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我从未想到这会是一个如此悲凉的故事。
那场宏大的party蒙蔽了我的双眼,让我只看到了奢华的舞台,炫目的灯光,美酒在玻璃杯里摇晃,音乐家的生命在键盘上燃烧,性感的美女和盛装的绅士在人群中扭动肢体。
没有看过原著的我流连于这宏大的狂欢,于是当那个带着名贵的戒指,托着酒杯转过身来一脸微笑的Gatsby定格在屏幕中间时,我以为会是又一个『飞行家』。
和多年前在那艘举世瞩目的船上不同,这一次小李的笑不再颠倒众生,却多了岁月的迷人。
然后我相信了他和Daisy之间的爱情。
那个买了满屋的花,却又藏起来,见面前无比期待,见面时却又羞涩的从窗户逃走的Gatsby让我看到了杰克的影子,甚至偏执地想,如果Daisy换成肥温来演多么好。
然而我既没有猜中开始,亦没有猜中结局。
Daisy不是Rose,在那一场Gatsby全面溃败的交锋背后,是五年时光带来的物是人非。
男孩还活在五年前的梦里,女孩早已变成了人妻。
于是我知道了Gatsby的死是必然的了。
这样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在银幕上的三角关系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爱情中,越是单纯善良,越是伤痕累累,越是爱的疯狂,越是更早灭亡。
而小李子真是不幸,又一次死在了水中。
只是这一次,我没有眼泪,没有伤感,没有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绝望,因为我知道那只是一场孤独的梦而已,作家的旁白带来的是那个身处其中却又置身事外的视角,这种旁观让我明白那个怀揣梦想屌丝逆袭的少年从来不曾有过希望,一切只是他用尽心力编织的一个美丽的梦。
而梦醒之后,只有一个人醒来的悲凉与惆怅。
这种惆怅,是一种明知花开短暂却无能为力的挫折感。
它让我一丝愤怒也无,甚至对Daisy一丝恨意都生不出来。
因为我知道这是注定的,无力对抗的,每一个平凡少年在追寻女神的途中都要对抗的,那种不可抗拒的所谓命运。
因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终其一生,我们对抗的都只是自己的想象。
我们越强大,想象越强大,它让人在爱情中迷失方向,爱越深,坑越深。
终有一天这个坑会埋葬我们自己。
最难过的莫过于结尾那一幕,小李站在码头,伸出手抓向对岸的绿光,四周是无边的黑暗,那一刻,一种庞大的孤独感袭来。
它让我明白,party上的那些喧嚣、那些流光溢彩、那些华而不实、那些纸醉金迷是不属于Gatsby的,甚至Daisy的爱情也是不属于Gatsby的。
属于他的只有那道在漆黑的夜里从对岸照来的绿光,那是希望。
而这种希望,在Daisy说『我无法承认自己不爱TOM』的时候就已经破灭,在Daisy连Gatsby的葬礼都不曾参加的时候,这种希望更是被无情地碾压成了粉碎,那一刻我仿佛听到玻璃心被重重地摔在地板上冷冰冰的,又稀里哗啦的声音。
这让我有深深的无力感。
就像身处北京灰暗而阴冷的冬天,我无力对抗呼啸而过的风,我能做的只能是裹紧身上的衣服,让寒意来的慢一些。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嘘,不过是一场孤独的梦而已。
THE ENDBearkiii 2013.9.5@武汉PS:电影中对原著有着大量的引用,那些句子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而电影中对这些句子的处理更是极尽心力,尤其最后一幕,那些读起来苍凉而又寂寥的句子在银幕上缓缓飘落,组合,如雪花,如灰烬。
那一刻,不禁生出买一本原著来读的愿望。
豆瓣网友潘萌SoPhia在影评里评价原著【我爱他写最繁盛时也笔带悲凉的温柔】。
这样的形容,真是令人向往。
如果就把这片当成一部搭配「屌丝逆袭未遂」大俗套爱情剧的复古时装展示会来看,那还是看得过的。
通过观看本片,能对「屌丝」、「逆袭」、「高富帅」、「白富美」、「贱人就是矫情」等等「某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阶段现象有一次全面地、深入地、形象地了解(但是我觉得中国观众没有这种需要,我们完全可以看活的)。
除了blingbling还是bling得让不拜金的姑娘小伙也心旌摇曳的「豪门の幸福生活」之外,前屌丝李乐多在成功施展「还我漂漂拳」之后再次为了金发女神将俊脸长腿沉入水底,更是令得曾围观过大船的观众们唏(喜)嘘(闻)不(乐)已(见)如果游泳池那场戏使用席帝的My heart will go on作背景音乐那才适合不过呢。
如果有观众,比如我,非那么想不开要把它当成The great Gatsby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来看……嘛,其实片名还是完美贴合原著风采的。
为了避免在观影时受折磨,千万不要在看电影前去读原作!
姐姐我就是血的教训!
(前半部的读后在https://petitespot.wordpress.com/2013/05/15/%E5%9C%A8%E7%9C%8B%E7%89%87%E4%B9%8B%E5%89%8D%E9%9A%8F%E4%BE%BF%E8%AF%B4%E4%B8%8Bgatsby/,要是翻不过墙就算了)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是以吾辈击进,奋逆水之舟,永被推入逝波而无休)这是小说的总结性发言。
东方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一个金光灿灿欣欣向钱的时代里,几个眷怀昔日不舍初衷的老灵魂,西方注脚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如何平衡丰富的物质与空虚的心灵?
