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院

Freistatt,收容所,戒护所风云(台),Sanctuary

主演:路易斯·霍夫曼,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施特凡·格罗斯曼,马克思·雷迈特,凯塔琳娜·洛伦茨,乌韦·博姆,兰斯顿·伊贝尔,恩诺·特雷布斯,安娜·布拉德-维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5

 剧照

感化院 剧照 NO.1感化院 剧照 NO.2感化院 剧照 NO.3感化院 剧照 NO.4感化院 剧照 NO.5感化院 剧照 NO.6感化院 剧照 NO.13感化院 剧照 NO.14感化院 剧照 NO.15感化院 剧照 NO.16感化院 剧照 NO.17感化院 剧照 NO.18感化院 剧照 NO.19感化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感化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德国,少年沃尔夫冈(路易斯·霍夫曼 Louis Hofmann 饰)的母亲再嫁,他和继父之间的关系很是紧张,在一场冲突之后,继父将沃尔夫冈送入了感化院之中,沃尔夫冈就此开始了充满了痛苦与折磨的监狱生活。 倔强的沃尔夫冈不愿意沦为残暴统治的奴隶,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挣扎换来的却只有伤痕累累,唯一支撑着他的,是记忆中来自母亲的温暖。沃尔夫冈决定和同伴安东(Langston Beckford-Uibel 饰)一起逃跑,两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回到了小镇上。可是,当母亲看见沃尔夫冈时,却并未表现得如他所想象的一般高兴,更残酷的是,没过多久,他便再度被继父和母亲重新送回了感化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越时间线第一季假装不正经女教师第一季爱你一生百团大战三只小猪3正义大联萌东邻西舍第三季别叫我兄弟熊猫计划魔鬼圣诞树五岛医生诊疗所2004扑水冤家电脑棋局鬼悚历险3D封神战纪蓝调女王悬案追凶永恒的心牌局魔法小女巫您好!母亲大人一拳超人OVA2落头氏之吻对讲机响起的时候地狱厨房无敌小飞猪总铺师宫锁连城留痕第二季四十危机

 长篇影评

 1 ) Freistatt---当爱与自由已不再是救赎,能治愈的,只有风和时间。

0、关于德国电影又是一部反思历史、审视人性的德国电影。

我看过的德国电影不多,但看过的那些,都有一些相似的风格,形成了我对于德国电影的初步印象。

当这部电影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这确实是一部德国电影-不仅仅因为它说的是德语。

德国电影多反思历史、审视人性。

有着美国大片的场面,多了一份感性。

有着日本电影那种娓娓道来的耐性,多了一份大气。

有着法国电影浪漫的镜头和色彩,多了一份深度。

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一方面根植于其文化底蕴,一方面也取决于政策引导。

我向来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和骄傲,而当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氛围,雪藏了太多传统文化的光芒。

古老的炎黄文明仿佛是一个苍老的智者,蹒跚在21世纪的楼宇和数据流之间,踽踽独行。

当我了解德国的历史文化之后,蓦然豁然开朗了。

苍老的东方智者,终于遇见了苍老的西方学究,相见恨晚,欣慰不已。

貌似话题跑偏了,赶紧拉回正题,来聊聊这部电影。

前面不吝赞美之词,夸赞的当然是德国的文化,不全是夸这部电影。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亮点颇多,可圈可点的。

1、时代感作为一部2015年上映的电影,想要还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不小心就会沾染太多现代气息,比如国内泛滥的民国剧和抗战剧。

感化院这部电影的时代感塑造得很好,功劳最大的当属BGM了。

开场的一曲,电子音和轻摇滚带出摩托车上的少年,镜头摇晃着拉近,聚焦到在小山岗乱石草丛中自由奔跑的两人身上,画面弥漫着泛黄的复古色调,瞬间就把人带回了上世纪的西德。

wolfgang第一次离开家坐上去往感化院的汽车时,欢快哼唱版的斯卡波罗集市响起,地中海民谣的曲调,伴着画面中小车穿梭于欧洲的林间,经过一片片尖顶小屋和狗尾巴草丛,时代感满满。

电影剧本改编自真实故事,而拍摄地就在故事发生地-(原)福瑞斯福利院,福利院原有的砖红楼房、带篱笆的小花园以及室内的陈旧设施,增强了真实感,让人感觉福利院的故事还在继续。

