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老了都爱听老歌么?
那我以后听什么?
周杰伦?
也许不是爱听歌,是爱回忆,一旦回忆没有了……是不是就像电视机没台一样满是雪花,想想就浑身的鸡皮疙瘩。
老老实实写日记吧。
看到郑先生和姑娘一起,看到他说要约法三章因为我有经验哪儿,郑先生有蛮重的爹味啊,一查是青岛人环游台湾。
山东人啊,别说夫妻之间就是父子之间,也是有权力斗争的,尤其是话语权和支配权。
为什么想当爹,有样学样。
刚好看到一篇“为什么赡养老人这么难?
因为老人还想当家做主!
”郑先生为什么不在老婆活着的时候,一起去一次台湾啊?
因为啊,要当家做主,哪儿有时间出去。
再说,等老了以后,有的是时间!
就算爱情,在山东人眼里,也得服从大局,得板正。
看完电影,有点后悔,我都没和媳妇有什么重要而又有仪式感的地方。
而和兄弟们却有太多可回忆的地方,曾醉过吐过哭过高歌过。
等有了时间,我要带媳妇去台湾环岛旅行。
要不海南也行。
要不青岛也行,秦皇岛也不错。
也不知道1216和废墟20多年前的留言簿还有吗?
曾经有好多无病呻吟的人啊。
呻吟的真好听:年少时,你拿生命献给了爱情,后来你没死,年轻替你抵了命。
不觉得这是特别好的电影,台词生硬演技普通,故事挺好。
看,一个是喜欢涂门,一个是对抗恐惧。
上周刚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是阿尔兹海默症,和《叫我郑先生》不同,是另一种伤感的震撼。
谁都拦不住的犟,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
老,已经很可怕了。
再得了阿尔茨海默症……那种精神上的无助和无法理解的时间和空间破碎感,是不是也会忘记自己的病?
在我们眼里再好的过去,回忆的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在他们那里,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我也开始忘事儿了。
早饭吃的什么,有时候要想很久。
酒也不敢多喝了,一转眼就是第二天早上,要通过别人口述或者看手机里昨晚的视频。
是不是得开始养生了?
昨晚还因为一些琐事而失眠。
有时,我们遇见的每个人甭看表面多平静,他都可能在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
那些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内心的战争是忽然而来猝不及防的一场或者几场。
前几年还可以沉浸在电影里年轻主角身上,现在不成了,慢慢代入老人的角色了。
我很怕自己老了的时候会忘记我的原则我的底线,那我应该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如果还有那个时候。
我绝不要拿个马扎去公园遛弯或者缩在墙角晒太阳。
也绝对不要找个小几十岁的小姑娘。
恩,范曾真想不开。
还是赚钱吧,有个小房子,做好隔音保暖放点健身器材和以前不舍得买的玩具还要有大屏幕和音响还有米酒,喝点黄酒挺好,反正可以自己赤条条的在家里,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
以及,看到一篇关于怎样养章鱼的帖子。
许多感慨,都在一声轻叹里。
章鱼,这个有两个神经系统、三颗心脏、九个大脑的外星物种。
章鱼很聪明,大家都说很难养。
章鱼,从网上买的寄到家,章鱼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死了,倒不是氧气盐度运输时间有问题,是章鱼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很恐慌,自杀,自己把自己吃了。
所以章鱼到家的时候,只要还活着,断了触手是很正常的,在舒适的环境里好好养,触手还能长回来。
最好是在家附近的水产市场买,二三十一只小章鱼,便宜又健康。
有人用小缸养章鱼,章鱼感觉很抑郁,自杀了。
有人用豪华大缸养章鱼,里面除了章鱼还有很多小鱼,但缸太大,章鱼一直害怕得缩在造景底下不出来,三天不吃不喝,绝食自杀了。
有人用中等大小的缸养章鱼,里面就一只等大的珊瑚鱼,几只基围虾供它吃。
章鱼状态异常地好,每天吃吃喝喝,还会和主人互动,握手,拍照。
可是等章鱼调养生息,断掉的触手全长好之后,章鱼开始用头往笼子盖上一下一下地撞,撞晕了就回缸底休息补充体力。
后来章鱼撞不开,就自杀了。
有的章鱼越狱成功了,在房间里来回窜,寻找逃脱的出口。
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对触手的伤害很大,因为章鱼是软体动物,很多皮肤表面都被地板磨损了,加上缺水缺氧,好多章鱼死在了逃往大海的路上。
有的被主人捡回缸里,调整好状态,又开始一下一下地撞墙。
