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5集,越看越有意思。
比预料的更好看。
最喜欢周博文那一家人,太逗了,也很真实。
故事结构很清晰,3个四中高三学生,田雯雯是中心,倒不是因为她是唯一女生;你看她很独立,不是傻白甜,也不是书呆子,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把自己照顾地很好。
周博文比她家境差,吴家骏比她家境好;再往外层,富二代比吴家骏家境更富裕且更不爱学习,山村娃比周博文家境更差且成绩更好。
老师层面,四中校长是C位,一边是比他自己更耿直的女婿(或者也是学生)一中校长,另一边是比他温和的教育局长。
本来是很平稳的结构,但是王千源和胡先煦的表演太吸引人了,这两个大男人的硬气,有一种英雄式的元素,太棒了,两个角色非常出彩,也使得这个献礼剧妙趣横生,接地气了。
在四部都不想看的电影衬托下,这个电视剧就是我们家今年国庆假期唯一选择了。
还省钱哈哈看了资料,这个剧的基础不仅包括小城高考、新冠疫情,还有一场夏季洪水,所以才能叫大考,是学生们的大考,教育系统的大考,也是整个社会的大考。
看了5集,有这个卡司和演员状态,可以预期这个剧的后面也是好看的。
台词也非常好,美术也加分,还有,服装道具都非常真实,自然而然的真实可信的,也没说花了2.5亿要死乞白赖割韭菜哈哈。
自己的高考二十年之后刷了这部《大考》,自己高考的各种已经模糊,感触来自隔着时光和屏幕共情别人的峥嵘岁月。
剧情不合理及强行煽情部分抛开不说,情节还是能够吸引人的。
《大考》之前看了《小欢喜》,相比之下这部更真实,《小欢喜》那类就有一种强说愁的味道。
金和县的考生是真的惨,一整个诠释了“麻绳专从细处断”,尤其是高铭宇。
看到最后洪水来了简直绝了,作为观众心态的快崩了。
大部分眼泪贡献给了高家爷孙。
周博文一家最圈粉,一家三口都很惹人爱。
第一次发现胡先煦演技这么好,颜丙燕声音好好听。
心疼田雯雯一万遍,爹妈从一出场就像不是亲生的,到最后一集看到她被水淹醒简直心态爆炸。
还好她有个周博文。
李庚希演技也不错,田雯雯身上一点乔英子的影子都没有。
对,一直死磕周博文&田雯雯,以及周博文一家。
老师当中最爱史校长,那才是心目中校长的样子,老戏骨果然不会让人失望。
王校长就比较一言难尽,有点像《美好的日子》里齐向前半上身。
剧集整体不错,虽然主旋律味道比较浓,但也是大势所趋。
就是太短了没看够。
《小欢喜》那种剧都能扯49集,这部实在太干脆。
疫情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还记得2020年1月24日 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疫情。
讲述了2个学校的故事,一个是严谨又开放的四中,一个是军校班教学的一中,两个不同风格教育理念的校长。
讲述了 5种不同家庭的故事。
周博文四中学霸,但是有个沉迷于游戏 不帮家里干活的父亲,家里全靠母亲维持,母亲对父亲是宠上了天,但家庭还算温馨。
两个父子斗智斗勇,周博文用尽一切办法逼父亲去工作。
经历了疫情,经历了二胎,父亲也逐渐开启了自己的小工作。
尤其是卖烤肠和高考大雨两个人和解了。
这次高考不仅是周博文的高考也是父亲的高考。
田雯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自己从小和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老房子。
自己一个人经历了 小偷,一个人发烧,也因为父母感染了新冠,最后高考因洪水被困,父母却不在身旁。
一个高中生的坚韧,不过最后父母也卖掉了老房子,选择守护女儿心中的“慰藉”。
经历了疫情 之后 等到高考,看到了曙光以及希望。
以及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
吴家俊家的生活条件很好,有个强势的妈妈,他们家的生活焦点在于孩子想要艺考,母亲却不同意,双方的斗智斗勇,最后都彼此后退了一步。
潘小宣是个富二代,对生活没有追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父母离婚,平时也都不在身边,但是爱却不少,平时看似没心没肺的,却得了抑郁症,最后在王校长的陪伴下治愈。
高铭宇一个真正穷苦家的孩子,和爷爷相依为命,高考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这部剧还体现了教育者和医疗者的无私奉献。
面对灾情大家内心的焦虑和煎熬,不少出现了 心理上的问题。
史校长说:任何情况都要考虑实际情况,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高考还是选拔人才最公平的。
总有一天你们会知道,公平是最重要的。
总有一天 你们会明白公平是最重要的
七月的风 八月的雨 带上无限陪伴 祝福远方的你
一个简单的算式,高考+疫情=大考电视剧《大考》的故事发生在皖徽省金和县,这是一个我们感觉熟悉,但其实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
我们当然能找出一些原型,比如它可能是安徽某县,比如广东确实有一个金和县。
实际上,它就是很多人经历过的,甚至正在经历的人生。
可以说很不错,导演沈严,主演陈宝国、王千源、颜丙燕、梁静、王骁、郭涛、年轻演员李庚希、胡先煦、荣梓杉,还有蓝盈莹,老中青三代,都是实力和人气比肩的演员。
设定是,金和县一共四所高中,镜头聚焦在其中两所高中一中和四中,四中校长史爱华(陈宝国)和一中校长王本中(王千源饰)还是翁婿关系,他们的女儿和妻子是一名护士,牺牲于03年的非典。