2、关于爱和自由导演的初衷或许是揭示一段黑暗的历史,透过胶片中的光与影,给曾在福瑞斯福利院里受难的80万德国青少年,送去迟到的歉意和慰藉。

然而正是无可挽回的伤害,以及无法到达的歉意,才更给心灵以悲剧的冲击。

【第一次的逃跑,沼泽的暗示】当低沉忧伤的钢琴声响起,影片中,一群穿着旧工装和胶靴的少年,挤在手摇的木车上,顺着林间小道,穿过广阔湖面上的长堤,到达煤田,在那里日复一日挥动着铁锹。

休息的间隙,他们瘫坐在堤坝边,或依靠在锈栏杆上,低着眉,抽着烟,发着呆,一语不发。

镜头一一扫过他们年轻的脸庞,满脸的煤油、黑泥。

收工回去的途中,车上的人多是满脸的疲惫和无动于衷。

唯有Wolfgang眼光闪烁,他计划了一场逃跑。

然而奋力逃跑的他,最终发现自己身处沼泽的包围,连岸上围观的舍监都不屑于放狗来追,只是淡淡说了句:“快点回来吧”。

似乎除了回去他已别无选择。

回去,意味着任由自己已经松开的双手再次被捆绑,身体被奴役,灵魂被压抑。

但那一片沼泽似乎在暗示,他永远逃不出这份捆绑。

结局似乎在他第一次逃跑时就已注定,正如那片沼泽预示的那样。

【阳台上的啤酒,片刻的自由】就像肖申克阳台上的啤酒一样,奴役生活中的片刻自由,总是显得那么可贵而惹人心酸。

一位好心的舍监,在一次收工后,允许他们玩水10分钟,一群大孩子受宠若惊地跳下车,欢腾着扑进又脏又浅的泥水中。

长久以来深深刻在脸上的疲惫与无动于衷此刻消失殆尽,他们感受的无比的欢乐。

那片泥水,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自由的天堂。

太长时间躲藏在黑暗之中,太多次被暴力推入恐惧的深渊,太多次期待变成绝望,心中的不甘被磨平,勇气被消耗,人一步步陷入绝望。

这时候,哪怕是一点点的快乐,也值得倍加呵护,倍感珍惜。

不自由中的自由,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抚慰着身处牢笼中的人,提醒他们自由和快乐的滋味。

长久的黑暗让人绝望,一闪而过的光亮,也足以带来勇气。

【当爱已不再是救赎】越是在缺乏人性的地方,爱的光辉就愈发明亮。

当感化院中所有人都屈从于舍监的暴政时,Wolfgang最先开始反抗。

他用咬紧牙关的倔强和血性赢得了其余人的尊重。

但是当max带领大家集体逃跑时,他却独自守在安东的尸体边不愿离去,甚至对于活埋过他的舍监,也无心去复仇。

有过逃跑与反抗,是因为有对于爱和救赎有过期待。

对于Wolfgang来说,这份救赎来自于母亲。

Wolfgang的恋母情节,一直贯穿影片。

电影开始的时候,Wolfgang骑在摩托车上时,幻想的是母亲和自己嬉戏海滩;继父对他的态度和言语,表面的也不是一般的厌恶,而是带有嫉妒;后来他带到感化院的母亲的照片,竟然是性感的泳装照片;被吊起来关押时,关于母亲的想象,也是亲密的拥吻。

对于母亲的深切依恋,是他一直以来不屈不挠逃跑和反抗的动力。

他历经艰险逃回家,却轻而易举地被感化院找到。

母亲谎称陪他去感还院看看,却将他独自留下。

伺机复仇的舍监将他活埋,懦弱的同伴亲手将土掩埋。

唯一的好朋友安东怀着愧疚和恐惧而自杀。

将自己从土坑中解救出来的,竟然只有苦大仇深的院长。

还有什么好逃的呢?

还能逃到哪里去呢?

Wolfgang这才感到真正的无力和绝望。

爱本是唯一的支柱。

当爱已不再是救赎,所有力量都会干涸。

【走出沼泽?

