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记录2020年疫情下武汉人民生活的电影,采用几个故事穿插交织的手法,记录下了天灾下人与人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关爱的温馨场景。
虽然看了普通话版的电影,但看过预告片的都知道,拍摄时演员们用的都是湖北方言,如此显得更加真实,更贴近人民生活。
如今已是2023年,全面放开了,但我们仍不能忘记当年三年疫情防控带给人们的痛苦、恐慌和温暖、体贴。
几则小故事之间都有着各种比较微妙的联系,全片都很连贯,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刻画也相当细致。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
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
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
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
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
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
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用平原火锅退票换来的寒冬点映
这一次,我会将《穿过寒冬拥抱你》和《中国医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比较。
很简单,这两部片子都是关注到武汉疫情的历史时刻,但是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事。
本片中难得一见出现黄昏恋的剧情,吴彦姝的表演过于青春和琼瑶了,说实话我接受不了
相比之下,《中国医生》更催泪,也更具有舞台感,人物的刻画也更高光和英雄主义,但这正是影片要塑造的医护工作者的形象,而《穿过寒冬拥抱你》继续用这种手段来刻画普通人,则略显过犹不及对于两部影片,我始终抱有一个问题——如何展现医护人员的勇气,如何展现一个城市的勇气?
可以是面对病毒的不屈,可以是牺牲,可以是同情的泪水,可以是憧憬。
但这还不够!
对于电影而言,矛盾和冲突,才是能够绽放电影魅力的最佳手段!
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冰与火之歌》中的一段名言——“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
”而这恰恰是《中国医生》比《穿过寒冬拥抱你》要更出色的地方。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我们能够更多的病毒的可怕,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人倒下,能看到束手无策的医生,能看到惊慌的市民,能看到恐怖的传染性,看到瘫痪的城市,看到面对病毒哭泣无力的护士。
影片中这种类似于新闻画面的镜头出现,能给人一种很好的紧迫感,这种大场景镜头可以更多一些时长,把前期城市中人们的惊慌更真实的表现出来,而这越真实,后面的浪漫才能越让人接受,给人的冲击才能越大并非是因为我以他人的痛苦为喜,而是因为这正是真实的反映,这才是人。
此刻,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困惑,随之而来,人所爆发出的勇气。
便会越加光芒四射。
于是这种绽放的光芒,在《中国医生》中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在了医护人员身上,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扩大了无数倍,赚得了无数的眼泪。
《中国医生》中对医护群体的统一符号表达的异常鲜明从手法上来说,通俗点儿,便是将一个人群升华,艺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
看似简单粗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医生和护士,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他们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即使进行了艺术升华,也并不违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有了固定形象的一个群体。
似乎《穿过寒冬拥抱你》也采取了这个手段,而重大的差别在于,本片视角的转变。
从医护人员,变成了武汉的普通居民。
有快递员、钢琴老师、超市和旅行社老板、退休的妇产科大夫、粤菜厨师….影片中八成的内容都在展现武汉封城阶段普通人的生活,主创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一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这个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城市的样子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和所有人目光之下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间顽强生活,相互搀扶的普通民众。
那么,对于普通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讲述呢?
真实,是根基,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和它的真正样貌,也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真正的勇气和光芒。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迷茫——从众恐慌——小心翼翼——一次事件激发勇气——成为榜样影响他人——一个城市的勇敢而《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前三部走得过快了,基本上从开场十分钟开始,就快进到了第四步。
直接体现在黄渤扮演的阿勇身上,这个角色是本片中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而又最脱离现实的一个人物。
影片一开始他第一个出现,便是在爱人的反对下,载着医护工作者前往医院,组织志愿者、带着大家练拳、三过家门不入、扮成大侠在楼下祝儿子生日快乐…..
