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映后导演王沐这样揭示片中非常重要的“椋鸟”的意象。
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只自由翱翔在海边的鸟。
因为我希望这部现实题材爱情故事拥有这样自由温暖的底色~
每天吃药,做操,劳作,集体活动,这群特殊群体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节律,似乎一切都停滞住了。
而戴春是个异数,他注意到了沉静的觉晓,喜欢看她落寞却孤清的背影,想为她寻觅一个港湾,更想天天这样痴痴得看着她~
爱情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
没有人能预见到爱情会在哪一个时刻降临,但每个人都会真切感受到它的醇美。
爱情也没有任何分别心,每个个体都可能会收获弥足珍贵的真挚情感~而爱情的模样也各不相同,为她买一只能遮掉疤痕的手表,为他做好每一顿可口的饭菜,亦或是携手在泥泞的路上欣赏绚烂的烟花~爱情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它的坦诚,醇美和历久弥新!
片中张琪老师的表演更是为本片增色不少,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都有人记着你的名字,都会记得你的偏好,也会一直爱你宠你,亲情也是可贵的温柔壳啊!
作为双相患者,并没有感受到宣传和高分剧评里所谓的“人文关怀” “救赎”,只看见导演杂糅了各种刻板印象,自以为是、漂浮的傲慢 。
男主症状杂糅,为了增加“虐点”,电休克疗法不回避家属不打镇定剂直接电。
不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备孕,而且是让主角意外怀孕,完全不考虑药物影响和遗传概率…如果不了解不清楚,是编剧自我感动功课不到位,是无知;如果明知故犯,是绑架观众是隔应患者,是无耻。
更难受的是,看到女主在编剧的男性叙事里渐隐。
爱情和母职并不能包治包病,遵医嘱和足量足疗程才有可能。
看到最后越发可笑,请收起你们高高在上廉价的怜悯。
实际上去掉病名并不影响这个片子的走向,想拍爱情片就好好拍,不要硬套进精神疾病的壳子里故作戚戚。
————冷醒下来回想,电影的美术设计演员演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雨中跳舞和茶园奔跑我也看得泪流不止,唯一让我感到反感的是编剧导演的想当然。
对怀孕情节产生厌恶的本质,是不希望延续痛苦,是厌恶这个世界,更厌弃自己。
本来半夜去看,带了包纸准备擦眼泪,结果发现根本哭不出来,几乎没有打动我的点,感觉被某音上的片段给骗了。。。
先说优点:男女主演技在线,属于“有个性”的演员,在一起非常养眼有氛围感。
但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男女主为什么要生小孩??这对小孩子来讲太不公平了,而且后期女主怀着孕要照顾精神病老爹还要照顾发病男主,将来没准还有个精神病小孩??拿女主当丫鬟使啊我看着都替她累。
男主他弟在孩子这方面倒是很明事理。
孩子这个剧情精准踩在了我的雷点上。
如果要讲相互救赎,不如把大量剧情安排在相知相爱,在不被理解的二人世界活得幸福……但是如果说这种家庭有小孩,那真是不幸的开端,就别提相互救赎了。
再者是男女主相爱的过程交代的给人一种空白过于平淡的感觉,一些情节很生硬不自然,夹杂着PPT式的转场。
老爹自杀男主光着跑这个剧情我满头黑线,虽然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来看精神病,但是这剧情也太诡异了。
对于女主找妈妈这个交代的太怪了,彩蛋嗯……更是无聊至极。
两颗星一颗给王子文一颗给尹昉,不能再多了。
