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一部同志影片让我在看完之后如此久久思索,不忍关掉视频,而是重新看过,领略影片一段段细节之美,构思的精巧,蒙太奇衔接的似乱而不乱。
其实,在一开始看片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多优秀的影片,直到我在云里雾里看完,对照着别人的评论思索后才决定将其重新回味。
第二遍,应不是第一遍的匆忙和追求情节的完整展现;第二遍,应是对Enrique,Ignacio,Juan和神父四人各自命运的思考,对剧本里Zahana和现实中Ignacio的比较,以及很多很多想说却总是不知从何说起的美感,也许这个结局并不是我想要的,但那又有什么呢?
生命本无常,何况总还有纯净的爱情在那里,无论辩解什么都无法掩饰那块最美的伤口。
我想我需要把剧情理清,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阐释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教会学校:围绕已有同性情愫产生的Enrique,Ignacio和同性恋兼恋童癖神父的故事展开。
神父非常欣赏Ignacio的如夜莺般可以直通天籁的歌声,在欣赏的同时,对Ignacio也抱有同性间的好感。
Enrique,Ignacio是教会学校的学生,因互相恋慕而产生感情,但这种甜蜜朦胧的恋情并未持续多久,一天夜里,神父发现他的两个学生Enrique,Ignacio都不在各自的床上,并在厕所的同一间内蜷缩在一起,神父不打算对Ignacio作任何惩戒,而且答应Ignacio只要肯为他做任何事就可以同样宽恕Enrique。
然而卑鄙的神父却以Enrique为诱饵私自占有了Ignacio,并且没有宽恕Enrique,而将其赶出了教会学校。
恋人劳燕分飞,这也是Enrique,Ignacio分离的开始,从此两人开始了各自的生活,直到一次命运的相交才展开多年来的秘密。
电影工作室:Enrique在教会学校之后便成为了一位独立制作的导演,事业有成。
有一天,他和助手Martin在工作室里讨论电影素材的时候,一个自称是Ignacio的年轻人找上门来,Martin原以为是普通的经纪人或是媒体来邀约或采访,欲将其打发走。
而年轻人称他已经看到了坐在里屋的Enrique并坚持要见他。
当Enrique站起身见到Ignacio时,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16年过去了,竟然还能遇见Ignacio。
但眼前的Ignacio已经不是原来教会学校纯洁的Ignacio了,他须发浓密,侃侃而谈,并且已经改名Angel。
他将自己的作品《旅行者》交给导演Enrique,并希望以自己演员的身份出演剧本中的男主角——Zahana。
Zahana的原型就是Ignacio本人,在教会学校的那一段是按照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叙写,而之后的生活则是作者自己构想的。
但实际上在这以前,Ignacio就已死去,并留下他的遗作。
Enrique去过他的家里调查过,确认Ignacio的确已死。
然而眼前的这个改名的Ignacio又是谁呢?
Enrique并没有马上揭穿。
剧本《旅行者》:剧本中的Zahara在教会学校由于受到了神父的侵犯,使他不再相信上帝,失去了爱情和信仰的Zahara很快堕落,他在夜店勾引男人骗取财物,吸毒,异装癖,生活堕落梦想自己变为女人。
在一次表演后他勾引了Enrique,由于很多年未见,他并不知道躺在床上跟他做爱的就是自己多年前的恋人,也直到他翻开Enrique的皮包看到了身份证之后才知道那是自己曾经的真爱。
他早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与酒精中不醒人事的Enrique发生了关系。
原本Zahara一直都干这种勾当,把男人骗到手之后趁其昏睡中偷完钱溜之大吉,但Zahara这次不但没有偷钱,甚至还因Enrique身上钱不多而多给了他钱,他写了一封信给Enrique,讲述自己的身份并在信上留下吻,静静的放在Enrique枕边。
Zahara之前被神父侵犯过,为了钱他找到神父,向他勒索钱。
如果神父不给他这笔钱,他就会写文章到出版社弄臭他的名声。
神父当然不想自己身败名列,他和同伙图谋将Zahara杀害。
然而这仅仅是作者构想出来的剧情,实际生活中的Zahara又是怎么死的呢?
堕落在夜店里勾引男人的异装癖——Zahara,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描写,他失去了信仰和爱情。
神情多了世故和倨傲,却依然真实。
Ignacio之死:不错,Ignacio正像自己描写的一样,他堕落在法律边缘,为了钱不择手段。
当然他假想的与Enrique的爱情火焰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他的一通电话为止,所有都发生了改变。
这一通电话,是Ignacio打给早已改行从事图书出版业的神父,他要挟神父如果不想让他的家人和上级知道曾与自己私通,就要给他钱。
而那时的Ignacio已经变性,硕大的乳房让他看起来的确很性感,他吸毒成瘾,为了毒品他不惜请来来勒索对象——神父。
神父来到了他的房间,看到了他的弟弟Juan,并疯狂的爱上了他的弟弟。
他甘愿给Ignacio钱,因为这样他就有理由去他家里和Juan幽会。
Juan家境不好,经常缺钱,神父给了Juan很多钱,给他买礼物,得到了Juan的身体。
Juan也希望改变自己贫穷的处境,甘愿和神父发生关系。
有一天,Ignacio家里打来电话,说奶奶的养老抚恤金被Ignacio偷走,Juan此时对哥哥憎恶到了极点,加上吸毒,变性已让他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神父主谋,Juan参与杀害Ignacio的计划便产生了。
那时Ignacio已经开始戒毒,并承诺再吸最后一次就彻底放弃毒品,走上正轨。
然而弟弟和神父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任何负罪感,他们买了大剂量的海洛因,这些量的海洛因足以让Ignacio在服后不久就与世长辞。
Ignacio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被神父和弟弟杀害,而他手上,还有未完成的小说《旅行者》和临终前用打字机打出的一句话——“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以疾驰的速度:Ignacio死于神父和弟弟手中,他甚至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死,死在谁手里。
就在他以为快要开始正常生活的时候,被扼杀在希望的摇篮里。
他从没有卑贱的活着,他的腐化堕落的生活,来自神父对他的性侵犯,来自信用的失真,棒打鸳鸯的残酷。
这是他改变不了的。
他或许只有改变自己,你可以说他意志力薄弱,甘心堕落,但失去了信仰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变,没有神圣的上帝可以信仰,上帝的使者——神父已经让他看到了污浊不堪的心灵,他为什么要去追逐外表圣洁内心肮脏的信仰呢?
