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边看边在脑中想象着未来某日会有这样的场景:在一个逼仄的但俯瞰整个北京的高层写字楼里,某投资人会对我说:你看过《恶》吗?
我跟你说,我就特别喜欢这种冷峻的,真实的东西,这种又有社会效益又节奏紧凑,会讲故事又有人物的类型片,就特有那维伦纽瓦的感觉。
就从一个案件引申出整个社会的一些问题,当然,咱们也要注意政策导向。
就是这种感觉你知道吗?
娓娓道来。
既不是像好莱坞大片那种,咱也做不了那种,是吧,特别急,特别燥,又不能像很多文艺片那样,啊,一整个片子过去了,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还有经济效益,你别管他票房多少,各大平台就喜欢这种类型,悬疑、带一点动作,现在最火的类型。
别问,FIRST肯定拿奖。
他们就喜欢这种类型片。
你还记得那个……那个《心迷宫》,中国人就喜欢看这种动脑子的,还有那个东北喜剧,那个不动脑子。
你只要写出这么个剧本,我跟你保证,绝对爆。
你实在不行放网大网剧也行。
成本可高可低,他这个是恐怖袭击,一开始是恐怖后来是个人。
哎,这个设定就特别好。
你知道吧,哎,给观众一个悬念,一个热开场,最后呢告诉大家,只是一个人的事儿,收的特别好。
当然你中间可以夹杂一些社会小桥段,啊,他这个是食品工业啊,恨有犹太人啊。
你可以写咱们自己的,啊,具体的我就不给你举了。
总之一句话:节奏不能掉,这个……每多少分钟要有个钩子,哎,拉着观众一点点看,抽丝剥茧。
把这个社会问题都放到背景里,这样也好过审。
你看他这个也没有明星,就特别好。
咱们先按这个来,如果有明星,你也留有冗余。
我估计这么好的剧本很多明星都抢,所以说剧本特别重要。
你别笑,真的。
咱们国家特别缺少好剧本。
如果有明星,那制作费用应该就上亿了,如果没有呢,3000万吧。
但我觉得你这个还是按1000万来写。
很多东西你自己掌握。
你只要写出来,我立刻拿给王总,他就可以上会。
哦,对了。
这个主角最好不要是警察。
这个不好过审,你想想看,能不能改成别的什么职业。
退役警察或者保安,跟那个《暴裂无声》似的。
都没关系,这个问题都不重要,你先写。
之后如果有什么变化,你再改。
现在就这种片子好卖,你看电影学院,什么FIRST,平遥,都是这种。
我之前给他们上课我就说,你除了类型片你就别想别的。
你包括《唐探》、《消失》不都是吗?
你没办法,市场就吃这个。
再就是东北喜剧。
这是市场说话。
当然,你要能把这两个都糅在一起就更牛逼了。
你看《唐探》不就是吗?
所以说人家陈思成有点东西。
你还可以加点民俗,对。
类似于那个《中邪》。
哎,也行啊,也是类型片啊,而且更加中国啊。
就特别好。
从破除迷信的角度来拍,东北喜剧、民俗、恐怖悬疑……你都揉到一起。
你不用管观众,他们看一会,你一吓他们就醒了,就和那个《满江红》一样,鼓点一出他们就醒了。
这样可以扩大受众面。
这片子你都看过吗?
看过就再看看,多研究研究。
人家这片子,我觉得特别好。
维伦纽瓦,我特喜欢。
Flawed person in flawed system.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警匪片,当然从侧写侦破的角度看是非常细腻精彩的;这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抓捕犯人的压力和争功夺权的内耗,不是在场面中而是在细节里徐徐展现。
每个人心中对人的评断和先入为主的印象被挑战,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没有一个毫无由来的反社会,生活在 flawed system里,人人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痛苦。
是像迪恩一样用火发泄,或是像埃莉诺一样用水抚平,只是方式上的区別,情感内核相同。
超出预期的片子,需要观众抛开对好莱坞式警匪片的刻板印象细品。
PS北影节采用的译名:追凶,虽然也没能完全涵盖 misanthrope的意义,这个恶世之子就更让人一言难尽…
影片的作者性体现在本片与导演前作《荒蛮故事》一致的对于: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报仇”、人对系统的改变的无能以及系统对人的重塑(压迫、扭曲)的反抗,的表达。
片中直接呈现在银幕上的屠宰场元素则(间接的)传达和提出了对于人类(过度)屠宰动物的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其背后的恶)—我们应该视为理所当然的吗?