章鱼是有痛觉的。
它吃自己的时候每一口都是感觉得到的疼痛。
它撞墙的每一下都会晕。
它太聪明了,聪明就想要自由,想要自由就会抑郁,不会满足舒适的圈养。
所以……所以……算了,不能写出来。
鹅卵石海滩旁蛰伏攀爬于鹅卵石上的乌龟,似早已老去迟缓的肉身;阳台和窗台上的洁白葳蕤的马蹄莲,似携子之手此生不渝之爱的坚定和忠贞。
果然,故事伏笔就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磁带,录音机,笔记,绘画;歌厅,鱼店,书店,吊桥,隧道,森林,划正字,猫头鹰;摩托车,海滩,蓝裙,伤疤;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碰撞和重合,意象与现实的柔软、凄婉和浪漫...... 跨越三十年,只为彼此的执念与不舍......“遗忘”“意义”,始终是“阿尔兹海默症”主题绕不开的一环人生哲学话题。
这部风光靓丽、温情治愈的环岛公路悬疑剧情片,虽不乏黯然忧伤与隐隐痛楚,却幸得心旷神怡的沿海景色和阔然开朗的推进反转,回归整体的平淡与悠然,松弛与心暖;甚至于忘却影片“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壳,沉浸于这超脱于岁月生死、超然于疾病幻象的动人爱情三十年前,病床前朗读的《小城之恋》《岛与诗》,每天喂食的流质鱼汤,两人一起静静聆听磁带里海浪的声音,还有床上郑林允右手臂上的伤疤;红包场里庄一岚一曲令人歆羡的《雨水我问你》,还有那家教会她做鱼的万福鱼店,那家她留下无尽思念的书店,那片石头上刻着猫头鹰守护神的森林和那块郑先生一模一样复刻的猫头鹰木头挂坠,那本庄一岚于乳白色浪花丛中眷写“郑先生,我等你”的告白和对被海浪反复迎来送回的鹅卵石如“生命的轮回”的感怀唏嘘......三十年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恍惚错乱”中和阿灰一道在距离留言簿“舊木书店”不远处看到的孤独绽放的马蹄莲花,与阿灰一同漫步行进的洞穴隧道,和阿灰内心共有的那份对爱人的念想,寻找到迷路阿灰后一起摸索的下山路,载着阿灰一同前行的摩托车,总想着鼓励并帮助阿灰的冥冥善良,渴望着带阿灰一起去看那片海滩的笃定向往......我可以忘记很多事,却不想忘记你,不想忘记你带给我的以及关于你的所有深情、记忆和味道...... 无论是郑先生还是鱼店的婶婶...... 在记忆消逝前,走过你走过的路,去过你去过的地方,听过你听过的声音,尝过你尝过的味道,再在那片海,与你“重逢”,弥补遗憾......结尾的高潮与平复,从翻滚着乳白色浪花的海边到爬满枝蔓藤条的回廊,镜头一推一拉,从慢慢靠近到缓缓退出,直到一切淡出画面,记忆的声音永不停歇......文艺的剧本和爱情确实能打动我,但是台词有些书面话而文绉绉,几处场景也有些刻意生硬。
王真儿是我喜欢的演员,只是涂们老师细腻深刻的诠释且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恐惧脆弱中更显坚韧勇敢的塑造刻画,常常盖过了“阿灰” esp.两段梦境:一段迷失在妻子墓地,一段茫然于建筑废墟;两场哭戏,一场老梁葬礼外迸发后的克制,一场舊木书店里无措间的翻涌滚烫🎬 喜欢的场景那天和老梁一起钓鱼后,回家。
已经是“阿尔兹海默症”病患的郑先生突然不记得家,恍惚慌张间,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们相向而行,擦肩而过......红包场里,点歌一曲《雨水我问你》之后,当郑先生和“三十年前的阿灰”对上话,现场背景乐想起了另一首《萍聚》:“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舊木书店里,郑先生整理三十年前被台风吹散的留言簿,终于找到了庄一岚的笔迹:“郑先生,我好想你”。
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一路同行至此的“阿灰”,她正用磁带录音下那句“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
伴随着郑先生含泪写下回复语“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