固然那是对上帝的信仰,但那是有悖内心的。
他选择的生活,是对内心的服从,至少他不虚伪。
在影片的开头,Enrique曾读到一则新闻:摩托车主在死后飞驰了200公里,两个警察为他护航!
看似与影片无关,实则想必是导演的暗喻。
Ignacio是否也像摩托车主一样,他的真情,冲开一切阻拦地飞驰,也借着Enrique的《旅行者》里虚拟的观众和现实世界里的观众的护航,到达Enrique的心中呢?
Enrique从一开始就知道了Ignacio之死,然而对假Ignacio却不予揭露。
因为“只是想看你能走多远。
” 。
Angel就是Ignacio的弟弟Juan,Enrique并不想用他,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个和Ignacio形象不符的人饰演自己的初恋情人,也不知道这么多年下来Ignacio究竟改变了多少,尽管他的确是一个好演员。
然而Enrique最终还是起用了演员Angel扮演Ignacio,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演员欺骗了他,也许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知道该怎样最合理的利用资源,既然有人找上门来提供剧本并愿意饰演角色,又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谎言又能代表什么呢?
他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与其揭穿谎言,聪明的选择应该让他继续演下去,现实中的作假能走多远?
事情的真相又在哪里?
当年的神父告诉了他一切,虚幻与现实发生碰撞,虽然Ignacio最后不免一死,但Enrique编写剧本的时候是知道他已死去之事实的,所以才会改得那样“悲情黑暗”,事实上Enrique没有想到Ignacio的死与神父,与弟弟有关,这是他不会预想到的。
当他了解事情真相时,他与Angel的关系,便俨然成了导演与演员的僵硬的合约关系。
站在门口的Angel,便是杀害初恋情人的凶手,那时的Enrique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冷淡的让他归还钥匙,拿回自己的行李,帮他叫出租车好让其赶快离开。
是的,从一开始就知道Ignacio之死的他,等着好戏开演,虚拟的戏结束之后,真相揭开,真实的戏也即将结束。
然而此刻,面对Angel的狡辩,相信Enrique内心极度的痛苦,他一定想亲手杀了他。
一个杀人凶手毫无负罪感的站在自己面前,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痛苦吗?
不必再说什么了。
“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Ignacio死了,他生前留下的遗言让人回味无穷。
他究竟成功了什么?
是自己将要戒除毒瘾,回归正道;是以为自己终于做到了自己,不愧对自己;还是自始至终坚持了自己的真爱,无悔而终呢?
或许已经不重要,然而导演想留下的丝丝悬念,发人深省的字迹,的确为影片增添了很多神秘的美学色彩。
不能否认的是,导演将Enrique读到这段话的情景加以限制,他不想让杀人元凶看到自己的表情,事实上也没有给观众看完Enrique的表情,然而在他的心海中将会激起多大的风浪,只能由观众自己去想象。
无疑,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影片结构:影片采用倒叙手法,先有Enrique在工作室会见假Ignacio,通过导演改剧本将剧本中的情节一一展现,相继穿插Enrique和Ignacio在教会学校的点点滴滴,在真实的生活和虚拟的剧本情节中轮流转换,虽让人倍感眩晕,却极富层次感,观众需自动理清人物,时间,地点的关系才能较好的把握剧情,理解剧情。
艺术都是虚构美好的,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也更功利,看完之后,不知在思想深处留下什么印记,然而总还有那么点隐痛,再哪儿不时触动你的内心。
利用元电影理论把这部作品拆开来,看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神奇。
元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具体在这部电影中,将《不良教育》全片看作电影1,片中的电影《造访》就是电影2。
电影2然后再粗略地将电影1(即全片)按电影的发展顺序分成三个段落,这三个段落分别由几个角色之间的故事构成:(段落1):假扮成伊纳修的约翰 + 安德烈(段落2):暴露真实身份的约翰 + 安德烈 + 已经去世的伊纳修(段落3):十五岁的约翰 + 神父 + 长大成人的伊纳修以下是一个大致的结构图:
右上角为「电影2」《造访》:“不良教育”的滥觞由伊纳修所写的《造访》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也是整个电影的主题“不良教育”所意图呈现的最残忍部分,即成人的私欲如何摧毁掉孩子的一生。
《造访》不仅交代了伊纳修从小受到神父侵犯的背景,更成为后来伊纳修的弟弟约翰亲自扮演的影片,与伊纳修和约翰这两个角色紧紧相连。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观众通过《造访》剧本的展开知道了伊纳修从小被神父侵犯的事实。
在段落1中,约翰提出自己想演剧本中“伊纳修”的角色。
在段落2,他如愿出演这个角色。
在段落3,约翰和神父之间隐秘的关系被揭露。
换言之,神父不光对伊纳修实施了侵犯,尽管约翰对同性群体保有厌恶,但家庭的贫穷、哥哥的不作为等客观因素同样使得他在神父的强硬下没有回头路可走。
表面上看他和神父之间是他处在更高的位置,阿莫多瓦甚至以“黑色电影”来对二人的角色设定进行戏仿——约翰像是黑色电影中的蛇蝎女人,他与神父之间没有真爱,只将神父看做自己的利益工具,最终他拿到所有好处,不光骗去神父的爱,还让对方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实际上当时的约翰还在上学,仍是个孩子,就像曾经对伊纳修所做的,神父在不知不觉间对他完成了“不良教育”的统治,将他此后的生活推向欺骗和谎言。
由此观众得以知悉,约翰为何会在演完《造访》后崩溃大哭,因为他与这个角色有着相似的无奈经历。
身份的多重转变:完全和毁灭约翰从段落1的“伊纳修”变成段落2的“约翰”,阿莫多瓦在这两个段落对他和安烈奎的关系做了有意思的安排:段落1:两人不欢而散,没能再续前缘段落2:在两人都知道彼此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成为了py在这两个段落的交界,安烈奎得到一个故事:“一个妇女拥抱了一条鱼,但是反被鱼吞噬。
”他将自己自比为这个妇女,在段落2接受了约翰、接受了《造访》的拍摄,让自己得以拥抱约翰这条“饥饿的鱼”,而填充他们的正是阿莫多瓦最爱探讨的议题之一,欲望。