小说里有很多对位的符号。
就像原文中Baker小姐说的“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Tom住的「东蛋」和Gatsby与「我」住的「西蛋」,Daisy的珍珠项链和Myrtle的皮质狗链,Daisy问护士"it was a boy or a girl"和Myrtle问狗贩子““Is it a boy or a girl”,加油站前广告牌上Doctor T. J. Eckleburg的眼睛和Gatsby葬礼上唯一的「别人」owl-eyed man。
隔海相对,一个时代vs一个时代,一个阶级vs一个阶级,一个妻子及情妇vs一个妻子及情妇,一双眼睛vs一双眼睛。
总是在「平衡着什么」的Baker和「半爱着她」的Carraway,既在局中亦在局外。
而到了电影里,除了东西两蛋俱在,其他的全都只得一半。
Myrtle的狗倒是出镜了,狗链却没有出现,更加离谱的是代替这样「情节道具」的居然是珍珠项链!
Baker这个角色倒是有,她和Carraway的感情线被剪了,更加离谱的是她最后的恣态几乎是「决绝弃去」!
且不说这些「离谱」的部分是否合乎情理,只从这些细节的处理上不难看出导演(也就是编剧)的趣味并不走敏感纤细文艺清新这个路线,而是追求「盛大热闹」与「戏剧冲突」。
于是Baker那句"take two to make an accident"的预示性关键台词自然不说了;小说中那些故意在几句话间断后重复的台词(比如Gatsby向Carraway两次提到"trying to forget something very sad that had happened to me")自然不见了;Dan Cody在海上航行了五年后死在他的gold digger妻子手上这种「逝波」自然不提了;Carraway那几乎与Gatsy所编撰的身世重合的「老钱」出身也自然不用了。
那两个多钟头的时间却要干什么呢?
当然是let's party!
一个有「名著」头衔保护的「大场面集锦」多么难得!
越喧嚣越美丽!
The louder the better!
书中令Carraway厌倦不已恨不能脱身的Myrtle家的八婆聚会转身就变成了让他爱上NY的轰趴;书中特意说明”It wasn’t a bit funny“的Carraway家的下午茶变成了全片的笑点集合地;书中即使再觉难以忍受也只有表情不受控的佳公子Carraway摇身变成drama queen在各种不适宜的场合失控地大呼小叫,原作中表示「在他(Tom)家里我实在说不出口」的绅士派Gatsby自也当仁不当把「一闪而逝的杀人表情」转成「在爱人面前拔老拳砸向她老公的面门」的鲁提辖cosplay。
等一下!
这不就变成到处能见的三俗肥皂剧了么?
没关系,把原著的关键性的描述都用旁白念出来不就行了!
镜头语言呈现不出来的,台词里安排不到位的,演员表现不能够的,用旁白一说就什么都有了不是么!
观众都是智商不足70的理解战五渣,能享受如此华美灿烂又简单易懂的「配图说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什么「文本解读」什么subtlety,图森破乃已无啊,骚年!
鲁赫曼大导演教给你说,买个名著的版权,弄一群大明星来,不管拖不拖时间都把场面做大,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搞成3D的,就能做出一部好电影了!
在旁白孜孜不倦的帮助下,本片的演员们基本上只要穿得漂漂亮亮地摆pose就可以了——至多就是在「摊牌」这种「抓马高潮」部分临时表演一下「神经病」。
根本不存在什么角色塑造啊人物连贯内心层次啊这些演员的基本修养问题。
饶是这么简单的要求,女主角居然也做不到!!!
Mulligan无疑是「极简主义」的推崇者,从我头一次在《华尔街》看到她至今,除了「面无表情」之外她脸上只出现过三种神态:歪着嘴笑,歪着嘴眼中噙泪,歪着嘴大喊大叫。
(PS:鉴于本片中无数大特写又是3D,友情建议有对称强迫症的同学在入场前先吞食一点镇静剂)另外在拍摄本片前她肯定向另一位花瓶界的翘楚暮光女讨教学习过走路姿势。
Carraway去Tom家吃晚饭那场戏里,看着这位正在饰演「大家闺秀」的妹子僵着肩膀脚动手不摆地走去花园,我就彻底放弃从Daisy这个角色上发现哪怕一丝半毫原著中「集天真浪漫与不负责任与一体充满诱惑的女神」的影子了。
就算在花瓶界,这也是只配拿来插鸡毛掸子的那一款。
这也倒好,正所谓「没有希望就无所谓失望」,以后再看她演戏可就省心了。
--------我是带盐的分割线---------又被投诉看不懂。
自己读了一下,确实不体贴没有读过小说的同学。
所以下面为这些同学带盐,理一下大概的人物关系和一些个人觉得很重要但电影里没有拍的细节。
良心建议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回避。
1. Daisy, Carraway, Baker, Gatsby和Wilston夫妇都来自西部,所以这一群人其实来自「西部时代」(电影最后用旁白总结交待)。
Daisy和Baker「顺流」变成了「东部时代」的人,而Gatsby和Carraway固守「西蛋」,前者最后死在了那里。
Wilston本来是想把老婆Myrtle带回西部,也双双悲剧。
2. Daisy跟Myrtle是被对照来写的。
Myrtle的狗相当于Daisy的女儿。
Myrtle买狗的场景在书里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她问狗贩子是"boy or girl",狗贩说是boy而Tom一口咬定是bitch。
小说里暴露Myrtle奸情并最终决定她命运的是一条皮质狗链。
如果这些细节不出现的话,Myrtle说要买狗的那句台词也就多余。
另外Tom是不会把珍珠项链这种象征「高贵」的礼物送给Myrtle的3. Gatsby曾经很风流,Daisy也有过很多男朋友。
Baker第一次见到Gatsby时,他们坐在Daisy的白车里,白色象征「纯洁」。
Gatsby曾对Daisy许诺「照顾她」。
他参军后,Daisy迫于社会环境需要做一个抉择。
她重新结交了许多男人后才嫁给Tom。
戴上Tom送的昂贵珍珠项链嫁给他的那天起,Daisy就再也回不去了。
Daisy最令人倾倒的魅力是她的嗓音。
Gatsby形容说是"full of money"(感受一下)4. Nick Carraway来自一个「老钱」家庭,影片开头那句话的完整版是”“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他的家族自称是Buccleuch公爵的后代,但实际上是在Nick叔公这一代才发家致富的。
Nick上的是耶鲁,但只正经念过一年。
这段身世跟Gatsby「宣称」的非常像。
因家教关系,Carraway是一个「不轻意直陈观点」的人,他才不会大声说出「我受不了你们」这样的话。
5. Baker比Daisy小几岁,非常「佩服」Daisy。
书中描写她说「好似用颧骨平衡着什么东西」。
Carraway认为Baker喜欢说谎并靠此技巧来维持很雀跃的肢体(浪漫)和很淡漠的神态(实际)之间的平衡。
Baker就是正在「东部化」的Daisy。
她跟Carraway的关系进展也跟Daisy和Gatsby同步。
最后分手时她对Carraway说"I don’t give a damn about you now, but it was a new experience for me, and I felt a little dizzy for a while.”(「我现在对你的事已全无兴趣,不过这对我倒是个新奇的体验,有那么一会儿我竟也有几分心醉」)实际上是借她说出了Daisy对Gatsby的感觉。
