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3.5星】
演配角的主角们1、这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新奇吧,虚构了一个电影的世界,这里面的人有主角有配角,还有废物2、感觉女主也没有演出那种生活中的配角,或者是废柴们的痛苦,仅仅只是电影里面的作为配角被忽视,这就很难让观众联系现实,产生共鸣3、女主换衣服那里,她的皮肤是真的白,虽然身材看起来不是很好。
她变成黑白之后(就脸上涂了灰色的粉)看起来真吓人,有点像鬼4、画面比较好看,对于被剪辑的设定(跳跃)、蒙太奇啥的,可能得对电影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人才看得懂5、女主和那个男生的爱情还是有点套路,男主就是有点傻愣愣的,然后给一些送一些东西、陪伴,然后居然就成了6、有点像《楚门的世界》,只不过没有外面的人在看,以前我们可能只是看被剪辑过后的正片,但是现在该电影让我们看到电影世界里面的所有内容
歌德中心德国电影展的第一天,许多观众奔着这一部而来,场地爆满,映后连线足有一个小时,导演非常可爱,整理一下现场问答,为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们提供一些背景。
这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她之前是学心理学的,同时非常关注社会问题,拍过一些短片和电视剧,也为青少年做过戏剧。
这些经历在电影中都有所呼应。
对她来说,拍短片是一种风格练习,从内在自我的艺术化探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影像语言,这部电影中超现实主义与温暖的日常相互交织,构成了她目前最舒适的表达方式。
而拍电视剧像是在做一种效率测试,同时赚点钱(笑她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也构成了这部片子的主要线索,对少女葆拉而言,寻找父亲的痕迹、展开折叠的社会、定义真实的自己,三者在她的成长史中环环相扣,推着她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最后推开那扇门通往成熟吗?
好像也只是人生两幕间一场漫长的延宕。
(感慨一下女主真的好萌!
至于大家关注的大量迷影梗,导演倒是表示她并不希望为这部电影设置一个百科全书的门槛,选取的雨中唱歌等场景都是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经典视听符号,重要的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制造出一个扑面而来的film metaverse,不过确实提到了阿甘正传,死亡诗社,雨中曲,等等等等,反正我是数不过来,大家可以评论补充。
谈到影片中的社会议题,导演坦白讲川普和他干的一摊子烂事是刺激她拍这部片的原因之一。
“排他”(exclusion)往往是通过定义“我们”的方式进行的,比如电影中的肤色和bgm,排他的叙事从来都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出于本质,而是一种动态的控制手段。
我认为这部电影区分于其他敌托邦的一点在于,它将情绪资本(emotional capital)作为阶级区分方式,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美国的发展相对应,人们逐渐掌握了自我叙述的语言资料,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学市场。
从创伤到愉悦再到欲望,所有片段的情绪都脱离时空的限制非线性地组合在一起,定义了“我”,就像主角们自带的bgm一样。
主角就是心理学量表中经典的“健康”形象。
影片最后显然是拒绝了被更宏大的剧本定义,但个人的自我定义仍然存在悖论的,葆拉可以自我定义为主角吗?
是否仍然需要剁着脚一起唱阿卡贝拉的他者来参与这场反叛呢?
对这个问题,导演的回答很有趣,她说她所关心的并不是定义“我”的问题,而是“我”如何重新发现那些影响了自己的人和事物,以一种互相关怀的方式定义“我们”,用这种热忱的“我们”,来对抗那种种为了排他而设置的分裂和对抗。
我喜欢这个回答,它让我想起那句,it’s the similarities we share defines us, not the differences from others.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理论的制造机器,用一种风格,在十分钟内就可以让观者产生有关电影理论、元电影理论的一系列生成演绎,这种风格的电影,就是被拿来当作研究的文本和电影理论的盐地,去给思考与感受无穷尽的现象和创意的,是电影实验意义的农田,也是电影分析文本的密场。
元电影的影像化,在电影理论层面的每个概念成为了不同的角色,配角作为配角有着属于配角的人生,她作为一个配角生活在电影的世界里,生活在故事、剧情、人物形象、属于她的配乐、性格、身份和行为轨迹中。
在这个电影的主线之外一切的可能性被归从到一个社会性的状态中,过于突出的配角会去精神病院。
而影像的画面故障,不稳定和声色的错乱也将造成属于他们生活的问题。
角色为了故事服务,出了故事这一标准之外,他的全部人生都是可以被随意处置的。
标准是什么呢?