】在绝望与放弃之后,Wolfgang似乎真的被“感化”了。

他继续在感化院住着,扮演着逃走了的max的角色,吃饭时坐在“牢头”的位置,在舍监刁起烟的时候跑过去点烟。

他不再逃跑和抗争,不再有期待。

直到两年后继父去世,他被允许回家。

他沉默地听完了院长的道别,平静地上了车。

母亲准备了一桌糕点庆祝他回来,兴奋的妹妹讨论着哥哥变成了什么模样。

其实母亲是爱他的,只不过这爱太过于平凡,敌不起现实,更挨不过苦难。

他踏进家门,看到他的只有未曾谋面的弟弟。

弟弟已经长大,怯怯地望着他,就像望着突然闯进来的陌生人。

他蓦然觉得,这个家,在自己不在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他不再是妈妈唯一的儿子,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在感化院养成的强烈的自卫意识,让他对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大打出手。

他惊慌地发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习惯了感化院生活的自己,对这个世界感到陌生。

他只能仓皇而逃。

他坐上林间的公车。

窗外,树影倒退,两辆感化院的手摇木车,运着十几个少年从桥下徐徐经过。

他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又仿佛看到那些少年的未来。

列车驶向何方,谁也不知道。

他曾经被巨大的沼泽困住了两年。

这沼泽,不仅有彻骨的冷水,深深的淤泥,迷蒙的雾气,还有被默许的暴行,冠冕堂皇的罪恶,整个社会的漠视,逃脱不了的苦难。

这片沼泽,把他从一个桀骜的少年,熬到精疲力竭。

或许,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那一大片沼泽的梦魇。

又或许,他会慢慢忘了它。

失去爱和自由的灵魂,能治愈的,只有风和时间。

3、背景音乐很不错一直没有找到BGM的下载链接,只找到音乐的名单:Freistat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1. Mother's Kiss2. Enter Freistatt3. To the Marshlands4. Down Time5. Run6. Shower Beating7. Swim8. The Girl9. The Whip10. Photo Memories11. The Kiss12. Burial13. Saviour14. Suicide15. Revenge16. Cake17. Rising Sun (Adam Franklin)

 2 ) 感化

看完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以前看过放牛班的春天,看之前可能觉得会很放你班的春天一样,是一部能够给人触动的电影,但是这个电影太压抑了,好歹放牛班的春天里面还有一些许让人感觉到希望的东西。

在b站上面看的,看到最后的时候,他们上面有人在刷像《肖申克救赎》里面的那个老头,出监狱之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就在出租房里,上吊自杀了。

或许有些像,但我觉得虽然他有不适,但终会克服。

电影最后一幕,男孩儿把头伸出窗外,感受到外面生活的自由空气,能够看到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原来还有这样一拨人,他们就算受到了朋友的背叛,家人的背叛,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绝望,经历了和别人的生离死别,不仅是朋友,自己一次次的在死亡线上收回来不,最后不得不像恶魔屈服头,投入地狱,虽然回到了正常的世界,但是适应不了正常的生活,感觉自己不是属于家庭中的一员,感觉自己无处可去,朋友也改变了,借钱就20块钱完全不懂,已经脱离了世界,但是他感受到外面的风的时候,仍然能够上扬起嘴角,或许是我的一厢情愿吧,我总觉得,他的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

我是一个刚步入岗位的教师,在农村的初中任教,因为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的原因,学生真的很调皮,一点点都感受不到你的爱,我曾经觉得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你对她好她一定能知道,但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我也是一次次的失望,到绝望, 我不知道我的那一腔热血能让我坚持多久,可能让我难过的不是学生让我失望,而是我已经意识到,再这样一次次的打击之后,我一定会不再有对学生的那种初心了,我不在觉得他们是纯真的,不在对他没有那种热情,我是纯粹的把自己当做一名老师,他们只是我管教的学生。

看了这部电影,也感觉到自己平常的管理当中确实有问题,只是面对那么调皮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样做呢,我没办法留住她,我又不得不管教他,凭我这颗孤树何以撼动整片树林?

孩子有孩子的苦,其实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脱离了电影而言,电影里那些大人我真的无法理解,可能也是偏激到了一定程度,自己不自觉的就变态了,从常态变成非常态,也是经历了些什么。

可能更多的是体制的问题,只是去谴责这几个人也是不全面的。

感化确实是要靠爱和心去感化的,但是感恩教育,用心的感化,太难,真的太难,时间久不说,还需要花很多精力,我现在班上一共有50多个孩子我真的感觉,没没有办法,凭我的一己之力,希望少年能重拾灵魂

 3 ) 当你的斗争变的滑稽可笑

一开始我的评分是3星,因为这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觉很糟,他没有让我热泪盈眶,没有让我激动得踱步,没有让我感受到一股电流充满全身。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决定一部影片伟大与否的不是它是否能够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而是它画面剧情音乐的设计是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所以我给了5星全片给人一种压抑拧巴的气氛。

