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用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這部電影都會顯得笨拙與生硬.只有親身去看一次,才能夠感受到音樂和愛情的美好與喜悅.在電視上看到trailer的時候就已經愛上這部電影,而當自己真正坐下來安靜地看的時候,心裡那種潛伏已久,一直默默騷動的莫名激動更是噴湧而出.Across the universe,璀璨年華在無際的繁星中燃燒.一輩子珍惜的友情.以及不可能忘記與放手的愛情.還有心底深深呼喚的世界和平與自由.在越南戰爭這個宏大的背景舞台上,溫情與冷暴力交織縱錯.觀看這部電影彷彿是在讓耳多進行一次奇異而華麗的旅行,Beatles的經典歌曲被主角們獨特的嗓音以另一種方式演繹,儘管有時候歌曲的選擇顯得有點怪異,但卻恰到好處地使電影在殘酷冷峻的時候顯得輕鬆與有趣.像Max被選去當兵時所有士兵一本正經的唱I Want You, I Want You So Bad,把那個時期所有嚴肅沉重的氣氛顯得不再那麼恐怖,幽默的諷刺讓人會心.故事很簡單,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那些平凡的事.儘管會看到繁亂的戰爭,暴力,等等等等,使這個小小的愛情故事變得複雜.但相遇,相愛,分離,掙扎,想念,再重逢.團聚,相擁.每一段美好的愛情都簡單卻閃耀著暖色的光芒.最後一幕Jude唱著All You Need Is Love,然後看到Lucy的笑容.畫面乾淨純粹而溫暖.其實有時候我想,我真的願意交換所有一切.來換取單純的為愛而愛
Beatles的歌翻唱者不计其数,从完全忠实原曲的到荒腔走板改编的,无论是摇滚爵士还是古典流行,我大抵上都听过一些,平心而论,能翻出新意翻出水平的作品不多。
喜欢的比如Bobby McFerrin翻唱的Blackbird,恣意得要死;不喜欢的比如Bon Jovi翻唱的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我恨不得把他给打死。
而本片演员的唱功都是不错的,虽然不能说个个都唱得很好或者每首都翻得很棒,但整体上的效果令人满意。
特别是Bono同学翻唱的两首,嗓音模仿Lennon仿真度还挺高,不愧是乐坛老手呀。
以上说的是一个方面,也就是在翻唱上成功了。
另外一个方面,Beatles的很多歌本身就制作过MV,而且MV的风格也基本上都是天马行空迷离诡异的。
如果把本片的很多场景当成MV来欣赏的话,可以说,这一点导演也没有输给原版MV。
好几个唱段的影像我都还记忆犹新,比如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那一段,赞呀!
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张专辑的MV合辑,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合辑。
不过它毕竟还是一部电影,而且和大多数音乐电影都是先有故事再创作音乐不同,本片就是在通过音乐创造故事。
所以不少歌曲在片中的出现和剧情是非常合拍的,甚至台词都和歌词融为一体了。
而且很显然的是,导演和编剧对Beatles很多歌曲背后的故事都相当了解,不然也没法把歌曲穿插得如此恰到好处。
而作为观众来说,如果对歌曲背景有些了解的话,就更能够体会本片的妙处了。
对于我这样的Beatlemaniac,再加上对那个年代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所以本片值得玩味的细节是非常多的。
这里抛砖引玉说上两个:一是Revolution。
这是Beatles的第一首和政治相关的作品,当时Lennon目睹了发生在伦敦Grosvenor Square的警民暴力冲突。
这首歌是Lennon对那些把他归入自己阵营的列宁主义者、托洛茨基主义者和毛泽东主义者的回应。
他虽然与他们一样渴望社会的变革,但他相信真正有意义的变革应该来自内部,而不是暴力。
这从歌词即可看出,倒是歌名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歌词中提及了Chairman Mao,Lennon不认同那些举着毛画像到处游走的“革命”学生(也许不仅指欧洲学生,还包括红卫兵)的行为。
其实他并不太想把关于毛的部分加进歌词中,只是有点赶时间创作的结果。
而在片中,Jude的观点和Lennon是一致的,然后就有了Jude去Lucy的办公地点唱起这首歌,与歌曲创作的初衷完全吻合。
