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便是飞行着的人在荒草地中起起伏伏的阴影,便如本片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鸟人一般,之后的近三个小时里,无数的奇观镜头、无数的俯拍和仰拍,正和本片的视角和母题相照应。
本片充斥着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包括主角加玛对自己的身份怀疑,以及之后不许加玛称美国是自己的家的那位墨西哥长相的男子,还有带着玉米之神去往美国边境寻求庇护的难民,路易斯等人对加玛逃离自己家乡这一行为的鄙夷…墨西哥人认为加玛的作为是在拍马屁,美国人则对加玛的“拍马屁”行为欣然自得,并加以赞赏,片中曾有类似于这样一场对话,“当有人赞赏这个国家时,你用这个国家的种种不堪来反驳他,当有人唾弃这个国家时,你又用这个国家的文学、美食、文化来对抗”,无疑,加玛对这个国家爱的强烈,美国的家仍是他的家,也许他只是疑惑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家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家,也许他很生气他生活在这个国家近二十年为什么还没被认可,为什么还没有融入,我们用肤色看别人,别人也用肤色看我们,导演没有选白人、黑人、黄种人,而是选了一个典型的墨西哥长相的人来挑起这场对立,这当然是故意的,而最后却被加玛“杜撰”的“美国少年英雄”带走了,这何不是一场讽刺。
正如那场谈话,加玛时而抨击这个国家,又赞美这个国家,按理说该是矛盾的,但要我说这不奇怪,人是复杂的,何至于国家,这更又印证了加玛本身的矛盾性,所以这一切的奇观镜头无不都是他内心的放大,婴儿不选择出生,后又主动出来,轻轨里的池水,游戏的蝾螈,走过人尸占满的街道,爬上人尸堆成的塔,眼见满场人的鼓掌动作,却只听女儿一人的鼓掌声,在厕所间里见到死去的爸爸以及缩小的身体…不止奇观,还有梦境,与妻子的打闹转眼就进入了女儿的梦乡,然后醒来,然后剪下一缕头发再次睡去…经过这一切,又似乎与自己与过去和解了,他把“儿子的死婴”放归海中,又入下一场轮回,他听到儿子讲述自己的过去,握手后又加以弥补…而似乎已经不留遗憾了,所以加玛“逝去”了,即使是双脚被钉在舞台上他也不能发出一言一语,他还是有那样的想法,他正这样经历:我拼命得到他们的认可,得到后又对其嗤之以鼻。
在切片的过程中又让我发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华点,加玛的命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已经被交代,而那时他正将要被采访,说起照应这一点,你会发现,本片充斥着伏笔、前后照应这些表现手法,导演甚至照应了本身,这正是诗人这部影片众多表现手法的重要几个特征之一。
另外,本片的摄影也值得一夸,高明亮的色彩视觉和黑暗下的各种光影都很绝妙,还有完美的转场衔接,以及导演的抽象式的带有伍迪艾伦风格的小巧思,比如“麻烦张嘴说话”,起初我是这样理解的,不张嘴产生的声音意味着内心的想法,这内心的想法可以直接被妻子说出来,这正直接说明了妻子对加玛的深深了解,甚至是到了可以剖析的程度(无疑,这两人爱的很深),而到了母亲对加玛说出这句话时:麻烦张嘴说话。