他们都是那种把全部精力扑在学生身上的校长,有不同的教育理念,王本中奉行题海战术,史爱华追求学习效率,高考进入倒计时,两人还在为新出的考卷暗暗较着劲,这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学生们。
田雯雯(李庚希饰)的爸妈带着妹妹在外地工作,不出意外,每年只有过年才会回家。
日常,田雯雯要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 但田雯雯并不是特例, 班上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哪里都有。
学生们各自回家隔离后,吴家俊(荣梓杉饰)展现的是另一个极端。
妈妈为了照顾他备考,甚至选择辞职全天陪候,一对一监督,让吴家俊倍感压力。
吴家俊喜欢画画,是要成为()的男人,还没想好答案,老妈在替他填上了“985”的限定词。
我想成为的和妈妈为我好想让我成为的,在这种特殊时刻被挤压得没有水分和缓冲,矛盾迟早要爆发。
周博文(胡先煦饰)家更特别,妈妈勤勤恳恳开着小吃店。
爸爸柔弱不能自理,爱好打游戏和跟老婆撒娇。
田雯雯是被迫长大、独立,提早长成了大人,懂事得让人流泪。
吴家俊根本来不及思考这件事,全力为自己的喜好跟妈妈斗智斗勇。
只有周博文,学霸,极度自律,还要管教自己的废柴老爸。
没心没肺、有钱没人管的潘小宣,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的好朋友,贫困子弟高铭宇,跟爷爷相依为命,但极有骨气。
教育局局长的女儿,在被老爸问愿不愿意推迟高考的时候,也提供了新角度。
果然,每个考生都各有各的不同,每个考生的家庭,那就更加多姿多彩。
每一个考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命运,都要以自己的方式迎接高考。
而疫情,不只是考生,是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要面对的大考。
但归根结底,就是每个人,每个各行各业,不同职业,不同状态的人,要面对的大考。
对照工整,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角度全面而不偏激,这应该是我近几年来看过最精良、也最切中我心意的一部央视正剧了。
这部剧的人文关怀程度不亚于我初看日剧、韩剧时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彼时我曾赞叹、羡慕不已,此时我万分自豪!
曾经我以为人就应该是那些外国人说的那样思考、感受,但是我发现它们不是适用于我生活中那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我们本国的文化—我就在想中华文明能存在五千多年一直延续至今,那肯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然后我就发现,是的,相比于外国的某些观念,我确实对于本国的文化理念天然就更加认同、更加亲近,也确实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真的很了不起!
小时候看国产正剧觉得枯燥教条,成年再看感觉国产正剧也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了,看见了以前没有的,也看见了以前被我忽略的或者说小时候看不懂的,真的非常惊喜。
这个剧写的是疫情之下的高考生,是20年高考生。
这届学生在高三备战高考的时候疫情来临了,这部剧就是描写这些高考生的生活。
海报首先,这部剧选择的学校很好,选择了一个乡镇学校,而没有选择城市学校。
乡镇学校更容易刻画上网课的艰难,更容易体现高考对乡镇学生的重要性。
不太好的地方在于最后过度煽情,看得尴尬症都犯了。
剧照我也是一名小镇做题家,高考好像没有改变我的命运,我依然是底层打工狗一枚,所谓一考定终身是不对的,但是高考是一条相对平坦公平的捷径,高考让我们这些普通孩子知道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事情我们有了选择权,不再只能怎样怎样,也许这就是高考最大的意义吧。
好看啊,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本质的思考,个人觉得真的挺好看的,里面几个孩子几个家庭的努力让人感动,对教育的思考也很切合实际。
从小在大城市长大,从未思考过教育公平的问题,感触良多,高铭宇那个例子是真实案例衡水中学学生的演讲,上了大学以后我朋友和男朋友也是衡水中学的才让我关注到了这些群体和社会现实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导演升华了现实,脱离了现实,雾里看花,隔岸观火,隔鞋搔痒。
猪八戒照镜子,谁丑谁尴尬,评分说明一切。
请的演员,在绣春刀里面瘫念台词,大人物里面瘫念台词的校长。
演成偶像剧的老师,建议让安徒生给你加个角,演童话吧。
表现的跟童话故事一样。
疫情期间,小商户的难没有一点表现出来,对生活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来,那群疫情期间绝不可能犯错的有关人员更没表现出来。
《大考》很有心,在疫情这个大背景下,还囊括了很多真实的事件。
高铭宇的演讲,网上冲浪的人们肯定知道这就是在复刻衡水中学的学生代表的演讲。
在真实的演讲里,那个学生的名台词是“我就是山里的猪,要拱了那城里的白菜。
”整场演讲下充满了攻击性,也是被各种批评,基本都是学习学得疯了。
这是实话吗?