”命运的圆满邂逅与轮回,追忆的寻觅流淌与闭合......在藤蔓布满的长廊里,郑先生一直反复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三十年前“跟随着”阿灰的脚步一起走过的那段环岛旅程,还有幸福于无声浸润的生活点滴,直到镜头缓缓退后,直到郑先生捧着那盆马蹄莲走出画面,他的记忆永不停歇......📝 喜欢的台词......那是我要记住的某一天被南风吹得又黑又暗的那一天我注视过命运里急转的沙子正扑向被赶进海湾里所有的船注视过在摇晃的尖尖的海岬上的光......有些事,做两次,可能会忘记得慢一些我不想忘记你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郑先生,我好想你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你就会知道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他没有一点点回馈只要真真切切地在你身边那就是幸福这首歌是送给你的,郑先生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刚才,我说到哪了?
哦,对了!
那天,我和阿灰还去了红包场,她特别深情地给我唱了一首歌:雨水我问你。
那个地方,都是老头,他们都羡慕我,阿灰唱得真的很好听。
后来,我们还去了鱼店,阿灰偷偷地学会了做鱼,回家以后她天天给我做鱼吃。
我这一吃,就吃了三十多年。
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吃够。
p.s.影片勾起了我19年环岛游的记忆,临海的铁轨,沿海公路,感受浪花即在脚下pp.s.啊!
居然看到了《少年吔,安啦!
》里的高捷!
有关电影的一些自己的感触:记忆,总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淡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流逝更快,且更无法选择。
所以此类型的电影多数会聚焦于时间和记忆的混乱的描写。
我们会看到同一人物混乱的角色出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身边人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等等,很多时候视角是一个照顾者的视角去体会。
而《叫我郑先生》,我们完全进入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本身的视野里,我们会同他一样有一种念想——不想忘记。
年轻的阿灰不想忘记他的丈夫,此时的郑先生也不想忘记他的妻子,我们也会去抱有幻想让他不要忘记。
随着两个人同时背上了背包,本以为一个互相救赎的故事开始了,可是影片中出现的好多细节,让我觉得阿灰和郑先生的妻子为什么那么像,都喜欢马蹄莲,都爱哭,都喜欢录声音,有着摩托车的经历,线索的增多带来的是记忆深处那脆弱的真相的揭开。
直到那片鹅卵石海滩出现的时候,我能够较为坦然的接受,她们本就是一个人。
这不是一个我们所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老少”相互救赎的公路片,它是一段乱越时空的旅程,是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精神的最后阶段的一场旅行,而这对跨越时空的恋人的感情,让我既孤独,又很温暖。
我第一次觉得可能三十年也不是很长,即使两个故事明明相差悬了三十年,可是他们仍旧那样合适,也会让我觉得他们就是在这个秋季,在同一时间来环岛。
“只要陪在喜欢的人身边,不需要什么回馈,就很幸福了”。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其实会逐渐的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更加关注家里人的情况,最近更加频繁的担心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发,它的随机性让我时刻提防着家里人是否有这个迹象。
因为社会对这个的关注度的增加,使得这种类型的电影增多了一些,我认为没有必要去排斥,在每个故事里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剧本设定,它会形成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模版,虽然会有一些俗套的剧情(比如丛林迷路把药丢了之类的),但每一部都有自己新的设定与角度加进去,总归是不错的。
能镌刻在人的记忆里的一定是对于这个人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忘记很多人,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是我们无法忘记一日三餐,无法忘记晚上要睡觉,白天要起床。
这些已然成为了习惯的东西渐渐的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一点大部分人无法忘记,大部分人也无法解释,然而很多时候,事实就是这么神奇,我们无法解释的,恰恰就是我们的记忆。
然而当我们的记忆偷偷溜走的时候,我们能留下什么呢?
