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非洲小男孩正在空地上踢足球的画面的拍摄角度穿过一台中空的电视机。
一开场福永就提醒了我们电影说到底只是幻影而已,不论这部电影有多让人不忍直视,和真实情况相比它还是极其苍白的。
Agu和他哥哥的恶作剧,一家人一起的晚餐,一场欢乐的教堂礼拜,使得我们和Agu一样都被骗了,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Agu机智聪明有趣的品质将会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一一得到考验。
当他被全国国防军抓住时,当他面对指挥官时,让他成为“童军”中的一员时,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我们能和Agu一起感受它每分每秒的紧张感。
阿古被维和部队送进康复学校后,表情冷漠丝毫不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连笑都不会笑了。
最终他谈话时把内心放开了一点,他的眼眶里有了眼泪在打转,这是他恢复的这段路程上的第一步。
电影的最后Agu奔向海滩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耍,追逐嬉闹、互相泼水。
也许他正在慢慢拾回那些被偷走的童年时光。
正是这段旅途的残忍,才让最后的些许希望更显强大。
9/10 近2个月最佳。
本来想写短评,超字数了...前40分钟绝了。
开头的电视画面-“想象电视”的揭秘,已经极具思考性和震撼力。
前半段笑点还不少(狮子生活在动物园里和Shame on him都很有趣),在已经很艰难的环境下,他们竭尽全力地寻找生活的快乐。
和母亲分别、父亲大哥被杀的那几分钟,足以成为我年度最爱的片段之一,满分。
真正拍出了残酷感和宿命感:黑暗无尽,无处可逃,战争里的无数普通人,在广场的混乱与喧嚣之中,见自己最亲的人最后一面。
他们早已失去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事物、最深的羁绊,他们早已找不到活下去的目的,然而,生活还在继续,他们依然得面对接下来的无数现实问题。
这样的表达方式和效果都太出色了。
后半段(尤其是90分钟之后)节奏掌控稍弱,也无可苛求。
不同意结尾是败笔,投降后马上转入文明生活,这本就是对战争的极致嘲讽;而把落脚点放在对正常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上,也很具人文关怀。
他们已经足够幸运地熬过了所有苦难,然后呢?
所以呢?
未来依旧是一片迷茫,这就是他们的处境...
观看《无境之兽》的时候,总是想着《上帝之城》,同样是从少儿的眼睛来看社会的动荡与残酷,感谢《真探》的导演福永和他的团队历尽千辛万苦为我们带来的这部佳作,拍摄过程中,福永感染了寄生虫病,剧组里也是险象环生。
影片的开始,导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返璞归真的画面,虽然内战的阴云笼罩,但人们满怀希望的生活着,孩子们更是无忧无虑的玩闹,可是我们知道战火就要来了,尤其是这种表面的祥和达到了高潮,人们在教堂里虔诚的祈祷和吟唱时,我似乎听到了炮弹的呼啸,可是福永没有如我所料,他还要安排一场离别,然而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强烈的震撼了我,有时候我都不忍再看,虽然结尾是我希望的那样,但不得不说,这样的选择使得影片的故事性太强,极大的削弱了它的力度。
小演员的表演惊为天人,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如果我有奥斯卡的投票权,一定投给他,只是希望拍摄之后福永能够及时给他心理辅导和人生指导。
一部好片,推荐,慎看
影片里孩子们因为战争无法上学,自娱自乐,阿古将自家的电视屏幕拆掉,对着空框自我表演,还有3D,其乐融融,充满无限的童年乐趣,阿古一家很和谐,母亲很能干,父亲是一名教师,他有一个幽默的哥哥,和一个可爱的妹妹,爷爷病重,但她们贴心的照顾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哥哥打嗝,他接着来一发,最后妹妹一个响屁声引的一家人哄堂大笑,生活平静和谐,但这一切被战争破坏,母亲和妹妹被迫离开家避难,剩下一家人被逼进一个小黑屋,他们最终在疯女人的指认下被认为是反叛分子,父亲和哥哥丧命,他幸运逃脱,孤身一人跑到荒野,偶然遇到一个武装组织,头目收留了他,想把他培养成为勇士,他也认识了和自己一般大的哑巴兄弟外号“母夜叉”。