神父的“不良教育”源于欲望,而此处也是欲望的体现,很遗憾的是,这份欲望在段落3坍塌殆尽,毁掉的不仅是安烈奎对约翰的欲望,还有他长期以来对伊纳修的幻想(也是欲望)。
因此约翰的身份在三个段落的三个转变时刻,是三个极富戏剧张力的部分,它不仅将“约翰”这个角色的形象一点一点完全,令观众得以渐渐知悉他的全貌,更让安烈奎多年来的欲望一点一点被填满,甚至在最后给予它最残忍的瞬间崩塌。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两个(甚至是包含神父的三个)中心角色在层层递进,观众知道的越多,只是离安烈奎那个被所有欲望吞噬进黑暗的结局就越来越接近罢了。
最终,所有观众得以与他共鸣,和他一起品味到了“不良教育”带给他身边的人,和他自己的痛苦。
伊格纳西奥在临死前敲下的句子看似很讽刺——恩里克,我成功了。
当他这样写给初恋情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要走向死亡,而他说的成功,也终于成了一个谜,各人有各人的解,但不知道恩里克看到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在这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里,尽管导演尽力营造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主角,他们从容的生活方式,妖娆但不卑贱的做派,都会让你以为西班牙是那样一个国度,在那里同性恋人群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那样,还是有细节透露这样一层信息,同性恋人群也是被排斥的,这就是弟弟胡安忍受不了哥哥伊格纳西奥易性癖的生活,不堪白眼,而痛恨哥哥,甚至促成了他的死亡的缘故。
伊格纳西奥一直自我的活着,但同时承受着屈辱。
所以,他从来不是个常人眼中成功的人。
对伊格纳西奥来说,成功就是过他真正想过的生活,因为他要实现变性的梦想了,真正成为一个女人。
他竟然是笑着去的,高纯度的毒品,大概给了他极乐世界的感受,带着他去了。
如果再回到从前。
从前,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都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他们相爱了。
从前,少年伊格纳西奥有一副高亢清亮的歌喉,他的歌声如云雀般直冲天籁,撞开了神父莫罗封闭已久的心门。
从前的伊格纳西奥,还是一个不晓世事的少年,他的歌声足以融化最冰冷的心,那悠扬婉转而富穿透性的声音,足以提供他者以生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追寻已久的美,甘心融化。
他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孩子,他的歌声仿佛足以与上帝对话。
但是从前还在往前,神父在圣器室里对他性侵犯,他的信仰一时间被击得粉碎,之后神父把恩里克赶出校门,夺走了他的爱。
无爱又无信仰,人生从那时候起,就面目全非了,伊格纳西奥成了一个自暴自弃,被人嫌弃的零余人。
往前还是往后?
时间只会往前,记忆带我们回去。
往后看,就停在最想停留的地方,少年歌唱,阳光和煦透亮,花儿都开了。
往前,越走越难回头。
胡安在拍摄伊格纳西奥被杀的一幕时痛哭不止,人们只以为他入戏太深,只有他明白,是为了自己促成了的哥哥的不归路,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哥哥的心他可有真的了解过,哥哥按自己的意愿活着,虽遭白眼,依然我行我素,是多么的真实。
而他,跟神父偷偷摸摸发生关系外,还暗下黑手。
伊格纳西奥没有成功,死在黎明前的黑暗。
他曾经是一个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少年。
但是时间给予他,又夺走那一些,在他写剧本《旅程》的过程里,他一次次重温往日的欢乐。
沉甸甸的那是时间的另一面。
当看见台上的伊格纳西奥扮女人惟妙惟肖,神情里只有不可一世的矜持与倨傲,我竟又一次入戏,想起他少年时也曾这样释放人们的欲望,给他们看什么是美,他竟然从未改变。
外面的境遇在变,他的心始终如一,不再清纯多了放纵,但是沉甸甸的时候,也自有一份快乐在。
胡安成功了,恩里克成功了,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遭遇,有喜欢的,也有难过的,而伊格纳西奥呢,他留下来,以他的歌声,他的魅影,别人都变了,而他定格了,他的所有幻想都有待启航,那时最美。
阿尔莫多瓦,超越绝望看完阿尔莫多瓦的《不良教育》,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对于这样一类能把故事说的很精彩的电影,总觉得无法交待出什么观后感。
重述故事的匠活,对自己,是无聊的浪费,对电影,是粗暴的破坏。
评头论足的得意,却因自己的无知浅薄,而力不能及。
可却不断有某些想法的碎片,渐渐地被诱导出来,它们跳出来,想要发问。
对于阿尔莫多瓦的疑问。
在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不得不说阿尔莫多瓦叙述故事精彩绝伦。
作为观众的我,在对此片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跟随着导演的峰回路转,他完全在按自己的意思说着他的故事,因为他的确有一个故事要说,你猜不到下文,猜不到结局,却有着探寻的愉悦,这样的叙事,不让人失望。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竟开始傻傻地为剧情忧虑。
要如何收场?
真相大白的杀人罪恶是否就要受到惩罚?
或者,知情将引出又一场罪恶的杀戮?
然而导演嘲笑了我等小儿黑白分明善恶有报的思维定势。
结局?
没有什么结局。
面对着杀死自己初恋情人的人,他只是说:走,快点走,TAXI在等你。
恨与悲伤,我们都没有看到,只是一扇黑色的铁门徐徐关上,隔开了两个人,剧终。
字幕平静地交待着后续:杀了自己哥哥的这个年轻演员后来因主演这部哥哥写的故事而一炮走红,名利双收。
他的同谋杀人者,即悲剧的源头,那个还俗的神父,开始反过来敲诈勒索他,多年后最后死于他制造的车祸。
那个导演,哥哥的少时恋人,则继续满怀着热情在拍摄电影。
生活就是这样继续着。
没有善恶,没有评判,没有上帝。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这,也正是阿尔莫多瓦。
我正因这个结尾而由衷赞许这部电影,赞叹阿尔莫多瓦。
这个不了了之的结尾,这个以绕指柔化千钧巨石的结尾,这个把冲突推向极致却骤然失语的结尾。
比死亡的冲突比激烈的反抗更可怕的,是心平气和。
接受生命和世界的光怪陆离,鲜血淋漓,继续生活下去。
心中,有多厚多幽暗的苔藓?
