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美国喜剧片《观鸟大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817万美元,定级PG,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6.2。
题材非常新颖,头回看到将鸟类爱好者的经历如此戏剧化的精良改编,剧本构思独具匠心,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个故事的戏剧冲突。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我头回知道有“大年”这么个鸟类爱情者的重要活动。
本片没有提及详细的比赛规则和参赛要求,好像只凭个人诚信似的,看到了并记录下来了就算数。
三个男主都是二十一世纪初当红的喜剧明星,如此卡司阵容很强大,由于题材的限制和束缚,所以三个人总体来说是剧情片的表演风格,没有刻意搞笑。
本片犹如欧美国家风景区大集合,展现了很多美国和周边国家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很开眼界,壮美风光非常养眼。
如果都是实景拍摄的话,那么影片辗转拍摄的拍摄成本可是够高的了。
本片中出现了中国元素,男主在中国餐馆吃饭,和中国店主聊天,结尾男主来到了中国观鸟。
我在看本片时就在想,这些鸟类爱好者为何不来中国呢,中国的鸟类太多了,只要来到中国,很容易就能打破观鸟记录。
编剧在这个观鸟比赛的题材中很好地融入了情感主题和人生感悟,告诫人们与兴趣爱好相比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胖男主找到了同样喜欢鸟类的伴侣,冠军男主则为了保持冠军地位而妻离子散。
正片结束后的字幕部分以极快的速度展现了无数张精美的鸟类照片,很好地契合了主题,给这部鸟类电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片定级PG,全年龄段电影,非常适合少年儿童观看,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升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一部非常涨知识、长见识、开眼界、带有科普性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正能量电影。
遗憾的是,虽然本片题材新颖,虽然有三大笑星助阵,但是票房却仅仅817万美元,可能题材比较文艺和小众吧。
第一次评论。
自里约大冒险以来又一次引发我对鸟的兴趣的电影,看完后立刻决定一年不吃烤乳鸽。
真实故事改编,电影虽是喜剧,却也充满温情与哲理,观鸟亦观人生。
当下生活在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社会中的国人可能很难想象竟有那样一群美国人竟可以为了一项简单的爱好虚名而抛头颅洒热血,也很难搞清如何保证观鸟记录的真实性。。
片中“谢耳朵”吉姆帕森斯的客串也是亮点,虽然仅有两三次露脸。
anyway,爱鸟儿,爱自然,推荐!
肯尼是2003年观鸟大年的冠军,创造了观察到732只鸟的记录。
毫无疑问,他是上届观鸟大年的主角。
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普通公司员工的布莱特就是那个胖子:热爱观鸟,拥有凭声音就能分辨出鸟的本领。
富有的经理斯图,在退休前夕,也加入到了观鸟竞赛。
三个分布在平行宇宙里的人,在观鸟活动中有了交集,忘年之交,亦敌亦友,互相竞争,这关系足够有趣。
不在最后一刻,我不知道故事最终的走向。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不被我算计,不被我掌控,就这样跟一群疯狂的鸟人,去看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同时任由故事带我向前,一分一秒都充满未知。
何谓是“大年”?
初看这个不明所以。
原来,Big Year在英语中的含义是观鸟者之间的一种竞赛。
这种竞赛的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理范围内,比的是看谁观察到的鸟类的种类最多,然后分出个名次。
Big Year的比赛可以在一个州内举行,也可以在整个北美范围内展开。
从1934年起,这种竞赛就开始风靡“鸟友”了。
《观鸟大年》,观的是一帮鸟人的鸟事。
三人决定参加这一年的观鸟大年,不过他们都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所牵绊。
肯尼的妻子在接受不孕治疗,需要他的亲密配合。
斯图的公司,在关键时刻总会让他亲自拍板。
布莱特的母亲虽然支持他,但父亲却反对,家境并不富裕,老板也不放他走。
然而,有什么始终阻挡不了三人对于观鸟的热切向往,抛弃家庭,名望,声誉,异见,很牛地撇开现实,踏上观鸟之旅。
电影多是关于梦想的故事,正是因为梦想,才让人才能从庸常的生活里旁逸斜出,让一切看上去更有意义一些。
在很多人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个人的自由,但我认为,《观鸟大年》并不是一根筋地将个人的兴趣和自由发挥到极致。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愿实现观鸟的梦想,因为这要烧钱(乘坐私人飞机),烧时间(春夏秋冬),还烧感情(分手离婚家庭失和)。