这个沟通,够讲究的,人物的平衡,一上一下的罗曼蒂克浪漫感,可惜,你很难在现实中看到吧,看到以后肯定得一身鸡皮疙瘩吧,反正我在银幕前是起了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当时身在武汉的朋友,你的身边便有这样的勇士,但在我观影时,并没有片后的彩蛋片花来告诉我,因此在我眼里他现在只是一个王进喜式的人物,更多只能出现在银幕上,而非让我相信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对于阿勇的塑造应该增加更多他的苦恼和普通人的软弱。
比如他的剧情可以用一开始一系列的拒载,到最后看到一个孕妇,犹豫再三后出手相救,借这个契机,他通过两次三番的犹豫,进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而他和家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妻子的不满、儿子的想念,而非在语音中的调侃,和志愿者群里面看似怒骂实则喂狗粮的秀恩爱。
创作者的担心,我认识是新冠疫情对于国人的冲击,是否观众们愿意再一次直面当时的心情,因此选用了乐观主义的风格让观众的心情不至于始终沉重,同时也不妨碍用英雄主义的情节来激发观众的眼泪。
这一点在贾玲扮演的武哥与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的情节上最能表现。
贾玲扮演的武哥,是本片中我认为最接地气,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人,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出自她的身上,而所有的泪点也都来自她的身上。
这两个人非常成功的让我认同了一个不可思议的CP一个能将观众的喜与悲都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演员的成功,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武哥是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女人,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困境,她都碰上了,离异、高强度的快递工作、女儿在外……但她的大大咧咧的气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困难都在银幕上以一种快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而这种快活并不脱离实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接触到几个类似武哥这样的人。
而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舞台上,她碰上了他,身患绝症的钢琴老师,叶老师。
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人物,他过分的美好。
一个接地气的胖大姐,一个仙气的音乐老师,擦出了火花,这一对原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带给我们的竟是,朦朦胧胧,略带青涩的青春感情戏。
并不突兀,而是过于美好。
美好到,最后的遗憾,最后未能实现的桥上的约会,带给我们的遗憾之美,带给我们的眼泪,给了整个电影最出彩的亮点。
影片最后,每个主人公似乎都与过去的问题做了和解。
这种和解并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虽然可以这么说,这类题材有点同步了,但是我觉得只要票房跟得上,那可能还不错吧,不管怎么样,这种爱国属于可以接受的题材范围内的,但是这类题材建议不要再拍了,因为再拍可能就有点饱和了,因为这类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光这个和中国医生都已经有两部了,可以这么说,一旦同一类题材变得多的话,可能短时间内票房会牺牲几部吧。
片子看完有几天了,想讲讲那些不容忽视的亮点。
首先这个题材真是长在我泪腺上,看的过程中数次动容,开头也非常好,几个镜头就把紧迫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
感觉剧组已经争取到了特殊情境题材里的最大权限:大家在国产片里见过跑腿/外卖员是女性的吗?
之前的那些我记得都是男性。
而且这部影片的爱情观真的很正,编剧给朱一龙饰演的叶老师和贾玲饰演的外卖跑腿员搭上了红线,号称“武哥”的她,可是背着昏迷的叶老师足足跑了四家医院,也只有贾玲的身板儿能撑起这场戏了吧?
换任何其他的女演员都不成立。
在古代,救命之恩就是以身相许的,农民工能读海德格尔,谁说钢琴教师就不能爱上外卖员了?
生活多欢腾、多接地气呀!
叶老师的扮相让我一眼get了朱一龙,他好适合戴这种半框眼镜啊,温和,瘦弱,正处在病中却不肯麻烦别人,我见犹怜,母性和保护欲全出,谁心里还没个病恹恹的文艺男呢?
贾玲的手搭在人家袖子上半天不肯松开,最后有一幕坐在车里偷偷拿着内衣在身上比划了半天……这些小心思、小细节特别可爱。
他俩这条感情线有点像《遇见你之前》。
生活中也经常能见到这类“爱的组合”,其中一方总是不自信能得到对方的爱和友谊,每交付一次真情表白都小心翼翼,担心被最熟悉的人在情感上拒之门外,但只要能表达真的自我,很多爱情都是这样不经意产生的。
他们故事的结尾,他并不是不爱她,只是再也不能来了。
见过如此高调地站在五十岁更年期女性立场上的吗?
徐帆饰演的角色,如果放在常见的影视剧里,多半会被设定为“人过中年,家庭负担”,但在本片里,她既在面子上支撑着这个家,当着权威的母亲、妻子,放在整个社会里看,也是独立有担当的现代职业女性,比男人更能顶住公司经营不善的压力。
故事后半段作为“超高龄产妇”也能顺利生产,从精神到身体,她几乎是片中抗压能力最强的人,是典型的女强人故事。
见过国产片里有老年人谈情说爱吗?
谁说老年人就不能浪漫了?