我开始产生歧义了,加玛的不张嘴说话恰证明了外界对他的不可理解以及他本身人格的封闭性。
身份认同又扯出政治的许多,我相信在加码的那个作品里,那个犯人说的话也是本片复杂繁多的主题之一,那个片段我看的时候很是在意,那个犯人站在加玛的对立处,仿佛他们才是创造这场奇观的人(高层阶级的人总带有审视意味得瞧着底层人民的生活,这本身是奇观,而这群“暴民”又将这些大人物看成笑话)。
再说俯拍及仰拍镜头,本片无外全是这样的视角,且是长镜头加之,足见导演功力之成熟,通常仰拍是突出人物或某种物体以使环境氛围变得严肃威严,但我认为这正是加玛自己对自己的审视,而俯拍则是表现了人物的无助感,正如“上帝的审视”(我认为在电影中这是客观的),两种审视一以贯之,最后加玛看着被妻子依偎众人照看的自己,然后来到了荒地、见到了父母、开始了飞翔……在荒草地上映出飞翔的阴影,这一镜头终会成为我最爱的几个镜头之一。
这第一个镜头就很爽啊,可惜不是在大银幕看。
这开头的故事像芥川的《河童》啊,我终于能在电影里看到有这种故事了,孩子可以选择出生与否的情节,被具象化,电影化,很满足。
大量严重畸变的广角镜头,这显然是故意的。
构图,运镜,调度,精致但刻意。
可能这就是vr电影的前兆。
或范例。
我依稀记得有人说这片子是回归到了对族群身份的讨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回归”,也许亚历桑德罗以前也探讨过这个话题吧。
我觉得被迫出生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非常深刻,但影片只用对话来呈现这个,挺无趣的。
男主是一个从墨西哥移居美国多年之后功成名就的记者,但是身份认同成了一个难题。
面对墨西哥城主持人的质问他说不出话,面对美国颁奖典礼他措不了辞。
他告诉儿子他们是墨西哥人,但是当儿子问他有多久没在墨西哥城散步他哑口无言。
他不知道墨西哥人在挨饿,所有人都认为他在拍美国马屁。
而在他的纪录片里,他却相信墨西哥偷渡者能代表他,阐述他。
与儿子断层的关系如同男主和墨西哥之间割裂的纽带。
上流阶层看着嘲讽自己的影片开怀大笑,底层坐在远处也在开怀大笑,所有人都认清悲哀的现实不可能改变。
音乐,舞蹈,醉生梦死填充黑夜。
父亲的幻影告诉他由于想念母亲,父亲会时常去拉母亲的脚,于是男主中风的弥留之际,妻子真的由脚开始往空中升起。
房间里堆积的沙土就像美墨边境凝结着墨西哥偷渡者血与泪的沙漠。
墨西哥朋友的不认同,美国海关拒绝自己称美国为家,男主再一次成为了无根的人。
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剥去了自己的根,只是谱写了一首荒诞的诗。
杂乱无章的电影终于在最后凝结。
在影片的结尾,家人出现在幻境呼唤他回家,他只是往前走去,对墨西哥的爱与不信任,病态的情感充斥幻觉。
随后镜头出现了死去的墨西哥偷渡者散落一地的衣服,男主角开始在荒漠上类似于飞翔的跳跃。
广角镜头把脚下的一切拉得又长又远,我不知道他在往北边的美国跳,还是往南边的墨西哥跳,但是他一定只是想回到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1. 鸟人导演新作,开场就是个拉长的巨人,血腥的婴儿,幻想、臆想、异象,各种穿插。
什么是诗人,思想的疯子。
2. 美国和墨西哥,富人和穷人做邻居,这辈子就别想友好相处。
3. 导演到底还想不想在美国混?