故事题材聚焦到精神患者身上,去解剖病患本人和家属的困境,揭露标准社会法则对他们实行的压迫,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但是在情节安排上,编剧有些理想化,男女双方因为爱情互相救赎,为了即将临盆的孩子努力工作,而男主的父亲也为了减轻负担选择自杀,看似一切都在可实现范围内达到了最优解,但实际上这种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反而消解了精神疾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磨难,不仅没能进一步挖掘病人在心理上,在社会里,在繁育问题上的深刻议题,更是让故事流于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俗套。
by the way ,哪怕不提前做功课,看完电影之后也能立马感受到编剧和导演是男性。
看似女主角觉晓是首先出场,拥有大量的特写镜头,但是对于女主的人物刻画,仅仅是女主和姨妈的一大段对峙戏码,来交待女主的生病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处境,剩下的全靠演员自身的表演支撑,没有再可供探讨的人物心理细节。
但是反观男主戴春,不管是戴春本人,还是戴春的哥哥和父亲,对于家庭里因精神疾病遗传问题给每个人带来的摧毁,全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比起女主角,甚至戴春的哥哥反倒更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戴春的哥哥因为畏惧精神疾病的遗传,不肯生育,但是戴春和觉晓仿佛失智一样,完全不做此忧虑。
尤其是觉晓的表现,只有开心,没有任何的担忧和对孩子未来的讨论,让人以为她得的不是抑郁症而是脑残。
更甚者是在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之后,仿佛自身的精神疾病瞬间就被治愈了,与内心寻找母亲的执念也瞬间和解了。
从此以后,洗衣做饭尽心照顾时不时犯病的老公公,同时还要去打工,还要给爱人提供情绪价值,完全失去了作为觉晓本人的自我的表达,彻底沦为了男性社会课题的工具和背景板。
在故事结尾,戴春和觉晓的孩子出生,生活真的会变好了吗?
感情上的双向救赎,真的能在现实世界的生存问题上奏效吗?
在激情的洪水退却后,这个故事里唯一会受到摧毁般伤害的,究竟是谁呢?
大!
失!
所!
望!
鄙人才疏学浅,到最后也没看出来尹昉到底得的是自闭还是躁郁还是精分还是制杖王子文更是让人怀疑她其实并不是抑郁症,而是装emo来打入精神病患内部的卧底抑郁的少言语少行为少睡眠、晨重暮轻、活力丧失她是一个也没演出来呀求大家不要再吹这是“中国版《绿洲》”了(如果你真的看过《绿洲》原片的话),你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凌辱李沧东如果说《保你平安》是对“网络谣言”这个题材的浪费,那么这部《温柔壳》就是又一次对“心理疾病”主题的廉价消费这个题材我们本可以融入很多的社会议题:心理疾病污名化、心理病患的社会适应、康复患者的生育问题、病患家属的心理建设……但是导演并不care这些,他只想借这个自带话题的“猎奇”外壳来讲那一套苦哈哈的俗套爱情当然俗套爱情也可以,毕竟每年这样的垃圾也不少但如果消费抑郁症,加剧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那我就直接给你判死刑不谢
漫天的大雾浓稠的海水身体里的鸟和手里的苹果.她从妈妈离开那日结的壳他从爸爸那里得的这壳柔软而坚固从心底生了丝绕到了眼底,缠到了手腕,长到了嘴角成了血红生活里那么多的苦和小广场上的舞他要当爸爸了,而她也成了妈妈放鸟走吧云会散开这壳,依旧温柔.影评怎么还有字数限制了,我就想到这儿,写到这儿,quit.
老铁我真服了你们了,为什么要生孩子啊???
精神障碍患者本人在影院里真的快坐不住了,seriously?
戴春这个精神状态,就是一种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夫妻俩身在病中看不清,医生也看不清么?
