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非凡暴行,以及可怕残忍的战争行为,人类情感注定难以释怀。
荒唐的优生学,让无辜的民族因区别产生厄运,坠入恐怖和黑暗的深渊。
宗教式的纳粹主义宣传,带着面具的极权理论必定会有预谋地摧毁一个民族所珍视的一切……当一切都面临崩解,当大部分人麻木接受“新秩序”,他们或被恐怖势力威胁,或永远地陷入绝望,但也总有人维护人性中的善良。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历史无法重新来过,黑暗和残暴将成为一代人永久的创伤,但善良永远会被铭记,会成为一个人困苦一生的希望所在。
“这是最后一件外套,根据你送我的式样做的。
”“45码,还是蓝色的。
”“我们回家。
”(这段直接飙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儿女准备送他进入养老院时,拖着病腿不告而别前往波兰,只为去给在战争时期他的救命恩人送一件外套。
在时过境迁的70年中,老人并没有任何关于对方消息,海关甚至因此不让他入境。
住旅馆时被人盗走了所有钱,又不得已向自己的女儿低头借钱。
但他最终还是冲破重重困难、竭尽所能找到了他的老朋友,履行了他的承诺。
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西班牙马德里,然后坐火车去波兰华沙,中间在法国巴黎转车。
一段事故频发,跌宕起伏的旅程。
这位老师前往的这段旅程,不仅仅是时空的穿越,更是心结的消弭。
作为纳粹大屠杀的犹太幸存者,70年前恐怖的经历,在旅途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老人眼前。
他辗转几个国家,在路上向他新认识的人一次次地讲述他内心那段黑暗的回忆。
这位老人得到了每一位陌生人的关怀或道歉,最终他见到了蓝色外套的主人,得到了温暖的归处,也得到了心灵的疗愈。
也许我此生无法原谅你们曾带给我的巨大伤痛,但我仍然感激,感激在我破碎困苦的一生中遇到了许多温暖仁厚的人,他们为我这不堪的人生增添光彩,变得明亮。
有些人如果不去见,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很庆幸,他们见到了,他们都还未忘记彼此。
今天看了一部关于犹太人与德国的电影,这是一场时隔70年的对话,整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位8二战幸存88岁的他亚伯拉罕不远千里去波兰寻找救命恩人也是老友,履行自己承诺为老友送衣的故事。
从电影一开始,老人要求全家人一起照一张合照,但其中有一个孙女偏偏不喜欢拍照也偏偏他最喜欢的一个孙女,这就难到亚伯拉罕了。
最初不知道他照合照的目的,看到最后才知道。
后来孙女跟他谈判,要想我跟你们合照可以,但我要买一部比这台手机大一点还有一个按钮的Iphone6,售价1千美金。
老人一听这么贵,不行,怎么能这么惯着。
最多给你200美金,孙女一句句的“我不喜欢拍照”打击着老人对合照的渴望,但老人内心觉得照片非拍不可,最后老人说“800美金,不能再多了。
”孙女一听“行,拉钩成交”,然后老人说了一句“你太让我失望了,这么快就妥协了,我本来想给你1000美金的”。
没想到接下来孙女的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了,孙女一听1000美金,然后说“我骗你的,那部Iphone6其实只要600美金,还有200美金是留给我自己的”。
充满趣味又意想不到结果的一次对话,一句“我骗你的”,让看客有两个想法,第一以为她后悔800就成交拍照了,第二,原来是女孩调皮的糊弄了他爷爷。
最后他们愉快的拍下了一张合照。
犹太人的聪明由此可见,就以一张照片开头并很快的结束了这个话题。
其中有一个镜头特写了老人亚伯拉罕身上的一串数字编码,对二战熟悉的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当时德国人抓犹太人去集中营刻下的。
他能从集中营活下来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当时就是那位远在波兰的人不畏德国人而冒险救下的他。
但因为当时在集中营里受了很多苦,导致一条腿坏死。
老人有一大家子人,有一个女儿因为不肯对他说好话,说了她自己的想法而被赶出门,但在他看来没有一个是对他孝顺的,因为他的儿女卖了他的房,分了他的钱,第二天还要送他去截肢然后送他去养老院。
经受过德国人摧残的他,一生充满故事的他,内心的想法肯定是与普通人有着区别。
所以他不愿意被这么对待,当晚就扔掉家里钥匙,开启了他的波兰之旅,说走就走的气魄让人心生佩服。
这场波兰之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难的是他内心的恨与恐惧阻挠着容易的是因为心存对德国人的恨与恐惧而帮助着他,矛盾又不冲突的一个点。
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天都是帮着你。
这句话就完美的诠释了老人亚伯拉罕的这次旅途。
第一件事,刚上飞机就碰到一位把脚放在他座位上的同行客,都说老人都是越老越糊涂,但主人公就是越老越精明。
一看这种行为这种情况,也觉得那个年轻人没把他当回事,他就上演了一场”无知老人“的戏码,一直问一直问着那个年轻人,而年轻人在不想理睬的情况老人依旧不依不挠的问,最后以至于那个年轻人不耐烦直接走去了其他空闲位置。
最后老人做了一个动作“把座椅中间的把手扶上去,横躺在几个座位上”。
出其不意地坐着变成舒适的躺着。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他是越老越精明了?