焊工老大哥的残暴行径和受到的报复,沃夫冈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屈服于现实的无奈,包括老大女儿在内的年轻人的天性和强权的激烈对抗。

感化院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但是被送去感化院的年轻人单调痛苦的生活贯彻整个影片。

让人感叹的是,感化院的老大竟然也是在感化院的剥削体制下生活了25年的人。

就沃夫冈而言,他在反抗权威反抗传统后逃离了感化院,却又被最爱的母亲亲手送了回去,5年后成为了体制中的人。

他们两个人都深受体制的剥削,但是最后又回到体制里去剥削其他人。

果真对付反抗者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编入体制中。

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残暴的掌权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不是沃夫冈最爱的母亲,沃夫冈的精神支柱最终放弃了他,将他重新推向了绝望,也不是一群厌恶着体制却又支持着体制的悲哀的人,而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沃夫冈的继父去世,绝望的沃夫冈终于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时,却带着对美好的过去的回忆拿走了几块象征母亲的爱的巧克力蛋糕,愤然离开了这个背叛了自己的家。

经历了背叛之后,他再也做不到和母亲坐在一张餐桌前,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品尝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他必须用拳头砸向曾经无话不谈的发小,永远的抛下充满幸福的回忆的这个小镇,坐上飞驰而来的列车,看着依旧井然有序运行着的感化院体制,在自由的阳光下吹着无言的风。

那是面对顽固的体制的无力感,那是在为了自由赌下一切之后却又孑然一身的孤独感,终于争取到个人自由却又没有改变世界分毫的惆怅感。

影片结束之后有一段字幕,这个从1945年开始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地区建设的感化院,直到2010年才给予了适当的赔偿。

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和强权给受害者带去的折磨,而是失去了反抗暴力的动力而深陷于地狱的麻木。

 4 ) 感化院

主人公沃尔冈夫,他的心境是由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了,是感化院和体制把他变成了一个机器般的人,由于这种冷血的体制,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暴力善变的人。

相信很多人会痛恨继父的狠毒,看不惯舍监的暴力和残忍,讽刺母亲的懦弱,,可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其实都是当时德国的体制呀!

电影里主人公沃尔冈夫的朋友安东,他一直是比较懦弱的,当沃尔冈夫刚进感化院时,他会来示好,告诉沃尔他和他是同一个地方的,会拿饼干和香烟给沃尔,希望沃尔保护他,后来院里孩子王欺负沃尔时,为了自己,安东会和他们一起攻击沃尔,保全自己。

最后安东的自杀,使得感化院里的孩子知道反抗,纷纷逃出去,可是沃尔这一次却没有逃走,而是呆在安东的尸体旁,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地方可去,他已经没有家了,他心中对母亲的希望已经荡然无存了,最后沃尔成为了感化院里的小老大,他管理着许多孩子,变得没有了感情,由于继父死了,最后沃尔回到家中,看到了继父和母亲的儿子,他离开了母亲家,拿着自己曾经最爱吃母亲做的蛋糕,走出家门,遇见了昔日的伙伴,当伙伴碰了自己的蛋糕,他的第一反应是动手打了伙伴,打完之后,他意识到这里不是感化院,匆忙逃走了。

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拍的,二战后,德国有80万青少年被送到了感化院里,接受基督教育,这种冷血的体制使得人们愈加暴力,变得犹如机器一样了!

当一个人经历了绝望,也就放弃了挣扎。

最后少年被家人舍弃重新送回感化院时,再没有逃走的意义。

当大家逃跑的时候,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迎接他们的是更大的黑暗与绝望。

一群被父母舍弃的人,光明的尽头是黑暗。

 5 ) 规训与惩罚

本来看到介绍说这部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时,有点担心会不会过于平淡。

看完后我发现有时真实的故事比你所能想象虚构出来的更曲折骇人。

和一些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带来情感冲击的煽情电影不同,这部电影似乎过于冷静,一个个出乎意料的镜头转换经常会让人猝不及防,在震惊之余,留给你更多的不是体验而是思考。

