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静寂的鼓手(台)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不就是不断的和自己和解吗

短评字数竟然超了,只能挪到这里今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影片,我挺喜欢的。

自我救赎的内核,虽然能猜到个大概,但还是给了我一定的惊喜。

一个摇滚鼓手突然失去了感知声音的能力,这是一个接受自己「从有到无」的过程。

机构负责人说 “我失去了家人,我失去了一切,不过让我失去这些并不是因为我聋了,而是因为我酗酒”,他们不把失聪当成一种缺陷或者疾病,于是教ruben学会和自己独处,用写字把情绪外化出来,这是救赎的第一步,即「他人介入的救赎」影片的前半段几乎没有任何背景音,只有大自然传来的微弱的生命之音,直到ruben决定要做手术的时候,钢琴有了声音,然后调适设备后,世界变得嘈杂而又尖锐。

影片模拟失聪者手术后听到世界的声音,ruben的形容是「又高又尖」,确实如此,医生说你的耳朵功能还是失灵了,但是手术让你的大脑误以为你能听到声音,现在的声音和本来的声音不同,你要去适应它。

直到再次见到lu,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生活再也回不到过去。

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一个画面,ruben从lu家出来,街道上有一对少年为了滑板吵架,接着远处的钟声传来刺耳的声音,ruben摘下了耳朵上的设备,下一个镜头,争吵的滑板少年和好也预示着rubem与自己和解,世界一片安静,抬头看向天空,太阳依旧耀眼,这是救赎的最后一步,「自我救赎」然后影片悄然落幕。

影片名字也挺有意思的,「金属之声」一个是玩金属乐的声音,一个是失聪后装上“金属”之后的声音,当外部声音和内心之声和谐,自我也能达到和解。

突然想到ruben胸前的那个纹身“please kill me”,孤独感油然而生……

 2 ) 大音希声

太棒了,很细腻的电影,对于男女主角的内心刻画非常细致微妙,并且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方式,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它是一部无聊且冗长的电影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部没有配乐的影片,有的仅是有源音乐和零星几点情绪性pad铺底(并且少到几乎可以忽视)、没有配乐代表这部片子无法用音乐调动观众情绪,缩短相对观影时间,无法通过曲调让观众兴奋或失落,这对于一部电影的制作来说是舍弃了非常多的,但这也是它的伟大之处!

从头到尾,它都在用声音对观众对观众进行暗示,主观与客观的声音转换的每一个point都精心设计过,丰富的环境声动效声与男主角失聪后的主观声对比竟然能有如此强烈,不动声色地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声音对于影片、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如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运用夸张的非线性叙事法展现阿尔兹海默患者的内心世界一样,《金属之声》对于声音元素的丰富运用也使得健全人能与听障患者感同身受,不煽情,但让人久久难以平复。

在影片结尾,男主角摘掉助听器,整部片子不剩一点声音,甚至连空气声也没有,但却迎来了全片的最高潮,男主角的面部特别、平和安详的巴黎街头、路边玩滑板的男孩,一切都那么平静,但这对于他来说,却是一种悲痛到极点的哀伤,主动选择与心爱的人分别面对一无所有并艰难至极点的崭新人生,真是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impact呜呜呜我对这部片子的赞美是从一位声音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太感人了!

竟然能把声音运用得这么好!

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电影配乐的职能!

并且这是一部声音主导的片子!

能做这样的电影也太爽了吧呜呜呜最后,鲁本真的是我喜欢的那种男妈妈QAQ 看到他们相拥,流着泪告诉对方“你拯救了我的人生” 真是让人难过啊

 3 ) 残缺的万应之道

大量引入的第一视角视听感受,使人代入性极强,仿佛身临其境,看着难以置信的突聋降临之始,他暴躁的反抗以失败告终,又在经历令人心碎的离别后,日渐温和地走入友爱的听障社区,再到为了爱情孤注一掷接受手术,却发现正常的生活已经全是奢望,世界尖锐嘈杂,美妙的歌声也变得刺耳,最终不堪其扰,拔掉人造耳蜗,开始主动接受绝对的安宁。