有趣的画面。
更有趣的是,最后下飞机后,因进入欧洲需要往返车票,老人没有,直接用钱贿赂了那个管理人,而刚好那位不礼貌的年轻人也在因此事而发愁,又刚好碰到了这位老人,老人给了他一沓钱,最后他们都顺利进入了欧洲。
最后到达华沙时,那位年轻人说“谢谢你的帮助”,老人对他说了一句话“不需要,有人跟你说晚安的时候,你就该放下你那该死的杂志,有礼貌的回应”,最后那位年轻人说“在华沙你想去哪我就载你去”。
先帮人后教训人,最后年轻人真的就是老人在华沙的司机了。
在华沙还有一个画面,就是住宿钱财全被偷,以至于没钱继续前往波兰,最后不得不寻求当初被赶出门的女儿,因为她就在华沙,女儿也因内心有些许怨恨,给的钱刚好就是其他哥哥姐姐卖房分给她的那部分,在这里还给了他爸。
当时女儿说的都实现了。
当初因为说实话而被赶出门,如今老人因为不听信女儿的话而来找她寻求帮助。
忠言逆耳利于行大概就是这样,很多人更喜欢听好听的,但往往难听的你才需要听进去,去反思自己。
不至于最后像这位老人一样,儿女真的把他的房卖了。
第二件事,因为女儿给的钱不足以支撑飞机,所以只能选择火车。
到火车站准备买票去波兰时,老人用犹太人自己的希伯来语加上笔和纸图图写写的方式尝试与售票员沟通,但售票员仍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最后是一位德国女士帮了他翻译”我去波兰,但我不想经过德国“,这里有两个点,第一,想坐火车到波兰必须经过德国,第二,其实他并不是不会说德语,只是不想说,觉得脏了自己的嘴巴,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嘴巴,就跟他不想经过德国是一样的,恨之入骨的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残暴行为,说到这里,如果看这部电影建议可以先看《辛德勒的名单》再看这部,就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连提德国都觉得是对犹太人的不尊。
没办法,钱只能支撑坐火车,所以不得不经过德国,在承诺面前,有些东西可以暂时放下,但不代表忘记。
在火车站,碰到了一位说希伯来语的女士,老人误以为她也是犹太人,最后沟通才知,她只是学了犹太人历史的德国人类学家。
女士为犹太人感到惋惜,但老人一听德国人,跟她说话一秒都觉得多余、我的嘴生出来就是只跟犹太人说话的感觉,老人脸色立马由欢喜变成了木头人。
女士本意是好的,老人被侵虐时,女士还没出生,所以算是两代人在沟通。
但老人对德国人的憎恨不分年龄不分时代。
最后女士像是在给犹太人创造对德国的新认知,认为那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应该向前看,所以不厌其烦的想跟他链接上关系,但老人不接受,直到有一刻,女士以尊敬的方式亲吻了下老人的额头,老人觉得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女士说”希望你下一站能去德国看看,现在的德国变了”,不敢接受但又尝试放下自己的成见去接受的同时说“可以去看,但我的脚不能碰到德国的任何一寸土地。
”,最后女士用自己的衣服为老人铺路,老人脱鞋走在衣服上。
当老人坐下,女士跪下为老人穿上了鞋,这一刻老人释怀了,穿上鞋踩在了德国的土地上。
相互尊重又互相改变着。
女士到站了,老人继续踏上他的征途。
老人独自坐在火车窗户边,而周边的人都在聊天打电话,叽叽喳喳。
瞬间老人心闷发抖流汗,周边人吓坏了,老人离开座位,不断寻找着少人的座位,但每个车厢都是德国人在说话,仍至到这个空荡荡的车厢时,看到了已被德国人杀害的爸爸、妈妈、心爱的妹妹,此刻老人看到他们,内心更揪一样的痛了,到最后的车厢时,发现一群德国军人和女性在车厢内饮酒作乐,这一刻,仿佛把老人瞬间拉到了被欺的那时,两腿发软、全身冒汗的恐惧感由心生起。
吓得立马逃离那个地方,哪怕这些军官一直在叫他,他也忘却了恨不得赶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最后因腿部发痛而晕倒。