就如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叫我郑先生》一样,当一个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个时候,在为数不多的记忆里,你还能记住谁?
郑先生是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现代社会,什么是老人?
一个失去了社会活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当然,这个词语可能有些过了,但是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现有的一切已经不再是围绕着自己运转的了。
因为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更新迭代,当一个老人不再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时候,社会自然会将他淘汰,而本片中淘汰的方式更甚,那就是夺走了他赖以生存的记忆。
为什么说老人赖以生存的是记忆,当自己的子女们远走他乡某生活,当自己的好友一个接一个的离世,当自己的伴侣先自己而去,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留下来的就只有回忆。
回忆可以是一个什么方式都夺不走的东西,回忆可以在自己孤独的时候给予自己一种安慰。
回忆不需要依赖外界环境,回忆可以自己做主,这是对于一个人的尊重,也是对于一个老人的依托。
然而这个依托被抽走了。
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郑先生正在慢慢的失去自己唯一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回忆,如果郑先生的回忆再被夺走,那么属于郑先生的就是一无所有了。
没有人在乎郑先生面对未来的时候还有什么留存,因为孤独已经成为了他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当然,在本片中,上天还是眷恋着这个可怜人的。
当夺走回忆的凶徒正在虎视眈眈守着郑先生的时候,郑先生决定自己主动出击去找寻自己过去的记忆,努力的将过去的记忆一点点的找回或者是重走一遍,最终,让它镌刻留下的痕迹久一点。
带着对于过去的期待,郑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旅行途中的郑先生邂逅了一个年轻的女子,两个人结伴,虽然是忘年,但是两个人却有着相似的经历,郑先生在寻找自己太太的记忆,而女人则是想要让自己丈夫早一点醒来正常生活,两个人的期待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面对未来的时候,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期许或者留一些打底的东西。
郑先生在这一次伴随着自己记忆逐渐缺失的旅程中慢慢的找回了自己的曾经,然而这个时候,年轻的女人却不见了。
《叫我郑先生》本身采用的是双线叙事,而这样的双线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郑先生用自己的暮年找到了郑太太的青年。
两个人的交集依旧是在说着一个普通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关于爱情的记忆,关于婚姻的记忆,关于相爱的人的全部记忆。
郑先生在面对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想到的是对于这种记忆的重回,而重回的这段记忆里,郑先生所面对的是自己过去跟自己的太太相爱的日子。
这段现实中已经凋零的岁月在美好的时光的映衬之下,显得无比的光辉灿烂,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于老年痴呆症最好的回应。
疾病可以战胜一个人大多数的记忆,但是对于某些镌刻在脑海里的记忆却是无能为力的。
郑先生的记忆就是如此,他并没有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扬自己对于自己的太太的情感忠贞不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患病的他,却依旧是能将自己的最后的记忆留给自己的太太。
这种平淡的,但是能溢出来屏幕的情感就是本片的精髓。