生存比死亡更加不易,更加残酷。
通常都说,要怎样的勇气,才可以选择自杀?
可是,对于他们,是怎样的勇气,才选择了生存。
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
我惊讶这个阿尔莫多瓦。
据说他本人即是同性恋者,还据说这部电影有他的自传色彩。
我不禁地想问:难道不会绝望?
拍出这样的令人绝望的电影的人,他自己,是怎么承受这样的绝望的?
经历那些,看着那些,讲述那些,难道不感到绝望?
或者,他是超越了置身其间的绝望,而能够怀着乐趣和激情,用摄影机,把玩电影的艺术。
那么,真的很庆幸世界上有艺术这个东西。
那么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是不同的导演对生命的理解。
看到《薇洛尼卡的双重生命》的时候,在冬日阴天下午,不亮灯的宿舍里,被那双布偶艺人的手所战栗。
忽然袭来一阵深入骨髓的寒意,猛然觉得那双在黑暗的舞台上摆弄着人偶的手,像极了上帝之手,在操纵着渺小脆弱的人类。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世界的关照和诠释。
他像好奇的孩子,替我们去打探和洞察上帝的心思。
看基翁的电影,会莫名升起欣慰和感激之情。
就像会感激世界上有达芬奇,有爱因斯坦这样的同胞,在企图接近上帝的秘密。
而阿尔莫多瓦,却让我感到怜惜。
(说来好笑,不知道何谓忧伤的小孩子,哪来的资格出口说怜惜:P)因为我发现,在阿尔莫多瓦的绝望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我想,那是温情。
那样的温情,是教人怜惜的。
阿尔莫多瓦的伟大,便在于他对世界的温情的目光。
这种温情,是即使失去天堂,即使身处地狱,也依然宽容,依然坚韧。
离公映差不多一年之后,才真正看到这部电影。
原以为还是阿莫多瓦一贯极度爱、极度恨的风格,少不了穿着Chanel的丰满女人。
可是,没有想到唯一出现的女人居然只是伊格纳西奥的母亲。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不良教育》应该是一部与阿莫多瓦一直以来的风格脱节的电影,有人说,这是阿莫多瓦的自传。
我不是太明白,为什么一旦电影里出现导演角色,就一定是导演的自传呢?
姑且当作是一种噱头吧。
但是,它依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看过的同性之爱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Happy Together》,而是《颠覆性学校》(《大学校》)。
因为,在那背后,导演讲述的是整个中产阶级的存在状况。
而阿莫多瓦的这部《不良教育》,同样如此,只不过潜藏在它背后的是西班牙的历史。
我不太喜欢把一部电影上升到政治的层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部电影,必须要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里去读。
1964年,那是弗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那是一个教会代表神圣权威的时代。
教士们用上帝的名义,为所欲为的时代。
剧中剧的结尾处,教师们杀了伊格纳西奥时候,有一段对话:“没有人知道我们杀了他。
”“上帝知道。
”“但是,他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伊格纳西奥的弟弟——胡安,当时他还以哥哥的名义在扮演哥哥,他曾经对恩里克说,这个结局太残酷了。
可是他还是接受了这个结局。
恩里克喊了“卡”之后,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哭了。
此时,伊格纳西奥的形象,是深情地,美好的,甚至是崇高的,是一切爱过他的人心目中所永远认定的那样。
胡安烧了他的一切东西,可是,他依然保持着伊格纳西奥的形象。
可是,总是有人来破坏它。
当不良教育的传授者,那个神父坐在恩里克面前时,他说:“当我推开门,伊格纳西奥已经不是我们所爱过的他了。
”他不再是那个坐在湖边草地上,用清亮的声音唱着《月亮河》的他,他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摆着性感的姿势唱《quzis》的他……可是他真得不是他了吗?
他对恩里克的最后一句话:“我想,我成功了……”他成功了吗?
也许胡安才是真正做到他想做的那个,他结束了伊格纳西奥的生命,他也帮他结束了神父的生命。
无论是为了谁。
伊格纳西奥一直爱着恩里克,可是,也许,恩里克并不值得他爱。
我的文字,并不足以说明这部电影。
它不是阿莫多瓦的典型电影,但是它是他一直想要拍的电影。
当一个故事积蓄很多年,最后形成实体出来之后,它不足以表达导演所想讲述的所有,但是,《不良教育》依然是值得看得一部电影。
哪怕仅仅是,那些赏心悦目的漂亮的人,或者那些迷人的西班牙风景。
阿莫多瓦这号儿听的不是一次两次,多次流转于文艺青年的口中,噱的我也忍不住想找来看来,从对它说到这部,说句良心话,我看不出兴致.我对一部电影的要求,要不无穷的怪异想象科幻,要不编剧合理故事动听,要不轻松幽默悲情恐怖爱情甜蜜蜜,最不济也弄个动作场面炸天炸地,就是不能接受这些靠小部分人的性致而取巧的大闷片,我不清楚那些说好的人从中得到多少共呜,或者,这是我所不能领会的其中一种人生方式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扯上同性恋的电影就是文艺片了?这会不会因为是触动了某些人一种极强烈的情绪?不说偶尔看看的无剧情A片,并非所有的色情电影都能调动我的欲望,对同性恋的表现,我只有反感,除了两部
大学时期纯为了猎奇,接触过阿莫多瓦的片子。
那部《吾栖之肤》囚禁、变性、乱伦之类的剧情曾把我雷到了,可能是文化和认知上的不足,后来就没再看这类电影。
后来又爱上了看韩国电影,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金基德、奉俊昊之类,不乏重口味的情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许多事情的包容度也变强了,这段时间陆续看了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对她说》和《关于母亲的一切》,心里连续受到了感动和冲击。
讲讲《不良教育》这部片子,据说根据阿莫多瓦自身的经历所作,光故事架构都花了十年,涉及了同性恋、恋童癖、异装癖、宗教等一系列敏感元素,爱情、悬疑和阴谋层层交叠,且剧情环环相扣,戏中有戏,最终抽丝剥茧,真相大白,却给人留下无尽的叹息。
(以下有剧透)电影的开端信息量就很巨大,出现了一个黑板,黑板上写着错综复杂的西班牙语,画着让人不舒服的简笔画,比如一个正在高潮的男性生殖器。