6.因为以上这些人彼此之间错综的关系。
所以小说里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同谋」关系。
Tom带Carraway去见情妇Myrtle使之成为「同谋」,Gatsby委托Baker向Carraway提出「请Daissy来唱下午茶」的要求,使两者成为自己的「同谋」。
Gatsby想要靠给Nick介绍业务来深化他们的「同谋」却被后者拒绝(所以影片中Garraway说这是"favor"不妥当,他对Gatsby始终持「保留意见」)各种「同谋」关系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从酒店里摊牌到Gatsby被枪杀这段高潮戏集中体现了所有这些「同谋」关系的变化。
7. “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是Carraway吐槽Baker的驾驶技术太糟时后者的辩解。
这句话既体现了Baker的carelessness和「不负责任」,对Myrtle车祸做了预告,也是对所有「同谋」关系造成的悲剧的注解。
在两人正式分手时,Baker对Carraway重复了这句话。
因为Carraway只是half loved her,她又too wise,所以他们的关系才没有演变成悲剧收场。
8. owl-eyed man就是Carraway和Baker在图书馆里遇到的那个老头。
他在小说中的台词是「这些(指Gatsby的书)都是真的」。
意即无论他表面上看起来是怎么样的人,围绕他有什么样的谣言,他的内心都是真诚的。
事实上Carraway直到车祸后才认识这一点并「终于认同Gatsby」。
Carraway打遍电话寻遍友人未果后,这个他一直不知道名字的老头不请自来地参加了Gatsby的葬礼。
9. Tom一开始就知道Gatsby是暴发户绝不可能是牛津人的原因是后者穿的衣服和开的车太鲜艳(「老钱」们多用深色)原话Tom是说「他穿粉色西装」,Carraway看Gatsby的最后一眼也强调了「粉色西装」。
这些鲜色是Gatsby内心的「浪漫」与「激情」的外在表现。
是以有扔衣服的那一段和Daisy哭着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衣」。
10. 小说里使用了夏、秋、冬三季来发现从「金光灿灿」到「大雪茫茫真干净」的人事变迁。
但是「冬天」出现在Carraway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里,地点是Wisconsin,此州名的意思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通过这段回忆,Carraway意识到「我是冬天的一部分」以及「这是一个关于西部/方的故事」,也即意味着「西部/方时代」的逝去。
大致上就是这样。
至于译本我并不知道哪个比较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读中文版的时候是遥远的初中……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所以叫小孩读「名著」根本没有意义。
可能有部分剧透 没看电影的不要看。。
His smile was one of those rare smiles that you may come across four or five times in life. It seemed to understand you and believe in you, just like you would like to be understood and believed in.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Jay,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If I could just get back to the start, I could find it again.Some vision of himself that he'd put into loving Daisy.I knew that when I kissed this girl I would be forever wed to her. So I stopped. I stopped, and I... I waited. I waited for a moment longer.He knew his mind would never again be free to romp like the mind of God. That falling in love would change his destiny... forever.She has to go to Tom... and tell him that she never loved him.There had been music from my neighbor's all summer. In his blue gardens, men and girls came and went like moths, among the whispering and the laughter and the stars.Tom was feeling the hot whips of panic. His mistress and wife, an hour ago so secure, were both slipping from his control.Gatsby: The only respectable thing about you, old sport, is your money. You money, that's it. I have just as much as you, that means we're equal.Tom: Oh, no! No. We are different. I am, they are, she is. We're all different from you. You see, we were born different. It's in our blood. And ain't nothing that you can do, say or steal, or dream up, will change that.He began talking excitedly. But with every word, Daisy withdrawing further and further to herself.Thirty. The promise of a decade of loneliness. The formidable stroke of thirty died away. As Gatsby and Daisy drove on through the cooling twilight... towards death.Jay? They are a rotten crowd. You are worth the whole damn