同时也达成了某种人类与动物处境的共通性。
人物(“主角”&“反派”)在经历了创伤后 内心积攒的仇恨和压抑需要以某种方式释放,其中前者选择了向内的—释放给自己,而后者选择了向外的—释放给他人。
而影片对于“主角”的创伤的处理是模棱两可未明说的,而对于“反派”的处理则是将其创伤归结于了生理性的且具有偶然性的原因,由此影片便丧失了其对于主题的表达的力度。
在看透系统后是选择反抗并毁灭还是接受并利用是其二者的又一项不同。
而“主角”似乎(或者说理应)成为胜利者,但事实上影片结尾在其“接受并利用”这个系统后的“抓住他 然后回归正常生活”(随之而来的是迅速的影片谢幕)的获胜感是如此的无力甚至具有欺骗感。
“在《恶世之子》中,观众被带入一个充满暴力和痛苦的世界,一位神秘的杀手无差别地对无辜的人群进行大规模杀戮。
然而,这部电影并非只是简单地描述了这一残酷的现象,而是通过对比人物的选择,深入探讨了痛苦、暴力与爱的主题。
它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世界的苦难和矛盾,以及我们自身的痛苦。
这部电影透过艾丽诺和迪恩两个角色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挣扎和冲突,同时也揭示了爱的力量。
它引导我们深思,暴力真的是解决痛苦的方式吗?
爱,理解和接纳,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出路?
《恶世之子》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引发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
《恶世之子》以美国市中心一场神秘杀戮的案发现场为起点,展开了一场引人深思的探索。
这部电影成功地描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展示了人类如何在苦难中寻找解脱,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暴力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影片的故事以一场大规模的杀戮为起点,29人死亡,案发现场找不到任何弹壳、指纹等证物,杀手毫无踪迹。
这个残酷的开场即展现了电影的基调,一个痛苦的世界,一个看似没有出口的恶世。
这个世界是痛苦的,这是电影的核心主题。
导演通过精细的剪辑和细腻的摄影技术,创造出了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气氛,这种气氛贯穿整部电影,让观众深刻体验到恶世的痛苦。
而在这个痛苦的世界中,人们如何面对、如何选择,这就是电影想要探索的问题。
艾丽诺和迪恩,是影片中的两个主角,他们的人生选择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主线。
艾丽诺,一个年轻的女警,面对痛苦,她选择了理解和尊重,她试图找到杀手,阻止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而迪恩,一个神秘的杀手,面对同样的痛苦,他却选择了暴力。
他以痛苦之名,向世界释放他的愤怒,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伤亡。
电影中的配乐、摄影、剪辑等技术手段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打造出一部节奏紧凑、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艾丽诺和迪恩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理解和暴力的冲突,看到了痛苦的本质和解决之道。
影片的结尾部分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在最后的对话中,艾丽诺提出了一个解药——爱。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告诉我们,只有理解、接纳和爱,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矛盾。
然而,这个解药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却留给了观众去思考。
《恶世之子》是一部深度探讨暴力和痛苦主题的影片,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和自己。
它让我们看到了痛苦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远离暴力,才是真正的解脱。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深度的思考,如果你希望在电影中找到生活的启示,那么《恶世之子》绝对值得一看。
这部影片将带你进入一个深思的世界,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总的来说,《恶世之子》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深入人心的角色刻画,为我们揭示了在痛苦中寻找解脱的路径。
只有理解、接纳和爱,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矛盾。
这部电影以艺术的方式对暴力和痛苦提出了深度的质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
它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个体都拥有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我们可以选择理解,选择爱,远离暴力。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去电影院观看、体验和思考的作品。
”
一部典型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全程节奏把控有度,作为观众会很期待最后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结束后会发现这是其优点也是其不足。
导演达米安说,他更希望保留原来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被改为“追凶” (to catch the killer) / “恶世之子”。
我表示理解并赞同导演,Misanthrope(厌世者+遁世者)对于电影内容而言更有针对性,“追凶”一词把主体性放在了警探们上,其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不够准确和深刻的;“恶世之子”则只强调了the killer,更何况迪恩愿不愿意被称为该恶世的“儿子”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他内心如此渴望与恶世割裂。
Misanthrope则把主体性落在了迪恩和艾丽诺身上,把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根源性的东西精准地体现了出来,迪恩无差别射杀人,艾丽诺痛苦挣扎且自残,两人都厌世且想遁世,艾丽诺可以理解迪恩,才有了这部电影的剧情。
导演还说,艾丽诺像水(两次独自游泳的镜头),迪恩像火(当时我捕捉到了两人最后对话时背景音是炭火安静燃烧的声音),艾丽诺的出现和话语能让迪恩这团烈火平复下来。
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也很妙。
迪恩最后即使快走投无路了也没杀艾丽诺。
不过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电影探讨了厌世者与世界纷扰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却是浅尝辄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无法落地的。
艾丽诺和迪恩是能互相理解的厌世者,但二者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在行动上一个倾向于毁灭自己,另一个却倾向于毁灭世界。
为什么?