但谁又能明白,这种发自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呢,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这种周边都是德国人在聊天打电话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当初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暴行。
第三件事,老人因在火车看到德国军官而引痛腿部晕倒,被送到了医院,因为护士对他的尊敬和对他腿的细心照顾,护士尽力去医治他的腿而不是直接劝截肢,护士是个好人,所以最后老人求她帮忙陪他一起前往波兰,但当到老友门口时,开始害怕了,近乡情却大概就是这样吧,他害怕老友万一不在了,害怕这里一切都变了,害怕他在却把他忘记了。
当最后来到老友门口时,敲门没人应,询问附近的人也没人认识。
害怕中带有一点失落,怕他已经搬走了,但没想到的就一瞬间,眼神对上了,那个拿着针线坐在缝纫机前的他与窗外坐在轮椅上拿着衣服的他眼神对上了,不说话,便知道没错了,我实现我的承诺,将当年你给我的那件衣服我做了一件一样的给你,45码、深蓝色。
大概这就是主人公每次蓝色衣服的原因吧。
跨越70年的重逢,是感恩是念想是期待。
最初,售票员说:“去哪,往返xxx美金”,老人“波兰,只要去的车票,不回来了”这旅行使命必达。
这部电影将犹太人的种族聪明、历史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讲述战争的场面,但却无处不让人想起战争的杀戮与可恨。
德国人与犹太人,对于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可恨的。
德国人因为讨厌犹太人的自私自利、种族而见一个杀一个,犹太人因德国人对他们的种种残暴行为而憎恨。
两者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就像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一样,不是说改变就改变,说原谅就能原谅的,恨的牙痒痒。
一位犹太老人,遵守当年的承诺去波兰赴老朋友的约,老人子孙满堂,晚年,孩子把他的房子卖掉,要把他送到养老院,老人当晚逃离去波兰,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没有回程票的年轻人,优雅的店主,老人钱财被偷,这时又遇到一位德国的人类学家女士,犹太人受到伤害让老人此生无法原谅德国人,想去波兰,不想踏入一步德国,在这位德国女士的帮助下,用衣服铺在地下,老人走在上面,女士的一跪,化解了老人的痛恨,但是当年惨痛的过往依然留有很大的阴影,在火车上出现了当年经历的幻觉,很幸运被救,善良又漂亮的护士答应送他去罗滋见老友,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到了,近乡情怯,不敢敲老友门,想了很多可能,老友也依然在等他,最后一句我们回家。
整个剧情都很平静,看的让人透不过气,剧情正视历史,没有任何扭曲,让我想到日本,扭曲历史,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不认,我们没有经过这段痛苦的历史,我们没有资格替我们的祖辈原谅任何人。
“没有人告诉我,我看到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不好的词语坚决不说,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有些执拗,又很坚定可是啊,他还是踏上德国的土地了。
为什么呢,是放下了吗?
有点没看懂。
这一情节让我想到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坚决不踏入日本的领土,绝不上岸横滨。
不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果为真,他们的心境应该很相似吧。
有些东西于我们而言只是历史,于他们而言却是人生。
如果我经历过那段历史,甚至如这位主人公一样饱受迫害,我还能客观理智地对待曾经的敌国吗?