同性恋青年导演恩里克正陷入创作瓶颈期之时,受到初恋伊多尼西奥的拜访,伊多尼西奥此时是一位不得志的演员,并带来了他写的小说。
小说记录了伊多尼西奥和恩里克儿时的经历,那时他们在教会学校上学并相恋,伊多尼西奥却遭到校长的强奸,命运让他们分离,导致伊多尼西奥长大后走向堕落。
而恩里克最终发现,小说里的伊多尼西奥已经死去,来找他的是别有用心的弟弟胡安,恩里克装作不知道,并导演了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还让胡安担任主演,迷雾逐渐揭开,胡安原来是杀害哥哥伊多尼西奥的凶手……很多没看过戏的人可能对我的剧情简介看的不是很懂,阿莫多瓦嵌入式讲故事的手法看似错综复杂,故事也看似光怪陆离,但其实有理可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把这部片子剥离开看,他设置了这三层情境。
第一层是童年的记忆,代表纯真被玷污。
童年的伊多尼西奥美丽乖巧,歌声更是如天籁,他本该是教堂里如天使一般的存在,本该受到上帝的庇佑。
但是校长丑恶的行径却伤害了他对真理和教义的认知。
与恩里克青涩、小心翼翼的初恋给他沉闷恐慌的生活带来了甜蜜,但是校长却一边侵犯了他,一边违背诺言开除了恩里克。
人心难信,爱情逝去,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也让他的成长从此偏离了轨道。
第二层是成年后的伊多尼西奥,代表的是儿时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
伊多尼西奥因为童年的阴影失去了信仰和克制,他不仅扭曲了性别,成了一个异装癖,还染上毒瘾、滥交。
但是伊多尼西奥始终如一的是对恩里克的爱,他把往事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怀着深深的爱意给恩里克写信,还梦想这部小说能亲手被他导演出来。
他放纵、堕落、面目全非,却对恩里克爱得痴情。
第三层是伊多尼西奥的弟弟假扮哥哥的阴谋以及杀兄的真相,代表了残酷和令人胆战心惊的现实。
谁也没想到,当伊多尼西奥找到校长复仇,希望勒索到钱财做变性手术,去见恩里克的时候,本性不改的校长却爱上了他的弟弟胡安。
而胡安也同样为了钱和校长厮混,因为痛恨自己的哥哥是个异装癖和吸毒者,他一手策划并让校长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伊多尼西奥的小说最终落入他手,他代替自己的哥哥去见恩里克,去演电影,以图成名……阿莫多瓦儿时也在教会学校读书,家庭贫困,且自己也是个异装癖和同性恋倾向者,如果说这电影大多取自导演的个人生活,不免让人觉得他童年经历的灰暗。
而电影中的校长和胡安,则是那种灰暗人性的一种折射。
教会学校的校长,表面上看似中规中矩,受人爱戴,实际上品行卑劣,而且性变态,侵犯自己的学生。
让他站在神坛前,穿着白衣讲经布道,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而胡安的自私和残暴,也让人不寒而栗,正如结尾他对恩里克坦诚自己是毫无底线的,他可以因为对哥哥的恨痛下杀手,也可以为了成名冒充、出卖自己的身体。
在演完最后一场戏的时候,他也曾失声痛哭,因为他演绎了哥哥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了哥哥所受的痛苦和折磨,但是这种忏悔毫无重量,成名带给他的满足远比杀兄的罪恶感强。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伊多尼西奥这个角色。
伊多尼西奥是串起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片名“不良教育”指向的正是他所遭受的一切,电影的海报也是用的伊多尼西奥童年的形象,一个双手抱在胸前满是防备地站着的小男孩。
他伴着吉他声在河边唱那首《Moon River》的画面是童真的一个残影,美丽得让人落泪,回过头看又让人心碎。
伊多尼西奥无疑是一个悲剧的存在,成人后的他虽然叫人讨厌,但更多的是可怜,那份对于初恋的痴情却又让人觉得可爱。
他最后的遗言是:“恩里克,我想我成功了”,他以为自己终于敲诈成功,正准备戒毒,拿着钱让自己变美和旧爱相见,却没想到死于阴谋。
即使长大后的他画着丑陋的妆,挺着劣质的假胸,我依然能感受到他骨子里的天真和烂漫。
儿时的他一尘不染,但校长让他对人性绝望,最后随波逐流,生活失去了控制。
其实越单纯的人越容易走进不受控制的境地,为了爱情他选择和恶魔谈判,也足以说明出他的天真最终把自己埋葬。
伊多尼西奥的身上我看出了我自己的某些影子,我也曾经天真倔强随波逐流,难以接受丑恶的现实,虽没有那么夸张迷失自我,但也的确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而恩里克则是另一种我们比较向往的更为自由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个享乐主义者。
小时候他或许爱过伊多尼西奥,但这种爱肯定没有伊多尼西奥深。
成年后他醉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即使他知道眼前的人不是伊多尼西奥,他还可以和他肉体交缠,试探他,及时行乐。
他成熟、稳重、利己,但是并不会伤害他人,他同情着伊多尼西奥也谴责着丑恶,但是也不会情绪化,不会被现实所左右。
时间总是一步一步把生活的真相向我们揭开,但是我们终究要学会坚强和克制,走出伤痛,成为一个稳重前行的人。
在阿莫多瓦的片子中,对性别的界定都很模糊,如果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的作品,会很难理解他要表达的东西。
最近一直循环那首西班牙语的《Moon River》,也突然发现阿莫多瓦和王家卫某些相通之处。
片子的色调很像,色彩同样很浓郁,带着一种别样的浓情和韵味。
阿莫多瓦在这部电影插曲也选取了《花样年华》中出现的西班牙语歌《Quizas,Quizas,Quizas》,王家卫拍过同性恋影片《春光乍泄》取景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语言是西班牙语,文化和风格也相似。
大概是我想多了吧……
《不良教育》是阿尔莫多瓦少数的讲述男性的电影,确切地说是讲述四个男同性恋的故事,据他本人说是根据他童年真实经历改编的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
故事在现实、回忆、剧本、电影中来回穿插,来回衔接,直到最后才在观众面前铺陈清晰。
故事从恩里克的电影工作室开始。
恩里克正处在创作的干涸期,16年未见面的初恋伊格纳西奥送来了根据他们童年真实经历改写的剧本《拜访》,长大部分则是虚构。