bunch put together. I was always glad I said that. It was the only compliment I ever paid him.After Gatsby's death, New York was haunted for me. That city...my once golden shimmering mirage...now made me sick.The moon rose higher. And as I stood there, brooding on an old unknown world, I thought of Gatsby's wonder when he first picked up Daisy's green light at the end of Daisy's dock. He had come such a long way, and his dream must have seen so close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but he did not know that was already behind him.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 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And one fine morning...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很文艺范的一部电影。
小李子的眼睛蓝的像湖水一样啊基本还原原著,看完依旧唏嘘感慨。。
当Jordan Baker五年前第一次见到Gatsby时,她说the way he looked at her is the way that every girl wants a man to look at her.Gatsby坐在车上望着与自己咫尺的Daisy那一幕没有人能比Leonardo诠释得更好了。
那种溺爱,那种温柔,就像I will do anything for you.事实上Gatsby也的确这么做的,就像小说里写的。
他站在dock上,他的手伸向green light,那种希望,那种压抑得爱,让他为了爱牺牲一切。
很难把后来的Gatsby与一个怂蛋区分开来。
但是Leonardo就算躲在Daisy家后面的小角落也没有让人有怂蛋的感觉是很神奇的。
不敢想象换成别的男明星会是什么一番景象。
可是他最后还是喜当爹了。
我想就算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在他们驱车去town的时候Daisy失声痛哭说着I love you now, does it really matter if I loved him?就已经可以预料到这部影片,注定只是悲剧。
她爱他,爱他的豪宅,爱他的光鲜。
她爱他的:The music, we can dance all night.写不下去了 这个只喜欢dress all white 的女人。
I hope she'd be a fool, a beautiful little fool.
最近《了不起的盖茨》比算火了一把,作为一个既看了电影,也看了小说,目前还在读英文原版的人,我也想谈一下我的看法,也算是跟友人许多年聊天后的一个整理。
这次对话起初是友人推荐了我一篇《麦田守望者》的书评,叫:永远的麦田守望者该书评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事实上,很多很经典的摇滚歌曲以及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或《在路上》这种看上去有些“低俗”的垮掉派小说,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的。
它们会提醒很多年轻人以及一些渐渐不再年轻的人,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之中,都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且一定要拼命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所谓的“低俗”,就像前几天我在“豆瓣我说”里所说的那样,它对于男人来说,就像是其灵魂的蛋蛋,而对于女人来说,则像是其灵魂的卵巢。
这两样东西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
另外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没有低俗的一面,那他肯定也不会有高尚的一面。
”然后我在豆瓣推荐了这篇评论,推荐语是这样的:我以前也不明白《麦田守望者》为何好,为何有那么多的文学、影视作品向它和他的作者致敬。
很年轻的时候我就看过一遍。
大学又看了两遍。
它就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你说不清楚它哪里好,但如果你足够用心,你会发现为何那么多人执迷于这些小说。
如果你足够世俗,这些小说对你而言,仅仅是个无聊的故事。
因为,世俗的人眼里只有娱乐,而无法理解那些真正迷人的东西的。
最近聊这个电影的时候,一般一上来都会先问这个电影和原著比拍的好不好。
如果比较公正的说,这个电影制作精良,细节处理已经十分接近原作,但小说尤其是经典小说是很难完全被表现的,但就这样,这个电影已经值得四颗星。
大部人都会对黛西这个女人有点看法,大家都觉得虽然这个女人很物质,五年前为了有钱的丈夫抛弃盖茨,而且盖茨比最后是自愿为她承担撞车事故的,虽然说没去参加葬礼,有点没良心,但只能说盖茨比傻,因为现代社会很多女人都会选择出身良好,经济更好的男人,黛西只是做了合乎常理的选择。
但其实无论黛西有多少镜头,这个电影都不是在讲黛西,而是在讲盖茨比。
盖茨比是什么什么人?
俗气的说,这个男人有宫殿般华丽的大HOUSE,多金,有名望,勇敢!
在战争上有着卓越的战绩!
交往的都是富商名流,电影明星、导演,并且最重要的他还年轻!
还帅!
品性还很好!
(小说里说,他是那种对别人的老婆不会多看一眼的值得信任的男人。
)如果现在怎么说,这简直就是个完美的白手起家、品性纯良的高帅富!
这样的男人要什么女人没有?
但他还是愿意放弃这些,只一心只想着已经背信弃义成为他人妻子的黛西。
而且他搞搞破鞋也就算了,他还愿意为这个破鞋改变自己,放弃自己的一切,跟这个女人回老家过日子。
并且他不是因为一时感动冲动被门夹了脑袋想这样做的。
这样说他是不是很了不起?
他是明白黛西只是个庸俗的拜金女郎的,因为小说里尼克回忆盖茨比五年后第一次见黛西的情形大概是这样说,那天下午盖茨比显然已经察觉到了黛西的某些事情不是如他的想象,但盖茨比的想象过于强大,以至于他赋予了黛西一个梦想的化身。
小说里还有一句是,他发觉,黛西那一直让人心驰神往的声音里,其实充满的钱的味道。
黛西对盖茨比是什么,是他的梦想,他一直的目标。
为了爱情,他不惜牺牲一切,即使他明白这个人不一定值得他怎么做。
这就是你们在各种什么言情小说台湾偶像剧里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啊!!!!
怎么它换个包装你就不认识了!