何况日本右翼势力如此猖獗,他们对待历史的反思,落后德国八百条街。
不过,也许会有更重要的事情,能够压倒这种我曾经认为是比较狭隘的民族情感。
第一代领导人作出了中日建交的决策,他们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但是形势变更,总有更重要的利益要争取。
而且,死守着痛苦的过去,更多的是在折磨自己吧。
被男票安利看这部电影,看的时候仿佛在带着问题做阅读理解:为什么他会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推荐给我呢?
不如直接问问他吧开头描绘的老年生活,还是让我觉得不安。
回想起之前看过的人生果实,已经是很美好的描绘了,可是下半场还是不可避免地面对分别。
anyway想太远也没什么意义,享受现在吧
一个经历过二战的犹太老爷爷,在快要过世前(子女要将他送往养老院),一路奔波,回波兰找自己的救命恩人送最后一件外套。
他的舅舅,父母和妹妹都在迫害犹太人的战争中去世,他亲眼所见,心理阴影很重。
去波兰要途径德国🇩🇪,听德国人说话都极其痛苦。
很简单的几个场景都展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当然,他一路也遇到了好多好人,最后的那个女护士真的有点像C罗。。。
这也算是一趟治愈之旅吧
意外的发现一部值得深品的片子,一部挺短的电影里,真的体会到百味人生。
亚伯拉罕这位老爷爷是犹太人,因为腿伤严重,只能截肢,并且子女安排把他送到养老院。
开头里他最爱的孙女不要拍合照,老爷爷跟孙女讲条件,孙女要求给她1k美金买iphone6,他不同意,说只能给200美金,两天讨价还价最后800美金成交。
老爷爷说孙女功力不够其实他是可以给到1k美金的,孙女调皮的说”iphone6只要600美金,还可以剩余200美金“。
然后拍了合照。
这段看起来是家庭谈判教育的和谐场景。
而拍完合照之后晚上老爷爷拿着一件外套就偷偷溜了…… 老爷爷想要去波兰罗兹,看一个老朋友。
打车到一个地下黑店的地方找人买到波兰的机票,结果说飞机只能到马德里,欧洲再坐火车到波兰。
上了飞往马德里的飞机,找旁边的年轻人聊天,把年轻人给烦的走开了,老爷爷倒是自得的把脚架起来休息。
下了飞机到了海关的地方,老爷爷应该是通过给钱通过了海关,而刚刚坐旁边的年轻小伙则哭诉自己没钱没有返回的机票,很可能被海关遣返。
老爷爷二话不说塞了一踏钱给年轻小伙。
年轻小伙把老爷爷送到一个Hostal门口,并且说有什么需要可以找他。
Hostal的老板娘开始不太喜欢老爷爷,因为老爷爷因为房间费用砍价。
老爷爷本来是9点半的火车,因为睡过头而过了时间。
老板娘看到老爷爷腿上的记号(大约是集中营时留下的),然后带着老爷爷去pub里。
两人回到hostal时老板娘发现老爷爷窗户被打开了,两人发现老爷爷的钱全部被偷完了。
然后老板娘劝老爷爷去找他在马德里的女儿。
老爷爷是个倔强的老头,飞机上的小伙把他送到女儿的楼下,他按了门铃,内心很煎熬的对话,对话中完全不透露自己的身份。
完全是女儿猜到的,儿女让他在楼下等着,女儿下楼时,外孙女也一起。
女儿像外孙女介绍自己是”一个朋友“。
女儿劝老爷爷回阿根廷,老爷爷坚持不回,最后是放下所有的尊严跟女儿说要钱去波兰。
女儿最终妥协。
外孙女在母亲和外公的对话中猜测出老爷爷是自己的外公。
老爷爷准备踏上去波兰的火车,送行的不是女儿,是hostal老板娘和飞机上的小伙。
马德里到波兰,需要到巴黎中转。
在巴黎的火车站,看到中转的地图需要经过德国,老爷爷跑到information问能不能去波兰不经过德国。
老爷爷不会法语,info的人员只会法语,经过的一个善良的姑娘帮忙翻译之后,所有人都笑了“去波兰不经过德国,他应该去坐飞机”。