演员来自真实生活中的一个身份,她本身属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她作为演员的身份参与电影制作,创造了一个能够在银幕上生成的故事,而同时她在银幕中所饰演的角色,又是一个基于电影理论创造的故事空间,也就是对她的职业生活所进行的故事性创作。
同时电影又是基于现实的故事空间而产生的一个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因为她的角色和她本人之间界限的模糊性,莫不如说,剧情中所出现的种种转折和高潮与电影的拍摄本身之间产生了衔接,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连系与相互成立的关系。
所以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电影所表达的意义空间中确切的意义本身,电影本身是指参与这场电影制作的工作者他们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意义与这部电影通过他们的演绎在强调电影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
也就是当把电影电影化这层空间与现实世界开始产生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开始进行对于将电影意义带入电影世界的符号化投射后,当这个过程完成后,这部电影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构造。
也就是说剧情在这时利用了电影的特性,成为了电影本身。
也就是将剧情蒙太奇,给予剧情赋予风格,给予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性赋予性格,将画面的衔接,人物在故事中的互动成为电影的可能性本身,并在这个层层镶嵌的五层蛋糕的意义空间内彼此粘连、穿梭并产生增生的含义。
当电影成为生活,当生活变成电影形式的,你可以想快速和朋友在两个空间里对话,一个并列的镜头就可以做到,这就是你的现实生活之后,这个由电影规则构造的现实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
电影形式的这个前提条件外加真实生活化组成一个故事,两者加和,或者两种概念的叠加,形成一个可以蔓延出同时具有两种概念之上的指数层次的意义世界。
这些模块之间的捏合、重组和拼贴,有时加入一些其他维度的扰乱色素,闪回或者断裂出来一个空层,就会构造出一个糕点式的多维互动。
也就是,角色和人物之间同时存在,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在不同的场景和不能更改的境况下,更适宜展现它性质和风格的身份被允许出现,但是在现实维度的时空连续意义中它并不存在,但是在意义空间里它无限,或者无数个它无限且循环在任何可能性的状况里。
有时它是角色,有时它是故事的一部分,有时它同时存在两种身份,并且它能够独立于故事去存在、旁观、预测展现的发生,而其本身可以并不在当下的场景中,但是始终在场,可以是背景音可以是音乐和笑声。
它不仅加入了现实性,也加入到了故事中,甚至是电影本身中,即电影的理论中。
于是现实也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也变成了电影与观者、电影与风格的一部分,甚至变成了电影理论的电影存在的本身的镜子的一部分。
就是“出错”。
当你分不清是电影真的出错,还是录像带出错,还是拍摄的出错,还是故事出错,还是故意的出错,出错就像一个石子,掉进了水里,即带出了声音也带出了无数水面的波纹脉路。
电影被某个人抛出的电影这块蛋糕球,翻滚产生了世界与世界。
当真实世界的网速因为音画不同步而产生延迟的时候,却不能再分辨出来“出错“的危机与否,这一切只是为了趣味,或者只是为了发生而产生。
当发生了这一切之后,仅仅是发生了,仅仅是发生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已经被选择和出现了。
你不会再有疑问和不解,困惑和焦虑,甚至心烦和急迫,因为不再有任何所谓的错误,错误被错误给消除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部分,天然的行进着。
具有完全的封闭性,像石膏和未来主义的非人类那样光洁。
她既然不是主角,那么她的生活有围绕着什么进行呢?