涂们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以及一种执着的理念,即使是一个人在意识的模糊时期,那些无法忘却的事情依旧是无法忘却的。
我们究其一生在寻找的故事总是那么的相似,同时也是那么的坚定。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情感会让人难以忘记。
即使是身患重病,我们依旧是无法忘记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一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要寻找曾经有多么的不容易,即使是一个正常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之后,再去找一些属于自己的曾经的记忆或者是味道也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对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的郑先生来说,这样的对于曾经的寻找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我发预知的事情,却从一个有着千万阻隔的人身上看到,这或许是一种启示。
我忘记了全世界,但是却无法忘记你。
虽然本片也有所不足,但真挚的情感总是会轻易的击穿人们渴望温馨的心理防线,我们还是愿意在期待中面对明天。
……你好,再见
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郑先生每次吃鱼都不开心,鱼店老太太被郑先生盘问的也不开心。
”郑先生一直在找寻和回味她妻子的味道,老太太也想守护和延续她丈夫的味道。
受此启发,深夜还忍不住去看第四遍《叫我郑先生》,想再去发掘些可能忽视的感人细节。
这部电影有太多让我着迷的地方,安静的整体格调、沉稳的叙事风格、略带灰色幽默的台词对白、让人渐渐领悟的推演过程。
整部电影的味道闻上去像是是平淡无奇的福佳白,入了喉才感受到艾帝达姆的芳香浓醇;又好比是坐在匀速行驶的高铁中,速度极快也很刺激,只是它太过舒适让你沉浸其中而丝毫不察。
电影的高潮就在最后,而真正能在结尾掀起高潮的电影实则不多。
这些都是电影的高级所在,也都是让我着迷的原因所在。
但我想,它真正吸引我的原因大概是相信,我相信电影里的故事真实存在,它是平凡也是伟大的。
做平凡也伟大的郑先生或者阿灰,还是人性之初。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写在前面:匆匆忙忙赶到另一家影院,嘴上咒骂着排片怎么那么少,可思想很乖巧地接受了这一现状。
我的朋友和我吐槽,说到底积压了多少像这样的片子没有放出来啊。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多来点呢,每次都和挤牙膏一样,一段时间来一部。
1.鹅卵石般的疼痛我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老呢。
人可以受伤,人可以死去,但是我无法接受人终将老去。
松弛的皮肤,萎缩的大脑。
讨厌的老人味,失禁的大小便。
光是想想,我便觉得心颤。
同样,我觉得心疼。
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一天会认不出我吗,温热的吻无法印上我的额头,有力的拥抱无法勒住我的肺。
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片子蓄意煽情时,我觉得他没有人文主义关怀。
有些人说主题雷同,全是阿尔兹海默症。
我觉得他没看到事情的同一性——老去的人都是相似的。
本片的元素很典型,老少配,公路片。
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方式,端上来的便是一碗黯然销魂饭。
甜蜜的叉烧,也能吃的你泪流满面。
温柔的海风,割出郑先生的泪沟和皱纹。
我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叙事,因为轻描淡写下是中国男人含蓄的爱意。
而我始终在想,溢于言表的感情是否真的肤浅,而如果藏在心里的爱不说出来又显得痛苦。
所以当影评后20分钟,高潮发力时,一颗圆滑的鹅卵石卡入了我的喉咙。
疼痛逼出了我的眼泪,我开始抽泣,为了郑先生,为了阿灰,为了我终将有一天老去。
2.岛屿上的书都是咸的我一直觉得留言簿有一种不管别人死活的痛快。
写的人洋洋洒洒,看的人异常沉重。
而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挑一张明信片。