老爷爷生气的跑到了一边,善良的姑娘跑过来跟老爷爷说准备帮他。
当这位姑娘说自己的德国人的时候,老爷爷更生气。
老爷爷把姑娘气走之后还是上了火车。
火车上这位姑娘主动搭话,说自己是人类学家,还想帮助老爷爷。
老爷爷说“你真的想帮我就想想办法让我脚不要踩到德国的土地”。
德国姑娘把自己行李箱的衣服垫在地上让老爷爷走到休息椅上,还跪下来帮老爷爷穿鞋。
大概是被感动了吧,最后穿着鞋子站了起来。
在德国到华沙的火车上,耳边传来的都是德语,老爷爷想起过去的记忆,以至于直接昏倒在车厢里。
最终醒来是在华沙的医院里。
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善良的护士,护士听到他的经历直接送他到罗兹帮他找故人。
最终是在窗户的对望中找到了70年前的故人…… 这部片子里,涉及到人生的种种,每个细节都可以细品。
老爷爷和家人的关系,也许更多的是金钱的关系,连孙女拍合照都可以用金钱来计算,所以女儿在马德里也不会邀请他去家里,而是说让他在楼下等,也不把自己的外孙女介绍给老爷爷。
或者说老爷爷在所有的地方都精于算计,连住hostal还要讨价还价的。
关于路人,大多是善良的。
hostal老板娘一直劝他找自己的女儿,并且道歉。
飞机上的小伙,老爷爷跟他说话很唠叨,但是看到他真的有困难的时候却慷慨解囊的帮助。
还教育他听到长辈讲话该有的礼貌。
大约是这种真心,让他在一路上都遇到各种善良的人。
关于犹太人和德国的关系,也是耐人寻味。
德国姑娘代表的并不是纳粹,老爷爷对纳粹的怨气直接体现在整个德国和所有的德国人,最后仿佛在德国姑娘跪下帮忙穿鞋的动作中消失了。
战争只是当时的当权者(当政者)代表的观点,民族里的其他无辜者并没什么关系。
德国姑娘也是代表了当代德国人对当年罪行的接受,并且对其进行道歉。
而作为主线的友情,也只是在回忆里出现。
确实是横跨70年的时间洪流,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这里面也涉及到人性,人心。
老爷爷为什么不早点过来呢?
那时自己在阿根廷的生活很美好,为什么要去波兰那片充满悲伤的故土上?
但是留着罗兹的那个友人也是梦魇一般一直缠绕着老爷爷。
可是在得知自己腿马上要截肢,要去养老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余生能自己做主的时间不多了。
这个缺憾不能充满这一生,才鼓起勇气去面对,甚至包括踏上了德国的土地。
在罗兹去找有人门牌的时候,老爷爷也表现出来内心的怯懦,不敢去,故人在也害怕,不在也害怕,近乡情更怯。
当然最终波兰对古建筑的保护还是很完好的,同一个地址,70年后不但找到了,连建筑都没有变过,变迁的只有居住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各种缺憾,是否去面对,也是需要勇气的。
这部片子勾起了我自己当初在波兰的一些回忆。
1)看到护士推轮椅的时候,路过一个地下pub 的入口,我第一天去欧洲小镇的时候学校接待我们就把我们邀请到地下的pub,入口很小很不起眼,里面却别有洞天。
2)波兰对历史的保护,大概是我知道的最好的。
现在的华沙old town其实全部都是重新建的,并不是当年的old town,战争毁灭了那些建筑,真的根据历史资料重新给复原重建起来的,我过去参观也没觉得跟其他国家的历史建筑差别有多大(可能我也不是专业人士)。
3)当初在波兰换乘火车的时候没有零钱,真的遇到当地人直接帮我买票的。
4)最有意思的是一次从华沙到小镇的长途巴士上,一个老爷爷想跟我换座位,他说波兰语我不懂,他说 Deutsch?
我摇头,他说 Russian?
我摇头,他说 French?
我摇头,他说 Spain ?