在故事中的配角生活中,她成为了电影的主角。
电影用故事里人物的语言告诉你这是配角的故事,但是却用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内容告诉你这完全是关于这个配角人物的完全的主角故事,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和对立号召着辩证的真实具有的相性。
这部电影的风格和想法真的非常精彩,甚至把我两年前的一个小小的想法拍成了成品,实在是让我觉得现在的电影创作可能是真的越来越疯了,不过可能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创造性,这部电影的局限是这个故事所身处的细节,去阔比电影史来说,这个故事显得较为幼稚和小儿科,审美也是非常欠缺的,带着德国电视剧古板老套的土味和僵硬,如果这个理念套在拉丁美或者你们巴黎时尚生活单品的放荡生活中去演绎,可能会非常漂亮好看。
不过德国人的这套概念确实表现的很好,可惜这部电影动静不大。
所以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整合,一定是审美与理念的结合,每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视觉上大篇幅的生存空间,它的草地应该是植物界的物种性的表现力。
很有创意主题的片子。
讲述在荧幕内的第三世界,大开脑洞。
初看世界观上,甚至相似《寻梦环游记》与《开罗紫玫瑰》的联合世界,后发现他真的创造了一个画内世界。
但又充满作者电影的风格。
在构图和色彩上又是欧洲电影的风味。
作为一个新世界观的艺术片,题材开发角度,应该是几年内电影中鲜少能够有所新意有所表达有所革新的电影了。
用男主角来代表“跳切”,形式感很足,比如利用三次剪辑爆炸重复表达“学院”压迫感,有着很多电影技术的提及(但也仅仅是浮于纸上的cue了一下而已)声画不同步、戏剧性停顿、剪刀音效代表剪辑……这些创意点就值得打三颗星了,但一般这样的片子创意多了会让人考虑故事内容是否能够匹及这样精妙的创意。
故事从寻找父亲为动机形成一个个故事节拍,浅显主题就是“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如此的通俗戏。
通俗不值得被诟病,如果一个剧本通俗且深刻他也会成为经典。
这是一个好电影,但她不会成为一个经典电影,因为人物刻画不成功。
很多uu们觉得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做铺垫太冗长了,然而真正的主题却在将近后半个小时突然间才显现在观众眼前。
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根本问题还在于女主角的人物刻画。
在她出现的前半个小时,人物动机是通过女主角考试,后来寻找父亲精神凌乱,人物动机变成了找父亲。
找父亲的过程中她从害怕、无法认同花絮人物、渐渐认同到帮助他们与他们产生联结。
表面上看这样的内容程序并没有问题,但在两个小时内要讲清楚故事的最主要方面,在于讲清楚“如何转变”。
但大多数女主角的“如何转变”是极其突然的甚至很轻易的,比如女主在结尾认为妈妈骗了自己跑出房间,但又突然舞台上讴歌妈妈,中间没有任何的情感铺垫,只有男主一句“你妈妈给你安排了一切”。
又比如她在监狱内坚定地不愿变回彩色人,妈妈说了两句不痛不痒的话,她又愿意变回去了。
影片中她什么时候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观众也会觉得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这就是表达没表达清楚。
电影工业内有关于电影艺术可以发掘的内容很多,有后期人员的光辉与蒙尘,有电影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有许多人说的电影片场就像是法西斯这个状态无法改变,有被政治操控太深找不到折衷,又或者电影艺术家们的合作有许多的各姿各彩往往A+B不等于AB……但故事偏偏只侧重在演员一个群体的主次上,主题十分随大流,和整个画面和镜头的精致艺术感难以相融。
内核挖掘的不是很深,制作精良仍然可看性十足。
多的一颗星是男女主的感情线很浪漫。
个人还是很喜欢,无论是长椅还是后来的静音无声对白和中枪都戳极了,在结尾节奏上我认为踩脚拍手那里突然破坏了美感……有一句男主角的台词还挺喜欢,“他们恐惧我们表达情感,他们不想我们听到彼此的声音。
想让我们忘记自己的存在。
但是如果你仔细听你还是可以听到,听到我们的心声”如果这个台词不是放在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这样的主题,如果片子中是现实社会折射放在其中那就太妙了。
初看简介,反乌托邦和影史致敬等让我误以为是一部背景世界观宏达,主题极高的作品,我本期待看到类似《头号玩家》那种遍地戏剧梗的作品,然而本片的观感却并非如此。
导演用了一个本可以玩出许多花样的设定讲了一种最朴素最纯粹的情感。
影片前大半部分都没有着重于表现世界观的设定,很多片子引入新的世界观会尽量的去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填充介绍和完善,但是本片基本是单线,所有的视角故事全部没有离开过女主,只从女主入手,女主未经历过的未了解未说明的,片内就不会去多表现。
导致前半段观影会让我有这个世界观悖论很多,完全不完善,就是单纯提出了几个和女主相关的设定在拍而已,接下来要怎么自圆其说呢?
中间还会觉得有些枯燥和累赘。
觉得导演浪费了一个很好的世界观设定,不去讲更精彩的故事,不去完善世界观,在这里干嘛呢?
然后随着故事展开到了后半段,意想不到的转折开始慢慢涌现,父亲的真实身份,女主的真实身份,闺蜜母亲的真面目,废材区所收到的迫害,所谓的大屠杀真相是什么,当我们正在感叹于故事的走向可能要在两方对立上落幕时,女主上台进行了自己聚光灯下的独角戏,以一出真实的戏剧心声,正式揭露了本片的主题,将影片推上高潮。
母亲才是最伟大的配角。
回看整部电影,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在铺陈将大家的视线引到父亲身上,父亲是谁?