他们受到严格训练,最后在头目的带动下进了首都,可是出了政治问题,司令和他们的头目意见不和,他们就退出了,为自己而战,最后没有了上面支持,他们没有了子弹食物和水,每天都有人死亡,被迫无奈他们都选择离开头目,回家,最后还是投降了,最后孩子们被送去了一个战后孩子集中营,在那里他们有吃有喝但很快他们不再适应,最后一幕是孩子们一起在在海中嬉闹!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非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成长于非洲的普通男孩。
他的童年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无尽创伤,他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令他脆弱无比。
在他无意间加入了一群游击队之后,他对其中的一位指挥官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情。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男孩成长成了一位他未曾想象过的完全不同的冷酷战士。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非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成长于非洲的普通男孩。
他的童年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无尽创伤,他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令他脆弱无比。
在他无意间加入了一群游击队之后,他对其中的一位指挥官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情。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男孩成长成了一位他未曾想象过的完全不同的冷酷战士。
看《无境之兽》之前刚刚读完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然后看了98年的电影版。
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同样有一个教书的父亲,有着妈妈和妹妹,生活在一个平静(或者相对平静)的村庄里……然而,这其实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故事。
阅读《草房子》的时候,随着桑桑的悲喜,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生活,也是那样有着小小的的波折,但是又充满了幸福感,那些愉快的、悲伤的、愤怒的亦或是羞愧的往事,几乎都是我所会经历的。
而在《无境之兽》中,AGU,那个在片头里带着自己的小伙伴们耍宝的非洲男孩,我完全想象不到他会经历到这一切,真的不敢想象,然而我知道这都是真的,真的有千万个AGU,抱着枪弹睡在非洲的丛林中,只有在一切都宁静下来的夜里,望着树梢缝隙里的一小片星空,想起自己也曾经有爸爸妈妈,有一帮伙伴,有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家。
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又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
神说我赐予你食物,赐予你活着的权利。
成为我的子民,你就得效忠于我,听命于我!
我今时今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子民!
电影里的当权者都有无数个理由给你洗脑!
把你变成战争机器,成为他们获得权利和欲望的一颗棋子。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今时今日的世界局势!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远离战争!
远离意识形态的斗争!
天堂听不见枪声,因为那里是天堂。
和身处太平盛世,可以悠然游走人间并时常吐槽这般那般不满的我们相比,他们身处的是地狱。
广袤而狂野不羁的大地给了他们黑色的肌肤,闪亮的眼睛,喷薄的热情,天生的乐感、令人艳羡的喜感和对生活的本真的热爱。