戴河的劝告也太乏力了。
认为孩子会成为改变的契机,这种观念到底把小孩当成什么了。
多少孩子“又不是我想被生下来的”。
两人的病好的也莫名其妙,春晓找了母亲二十几年的心病被戴春一招放生鸟儿治好,戴春他爸死了三个月他就痊愈了,病要是有这么好治那我也想活在电影里……春晓到后面的戏份就很工具人且潦草……其实故事一直都是戴春一个人的“awakening spring”吧……唯一有触动落泪的是白客和尹昉在医院里那一段,唤起了一些病人家属的同感,这段还是很真实的。
难得又遇上我会中途看表的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旁边有一群吵闹的男女,影片一开始就在扫码影院的按摩座椅,途中边看边聊,结束后大声讨论“看不懂啊”“看不懂你怎么还是哭了”……本就一般的观影体验更糟了。
是被题材吸引的。
抑郁症和躁狂症的双向救赎。
优点:1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精神病院的重复生活。
看的很绝望,是一种不缺钱 仅仅普通活着的情况。
他们的苦难是难以被其他所谓社会人士理解的。
(小说可以看这种 但是赤裸裸拍成画面电视电影真的好冒犯)2有一段黑白镜头拍的很好看。
3王子文演的女主非常会情感反馈 。
和曲筱筱简直是剧抛脸了。
缺点:1拍摄镜头很木,比较无聊的家庭叙事(电视剧)镜头感。
2过于美好化了,男主女主心中的束缚飞走了 变成了正常人,以拥有一个孩子 作为结局。
现实中觉得会有更多苦难 比如孩子的融入社会问题(性格遗传) 养育过程中的问题(身体异常)等等。
感受:1情绪管理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2聪明狡黠比善良更有效。
3电影看多了 接触了更多世界极端情况张力,人很难正常。
而且这种是弱 不是向外攻击是向内攻击,同样看电影 我太敏感了 感受到的太多了且杂乱。
联想:表演从业者太虚幻了。
是自己非常璀璨 寻找刺激的一生。
拍电影好的情况:给人力量感 讲好的事情 启发不鸡汤。
近期在电影院看过的所有片子中,我最推荐《温柔壳》,这是一部蛮独特的电影,在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认为这部片子初心纯正,颇有公德心,镜头对准了情感障碍症患者群体,且并非以一种消费视角,而是认认真真讲述了一个有关情感障碍者的爱情故事,他让人们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这便也蕴含了我想说的第二点,这部电影真正尊重观众,尊重电影艺术,他用非常电影化的语言,为观众描画了一个特别美特别痛的故事。
电影片名“温柔壳”,指的是什么?
片中有一段具体解释,来自尹昉饰演的男主角做的一个梦,梦中的海边,他看见一个用沙子堆城堡的小姑娘,小姑娘说,我要给正在蜕壳的螃蟹做一个遮风避雨的城堡。
从这个段落中,可以知道,所谓温柔壳,可以直接指代“蜕壳期”螃蟹身上的壳子,这层壳子无比脆弱,并不足以给螃蟹足够的保护。
所以“温柔壳”,也可以表示螃蟹“蜕壳期”那虚弱、无助的生命状态。
将这个概念放大,引申到故事的男女主角身上,形容的便是两个心理疾病患者的脆弱时刻,在那些时刻下,他们无法感受快乐,无法自控情绪,失去所有力气,体会不到生命的存在。
而小女孩搭城堡,显然意指相爱的他们相互救赎彼此依托的过程,指他们艰难构建起来的那一个小家。
电影拍得相当细腻,动人,就如同片名本身所具备的引申含义一样。
在故事讲述过程里,电影仍有许多隐喻镜头语言,比如男主为女主,去寻找老家而走过建筑的废墟;男女主开始动情时,身后那转瞬即逝的烟火,某种程度也可以进行解读,这是男主开始走进女主的内心废墟,是男女主角相处中阶段性的美丽与璀璨。
当然,片中,最直白最明显的一处隐喻,它几乎贯穿全片,有关于“身体里的一只鸟”的说法,首次出现,是病友向女主说起,我们身体里都有一只鸟,一直在咕咕咕的叫,等我们好了,鸟也就飞走了。
在电影后来的叙述中,当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滋生,女主逐渐从抑郁症中缓过来,能够感受到爱的甜蜜时。
当片子最后,男主再一次将要从康复中心出院时,电影都不同程度上,用或直白或隐晦的形式,去展现了鸟儿在飞走的表达。
某种程度上来说,《温柔壳》是一部相当理想化的电影,两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或情感障碍者,在康复中心相识、相爱,在家人并不看好并不支持的情况下,坚定地走到一起。
他们在电影有限的时长里,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与挑战,其一是,漫长的与正常生活衔接的努力,不论是女主觉晓,还是男主戴春,为了生计,要花费比常人更多的心力去工作去融入社会。
其二是,在突发的重大的事件中,男女主又是如何排除困难紧紧拥抱在一起,男主具有家族精神病史,其父亲便是病患,当男主父亲也降临这个家,当女主怀孕,三个“有问题”的大人,还有一个不知是否“有问题”的胎儿,他们究竟要如何生活?