在恩里克阅读剧本的时候,剧情被回忆拉回16年前,恩里克和伊格纳西奥是教会学校的同学,因为在电影院的一次亲近,彼此产生了莫名的好感,一次深夜在厕所的交谈,被一直觊觎伊格纳西奥的马诺罗神父发现,他以开除恩里克为要挟,在神器室夺走了伊格纳西奥的童贞,可无耻的马诺罗神父后来依然开除了恩里克。
伊格纳西奥从此失去了信仰。
开始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在与伊格纳西奥接触的过程中,恩里克感觉到对方并不像印象中的那个伊格纳西奥,于是根据遗落的打火机一路顺藤摸瓜找到了伊格纳西奥的家,真相惊人:原来真正的伊格纳西奥早在三年前就去世了,而现在冒充的这个则是他的弟弟胡安。
但是恩里克隐瞒了自己对胡安真实身份的了解,同意启用胡安饰演《拜访》中的伊格纳西奥一角,他们以试镜的名义在长达几个月的过程中发生同性性关系。
电影顺利地完成,在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后,胡安再也抑制不住失声抽泣。
摄影棚的灯光一盏盏熄灭,人们一个一个离开,似乎也预示着,戏里戏外都在扮演伊格纳西奥的胡安这出长戏的收场。
马诺罗神父从片场的黑暗中走出,向恩里克揭露了伊格纳西奥的死亡之谜:三年之前,得知马诺罗神父已经离开教会学校,结婚生子,并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伊格纳西奥寄去了记录童年灰暗历史的那部小说《拜访》,以此敲诈马诺罗神父。
马诺罗神父登门拜访,见到的是一个与童年截然相反,彻底颠覆的伊格纳西奥的形象,他已经成功做了变性手术,吸毒、诈骗、敲诈,似乎所有丑恶肮脏都可以与他联系在一起。
而正是马诺罗神父的这次拜访让胡安进入了这个故事,他深深地迷恋上了年轻俊美的胡安,一见钟情,不断地给伊格纳西奥送钱以便接近胡安。
在马诺罗神父的物质诱惑下,胡安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并且唆使马诺罗用高纯度的海洛因毒死了他仇恨的哥哥,伊格纳西奥。
——————————————————————————————————————————————————————————————伊格纳西奥早已不是当年马诺罗神父痴恋的纯真少年,神父的毁灭性教育让他提前结束纯真年代,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成为了一个从里到外都让人厌恶的变性人。
而他唯一不变的是多年以来对恩里克的依恋。
他生命的最后一幕,是吸食完高纯度的海洛因,在打字机上写下最后一句话“亲爱的恩里克,我想我是成功了”,然后脑袋重重地磕在打字机上,这便是伊格纳西奥的一生。
一个因为不幸童年而过早枯萎凋谢的生命,两个巨大的反差,讽刺的是在他决心改过的时候却被曾经爱过他的两个人(弟弟和神父)合谋害死,命运没有给予他最后的机会。
而片中其他几个人命运则都围绕着伊格纳西奥串联交织起来。
从胡安和成年伊格纳西奥的比较上来看,胡安更有伊格纳西奥童年影子,所以马诺罗神父对伊格纳西奥的爱恋自然地延续到了成年的胡安身上,就像我们在恩里克看着剧本回忆童年之后,也同样没有人对胡安所扮演的伊格纳西奥的真实性提出过怀疑,并认为胡安的形象所带来的感觉是合乎伊格纳西奥童年轨迹的,即便是在通过恩里克对伊格纳西奥家的拜访得知真正的伊格纳西奥早已经死去后,淳朴的母亲哀伤地说:“别怪我的胡安,其实他是一个好孩子。
”仍然让我们原谅了胡安的冒名顶替,因为童年的伊格纳西奥,是美好的。
在大学里学习表演的胡安无疑是最出色的演员,戏里戏外都出色地扮演着伊格纳西奥,他甚至分不清戏剧与人生的界限。
他是一个弱势地位的强者,表面上马诺罗是神父用金钱占有他的肉体,实际上胡安利用马诺罗的欲望操纵他杀人;表面上伊格纳西奥欺压剥削胡安,到最后却是胡安借他人之手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表面上恩里克明知胡安是假冒的,还占有他的肉体,实则胡安顺水推舟地利用了恩里克为自己成名铺平道路。
最后,在电影拍摄结束之时,胡安泣不成声久久不能平复,或许是在戏里他终于体会到了伊格纳西奥这一生悲惨的命运。
在那一刻他也走出了戏剧的角色。
恩里克从来就没有信仰,童年的他在词典上翻到了一个词语,“享乐主义者”,他以此来形容自己。
藉由一个导演的敏锐观察力,他感觉到了胡安与童年伊格纳西奥的差别,但是在得知胡安假冒的真相之后,他仍然以“我想看看你能够走多远,而我能够承受多少”来进一步挖掘,但又借口试镜,不可自拔地陷入对胡安疯狂的肉欲。
恩里克就像是自己在报纸上所读到的故事中那个冲入池塘拥抱鳄鱼自杀的女人,他对戏剧艺术满怀激情,痴迷于挑战自我极限,打着艺术的旗帜冲向不幸。
马诺罗神父象征着社会意义上的强权,而非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这也是阿尔莫多瓦对于宗教力量的不信任和讽刺。
马诺罗神父毁灭了伊格纳西奥两次,第一次夺去他的童贞毁灭了他的童年,第二次用高纯度海洛因毁灭了他的生命。
他同样利用教会学校的权利开除了恩里克,利用金钱占有了胡安,最后又在恩里克面前揭露了自己和胡安杀害伊格纳西奥的阴谋。
但片中马诺罗神父也非完全没有人性化的一面,他对童年的伊格纳西奥无法抑制的痴迷,对胡安情不自禁的疯狂,在杀人后和胡安短暂分别时的失魂落魄,却也是让人怜悯。
我也从来都没想到同性恋者会如此执着纯真,历经岁月却一尘不染。
可以说,马诺罗神父的种种罪行皆由此而生,阿尔莫多瓦依然遵循着他一贯的欲望法则,而非世俗的道德法则。
影片结尾用字幕交代了三个男人的结局:胡安在《拜访》上映后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马诺罗开始勒索胡安,一天晚上被车撞死,开车的正是胡安;恩里克仍然满怀激情地继续他的电影事业。
——————————————————————————————————————————————————————————————阿尔莫多瓦成长在佛朗哥时代独裁统治下阴森压抑的氛围中,又经历了佛朗哥去世后民主政治下西班牙文化艺术的大爆发。
作为多民族国家以及不发达地区进入西欧跳板的西班牙对于各种文化强大的包容力也明显地反映在阿尔莫多瓦身上,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阿尔莫多瓦也有其独特的思维见解。
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他所做的通常只是带领我们来到一片开阔地,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重新观察欲望,自然并且坦荡。
剔除伦理道德,阿尔莫多瓦只是为我们呈现出现实,帮助我们尝试正视那些从欲望中涌出的黑暗,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用温柔的目光包容世事的残酷。