少年沃夫冈和继父不和,因为看成人杂志被继父趁机送进感化院。

去感怀院的一路上是怡静的田园风光,看着阳光照耀下在田野里奔驰的白马,仿佛能闻到自由的气息。

院长看上去是个慈祥的老人,谈论的是唱歌和园艺。

正在我们为感化院温馨的气氛而感觉舒了一口气时。

镜头一切换,看到的却是它监狱一样的灰暗场景,换上制服,等待他的是繁重的劳动和欺凌,吃饭时的仪式是感谢上帝,还有,感谢老大哥舍监。

作为不遵守规训的新人,沃夫冈一次次挨揍。

感化院典型的惩罚方式是,当你做错了事,受到惩罚的是你身边所有的人,所以院长和舍监利用这种方式让他的同伴恨他,借用其他感化院少年的手揍他。

这时感化院的权力更像是编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网,牢牢捆住了他。

为了对抗种权力,他冒险偷院长的番茄,这里的场景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

可见能感动你的电影经常会有相似的地方。

沃夫冈忍着老大哥的棍子,挑衅地咬着番茄时,他直视舍监的眼神和安迪在广播台放费加罗的婚礼时一样坚定;被暴打一顿回到房间后在众人面前拿出仅剩的一个番茄,和肖申克监狱里犯人们在屋顶喝的啤酒一样有自由的味道。

这时灵魂自由的幸福感足以抵抗肉体惩罚时的疼痛,但在这部影片中,这样幸福即使像微光一闪的瞬间也非常少有。

圣诞节是当时妈妈承诺他能回家的日子,沃夫冈还是待在冰冷的感化院里,在满怀希望打开门准备逃跑时,我们看到院长察觉到了他的计划,走到他后面,把手搭在了他肩上... ...下一个镜头里,他已经是伤痕累累地被用绳子吊着了。

这里跳过了被打和受折磨的煽情过程,但正是这样冷静的镜头切换却让人感觉心里猝不及防地被抽了一下。

伤痕累累的他幻想着和妈妈在海边嬉戏,然后做爱。

这样让人惊骇的乱伦幻想,交织着少年对母亲的爱和性的向往,我觉得更像是导演向感化院所代表的基督教伦理和规训与惩戒制度的一种挑衅。

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逃跑,和一次次因此受到的惩罚后,沃夫冈终于成功逃回了家。

还没来得及欢欣鼓舞地庆祝一下,院长追过来,本以为有了依靠的他由妈妈陪着回到感化院。

下一刻我们却看到沃夫冈站在车外,透过车窗看到继父按下了妈妈面前的锁(可能是来不及消化震惊感,这段我竟然又倒回去看了一遍)这时的他已经被剥夺了唯一的希望和依靠,剩下的只有恐惧。

果然,这次被遗弃在感化院,等待他的是难以想象的惩罚。

被老大哥舍监活埋的沃夫冈被院长挖出来,院长抱着惊魂未定,瑟瑟发抖的他,温柔地安抚。

这时我们已经知道院长自己小时候也在感化院里待了25年,我终于明白前面几次同样是院长这样抱着他时悲伤的眼神,院长也是在悼念自己年轻时在感化院受到的伤痛吧。

感化院的规训造就了院长,院长又成了传导规训的工具,塑造下一批灵魂,这样一次次轮回着,成功运作着规训与惩罚的机制。

当黑人的死引起的激愤终于使大家联手打倒了老大哥,可以逃走时,沃夫冈却留了下来。

电影镜头里的他茫然地看着倒地受伤,显然已经没有任何还手能力的老大哥舍监,却不再反抗了。

福柯说:“最坚固的帝国不可动摇的基础就建立在大脑的软组织纤维组织上”。

感化院的意志已经成功地植入了他的头脑。

反抗就像挥拳攻击空气一样徒然。

规训与惩罚的力量终于成功地塑造了精神的枷锁,让他无处可逃。

镜头切换到下一幕,几年后的感化院,在感谢老大哥的吃饭仪式中,沃夫冈显然成了新的领导人,很自然熟练地为老大哥打火点烟,配合默契地指挥着一批新的少年......继父的死让沃夫冈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却已经回不到以前的自己了。

他坐上火车,再次离家远行,不知列车驶向何方。

1945年以后,在德国,超过80万少年在这样的感化院里生活过。

但是,在以其他各种形态组织出现的‘感化院’里,又有多少人接受了规训与惩罚的重新塑造呢?

 6 ) 阴郁的童年

我是在影评的鼓励下才看完的。

阴冷的天气,暴力充斥的感化院,在高压与暴力中的德国少年成长记。

拍的十分美,看得够虐心。

好在男主是坚强的倔强男孩,长大后能还原历史真相,提供影视素材,于是,这个信念支持我一直坚持看到尾。

德国电影总是真实的残酷。

成长本来就是一场日渐清晰也日渐残酷的历程,更何况是感化院里的成长经历。

男孩要经过多少磨砺才会成熟与平稳,才会褪去一身的逆反?