自始至终,我无所选择,内心备受冲击,与角色一同揪心、窒息、绝望。

恍然意识到,哪怕仅仅是“正常”的身体和生活,都是一种莫大的恩赐。

突如其来的残缺实在太残忍,最难的是如何接受无法失而复得的人生。

不止是听力,人生还充斥着各式各样珍贵的逝去,在无法实现失而复得的理想之际,学会和自己讲和才是万应之道。

既然无法再选择廉价的幸福,那就接受高贵的苦难吧。

当然,我也知道远远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轻飘飘的“接受”二字后,有多少次崩溃的发问“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我偏偏这么不幸”。

对于没有信仰的我们而言,这个问题仍然似乎难以回答,处境也难以接受。

影片里用听障社区来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社区的理念很有意思,也有普适性。

困境无时且无处不在,不要把失去当成缺陷,要视其为生命不同阶段的新体验。

推之四海,或许,以相同的信念构筑起牢固的信任,围绕以充沛的集体友爱与支持,再辅之以自己葆有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敏感,破局会变得容易许多。

 4 ) 老罗在怎么用力也敲不出和小麦的共鸣了

开头罗德曼和麦当娜在小剧场开演唱会热火朝天,老罗架子鼓敲的如雨打芭蕉。

老罗和小麦开着房车愉快的环游加演出。

幸福来的太突然,一天早上老罗如平常般起来做早点做俯卧撑,突然发现自己失聪了,从此走上了迥异之路。

小麦回到父亲家继续摇滚之路,天天抖音最火的明星。

老罗加入互助组,妄图逐渐适应自己是聋子的新角色,几经融入,老罗学会了手语学会了与其他成员间的娱乐,这里就像个世外桃源。

老罗始终忘不了小麦,终下决心,卖了所有音乐设备和房车,坐了昂贵的设备植入手术。

世外桃源已经不容他了,他毅然唱着一无所有奔赴小麦。

恰逢小麦夜晚开party,面对嘈杂的环境老罗突然明悟,晚上啪啪啪也没有了性质,一大早老罗背起行囊消失在清冷的晨曦中。

生活只能独自面对,失去的注定不是属于你的,要学会适应改变,才能坚强地走下去。

留恋历史永远不敢直面未来!

故事教育我们,别吸毒,即使戒赌4年也会有后遗症,而且不可逆,等到失去健康才追悔莫及,而且会引起一连串失去更多

 5 ) ”金属”之声

以为会是非常嗨的摇滚乐,没想到是个自我最求和救赎的过程。

金属之声又是大鼓的金属乐又是利用类似扩音器产生的声音,电影名不错双关。

其次在剧情里面前半段甚至大部分是非常通俗的拯救心灵的过程,然后重回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行。

但是有个x因素就是她女朋友,他女朋友本身家境优厚,但是因为想反抗父亲就离家出走了。

跟随着男主一起巡唱。

然而就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她(男主女朋友)在回到自己的父亲身边之后,变得温顺了,变得与上层阶级的人进行客套的聚会和交流。

当男主发现这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了。

他走到路边,才知道要接受真实的自己,为什么想拼命做成”正常的“自己,为什么听不见就是残疾,也正是因为这个反套路的结局,才不让这部电影落入俗套。

结局让我想起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区别,一个热血青年,一个平稳,安静只想过正常的生活,难道老了就会这样吗?

并不是一个热血青年可以一年之内变成稳定老人,老人也可能一直如此充满热情和激情。

只不过是因为大部分的老人经历了更多的酸甜苦辣的事情罢了。

 6 ) Q&A访谈 《金属之声》导演与他的声音记忆实验

金属之声(Sound of Metal)是Darius Marder导演的一部长片作品。

我所在的电影课上有幸请到他在线上分享金属之声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Marder导演的电影哲学,他对于电影饱含的热爱以及对电影制作的谦虚态度。

以下是此次交流的大致内容。

为了更简洁地呈现导演的想法,我对内容进行了部分删改。

Q(教授):你能否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影片的创作源泉?

你是如何想到如此设计声音的。

A: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我朋友所制作的、但并未最终成型的纪录片。

故事本身很有意思,而对于声音的探索其实是我一直所感兴趣的。

很多电影中有第一人称镜头(Point-of-View Shot),所以我想有没有可能去实验一种Point-of-Hearing的声音设计,来让观众更好的和角色共情。

而Ruben听障的“人设”恰巧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产生了反差。

所以这部作品更像是我两种兴趣的巧合的结合。

同时,Ahmed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演员。

他完全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他身体上的纹身也花了我们很长时间去完成化妆工作;在拍摄过程中,他也一直带着那些纹身,因为这也是Ruben这个角色重要的一部分。

其实我更好奇你们(指学生)是如何感知这部作品的?