本片使用以片中片和掺杂回忆的套层叙事结构,隐匿叙事讲述者,延宕揭示真实的人物动机,并借以互文和自反性叙事手段含蓄实现影片内容表达和揭示创作者自身叙事目的所在,将叙事的修辞性和作者特色紧密融合。
套层叙事结构首先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还是很明显的,我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现实层面,伊格莱西奥(其实是胡安)来找恩里克拍摄自己的剧本,并想扮演其中一个角色。
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途》时的回忆,或者以片中片形式呈现出的影像。
第三层:神父以回忆的姿态向恩里克讲述伊格莱西奥之死和胡安的秘密。
根据这三层结构和叙事顺序我简要地把本片的叙事流程划分为10个段落:1、第一层:安赫尔以伊格莱西奥身份拜访恩里克并拿了自己的剧本。
2、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程》剧本,回忆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成年后相遇,相互勾搭一起去宾馆恩里克睡着了,伊格莱西奥和盆友计划偷车认出了恩里克。
3、第二层:伊格莱西奥和盆友到了教堂计划偷圣器,跟神父聊天拖延时间,并拿出剧本给神父阅读。
4、神父阅读剧本,回忆以前恩里克和伊格莱西奥小时候的故事。
5、第一层:恩里克决定要拍这个剧本,但是不同意安赫尔扮演扎哈拉这个角色,两人在恩里克家里游泳并产生争执,安赫尔离开。
6、第一层:恩里克到伊格莱西奥母亲家中,发现伊格莱西奥已死,前面出现的伊格莱西奥是其弟弟安赫尔。
7、第一层:安赫尔为了这个角色愿意被恩里克潜规则。
在做爱时,恩里克说自己像掉进鳄鱼池的女人。
8、第一层:拍摄现场,电影中的伊格莱西奥敲诈神父,被神父和帮手杀死。
9、第三层:真实的神父和恩里克见面,回忆自己和安赫尔如何杀死伊格莱西奥。
10、第一层:安赫尔向恩里克解释时被恩里克赶走。
在10个段落中,段落8揭示拍摄现场,指明之前的回忆都是根据《旅程》所拍摄出来的片段,这一说明也说明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模式是片中片和现实穿插回忆。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真实身份、段落8观众发现回忆片段原来是片中片,段落9分别神父以回忆形式带领恩里克和观众发现真相,这三个发现动作是本片的三个关键情节点。
叙述话语讲述者本片的叙事话语发出者值得思考。
段落1-10叙述者是导演阿尔莫多瓦无疑,段落2-4叙述视角看起来是恩里克和教父,次级讲述者是伊格莱西奥,但是段落8揭示电影拍摄场面,告诉我们真实的次级话语讲述者是导演恩里克。
段落9次级讲述者是神父。
身份在段落1-5中,安赫尔的真实身份还未被恩里克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他所占有的身份是伊格莱西奥,在《旅程》电影中同样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角色身份,在身份背后他所占有的是哥哥伊格莱西奥的回忆与故事、和恩里克的感情。
但是在恩里克多次叫他伊格莱西奥而非安赫尔时,他对安赫尔名字的强调暗示他的计划不全是占据哥哥的身份,而是取代哥哥。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的真实身份,但是并未向安赫尔说明,而是在段落7中让安赫尔保持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身份,享受他所带来的肉体的欢愉。
段落8阿尔莫多瓦以片中片形式揭示安赫尔在电影中扮演伊格莱西奥的角色的真相,段落9神父的到来揭开伊格莱西奥之死和安赫尔的作为伊格莱西奥弟弟和弑兄者这双重身份的真相。
伴随着套层叙事,身份和真相层层揭开的过程赋予本片一定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角色的叙事动机综上本片的叙事结构、话语讲述者和身份,本片的叙事动机也明显起来。
在段落1-5中(第一个发现动作之前),在阿尔莫多瓦的讲述中,我们以为恩里克这个角色的叙事动机是想拍摄《旅程》以及对伊格莱西奥还存有感情,而占据伊格莱西奥身份的安赫尔的动机是想出演《旅程》中扎哈拉的角色而已。
但随着段落6第一个“发现”动作的出现,安赫尔是伊格莱西奥弟弟身份的曝光和恩里克没有拆穿这一谎言,使得上面分析的恩里克和安赫尔的动机成为虚假动机或者表面动机。
但是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在段落7和8中是被延宕的,无法清楚识别的,直到段落9身份带领我们回忆真相,段落10安赫尔和恩里克的对话,我们才能回味过来安赫尔的真实动机是为了摆脱神父的纠缠,利用哥哥剧本赚钱演戏,开启新生活。
而恩里克的动机借由伊格莱西奥是自己初恋的身份享受安赫尔的身体。
一切的动机都来自欲望,安赫尔以解决生活中的麻烦,惩罚吸毒、整容、搜刮母亲钱财的哥哥这一看似合理的目的为表征杀死了哥哥,以伊格莱西奥身份为表征占据哥哥的故事和感情,恩里克则以安赫尔在生活和电影中初恋扮演伊格莱西奥为表征占有了安赫尔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也以对少年回忆存有感情拍摄《旅程》为表征满足自己创作的欲望(影片自一开始便有许多细节揭示恩里克不再爱伊格莱西奥),他们以伊格莱西奥为名,做着关于自己利益和欲望的事情,伊格莱西奥并不真正在场。
而导演阿尔莫多瓦则是以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发生的事表达自己对人性和欲望的理解。
互文与自反性段落1恩里克在报纸上看到死去的摩托车驾驶员死去后在两位民兵的追赶下继续前行,与本片内容形成参照,死去的伊格莱西奥明明是不在场的,但是在安赫尔和恩里克的欲望夹行下存在了许久。
段落7中恩里克讲述女人落入鳄鱼池的故事,也是一个比喻性的参照,正如他主动使自己落入情欲的池塘中。
除此之外年少时的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在电影院里,播放在影片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安赫尔和神父从电影院里出来,墙上三个电影海报暗示情感的纠缠和背叛,片中的提到的故事和出现的电影都以作为比喻性的叙事参照着电影本身。
段落8展现电影的拍摄现场,揭示恩里克执导的影片并不符合事实,它掺杂了恩里克自己的意识,这一自反性的表达也在提醒观众思考《不良教育》这部影片真实程度又有几何,它又会掺杂阿尔莫多瓦怎样的意识呢?