所有这些麻烦、困难混合在一起。
即使再难,即使数度崩溃,即使身体里的鸟儿再次飞回来,但始终未曾真正击败男女主,他们始终具备一种在长夜的黑暗里走向光明的勇气和爱,他们渴望触碰阳光,渴望和彼此一直生活下去。
从电影外,在这样的理想化故事里,可以看到的是,创作者们在这个故事里所赋予的某种积极及温柔的心理投射。
这也能够解释,电影的镜头语言为何始终显得抽离、显得旁观,为何总是用一种诗意的、隐喻的方式去表述这个故事。
因为只有这样,现实才可以被放到一边,人们才可以沉浸到这个理想的故事里,去获取到爱与温柔的力量。
电影里,真的可以随时看到那些微小的温柔笔触,比如男主为女主送手表,他为她认真的戴上,说“这样你就不用热天也穿长袖了”,因为手表恰好可以遮住女主自杀未遂后留下的疤痕;比如电影落幕以后,那一声稚嫩的可爱的喊叫声,“爸爸”、“妈妈”,他既是给故事中的男女主,同时也是给观众的,基于未来的一种美好想象。
而我还想诠释的一处温柔,并不是男女主之间,而是女主与她的病友,由周依然饰演,在康复中心,周依然总是呆在女主身边,与她主动讲话,讲身体里的小鸟的故事,同时照顾她、帮助她。
后来,两人在超市相遇,周依然还是像从前一样靠在女主怀里,听她身体里的声音,没有听到鸟儿,听到了小孩。
她自顾自地讲起家里金鱼也怀孕的小事情,翻着白肚子,浮在水面上之类的,她佯装自己乐观、无事的样子,显现出一种难以掩藏的慌张与疲惫。
在她要离开时,女主叫住她,说你给我留个地址吧,我下次去见你。
在我的理解里,这两个女孩之间,同样存在一种相互救赎的温柔与爱。
当女主听到她言不由衷的讲着许多事,大概能够想象到她生活里的无助与孤独,她愿意像她曾经靠近自己一样,去靠近她。
看这部《温柔壳》,看到最后,我突然想起陈丹青在某次采访时,引用木心的话,他说:“世界最后起作用的还是爱,爱人,爱自然,爱生命,爱艺术,怎么样都行,你得有这个爱。
”在《温柔壳》中,我看到了爱,这个爱,不是类型片所展现的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就是,爱。
题图:《温柔壳》剧照你还可以:漫长的,漫长的季节从我家到电影院一共2000步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付突突,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夕阳自由计划://去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Peachoo🍹,摄于5月29日。
(更多可查看“夕阳包”)
看的时候挺难过的,不知道怎么打一个我心中的分。
尹昉怎么会这么有少年感,这身材就是青春期的那种样子啊。
有很多文艺桥段,从手心飞出的鸟(不知道是什么鸟),树影婆娑,那个飞出的鸟太喜欢了。
不过论演自闭症小李子真是无人超越,忘不了不一样的天空。
不管是爸爸还是戴春,总感觉给人一层隔膜,当然我演戏也有这样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无法接受戴河推卸照顾父亲的责任,很难认同白客这个角色,很没担当。
母亲和父亲都是自杀的,太可怜了,真的看不得别人自己了断生命,看得我很难过,也会回忆起自己的爸爸,所以后半段总是看着看着有点抵触。
很喜欢电影中一些接地气的画面,拆掉的楼房,还有一开始真实的病人,感觉非常棒,不过一对比立马能看出来两位主演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哈哈哈哈。
觉晓抑郁症没有复发挺牛逼的,还记得我玉玉那段时间走路都是低着头。
至于生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一对精神病人生出来的孩子,其实和极差的原生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电影中夫妻是很有爱的,也一定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这又是电影诡异奇怪牛逼的一点,两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描写,两个人都是本性上没有一点缺点的人。
觉晓挺坚韧的,一个强大女性,什么善后都能做。
戴春像个小孩,也有担当比他弟强,但是太正了,精神也很正常,只有外化行为奇怪,但是各种理解共情居然没有一点问题。