你们可以提一提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Q(学生):你也拍摄过很多纪录片。

你觉得你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拍摄虚构叙事电影的风格?

A: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纪录片一直被认为是记录“真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不需要做。

我一直认为,世界原本发生的事情才是真实的,而当那些事进入摄影机时就变成了假的。

举起摄影机试图什么都不做来记录“真实”是不可能的;纪录片和虚构片都是如此。

所以这两种体裁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你都需要做些什么,让摄影机中本身虚假的东西变得更加真实。

我的兴趣点恰巧在于“真实”,所以这可能也是虚构片和纪录片对我来说并没有天差地别的原因之一。

其实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

这三部分分别是:Sound, Of, Metal,其实也就是片名的三个词汇。

Sound,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影片一开始的那种“噪音”,也就是Ruben原本生活的世界;Of指的是他进入到了聋哑人社群,于此成为了一个群体的一部分;Metal(此处Marder导演“采访”了几个同学对这一部分从何开始的看法)指的就是人工耳蜗那种金属般的声音;其实也是和摇滚乐那种金属般的声音的一种对比和反差。

我们的身体对声音有着记忆,并且从身体内部感受声音。

我对我们的身体如何感受那种记忆很感兴趣。

影片的第一人称听觉有三种形式:失聪前正常的听觉、失聪时的无声、人工耳蜗的金属声。

第一种和第三种声音形成呼应,而失聪的无声和结尾摘掉人工耳蜗一镜形成延续。

影片实则是对这种唤醒观众对声音的记忆的探索。

Q(学生):你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如何决定何时使用第一人称听觉、何时使用客观的声音?

A:在电影中,你可以很容易地在几个故事线之间来回穿梭。

你不想一直聚焦于一个角色身上,因为这会让观众产生幽闭恐惧(claustrophobic);并且,只关注一个角色会导致无法灵活的操纵时间线。

但是,完全聚集于一个角色可以让观众更极致地和角色共情(Hyper-empathy)——这是Roger Ebert所提出的。

我很关注电影中的“共情”。

电影是一种共情力很强的媒介。

但这种共情力是有条件的。

我经常拿Morgan Freeman在March of the Penguins (2005)一片中对企鹅的论述当作例子。

这种过度解释影像的方式放弃了让观众在身体内部感受电影、并且切身带入并成为那个角色的力量。

金属之声这部电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自己就是Ruben,否则的话影片的结尾就会变的很平、很无聊。

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时,如果你们没有觉得自己就是Ruben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在乎这个时刻呢?

Q(教授):所以这也是我一直说的:角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座椅上的观众。

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结尾,你想让我们得到什么、如何感受?

你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A:结尾其实很开放的,这取决于每个观众如何感知。

我不想告诉观众他们应该怎么想。

我也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每个人的共情是真的因为每个个体的不同背景而千差万别。

我现在在法院的一个屋子里,然后我刚刚在走廊里碰见了一个人。

他说:“哇!

你是不是就是那个电影的导演?

我有一个想法要告诉你!

”我说:“好啊。

”他说:“这是个很有趣的电影,但我就是不喜欢那个家伙。

”(观众笑)我说:“哪个家伙?

”他说:“就,就是那个主角!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主角。

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真的很棒。

”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评论。

我问他:“你喜欢迈克尔柯里昂吗?

”他说他很喜欢。

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他喜欢杀人的角色。

(观众笑)所以我们对角色的好恶真的很有趣。

当Ruben摘下人工耳蜗时,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个结尾非常的讽刺;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个结尾很悲伤。

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是Ruben的话,他们会想回到聋哑人社群中。

我很喜欢观众们的这些反应。

他们的感情不是被设定好的,而是自发的。

Q(学生):请问你是如何去做影片背景的调查研究的?

如何让你的电影更加贴近真实?