到最后,三人其实还是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斯图放弃要职参加观鸟大赛,获得第四,从纠缠不断的职场回归家庭的天伦之乐,布莱特全情投入而获得亚军,也收获爱情,但肯尼为获得冠军浮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美丽的妻子。
观鸟,也是观世间百态,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观。
在三人组合里,肯尼是一个有点反面形象的成功人物,为了继续保持观鸟大年冠军的荣誉不惜整人,比如把斯图搞得呕吐晕船,虚晃一枪和斯图、布莱特玩信息战。
三个人的关系十分微妙,布莱特和斯图后来成了朋友。
当两人决定合作战胜肯尼时,我想第一名非布莱特或斯图莫属。
结果,肯尼仍然蝉联冠军,只是这个冠军来得有点悲情。
这样的结尾,我没觉得冤枉。
这是是一部有爱的电影,影片所传递的情绪十分愉快,但也穿插着一些人生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
丽丝每次和布莱特说话,开口都会模仿各种鸟的叫声,让他猜是什么鸟,鸟叫声惟妙惟肖。
布莱特的手机铃声“BIRD BIRD BIRD THE WORD IS BIRD……”,喜感十足。
最有爱的一幕,当然是秃鹰求爱:雄鹰和雌鹰飞到极高处,然后一起自由落体,向地面跌落,相互手牵着手,到最后一刻才分开,三人才想起各自的情感状态。
奇异的风光和大自然飞动跳跃的精灵,是《观鸟大年》的一大亮点。
在一部电影里能看到如此多的鸟,也是一桌丰富有趣的自然知识的大餐了。
追随三个鸟人去观鸟,会发现自然原来如此奇妙,鸟类的世界这么丰富。
尤其在结尾,配合节奏欢快的片尾曲,影片中755种鸟的萌态不断变化,让人意犹未尽。
我的朋友“理想大叔”向我推荐了这部电影,他看完的后果就是,在网上拼命找望远镜,立马在当当网买了《中国野生鸟类手册》,注册了一堆观鸟网站,然后每天在微博上发图文并茂的“每日一鸟”。
我看完之后出门抬头看天,虽然不见一只鸟,但恍惚听见天空有飞翔的集结号,隐隐令我,鸟声破喉欲出,鸟翅震动欲飞。
非常好的电影!
从中折射了很多生活的哲理。
最后片尾的时候Steve跟Jack打电话的时候,Jack说到:“We win, we got more of everything.” 的确,Steve和Jack因为要顾及家庭和工作而没能赢得冠军,但是他们却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家庭的团聚,爱情收获……影片的最后一幕Owen去了到中国去开始了新的挑战,他在一个公园里看到一年轻的中国夫妇抱着孩子在公园里享受家庭的幸福,他的眼里折射出的那种复杂心情只能用最后的旁白来描述。
“Only the No.1 knows what price he had paid for."
听到coldplay的viva la vida在片中作为配乐响起的时候,配合着镜头里辽阔的场景,还是感到莫名的感动。
来自各地的人们蹬着脚踏车,抛下工作和生活,在地平线上骑行。
在此刻,他们追逐的不只是品种品种的鸟类,更是自己的梦想。
简陋的宿舍,颠簸的飞机,都不能阻挡人群内心的向往。
三个男人,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梦想:the big year of birding。
为了在一年的时间里看到更多种类的鸟,为了创造北美的新记录,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三个男人面对了不同的困难和阻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付出了不同的代价,最后也有着不同的收获。
博斯蒂克,新泽西的屋顶承包商,北美观鸟记录的保持者。
他虽然对观鸟事业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也有着聪明的头脑,可以把别的竞争者耍得团团转,可是却太过偏执,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不惜放弃自己的爱人,连平安夜这么重要的节日都是在外面的餐馆孤独地度过,只能请求餐馆的服务员陪他过节。
最后,他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之前总是从他手中逃脱的雪鸮,也如愿以偿地守住了自己的北美观鸟第一的位置,可是他却失去了最爱的人,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失去了最重要的幸福。
他最后来到了中国,看着景区里幸福快乐的一家人,他的表情也变得沉重和复杂,也许他也在思考,他视之如生命的名声和地位到底有多重要,当初的执着到底值不值得。
其实,早已无需多言,你我心中依然有了答案。
布拉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程序员,却是一个狂热的鸟类爱好者。
他有着一项惊人的能力,仅凭叫声就能辨认出数百种鸟类,这项能力帮助他与博斯蒂克竞争,更重要的是帮助他收获爱情。
他从研究生院辍学,从戴尔公司辞职,离过婚,36岁仍然一事无成。
这样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常人眼中的失败者,却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倾其所有,在坚持全职工作同时要完成自己的观鸟大年。
他为什么如此执着?