二是Across the Universe。
Lennon和爱人Cynthia吵架后无法入睡而产生创作灵感,于是有了开头几句歌词。
片中也是在Lucy离家出走之后Jude唱起来的,而在地铁里出现的几个印度僧侣,Jai guru de va这句歌词正是出自Lennon在印度学习冥想时的一句禅语(姑且这么认为)。
接下来,我想离题说点别的。
这个片子是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他是拿娄烨的《颐》对比着推荐的。
那我也就说一下。
把本片单纯当作对Beatles致敬的电影来看也行,在此之上,导演亦有所指。
片中涉及了当时美国的四个政治事件:底特律骚乱、小马丁遇刺、越战和反越战、学生占领哥大校园。
别的我也就不说了,毕竟是音乐电影,但最起码有一点,片中那些再现历史的场景导演都拍得很有范儿,对于1960年代的元素的运用非常到位。
想想《颐》里豕突狼奔的那几分钟,导演对场面的调度完全是失控的,全片的叙事也是稀烂,娄导野心太大可是您能力不行呀。
然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在贝托鲁奇的《梦想家》里,还是在本片中,激进的学生堆里都设置了一个反激进的角色,而且是主角,更巧合的都是异国人。
导演在多处设置了这另外一种声音,直到最后,当Lucy发现了她那标榜和平的革命同志在亲手制作炸弹的时候,激进或者革命,只剩下一张画皮。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另外一种声音也确实是对的。
无论是巴黎,还是纽约,当年那些激进学生们如今早已成了两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回首自己的年少轻狂时,早就已经开始了反思。
而在我们的国家不是这样,很多人提起那啥啥事件,无不是热血澎湃拍案而起,恨不得再来几次再死一些人这社会才能发展才能前进。
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被“激进主义”这个魔鬼已经折腾了一个世纪,很多人还不自觉,还想继续折腾。
如今,对于五四的反思已经有学者在进行了,可是对于啥啥的反思,还没有影子。
其实啥啥事件的时候我们也有那么一位反激进的角色的,他叫侯德健,他在当时拯救了不少学生的生命。
可是,当时的激进学生淹没了他的声音,现在他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
在《颐》里,就没有这样的声音。
有人说导演能把啥啥事件搬上银幕,勇气可嘉。
可是在《颐》里,没有反思,只有仇恨。
没有理性,只有泄愤。
要再多的勇气有何用?
勇气与否,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而不是衡量导演这个职业的高下。
这就让我想起了近两年来涌现的不少反映官方讳莫如深的政治事件的电影。
从电影的角度,拍得好的屈指可数。
可是这些片子在豆瓣无一不是好评如潮,仔细一看评论呢?
无一不是借题发挥离题万里。
我们是在看电影,不是吗?
如果用政治来衡量电影的好坏,《意志的胜利》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可它是公认的好电影,就因为艺术本身的魅力。
我不是想把电影和政治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两者也本来没有界线。
啥啥事件有啥?
一个导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止的事件。
别说我冷血,这就是事实。
我的血也从没有冷,我期待着那些得不到归属的灵魂,终有一天能够在天堂里获得一席之地。
“I just don't want my beautiful daughter to get hurt.”Lucy的妈妈如是说。
真的没有什么比妈妈的儿子身上流着的血更宝贵的了。
【附录】让近来的我特有感触的一段台词:Max: Why isn't the issue here who I am?Uncle: Because, Maxwell, what you do defines who you are.Max: No, Uncle Teddy, who you are defines what you do. Right, Jude?Jude: Surely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it's the way that you do it.