回忆?
反思?
不管怎么说在电影讲述完成后,重心回到创作者自身,这大概也是这部影片的作者性体现所在吧。
艾慕杜華的創作一直都銳意撕開傳統道德的假面具,直達常人言談的禁區,明目張膽地於銀幕跟觀眾笑談旁人連想想都有顧忌的社會現實。
尢其是新鮮出爐的「聖.教.欲」更是黑暗現實大集會,既有神父戀童、同性戀、男同性交也有謀殺和吸毒。
雖說本片是反映了不少社會理實,但以這種節奏和基調展現出來的荒誕現實大串燒實在該歸類為黑色幽默之作。
根據我看片的一點經驗,所謂黑色幽默,大致上都是把理應嚴肅沉重的生命生活大課題以輕鬆及理所當然的方法自然地流露出來。
以看待等閒事的方式及角度描繪一件平常不欲多提的沉重事。
觀眾大多會出現「咁都得丫!?
」的感覺而笑一笑,及後一經回想又發覺心頭隱隱一股寒意襲來。
以輕鬆的矛盾帶出荒誕幽默感正是一個個被稱為壞孩子、鬼才導演的表面玩世不恭實質緊貼社會現實具備媒體良心的活寫照。
回說「聖.教.欲」,總體感覺是黑色有餘,幽默不足,不過浪漫搭救。
大抵是看男女交歡的鏡頭比較多,一時間要看遍佈此片的男跟男來,還是感覺突兀難受,反應不過來,也就可能因此而流失了不少第一手感受。
不過話說回來,當兩位雙愛的男孩還小時的一段怕得尢其精彩,兩小無猜,天真無邪,單純愛護,無私獻身拍得煞是窩心動人,而其中足球比賽中的門前示愛更是氣氛一流、幽默十足不得不拍案稱絕。
續說此片的浪漫之源,伊拿秀。
他就像一個愛上壞男人卻仍拚了命出去愛的小女孩一樣。
愛得義無反顧,犧牲自己的童貞,妄顧自己的家人,捨下自己的天賦性別來配合愛人。
他的長情,他的歇斯底里博得觀眾的同情及站在同一陣線,雖被壞神父,壞弟弟謀害而亡成就了愛情悲劇;但因同情而產生的移情共鳴不免會替伊拿秀欣慰,他的愛人憑他的劇本而廣受認同,可謂還了一點伊拿秀的心願,也就最終為伊拿秀的努力和此次黑色浪漫破格示範作一起劃上圓滿的句號。
盖尔·加西亚,一个绝美的字符~~
记住,以前爱过你的现在不一定还爱你
阿莫多瓦用重重迷宫般的情节将人一步步带入人性的黑地。无可挽回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忏悔。在一片窒息的黑暗中我不停的回想那个唱歌有如天籁、会静静流泪的男孩,悲哀突然以一种尖锐的形态直戳心脏——那一刻的Moonriver就像满地溅碎的月光。
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擦除 算不上越看越明白 像做梦一样像走迷宫一样像掉进无底洞一样 但最后都能明白 他太会讲故事了//双线并置和戏中戏在这里都只是非常恰当的方式//可能是同时对生活热爱与绝望的人才会拍出这样浓烈又悲伤的电影//“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肯定是假的,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成的,而记忆分不出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句来
额,其实,真的,有点无奈的感觉。
浪费了宝贵的周末时间看一群生理性别和取向都为男的人秀下限的故事,根据真实改编结果就这,让人看完很想反问一句对于你们男同性恋来说这种就是顶天大的事情了吗?男导演和全男主演看得人生理性反胃。
不管他还是不是我们曾经最爱的那个人,毕竟我们曾经那么爱过他,你永远成为不了他,也永远替代不了他。
很难看了讲真
很佩德罗·阿莫多瓦,很不喜欢。
“恩里克,我想我搞定了,”一个人再怎么改变,初恋的感觉不会变。胡安杀死伊格莱西奥的理由太牵强了。一个人千万不要迷迷糊糊的过日子,不然没准什么时候就成了野心家的垫脚石
故事很生動...可是受不住全都是男人在搞三搞四
Juan果真也就是Amores Perros和Babel里那位 佳作 特别是本身的故事就很棒外加上叙事风格 戏中戏
我惊讶这个阿尔莫多瓦。据说他本人即是同性恋者,还据说这部电影有他的自传色彩。我不禁地想问:难道不会绝望?拍出这样的令人绝望的电影的人,他自己,是怎么承受这样的绝望的?
莫名其妙
还记得当年我错看了2015版的不良教育,无语凝噎。这部无论是叙事技巧故事手法还是题材都太喜欢了。胡安从头至尾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甚至可以充分怀疑他故意和教父云雨,唯利是图;在泳池特意犹抱琵琶半遮面引诱恩里克;甚至连murder的计划都完美无缺,或者说从一开始他就觊觎了这份敲诈可以带来的好处。所以最后名利双收的也是他。为哥哥最后留给恩里克的那句话落泪,他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ᵕ᷄≀ ̠˘᷅然而,然而。
北影节第14场。天幕新彩云。
原来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故事。
够不良的。前半挺养眼 后面看走神儿了。。大致就是个作家伪传记故事吧
对易装和娘泡超级憎恶
虚实戏中戏嵌套剧本解构。画幅、叠印、分裂,优雅奇妙的转场。算得上阿莫多瓦炫技之作。对照奥斯卡标配《聚焦》,周转于谎言、欲望、同性、异装、表演、犯罪的本片显然更玩得开。一段未了情,一封未完信,浸润着温柔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