A:对于我来说,真实是最重要的。

我有和聋哑人社群共处多年的经历;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硬核、朋克音乐。

除了聋哑人社群的世界之外,影片中的摇滚音乐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不是笼统的音乐世界,而是一个具体、真实的音乐世界。

我们能够达成第一次看到Ruben听力受损的那一幕,其实是很真实而且很难得的。

在拍摄过程中,如果一个不该说话的人说话了,制作费会因此而提高。

有个叫Surfboard的布鲁克林乐队和另外一个叫Farmakon的乐队实则是在那一场戏中的。

拍摄那场戏的技巧被我们称为“五五开”:我们不拍场记板(clapperboard),所以录音和摄影并没有“官方意义上”地工作,但其实已经秘密地开始录制了。

所以那两个乐队的成员并不知道自己在戏中——他们处在一个很真实的状态下。

而且大部分的制作团队也不知道我们偷偷开始了拍摄。

所以,一旦有一个不该说话的人在那场戏中说话了,我们就完蛋了。

我这样做的初衷是想让场景变得更真实;而Ruben突然从那个真实的世界中“退出”,看着他熟悉的生活从身边溜走。

而场景的真实需要真实的乐队以及乐手间真实的交谈。

所以,那场戏看起来很简单,但想让它真实其实需要花费很多精力。

我很高兴我成功了。

当我在看那场戏时,我可以感觉到从平凡生活中“出局”的那种失落感。

而对于聋哑人社群中的戏来说,真实也是同样重要的。

聋哑人是无与伦比的、最好的演员,因为他们“听”得很认真,也更会“听”。

他们在对话中更加的专注,因为他们不可以分神。

你不可能一边打手语,一边看手机;你必须非常地投身于对话当中:不光是眼神交流,还是身体上的交流。

这种在交流中的“存在感”是聋哑人所独有的特质。

我们是被邀请进入聋哑人社群,而非直接闯入;影片亦是如此,观众是被邀请进入聋哑人的世界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Ruben刚刚进入聋哑人社群时,没有字幕来解释手语的含义。

因为对于有听力的观众来说,他们在社群中是少数群体(minority)。

只有当Ruben会了手语后,观众才得以得知他们交谈的内容。

Q(学生):电影中没有明确给出Ruben在聋哑人社群中所度过的时间长度。

你想让观众感受到的消逝的时间是多长呢?

A:你觉得度过了多长时间?

Q(学生):大概是一年?

A:你能感觉到如此长的时间流逝是很好的一种感受。

我觉得你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第一,在影片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加入字幕来阐释时间这一概念。

但这样做的目的/结果是让观众察觉到“作者”的存在。

作者每一次将信息直白呈现在银幕上,其实是在展现作者对信息的掌控力。

是否以此方式呈现电影决定了观众如何“视听”(原话为muscle):他们的自发的视听是否被利用?

还是被动的接收信息。

但我认为,我们人类喜欢去调动脑子的肌肉,主动的参与进电影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能感知时间的流逝唯一的途径只是银幕上的信息。

当此种电影语言被运用时,观众是更靠近(lean forward)银幕,而非远离(lean back)银幕的。

这其实是Paul Schrader的电影语言。

我很喜欢他的理论。

他主要研究transcendental filmmaking(沟口健二、布列松、德莱叶为代表),其实就是关于我们是主动参与电影还是被动接受电影的。

我很喜欢观众需要主动参与的电影。

回到刚才你问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银幕上给出的信息来推断时间的消逝:第一,Ruben会打手语了,所以他至少得在聋哑人社群大概5个月左右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工耳蜗的完成以及Lou的态度转变,这证明时间一定是很长了。

但具体的时间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

Q(学生):我很好奇制作的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了声音设计的多少比重?

有多少是在拍摄完成后重新设计的?

A:如果说所有的都是按原计划那样进行的,那我一定是在说谎。

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postproduction中完成的。

有很多声音都被削减了,虽然我知道原本的声音会更加深入人心。

影片的首映是在多伦多,有位观众心脏病发作了,随后去了医院,因为影片的声音太“过度”了(too much)。

我在制作过程当中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声音能够小小地伤害到观众,但又不至于伤的太痛。

这其实是和观众在声音上达成的协议(contract)。

这种协议也是我做电影很感兴趣的一点。

金属之声的结尾也是对我这种理论的一种检测。

这种协议简单来说就是用声音来界定Ruben的世界和外部世界。

我在影片的初期就和观众打成这种协议,于是观众便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作为导演,我很讨厌我们在拍摄前就以为我们什么都知道了;拍电影的过程就是我们发觉自己并没有那么聪明的过程。

最后,很高兴可以和你们进行交谈,祝你们在这个美好的电影世界中有好运。

它真的很酷。

 7 ) 接受or“纠正”