肯定是的。
但是也要问问到底是为什么会让那里的学生变成了这样呢?
贫穷让分数成为了唯一可以拼的东西,高考已经是国家竭尽全力做到的公平了。
王千源饰演的王本中校长刚开始时表现得像是高举“唯分数论”大旗的教育工作者,可到了这时,才明白他也是最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的师者。
说一千道一万,很多问题最后都可以归结到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就俩字,但是就一直难以解决。
你看,一部电视剧到底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把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就已经了不起了。
这么多人打一星,虚浮的人太多了。
友情提示一下,请先看完全剧,再来评价,不然你会错过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尤其是在如今这种剧荒的时期。
这部剧并不虚浮,甚至只是刻画出了现实的一部分真实。
剧里的金和县原型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原徽州府府衙所在地,从这里走出了众多中华文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里更是诞生了璀璨夺目的徽文化,徽文化有多强大呢?
仅从建筑来看,目前的所谓新中式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就是以徽州建筑为基底,虽然大部分地方都模仿的不伦不类,但全国各地到处都在建,连东北西北华南都时不时出现此类建筑)。
剧里面的金和县一中和金和县四中,分别是歙县中学和歙县二中。
其实有一点不同意剧里面的设定,剧里面将一中设定为管理严格,学生天性被压抑,强迫学生们上自习,校长擂鼓打鸡血的学校,而四中则是校长开明,老师活力,学生们活力满满的学校。
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的。
现实中的歙县中学是省示范中学,一本率常期排在安徽省前列。
十年前曾在这里求学,不说所有的老师都很好,但至少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开明睿智,富有激情与活力的。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晚自习大家都很自觉的来到自习室自学,一般都会有老师坐班,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远远看去,整座校园的教学楼灯火明亮,却静谧安和。
校园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校门—三元坊,上面刻了许多进士的名字,还有下马碑,用满汉双文写了“文武百官一应到此下马”(或许是这几个字)的字样,校园后面还有布满岁月痕迹的碑刻,有从前的府学—明伦堂,有问政亭,有惬意游于水塘的大鲤鱼。
元旦会有文艺汇演,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春游或者秋游,会去周边的古镇野炊,会去杭州游玩,参观浙大,会去南京逛玄武湖,爬中山陵,参观南大仙林校区,会去爬黄山。
浩浩荡荡一千多人,一起出动,真是难忘的回忆。
当地人一直都把县中当作骄傲,因为他们明白这所不那么精致的学校给古老的徽州带来了最大的希望,整个黄山市屯溪中学和歙县中学是最好的两所中学,屯中走“少”路线,专注尖子生培养,县中走“多”路线,不放弃每一个努力的学生,不仅是本县,歙县周边的休宁,绩溪,祁门,黟县等县市都有学生前来求学,依稀记得当时的同学中,有祁门的,有绩溪的,有屯溪的等等。
虽然近年来,县中颇有没落之感(全国各地的县级中学很多都存在这种情况),北大清华已经难得一见,生源流散于合肥,师源流散于江浙,但仍然不妨碍这所学校是希望所在。
毕竟要知道歙县中学仅仅只是一个县级中学,一个财政资源非常欠缺的中学,老师们的工资相对不高,学生们的学习硬件仍旧不足,现在的塑胶跑道,新食堂,新教学楼都是近几年才盖起来的,在七八年前学校里面的宿舍都还没有空调,没有热水澡间,记得高一的时候,宿舍里面一共住了16人,还是两个班混住,经常发生矛盾。
一栋宿舍楼仅有几个洗澡间,还没有热水,只能夏天的时候洗洗,冬天的时候,要么花钱去外面的澡堂洗,要么只能打桶热水去水房兑冷水冲,打热水还要钱,一般一热水瓶还要两毛钱,当然天天这么冲挺锻炼身体的。
当时乒乓球桌只有几个,篮球场一半是泥地,一半是水泥地,还总共只有四五个。
一到周末,没地方打球的学生就跑到校外,去旁边不远的徽州师范的比较多。
食堂有两个,菜品不多,依稀记得有同学喜欢吃那个蛋炒饭,每天早上都要买上两盒。
食堂里面倒是挂着电视,NBA季后赛的时候,经常有很多学生周末晚上挤在那里看球,气氛倒是热烈。
县中的学生,到了高三,或者是到高二下学期,很多家里面都会去陪读,尽量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县中周边的房子外租的比较多,很多陪读的家长们都会找点小工,或者是做钟点工,或者是剥山核桃,赚点不多的生活费,毕竟小县城,有钱的又有几个呢?