然而这是一片充斥着战火的土地,政府军、反叛军、被战争驱赶离散的人们,被战争逼迫保卫土地的人们,就像一股股的野兽群落,在草原上狂奔、冲击,扬起漫天黄土和红雾,遮天蔽日,不辨黑白。
这是一部处处用心的好电影。
阿古,一个非洲土地上普通至极的黑人小孩,过着普通至极的黑人生活,他们达观开朗,淘气狡猾,他们将拆掉屏幕的电视外壳命名为“梦想TV”招摇过市,欢乐的上演着各色戏码来谋求将这个空壳卖出一点小钱。
很自然的,他们向身边习以为常的驻军兜售并成功,剧情便自然的交代出了他们所处战争时期这个背景。
反叛军与政府军的冲击交火,这样的新闻戏码时常伴随着我们的晚餐在新闻联播中频繁上演,我们甚至都提不起兴趣抬头望一眼,心道:哦,那里又打仗了,怎么这么乱。
我们却永远无法体会那种身处暴风中的无助与恐惧。
阿古在战乱中开始了流浪,送走了母亲,目睹了父亲、哥哥的死去,他像一只受惊的小兽面对着不可逆抗的狂流掉头逃窜,一头扎进了如同母亲一般的茂密丛林,呜咽、哭泣、离开。
旧的生活的结束,自然会有新的生活在前方守候你的到来,而你却往往无法选择。
阿古在饥饿、恐惧中在“指挥官”的“照顾”下被纳入了反叛军中的一支,成为一名懵懂的童子兵。
而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欢乐无忧,到逃散中的凄苦无助,到加入组织却不知祸福的迷茫自闭,小演员的演技无可挑剔。
叛军,也是一支军队,看似松散游勇,实则体系分明,规则严明。
信息的下达、传达自有章法,每天的口号洗脑不断深化和巩固着指挥官的崇高地位,此外还有类似政委一般的人物为大家上政治课,为成员捏造着正确的价值理念。
新成员加入后要经历的重重洗礼和考验方能过关,空包弹射肉身,巫术加身,一系列的仪式感极强的重重加持,就像是一剂剂致幻的毒物,赐予他们狂热、无畏和仇恨。
却也有闲散时的足球赛,苦难中的兄弟情,在一片黑暗泥沼中,一点点光亮让阿古执拗的继续艰难的前行着。
讽刺的是,数月后,阿古却成为了当年杀害他父亲哥哥的叛军中的一员,费力却熟练的端着沉重的机枪扫射着同样悲悯逃窜的平民们,他喘着粗气,感觉这一切似乎是不对的,却再也回不去,再也停不下来,只能用杀戮继续重复填满并削弱着对这糟烂命运的怀疑与愤怒。
于是,就这样继续着。
他遭遇了指挥官的侵犯,经历了最好的战友、伙伴的离去,见证了指挥官的失势与叛逃,他挣扎的脚步缓缓的停了下来,任这泥沼一点点侵蚀他的身体,将他往深不见底的黑暗拖去。
而那双眼睛,已经从迷茫、怀疑的深蓝色变成了愤怒、狂乱的火红色,直至渐渐低垂,淡成冰冷无神的死灰色。
终于,军队解散了,除了指挥官,大家都向政府军投降了。
年少的阿古来到了孩子才能前往的收容所。
这里舒适的床、求知的课堂、欢乐的足球却再也无法浸入被枪炮、血泪所占据的黑色的心脏。
他像一只血红着双眼的野兽,却再也找不到了自己该去的地方。
阿古,阿古,无境之兽,战争竟把一个孩子洗礼成了这样。
我们无法体味那种生活,而它却在地球另一端的土地上日夜上演着。
天堂听不见枪声,而他们却身处炼狱,无路可逃。
感谢还有这样直指人心的战争片,时而戳中我们心中痛楚的部分,提醒我们战争疮疤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还会隐隐作痛。
而这样的优秀的电影,却依然太难在电影院与大家见面,更远不可能像拥有着帅哥、坦克、出色声光效果的商业战争片《狂怒》给大家留下尖叫、眼泪和口碑。
而这的的确确是一部值得鼓掌的好电影。
《无境之兽》,8.5,荐之,收藏。
SOLO 2015.12.15
导演没有定义“好”与“坏”,无论政府军还是游击队。
在战乱中人命就是如此卑贱,被鱼肉者转瞬间也可以变成鱼肉者。
由上到下所有人都在给利益和权势愚弄着--指挥官就是最好的写照,他在用传销的手法对追从者洗脑和愚弄,却也给高一层指挥官用利益愚弄着。
战乱、童军等等并不是导演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所有这一切都是铺垫。
看看影片最后,主人公多少次说“I am thinking about" ,铺垫最终指向的是思考---在战火纷乱中、在各种鱼肉中,学会思考才能避免鱼肉避免愚弄,才能更好地看到未来。
文/容庵两年前,凯瑞 福永这位年轻导演在一部精良神剧《真探》中展示了他黑暗沉郁的影像风格,剧本以哲学地图似的推理延展,双线索插叙间还原了一段老故事,奥斯卡影帝马修麦康纳的演技如神鬼对置,一举把这部美剧推上了神坛。
《无境之兽》是福永15年的新作品,这次是他自己参与了剧本撰写。
电影描述一个孩子在战火之下流离的曲折命运,从无忧无虑、天真懵懂到家破人亡、杀人如麻,影片要反思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战争以及战时的官僚机制是可以怎样摧毁社会,湮灭人性。