我还是摇头,我问English,他摇头。
通过手语我知道了他的意思,我跟他换了座位。
我当时想的是,英语在欧洲还真是小语种啊。
他和电影的老爷爷基本上差不多的年纪吧,后来他坐到我旁边跟我聊天,说了啥我基本不懂,但是一直用手语比划着,大概也能猜到一些简单的。
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刚开始点开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轻喜剧,一个老头在被家里人要拉进敬老院的时候的一场反抗之旅。
前面的剧情都还算轻快好玩,调皮又有点小心机的孙女,飞机上用了点小手段逼走年轻人独占三个座位的机智小老头,风情万种的旅店老板娘。
直到小偷偷走了老头所有积蓄,老头不得不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去求助自己不愿去求助的女儿。
其实看到这段的时候我还是没从小偷偷掉接近一万六美金但是老头没报警这件事情上走出来,但是接下来的剧情给了我极大的暴击。
老头颤颤巍巍的拿着纸条在语言不通的站台试图找到一条不经过德国的回家路,遭到了车站工作人员无意识的嘲讽和周围路人的嗤笑。
一个天使女孩给予试图给予老人一些帮助和关怀,结果交谈之下老头发现对方居然是德国人,愤怒让他直接走开。
但是老头还是屈服了,他可能是没有足够的金钱去重新买飞机票,也许是语言不通让他无法去获得其他方案,他还是上车了。
但是老头还是生气的,他对于想帮助他的女孩说,他需要换乘的时候不踩上德国的土地。
女孩帮他做到了。
坐下来等待换乘的期间,老头第一次对女孩敞开心扉,说出了他的故事,我也由此得知了老头到底遭受了些什么。
女孩很震惊,可能是亲历者亲口述说带来的震撼比她从课本,从网络上获取的那些要更加的直接,震撼。
老头其实没有说很多很可怕的词语和形容词,只是在说完一句话之后,强调一句,那是我亲眼看见的。
是的,亲眼看见了自己的亲人们一个一个的死去,而几乎没有任何缘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确信了一件事,永远不要替受害者原谅加害者,但是永远要保持一颗同情受害者的心。
我们永远不知道受害者到底在过程中遭受了何种程度的折磨,也无法确认这些折磨在他活着的岁月中到底给他带来了多少次伤害。
也许只是看到了一个词,也许只是听到了一句话。
是的,只是因为听到了一句话,换乘开始,老头可能是被女孩所治愈,选择和世界和解,踩在了德国的土地上。
但是这短暂的美好被现实立刻击碎。
因为换乘站在德国,所以车厢里全是德国人的交谈声,老头在乌泱泱的德语交谈中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紧张,不安,惊恐将他击碎,他晕倒在车厢。
还好,他及时被救了,也安全到达了华莎,遇到了一个天使护士,甚至连腿都在善良的医生的努力下,保住了。
善良的护士也帮助他回到了恩人住的房子,并且也找到了恩人。
结尾老人们搀扶着走进房间,小护士离开,周围的孩子们还在继续玩耍。
整个片子的节奏缓慢但不失有趣,基本每段情绪都很到位,我基本从老头在巴黎车站那里开始眼泪就没停过。
到结尾处,我真的好害怕他的恩人已经不在了,还好,导演是大好人,给了老头一个美好的结局,他这惊心动魄的回乡记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尾。
现实可能没有这么美好,七十年过去,更可能的是物是人非,老头最大的可能是在飞机降落在马德里的时候就被遣返,然后怀着遗憾和少了一条腿的身体在养老院慢慢老去直到死亡。
更别提,很可能早年在集中营对于身体和心灵的摧残,他甚至都无法活到七十年后。
希望世界和平
让我看看,你的照片究竟为什么,你消失不见……我多想找到你,轻捧你的脸我会张开我双手,抚摸你的背。
不知道为什么,分离和团圆的故事好像如今已经越来越不流行了;宏大的叙事和庞杂的伤悲像昨日的洪水,轰隆的浪声已经离现在生活安逸和联系紧密的人们越来越远了。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一件外套》不是一部热门、主流、关注度高的电影。
如果在点开的一开始就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战后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寻找童年挚友的电影“,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会点开它并且看完。
很老梗,是吧?
少年心动是一生心动,年少时缔结的友谊,七十年后跨越死生、跨越历史、跨越国家仇恨的奔赴;老人抚摸着另一位老人的脸,说:“我们回家吧。
”是很感人,但是好像也很老梗;赚足眼泪,但是实在不算新鲜。
可是我从《最后的外套》里看到的不是这些。
卖弄苦痛、舔舐伤口、烘托真情、拔高人性——不是。
《最后的外套》想说的通通不是这些。
从头到尾,这部电影没有出现过半个纳粹伤害犹太人的画面;连一秒都没有,一帧都没有。
主人公让人心酸吗?