沃尔夫岗,我无法做出你的所为,但却通感般的理解了时空遥远的你的少年成长史。

那么痛的青春,会对长大后的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也许那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小男主的演技值得称道,再加上颜值上等,推荐观影。

 7 ) 最绝望的是被最爱的人抛弃

昨天看了感化院,其中一幕久久停在我脑中无法散去的,沃尔夫冈的妈妈再次送(骗)他去感化院,无论他怎样呼喊最终没有下车。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是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绝望,是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绝望。

先从沃尔夫冈说起,他是个叛逆的14岁男孩,他并非孤儿,也并非少年犯,仅仅是因为他继父的厌恶以及他母亲的软弱,就被送进了感化院。

他自始自终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别人打抱不平,为自己被虐奋起反抗,感化院里的其他小孩在做这个社会或者说普遍意义的“对”的事情,明哲保身的事情,比如不反抗就不会被打,即使他们知道虐待是不对的。

我为沃尔夫冈的勇气点赞,也为其他人的麻木感到悲哀。

多少次我愤慨的认为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反抗,是可以成功的,他们可以逃跑,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可是黑人小孩(实在想不起名字......)的逃跑和被捉,一直到后来自杀,狠狠的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是无处可逃的,他们有的根本没有家,没有爸妈,是被遗弃的,你想让他们逃去哪里,所以最绝望的还是被抛弃。

折射到现实中,我们有的时候太想改变了,太想逃离了,逃离每天繁琐无趣的工作,逃离左手拉右手的婚姻,太多声音在鼓吹改变、逃离、打破,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逃去哪里,那边是不是好过之前,是不是就不会绝望?

我们到底是因为被束缚还是因为被抛弃才觉得自己生活在牢笼?

再来看看沃尔夫冈的妈妈,这个女人一直处在被男人主宰的被动地位,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沃尔夫冈的妈妈要送他去感化院,为什么在沃尔夫冈跑回家并且讲述了那地方的恐怖后他妈妈还是送他回去,也许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她妈妈不能挣脱他继父的束缚,不能自强自立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面临的是重重的枷锁和束缚,难以挣脱。

而影片唤起的是德国政府对青少年感化院的关注和支持,但对于处于弱势的女人有没有去关注呢?

我认为出现感化院悲剧的不仅仅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不重视,而是大男子主义的横行,女人不受保护。

沃尔夫冈的妈妈并不是不爱他,可是她无能为力,她还要保护她另外两个孩子,她不想和孩子一起流落街头,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做什么,是不是应该给女人更多工作的机会,对家庭暴力更多惩罚,对女人和孩子给予更多保护?

折射到现实,我不了解德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但在国内这种对于女性的保护显然还不到位。

多数女性仍然为了后半生的保障而忍受着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敢离婚,社会舆论仍然对离婚的、大龄的、单身妈妈的女性过于职责和苛刻,这些貌似无害的,隐性的伤害是很多社会悲剧的开端,所以我想真正抛弃沃尔夫冈的不是他妈妈而是整个社会。

 8 ) 愚蠢制度背后对人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摧残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直感觉不舒服很压抑,看完后我在想谁是里面最坏的人,继父?

还是是布罗克曼院长?

维尔德?

克拉普?。。。。。。

谁都有错,但是置身其中,恐怕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继父觉得孩子叛逆,不服从管教,简单粗暴的一顿打,再接着扔进感化院不闻不问,甚至得知孩子受虐待也一走了之。

对待屡次跟自己作对且没有感情的人,你我会有多大包容心?

会不会有人觉得院长是虚伪的“好人”,一开始并不暴力甚至和蔼可亲,但是对感化院里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对犯错的孩子虐待让人触目惊心。

有两次拥抱,一次是沃尔夫戈被打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一次是救出被活埋的沃尔夫戈的 时候,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只是像改变这些孩子,只是用的方式方法太过粗暴。

维尔德很恶心粗暴的一个人,一面殴打侮辱孩子,甚至活埋沃尔夫戈,一面对因偷菜园被院长教训的沃尔夫戈同情、不理解,对安东的 自杀感到惶恐不安,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一个胆小的无脑执行者。

克拉普和后来的管理员都是无脑执行者,也许他们还有良知,但并不被允许。

那错在哪里?

是制度!