父亲在哪?
父亲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特殊角色呢?
甚至连母亲的几句让人厌烦的固定台词都是直指父亲,母亲在这里就如同影片中的身份——配角一般,让观众集体忽略,而最后通过独角戏台词的引导我们才逐渐聚焦于母亲,影片内外呼应,角色与观众共鸣,感情达到巅峰。
母亲做出了如此多如此艰难地努力,才让女儿正常的站在聚光灯下,她不但要隐瞒自己的身份,还费尽心思让女儿吃药上学,想要她改变命运,而真正的父亲却已经到了另外故事线上,和她们永远不会相交了。
这里与其说电影是对电影制作的延伸和致敬,倒不如说是对抚养女儿长大并奉献自身让女儿成为聚光灯下主角的一位伟大的单身母亲的致敬。
在女儿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认可,勇敢展露身份却还是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指责时,母亲更是挺身而出和收到感染的伙伴们一起动手配乐,更是将这种勇敢扩大化,将主题再次升华。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世界里独一无二的角色,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不分主配。
当声效小哥在台上质问下面的观众“你们刚刚不也感受到了情绪么,不也为她鼓掌了么”时,我非常奇妙地感受到此刻我作为影院中的观众和影片内的角色们共鸣的感觉,分不出片内片外,台上台下,我们每个人既是角色又是观众,这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
为了强化这点,影片内还有很多亮点。
首先整部影片强调“情绪”是表演的核心,通过读心器表达,而音乐则是产生情绪的催化剂,很好的把表演和艺术结合,形成戏剧艺术的表面,最后回归于情绪产生的本源,形成电影的核心。
其次片内,导演使用各种剪辑的手段,比如皮肤黑白片画质的处理,剪辑的处理,音乐音效的处理,各种角色的分类,各种名词的新运用方式,以及电影创作中行为的具象化等等,都使得影片内和影片本身进行强烈的互动,给观众穿透荧幕的体验。
另外影片更注重于电影制作和创作上本身的梗,而非我们一开始以为会有的各种电影内容上的梗。
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戏剧影视作品粗暴的商业流水线制作方式,角色的鲁莽归类,台词的死板,音效音乐的绑定搭配表现,以及删减删改和谐等等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让人在感叹导演的创意时也要不禁唏嘘。
以上种种结合在一起,形成非常强烈的交互感,而且不通过任何外界渠道媒介等模式,仅仅通过影片内容即可达到,实在是神奇而美妙,不得不说在这两个小时内,是真正的戏梦空间。
而在这样的体验下埋藏着的如此真挚的情感,更让人心生感动。
《戏梦空间》应该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德国电影,而且还是有点科幻色彩的剧情片。
整个故事设定别具一格,但结尾总觉得有点不够味。
湖南企发文化的王老师说,如果是他写剧本的话,结局也许会更具讽刺意味:电影结束,镜头转向女主,她当然是电影世界的主角,主演这部反映主角和废材冲突的电影。
电影里的废材其实也都是主角或配角。
他们庆祝着电影的杀青,和嘲讽着真实世界里的废材。
这是一部为影迷准备的反乌托邦元电影,充满了对影史的回顾和调侃,“活不过一分钟”的小配角们,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电影中,社会被分为主角、配角和废材三个阶级。
作为一名“配角”, 葆拉从来只是在背景中出现,但她一直立志成为一名“主角”。
然而,就在最终考核之前,葆拉的“读心器”突然故障了,没有配乐渲染情绪,葆拉还能成功晋级吗?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被抛弃的废柴,享受一切的主角,麻木的配角,大家沿着既定剧本前进,有人享受优越,不顾一切留住优越,又有那些不愿接受命运要破除牢笼的人。
失败者的记忆被篡改,胜利者也要篡改记忆。
电影想说即使每个人禀赋不同,面对不公,也要珍视自己真实存在的每一刻,珍视感动欢笑与泪水,珍视自己身边的人,在现实意义上,平等是如此血泪交错的征途,而在情感意义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永恒,但是最后的虚空世界是惩罚还是新生呢?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影片的创意和剪辑都非常棒,像是将《楚门的世界》写出了另一个视角和维度的版本。