盲目的牺牲并没有了不起,而明知道后果还愿意放弃金钱、名望、安逸的生活去就了不起了。
那句关键的台词怎么说来着:盖茨比明白,一旦他亲吻了这个女孩,他的心再也没有办法像上帝一样自由。
盖茨比为了这个黛西,放弃了上帝一般的自由。
以下为友人许多年语(我觉得他说的比我说的精辟,哈哈哈):没错,很少人能拥有内心如上帝一般的自由之后,为了一个人义无反顾地抛弃这一切。
正如我曾经说过的很直白的一句感情观:如果你是错的,那我不要对就是了。
商业时代,人在精神上懒得思考,物质上追求奢华,国内文化在消失,越来越拜金,从某种角度说,人自私地攫取资源让生活过的越来越富裕是没错的,不过,精神上越发荒凉和物质上的丰盈出现反差之后,整个人自然会越来越像遵守丛林法则的动物,而失去真正的爱一个人,为了伟大的精神和情感牺牲的决心。
因为,这样的时代,他们有太多选择,感情上也可以中华儿女千千万这个不行咱就换,反正他们为之奋斗的资本只是房车钱这样的东西。
网络也是一样,从当年论坛上就某个问题认真的探索和争辩,演变成了微博贴吧时代的“字太多懒得看”,只要有北上广的房子和一个富有美貌的爱人,大部分人就已经觉得这是天堂。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看没看过龙门客栈里的周淮安,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港式电影里的至死不渝在这个时代都成了一种奢侈的东西。
稀少而真诚的东西一向是珍贵的,只不过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逐年降低,时代氛围越发快餐和浮躁,这种东西已经很难在这个国度里见到了,都如同乌眼鸡一样,急躁而热切地斗来斗去,争夺着一点点资源和食物。
其实,幸福很容易,但是大部分人要的是“看起来比别人幸福”。
所以盖茨比看得懂的人不多,至于霍尔顿,我也是小时候看不懂甚至有些反感他,年纪越长,越觉得这两部作品里面投射出的精神的悲凉。
而中国,甚至在八十年代之后,再没有过这样的人和精神。
我并不排斥物质,但我总会觉得,为物质而营营役役的人生过于悲凉,中国式的世俗甚至不是绝望主妇里美式家庭之间的各种情感纠结和和家庭闹剧,而只像鲁迅笔下写过的看客和猪猡。
我心中始终有那个画面:他缓缓走过丰满稻穗摇曳的田埂,仰起有着小麦色泽的脸,享受阳光的恩赐,表情是带着幸福和平和的。
那是我心目中的霍尔顿。
其实,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无论身边有没有那个一个姑娘,他们始终是他们。
这样子的人的一生,在我心里,才配得上那个大写的“人”字吧。
至于电影,商业片始终是商业片。
就算他传达着伟大灵魂的所思所想,但在一个浮华而混乱的年代,更多的人,看到的只能是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所能看到的东西。
也就是说,世俗的人接触不到那伟大的灵魂,更不会将其融入自己的成长与人生。
他们看盖茨比,和看小时代,其实没有多大区别。
这是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悲剧。
记得大学时候在北大上过胡子老师的电影中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学,这是门著名的课,也是我在北大上过最愉快的课。
文学和电影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爱上哈利波特之时就明白。
而且其实有时候我们喜欢文学改编作品,并不说得清到底是喜欢电影本身,还是对文学作品爱屋及乌。
就象这部The Great Gatsby。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喜爱最初其实就来自于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之后看了原著,进而扫了几眼The Great Gatsby,感觉的确作家可以跻身美国文学最顶级的作家行列,而且菲茨杰拉德是特别的,他的每个故事,在简单而略带戏谑的表面之下,总有一个悲伤到极致的灵魂内核。
一旦这悲哀被你看穿,便会让你痛苦的久久无法自拔。
就象Daisy和Benjamin的奇遇与最终注定的分离,象Gatsby大喜大悲,极近奢华又极度空虚的人生。
最后你总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注定无法改变命运,一切希望憧憬都只是虚幻的泡影。
这时的你该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是继续相信,等待,还是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做与命运最后的抗争,菲茨杰拉德每次都会温柔的给你一个答案,他没有残忍的告诉Gatsby有关Daisy和Tom离开的真相,也让Benjamin与Daisy在人生最美的时刻相遇了。
所以他是痛苦而又善良的,在自己看透这个世界的不堪之后,虽然笃定要向世人揭示,却又不忍夺去倾听者美好的愿望。
<The Great Gatsby>是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数评论家把这部作品形容为"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我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更倾向于它"叙述了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
只能说在来美国之前,我也曾醉心于"American Dream"这个充满梦幻的词语。
纽约曼哈顿的繁华,好莱坞电影梦工厂,美国似乎总是在对全世界说,everything is possible in USA,只要你有梦想,美国就可以帮你实现,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Gatsby出身贫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更换了姓名,不断追求努力突破自我,American Dream这个有魔力的词语不断鞭策着他象车轮一样滚滚向前,他遇到了美丽的富家女孩,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名声,当他认为他已经拥有了一切,却发现空虚的灵魂只能用聚集社会上各种"有意思的人"来填补。
那是美国社会资本极度膨胀后的畸形,太多人在浮华的社会中不知道还能继续期待什么,只能用醉酒和狂欢麻痹自己。
而Gatsby选择用观看这一切迷乱来麻痹自己。
他认为自己可以让心爱的女人说从没爱过丈夫,认为她会义无反顾跟自己走,但最后结局和他在过程中发现的一样,为什么她不喜欢这里呢,为什么我为她准备了这一切而他只是想逃走呢,一切都不对了,为什么一切都错了呢。
这句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是多么令人心痛。
Gatsby做错了什么么,他只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书中最美的一个情节,再见Daisy时他紧张的在雨中绕房子跑了几圈,他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会情绪失控,会天真的相信"我当然可以重温过去",会痴痴的等一夜又一天,等待一个根本不在乎他的人。
今日当我真正坐在美国的电影院里看着这一切的时候,这悲哀的感觉才会如此真实。
是不是我也曾怀揣过这样那样的梦想而渴望来到美国,是不是也有很多人给这虚幻推波助澜过,是不是也有更多人在嘲笑我。
记得在洛杉矶机场安检的时候,连工作人员都会轻易的问你一句,来加州想做演员吗,big dream,yeah?