尹昉在浴室的一滴泪和电击前的眼神真让人难忘。
总结,还是喜欢看尹昉演魔鬼。
还有就是他的肢体真是太棒了,最后跳广场舞和阿姨跳,看着真舒服呀。
还有一个场景,王子文坐在外面的矮大理石上,树一直被风吹动,太美了,太美了。
我也要去享受一下美丽的风景了。
3.5 虽然新导演在部分情节处理上仍有顺拐/生涩感,但那种卯着一股劲想做出一部能留得住的「电影」(而非赚票钱就走的「项目」)的心气,能让人切身感受到,非常实在。从情节到表演,全程情绪激烈饱满,但并不过分,没有对精神病患者的“消费感”,整体的情绪沉浸感染力很强。不少时刻就像屏蔽了整个世界,两人“只能看到彼此”的“小世界”,彻底压倒了现实。尤其是电休克/天桥崩溃这两场戏,出影院后回想,还是忍不住会含泪。尹昉和王子文在片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两位从影以来的高光。
其实电影细节的处理很影响观感,例如台词啊,音乐啊,一些节奏方面,这部挺可惜的,台词有时候太突兀了,演员的口条都很怪,咏梅这种级别的影后都怪怪的,不知道是不是想学绿洲,但是能深入的学一学就好了。优点是把王子文拍的真的很好看。
我其实挺喜欢女主这个角色,但在电影后半段里被硬生生地写成了一个服务男主的工具,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不会像她那样精神强大,我也无法想象两个精神如此不稳定的人如何独立生活。不过,在感叹女主善良可怜的同时也会想如果是我与她处在同一处境也许会和她做同样的决定。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让小孩幸福的能力的人就不要生小孩。做作的电影,三流的台词,但尹昉和王子文的表演很出色。
平遥果然偏爱这种绿洲系的作品,确实这种这种表达在国产电影里面比较少见,男女主的背景交待也是娓娓道来,混沌与轻灵并存的状态也并未偏颇。尽管在生活中的状态不断向下甚至是坠落,而是通过绿洲中李沧东的超现实手法来表述一种自由的意向。尹昉的表现像是融合了刘亚仁的油和薛景求的狠,轻盈的时候调皮可爱,躁郁中又带着一种不安和惶恐。王子文的角色前半段挺完整,后面的话感觉就像是一个偏社恐的正常人,直至最后被沦为生育工具,这块个人不喜;弟弟的那个角色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我们既然此生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所以我们要做就做苦难的最后一代。
作为处女作,在温柔的表层下情感浓烈而真挚,尹昉演得好,新生儿总是最治愈的~配角若是用更多素人感觉会更可信
有李沧东《绿洲》的影子,但最终还是用莫名的方式去和解,去解决这个非抑郁症群体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也许是形成了观影群体分化和争论的鸿沟,彼此不理解,彼此沉溺于自我感动。
电影前半小时挺好的 但是后面故事发展太可惜了,通过生育下一代来治愈自己的童年伤痕,这样的剧情我不太喜欢
⋯⋯⋯好難看
【3.5】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分配失衡的原因,感觉除了戴春其他角色都不够立体,虽说足够惊艳的诠释让其成为尹昉的个人表演秀,却也因此弱化了故事所酝酿发酵的深切力量,导演并没有从残酷社会的现实去反衬少数种群的困境,而是贴近他们的生活揉开破碎的肉身去聆听啜泣的心声。那悲凉的废墟盛开了无法言说的爱意,那不堪回首的过去犹如梦魇缠身,离家的孩子相互拥抱着也拥得了属于自己的家,爱能铸造出盔甲也能照亮新生的出口,褪去柔弱外壳飞出心防牢笼,城堡在不远的孤岛我们即刻出发……
主演应该是尹,不是伊。
本以为是个前四十分钟那样有话题的温柔故事,没想到导演在柔和的镜头里藏了绵长的针,刺透那些总是被避开的残酷真相。它不只是两个特殊人群互相取暖的故事,它还讲觉晓和戴春的来处,讲他们一路的经历,讲他们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模样,又如何在今天的影响下走向更远的未来。原生家庭留下的永恒的伤口,落魄老年人绝望的选择,都一一在这里得到了血淋淋的呈现。演员都非常好,尤其尹昉,不愧是舞蹈演员出身,肢体表达太动人了。【以及为只有两场戏的阿阳打call!!