怎么拿到美国投资的,看来奈飞也不怎么爱国。
4. 那段电视采访很绝,把资本主义艺术家的虚伪和空虚展现无疑,更把电视人的嘴脸撕扯的更丑恶。
5. 幻象丛生,无真无假。
这种意识流的内核其实没有什么支撑,只不过手法精致一点点。
6. 两代人的代沟:上一代想装逼自己的牛逼,而下一代早已看穿,也很是忍心的拆穿,因为他们看不惯高尚的虚伪。
7. 人生尽是虚无的感觉,政治、资本家、周围人,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8. 民族认可,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遇见都感觉像一种侵略。
9. 这部电影注定要两极评价,喜欢它的人奉若神明,不喜欢的觉得空无一物,只不过各种炫技。
10. 电影总体的完成度相当高,毕竟是顶级导演的作品,品质是有保证的,但是如果你观影数量不多,对文艺片还缺乏忍耐,建议你看看评论就走开。
某种影像风格,第一次能够惊艳众人,重复或者致敬的多了,就成了鸡肋。
近三个小时的“诗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寻找,导演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记忆融化于主角的超现实梦境中。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作者深刻领悟,文本的疯狂和荒诞,碎片化的叙事,一场看似宏大的历史找寻却被导演演变成对影评人的无情嘲讽。
极其荒诞的影像是作者的真诚交代,历史群像下的调度被把控的十分细致。
跟随“诗人”探讨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怀疑,“我们用一杯酒溺死了我们的羞耻”,不停的构建梦境城堡,塑造作者的自我天堂,极致的荒诞和想象,私影像被最大化。
“诗人”的自我批判实则是作者的嘲讽和不认可,虚假的措辞和说教被影评人/(“诗人的周围人”)大放厥词,完全的自我释放,自我挑衅。
后殖民时代拉丁美洲充满了魔幻和梦境,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似乎也存在在这段影像中,被顶在人体高塔上。
半自传似的诗人吟唱,梦幻而欲罢不能的沉浸式体验,剔除对叙事的依赖,情绪被控制在调度之中。
沉醉在爵士乐中,和作者一起,做一个游吟诗人
一切都是一场神奇的人生幻梦,在冈萨雷斯的《诗人》之中,跟着主角一起穿越时空与场景,随着人生沉入水底与起伏飞翔。
远离祖国的人背着各种心事重归故土,家乡故土的复杂情感在一幕幕的穿越场景之中,遇到旧友故人,重逢父亲母亲,在离别之后焦灼的身份,重新审视妻儿子女的态度......一幕一幕变成自我解惑和精神狂欢,最终指向的是内心对于归属的纠结与痛苦,面对祖国的深沉情感。
电影的视角太全景,在一个人物的身上折射出斑斓宏大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历史。
再通过宏大的视角,落注在人物的情感与情怀上,把不同层面对于大小主题的刻画,融合得极为深刻与动人。
饱经世事的归人,在来客与在生的复杂身份关系里,对于人与祖国的情怀表现得非常生动,非叙事性的表达,在一幕幕的回忆与幻想之中,不断浓墨重彩的书写。
对于衣锦还乡的感触,对于重遇故人的感情,交相辉映在这幻想的世界之中,随之沉浮。
导演独具特色的长镜头的运用,粘连着人物在某一情景之中的所思所感,让一层层精神世界的探索,变成肆意自由的漫游。
不想出生重归母体描写,失去肉身只剩碎衫的表达,幼婴游去深海的展现,都带着对于信仰与故土魔幻与刺痛的感悟。
这是一部太有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从一开始起飞到最后的落地,人生高低的经历,在告别生命最后时刻变成完美的回望。
对于主角所经历的出生与成长,离别与重归,使命感与宿命感,还有爱情与亲情,都变成恍然闪现的片段。
这要是大银幕看得有多爽快啊,这穿越一生的神奇回忆经历,必然让人看到哭啊。
如此率意而为的作品,有种误入童趣房间的惊喜和讶异,里面满是思想幻化的宝藏……我想,导演的状态肯定是自由的、舒展的、完全放开的,他知道无我的意义,知道记忆的影响,知道渴望的梦境,所以选择赤诚淋漓的证明:不为献媚逢迎,不求合乎章法,只为淡然跳出世俗眼光和规整框架,任凭灵感和情绪交织,稍加采撷,便铺陈开来。
因此,片中既有大胆新潮的魔幻主义,也有淡淡的忧伤敲击灵魂……可惜了,我只能瞥见一方天地,无法接通大脑的神秘,否则,必要流连一番……
意识流电影跟意识流文学一样,玩得就是一个高来高去。
很多意象化,文字类的表达,在这个电影里都视觉化了。
但从视觉的角度讲,作为美术人,肯定多给一星。
很多的视觉奇观都拍得是非常精彩,可以想见导演和美术人员的用心。
只可惜,这些东西确实离我们太远太远了。
墨西哥裔美籍导演的深刻内心。
独属于导演的意识流心路历程。
说句真心话,与我何干?