虽然对洛杉矶并不十分喜爱,但那全城弥漫的电影气息,不能不让我着迷,有一刻也会忍不住幻想,为了留在这电影梦工厂里我可以做任何事,I have a dream and I gonna make it come true. 但现实就是,Gatsby 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去死,但他依旧无法真正进入Daisy的生活,更无需说进入她的心。
书本与电影往往各有各的魅力,文字给你想象的空间,当看到电影把它呈现出来时,恰恰就是你想的最美的样子,就会欣喜万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不同于畅销小说,你可以崇拜与敬畏,当然也可以批判,但一定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Gatsby对原著完美的呈现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剧情几乎没有大改动的基础上,对每场重头戏都有极美的演绎。
适当的特效对整体虚幻感觉的渲染恰到好处,旁观者Nick沉静的声音,一句句缓缓进入你灵魂的最深处,讲述一段传奇的人生,更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影片配乐更是一绝,现代流行歌曲的另类演绎配合已远离我们很久的年代,竟然也可以如此契合。
其实在当下,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异军突起的电影并不少见,也可被称为好电影。
但像Gatsby这样从拍摄,演员,配乐,后期制作都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缺陷的电影,已经太少了。
Buz的水准与大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电影真正认真的态度。
也许这正是当下浮华的电影界所缺少的吧。
这部电影着重在爱情方面,导演之前拍摄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也许他好这口。
因此它和原著的偏重点实在很不一样,因此骂他不遵从原著的原著党人多势众。
看完Gatsby出来之后哭了两天,一听音乐就哭。
杜拉斯的当我老了,现在是一首歌。
我的旁边坐着两对黑人情侣,也许他们想看爵士时代,但是发现偏执的Jay-Z竟然播放电子乐,因此结束时他们并没有跟随大众鼓掌。
为了脱离剧情我刻意不看结尾最精彩的总结段落,但是李奥纳多伸手抓那盏绿灯的时候,我一下子崩溃了。
我宁愿早早就开始哭,不要错过结尾的总结。
追求富裕和高贵梦的Gatsby到处都是,但是有爱情单纯执着的Gatsby没有。
至少我看见的,没有。
我看见的是为了富裕高贵梦不择手段,利用女人却不爱她们;我看见为了富裕高贵梦误以为自己爱一个女人,后来轻易为了另一个更有利的女人放弃已有。
他听见女人的声音是金钱的声音,这种声音代表他追求的那一切。
如果Daisy跟随他,信任他,投身于他,说明整个曾排斥他在外并且傲慢无比的世界现在臣服于他,接受和赞扬他贫穷的过去,赋予他出生的尊严,这个世界甘愿做他的女人,这个世界需要他,依赖他,有求于他;Daisy是那个世界的门票和奖牌,人们的目光和赞扬将属于他。
如果Daisy拒绝他,说明这个世界永远因为出生不接受他,他做的再多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必将承受如此的绝望,他从出生起就不符合规则,因此永无翻身之日。
Daisy是唯一重要的符号。
可是他的天真烂漫,他的希望,他纯洁如赤子的爱情,和上面的欲望现实简直格格不入,简直像是作者为了感动人,刻意安排了不存在的完美下身。
第三天之后我突然感到,当那么多观众指责Daisy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也是Daisy。
投机取巧,想要荣华富贵好生活,人之常情,人人都在为此努力。
而且是这样的情况:你嫁的男人在外偷人,你爱的旧人参与黑市又黑帮,随时可能进入大牢。
在20年代你没办法养活自己,舆论所致,你只好选择偷人的丈夫。
在现代经济独立,你知道偷人的丈夫还教唆别人杀死情人抢夺你,估计不是感动的涕泪涟涟就是害怕屈辱地两个都不想要。
时代进步的意义恐怕只在于此。
任何时候,你都必然在乎名声和生活品质。
而Daisy因此也显得比任何现代贪图富贵的女人都多了一样显得毫无真实的天真。
因此两个人背负原始欲望的无法自控,又异样的跳脱出来,因为遵从内心的自认为的“好”突然显得毫不现实地高尚无比。
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Gatsby一边追求阶级梦一边孩子一样的保护爱,就无法相信Daisy一边虚荣无比贪图生活,一边真的为了爱随时随地毫无任何顾虑地和一个穷小子上床。
这是爱情的方面。
社会方面,追求打包出售的高端美国梦,中国也流行,追中国式富贵梦,也追美国梦。
一样想不择手段,一样又惧怕不择手段的舆论后果。
为了爱情,何时何地都可能遇到悲剧。
Nick的存在如此活生生凸显一个作家单纯的动机。
他们写故事,需要一个合理的存在者,同时又是一个合理的记述者,并且冷淡的从不参与和推动故事。
这是最基本的要素。
而Nick完全仅仅满足了基本功用,并没有被花费太大的心思。