就只为了Beatles,也该看完它。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灵魂该向往的地方。
片中昂扬着青年的热血与激情,American Style。
不论爱情亲情友情,都那么洒脱执着。
生命不就该这样红色、多汁、性感。
参杂其中的音乐自然是很爱,片子里饱含的反抗约莫也该赞下。
总结这中心大概可以叫做爱与和平。
红地与蓝天。
越战自然是苦逼了当时的年轻人,和思念他们的人。
嬉皮士的年代,希望他们代表的不只是异类、堕落和毒品。
All you need is love。
喜欢的果断追,梦想的果断逐。
不然岂不是很遗憾。
我的十八岁,希望不会遗憾。
他们过得恣意,纵情,那似乎是我们太难完成的。
不过,至少跟着心走。
Do what u want to do,be what u want to be. Across the Universe。
相信我们可以穿越苍穹。
本来又是抱着一颗花痴的心态来看男主角的,没想到看了这部电影后却觉得异常的沉重。
恰好用今天Mr.Chen 说的:where there is conflict,there is American.美国真的是很自私的,自以为足够强大的永远以维护和平的使者自居,殊不察觉每一场争斗,都有他们的身影。
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跨越海外的爱情音乐故事,却未料它掺杂了那么多的历史与挣扎,这部电影真的可以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角,每个人都赋予了他独特的灵魂,在这个复杂的2小时中演绎自己的悲欢喜乐。
最爱jude那清澈的眼神,每次眼睛的特写时总能看清他微微颤动的睫毛,他的眼睛会说话,他的身世,他的迷茫,他的梦想,他的归属,他以画画的那笔才华赢得了lucy的心,却也以对画画的执着使两人分离。
其实并不喜欢lucy,在jude突然说‘你的牙齿很美’的时候才料到她才是jude的归属。
我佩服她的勇敢与坚持,我也理解她那么急切想要呼吁停止战争的心,只是我觉得她太过于偏执,失去第一个爱人,哥哥远离自己生死难测让她的心难以宁静,她只有疯狂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求得自己片刻的心安。
只是她未曾想到,每个人都有梦想,别人的梦想是不能以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来衡量评估的,梦想之所以成为梦想,是愿意倾尽心力而不断追逐的,没有人能亵渎。
我突然想到了jude在英国的那个柔弱的小女朋友,敏感,不安,小鹿般的眼神那么凄楚地盯着他送他远航,她知道她不是他的那根线,所以她只能放他飞翔。
我很欣慰最后的她那么坚定的回答他“在你不再给我写信的两星期后”。
max是我觉得最可怜的一个人,我喜欢那种潇洒不羁不喜欢被任何人束缚的自己,因为很难拥有,所以当看到他不顾一切和家里闹翻来到了心牵梦萦的纽约,想要开展自己自由的天地时却突然被征兆入伍,那种难以言说的酸楚,每个人只能叹息,却无能为力。
越南已经成为了噩梦的源泉,战争,让人变的麻木。
sadie那头狂野的卷发和略带嘶哑的腔调不知道给她增添了多少味道,黑人紧抱吉他的热忱,prudence的简单,美好。
这个故事里,让我们相信爱可以穿越一切,让我们相信音乐不死,让我们相信眼神,是可以透射灵魂深处的。
是的,it's gonna be okay,everything is gonna be okay !!!
我对beatles的歌并不熟,边看边听,发现每一首我都喜欢。
两个小时看下来,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爱,无从说起的触动,但却真真切切地感受着。
很喜欢一群人坐上公交巴士外出郊游那一段,迷幻的风景和真实的画质完美结合,演员们的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有魅力。
即使被感动,我还是会很现实地思考,草莓汁真的是红色的么?
呵呵,无聊的问题,与电影早已无关。
有的电影像小说、有的像绘画、有的像音乐,大部分的是几种类型相互融合。
这部电影的故事性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在情节展开中融入披头士的歌曲,可以看成粉丝纪念偶像之作。
电影不可或缺的是其中的主题,追寻、反叛、爱情、反战、自由,这些电影里都有体现。
我来说一个主题存在的意义 人到底要干些什么呢?
裘德为什么来美国找父亲?
马克思为何退学?
露西参加反战是为了什么?
普鲁登斯经历了什么?
桑迪和乔乔又怎么爱怨交加?
相信吗?
这些在披头士的音乐中,有同样的发问。
可是,一些问题是没有人人信服的答案的,在疑问中,在十字路口中,你不知道朝哪走。
重要的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怎么做电影中裘德说的。
细究下来这话是有不少槽点,但在某种特定情境中,无法选择太多时,可以考虑下。
影片名为穿越苍穹或纵横宇宙,似乎和电影内容无关,电影中的什么东西能跨越时空、亘古不变呢?
如果有,那肯定很宝贵,市侩的你还不赶紧把它找出来卖钱。
这只是个延续。
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的延续查询之后 果然lucy就是当年这支同样讲述着年轻恋人因战争分开的MV的女主角。
所以当maxi在战场上,lucy在纽约参与革命,我差点以为又在看MV了...感觉是一样的,这个女子现实中莫不是真的反战分子?