在全片进入后三分之一时才终于出现主题『金属之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前三分之一真的很棒 觉得肯定会是个好故事 就是观影的过程会折磨 心里期待值拉满 真的有一丝当时看《痛苦与荣耀》的感受了结果中间三分之一 敷衍的剧情推动和烂俗走向 大家(也可能只是我)想看的难道不是主角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如何去接受到慢慢地重新融入一个新的社群的过程么 结果在金属滑梯两端借由音乐达成的一次心灵交流下瞬间快进到岁月静好了就在忍不住想骂的时候 后三分之一带着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主题它来了整体故事确实有拉回来一点 尤其是和Lou最终解开心结(好像也不算?)的时候真的无声胜有声了 结尾也有一丝触动 但还是很失望于当中被猝不及防被喂一口屎☹️『Find the silence of stillness, it's the Kingdom of God, it'll never abandon you.』但凡能做邪教头子的真的是有人格魅力的(雾)P.S. 真爱听力 远离重金属乐#SIFF2021/8 @沪北

 8 ) 大家真的不知道男主为什么最后和女主分开吗?

为什么要离开?

因为爱,以及和解。

重新看1h50mins,男主和露易丝说未来两人的生活时,女主低下了头,仔细看她在做什么?

在抓胳膊。

整部电影都没有告诉你男女主到底有过怎样的创伤,但是整部电影其实都暗示了,他们两个是成瘾者。

女孩是自杀成瘾者,她在自残之前习惯性动作就是抓胳膊。

遇到让她感到不舒服或者有压力的事情时,她就会无意识的抓胳膊。

男主看见了,所以明白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这时候有一个长达几秒的沉默,接下男主说了一句全电影最感人的台词:“it‘s ok” “what?

”“it’s ok Lu”刻骨铭心的爱也不一定是捆绑,有时候放手也是爱。

有人说这部电影过于压抑。

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很治愈。

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哪有什么双向救赎,都是自我救赎。

我遇见你,我爱上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我和你都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和解,也与这个世界和解。

然后我们彼此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离开我会变成更好的你,那我们就分开吧,因为我也找到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式。

 9 ) 失聪与重金属的碰撞与融合

《金属之声》是一部由达里尤斯·马鲁德执导,维果·莫腾森和艾莉森·托尔曼主演的电影。

该片以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为主线,讲述了主唱鲁宾因听力问题逐渐失聪,最终在乐队成员的帮助下,找回自我、面对困境的故事。

电影通过鲁宾的视角,展现了失聪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挑战。

在音乐的世界里,鲁宾是舞台上的王者,他的嗓音犹如金属般锐利,充满力量。

然而,当听力逐渐丧失,他开始感受到与世界的隔阂。

这种隔阂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喧嚣,更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影片中,乐队成员与鲁宾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也伴随着冲突和误解。

当鲁宾陷入困境时,他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音乐和陪伴,帮助他重新找回自我。

这种情感纽带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友情的真挚,更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

《金属之声》还探讨了听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听力问题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障碍,更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

鲁宾在面对听力丧失时,经历了从困惑、挣扎到接受、克服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更让他学会了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电影中的音乐元素也是一大亮点。

重金属摇滚与失聪的主题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音乐在电影中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慰藉。

通过音乐,鲁宾与观众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金属之声》是一部充满力量与感动的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失聪与重金属的碰撞与融合,通过情感的纠葛与音乐的渲染,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与珍贵。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思考了听力问题对个体的影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勇气和坚韧的力量。

 10 ) 鲁本之于露:男友其实是我妈

鲁本和露的relationship非常有趣,就是我一直想描述的一种非主流relationship的典型体现:在男女感情关系内部,相较于男友,鲁本的角色更像露的母亲。

在遭遇突发耳聋时,鲁本很少崩溃,惊恐不安也是独自一人时处理消化(洗澡时)的。

一般来说接受这样的打击就需要很久的一段,但鲁本简直是迅速接受了惨烈的状况并迅速开始寻求解决之道,偶尔的崩溃也是因为和露达成不了解决方案上的共识——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影响到他和露的乐队的安排,或者说影响到露(似乎刚开始好转)的生活:露有自残旧习,也似乎是刚从毒瘾中戒断成功不久。

