摇镜头和正反打镜头刻画出两人追赶后的气喘吁吁,引出影片的一大矛盾,照片出现后影片的节奏较慢,体现了两人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是全剧的转折点。

在与人贩子生死较量之后,小男孩对马哥的“利益观”深感厌恶与痛心,在一间灰暗的小屋里,小男孩从地上捡起被撕碎的照片用沾满泥土的小手重新拼起,泪水浸润了他的眼。

在这一刻充满小男孩内心的,也许是对寻亲无望的沮丧,也许是对人心冷漠的绝望。

导演通过这一细节凸显了主题,展现出了小人物那细腻、敏感、更易受伤害的内心世界,而这种淋漓尽致的人性关怀也使影片渗透着无限崇高的人文主义情怀。

照片第三次出现是在一个大领导的办公室里,他的眼神里满是怀疑与冷漠,此处影片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突出强调了现代人精神的荒芜与道德的缺失,也表达了导演强烈的主观色彩,带有讽刺意味。

最后,在种种不可能之中,马哥成就了内心的可能,他举着小男孩的手,两人消失在那无边的废墟里。

“你特别想找妈妈?”“想。

”“那俺带你去找。

”…就这样,影片在一段朴实的画面中戛然而止,而留给观众的却是无限的同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因此,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面对眼前强大敌人的威胁,马哥的选择是舍生取义,是从自己的内心最深处进发出来的保护这个年幼的孩子的意愿,当他们两个人面对面而过时,一段沉重且悲怆的音乐响起了,镜头也放慢,一个“快跑”的口型即是对小人物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扬。

在这里,音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化,同时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片末尾运用了一段略带忧伤却极具情感性的音乐,刻画出两个人在那茫茫的废墟中消失的场景,淡淡的温情、丝丝的暖意旨在突出、渲染人物的思想情感,殊不知,观众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苦楚,一种悲悯,一种对当今冷淡时代的呻吟与呐喊,此处的音乐明显强化了主题,引发了人们无尽的联想与思考。

这部影片生活化的叙事风格、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巧妙的声音运用,无不体现着导演那娴熟的拍摄手法。

影片以一种人性化的视角给予小人物无限的关怀与爱,唤醒了人们那昏昏沉睡的心灵。

这部影片的成功即在于此。

 4 ) 世事无常 人间有爱 ———浅析《拾荒少年》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些人,弯着腰,驮着背,拖着布袋子,终日游走在大街小巷被人忽视的垃圾废品堆中。

他们之中有男女,也有老少。

《拾荒少年》讲述的就是这一老一少拾荒的故事。

收废品的老人马跃进在火车站等待他的“小生意”上门,无意中遇见一个流浪少年,得知刚刚遭窃的人,可能是他失散已久的家人。

陌生的大都市里,有着巨大年龄差距,素不相识但同样被遗忘的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拾荒归家之旅。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了解他们被“遗忘”的原因和经历,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里,声音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声音能够渲染环境,体现人物情绪变化。

例如,在影片开头马跃进鬼鬼祟祟躲在报纸后面寻找“目标”时,背景音乐是欢快活泼的,带有一丝趣味。

体现出老头为了生存锻炼出来的精明和一丝狡黠。

后来少年出现捡掉在地上的照片时,音乐骤转悲伤,触人心弦,暗示这个孩子的身世和遭遇可能是不幸的。

拥有同样悲惨境遇的两人相遇,照应突出了人物和主题;马跃进在巷子里追孩子时,被街边大妈的方言歌声打断,真实具有现实性;马跃进带少年回家吃饭,周围环境音比较嘈杂,可以听到野猫的叫声和虫鸣声,更体现拾荒老人生活环境的落后简陋,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如果说声音是这个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空间和镜头的运用则是另一大亮点。

例如两人在巷子里追逐时,整体画面是狭窄阴暗、不透气的,这也暗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狭隘拥挤,只能拣取人们丢弃的东西苟且偷生;少年被老人追赶,堵在墙前,背景空间延伸不同,少年的背后无路可走,画面空间靠下,占比较小。

老人背后畅通无阻,画面空间靠上,占比较大,体现其此时是占优势的一方。

但是老人在威胁少年还钱包的时候,本人虽是俯瞰视角,对少年的特写却多采用平拍镜头,暗示虽优劣势明显,但老人对少年仍是平视的态度,体现二者的关系是较为平等的,老人并没有用世俗的眼光马上定义这是一个不值得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坏孩子。

暗示底层人民虽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的特点。

除了以上语言的运用,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妈妈”的照片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对影片中的少年也象征着家和希望。