而且是让医生爱上厨师。
早已退休的谢医生看着快七十岁了,还在跟厨师老头甜甜地恋爱呢,每天视频聊天互说情话,看得我都有点耳热心跳,那个求婚戒指藏在饭盒里的情节,就问谁能顶得住!
而且这条线非常完整、合理,谢医生跟厨师在餐厅初见,最后因为女儿意外去世,独自去吃饭而认识了厨师。
一个人能留下最具体的记忆就是食物了,要么是ta爱吃的食物,要么是最拿手的一道菜,食物能最大程度地唤起体内的情感。
总之,这部片子的女性视角令我感动,还有许多真实的细节:给徐帆送出入条的社区工作人员,头上戴的是用桶装水瓶子自制的头罩。
武汉话骂人太接地气了!
一开口我就想起去年在群里骂领导的武汉小嫂子,提气!
整部片子没有刻画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只有“多做一点点”的普通人。
没有人是一个转身就瞬间成为英雄的,大家都是普通人,都只是比自己的本分多做一点点,再多一点点,这个搭把手,那个帮一下,最后就成了。
故事里这些人,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细节,能看出都是现实里能找到性格原型的真实小人物。
黄渤演的阿勇不是天生仗义,本来也没人是天生仗义的。
他一开始还带点虚荣心,觉得帮到别人以后,听到人家的一声“谢谢”特别舒坦,连媳妇儿也是帮忙帮来的。
贾玲一出场,就能看出她演的武哥是我们日常生活里见到最多的那类平凡小人物:爱占小便宜,插队还理直气壮,刚开始的时候完全不想做志愿者,只想趁机多赚些钱,跑腿费从一百元加到三百元才接单,坦白说还有点趁人之危的意思,想让陌生人越着急越给她加钱。
她偶遇叶老师昏迷,原本就有的良心被激活了,随着和叶老师认识的深入,他们也不再是陌生人,武哥的生活也不再仅仅是“面对全世界所有的陌生人”。
再加上小护士和武哥这段友情故事,让武哥的心灵本质、行为动机、寄托对象,更为立体地呈现出来,让贾玲饰演的武哥,成为全片建立最完整的重要角色之一。
孩子听说外婆病危,第一反应是逃到阳台上大哭,小区附近楼层的人都听到了,人们纷纷推开窗默默地站在阳台上,也没人问他,因为各家都经历过相似的悲伤,也有很多人的哭声没像这个小孩那样被听到。
影片由主角这些人的个体遭遇为例,为整个城市受到的伤痛画像,用故事讲清了一小群人的真实体验,释放出了特殊环境中人们的集体情感。
有好几处,我都绷不住流泪了,比如两口子雨中吵架那里,实习护士的遗像被取出来那里。
猕猴桃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哭了?
我说,因为这些不是电影,是真的。
二刷《穿过寒冬拥抱你》,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方言版。
其实方言版和普通话版各有千秋,都很喜欢。
如果说普通话版偏向于阳春白雪的优雅浪漫,那么方言版,就更多了烟火人间的热闹鲜活。
这种对比,不仅仅局限于电影语言的使用,影片的整体风格、叙事基调,尤其是叶老师身上的气质,处处可见阳春白雪与人间烟火的完美交融。
感谢薛导,用温暖治愈又诗意浪漫的笔调讲述了这个原本以为会很沉重的故事,用笑容化解了泪水、用温柔包裹了悲伤、用爱意温暖了寒冬、用浪漫诠释了死亡。
更加感谢薛导,给了我一个人间理想叶子扬。
二刷之后,叶老师的带来的冲击和感动愈发如弦歌清韵,余音袅袅,念念难忘。
在他的身上,我依稀看到了灵魂深处渴求的生命最本真美好的模样——他虽言行朴素,却有精致生活的优雅;他虽物质清贫,却有精神世界的富足;他虽一身风霜,却有琴诗相随的浪漫;他虽病痛缠身,却有看透生死的豁达;他虽自救无计,却有悲天悯人的大爱——他虽囿于陋室,却有包容天地的襟怀。
他是勇士,笑对人生,淡定从容。
经历婚姻失败、身体病痛、疫情封锁,他仍然坚强乐观,不怨不怼,饱含热情,珍惜生命,笑对人生。
就算一碗普通泡面,也要精致摆盘,仪式感满满;就算与死神惊险擦肩,依旧不忘幽默宽解他人;就算明知生命将尽,也要尽最大努力,为世间留下希望和温暖;他是医者,疗愈人心,抚慰伤痛。
他用音乐和诗歌,给了武哥和孩子们勇敢坚持的希望;他用身体和大爱,让许多人重获了新生;他用才华和温柔,留下了永存于歌中的约定,他更是用雪莱的《咏死》,为所爱之人,在苍茫宇宙架起了一道跨越生死的温暖桥梁;他是旅人,不问来处,不问归途。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
他来了人间一趟,看遍山河辽阔,尝尽离合悲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如他所说,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他只是安静地收拾好行装,去往了早已计划好的远方,只要爱意不减思念不灭,他就没有离去,岁岁年年,只待昼夜交汇、云消雾散——他必定会沐浴着满天晨光,跋山涉水,践约而来。
电影一开头就给了我一个大炸弹,快递员偷拿快递,这符合常理???