感化院里有一个制度,犯了错的人的会导致所有孩子都跟着受罚,犯错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制度本身是为了让人害怕无法面对的结果而预防、阻止犯错,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感化和教育,而是辱骂和拳脚,它在所有孩子心中种植了仇恨和对立。

仇恨和对立是这个制度下可怕的后遗症,以至于沃尔夫戈回家后都会下意识的攻击自己的朋友。

在沃尔夫戈去之前一切如旧,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样的制度,甚至为它开解,那个同性恋小男孩给维尔德和克拉普祈祷,孩子头也劝沃尔夫戈安心顺命。

制度带给人思想上的桎梏,让人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甚至去感谢欺凌你的人。

我想当时整个社会都不会觉得这样的制度有什么问题。

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freedom,freedom,freedom,freedom所有孩子对于自由是向往的,只是他们已经认可了这种制度变得听天由命,沃尔夫戈的勇敢唤起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沃尔夫戈解救了他们,可是谁来解救沃尔夫戈,制度下的沃尔夫戈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顺应制度。

有的人想借制度解决问题,有的人想在制度下靠自己解决问题,有人在制度下有恃无恐,有人在制度下安心顺命。

制度错了,基于制度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是错的。

说点题外话,对主人公沃尔夫戈来说,相比在感化院受到的虐待,伤害最深的恐怕是自己母亲的抛弃与背叛,以至于可以回家的时候却独自坐上火车走了,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母亲,拿的一块蛋糕我想是对从前的温情的怀念。

被自己最在乎的人抛弃与背叛,那种无以言表的疼痛与压抑,会是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

谁都不知道自己有意无意之间的错会造成多大的伤害,错不值得被原谅,别人原谅了你,你能原谅你自己吗?

 9 ) Where's the Free ?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背景是1968年的德国。

影片讲述了一名少年由于与其继父不合被继父送到感化院,在感化院受到压迫并多次尝试反抗,在一次成功逃离回到家后,其生母与继父再次将其送回感化院导致其彻底放弃抵抗,间接由受害者变成了帮凶,后来由于其继父生亡少年得以离开感化院,但是回到家的少年最终选择立马离开那个不属于他的家一个人踏上旅程的故事。

影片最后少年选择了自由,可是他仍然会遇到许多限制他的阻碍,只有其能够保持内心的自由,才能不被社会体制所约束。

少年虽然最终得以离开了感化院,可是依然有很多青少年无法逃离,或者逃离之后依然被习惯的体制所约束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显示1945年后德国有80万青少年生活在3千所这样的感化院中,并且还对提供取景的现在作为社会机构依然运行着的原弗赖斯塔特感化院表示感谢,不禁令人觉得有一些讽刺。

除此之外,电影还表现了一些不为当时社会或者说现代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不过描写过于明显且作为支线也没有展开来,显得有点多此一举。

整个故事也没有很好的逻辑,有点像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讲故事。

但是作为描写社会体制压迫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后少年的选择也算是比较符合主题的一个结局了。

 10 ) 自由是照在男孩儿脸上的光

有时候会庆幸没有遭受到这样的苦难。

因为没有不负责任的父母,没有心理遭受过无法忍受的痛创,没有碰上变态人格型的大人……我们活得相当普通但是相当安全,这算是一种作为普通人的幸运。

《感化院》里的男孩儿们,我对身边的朋友说,这样清新的风景,这样好看的男孩子们,这本来该是一副美好的画面。

然而上诉人生的三大不幸一一遭遇着。

印象深刻的有两幅画面,一个是小沃躺在床上悲伤的等待母亲圣诞节来接走他,旁边一个大男孩拉着身边已然成年的一个老实的男孩略带激动的对他说,哦,是么,他的父母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也是这么告诉他的。

另一个画面是,当小沃历尽各种磨难终于逃出感化院回到家的时候,忽略他并不想回到感化院并且表现出来恐惧的感受,她的母亲却要亲自去看看小沃说的是否属实,她的母亲和继父再一次重新送他回去,却独自留下小沃,开车扬长而去。

比起在感化院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亲眼见证被抛弃的时刻才真的叫绝望和心如死灰吧,那一刻我有点心疼小沃。

当小沃的继父死去,小沃可以回到家,他甚至都没有办法和昔日爱慕亲昵的母亲,天真可爱的妹妹,刚学会走路却陌生的弟弟重新温存家庭的天伦之乐,他离开了,坐上去往未知地的真正的火车,火车路过他曾经留下血泪的地方,男孩儿扬起了头,微风吹过茂盛的树林,吹进他的一头漂亮的金发里,阳光轻轻柔柔的照在他的脸上,真是好看啊。