影像表达即是风格本身,虽然内容沉重,但全片画面风格优雅,看似写实但又精美如画,尤其是色彩的铺排组合以及场景构图,以一种有序而连贯的精致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令观者赏心悦目。
然而,从以儿童为主角的叙事角度来说,电影的核心传达却究竟无法自圆其说。
角色构建儿童是特别的,儿童是成人的反面——如同异性恋与同性恋、男人与女人、健全人与残疾人——是相对社会活动主体群体而言的异类,孩子是重要的,然而他们也是无力的,这个世界给予我们无数『长大成人』后的诱惑或者特权,从名誉、金钱、权力到性,『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清晰明确,不可逾越。
而作为『孩子』则只能活在成人的庇护和掌控之下,成人社会不会听从孩子的决定,成人世界的精彩角逐也鲜见孩子的位置。
其实我们所认同的孩子形象不过就是成人世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模式:他们无力、脆弱、易受攻击、纯洁、无辜、需要监护和保护。
片中的小主角阿古本来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过着和大家一样平凡的生活,他有一对恩爱的父母,老迈的爷爷,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尚在襁褓的妹妹,世界按照它的正常秩序日升日落,阿古做着其他孩子都会做的事情:上学、游戏、享受父母的爱。
直到有一天战争爆发,阿古先是因为停课而脱离了学校,后又因为军队的武装入侵而脱离了家庭,他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一小队正在发展壮大的民兵,而后加入了这股反抗力量。
当一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儿童』拿起枪去战斗和屠戮,他其实已经严重逾越了小孩与大人之间的那条伦理红线,此时世界的扭曲、人性的变化在故事里是顺理成章的,这是故事中一切倾诉发起的源头,也是阿古这个形象的隐喻:由『正常』逐渐脱离应有的社会秩序,而最终变为『异类』。
另外,对阿古的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角色设定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阿古生活的当地是非洲非常穷困落后的地区,但阿古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也在战争发生后协助当地,参与重新组织居民的生活,即代表了一个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他的母亲贤惠而理性,时常在家教他读书,对比其他非洲主妇,更加具有西方女性的特质,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让身在『主流世界』的我们充满了无比的共感和同情,就像偶像剧里的女主角只有长相平平成绩平平家世平平才能让大多数受众完美的自我代入一样,『接近大多数』在非洲这个特殊地域就特别地被表现为高于当地人的平均水平,由此,后续发生的一系列惨剧和痛苦抉择才能更加唤起我们的同情,引得我们心痛如绞泪水连连。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立场转化影片的最后,拥有无数邪恶和杀戮回忆的阿古沉默地看着女心理咨询师,画外音给出小主角的心声:我就像一个老人,而她才像个孩子。
一个本该拥有无邪生活的儿童就这样进化(或者说蜕变?
)成了一个地道的成人:理性、隐忍、具有强大的自控力。
电影本身是想要通过一个儿童的目光去审视这场战争,因此儿童在道德上的立场必然是和成人不同的,正是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常识和我们有所区别才勾起我们的恻隐之心,但电影的表现与这个立场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说构不成强大的张力,原因在于,片中『阿古』的视角从始至终都和成人太接近了,不仅严格按照时间空间以及上级命令推进着剧情,在故事延展过程中观众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甚至说叙事太成熟优雅,太令人舒服。
由此,讲故事的视角其实是『客观机位』,是一个上帝之眼,中立而理性。
那么,片尾导演安排阿古自述其罪,安排他以主观视角控诉战争,其实是在立场上做了相当生硬的转化,当阿古在全片都没有真正『开口』的时候,怎么能指望他在片尾的几句陈述就轻易升华主题呢?