尽管鲁本和露同在一个乐队,住同一辆房车四处开着巡演,分享着同样的生活节奏,但我们可以一眼看出鲁本是完全围绕着露转的:他做饭、搞卫生、开车(即使聋了这么不安全的情况下也是他开,露在旁边睡觉),乐队打杂的事情也是他的(摆摊卖周边T、维护器材),但乐队的决定却是让露做(今天卖什么样的T,巡演下一站去哪儿)。

我们看到之前他提前很早起床独自准备好非常健康(还难吃)的早餐,敲鼓槌叫露起床温柔得像叫孩子起床上学。

他和露的相处方式也很有趣,有大量的肢体接触,拥抱时大范围地将皮肤贴上露,几乎想将自己整个投入露身体里,但这触碰与偶尔的吻都似乎完全不带性冲动。

之后我们知道,四年前,他是在露母亲自杀后捡到了露,照顾当时情况很差的她,让她和自己都戒了瘾走上了健康的生活,还培养露成了小有所成(离开他也有乐队示好)的主唱。

——很像个育儿有方的好妈妈吧,而且比露的亲生母亲做得还要好。

在两人刚刚步入正轨后,鲁本遭遇了突发耳聋,按此类文艺作品的套路应该是男性角色先崩溃很久再由女性角色抚慰并鼓励他面对,这次不是,聋的是鲁本,一心安慰露迅速考虑耳聋后怎么继续巡演的也是鲁本,还不知道严重性先瞒着别人然后对病情轻描淡写安抚别人的也是鲁本,稍微崩溃一下后看到露受打击又赶紧振作起来的也是鲁本。

而他不愿留在互助会并不是因为不想治疗(手术贵多了,难度也大,他倒是很积极地要做),而是怕“我不在谁来照顾你呢”,最后居然是露以自己来威胁他留下来“你如果hurt urself我就hurt myself”,即使他屈服了,也是坚持“你爹照顾不了你”“你在你爹那里过得不好你立刻回来,我会解决的”。

而他离开已经适应得蛮好的互助会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看到露没有他也能独自演出了,便惊恐万分地迅速去手术+去见露——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离开了露的原因,并不是他不爱了,也不是露不爱了,而是他发现露不再依赖他了。

现在露没有他也能过得很好,反而是想到如果和他再次上路却焦虑得挠手臂,他看到后立刻就放弃了:他意识到自己变成了露焦虑的根源。

从露的支柱变成了困扰,这样的理由使鲁本选择离开时也同样是出于一种非占有欲且不出于情欲的爱,他一直说“没关系的”“你是我的全部”“你是我的生命”,但哭得像个骨肉离巢的鸟妈妈。

这种relationship的type也不是特别少见吧,但是由于照顾者一方是个男性,就很少见了,挺有趣的。

 短评

BJIFF2021 英皇 4.0 个人北影节收官场,超出预期太多,理性上问题很大,比如男主不非得是摇滚鼓手,又比如中间的一段一句对白没有的融入聋人群体的戏,和前后都很割裂,但是感性上太多因素导致我对这次观影的情感浓度极高,一是看到友邻分数不高期待值极低,惊喜感爆棚,二是本来没买这部,临时有空能看,我问暗恋的他,我要不要去,他特别坚定的鼓励我去,三是5点半在二环打车绝壁堵死,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冒雨坐地铁赶场,辛苦程度也是这么多年电影节赶场之最了,当然这一切还是源于我有get到并且毫不排斥电影传递的情绪,于是才能在上述因素的加持下一下子顶到头,想想其实这样的收官方式比用一个5星的仁心与冠冕要好啊,将来回忆起来,北影节要只是一场一场的看电影,多没劲啊

4分钟前
  • 【龍】在我心
  • 推荐

音效做的太厉害了,结尾看完很平静。

6分钟前
  • doge27
  • 还行

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力,你不断挣扎,试着去挽回自己的听力。可你当再次拥有“听力”时,自己听到世界已经不是当时的世界了,于是你拔掉助听器,整个世界彻底从内而外的宁静。

8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很少有电影可以将匠气转化为生猛,这部电影做到了。一定要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声音设计和演员的表现力都几乎是无可挑剔。

11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一个突然失去听觉的鼓手,重新适应社会的故事,情节有点俗套,好在人物的转变还是比较完整,而本片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声音的设计,在自然声音与男主的聪后的主观声音之间转换,让观众有比较强的代入感,然而观众的这种代入感永远也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他永远也回不到从前,所以男主最后也进行了他的选择,也因此首次感受到了“平静”。7.3