如果是二十岁,我会迷恋于导演的长镜头和视觉创意。
起码会给一些对艺术工作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这样获奖的片子。
但是年近40之后。
让人越发的反思,花这两个小时,看一种并不清晰明确,也不由衷喜欢的意识流表达真的值得吗?
我这两个小时有所收获吗?
像这种偏思想层面表达的作品不是应该带给我些什么吗?
这真的值得吗?
过去看得意识流电影,还是会让我深刻的思考些问题的。
这一部可能是我没看懂,也没心情深究。
也可能,只是我岁数大了,看字幕累。
电影 Bardo 开篇有一个挺吓人的镜头:女人分娩不顺,从病房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出来找她老公,身后拖着长长的脐带。
二人发现,老公拿把剪刀草草将脐带剪断,然后搀着老婆缓缓离开……但身后依然拖着脐带。
这是Bardo无数个超现实桥段中的一个,这些桥段决定了亚力克山德罗·伊纳里图的这部新片,并不是一部靠剧情驱动的电影。
驱动电影的,是一种意识,有时清楚有时纷乱,大部分时候超越现实。
就好像电影里刻意安排的对白:“他们说墨西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思想状态(state of mind)。
思想状态只是表象,电影探讨的是去国怀乡的知识分子对墨西哥这一母国身份的疏离,以及他近乎绝望的寻找。
自由派记者、纪录片制片人Silverio记录墨西哥社会的种种沉疴,因此在西方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声名鹊起。
但他在媒体采访和获奖庆功Party上,却完全失语,只字说不出口,因为他已陷入了一种身份危机。
困扰他的,是殖民者屠杀原著民,美国鲸吞墨西哥领土的历史,是大批难民逃向美墨边境的现实,以及美国资本对墨西哥进行经济侵略的未来(亚马逊收购墨西哥Baja California省)。
然而抛开这些国家间的纠葛,Silverio 已经居家移居美国,生活状态与他那些非法移民老乡们判若云泥,直到有一天连海关官员都说他不能把墨西哥叫做“家”,震怒的他其实明白,自己已经成了一名外国人,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
但他与祖国的联系,又如那条被剪断又一直拖在地上的脐带,似断非断。
在历史和现实中挣扎的Silverio其实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所幸中风前的他已经与家人和解,也完成了很多“放下”。
他和太太将未出生的孩子还给大海,微小的y婴儿游向大海,这个有力的意像,正隐喻着他与过去的和解。
弥留之际的Silverio从病床上起身,出门走进另一个世界。
他将家人留在身后,一个人走向茫茫的旷野。
而这旷野,正揭示片名Bardo的含义 —— 佛教里处于现世和来世轮回之间的那个场域,有译为“中阴”。
中阴或中阴身,是此情境与彼情境之间的过渡,是极不确定的存在状态,正如主人公在母国与彼国,此生与来世之间的那种虚空。
所以Bardo这部电影,根本不应译为《诗人》,而应该是《中阴》。
Bardo 是墨西哥导演亚力克山德罗·伊纳里图的最新力作,他的《巴别塔》探讨文化间的隔阂,《荒野猎人》又将目光聚焦个体的精神状态,为他赢来业界盛名。
估计是从此以后,他感觉自已可以“放下”了,开始真正为自己拍片,这才有了这部既有些自传色彩,又能让人看到费里尼风格的Bardo。
(这段戏像极了《八部半》)当然伊纳里图向自已内心世界的回归,又让人想到同是墨西哥导演的阿方索的那部《罗马》。
也许每个创作者,或早或晚,都会回到自已。
Bardo是部相当率性(也可以说是自负)的“私人电影”,自然评论两极,毁誉参半。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故事情节,只有各种亦真亦幻的隐喻,自然会被人批评为沉闷而炫技有余,但其实如果能get到伊纳里图希望表达的主题,电影还是相当耐得住琢磨。
但作为中国人其实也不可能对人物的身份危机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不是墨西哥人。
这部片子反过来倒引发一些慨叹:有多少“去国”的中国人,而华语电影却没有真正将镜头对准他们身上的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对准那条拖在身后的文化脐带,更没有作品能直击中国人民族身份的膨胀或萎缩。
在文化表达的一片荒芜之中,看Bardo这样电影,最多也只是隔个岸,观个火而已。
亚历桑德罗也到了可以拍八部半的位置吗?