我看明白男主的病之后觉得尹昉演得是蛮好的,可是哪里来的相互救赎,一直是女主单方面对男主的救赎罢了,就像最开始女主进“病院”一样莫名其妙,我不理解她是如何爱上,也厌恶最终用一个孩子来完成救赎的结局。感觉就像是在意淫,不管多悲惨的男人总有一个心甘情愿的女人无条件用命来补偿你一样。
重新发,再降一星,不吐不快。抑郁症患者不要看。电影完全没有尊重身为抑郁症患者的觉晓,让她解决自身课题的方式竟然是怀孕,捡了个精神不稳定的情绪男巨婴回家。男主惨是惨,但谁来心疼女主,故事后期直接失声,成为彻头彻尾的工具人。尚未出生的孩子也是工具人。一个被母亲抛弃,一个被父亲家暴,成长于这种原生家庭的两个人对能否承担起父母的责任没有半点迟疑。妻子、孩子,一定程度上都成为父亲成长路上的牺牲品。戴父拿起刀片时我暗想,要自杀吗,死了好,死了所有人都解脱了。果不其然,男主开始新生活了。结尾得挺省事的。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个闭环。不信女主跟着他会幸福啊
那些暧昧的、流动的、委婉的和剧烈的情感,与面部特写-中短焦距-沉浸式电子乐等简洁的形式组合竟如此适配,在实景与真人的设定下,显得那么动人、那么细腻,导演就这样轻盈地把片刻的爱之真实雕刻在影像之中,实在是厉害。出院前男女主角的情感互动的那种感觉,观众在未来一定会不断地回忆起。要是一直这样拍多好啊,也许是要的太多、要的不明确,出院后的质感反差巨大,突变为现实主义苦情剧,而这戏剧的重点更是经不起推敲。硬要这样写,也应该是对“生或不该生”的话题辩论到底,否则我们为啥要对一个一片避孕套都能解决的问题而苦恼呢?
看的过程中,《绿洲》《瀑布》的画面隔三差五就会跳出来。所以备受好评的两个主演,因为都有出处,个人觉得也不宜过于抬高。
屡次被观众诟病拍摄的人物像精神病的年轻导演们把创作的目光锁定在了精神病院
没有出口的迷宫,用自戕血祭不公的命运。导演想要的点太多,但一个都没讲透。无意义的符号没必要加那么多。尹昉很努力,可表演依然没有预期的好。两星给题材,少数边缘人群需要被关注。
剧作很差,音乐表演+1分。
平遥水平也就这样了,片段拼凑,故弄玄虚。这么男凝的电影现在也少见了,经济发展到现在,电影审美还停留在第三世界水平。
学生作业拉长版…时而极致草率..时而有精致无比的细节….一边看一边:o—m—g—…想舔尹昉天桥上裸体的血…@金典花园(极限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