推荐去看看Green Day
Jude Max Lucy Sidie Prudence •••一群典型的战后西方青年的嘴脸,肆无忌惮,敢爱敢恨,天真轻狂,忧伤如诗。
当然Lucy是个例外,她有着浓厚的道德气息,初来到纽约,她不适应,她的道德意识让她排斥轻视他人,后来似乎融入Jude他们的世界了,但只是暂时的狂欢,到了她结识那个游行演说家,她为他折服,这是她骨子里的正统情结所决定的,爱情可以让位与所以的正义,她的道德说辞成为她最好的挡箭牌,我看到她因为Jude去她单位闹时的怒不可遏和羞愧难当感到难过,她真真是个不纯粹的人,面子对她来说似乎更重要。
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我却深不以为然,人果然是充分被自己所不具备的所吸引,Jude爱Lucy什么呢?
美貌?
必然因素。
天真?
善良?
这就是lucy身上的道德因素在起作用了,Lucy就这样在Jude眼里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我惦记的是,那个女孩,Jude最初的女友,她是个如此平凡的女孩,似乎在Jude世界掠过无痕,她那么波澜不惊,坦然的接受了Jude的离开和忘记,那么淡定,似乎她就该安然接受•••
无意中看了一部音乐片,跨越苍穹(Across the Universe),十分喜欢。
吸引我去看的原因,是它的1960年代背景。
越战和反战游行,黑人暴乱和马丁路德金遇刺,等等。
电影的剧情主要围绕着异国男女在大时代下的感情戏,间或穿插了60年代纽约音乐家和美术家,乃至革命青年的一些事迹。
最赞的是,每到关键剧情开展之时,男女主人公开头就是披头士当年的名曲,而歌词也往往能和剧情完美镶嵌,可惜我对披头士的歌曲完全不熟悉,除了“黄色潜水艇”就是“昨天”。
说到我心仪的Yellow Submarine,本片的导演显然向这部披头士参与的动画电影致敬,《跨越苍穹》中的许多夸张的过场MV都具有浓厚的黄色潜水艇风格:是那种恨不得把电影色彩元素揉碎了摊开了摔烂了捏爆了的那种疯狂。
一方面刻意的炫耀这种将音乐和磕药后的幻象结合起来嬉皮画面,另一方面又还有从现实画面提炼升华后的唯美影像。
最后,在反战这一块,还应用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脑特效,大有库布里克老爷子的全金属外壳和发条橙子之风。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青春爱情片,革命青年片,披头士怀旧片,各个角度都可以对《跨越苍穹》加以欣赏。
@陈灼
beatles同時擁有偉大和平易近人,在他們身上完美體現雅俗共賞。
不知道beatles迷會如何看待這部電影?彩色絢爛奇幻的畫面,超現實的段落穿插,動人的音樂配合故事。
最喜歡三個部份,男女主角在湖中的相擁,超唯美又神話般的畫面。
jude用草苺創作發洩心中創傷,鮮紅的汁液,顏料,鮮血混雜中的越戰。
在美國酒吧marx唱著hey jude,和英國酒吧失意的jude,跨越空間坐在一起的畫面,真摯的友情讓人感動。
maybe love really is all we need.
超喜欢的风格~~~就是主题……我没把握……
一些片段可以当作beatls的翻唱mv来看,唯美绚烂。但总体上说,有佳句无佳章。
hey jude内会我激动了
已经被女声的autotune逼疯了
可看性不是很强。。。
《我是歌手之披头士专场》,喜欢披头士的沉默了,干嘛不去看《黄色潜水艇》,而是看这些群魔乱舞呢?
歌唱显得很突兀
Hey JudeHey Jude
gustavo推荐
20210905 收集(四)20220302 要么好好讲个故事,要么好好让我听歌。
beatles,最爱
Jude那段赞!!!!
你就可劲糟蹋吧...
是冲着介绍里的披头士的歌曲来看这部片子的,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一定要好好听听它的OST
歌曲插入得太生硬了
“披头士MTV之奇幻青春”
Jim Sturgess Evan Rachel Wood Beatles我简直在做梦.... 就好像我猜到了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压轴一样.
所有翻唱都难听爆了,尤其是Hey, Jude。操你血妈!
越看越喜欢
跟the Beatles每首歌都配的天衣无缝。。。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