那么,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当孩子开口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讲述的?
我们不妨回忆两部非常优秀的片子,其一是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其二是李安的《少年派》。
两部影片风格差异很大,前者是儿童的一场如英雄般的奇幻逃亡,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把平凡生活过成了童话;后者是少年一次耸人听闻的真实历险,在那绝境中日月颠倒,万物活成了隐喻。
儿童的叙事可能是夸张的、魔幻的、跳脱的、片段式的、充满了因对世界认知『残缺』而夹带的主观感受,并且在战争那么残酷的环境中,更加不可能是理性、平顺、流畅的叙事节奏。
高程度的理性观察只属于成人。
《少年派》更加棋高一着的地方在于,用回忆分割现实与虚拟,故事的主体是一个少年脑海中活生生的过去,一切言外之意则留给属于成人的现实去提炼深化,甚至理性反思。
善意的『屠戮』与『性灾难』很有趣的一件事是,每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主人公在苦难中出场的时候,他最后的结局是脱离险境还是命丧黄泉,其实有经验的观众是可以察觉到的。
影片故事发生其实是基于一个非常沉重的基调,但在事件展开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阿古自带强烈的主角光环,叙述者不停地在各种细节中给予他庇佑,即便在绝境之中,还是善意地回避了一些本应涉及但可能会非常令人不适的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性』。
阿古自己在片中所经历的性虐待(以及相关画面)是被极其克制地处理过的,首先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这件事情并不只是针对他个人的施暴,故事安排了一个伙伴来作为他内心的无助和痛苦释放的出口,其次在『性』上的失势是来自一个伪慈父的诱骗和权威压力,但并非直接实施的可怕的性暴力,可以说整部电影在这个于情于理都无法避开的问题之上使它的伤害性进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阿古所处的战争中,对在他之外的、成人世界的『性』的展示。
在那样一个没有法度,生命如粪土的特殊时期里面,性可能以任何的暴力方式从任何人身上被攫取。
我这里想提出的第一幕是,阿古和他所在的游击队占领了一个小区,里面出现一对手无寸铁的母女,这对战争中出现的羔羊命运如何呢?
其一,野蛮的游击队男人拉开幼女,当着所有人(包括所有童子军们)的面强奸了那位母亲,这种心理和道德上的惊悚感受却瞬间由小主人公亲自化解了:他做出了一个极其不符合他本人身份(幼小的、性未开化的、下级的、弱势的)的行为,他面无表情的举枪杀死了那个正在遭受磨难的女人。
从总体上来看,这是对『阿古』这个儿童主角在道德位置上强有力的保护,但在逻辑上难以说通。
明知不合情理而为之,这不是主角光环加持又是什么?
其二,再看那个幼女,她的命运是被一群小童子军男孩(而非成人)推在地上毒打,这里她作为『女性』的身份价值被刻意掩盖了,她本可能成为成人游击队员的欲望对象,但她最终毕竟免于性迫害,也免于直接死亡。
第二幕是阴谋兵变的头领带着一群下属去嫖妓,这里可以说,他们作为一群恶棍流氓,集体出动获取性,途径是合法合理的。
在伪装成饭馆的妓院里出现了几个年幼的少女,那位非洲的妈妈桑不仅出口保护她们免受游击队的注意,故事还安排阿古对其中一位产生了情愫,短暂、轻盈而懵懂,还只维持了他一个讨好式微笑的时间:少女注意到他的表情,翻着白眼转身走开——她在拒绝,她有能力拒绝,无论从现实上(被妈妈桑保护)还是从心理上(转身走开)。
(试想,在真正的战争中,她能吗?