最让人费解的是,在最后的二人对话中,艾丽诺居然把“爱”作为最终解。
然而在她准备展开论述前,警车来了,对话被强制结束。
如果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警车没来,该对话将如何进行下去?
我表示好奇,但又不怎么期待一个自洽的答案。
迪恩缺爱吗?
艾丽诺又是如何得出爱是解药的结论的?
实在是费解。
2023美国动作片《恶世之子》,又名《追凶》,豆瓣评分6.5,IMDb评分6.6,于2023年7月28日引进国内上映。
美国人自己拍的反应美国枪支泛滥题材的电影,倒是头回看到,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题材很新颖。
美国枪支泛滥显然是很好的警匪片、惊悚片甚至悬疑片题材。
美国枪支泛滥是个令人发指的顽症,由于政府与军火商的利益勾连而导致无法解决,美国枪支保有量多余美国人口数量,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倍感恐怖的社会现实。
本片不算是动作片,动作戏极少,整体属于剧情片模式,原本以为会是惊心动魄的动作片。
影片开门见山,干净利落,刚开篇就是无差别狙击杀人,开篇吊足了观众胃口,不过后来的剧情片模式令观众失望。
每个罪犯都不是天生恶人,每个罪犯都是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双重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本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揭示恐怖杀手的精神心理深层次的原因。
影片中的杀手堪称“人间恶魔”,没有目标的无差别杀人真是可怕。
枪支泛滥是外因,枪支泛滥给了人性扭曲者以暴虐发泄的机会。
虽然本片题材是枪支泛滥,但是更多着眼点是人性,着眼点没放在抨击枪支泛滥上,从这一点上说,影片立意不够深刻。
期待着能早日看到旨在抨击枪支泛滥的电影。
影片用多束弹道分析的绿色激光汇集于大楼一处、迅速定位凶犯位置的桥段,我头回见到,很开眼界。
弹道分析的剧情在警匪片中见过,但是本片这种高科技手段是头一回见。
美国人自揭老底、自己拍的反应美国社会阴暗面的影片,我国政府肯定乐意引进,需要让“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国民感受美国的真实一面。
本片的原名Misanthrope直译是“厌世者”,文题相符,恰如其分。
影片播放事显示的片名是To Catch A Killer,直译是“追凶”。
中国名《恶世之子》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其实片中立的“恶”应当是厌恶的恶,和“厌世者”是一个意思,但是《恶世之子》这个片名却有黑化美国之嫌,政治倾向很明显。
看下来感觉是无功无过的一部警匪片,标准的剧情,标准的转折,标准的结局。
可能主角设定为女生,男主是少数群体,男二是黑人这一点还是挺符合现代政治正确的。
顺带一提,导演真的好帅!
现场请来的那个评论员真的很没礼貌,坐姿很懒散,也不认真听别人讲话,说话语气也很目中无人…看得让人很生气……
恶世之子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达米安·斯兹弗隆 / 谢琳·伍德蕾 本·门德尔森
结局真的是特别厉害!
