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记得当初也是在电影频道看到有关拍摄这个电影的报道,还说濮存昕拍这个电影深受其影响。
说实话,对李叔同的兴趣是由余秋雨的文章带动的,从他的文章知道《送别》是他填的词。
以前仅仅知道他是个名人,至于怎么有名,为何有名,并不了解。
后来就买了他的传记。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传记,不过,是记实小说性的,也就是说,作者根据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生平,以小说的形式写,更像小说。
后来,对他的了解多了起来,对他的敬意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他专选最苦的律宗来学,并最后成为律宗的一代大师。
还有他习佛后的各种故事,言行,都让人肃然起敬。
而入佛门前,也是名响四海,而且放浪形骸,很风流洒脱,而且精通六艺,真是一代名士。
不过,电影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他的生平,而他的人生是如此丰富多采,这样一个电影要想把他这样跌宕起伏人生,以及他的人格魅力表现出来,实在做得比较牵强。
片中很多镜头只是简单地把与他有关的一些言行记录搬上了银幕,并没有深入挖掘他,这是蛮遗憾的地方。
其实可以拍得像《甘地》一样好。
不过,观众能通过这个电影一窥一代大师的风采,通过零散和点滴的故事让对更多的人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倒也不错。
希望以后能再拍,拍长点,更深入点,更好。
PS 通过弘一法师的言行,我们当代的佛学人士是不是应该对照一下他的行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呢?
归皈了佛法僧三宝,受众人供养,是很好的待遇,所以就有虚云禅师不坐轿,弘一法师用树枝刷牙,凡事亲力亲为,他们深知他们应该对得住这份难得的福份。
想到了最近大悲寺和少林寺对比的贴子,再看看这个电影,很多事,一目了然。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拍得和演得都特别的风轻云淡。
导演在那么多丰富的素材和时代背景进行选择,想起来都觉得困难。
最主要的主线还是都有,包括:演茶花女 / 亲近的弟子和朋友 / 教书 / 跟妻子的别离 / 出家 / 修行其中好几个场景平平静静的,却很让人感动,比如他将要出家的时候,当人问起难道就舍得你的妻、子么?
濮存晰演的弘一法师回答:譬如人得了暴病, “”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抛又安可得?” 。
世上多少想不开的事,均可依次想通。
为母亲唱歌那一段也很感人。
在闭关的时候,在河边洗漱的时候,整个节奏都是一种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的淡然感。
濮存晰演弘一,茶花女是扮演得不够柔美,但是其他时候挺拔的身板都特别有气质。
细想弘一法师,并不是那种不愿意理会世事和红尘的人,以前看他写的字,就以为他是那种柔柔弱弱,不爱过问世事的一个书生,老了就是那种性情孤傲的枯树深井一样的高僧。
但实际弘一法师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感情很丰沛的人,即使是收敛,也会有光普照到周围。
何况他并不在意世人的眼光,只是按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去行事,更有一种与众不同之处。
其所做的好多事都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但你会知道他不是刻意的要如此,优秀的人就如同“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
当时在天津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里买过一套书签,他写过的很多句子都很值得放在随手的地方随时看看。
“悲欣交集,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都是弘一法师讲过的很有名有很让人回味的词句。
选了一轮明月作为这个电影题目,也许就是觉得弘一法师本人就如果明月一般,自性皎洁,光辉难掩吧。
佛家看待万事,均讲因缘。
如是,我和这部电影,也算有缘。
06年去厦门的时候,在南普陀寺待了半天,寮房很干净,僧侣按时作息课读,一切井井有条,不同于其他寺院。
意外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方知弘一法师曾在南普陀寺弘法。
中学的时候,唱弘一法师的《送别》,曲韵婉转感伤,诗词苍凉,余味悠长。
杭州虎跑寺曾看到他断食出家的整个记录,他的一些手书,和他对自己“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的评语。
他除了母亲替他娶的原配,后来还有一个日本的妻子。
他出家后,日本的妻子来质问:什么是爱?
法师说:爱是慈悲。
却不知道原来他在出家前,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日本的妻子。
她也通音律书画,又温婉美丽,是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俗时候的名字)理想的爱侣。
妻子问他,既然放不下,为何还要放下?
李叔同说:我仿佛已经看了你几万年,可是我紧紧抱着你,心还是觉得渴。
妻子说,那我和你一起修行吧,在日本出家,也可以有家眷。
叔同说,中国的和尚不允许娶妻,我是中国人,我要做中国的和尚。
好友夏丏尊问,你一出家,置妻儿的责任何地?