可惜的是,这种小说基本要素常常给观众和读者不切实际的幻想,扭曲他们的世界观。
我们看电影和小说,他们的存在都是因为被一个虚构出来的记述者倾听者观察者关注者表达出来,即使是再简单微弱的生活小事,于是我们被激发被感动被激发羡慕,也希望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也是被放大,配以音乐眼泪凝视的眼神和华丽妆容,我们轻如鸿毛的一生也被人记录关注倾听表达,被小心翼翼放在金银首饰盒中,唯美的拍摄出来,使人们感动流泪,忍不住爱上你。
我们说羡慕戏剧般的生活,倒不如羡慕主角都有一个忠心跟随的记录者倾听者,使生活升华为经典。
像是宫中记录皇帝生活细节的随员,人家还仅仅为了生计赚钱。
可是事实是,生活中的运气,往往并没有这么大。
人人自危,没有人活着就是为了记录你生活的伟大。
成功的电影各具特色,失败的电影都会败在一个点上:做作,虚假。
《了不起的盖茨比》场景华丽,道具考究,但人物是没有特色的,没有灵魂的。
所有从头到尾,好像看了个摄影展,听了场朗诵会,没有一秒打动人。
这种电影见多了,放美国导演身上是用力过猛,中国的则是装B失败。
母语不是英语,但对白的好坏还是能感到的。
昨晚看翻拍的电影《Straw dog》,男主女主在美国南部小镇的饭馆吃饭,不用对白,光一个个的人物及其表情,已经把这个小饭馆弄的很诡异,很尴尬,接下来,吃完饭付账,男主递上信用卡,一身风尘的老板娘说:我们只收现金。
男主楞了一下,老板娘接着说:就是穷人用来付账的那种东西。
这对白多棒。
和“你心里只有天下,没有我” 相比 “老公你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吃” 显然是更接地气的对白。
你很难想象恋人之间会把天下这样的对白做情话。
我抓住每一次骂《英雄》这部电影的机会,因为我印象中就是从这部片开始,中国电影开始传染不说人话的流行病,连冯小刚这样抗体强大的都能传染(我是说《夜宴》),而病灶就是一个人:李冯,如果我见他真人,真想去啐他一脸涂抹。
接地气的对白和题材无关,宫廷大片一样可以写出很好的对白,比如《秦颂》这部电影里,秦始皇和高渐离聊天,他说,『有天晚上,我梦见一大堆的人来追我,不停的追,我跑到山上他们就追到山上,我跑到水里他们就追到水里,我跑啊,跑啊.....跑马了” 』这就是生活化的对白,放在那个场景中,一点儿也不突兀。
与《英雄》里陈道明动不动就『朕要建立一个大大的疆土』相比,另一部以秦始皇为主角的《刺秦》里,李雪健说的就生动的多。
扯了这么多是想说,电影毕竟是源自生活的东西,不接地气,就完全不值得一看,也会看的人索然无味。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个非常好的小说,非常好的故事,它讲的是有人格缺陷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放在美国那个时期背景下,就是《教父》第一集那个时代,禁酒令,淘金热后,第一次大型经济危机前的狂欢。
片中的那个表兄对盖茨比说:我们这个时代是腐朽的,我们都是一群王八蛋,但你是值得被鲜花环绕的。
(一语成谶,他很快就被鲜花环绕了)。
这句话就是这部小说的总结。
在那个人人都放弃理想追求金钱和物质奢侈挥霍的时候,盖茨比还有理想,还有个女神。
但同时他带着自己所在时代的印记,无法摆脱出身不好的自卑感,过于追求完美。
如果不是他要求黛西承认过去五年从没爱过她丈夫(这怎么可能?
),事情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盖茨比是一个终生只谈过一次恋爱的人。
所以他对女人所知甚少,对爱情完全无经验,他的精力都用在赚钱改变自己身份上,却最终不得不归伏命运。
这部空洞华丽的电影把这个美好的故事讲的支离破碎,缺乏足够细腻的细节支撑,缺乏打动人心的对白,于是事情就变得很别扭,不够自然。
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小李瘦了小李演的不错。
我写这篇只是想把自己写到哭为止,和电影、原著等等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我在星期五的下午,阳光灿烂蓝天白云的天气里,迟了三分多钟才拿着爆米花和可乐坐定位置。
我坐好的时候,尼可刚刚才到汤姆还有戴西的家,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这个故事,所以当戴西出场的时候,内心的吐槽是,金发女郎不等于黄金女郎啊,这张脸一点儿也不戴西啊。
越往后发展内心对戴西吐槽越多,肉肩膀水桶腰,这怎么黄金女郎啊。
对比柔丝从汽车下来戴帽子的亮相,那个可笑的小紫帽子是几个意思啊?
我就这么一边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内心吐着槽。
直到尼克打开门,被雨浇透的盖茨比站在门口的那个表情像是一个迅猛的直拳打在我鼻子上,整个心都酸了。
以后谁说小李子没演技我就吐他吐沫,太对了,眼神对,表情对,连脸上的每一根青筋都对。
没办法说这到底是不是个爱情故事。
如果戴西不是黄金女郎,而只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盖茨比还会这么爱她么?
盖茨比到底是爱戴西,还是爱戴西所代表的贵族生活,old money?