😊😊😊😊😊😊😊😊😊😊😊😊😊😊😊😊😊😊😊😊😊😊😊😊😊😊😊😊😊😊😊😊😊😊😊😊😊😊😊😊😊😊😊😊😊😊😊😊😊😊😊😊😊😊😊😊😊😊😊😊😊😊😊😊😊😊😊😊😊😊😊😊😊😊😊😊😊😊😊😊😊😊😊😊😊😊😊😊😊😊😊😊😊😊😊😊😊😊😊😊😊😊😊😊😊😊😊😊😊😊😊😊😊😊😊😊😊😊😊😊😊😊😊😊😊😊😊😊😊😊😊😊😊😊😊😊
给人的感觉是,前后不是同一个时间段拍摄的。
或者中途换了导演导演想讲述很多东西,同性恋,童年阴影,军队腐败。
但是女主和凶手形象不够丰满。
结局莫名其妙。
当然,故事本身设计的也不够巧妙,推理不够严谨。
马桶水质分析报告不上交太刻意了。
菜鸟也不会犯这种错。
粉刷工破绽我不信其它侦探就看不出来,只有一个菜鸟看出来了。
菜鸟侦探开挂太明显了。
从剧情看FBI高层跟傻子一样,包括男主最后的独自抓捕行动。
那可是杀了几十个人的狙击手,就带着一个女菜鸟就去抓了。。。。
整个警局和FBI全程都在干嘛?
好大喜功,宁可杀错不放过,有一点点线索就电视台公布消息,试图激怒凶手杀更多人。
最后还搞一出抢功和隐埋真相。
结果女主的选择是全片唯一的亮点,生活还得继续,真相一文不值。
至少不走主旋律路线。
平庸的导演或者写手都知道,弱智的配角,只会让主角也变得平庸。
只有高智商的配角和杀手才能衬托主角的强大形象。
国产电影导演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这一点?
悬疑探案类型片算是电影的一个长盛不衰的大类,但是总结一下探案过程,有几个通病:一是喜欢让主角光环不断闪烁,只要主角出场,线索就必然出现。
观众不必思考,主角会替你思考,观众只负责欣赏英明神武的主角就OK了,例如福尔摩斯。
二是导演的目的不是探案,而是打着探案的旗号讨论社会问题、心理问题。
这种片子对探案过程就不太讲究了,主角光环必须熄灭,必须等着罪犯不断作案,直到导演想表达的都表达了,罪犯才与主角迎来大结局。
例如七宗罪。
精彩写实的纯粹探案片其实是不多的!
本片就是很纯粹的一部探案电影,导演镜头完全聚焦探案过程,过程跌宕起伏,侦探全身心投入,没有神转折,没有主角开挂,没有大篇幅探讨家庭教育、官场内斗,观众也是沉浸感十足。
开场案发,烟花圣诞夜,变态枪手精准狙杀二十多人。
警方根据弹道锁定开枪房屋,是一两年无人居住的空房。
观众也都知道查案就是一个根据已知线索开始深入排查的大海捞针的过程,没有那么多神转折。
本片探案方向就是查房主,查清洁工人,查老式军用狙击步枪来源。
几条线索排查无果的时候,变态枪手再次作案,在商场中又发生一场屠杀。
这次,侦探们从监控系统看到了罪犯的模糊影像,从垃圾堆里翻出了罪犯的旧衣服,但依然不知道罪犯是谁。
女主认真思考手头的一条线索:清洁工人在清理作案房屋的同时又在清理另一个地方,这不合情理。
女主再次询问清洁工,原来他当起了包工头,接了单再分包。
从清洁工口中,女主知道了清理房间工人的一些特征:古怪、在一个屠宰场工作过之后不再吃肉。
女主再结合圣诞节枪手作案房间马桶里取样化验结果,确定枪手就是那个清洁工人,也画出了罪犯的肖像。
男女主前往屠宰场,问出了罪犯的情况,至此,罪犯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
结尾,已被撤销专案负责人的男主为了抢先破案,没有呼叫支援,与女主只身犯险,进入罪犯母亲家中,开始了最后对决。
破案的关键在于女主的细心和对罪犯心理的准确把握,从不起眼的小线索打开突破口,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突兀和神奇,非常符合情理。
影片也提到了女主的不堪往事、男主的同性生活、罪犯的童年和成长、物欲横流的现实、FBI内部官场的龌龊,但都是一笔带过,镜头始终聚焦追凶过程。
豆瓣上的确是太多误导人的推荐短评了。这么有深度有剧情的悬疑片,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深度,官僚体系的无奈丑陋实在是点睛之笔。尤其是节奏方面没有一点点的拖泥带水或者俗套,完全写实风格尤其是最后女主和杀手的对白部分,本来心里一紧怕是好片要烂俗,没想到反而如此真实不夸张。这简直是一部可以和小丑相提并论的杰作。女主的演技比起以前那个系列片实在是突飞猛进完全升华了,是不是得到了美帝版的张颂文真传了~