叔同说,如果我病死了,一样无可挽回。
(竟与佛祖的回答如出一辙。
)他修的是持戒最严的律宗。
律宗已几近失传,他又重新搜理教义并严格遵行,成为律宗的一代传人。
却不知道他修行律宗的前后情由。
传他衣钵的师父问他,修律宗极难,不知你的愿力如何。
他对师父说,弟子入佛门晚,非严格持戒不足以破障。
师父看他诚心所至,才收他为徒。
此后弘一法师闭关四年,终于整理并完成了弘扬律宗的著作典籍。
他修行后粗茶淡饭,过午不食,海青都是补丁,毛巾棉被净是破絮,但他不以为意,继续使用。
却不知道他的这种修行方式,深受普陀寺净土宗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响。
他曾同这位高僧共住7日,同行同止。
镜头中他和高僧一起补衣袜,高僧说,你在僧俗两界都极有声望,我们不要师徒相称,你我同修吧。
他学高僧一样,吃完木钵中的饭粒,倒点水匀一匀,再把水一饮而尽。
高僧微笑地看着他说:要惜福啊。
他在俗时家境富裕,风流倜傥,艺术上的戏曲诗词篆刻文墨音律无一不通。
却不知道他读书时,几十门课程,他最喜欢法学,并深谙国际公法是强国对弱国的约束。
他深怀救国救民之心,出家后还求教高僧:人心不古,佛法如何救国?
高僧答:要让国民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国人都信佛,则国为佛国。
抗战后,弘一法师目睹侵华日军的暴行,深悲吾民信佛求善,可日本人不信佛求善。
这就是“悲欣交集”的悲字吧。
法师本人已经得道,他的一生,经历了生活、艺术、宗教(物质、精神、灵魂)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臻于圆满,然而他所爱的中华吾民,仍然苦难深重,苦海无边。
法师圆寂时候的心情,也满含着佛的慈悲。
见过这几个字。
在不通书法的粗鄙的我看来,这些没有铁钩银划的字,没有刚劲没有机锋,朴拙天然,一如赤子之心。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一轮明月》濮存昕饰演的李叔同也就是当年的弘一法师,出身富商家庭,留学日本,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却想不到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为了拯救中国,李叔同想尽办法,最终走上归依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本可以做一个不羁的浪子,继承家业游离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没有。
他是那个时代的积极分子,作诗作曲演话剧,正是他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一代学者李叔同,从此有了一首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令人销魂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清新脱俗的歌词似乎注定了他不是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终老。
他有一个发妻,还有个儿子,但是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怎么会满足于媒妁之言呢,在日本留学时他结实了他的第二个妻子,在他打算把一生的爱全部与她同享的时候,他却削发出家了,爱妻在寺庙门口苦苦挽留,任凭他心如刀绞也不肯给她留下一丝一毫的希望,后来,两人各自乘着一叶扁舟,西湖本是醉人销魂的地方,如今却像一道鸿沟相隔在凡夫与圣人之间,日本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爱是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是慈悲。
”就像李叔同说,当看到她,就好像等了她几万年,拥抱了她几万年,你我的相遇是前世缘,如今,缘分已尽。
不是缘分已尽,而是他看破了红尘,苦苦追求的到头来不过如此,终归带走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修身养性、使灵魂得到永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境界……那一轮明月,在弘一法师的心间,同样,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神遊:李叔同先生樂歌小唱集9.1秘密後院 / 2012我们都知道李叔同(弘一法师)最广为流传的是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竟不知在《一轮明月》电影里,他另一曲填词的琴歌《梦》能让我泛起泪花。
这首填词作品依旧了他洋溢着那种青春无悔、游子少年的寂寥感,悠扬婉转,伴着思绪随时可以把你拉回年少时光。
唯,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汨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弘一法师在俗时,她母亲病逝,当天夜里,他把钢琴拉到了灵堂,唱了这么一首寄托了无限哀思的歌曲,唱罢大哭,在场听者也无不动容。
其父一个姨太泪流满面地说“叔同啊,我死的时候你把这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
”李叔同暂停了指下的琴键,点了头,继续着旋律。
扮演弘一法师的濮存昕嗓音浑厚,钢琴的清脆,灵堂里的肃穆心伤,究竟交织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本着对弘一法师传奇人生的兴趣和好奇,电影《一轮明月》不久前添加到我豆瓣的“想看”里随时待命。
前段时间去了灵隐寺,弘一法师又出现在我视野中,于是打算尽快看了它。
前半生的李叔同,是艺术文化的先驱者,后半生的弘一法师,是苦修律宗的佛法弘扬者。
电影里,人物各阶段都展现得足够完整,可却感觉叙事有余,表意不足。
弘一法师在弥留之际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也让我看的“悲欣交集”。
悲欣之中到底是有悲亦有欣慰之处,濮存昕的演绎我打了满分。
我想导演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像这样一位近代写实人物,到底能用什么样艺术手法和剧情来塑造呢?
也许唯有写实,才可引着观众看李叔同一步步走向苦行僧这条路。
纵观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在吸引我们?