他也配?
观感类似某些奢侈品,充满了大量精致但是难得其旨的细节,不过也正是这些细节成就其奢侈感。
没错,整个一个奢侈品广告的气质。
但是也很难说这种感觉有啥问题,他不一直是这样吗?
拉美文学的嫁接、思辨性争论、没有故事被构思出来的电影。
话说回来,看着比八部半好看。
陈思诚想象中的自己。
有时候如果你的自恋够茂盛,不需要太多的才华也颇能让人敬畏。
1开篇跳跃起飞🛫降落🛬。
2狭长的医院过道,缩回子宫,长的像警戒线的脐带。
这部电影夸张的广角像是我有时候拍照取景直接旋到0.5x,一直保持着夸张的边缘畸变。
设计得不错,扣题了,怪异的游离感距离感。
而且机位常常架得很低。
3地铁扔鱼袋子,水漫。
莫名其妙的装置。
4返乡领奖。
说起来这个设计想起杰出公民,后面也有相似的地方。
5电视节目沉默。
6梦中看着故乡的人们像群兽一样下山。
7餐桌和孩子辩论。
这里父亲的城府太令人失望了。
有种迫不及待恼怒地意味,处理得格外不好。
工具人。
8派对发癫、厕所缩小父子对话、天台对喷。
父子一节是动人的。
“抑郁症是资产阶级的毛病,是太闲的结果。
”9城市尸山。
10母亲谈话。
11父女谈话。
12微缩婴儿放生。
13地铁中风。
幻觉。
首尾呼应。
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了属于是。
这就是一部关于自我因而十分无聊只能炫技的电影,好在这个自我确实有看头有本领,导演何必嘴硬,大大方方承认就好。
有趣的电影。
姜文、库斯图里卡、费里尼、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都给你点赞的。
电影精彩手法流畅专业,至于或到结尾才能意识到故事的俗套,但仍旧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优秀作品。
超现实和推翻一切的态度还蛮有趣的,但真的是太长了。即便是躺着看中间还吃了两个橘子还是觉得太长了。
《八部半》+《生命之树》?其实单拎出来都是精彩的片段,但是整体组合有些失控,就像诺兰拍《信条》一样力不从心。
很多老套的情怀贯穿始终。但画面和镜头表现水平依然在线,所以你也会在梦里飞起来是吗
一万部阿凡达都加上也不比不上一部它!太感动了。无法言说。
好看,后半个小时太精彩了,甚至看泪目了。机场里是在洛杉矶没有家的墨西哥人、讲演大厅里是被订立在聚光灯下讲不出话的傀儡、地铁的终点站里是想要靠近祖国却被视为异己的死鱼,虚无的美洲大陆的历史也是那些流浪的人、扭曲的广角镜头里是无限迷茫的挣扎。当创作被外因裹挟,一个诗人只有脚下遍布的死尸、令人窒息的没有尽头的海和再也听不到的期盼已久的声音,而当他走向魂灵与记忆,他终于得以去往天堂。
一生致力身份认同的挣扎也不过是谢幕前的回光。话说这不是你选的么?
1+伊纳里图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开篇与结尾长镜头跟随《八部半》开篇的身影,未出生的男孩的母亲拖行未剪断的脐带,侵入叙述者所处真实空间的戏剧,景框变动与声音和表演的错位混淆着现实与超现实……主角却鲜少从梦境里彻底惊醒,一个接一个依托于视效、用秩序井然的技术呈现的自我内心失序奇观和作为第三世界的成功润出人士面对美墨复杂形势的焦虑式话痨交错综合,让我不禁想发问伊纳里图:明确企图表达生活像是无意义的戏剧碎片的前提下,在绞尽脑汁设计这些以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为例的效果和左右互搏的对话之时,你是真切得感到并向其中注入了自己空虚的情绪,还是在为自己的高明水平与上等地位沾沾自喜?