不报警???
武哥(贾玲饰)说算了吧???
这符合道德嘛??
这符合法律吗???
然后说到电影,转场过于生硬,毫无逻辑可言,让人觉得突兀,不舒服。
三个故事线想靠两通电话连起来,可是并没有做到,完全是游离在外是的。
可能稍不注意就接不上剧情,虽然想用巧思把整部电影的逻辑让人觉得惊奇,但是并没有做到。
最出彩的是两位老人的故事线,可能因为现在的社会白头更让人动容。
相遇相知相爱,在这个冬天,也在这个人生的夕阳。
一个又一个烂俗狗血的故事包裹在抗疫外衣之下,虚浮,做作。
带给人的感动甚至还不如新华社的年终盘点。
明明有那么多关于抗疫好故事可讲,不知道为什么讲成这个样子,两个多小时让我如坐针毡。
莫名其妙的泪点,略带猥琐的笑点,剪辑的顺序也让人奇怪,费解。
有种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
前面的情节过于平淡,台词也很奇怪,不像是日常生活中人会说出来的话。
这么多好演员,这么容易排出感动的故事,不应该只用剧情里人物的哭和笑来妄图打动观众吧,有点失望。
看得出又是任务剧,看得出导演演员都尽力了,看得出肯定是真实的故事,看得出疫情的苦痛和感动,但就是不觉得好看,是怎么回事?
明明我们因为这三年都抑郁了,有多少委屈,多少害怕想抱怨,有多少压力想诉说。
故事也是听的多的不行,都不知道哪个更感同身受。
当慢慢结痂,好像就不愿意再去触碰,回忆起那些触目惊心。
灾难片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拍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来警醒,看完会庆幸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哪怕挽回一点儿也好。
可这真实发生的灾难片,反而无从下手,怎么拍都不够承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个冬天开始的死神纪元,好说歹说的过去了,尽管大萧条接踵而至,还是想庆祝一下,我们都好好活着。
疫情快三年了,可市场上所有的涉疫电影/电视剧聚焦的依然还是,或者说只是武汉,西安呢?
上海呢?
全国各地呢?
拍一部以武汉为背景的涉疫电影是记录,拍两部勉强算加深印象,拍三部四部、五部六部,我只能认为是跟风、炒冷饭、圈钱的行为了。
电影本质上仍属于2019-2022年间比较流行的“拼盘电影”,只是多条故事线之间加了一些人物和镜头连接点,可疫情之下,我们有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导演/编剧是怎么筛选并改编的,几乎每一条故事线都显得那么稀碎离谱的?
真是超级高水平!
故事线一:黄渤抛妻弃女当志愿者。
开片黄渤的志愿行为就显得很突兀,新闻里放着疫情新闻,街道萧瑟异常,这就让黄渤鼓起勇气抛妻弃女当志愿者了?
好像他和自己家庭的联系一点不紧密似的,感觉黄渤就是说走就走,家人也是老公/爸爸,走了就走吧,有他没他日子照样过。
故事线二:贾玲&朱一龙疫情奇缘。
贾玲和朱一龙也就是送个餐/快件,聊聊天的萍水相逢,我觉得做知心朋友已经很够了,编剧却告诉我们,爱情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丘比特都不带这么乱射箭的。
反正几个特写、相视镜头一交代,我就知道,完了,爱情来了!
爱情的诞生已经很草率了?
然而,更草率的是,韩式催泪弹上线,“有情人终(必)成(死)眷(一)属(个)”,朱帅哥就没了,死因居然还不是新冠……而且这甚至不是贾玲线上唯一去世的人!