少年的《故事会》和老人的成人杂志,到最后两人互换着读,也暗示两人隔阂的正在慢慢淡化消除。

老人让少年帮忙手写的信,先是写“好闺女”又让其把“好”字去掉,体现出表达含蓄但深沉温柔的父爱,侧面强化老人不善言辞但处处挂念的父亲形象。

世事变化无常,但人间总有大爱。

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拾荒寻亲,互相温暖的故事,真实温馨但又不乏心酸。

其反映的是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老人和儿童一直都是容易被遗忘抛弃的群体,城市的拾荒老人,山中的留守儿童……拿影片中的二人举例,他们耗尽全力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只为有一天能回到家人身边。

影片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呼吁我们去关注关爱底层人民,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当然本质是找到这类群体被“遗弃”的根源并想办法缓解,才能对减少该现象有所成效。

PS附:小演员真的太可爱了!!

长大后一定是个小帅哥🥺鲍老师也演的很好很真实,整个故事非常自然,但看的还是让人心头一紧🥲社会边缘人物无处不在,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他们吧…

 5 ) 小社会小生活

偶然间翻到很早以前收藏的微博,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是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这才点进去看了。

影片虽短,但其深刻的寓意和朴实情感表达耐人寻味,一点也不亚于一部110分钟的电影。

影片开始,滑稽的音乐,犀利的眼神,拾荒少年老年,人来人往的火车站,还有动作流畅的小偷,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一个小社会。

小社会的小人物们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日循环,波澜不惊。

但是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了一起,注定是一段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的故事。

老拾荒者马跃进终于拾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

起初他认为这是个不眼脸的更是不懂行业规则的小偷少年,但在得知了少年偷钱包是因为看到了“妈妈”的照片时,马跃进内心便简单地认为:这个与妈妈走散了的小孩儿和以往与主人分开的钱包是同一个性质,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小孩送到妈妈身边,就像以往把钱包物归原主一样,以此获得小小收入。

但他却不知道,小孩儿要比钱包麻烦很多很多倍。

马跃进第一次帮小孩儿找到所谓的亲人,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惹祸上身 ,本来就很寒酸家中遭到洗劫。

因为这样,马跃进更不能放走少年,他深信着只要帮助小孩儿找到亲人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心正在一步一步靠近。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拾荒,一起数钱。

这期间有带着小幽默的场景:少年在看着之前不感冒的成人书,马跃进在看着之前破口大骂的故事会。

也有真挚朴实的场面:马跃进念着要写给闺女的书信,少年帮忙写着信。

然而这些都是两人走近的表现。

元旦节那晚的场景,电视里欢乐的声音,马跃进拿出火车票,这是两人这段时间以来的果实,甜甜的;少年送给马一个礼物,一个穿的暴露的洋娃娃。

经历了这么多,两人之间的情感即使不表达也深深地汇在了一起。

寻亲之路不会顺利。

火车上马跃进的长长的话,少年一句话也没有说,仿佛也是在预示着后来寻亲的结果。

回到安徽,马跃进的家没有了,闺女不知在何处,但是重重打击下的他终究没有忘记少年的愿望,他自己的希望已经落空,他不会再让少年找妈妈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故事发生到这里,马跃进带少年寻亲的性质已经全然发生改变。

此刻他要的不是钱,从他给少年一口气买二十本故事会便可以看出。

此时他觉得自己该做的是承担一份责任,是没见着闺女而已经答应少年找到亲人的承诺。

他帮少年找妈妈何尝又不是在表露自己对女儿的思念。

最终,闺女是见不着了,少年的妈妈也成了一个梦,一个不可解开也不敢解开的未知数。

影片结尾两人手拉手,在夕阳下走向远方。

温暖里有夹杂着哀伤。

在同一片阳光下,在另一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小社会,这儿的小人物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但小人物的情感往往是最丰富最真实的。

他们没有更高的生活奢求,只求在社会的某一个角落里安静的温饱。

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便可以携手一生。

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一次次被生活所伤但却依然爱着生活。

但又或许,他们时刻害怕自己的小生活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其他东西被击破,再也无法复原。