花5块钱,写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文字,抛出去。
而当我到家,又或者明信片比我先到家时。
翻开那张薄薄的纸张,阅读上面有力的文字,那种恍惚是很难得的。
所以电影中这个设计我很喜欢,我仿佛看到了我老了之后可以捉弄别人的计划。
如果我死去,我会留下很多线索。
让我的爱人去找寻,去贴着我的脚印向前。
逼着他们了解我的过去,又或者替我做些没完成的事情。
哎呀,这样想想,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了。
郑先生的爱人是顽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人不怕死,人怕忘记。
被人记住是很荣幸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会在一起吃火锅别人只点了羊肉时,指着我大喝一声她不吃羊肉。
爱我的朋友,记住我的细枝末节。
我也记得,你不爱吃黄瓜。
3.古董录音机和雨滴上一次我感受到老物件的浪漫,还是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个随身听。
透明的壳,放入碟片,休休地转。
耳机也是插线耳机,一次只能听一张专辑。
为什么说旧的东西浪漫,可能是因为傻瓜式的简单。
没那么发达,又或者没那么三心二意。
更新换代太快,人们的感情怎能停留。
录下声音,给昏迷的丈夫。
又或者朗诵诗歌,给无意义的爱人。
我想,要是我,一定做不到这样的大无畏。
又或者,我没遇到这样的人。
这种纯粹到极致的感情,是一种拼死拼活的爱法。
已然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才敢说出爱与悔。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文艺的公路片了。
阿灰为了唤醒丈夫,郑先生为了留住对妻子的回忆,他们共赴环岛旅行。
最终在那片鹅卵石沙滩,他们跨越三十年时空、跨越这场轮回,见到了深爱又难以割舍的彼此。
就像海浪把鹅卵石冲上海滩、又带回海里的轮回。
涂们和王真儿演的真好,用种种细节表现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但影片的感情递进和节奏安排有些问题,前面观众很难代入那种感情,甚至有一点无聊;后面又显得有些突然,没有直击内心地感动。
叫我郑先生 (2022)7.0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邹德全 / 涂们 王真儿
用了两个失眠的夜晚看了这部片子,这样的电影也确实只适合一个人的深夜。
先不讨论演员演技如何,我能想象得到结局是那种虚幻,重度抑郁症里面的幻听和幻视可能也就是类似于导演想要设计的那个程度吧,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平实,缺乏于类似国外拍过的几部阿尔茨海默电影,比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依然爱丽丝,这两部电影给人的感慨和震撼是强烈的,是激烈的,而我们国内拍的片子比如刚上映的妈妈和本片其实太过于踏实,少了很多的高潮和强烈,抱歉语文水平有限。
影片里面的bug众多,比如为何以前的妻子照顾植物人老公?
难道郑先生有过一段植物人的历史?
妻子为了唤醒她曾经独自环岛?
然后妻子没了,郑先生醒了,听了录音再次环岛?
这个剧情有些过于大条了吧。
如果单独拿中外的这四部电影来比较,我觉得最值得看的是Hopkins的演技和依然爱丽丝的剧情,国内两部虽然更贴近于我们的社会但确实不如另外两个,欢迎来砖。
“人,总要有个念想。
”这是郑先生的选择,是重新踏上和妻子的回忆之旅,将记忆的碎片,拼成曾经深深爱过的证据。
因为有些事情,做过第二遍以后,可能会忘记的更慢一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又一次次的走进影院,去看看那位在荧幕中的“郑先生”。
那些令人尊敬的电影人、热爱电影的演员、还有优秀的电影,本就该属于大银幕,不该“隐入”小屏幕。
涂老爷子遗作,戏很稳,但难免会去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比较,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就更显得精彩了。王真儿在剧中少女感十足,却不太像卖鱼的人妻,更像个文艺女大学生,但是颜值高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呢?最后的反转前面猜到了,还是有些震动,很优秀的电影!