88岁,集中营里死里逃生、右腿濒临截肢的老人,如果导演愿意,他一定有办法让Abraham看起来很心酸,如他本来就是的那样。
可是没有。
像豆瓣一个网友短评里写的那样:“聪明和固执,狡黠和真诚,都是人类共有的,犹太人把它们做到了极致。
”比起说是一个让人抹泪的心酸老头,Abraham的聪明甚至接近于狡黠,幽默中带着通透,咬紧牙关地呈现尊严和体面,但又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候和身边的人逗趣取乐。
他没有谈过自己,没有谈过自己受伤的腿,没谈过生存怎样艰难、分离多么心酸。
对着那位心地善良、向他施以援手的德国女士,他仰头看着远处,轻轻地回忆那年夏天、他们家族在河边的舞蹈聚会。
那个聚会上,他身边站着自己最好的兄弟Piotrek,舞台上是他最心爱的小妹妹;妹妹说了一个星星的故事,她说:星星不会死掉,它们只会睡着……只要睡着了,它们就再也无法飞翔了。
他眼睛里的不是泪水、而是光芒,嗫嚅地说:Elleesunique.她是独一无二的。
那是我在这部电影里第一次恸哭,不是因为犹太人的伤痛,不是因为二战的惨烈,不是因为德国人的赎罪;是因为88岁的Abraham回忆起自己的妹妹,双眼里温热的、鲜活的想念。
那个女孩不是“牺牲的犹太人”,而是他的妹妹,独一无二的妹妹。
另外一次落泪,则是画面里出现了年轻的Piotreck,忤逆甚至殴打自己的父亲,用瘦弱的身板抱起了从集中营逃回家的Abraham,颤颤巍巍地把他抱紧地下室。
他为他擦脸、喂他喝水、呼唤他的名字,这些都没什么;接着他忽然从背后抱起了Abraham,托着他的头,轻轻摇晃,蒙雾的眼镜片背后,含泪的双眼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那样抱着Abraham,像是他们从未长大,像是战争从没发生;像是希望Abraham重新做回婴儿,而他会拼尽所有守护Abraham,陪他无忧无虑地安睡。
“拼尽一切地守护他的光”,今时今日的烂俗牺牲,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年代,却是他们寄托一生的情意。
明知道这是严肃题材的影片,明知道男主人公之间不是可以随意玩笑的bromance,可是Piotreck那个完全没有必要、又完全出于本能的拥抱,看第一眼,就比多少生离死别的镜头更叫我落泪。
七十年过去了。
妹妹像她故事里的星星一样,永远地沉睡、不再飞行了;付出所有拯救了他的Piotreck留在遥远的华沙,再也没有见面。
88岁的老Abraham,拿着所有的家当和一件他想还给Piotreck的外套,疲惫不堪地靠在穿越欧洲的火车上,酣沉地做梦。
梦里Piotreck抱着他;在那个破败肮脏的地下室里,Piotreck给了他照亮余生的呵护与爱。
在医院里醒来的时候,护士说:先生,你真幸运,你知道你快要死了吗?
那时Abraham讥诮一笑,说:那要看你如何看待我这一生了。
可是后来,他在寻找Piotreck的路上又喃喃自语说:我好想找到他,我想告诉他,我是多么幸运啊……这样强烈的对比实在是耐人寻味。
直到两位老人哽咽相拥、世纪重逢以后,我还在心里暗暗忖度,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一生的?
影片结束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跳回了最一开头的聚会:二战开始以前,Abraham全家的聚会。
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们放声高歌、纵情舞蹈,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们脸上包含着喜悦;那是个夏天的傍晚,Abraham的小妹妹穿着黄色的裙子,笑起来像星星一样闪烁和明亮。
在欢快的人群里,我拼命寻找着Abraham和Piotreck两位少年的脸,心想着:我们的主人公在哪呢?