又或许,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一起之后再也不会分开,迎着太阳,继续前进。

 6 ) 故事是另一个现实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讲述了21世纪初在厦门大都市看似明朗,飞速发展时,在城市边缘黑暗的角落里,小人物的辛酸历程,从拾荒者的经历刻画反映当时社会繁荣背后与社会脱节的一部分市井人物,电影反映出现实,而人物却是现实社会中振生存在着的.<拾荒少年>正是着以小见大的手法细腻的描绘着2000年故事里的真实. 毕竟音乐的准确运用让情节贴近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真实地不像话,音乐更是把情节包裹起来,充满情感的砸向观众.电影开始时,拾荒老人追逐孩子一路经过巷院,胡同,大桥,反置着运用的却是一种狡黠逗乐的背景音乐,滑稽的动作,有些让人发笑,讽刺的意味却重的让人笑不出来,即使是一点生活资源也拼尽全力,那种拼尽全力在我看来有些可笑,更心疼些,好像有双手抓着他们的无奈绝不放手,料尽他们会一直在这肮脏的地方挣扎度日。

而另一给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运用是在老人与孩子在厦门回安徽的火车上,老人为人父的喜悦,话语不多见的开始多了起来,竟然开始罪者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着滑稽的音乐,把老人与男孩的喜悦放大化,这种雀跃在看到“拆”字是=时戛然而止,一瞬间的寂静,有些尴尬,更多痛心的老人开始故作镇定,这种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无法与现实斗争的无奈和麻木,是一种与现实接轨。

电影结束时,一切真相水落石出,老人却不愿打破孩子美好的幻想,悲怆得浓郁的音乐响起,伴着老人和孩子牵手走过的墟废场景,并且渐行渐远,把声画同步作到极致。

音乐为情节的刻画添彩,也为烘托现实做出了贡献。

本部电影最成功,真实的莫过于几个人物的刻画,以小人物身上那个折射出所代表的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带入感。

拾荒老人,唯利是图,耍小聪明,见钱眼开使观众已开始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在后来对男孩不计后果的帮助,一心奉献,父爱的想象也很突出,有些脆弱,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不失为对拾荒老人的一首赞歌了。

身为主角的少年,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反映社会上黑暗的现实,父母无情抛弃,丧尽天良人贩子的拐卖。

而片中出场时间不长的图书制作公司的老板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存在的一部份,他们不无可怜,却极度可恨,主观想象为主,以貌取人,没有一丝同情心,虽然极端,但特殊本就孕育于普通之中。

故事是另一个现实,电影是另一个社会,而橘红人物却是真切在身边的小人物们.

 7 ) 底层人物的爱与愁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充满感情的主角团,他们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互相关心照顾,体现了他们的爱。

拾荒少年对于妈妈追寻,拾荒男人对于女儿的思恋则是他们的愁。

人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可以解决掉自己的愁,但是他们可以一起扶持走的很远很远。

影片的剪辑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当拾荒男人和拾荒少年在一座小房子互相追逐时,导演用剪辑将一段时空省略,只是展示了两人“交手”的场景,营造了一段滑稽的场景。

就这样吧,新手...

 8 ) 微电影

小孩爷爷说了个美丽的谎言,把当时捡到的照片来说是他妈妈,其实小孩是孤儿,根本“没有”妈妈。

虽然有点无病呻吟,但真实,结局还行,金马奖得奖,推荐。

 9 ) 小人物的温情

这部影片是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学生的学生作品,获得了第49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

影片以小男孩找妈妈为主要线索展开,运用环环相扣的情节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背景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火车站,一个小男孩在垃圾箱里找东西,这时画面切到一个老头身上,老头用报纸捂住脸,贼眉鼠眼的观察着小偷的举动,而后尾随着小偷,捡起钱包打给失主,获得报酬。

但是这里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好,小偷在拿钱包里钱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剪辑失误。

老头再一次捡钱包的时候,小男孩出现了,他在翻老头放在门口的袋子时,被老头捉住了。

接着是追逐的过程,这段使用了手持摄影,背景音乐响起,导演运用俯拍,仰拍,特写,主观镜头的拍摄手法相互转换,而且镜头间的转换十分迅速,晃动的镜头和这些拍摄手法带给人一种紧张感。

老头追上少年之后,知道了他的事情,善良的他便把小男孩带回了家。

两个人的故事在这里正式开始。

小男孩刚到老头家里,两人吃饭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两人位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的隔开,对角线的构图反映了两人的对立关系,向人们展示了两人之间此时存在着隔阂。

在影片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人同样是在吃饭,构图变为平行构图,在这个近景的画面中,两个人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就像是父子一般亲密。

两个简单的镜头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关系转变后,两人一起赚钱回安徽老家,这段赚钱的过程运用了积累式蒙太奇。