移民,身份认同,墨西哥历史和文化,美墨关系。墨西哥裔记者纪录片作者衣锦还乡的寻根之旅,却发现物是人非,自己已经无法严丝合缝的镶嵌在魂牵梦萦的故土里面,熟悉又陌生的让自己非常不适,故友邀请参加活动做演讲,却莫名发生争执,在即将上台之时在观众的呼喊声中狼狈遁走。魔幻现实,遭遇死去的父亲,和解。探望母亲,和解。女儿一起游泳,交心攀谈。魔幻现实,把早夭的儿子放归大海,和解,前面塞回母体两次就是不愿意面对。飞回美国的飞机,和儿子交谈和解。回到美国,中风,医院灵魂出窍。回不去的大家,故土乡民,身心的港湾,家庭亲友,灵魂没有家,元神出窍。内涵是内涵,就是太难看了
名导发疯的费里尼方案,比起真诚的无聊堆砌,更像是为形式而飞的无病呻吟。
冷静下来,四星吧,絮絮叨叨的自传。当阿姨被拒在门外时,“这是规矩”,当本人被这个国家的第一道门歧视时,“跟我道歉”。
159分钟网络版。整个下半年看的最投入的电影,环形结构,虚实交错,各种突如其来的有悖于基本常识的行为与大量密集而又难以理解的对白,实打实的体会了一把李安口中那种看不懂却大受震撼的感觉。后台过场和中间的舞会的长镜美的让人窒息。
除了长镜头就只剩无聊了。
所有移民都是失去祖国的流浪者,在去国与怀乡的现实自虐中提取诗意。“诗人”是AGI自怜自艾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画面是精致的,运镜是一流的,但创意是陈旧的,像无数nostalgia电影的融合体。幸好174分钟被重剪了,否则我真的会谢...
9.3分 这样一部电影,我是看不出“油腻”的。它是极通透的。尽管它多次戏谑着人的目光之短浅、生命之狭隘等等现实命题,而其本质却是极浪漫感性的。AGI并没有拿它评判曾经的自己,因为单凭怀旧决计拍不出如此深邃的作品。他是在自比现在的自己,并展望其预见的可能的未来。无数难以解答、也许不需解答的问题,都被他通过这一个个“自恋”——我更愿意称之为“自信”——的镜头展现给观众。且是一次精准的传递。这是一个电影人最幸福、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亦是一位观众最不该刻薄的时刻。
失败之作 拍了些屌东西 但是剧作上崩了 身份焦虑、私情感什么的你伊纳里图还不够格 拿几个奥斯卡就飘了?境界上和前辈还差得远 内敛是一种美德 过分放飞自我只会遭人嫌弃
伊纳里图挺私人化的一部,依旧炫技但过分无趣,没有一点点观影乐趣
有魔幻的味道。电影给了很多值得人去思考的问题。比如墨西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文化状态。还有小孩在饭桌质问父亲,你那么喜欢墨西哥,为什么不让小孩在墨西哥长大而是去了美国?不过,这是他们的伤痛,在我看来没有共鸣就特别无聊
終於在拉丁美洲導演作品裡的看到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學以及佐杜洛夫斯基的精神遺產。像一場夢遊的萬花筒裡裝進了個人身份認同,家庭關係,種族,社會等級,新移民(及超過六百年的歷史問題),原住民歷史,社會關係,媒體(人),政治政要,拉丁美洲,美墨關係,歷史與現實,寓言和神話,成功學和宗教信仰,生與死⋯⋯
伊纳里图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呈现或者说解构的始终是一个墨西哥移民复杂且焦虑的身份——虽然他坚决否认《诗人》是一部关于自我的电影。但是无论无何,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虽然散漫且随性,伊纳里图还是将墨西哥文化中的桎梏以及自我身份中美国与墨西哥两者的对立和冲突展现了出来,虽然他一再否认这些都与自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