深沉路线的警匪片太多了,没新意
很喜欢悬疑的建立和最后给出的答案,拍摄手法也是刻骨的冷酷。主要人物的心理走向都很真实自然,不过现实里的缉拿过程肯定不像这般混乱,凶手前期给人的感觉并不思维缜密作案大手大脚,执法机关权力内斗部分感觉也不是很可信。摄影真的抓住了那种刺骨的寒冷下荒凉死板遗世孑立的氛围,与大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冲突下滋生的那种残暴无序。除了凶手连续作案单手冲锋枪扫射真的看上去太super villain了还有女主一副超模身材演小片警好出戏。导演要是在自己祖国投拍可能女主就是个矮胖的普通妇女形象了吧
一边绞尽脑汁找几乎没破绽的罪犯,另一方面还要和官僚主义缠斗。啊,职场官僚主义猛于虎。我也常常在工作中深感内耗带来的压力远比客户的更大。| 女主那么被提拔似乎的确有点太出乎常规哦
开场有多刺激,后面就有多傻逼。PS:海报真骗人。
女主的美貌在2X下依然优秀!
心理特写很细腻的商业片。
后面莫名其妙的上价值又没上上去,健全人同情反社会的惺惺作态模样,属于心里觉得反社会很酷但是自己没那个智商,只好从道德上高高在上地怜悯一下又把自己装到了
差了好几口气,甚至有点顾影自怜的感觉的边境杀手后来者。。
不错的。主线是案件,辅线是讽刺体制和ZF的无能。这个世界上,真正干活的人永远在被一无是处的人所责备、谩骂。
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厌世者,恶(动词)世者,即讨厌这个世界的人。我们不仅仅要看的是这个电影的枪战动作,而是要看这个电影本身的男女主角的背景、心理,处置这一起突发事件的不同的角色,从市长助理,到特警队长,社会舆论等等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表达的是恶世,这里的恶不是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这个社会太过于嘈杂,太难以安静的自己活着。 所以我觉得更加看重的是里面的一种情绪,一种沉静,但是悲伤的表达,对这个世界无声的绝望。
本片的观感像极了猛灌一口泥煤口味威士忌,复杂凛冽的刺激之后余味悠长。导演达米安将影片中心放在女主角和罪犯的伤痕上面,我们面对的敌人不光是冷血枪手,还有背后羡慕下脚绊的同僚和自己未曾战胜的顽疾。不管我们怎样挣扎,总有一种黑暗在默默等待,吞噬你。
还是有达米安导演的暗黑系基因在里面,但因为看了译制片的原因(现在上映的只有这个版本),我完全无法get到片子原本的样子。我要说,现代译制片太可怕了!!!尤其一个暗黑系悬疑剧,完全被“哦,我亲爱的xx”破坏了。即使如此,从故事情节、悬疑渲染、批判和反思(以及绝望的结局)质量都还是在线的。
2.5。
真冷啊she bite him off...
也只有开篇引人入胜,后面甚至不如一些美剧,像爱奇艺迷雾剧场。
影像和叙事风格冷静、写实,追缉凶手之路需要的是方法、细节和耐心,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有一些些偶然。女主演几乎是天然的适合片中这个角色,松弛感、疲惫感浑然天成,给这个肃杀的氛围带入了浓郁的生活化气息,或者说是拥有了烟火气。FBI等等这样的权力部门依然自带招黑体质,作为隔壁观者不必去寻究真真假假,自有会心一笑。
剧本还蛮好的,肃杀的罪恶都市,从体制和阶级渐生的矛盾引发的暴力,近似的境遇,截然不同的选择。就是始终由文本出发的片子还是稍微让人感觉没有影像质感,结果高潮是红蓝对话实验室真的是说让人意外也不意外……不过终归是蛮喜欢的,而结局导向也很不落俗套。3.5归4。
挺无聊的,看不进去。
新的译名比原先的《追凶》高出好几个档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