这不重要,反正这一切都具化到了戴西身上,所以盖茨比爱戴西。
有没有一个人,无论你多么清楚他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可是你就是喜欢他。
有时候你已经不知道你是喜欢他,还是已经习惯喜欢他了。
可无论如何,你知道你是喜欢他的。
她喜欢贵族生活,好啊,赚钱嘛,违法卖酒有什么关系。
我让整个纽约的人来我家里狂欢,不就是为了等待有一天,或许你会出现。
即便你没出现,我不还是得到机会了么。
你喜欢什么我都给你。
我过去,现在,都这么爱你。
即使你嫁给了别人,即使你也真正地爱上了别人,没关系,没关系,我依然爱你。
你撞死了人,没关系,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离开。
只要一通电话,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走。
人生大苦:求而不得。
求而不得,不是你没有五百万,不是你没有跑车豪宅大蜜。
求而不得,是你想去海底却意外爬上了高山,是你只想饮水却得到了面包,是坦塔罗斯的苦难,是你张开双臂就能拥抱到的爱人只是泡影。
当所有人都觉得你应该心满意足的时候,你却只想嚎啕大哭,你知道你再也不可能得到了,不可能了,完了。
就像盖茨比穿着粉色西装不停地对戴西道歉,他知道前一刻还真实存在的爱人马上就会化为一缕水汽,从指缝溜走,而你如何抓,也抓不住。
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爱你的希望,因为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你爱我的信念。
即使你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即使我的爱情虚幻如同空中楼阁。
可我就是这样爱着的,这是我唯一的爱的方式。
我如同爱慕一切海市蜃楼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彼岸之花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六月的晴天一样爱慕你,我们彼此都那么虚无,只有这份爱慕,却那样坚实地存在着。
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
之前看过原著,昨天去影院看了电影,感觉基本还原了小说。
特别是电影最后一幕,用打字机打出了原著中的最后一句话: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这是对整个故事的升华。
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对这句话的中文翻译,大部分的翻译是,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推回到过去。
总感觉这样翻译不太恰当,不能完全表达作者要传达的意图和小说的主旨,还显得有些悲观,我们在努力向前,却总是被逆流的河水推回到过去。
看完电影,再次沉浸在这个悲惨而令人深思的故事中,被盖茨比对往昔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特别留神了电影旁白对最后一句话的断句: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结合整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直到回到美好纯真的往昔岁月。
盖茨比努力地付出一切,他要逆着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往,找回那段美好纯真的爱情。
他说过,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回到过去,重拾那段美好的感情。
我们现在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都是为了找回当初拥有过却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比如亲情、爱情、友谊。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长久的拥有这美好的一切。
可是当我们通过努力,不断实现物质上的富足时,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逐渐忘却自己当初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迷失在穷奢极欲之中。
很少有人像盖茨比一样,在纸醉金迷之中,始终执着于对美好纯真的追求,心中的那盏绿灯始终点亮着。
这正是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
黛西说,有音乐她就能一直跳下去。其实完全可以置换为,有钱,她就能爱上你。你隐藏在花园中担心她的安危,用粗糙的杂叶隐藏住自己的身形,一片真心。哪里比得上汤姆在金碧辉煌的屋檐下告诉她,如何用冰冷的权势和肮脏的手段去逃脱罪行。在原地等待5年的只有盖茨比,他费尽心思摆脱自己的出身,为了黛西和自己的自尊心拼尽全力。因为那首歌看这部电影,不再貌美也好,衰老也好,她仍旧不爱你,她一直都没有那么在意你。黛西和汤姆才是绝配,就像男主最后说的,他们不过都是一群混蛋而已,你铺设那么多华丽的派对,灯红酒绿,以为能让她回头,让她再爱上你,殊不知她也爱上过别人,她始终最爱自己,她爱的不是你,是那些虚荣的酒和舞曲。她连你的葬礼都不愿意参加,她的眼泪从不为你而流。
改的面目全非。人物性格大变,叙事节奏混乱。那么多场糜乱的聚会戏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个时间把四角关系交待清楚不是更好么。反正是一部特别失望的作品。
视觉盛宴。
浮夸且肤浅,好似廉价土嗨迪士高
飞机上看的。。看睡着了。。
原著变成这样,不知道讲什么才好。the great两个字还是去掉吧。
他曾一生痴爱只愿缠绵过往,谁料佳人负心远走他方。他曾豪情万丈逆流而上,怎奈被浮华蛊惑,唯腐朽陪葬。他曾以为触手可及的梦想之光,最终却只能触碰到光的影子。了不起的是从生到死,他心中的那道光从未褪色,就像一道绿光,触电般不可思议,像一个奇迹。
太浮夸太奢华了,视听盛宴。
绿茶婊
很差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
逆袭虽然很爽但是没能保持住摔的更狠了。
电影拍的有点失望。有钱真好啊,我也想逆袭T^T
围绕他们的一切极尽斑斓繁盛之能事 唯独这爱本身 苍白乏力
从上海去巴黎的飞机上看完的片子,sad
视觉节奏一塌糊涂。叙事老套,表演过火。
大烂片!!!两星一星给美术一星给小李子!!!各种莫名其妙的剧情神展开,对白前言不搭后语没完没了翻来覆去还完全不在点子上,全程几度睡去!!如果有一种电影是没有尿点的话,那么这个就是了,因为每一秒都是由尿点本身构成的!!!!
It matters a lot to me,,, i was holding her hands firmly in mine....
看不懂
但看电影、配乐还有点意思、但是盖茨比了不起在哪儿还真是伤脑筋…烂片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