)可以说,电影中两次出现阿古的同类——女性儿童,都展现出这部作品小心翼翼的女性主义气质,它给予了女性很大的话语权和表现空间,尤其在女孩的问题上更是谨慎异常。
而这种在细节上善意地有所保留,也是弱化影片情绪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衰老的儿童其实是成人自己对战争的回声与感触,主客体角度转化也直接打乱了人物的风格节奏。
虽然有上述种种瑕疵,但如果要我为这部电影打分的话,我还是愿意为它打7分(满分10分),总体上故事的呈现还是清晰完整,充满质感又令人享受的。
而我这样苛刻地去探寻的,它的几处缺陷,正是这部影片不能成为经典的遗憾之处了吧。
[3.5/5.0] 非洲人說英文,說非氏英文。飾演阿古的 Abraham Attah 還有去演蜘蛛人返校日。
平庸,挺好但还不够好的煽情,感觉近来非洲的银幕形象都是类似这样满目疮痍呀..
先天的恶和后天的恶
tell the world children are not soldiers.在我吃着雪糕躺在沙发上的时候,还有这么片大陆了无希望。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出奇的,每一分钟的故事都符合我们对非洲大陆最残酷一面的想象。出奇的是在电影外,一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收起了那里的太阳,不再看那里的乱象;二是曾经也有这么一个国家看似毫无希望,也曾有这么一支队伍流离在险山恶水中,却走了出来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国家。中华大陆上的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夺去精气神,再险恶也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可怜可悲的是那片大陆上的人早已被毁掉了作为人的基本认知和尊严。题外话:党史教育也不要老是看湘江战役了嘛,看看这种斗争方式类似却毫无希望的片子也很有效果嘛。
与其他表现战争残酷的电影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感觉有些地方没达成统一,风格也没有极致化,这一点可以向《自己去看》学习。
叙事平稳,传统且主流,感觉太符合学院口味了。以小男孩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本以为可以看到的更多。片子质量是好的,不过稍显冗长了些,中段的几处长镜头是华彩段落。
政府军的头真有领导才能
中规中矩,比较肤浅
叙事手法...古典【 最后自白点题 有几个长镜头暴虐到令人痛苦
有点震撼
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战争的展现,当他生活的宁静被第一声枪响打破时,他的世界也随之崩塌。有人还是少年,却已经死去。战争的残酷抹去了少年的所有颜色,只留下了红色的血与黑色的烟。结局虽然是在刻意反高潮的处理,但还是有点后劲不足。整体还算不错,摄影很棒,拍的写实却不失美感。愿世界和平。
原来是《真探》的导演啊,难怪那么多长镜头。
问题还是出在剧作上,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或许本可以有更多东西,但还是流亡,被征兵,屠杀,再屠杀... 没有新意的时候,也很难让人情感代入了。原著竟是一部虚构小说,这大概就是解释了。不过纯当个故事看看也可以吧,毕竟拍摄方面还是不错的,福永还亲自掌镜。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题材讨巧,野心很大,可惜导演能力有限,生生拍成了电视剧,直接被《上帝之城》秒成了渣。而普遍赞扬的主演男孩,其实和《菲利普船长》中海盗还是有不小差距的。(Netflix和HBO比还是差了几个档次的)
有点像细细的红线【小万说的永远有一个人走进海里的镜头。看完迪潘再看这个,竟然觉得“你们都是活该”。我的同情心都被狗吃了。
少年在战争里失去家人,失去信仰,失去对正义的秉持,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他在枪炮与血肉中被迫成为刽子手,和平已经无法平复扭曲的灵魂。小演员麻木的状态演得不错,只是片中太多模式类型表演,特别是和平状态表达,又刻意又做作。
结尾因争权夺利分裂、缺粮食少弹药而哄散投降,情节和镜头都有点平淡儿戏。
残酷,好过疯狗强尼
火线string满血复活
抄袭扣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