但是这个剧本表现出来有些直接生硬,特别是围绕着女主青春期经历的自我身份认同展开,到结尾我已深深预感到她将要把黑白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达成对“舞台”和“主角”的解构。
当成长故事伴随着阶级对立,被规训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空间一并出现,少女纤细和愈发蓬勃的自我意识无法承载如此庞大且复杂敏感的议题,便稍显疲软,也以一个诙谐喜剧感的,让我意想不到如此轻松的反差作为结尾。
这是群体版《楚门的世界》,反乌托邦的巧思之作,离佳作仍有些距离,因寻父的主线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存在间离,主题无法高效凝结,甚至最后开始歌颂母爱暴露出创作视角的涣散。
数据里的父亲怎么都查不到,场景里的公交永远都等不来,配角哪有资格载入历史,龙套哪有能力产生情感。
吞服的药片能把黑白变成彩色,偷来的胶囊能把音效当成狗叫。
我修复了故障的读心器,潜伏了废柴的地下城,逃过战火纷飞的剪辑,才明白固定台词,看雪花点电视的母亲给了我一座城堡,我却当成了牢笼。
影片最有创意的地方是将所有关于生活的细节统统转换成电影语言,阶级被划分为主角、配角、错角和废材,图书馆成了资料馆,睡觉前的活动成了蒙太奇,歌舞成了表达欢乐的方式,黑白胶片成了废材的生存形式……画面磨损、罐头笑声、马赛克、跳切等大量影视表达手法的出现,无疑是送给影迷最好的礼物。
生活是电影,人生是故事,主角一切通吃,配角不受待见,废柴举步维艰,身体还会变成黑白,姓名也被身份替代。
戏梦空间 (2022)7.32022 / 德国 / 剧情 喜剧 科幻 / 索菲·琳恩鲍姆 / 菲内·森德尔 茱莉·波维戏梦空间》:反乌托邦的巧思之作
元电影(对于制作流程/术语/罐头笑声/掉帧)几重身份(扮演者本身/扮演的角色/电影里呈现的角色)权力等级关系(主角/配角/花絮演员/幕后花絮的破碎角色)——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到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小品——映射现实问题(罢工/反抗与暴力)它一定得是产业成熟之作,才能对其进行戏讽虚假的乌托邦痕迹(反乌托邦性质)——不允许杂音,剪辑,读心器音乐/随时的出框——一种打破(内部的)由戏剧组成的人生——无历史音乐的烘托的独白——一种希特勒医院灰色技术 数字化马赛克遮蔽丑陋情绪来源于扮演,人是空壳暖色调里的人头场景31外景晚上(不断提醒在拍摄)全景——中景英雄被减掉 被雪藏审查——文化极权无名的力量“我从来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开枪黑屏 反复回放剪辑之枪——默片隧道——不同滤镜不同场景或许不需要什么实质化的权力象征出现,所有的体制就在运行中(没有人看到剪辑的人是谁,)感觉像是人种屠杀楚门的世界(门布景)“我们在哪儿”“在拍摄中”“快接近结尾了”
【第十一届德国电影展·戏梦空间·2023】设定在电影一统天下的某个未来,电影语言已成为通用语言——剪辑之枪、默片隧道、动效瓶、跳切、背景人物、花䋈人物、情景剧老板娘、一言不和就消声、三观不正就打码……当电影工业的逻辑成为治国之本,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梦幻。
人们按三六九等依角色轻重被分配到主角、配角、废角人形金字塔中去,如同现世,资源和机会只照临塔尖,底层劳碌的芸芸众生时刻面临被删除的厄运。
经过严格的上课、培训和考核,为底层也留有上升通道,但只有价值认同,天资出众,技巧高超者通过若干年的培训考核方可入选。
哪里有阶级哪里就有压迫,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为实现阶级跨越却意外翻车,最终导致大厦将倾的惨烈事故。
很像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皮克斯动画的漫改,直白形象生动地呈现阶级、制度、集权以及它们的运转。
最锥心的是女儿探寻爸爸去哪儿的过程中不断诘问母亲真相,母亲却始终用三句固定台词予以答复,作为配角,心中纵有万马奔腾,也只能使用这些分配给她的台词,不得超纲,因此才有了在礼堂革命时,配角们集体跺脚抗议的名场面。
当电影照进现实,便是导致好莱坞63年来首次全面停摆的演员编剧大罢工,表面是对抗AI,本质上的核心冲突是好莱坞的分配制度,尤其是流媒体影视上线后付费收入的再分配。