是他的才华还是洒脱?
前半生,风流倜傥,出身富贵世家又极度浪漫主义的李叔同竟然选择了恪守教规最严,最为苛刻的律宗出家。
在一个人创作欲最强,最成熟的年纪却选择了一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人生,究竟为何?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那一味人间暖意去了哪里,他还有深爱他的诚子,爱戴他的学生们,他的同仁……他热爱的话剧,文学,音乐,绘画,他怎忍得抛下这一切?
只看电影的人会误以为是夏丏尊送的一本禁食欲的佛学书籍影响了他,抑或他童年时父亲对他的影响。
可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的思想早已在他心中耕种多时。
时政,世局现在来看都是表象。
说到这,要讲出一个人为什么出家,这太难,太难了。
他的学生丰子恺后来给出解释:“他嫌艺术力道薄弱,过不来他精神生活的瘾。
”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分析道,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人便待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种人生观在世间是占大多数的。
其次,高兴的或者有力走楼梯的人,便爬到二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第三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在第二层仍不满足,一定要爬到第三层楼去,物质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不能满足自己,还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财产子孙皆是身外之物,文学艺术也都是暂时的美景,他们很想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所以,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的苦痛。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而李叔同,恰恰属于第三种。
于是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发为僧。
而他与深爱的诚子一切的了结,都在那两叶扁舟上的对答。
诚子:“我就要回国了”弘一:“好”诚子:“叔同”弘一:“请叫我弘一”诚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此刻的诚子一定想,你慈悲了千千万万,却唯独没有对我慈悲,这是一幅何等凄凉的景象。
可弘一法师此时却已笃志修行,弘扬佛法。
婆罗门有四句法,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堆际必倒。
也正如,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 。
这许是他必走的路吧……关于弘一法师我还有很多想了解很多想说的东西,奈何一晚的时间无法再吸收更多,关于他个人的经历相传下来的可查询的还是有相当的资料记载。
不过,了解他另一个角度,就是从他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来感受。
他的音乐,他的书法,油画,等等……一首赵朴初为他写的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概括了他的一生。
也如他圆寂前写给夏丏尊的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这便是,一轮明月。
奶奶一直信佛,对于她们这一辈的人来说,信佛是祈求平安健康,生活顺心,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不掺杂任何其他的因素。
“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在祈求好运的同时,有一颗平坦的心,懂因果之法,所活自然顺心,所求不能说都成真,但也不必因得失而苦恼。
“看破了红尘,才会遁入空门”,以前在想怎样的人才能看破红尘,大概是被生活蹉跎顿悟了,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看破红尘就要遁入空门,是因为逃避呢,还是因为只是想找一件事情做。
现在,想想真正的想和已经遁入空门人,万般皆上品,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自私自利……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其次,我想佛教普渡众生,同时修养自己的身心。
不过,倘若一生一心只专注于一件事,不为其他所撼动也是一种修行,也不必于遁入空门吧。
现在的我大概感悟到的只有这些,也许多年后回过头来重新看便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
一代大师,非同常人。
随性,前瞻,悟性高,心志坚,才华横溢,却因现实而灰心,遁入空门。
也许只有在寺庙,才得保一颗清白纯净的心。
看尽人间浮华,就厌倦了尘世喧嚣,经过生离死别,就看淡了七情六欲,也许正是经历太多,才容易厌世。
也许正是境界太高,才会向往真正的解脱。
从此人世似隔世。
我本是这样以为的,但,原来李叔同心志弥坚,在其心中救助一两个百姓,那不是救,普渡众生,那才是救,在普陀寺,弘一如同回到了年少时,问印光法师说:佛法如何救国救民,李叔同果然还是李叔同,从未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心中有大爱,并一步一个脚印付诸实践。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爱,就是慈悲。
”要惜福。。。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轻快明朗的歌,是我对李叔同大师的初印象。
近期看的电影《一轮明月》,才正式带我走进了这位大师如梦似幻的传奇一生。
电影的开场,一枚陀螺映入眼帘,年幼的李叔同在家中甩打着陀螺玩乐。
电影的结尾,年迈的的弘一法师,在桥上深情凝望着一孩童乐此不疲地玩耍着陀螺,就如同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岁月荏苒,浮生如梦,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当年的李叔同,成了今日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一生,让我不由得想起苏轼写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弘一法师的心中始终一份坚定,这份坚定始终是忠于自己的,是深深嵌入家国情怀的。
李叔同的亲生母亲是大家族的侧室,身份地位低下,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不顾家中长辈反对、世俗偏见与陈规陋习,执意将母亲遗体从正门抬入,深夜泪流满面为生母弹琴唱哀歌,令家中老少为之动容。
这是李叔同对母亲的感念。
对生母爱的坚定,使他无惧挑战世俗和陋习。
生母过世后,李叔同失去了内心的一份支撑,只身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
在日本学习期间,李叔同深深为国内的音乐教育的落后而焦虑,经过不懈努力,他发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音乐刊物。
友人为他欣喜之余,玩笑似地问了一句:“那你回国之后,是要做凡高?
