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风的另一头(台),另起风头(港),风的另一侧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奥雅·柯达,莉莉·帕尔默,艾德蒙·奥布莱恩,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卡梅隆·米切尔,皮特·杰森,丹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伊朗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1970 年,传奇导演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开始着手拍摄新片,参演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和威尔斯晚年的合作伙伴奥雅·柯达,而该片最终成为他的遗作。但受资金问题困扰,最终制作过程止步于 1976 年,并很快在行业内变得声名狼藉,无法完成也无法发布。威尔斯死后..详细 >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F for Fake的升级版。后期Orson Welles的技术特点其实跟疙瘩很像,但好像之前没看到相关的对比。
纪念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也属于自己的状态问题,实在太累,前部分看得昏昏欲睡。密集的剪辑和多如牛毛走马观花的人物支离破碎的故事真的非常非常催眠....
不敢想这分镜有难写,意识流剪辑,看的脑子跟不上眼睛
真神蒙灰。天道崩坏
#2000unfinished masterpiece. Dale就是Hannaford,Hannaford就是Welles,想象一下Welles那个体格在片场对工作人员以及媒体评论家大发雷霆的场面,overwhelming,所以Huston作为Welles的化身,完美演绎了一个不得志不被理解的天才、一个不会和人沟通的疯子、一个总爱毁灭掉自己创造的美好事物的混蛋、和一个对电影事业极度热爱的艺术家。Welles将自己和自己的电影理念的一次投射,而这部电影注定会是imperfect,但对比Welles晚年那么多未完成的残稿,Netflix的重剪重编即使不能代表Welles的所有想法,但倒使得这个宏大的计划重见天日,也算是达成了另一角度上的perfect了。
有人说这是Welles的遗作,嗯...那不应该是变形金刚吗...声音最有范儿的宇宙大帝...
像戈达尔拍《再见语言》,也是意识流一般的,思考的集大成。镜头过于密集和碎片化,叙事结构也很高级,直到后期才可一窥全貌。看得非常累。我在对小男配的肉体意淫中沉沉睡去。
看不懂
The Other Side of Black-White Movies
75分。镜头切的太多太快了,对话中说一句切一个,还总是有晃动的镜头,黑白片和彩色片不停切换,而布景里总有过曝造成的白,眩晕的灯和蜡烛,穿过前景的各种奇怪的人,这就够了,还要在这样的影片里放电影,在放的电影里,还在投影一些影像。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出现,好多对话不知所云,片中放的电影好多情节不知在讲什么,也没配音,从头到尾也没一句对话,我看的头昏脑涨。
看得我又困又累。
一场乱弹奏的爵士乐自我解剖和自我建构,从电影制作本身到电影创作与评论的对抗,镜头剪辑和反打充满音乐的韵律感。看过剪得最碎的电影之一,光色变换和剧情的突飞猛转却拉长了电影时间。
奥逊威尔斯用电影的方式去解析电影人物汉那福德,片中的记者、演员乃至导演汉那福德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在试图理解杰克拍电影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一次次地放映事故正好把杰克的电影巧妙地进行了分割,每一部分都是汉那福德的一面影子投射在屏幕上,电影结束之时也是整个人物或者说观众对于汉那福德理解完成之时。
不会剪就不要剪
对于“电影”总结,对于自我的解剖
无非一趟洛杉矶夜旅,好莱坞总是好莱坞。七零年代美国黄片混合上海小姐,又是隔开一层又一层却也剖开一层又一层的导演自视。威尔斯suffer够多,唯有魔术是他最后的武器和声音,但魔术同样令他受苦。F for Fake, W for Welles. 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但男主角长得实在太像田壮壮了,他竟然是约翰休斯顿?休斯顿也会觉得自己被毁掉吗?
8#
太跳了,我告辞
迄今为止 唯一一位导演把电影的维度拉高二级 是我们感同身受 并参与其中 又全部感知 我们在看电影 也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 全程热泪观看 几乎忘我迷失
最后结尾有点寺山的味道,整部片子其实也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