故事线三:贾玲&周冬雨姐妹情深。
周冬雨和贾玲,这条简直“作死线”,一个护士&一个快递员,居然敢在在封城的大街上,不戴口罩?
护士的基本素质呢?
吃路边摊?
这时候摊贩哪儿来的?
城管呢?
大庭广众互相抹口红?
不是,你俩剧情5分钟前,你们根本不认识啊?
然后继续叠buff,姐妹情深咯,那死神再送带走一个,贾玲之后直接取走了周冬雨的遗像!
好嘛,贾玲成死神快递员了?
故事线四:徐帆&高亚麟中年夫妻老来得子。
本段堪称离谱之最!
徐帆、高亚麟一人一个公司,住着别墅大house,孩子在国外岁月静好谈着恋爱,照理有钱人在家躺平呗,哎不,就是要玩儿,就是要作!
为了一些陈年旧事,在疫情严重的当下,居然还能不管不顾,开着车,在高架上,淋着雨,相拥?
你以为他们是在求死?
不,结果是,徐帆居然怀孕了???
40岁+还是50岁+的超超高龄产妇?
高亚麟牛逼(毕竟前世是嫪毐啊!
有异能!
)结果,就因为老来得子,高亚麟就良心发现,散尽家财捐物资?
故事线五:吴彦姝&许绍雄的黄昏恋。
这是5个故事线里,唯一剧情通顺,有些泪点的故事。
2023年了,疫情算是暂告一段落了,祝大家身体健康!
天下无“疫”,没有寒冬,直接拥抱身边人!
演员演技都没毛病,就可惜在导演不会拍电影
普通人的守望相助看看中国医生就够了,问下导演不尴尬吗??!
超感动,影片开始便被带回了2020年,泪目想哭。整个影片都是笑与泪相交织,结尾叶老师让我泣不成声……
就看不得这些,好感人
情节稀碎,强行煽情,但演员都还行。
一般 特别是高亚麟的part太刻意了 在桥上拥抱的地方尬死我了
感动是真的感动,哭了好久,片子也是刻意煽情
非常棒,很感人的电影,感动于平凡人的互助,也感慨于祖国的伟大。希望病毒永远消失
救命…我今年都不想再看国产电影了
“穿过寒冬拥抱你”,很贴切!几条线穿插很巧妙,情理之中又令人震撼,成功挑起我的情绪,忍不住又笑又泪……怀念,感悟,珍重!
一部极为温暖的电影,关注普通人的电影。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固然电影并不十全十美、高大上,但是,作为观众,很爱看剧里女性角色的笑脸。她们哭过、痛过、努力过、挣扎过、奋斗过,她们笑着走向未来。
还行 有的地方还是挺感人的
救命,这大爱煽情,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现在还处于封控期间倒西安人民啊,疫情还在紧张中就开始树立正确的集体回忆了?
拍的很好的疫情片,感人温暖
有穿帮跳戏的小镜头 但是爷爷奶奶那里还是特别特别打动我 十分
前面的穿插结构还行,后面有点拖。
寒冬里的温暖平凡人的感动
咱就是说,这么好的题材拍了个稀巴烂,我随便看个疫情短视频都能泪流满面的人,这玩意我真的掉不出眼泪。四个故事令我最无语的就是徐帆和高亚麟那个,啥玩意啊强行煽情,尴尬出天际。最后贾玲和朱一龙也没成,何必呢。可能最感人的就是老夫妻的爱情吧,老太太活了还算欣慰。晓晓那段感觉属实也挺多余,但是最后那个遗照我是没想到,还是有点冲击力。黄渤演技还是在线的但是里面有些台词真的太刻意了。
咱就是说,没有剧本咱就可以不拍。电影拍成了电视剧,看的我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半个小时我就想走了,枯燥乏味,全凭背景音乐铺陈,一场大型的mv,靠着把哭戏层层堆叠来硬煽情,主角也不录制同期声,后期配音口型对不上实在尴尬,把疫情当时的纪录片放一遍都比看这片强,缺乏真实感的故事看的人确实难受,真没必要为了煽情把人写死,然后再让俩人在雨里哭,这对劲吗,这不对劲。
买错票了买成这个,刻意煽情。说的武汉话太不正宗了像四川话,略无语。看着人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