还是贝多芬?
”李叔同坚定地答道:“做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对自我的坚定,不成为别人,要成为自己,活成自己。
归国之后,李叔同从事绘画教育工作,可是当时的国情让教育无法如李叔同所设想那样,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当时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他说“我尽力了,可我看不到希望。
”最终,李叔同选择入佛门潜心修律宗,成为了弘一法师。
可是,在修佛法时他仍然在思考着“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
”抗战爆发后,弘一法师更是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并用切身行动来共纾国难。
这是弘一法师对家国情怀的坚定,无论身处何处,始终不忘祖国。
弘一法师一生坚定,也一生明亮。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曾说过:“想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弘一法师活成这样“十分的人”,在于他不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电影中弘一法师受到倓虚法师的邀请,到湛山寺讲法,受到了僧俗两届的热烈欢迎,但弘一法师却很不高兴,私下与倓虚法师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
二、不开欢迎会。
三、不登报扬名。
弘一法师不为虚名所累,摒弃世俗名利,追求灵魂的超脱。
弘一法师处世为人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明亮的处世哲学。
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飞速变幻着,我们的初心也日渐被消磨,逐渐暗淡,最后失去了颜色。
不沉于浮华,不困于名利,不陷于骄奢,对我们来说,似乎已然成为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疯狂奔跑,每时每刻都害怕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可是,到头来,我们突然发现,你跑的越快,就越容易迷失了自己心中的方向。
我们在努力追逐世界,却忘了追逐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努力生活,努力活成别人期待中甚至梦想中的模样,可最后却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
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的:“好像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别人该怎样生活,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就像释梦的老妇人,不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 而弘一法师恰恰知道如何把梦变为现实。
弘一法师的明亮,正是不为外界所困,醉心于自己的真实渴求,执着追求自己的灵魂境界。
电影中弘一法师说:“爱,是慈悲。
”我想,这份慈悲,是双向的。
慈悲的爱不仅是对他人、对生灵、对万物永怀善意和悲悯,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始终怀着慈悲之心,不苛求,不执拗,不纠结,时时悦纳,永远明亮。
好好爱自己才是我们更好地爱他人、爱世界的前提。
一轮明月高悬,不仅照亮弘一法师的心,也把月光的余晖洒入了我的心中。
怎么说呢,可能是下载的效果不好。
太浮
宛如流水账,强行将大量信息塞入100min,感觉很不好。“爱是慈悲”的弃小爱求大爱的行为让我想起电车难题,并不认同(ー_ー)。弘一法师圆寂前的风声禅语,颇有禅意。
喜欢李叔同给母亲弹琴送别~
看了之后都不敢想象那些吸毒啊做爱啊暴利的电影了
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随时暂停百度一下电影里出现过的名字,看电影长知识两不误……
拍得不太行,把一个好题材给浪费了。
好题材,拍得很烂。
特别好的人物素材蛮好的演员怎么能拍成这样啊………………
这拍的是个啥嘛
看这种不如看传记和书。纪念意义大于研习意义。
可惜了。
从富家纨绔子到化形茶花女再到出家持戒苦行最终延寿63,还留下一些与世有益的佛教著作,李叔同这一生的选择,也算是自救和常情。只是重病时悲愤的那一句“我们持戒自律,而日本人却不持戒自律”,道出了佛教是世界的,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的真谛。
三处落泪,和三段音乐有关:一是李叔同怀念逝母,边弹边唱,母亲之情。二是将长亭外古道边词附如曲中,边弹边唱,汉语之美。三是身为出家人,也不忘谴责日寇暴行,呼吁救国,家国之气概。
没任何艺术价值最多有点宣传价值
看到超过六十分钟,过掉5/6,弘一与太虚法师会面、拜望印光法师学习,行脚辗转于各寺院讲经说法,觉出高僧心意平定、持戒严明及对佛学如何在乱世中弘扬运用,才稍渐入佳境,前半部匆泛而过,从俗到僧转境只觉突兀抽象消极不明朗,像生涩的果子。艺术终也非彻底救赎,最终他只保留书法。
流水账
是含着眼泪看的,那个音乐做的真好,法师晚年在福建度过,是福建之幸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爱,就是慈悲。”“要惜福啊。”“我是不收徒的,我们同行吧。”似乎是很忠实地在做传记记录。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很多地方是点了一下,但又未深入和连贯。还是让人看到,日常修行方式,即便是修律宗,仍是一瓢水,一箪饭。所以仁者智者,都可以从此片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