转念之间,我忽然在想:这不是Abraham一个人的电影。
画面里的每一个人,每张脸孔,鲜活的、欢笑的、真实的脸孔,他们一起经历了二战;他们大多都死了,大多都死得太早;他们一个一个在Abraham的窗口被枪毙,只因为他们拥有钢琴或者小提琴。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可能收尾太早、可能结局不好,但是他们都同样有自己深爱的、想要守护的人;在他们头脑的深处,也同样记得这个幸福而隽永的夏夜。
回到我心里的那个问题:Abraham如何回想和评价自己的人生?
回忆起Piotreck时他曾说:我承诺要给他写信,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能够履行承诺……他没给他写信;可是七十年后,他穿着最华丽的西装,最体面的行头,戴着最精致的丝巾,梳好了自己残余不多的两鬓白发,拖着一条完全坏死的腿,站到了Piotreck的窗前。
正像他这一生那样:他不想记得、不愿提及、不忍写信告诉Piotreck,自己走过的所有荆棘血路;在生命终结之前,他心心念念的只有那个温热的夏夜、与他窗前的老友。
他颤抖地看着Piotreck,像是吞刀一样艰难地微笑;他想告诉他:嘿,朋友,你看我是多么幸运……最后的这件外套,没有尘土与血。
那件外套45码,是蓝色的,缝着他这一生到头,唯一珍重的爱。
“请让我拥有你/失去的时间/在你流泪之前/保管你的泪……
未被纳粹同化的善念,终将成为一个民族的希望面对非凡暴行,以及可怕残忍的战争行为,人类情感注定难以释怀。
荒唐的优生学,让无辜的民族因区别产生厄运,坠入恐怖和黑暗的深渊。
宗教式的纳粹主义宣传,带着面具的极权理论必定会有预谋地摧毁一个民族所珍视的一切……当一切都面临崩解,当大部分人麻木接受“新秩序”,他们或被恐怖势力威胁,或永远地陷入绝望,但也总有人维护人性中的善良。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历史无法重新来过,黑暗和残暴将成为一代人永久的创伤,但善良永远会被铭记,会成为一个人困苦一生的希望所在。
3.5吧,与其说是长途跋涉的报恩,不如说是各种人生关系的反思
温暖的部分热情洋溢,残酷的部分克制真挚。男主角在德国车站的话,在波兰的重逢,都好好。
哦我天,哭惨。。。“不是别人告诉我的,是我自己看到的。”所以对于个体来说,对于那种仇恨没有办法谈原谅,如同那份感激,没有那么容易遗忘。
清汤寡水
践行未能完成的诺言,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演员很出色,但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或许也因为主角本身元素太多的关系吧。
老人家的演技很棒,一个人被情感包裹,既恨又爱,于是他别扭、固执。
我不明白,已经过了70年了,波兰那个地方怎么没有拆建?
战争对人类心灵的迫害,确实可能绵延世纪
22-008. 無法共情……像個公路片。兩星給男主的演技吧。
最开始男主的腿我以为是因为年老才落下的一些并发症,到后来才明白是战争时期就有的,并且伴随了一生,片中对亲情好像只一笔带过,到了老年,儿女也不能陪伴在身边,有些友谊却可以跨越一生,尽管大部分生活里你消失了很久,但是再重聚时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
本可以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叙事结构和节奏出了问题,开篇总在挖坑而不少量填坑,让观众的耐心完全耗光。28分钟,弃剧。
熟知历史背景,更能看懂电影。
70年以后再见面 还能一眼认出来的 必定是最真挚的感情了
啰啰嗦嗦
看不懂
这老头演得太好了!简直一个人演了N多角色,面对女儿们时,他是父亲;面对孙女时,他是爷爷;在出租车里,他是个倔强的老头,面对年轻非法移民,他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在旅馆中,他也是个幽默的房客;当碰上德国人,他仍表现出不共戴天;而在归乡途中,他表现出了近乡情怯。他跟孙女讨价还价时,让人莞尔一笑,而看他控诉纳粹暴行时,也能让人泪水涟涟。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频繁转换,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令人叫绝!
老了和小的时候一样 说的话和所求 都被人当玩笑 老来疯
哭了
很厌恶狡猾的犹太老头。
安赫拉·莫利纳是唯一亮点,整篇情绪太重,情节又太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