观鸟大年没有奖金,也不会扬名立万,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好为什么想要参加。
在我理解,这就是心中的梦想,就是人生的追求。
梦想不分贵贱,只要是执着追求就值得付出。
虽然他只赢得了第二名,不过他收获的远远不止这些。
最初,父亲的反对让他困扰;最后,父亲的支持给他带来了好运,这巨大的转变是他始料未及的,正是这次观鸟大年带给他的礼物。
斯图,一个退休的CEO,商场上的成功人士,从小的梦想就是观鸟大年,年轻时候,他为了工作,搁置了自己的梦想,即使退休,也是欲罢不能,放不下工作。
这次,在他妻子的支持下,他下定决心要追逐自己的梦想。
不过现实并不那么善解人意,他的观鸟大年并非一路坦途。
在观鸟大年的路途中,他结识了布拉德,错过了去阿图的飞机,拥有了可爱的孙子,寻鸟的行程让他收获了友谊,路途的漂泊让他无比思念他的家人,也让他明白想要如何度过余生。
所以,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高位,为了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电影中还有第四个主角,虽然这个主角只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红喉蜂鸟,可是他却是伟大的英雄;虽然只有九寸长的身体,却独自踏上旅程,勇敢穿越500英里无尽的黑暗。
即使遭遇致命的恶劣天气,被淋透了,虚弱了,浑身颤抖着,但是却活了下来!
不要被外表的渺小蒙蔽了双眼,内心的强大可以迎接世上任何挑战!
电影中,白头海雕的求爱仪式让人震惊。
“雌雄白头海雕飞到令人眩晕的高度,然后一起自由落体,直坠地表,紧紧相拥,直到最后一刻才会分开。
”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爱情呀,虽然白头海雕没有言语,却用最直接的方式许下了最刻骨铭心的誓言:生死相随。
动物界的单纯与执着,远非人类可及,在纯洁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地渺小和汗颜。
现实的诱惑有几人能够抵挡,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誓言变得脆弱不堪,灵魂早已出卖给了魔鬼,眼中只认得金钱与权力。
一个简单的观鸟大年,却引发了无尽的思考。
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如何洗涤自己的灵魂……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Carpe annum(勿失良年)!
如果我在观鸟之前看这部电影,可能只会觉得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片吧。
今年开始观鸟,特别能共情里面的人物。
羡慕肯尼有钱有闲能随时随地放下一切去观鸟(当然他对他的家庭确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当斯图为事业牵绊赶不上去观鸟的飞机时也会感同身受为他着急,如果是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观鸟,我肯定也会不顾一切。
我现在的状态最接近于布莱德,全职且观鸟,但是他能做到听到鸟讯立马请假去观鸟,而我只能周六周末出去观鸟,还是他更有勇气一些。
以前在我的认知中,城市的鸟就是麻雀、鸽子、喜鹊、珠颈斑鸠这些。
今年过年,当我在小区拍到了黑喉红尾鸲的时候,我身体里的某一个开关好像突然就打开了,从那以后,我注意到,光是城市中的鸟就有非常多种了,白头鹎、乌鸫、鹊鸲、红头长尾山雀、白鹡鸰、灰椋鸟、喜鹊……太多太多了。
城市公园里的更多,边缘一点山林里的景区随时随地都能开出sr、ssr级别的美丽小鸟。
观鸟之后我意识到一点就是观鸟是需要运气的,有些鸟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有些就需要特地去找,有些哪怕特地去找,也需要极大的耐心与运气。
所以当布莱德他们在海岛上看到婚飞的白头海雕,那一刻的震撼人心,足以令人落泪。
还有布莱德和父亲一起去找乌林鸮,当他意识到亲人比鸟更重要调转回头的时候,屏幕前的我格外动容。
最后他找到父亲的同时,也找到了乌林鸮,那一刻,我不得不说一句,这大概就是命运的馈赠吧,命运会回馈善良的人。
人一生能有一个为之倾尽全力的爱好,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爱好,能给人希望,给人动力。
观鸟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爱好,为了观鸟,周末我不会在浑浑噩噩在吃吃睡睡中度过,我愿意一大早6点起床,跑去山林里观鸟,愿意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天走2万步,就为了看更多小鸟,捕捉它们美丽的可爱的瞬间。