在阴差阳错的过程中老头得知那张照片上的女人不是小男孩的母亲,老头不知道该不该告诉小男孩,这时运用了近景镜头,展示出了老人的不忍心和犹豫。

影片的最后,老人选择了不告诉小男孩真相,以一个缓缓上摇的长镜头来进行拍摄,小男孩和老头走下夕阳的余晖中,属于他们的明天会是怎样呢。

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在于主题,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题材和写实化的拍摄手法都带我们心灵上的微微触动。

影片的配乐也恰好的为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渲染作用,追逐时富有节奏的音乐提供了紧张感,在火车上时,轻快的音乐表达出归途的喜悦,而影片的最后低沉的配乐,带给观众些许伤感,让我们为两人之间的感情所动容。

作为一部学生作业来说它是出色的,但是作为一部专业影片来说,它又充满了很多的不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题深刻,值得不断努力的片子。

 10 ) 帮女朋友写的影评

影片 《拾荒少年》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在文本,尤其是构图和拍摄手法上,有一贯北电的特点(大概是师出同门吧),同陆川的《寻枪》就有众多相似处。

剪辑和摄影都有出现了失误,音乐也有滥用的嫌疑,美术也可以看的出资金的有限,但都达到了及格线以上的水平,与我而言影片最成功的是他的人物的建立,特别是老拾荒者的构建和确立,从一个冷漠的利己主义者(指代社会)如何一步步地同少年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和他与少年共同的困境,与细节之处见真情,电影终究还是讲人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给我们交代了老人的过活方式,以此在观众心中基本建立了一个社会贫困底层,略微卑鄙或者说至少不善良,而又带点小聪明的拾荒者形象,编剧就从这几小点开始做起了文章。

在之后的诱发事件中,小拾荒少年偷老拾荒者的捡来的钱包,两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逐(很多构图机位同《寻枪》如出一辙,最后的过场用了好莱坞经典的冷幽默处理),在抓到小孩孩后,不仅是将他的整个袋子翻出来,更是对他又打又骂,面对一个相对老人这样的弱势群体还弱势的人,老人没有任何手下留情,对一个孩子如此粗暴,也显示了他对这钱包的重视——重要生活来源,从这里同前文的“卑鄙”“社会底层”两点就很好的对应了起来。

有意思的一幕也在这之后出现,他对着小孩先是用出了叫警察手段,看不受用,就又假装打起了电话,说要叫人剁手,这一连串的做法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觉得是吓人的,而对孩童却是很受用的,他的“小聪明”在这时候发挥了出来。

接下来,就是对这个人物的进一步刻画,一个孤独的离乡者渐渐浮出水面,以及对孩子产生的一点点产情感。

小孩道出了由来后,老人在这时道出了非常重要的两个信息“我闺女可想我了”“咱们还是老乡”,同为异乡者的他虽有家却不能回,而小孩却是无家可回,两人都是无处安放的个体,排除物质上两人的相似,他们第一次在精神层面上建立起了共性。

当然还是不能忘了他的小聪明的特点,他坚持要带小孩子回去,不仅出于同情最主要的是他又发现了一个“商机”。

吃面的部分,是对他孤独的极佳的体现,先是给小孩看杂志封面女郎的胸,这一举动对孩子来说当然是不妥的,他心里也清楚,但是因为多年的独身一人,没有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人,这时候的孩子在他眼里不只是一个孩子是他的可以沟通甚至倾诉的对象。

而后吃面的时候,接二连三地找话题,希望能和“聋哑的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一个人是有多孤独多寂寞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对他来说沟通都不需要回应,甚至不用“听”到,一个能接收的个体就足够了。

当两人聚精会神地看少林寺时,老人看的特别开心,从他哼的歌中也可知道他肯定不是第一遍看了甚至可能已经看了无数遍了,既然这笑不是来源电影,那么八成是来源于他身边的孩子,就跟我们看电影需要人陪一样,老人也需要人陪伴,在某种程度上,一种相互依靠的关系已经有了雏形。

经过了建立和进一步刻画,老人的形象已经确立了起来,孤独而又卑鄙,穷但还不算笨,在第三幕中开始就是对他深入的剖析和他自身无形的转变。

在他偷鸡不成蚀把米后,他被人架着回家路上看见了孩子,如果是保险和安全起见,这时候当然是直接指认出孩子,自保平安,这符合他这个人物利己的形象,也同上文阐述的一样,他之前非好人的形象对应。

但是,他反而让孩子快跑,这是严重违反他之前的人物特性的,可能是出于对那帮小偷的愤怒所以不配合,又或是对这孩子已经有了一丝内疚和情感,至少在这里也是他人物的转折点。