14分钟前
  • oozy
  • 还行

Riz可以接班高司令。

1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Riz演得真的好好,在电影院看的音效视听感太棒了,声音设计特别好,非常能理解听障人士的感受,剧情就是非常套路的自我救赎,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第三幕开始感觉突然不是一个电影了的感觉?结尾也有点棒。@BJFF

19分钟前
  • 你们结婚吧
  • 还行

不太能跟上本片思路…主演去互助小组的时候我心想他这种摇滚青年肯定是没法过这种清教徒生活的,不是说这种religious气息太浓的互助小组本身有什么不对,但是两者气质冲突太大不可能调和的。所以我猜大概10分钟后主演就会逃跑然后继续拍他和摇滚纠缠的事,结果片子接下来拍了1个小时这事?what?我整个人就懵逼了。所以这片子为什么要叫《Sound of Metal》,我看叫《Sound of Inner Peace》恐怕更切题点(有豆友建议叫《deaf heaven》,好!)

22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7.5,缺乏惊喜,最后部分崩的厉害,结尾的长镜头不错。anyway,与自我和解。

26分钟前
  • Kryten
  • 还行

开始的金属音乐挠心发泄的声音,到最后鲁本听到的,助听器过滤后听起来同样挠心和无奈的女友和父亲的合唱,结合二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乐队经历,这应该是讲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生活似乎不论你做什么选择,都会面对这种希望和绝望交织的状态,影片最后男主角取下助听器,似乎找到了老师提到的平静,可是豁然开朗的结局其实有点拉低了影片的调性,片中对音乐的使用非常克制,到最后出字幕却忍不住鸡汤了起来,失聪学校那部分可能有些带偏了观众的期待,片子对于主角聋了之后寻找人生答案的过程似乎过于集中于女友,使得片子在主角内心描写的挖掘上少了很多层次和内容,最后主角去找女友,二人都没有重新合作表演一次音乐的戏份,甚至,都没有聊音乐,似乎不能打鼓就不打了,最后变成俗套的,我放过你,也放过我自己的结尾,视角还是窄了,有些可惜。

28分钟前
  • 毕兹卡
  • 还行

年初中耳炎发作时,很久未联络的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消息,推荐我看这部电影,当时看了介绍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在大银幕观看,声效逼真到耳朵好像又聋了一次。当一个鼓手听不到声音,等于切断了他和这个世界的联结。然而,在躲进封闭的舒适圈和直面不确定的未来二选一上,他果断选择了后者。很喜欢结尾那寂静无声的留白,让这部电影没有走向俗套的煽情路线。

3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烂片! Riz是好演员无疑 戴上兜帽瞬间变混混了

35分钟前
  • 我也不在乎
  • 很差

料将拿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40分钟前
  • 木拉提·麥麥提
  • 推荐

在自我妥协中抗争

4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Have you had any moments of stillness? 从遭遇变故到百般应对,从拒绝丧失到寻求复原,从挣扎再到释然,谈何容易。声音处理用心,值得在影院体验

43分钟前
  • blacktea
  • 推荐

在一些黑暗国家,人们所经历的困境,远比男主面临的要凌厉、残酷得多。但是请注意,当我这么讲的时候,我缺少了对男主的理解。恰恰影片在让观众理解、带入上做了很多,比如为了让我们感同身受,它有最恰当的声音处理。由此我所想的是,男主的困境能被如此精心对待,而我们的电影人在面对自己的故事时,远远没有做到这些,只是在消费苦难,真诚所剩无几。

48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杜比全景声 音量。。比较费耳朵 整部电影观感不像美国片 反而比较欧洲。。 听障社区的出现就很。。俩人室内对话也是走向奇特 节奏较慢第三人称听点和第一人称的转换比较突出 整部搞下来也比较累 单镜头内的转换很亮眼(耳 不禁好奇其他电影如何表现听障人士(主角)结尾从女友歌声推进到男主特写 声音果然转换为主观 从外部强势进入到内心 这个时间点就是很必要的 以及结尾摘下助听装置的瞬间

52分钟前
  • 泡在茶杯里
  • 推荐

不是部令人愉悦的电影

57分钟前
  • 豆友b8aeK2WIco
  • 很差

3.5。声音设计较为出彩,带入到听障人士的无声世界,破碎的人生也不失为一个精彩的人生。

60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很一般,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叙述。从抗拒到释然,中间相当拖沓~

1小时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