当他敢于向过去糟糕的一切割舍时,我对朋友说,看,他自由了。

无论他去到的那个地方是哪里,于小沃而言,大抵是自由。

最后的镜头

 短评

原来人性真的被感化了

5分钟前
  • 苏拉二姐
  • 推荐

前三四十分钟以为就是要一直铺陈感化院的恶下去了,集中为男孩的视点,舍监等反派人物形象就比较扁平。后边叙事立体了一些,但感觉一个个事件比较零散。

7分钟前
  • 浮云客
  • 还行

这个片子真是极度灰暗,所有的人都该死,都是垃圾渣滓,这两颗星送给霍夫曼,演技太厉害了

10分钟前
  • Keind
  • 较差

爱奇艺上看北影节的第六部展映影片,德国片。应该是,13或15年的老片子了,仍旧有着结实的内容与艺术力量。曾获得前几年豆瓣影迷的盛赞,翻翻豆瓣上观众的众多影评会加深你对影片的理解。对曾经和仍旧存在的强制、压迫人性的传统教育及社会管理体制,扩大了说是思想控制体制的揭露及控诉,可以激起观众深刻的共鸣。

1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依据真实历史改编,宏观展示了感化院机构内部存在的身体虐待与宗教麻痹,表现了主角反抗压迫并追求自由的艰辛历程。影片将伴随着权力关系的暴力与反暴力的斗争常规化,透过其选择的男孩(即观众)这一牺牲者的视角,家庭内外的环境几乎差别。但导演并未尝试对角色以及对暴力的起源进行深入心理分析。

16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1. 社会有那么多阴暗角落都被那些光鲜给掩盖了。妈妈那么无力吗?为了婚姻就不要这个孩子?就是做蛋糕卖也养得起孩子吧?!2. 一些人以宗教的名义干了很多坏事儿。

1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剧作太粗糙,除了靠卖惨没别的招了。65分

20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还行

不是很明白这部片的逻辑和主题:1.正常的孩子在开始想着逃脱,结尾却成了感化院的傀儡,而不那么正常的孩子却恰恰相反。2.舍监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温情与病态表现得很像精神分裂。3.这个孩子一直都没有长大,与他同岁的那些孩子相比而言。

21分钟前
  • Clément
  • 还行

看不懂

23分钟前
  • hyukoh
  • 较差

男孩变成这样,反而比死去更讽刺。

28分钟前
  • 香草的原味
  • 较差

Louis长得好显小 十六七岁演十三四 十三四岁演汤姆索亚

29分钟前
  • 蚂蚁爬爬
  • 还行

被全世界背叛、抛弃的绝望,男孩演得真不错

33分钟前
  • 无聊
  • 推荐

少年问题,世界难题

37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还好,当时电影节时间安排不过来,没在大屏幕看。。。【他妈也太变态了吧?!

42分钟前
  • Frances
  • 推荐

如果我有bb,我发誓一定像爱惜眼珠子一样爱你。我倒觉得舍监是最通透的人,比大孩子更看透人世丑恶。整片还是太温情,情节有一点单薄。周末要喝场酒。

46分钟前
  • 皮袜子
  • 力荐

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地拍摄。结束的时候我旁边的女生哭了。人性真的完全经不起考验啊。哪怕你激起过水花,最后居然(当然?)也还是会成为组织的一员。有一个感想是,在新环境里第一个对你伸出手的,要感谢,但也要小心,他们不是坏人,但……

51分钟前
  • DevilDolores。
  • 推荐

片名即感化院名完美展示什么叫奥威尔式新话。那么好看的男孩子,看得我心都碎了。德国人的lourdeur自然不用多说,仔细想想这他妈还是刨开东边那一半后的德国……这么喜欢camps啊,英国人赠你们一个beastly作国民形容词真不冤耶。居然有人说这片子像四百击,我快昏过去,四百击里的小囡跟这比起来,简直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啊

54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校园规则》?

57分钟前
  • whalewatcher
  • 较差

干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最让人难过的就是被最爱的人抛弃,影片生动展示了人间冷暖,很喜欢。

59分钟前
  • 愿望会实现对吧
  • 较差

为什么德国的电影总是看得我毛骨悚然!!!

1小时前
  • Maple·C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