就是在这样的陪伴下,县中的孩子们度过了高二高三,度过也许不是最重要但绝对排前列的高考。
曾经辉煌的古徽州似乎已经远去,又似乎仍旧在那里,“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注重文教的徽州从来都把读书看做头等大事,古时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也更应如此。
后来,当我来到某热门二线城市读大学,一次闲来无事走进一所重点中学,看到的是精致华丽的教学楼,充足的体育场所,阔大的塑胶跑道,教室里面各种硬件齐全,教室旁还有储物柜,有完善的各种社团,有大礼堂,下课后看到学生们鱼贯而出,有的学生还背着乐器,应该是放学后还要去练琴。
突然就想起来几百公里外老家的母校,以及母校里面那些还在求学的学生。
原来人生来有如此大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少年们的生活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原来每个人的起始点就差了这么多。
但还好,还好还有高考,少年还有努力的机会,少年们也还在努力着。
好啦,看出来你很用力的告诉观众你贴近生活,展现真实写照啦。广电下达的任务剧,还能多大指望?颜丙燕梁静演的最好,小演员们都很棒
创造历史自我感动
故事太散,而且高三学习场景学校氛围太假,
目前三星全给周博文一家三口的日常戏
演技都挺好的,但一点都不写实 要聚焦疫情下的高考就仔细打磨剧本在好好拍出来,武汉刚开始有疫情的时候 没多少人意识到严重性,剧里的人物一听说有传染病就立马说一定要戴口罩消毒,防范意识强过现实中的老百姓们。还有一个学生离家出走了,其他学校素未谋面的网友翻墙去找?? 整个剧只看到好学生和一个富二代,普通的学生呢?甚至是努力了的“差生”呢?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这些主角,普通的他们在疫情冲击下除了按部就班学习,还有很多其他糟心事,现实要残酷的多,电视剧太过于理想化。破疫情快点结束吧
只看陈宝国老师
如果这是普通一年的高考,拍成这样无可厚非。可这年太不一样了,对疫情的草草带过,其实很可惜。我们需要一些“记忆”,正视那段慌乱的时日,记录那些负重前行的人们,记录那些无能为力却也坚持不懈的普通老百姓。大考,不只是对学生,也是对整个社会。
好剧,已经尽力跳出假大空了。特别喜欢周博文一家
又是高考,又有疫情,都是观众不想面对的😭再好的演员也难撑住。
很疑惑,明明是走现实题材,但是一点都感觉不到现实的生活。剧情之间直接没有衔接,很突兀,可能觉得大家都能明白疫情的过程,不需要进一步说明了?周博文一家真的有点离谱,这个爹是救过他妈妈的命吗,怎么就能一直忍下去,毫无怨言,甚至还很袒护这个爹啊,救命。
对于现在还在疫情中的我们,看这种剧真是自我折磨。
懂事的留守女孩,爱打游戏的爸爸,形象都好离谱
总体来说还行,剧情挺活泼的。就算感觉演技可以再好点,接着往后再看看,如果好看可以加分
高考完了十多年了,还是经常梦到,要交卷了,题还没做完,快考试了,还啥也没复习,真真就是一辈子的噩梦,单看这剧里大家在校园里背书的画面,紧张感就扑面而来了。周博文一家简直是我的快乐源泉,剧里实力派演员真多啊,荣梓杉长得太快了,比胡先煦还高,雯雯的懂事让人觉得难过,高三真是一生独特的存在,紧张焦虑拉满,可又总是让人怀念
还得是老戏骨
里面都是大咖老戏骨演技都好好喜欢李庚希真的很符合
一开始以为周博文是书呆子形象,看过后发现是个白切黑,再仔细琢磨后发现太有压迫感了啊,简直黑切黑哈哈哈,胡先煦演技不错的。一开始宣誓那里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回忆起当年高考情景,感慨颇多~值得看的
哪像一个高中老师… 哪有校长这么讲话…
给7/10分吧,算是抗疫剧里面很好的剧了。人物很多,大多都演出了情感,不论是家长子女或是爱岗敬业方面。可惜的是很多剧情细节缺失严重,比如疫情来袭、田雯雯感染或者洪水后大家心理上的波动,竟然一带而过。。ps:周美仁的“成长型路线”挺好看。ps2:歙县拍得很美。
有一说一,看点很足但看下来其实谈不上写实,导演拍之前应该好好看100遍《青春派》,怎样让观众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