可能因为先看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相比之下,很多情节处理得不够细腻,也稍显刻意,导致很难投入进去,有点断。前面甚至有点看得有不耐烦。耐心看完,情节串起来之后,还是有一些回味在的。
人是记忆
剧情片,明星脸,老少配,去“探险”,人做事越是有目的,越是看似漫无边际,为了纪念永远的左冷禅。
其实谜底挺好猜的,不算很巧妙,不少台词很生硬,相应的题材在国内市场不算多,整个片子都有待打磨的感觉。
以为是平铺直叙的旅行电影,没想到竟是男女主超时空旅行。人总是要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这三十年,郑先生有无数机会陪阿灰重游故地,却未至,直到妻子故去,自己生病,在记忆消失前才去完成遗憾。多可惜。想起那年在花莲的鹅卵石沙滩,因为太用力扔石头,把手上的石榴石甩进了大海里,朋友说这是要再来的预兆。但很多年过去了,我没有来第二次。亦不知何时再来。
两段时间空间相接的故事,处理的挺好。喜欢王真儿,但是涂们的表演方式始终觉得太生硬。。。
非常像台式小清新,不止是环境的原因。总比愁眉苦脸地讲阿尔兹海默好
影片最后几分钟的反转让人惊喜又感动,着实是一部温暖又深情的电影。自古以来,爱和思念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羁绊的体现。“郑先生”用一趟环岛之旅,加深自己与妻子共同旅行的记忆,寄托自己对亡妻的爱与思念,同样令人深受触动。影片的叙事风格淡然而舒缓,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交代出人物的故事背景与情感动机,最后又用反转的方式制造出触动心弦的强烈观感,整体结构完整且不乏新意,足见创作者的用心。很多细节值得专注对待,因为人物的情感多半都藏在了那些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情意的细节之中。而那些呈现在画面里的火车、海浪、森林、公路等自然风光,既能带来沁人心脾的视听体验,又能传递出旅途中对所爱之人的真切思念,所谓睹物思人与借景抒情,便是如此。
死老头装逼犯
電影的細節刻畫非常的用心。講述旅遊的電影,也是公路電影的一種,在路上,鄭先生搭火車,搭農民的順風車,開電動車,愜意而美好。鄭先生之所以執著地去魚莊吃魚,是因為太太做魚的方法就是跟魚莊大廚學的,可在魚莊,他卻一口吃出味道變了。掌廚的老太太起初不信,後來突然黯然神傷,悲痛離開。原來,和鄭先生幾年前失去太太一樣,掌廚老太太幾年前也失去了先生……親戚和食客為了鼓勵老太太振作,都好心騙老太太說,她做的魚,味道和她先生一樣。那竭力想留住的菜肴味道,就像鄭先生精心呵護的馬蹄蓮,每天聽妻子三十年前錄唱的《雨水我問妳》一樣,不過是為了留住逝去的愛人的痕跡罷了。雖然,死亡雖然奪走了我們的愛人,但死亡沒有奪走我們的愛情。只要愛的回憶在,我們依然可以尋找那愛人留下的溫暖味道。
老东西临死都学不会什么叫酷
最近阿尔兹海默症的题材有点多——这不是问题,这片的问题在于不说人话——没有骂人,就是说,咱们正常人不是这么说话的,说人话很重要。
结尾没有太大的感觉,镜头和剪辑没到位,都不如心花路放那个反转。现实题材还是少一些没必要的跳切。女主可惜故事感的气质了,演技虽然算合格,但是偶尔不自然,有时还有些许做作。
2023年1月28日观看。比较一般,并不打动人。
我们终于也有这么矫情的阿兹海默题材电影咯!
看了开头阿灰家的30年前布置和穿着,阿灰录音、郑先生听磁带,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不过还是很期待揭开真相的那个情节,本来以为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情片,实际是爱情片
3.0,生活背景确实是陆不陆台不台的,有些过于矫情的文艺台词写成文字还行,读出来各种尴尬。国内拍海默症思路是不是太局限了,总是体面的外壳平静的内心,缺少戏剧张力的同时没有体现群体与社会之间摩擦出的残酷现实,看得多了就索然无味。涂们的演技是真的不错,撑起了整部片。
3.5 涂们的小摩托开得不错 《雨水我问你》
好想再去台湾旅游哦 据说本片拍了好几年了 被搁置了这么久才放映 也不知道啥情况 或者又被改了多少 一开始我觉得老先生对妻子有着不同寻常的思念 看到后面原来是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