艺术源自生活,并不高于生活。
这部影片的设定很有趣。
生活就是一场场被设计好的戏,戏和台词存在与否还将受到更高层级的审查限制。
演员们也分为了不同的层级,世界观的营造还算完善,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在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世界里面人们分成主角,配角和废材。
最开始以为是想说社会阶层,有的人在世界舞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有的人被拒之门外,只能顺应规则,而有的人被动接受规则,无法在鲜活的生命中留下有温度的记忆与话语,就像是没有情绪,不需要被考虑,只需要完成自己所被分配的所谓使命,就像电视剧里没有背景音乐一闪而过的配角。
BJIFF. 群体版《楚门的世界》,反乌托邦的巧思之作,离佳作仍有些距离,因寻父的主线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存在间离,主题无法高效凝结,甚至最后开始歌颂母爱暴露出创作视角的涣散。世界观的设定是最有趣之处,背景点到即止也够用,破墙自嘲多来点就更好,就整体而言还是偏浅显且直白的初级寓言,在如何提升爽度上下了功夫,反思度不高是遗憾。配角废柴们联合起来,人人都是主角没问题,但最后的高潮太俗套!看过太多同样式处理。
形式非常好,但我还是不满足,觉得这个故事的核心还是童话的。另外不知是不是我自己的想法,好像电影中也有批评现在的主角往往是富裕无聊的中产,而以前的主角,那些工人或底层人往往只是做配角和背景人物了。这种选材的变化,脱离现实,或许也是故事主角越来越虚假,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之一。另外我觉得不应该吐槽音乐电影的情感做作,这和虚假情感不一样,是另一种表演方式
演的啥啊,故作高深,故事都讲不明白,费解。
最后的跺脚?idea不错,但故事讲述和呈现比较平庸。
我感觉整个剧情都好零散,故事也很平平无奇的平庸,不敢想象都2022年了还有人拍这种片子。。
?
设定很有意思,但是主线和主角的动机没撑起来,有偶然性但是没必然性。如果说整个影片也是主角和配角所存在的宿命,那么女主角的剧情走向冲破枷锁打破既有台词也是一种“特殊”。喜欢这种声画实验,错位、跳切、最后大家纷纷起立的告解,略显鸡汤因为建置不足,也就不够有冲击力。喜欢女主告诉妈妈的那句,“你的对白是有限的 你永远不知道说什么”,和芭比里对母亲的描述暗合。
结局感人#BJIFF23
欣赏不了
色调很好看,影视角色和操作具象化,结尾处音效静音的瞬间特别感动。用很巧妙的设定讲述了个人认同,社会阶级这种庞大且陈旧的社会话题。
这么新奇的设定怎么可以拍得这么无聊
想法很有趣 故事没新意
7/10。媒介的技术控制将困扰人类社会的存在焦虑做了深刻阐释,虚拟的电影空间中人被森严的等级划分,黑白彩色说明了外表有优劣之分,角色一旦被外界发现瑕疵(声画错位、音质损坏、图像退化),就只能和废角、错角这样的边缘人一起生活在垃圾堆,当宝拉和好友聊电话,对方的手伸出了分割画面的缝隙,直至景框变为黑域,还有角色谈话时播放的背景乐和罐头笑声,都暗示媒介对人的操纵是不自觉变化的。影片也对文化审查提出反思,封嘴的马赛克、场景和动作不连续的跳切,剥夺了人们的观看权力和思想自由,宝拉犹如一个逃离洞穴的觉醒者,她在寻找失踪父亲的过程中,逐渐确认真实的自我是一个被母亲精心伪装的废角,她的主角父亲不是因造反被取消官方档案,而是抛弃了母亲,最终她接受了自我缺陷,启发众人走出洞穴,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角,无法被外界否定。
仅仅停留在有想象力的层面。
哪怕是只是地球上的配角,也要活出精彩的一生
设定太有趣了,但是故事讲的很糟糕。
这个电影可真好睡
很想夸aber……
有奇思妙想,但是剧作逻辑和执行仍是学生水平,在没有建立稳定人物和情感关系的前提下强行用极其老套的好莱坞糖水结局上升高度,典型的高开低走。几处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也是空有噱头,并不能为电影本身叙事加分多少。似乎更适合做成诗选剧(毕竟结局都和sex education一样了),来展开那些有趣的设定,作为电影来说差不少,或许导演应该去“预备导演学院”学好基本功,不然再奇妙的灵感设定也是“废材”
又是母爱又是父爱可主角配角还有被剪掉的人物关系的仇恨都没讲清楚 看的一整个是光剩脑洞没有故事 乱的一批 这小姑娘也真够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