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Ma' Rosa,罗刹妈妈(港),私法拘留(台),我的玫瑰,罗萨母亲,抢救萝莎妈妈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年份:2016
简介: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详细 >
看了前10分钟,以为会是《醉生梦死》那种,母亲是线,串起孩子的故事。但是看了一个小时之后,就觉得好像又不是,但是再看,又觉得好像有点。总之故事其实可以再锤炼一下啦。不过,看的时候真的有种在看徐涛老师的法治进行时的电视感呢。
好想吃关东煮,想得不行,都怪导演。想吃咖喱牛肉丸喏!(不喜欢汗淋淋的电影
两次看到别的家庭谋生如同看到自己。关于毒贩的独特切入,罗莎是主角又不是主角,城市,毒贩,警察,亲戚,朋友,每个人组成了一种生存。最后的鱼丸眼泪太有力量了!
三星半
电影自身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透过荧幕这扇窗口,我们望见了他者之未来与可能性,就像那个被罗莎举报了的贩毒者,就像那个被罗莎大儿子打伤的孩子,他们日后的选择以及对其罗莎一家的未来的影响,这些在电影内部沉默着 并未发生的事件形成了某种剩余(不安因素),而也因这一剩余,虽电影看似结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又未曾结束,这一剩余自此将作为某种目光,凝视着罗莎一家,并在影响牵动着我们的内心同时也促使我们对那一社会空间与环境的进一步的思索。
潮湿闷热汗涔涔的环境看着实在是太难受了 或许这正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 中间子女奔走借钱和结尾Rosa暴走街头在吃东西时泪流满面两段很喜欢
那种异常真实的生活质感,不仅仅是一个手持镜头能搞定的,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没有丝毫的表演痕迹,对于业余演员来说,视镜头为无物是很难的,可见导演对于演员的调教功力不一般。东南亚那种潮湿、混乱、处处暗藏阴谋的街道实在太有电影感。两次警察在警局的跟拍,配合着阴冷的音乐,来自体制的腐败在视听语言下蔓延开来。最喜欢的是两次罗莎妈妈对路边家庭的一撇,那种羡慕的眼神实在让人心动。
戏里的罗大妈和戏外的曼多萨都有点算计过度。3.5
不如基纳瑞震撼 曼多萨是大师
城市景观和中国一些落后地区没什么本质区别,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人情关系都是非常的熟悉,几段如final cut内置配乐给人物情绪和塑造影片氛围很刻意,旁边的白人女士发出的惊叹声更让我觉得这种感动和感动中国没什么区别。
布里兰特·曼多萨的电影,好像还没有超过8分的。马尼拉真的有这么黑吗??
戲份有限,空間有限,Jacklyn Jose靠著表演支撐了角色的豐滿度,幾個特寫鏡頭中的無奈與畏懼,最後一場哭戲的嚮往渴望與五味雜陳,戛納影后她值得擁有。電影本身質量一般,角色比故事精彩,無論是一家六口,還是無關緊要的配角,都回味悠長,只是假警察黑吃黑的故事其實還不如少些筆墨。菲律賓的小夥們,雖然穿得邋裡邋遢又蓬頭垢面不捯飭,但是長得都還不錯誒,小兒子賣身貌似賣了1萬比索,折合人民幣也才1千多,好像還挺划算的。
晃动的纪录片质感镜头
珠玉在前,这部油滑了些。
沒有印象中那麼好,可能是拍攝難度太大,選擇這種形式,某些細節不得不犧牲掉。看完蒙吉再看這部,就明白,同樣是「再造現實」的方法論,成果也有明顯的高低分別。我覺得警察局裡那個小孩用的特別好,以及去借錢時那個罵罵咧咧的阿姨也特別好。有些地方有點廉價,比如不時出現的配樂,比如最後讓媽媽看著幸福美滿的家庭,都有點太套路了。
3.5真实电影的胜利,看似粗糙的摄影技术下掩藏着巨大的调度野心与表演潜力。戏剧性被稀释在马尼拉潮湿夜空下,贫民窟氛围在纪录片拍摄手法下如热浪般涌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游荡串起底层生活的种种险恶与算计。可惜影片前后两段显示出某种风格的不连贯,从而削弱了表现力。
3.5。可惜一系列接连不断的事件冲突反而冲淡分散了对人物本身的关注。不断的堆砌事件直到最后一个吃串的镜头才开始进入人物。类似故事结构的事件和人物真的挺难平衡。
影节场。万事皆有根源,主人公该如何摆脱困境,这困境究竟是谁造成的,谁来解救苦难,解救不了人民,人民无法做出选择。评分如此低 不解
社会乱象和制度弊端的反映吧,情节分了三段,贫民区环境和一家五口的生活状态,执法机构的黑暗现状,孩子借钱的窘迫和无力。女主大概是因为最后一个镜头拿到戛纳,其他时候好像也没什么发挥空间。
哪个无产阶级家里还没几本难念的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