躲过一劫后,老人和孩子都成了避难的人,两人都被同一帮人追讨,彼此也不得不相互帮助,亦或是照顾。

在家中,老人看这自己这表象上的家的摧毁,内心当然是一阵绞痛,这自己搭建的家没了,而孩子也失去了名片,他的希望也没有了,这时候他就是孩子,一个无法归家而又被夺走了慰藉的人,在这异乡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都无人可诉,一个衰老而又脆弱的灵魂露出了一角,这时他是同情的孩子的,因为短暂的陪伴和相同的处境,还有那和“可想我”了的女儿相仿的年纪,所以他决定带孩子一起回家,这个人物也发出了自己那微弱的光亮最终是所有情绪的落脚点,老人这个人物的彻底转变和他身上透出来的悲凉与新希望。

和孩子一起工作生活后,两人都走上了寻家之路也是幻灭之路。

站在破财的屋子前面,看着信封里成堆的自己写的未拆开的信,老人的寄托没了,心里的那个家也没了,他孤独时的精神支架和所有苦难的最后屏障没有了。

他买了30本故事会,想帮孩子把谎编圆,是因为这孩子是他的所有了也是他自己的另一种缩写,他们都经历了坚定而又固执坚信的信念的幻灭,和这冷冰冰的社会的不温柔的对待。

我能为你做的不多,只能尽力多地给你买故事会;我也能做的不多,只能给你一瓶酒。

他牵着孩子的手走在废墟上,是破灭,也是新生。

综上看来,老人这个角色从建立到发展都符合逻辑,并且人物的精神和外化形象相对称,几处细节也较打动人,对人物的把控精准,精细。

人物的建立虽然没有创新也没有问题,良好地完成人物构建,刻画,发展。

看起来容易实际也并不简单,这在当下很多热门大片中比如《战狼2》《前任三》中都是缺少的,就像《看电影》主编阿郎说的“在以前的电影常识,如今成了电影知识”。

 短评

细腻感人 虽然剧情有些许bug

4分钟前
  • Cut the world
  • 推荐

滥用音乐……

8分钟前
  • 任行
  • 较差

1

9分钟前
  • ハル
  • 较差

我靠···差评这么多··· 可这毕竟是学生作品啊,外行人表示看着挺好挺煽情的·· 就是觉得收尾感觉还没完一样··★★★☆

14分钟前
  • 安非
  • 还行

那个老头演的不错

17分钟前
  • lch2cl2lch
  • 还行

找不到点

18分钟前
  • cless1987
  • 较差

这就是北电的水平???终于找到比《尿不出来》还差的本子了。

21分钟前
  • 李小红逛公园版
  • 很差

剧情和人物设置上和中央车站无异。好好讲故事多好……

22分钟前
  • 蚂蚁爱米粒
  • 还行

如果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拍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情有可原。所以这不是一个导演应该拍出的水准。某些场景的背景音乐略略突兀。结尾非常奇怪。那个小演员不错。

26分钟前
  • ShanNon
  • 还行

weak

29分钟前
  • 🙈Toby
  • 较差

没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30分钟前
  • 坚强点乐观点
  • 力荐

立意深度真的很重要

33分钟前
  • 用户名字太长
  • 力荐

制作精良,简约而明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在关注当下的好片。http://t.cn/zjGXzPr

38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两个演员都很不错,特别是小孩,那个眼神真是天生有戏,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柳乐优弥。故事不错,虽然很多人觉得做作,但我觉得除了照片,逻辑上都是能连贯的,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很多问题。质量四星,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五星推荐。

40分钟前
  • 春山可望
  • 力荐

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让人心酸,浓浓的闽南气味。

43分钟前
  • ☂ 莎拉公主
  • 还行

不知道说什么好,金马奖越来越金鸡百花了。

48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贾樟柯阴魂不散,底层元素拼接就以为自己悲天悯人了。调度毫无天赋,就是视频版故事会水平。

50分钟前
  • 凉宫哈尔滨
  • 很差

导演的想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导演的影片控制力有点过了,每个场景的设置乃至情绪的铺张还是有些佳片套路,所以影片最后能打动我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强烈,我能感悟到的也没能完全激发出来,有种气憋足了使不上的赶脚,但是相对于我所在学校的所谓巨制,那可是好的简直看不上。感谢一下导演的诚意

52分钟前
  • dennissun
  • 推荐

抄袭痕迹太明显

54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很差

阜阳火车站和一口方言都特别亲切,小时候我和我爸也经常一起看故事会…感觉片尾音乐有点儿过分煽情

58分钟前
  • 11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