肯尼、斯图、布莱德的行为看似夸张,只有观鸟的人懂得,这部电影并不悬浮,我们观鸟人是这样的。
最后祝愿每一个观鸟人,都能用眼睛,用相机记录下来自己心仪的小鸟。
放一点我拍过的美丽小鸟吧
北红尾鸲
橙翅噪鹛
红尾水鸲
红胁蓝尾鸲
绿背山雀
戴胜
领雀嘴鹎
酒红朱雀
栗背岩鹨
棕头鸦雀
棕胸岩鹨
纹喉凤鹛
普通翠鸟
红头长尾山雀
红嘴相思鸟
这是个让我惊喜的电影。
看了很多人的影评,好像没有一个是像电影中那样的观鸟人。
我是一个入门不久的普通观鸟爱好者,全职工作,非退休,普通人,在中国。
也许这部电影中很多笑点和感动以及事实对我更为真切。
首先,Big Year是一项观鸟活动,源于美国,但是现在中国也有啦。
不像美国那样搞得特别浩大,有新闻报道,还有那么多专业公开的鸟导通报信息,国内的观鸟大年更多是资深观鸟爱好者(个人或者组团)参加,每年的1.1到12.31,具体的我不多说,因为个人时间有限水平有限没有参加。
我的观鸟启蒙老师是专业做环保和自然教育,他们应该有联络网参加这种活动。
网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中国鸟类特别丰富,观鸟大年的记录远超影片的美国的700多种。
做为个人,大家会把自己的记录上传到公开的观鸟网站,国内比较有名的是中国鸟类观察网站,国外是Ebird,可以随时了解不同地方的鸟讯。
还有个更简便的方式,微博的“观鸟超话”里每天都有鸟友分享看到的鸟,很活跃。
其次,做为一个普通上班族,真的很羡慕很羡慕有钱有时间的观鸟大V。
是的,鸟不等人,特别是珍稀鸟种。
大部分鸟类是迁徙的,夏天去凉快的地方繁殖,冬天去温暖的地方越冬。
这就意味着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鸟点可以去看,夏天的青海,秋天的盐城和北海,冬天的云南,春天的弄岗和董寨....更别提在身边的各个小的区域的鸟点。
就像电影里的Birder一样,只要想看,可以追逐鸟儿的踪迹天南海北。
在春秋迁徙季,有的罕见鸟只在某地的某片树林停留2天,吸引狂热的鸟人从一个城市坐飞机过来找;台风天后鸟人们第一反应是背起相机和望远镜,去海边河边看看有没有被台风逼进来的迷鸟(Bird Fall哈哈)。
因为有的鸟真的是此生有缘才能见到。
这里面有两个片段拍的特别真实。
阿拉斯加那段,鸟人的热枕和惊吓真的是笑死了。
看鸟的地方都比较偏远和艰苦的。
我的老师说他们去云南的一次,就是在山里喂蚊子;我们去婺源看鸟那次是大冬天蹲在一个老乡的大篷车回村的。
越是少见的鸟越会在荒芜的地方出现,荒芜到打开地图都不知道怎么标记,一片空白。
但是一大群人疯起来就是很好玩,那种单纯的为了一件事情兴致高涨的傻乎乎地跑去做。
还有一段是很多人找不到鸟,就跟着最牛逼的人。
在中国就是看大爷,那些架着长焦的成群大爷出现的时候,放心一定有好鸟。
我们也经常找鸟,和大爷。
不要小看中国的大爷,他们消息灵通,呼朋唤友,设备不菲,拍出来都是大片。
所以当我看到电影的这些细节,感同身受。
我虽然只是个普通观鸟人,没钱没时间,只能用自己的周末和假期,但是那种对鸟的好奇和发现新鸟种的激动心情是一样的。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
我知道中国的自然教育是缺失的,没人教我们注意自然,我们的关注从小就是伦理道德事业发展。
我观鸟也是因为疫情期间有更多时间去了公园,偶然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就在我们身边。
进入这个世界之后,我才发现这些看起来都“差不多”的鸟有那么多不同的外表,习性,变化,故事,以及同我的自然环境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找它们很有趣,看它们求偶打闹洗澡还模仿人类的叫声更有趣。
我觉得这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吧,对纯真的热情的生命的好奇,想知道从西伯利亚飞去新西兰的斑尾塍鹬都什么时候跟我有交集,想知道倒霉的斑头鸺鹠是不是又被小鸟们追着打。
用知识打开一个世界,我看到的不再是普通的公园,普通的石头和滩涂,而是更有趣的地方,这是更高一级的乐趣。
很多人会说乐趣有很多种,相信我,对于乐趣的沉迷是因为有更深的乐趣在吸引我们。
体会不到真的有点遗憾。
此外,电影探讨的另外一个主题其实是爱好和生活的冲突。
我们都知道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选择爱好也好,生活也好其实都是生活的一个状态。
有的人就是狂热,有的人更佛系(比如我)。
电影有偏向性,那就是家庭。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少数的狂热分子,其实爱好不会跟家庭杠上,毕竟能和家庭杠的更多是工作和事业。
人生的意义,应该不止是工作吧,不止是家庭吧。
更多是自己,我喜欢什么才决定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跟别人不一样的人。
在乐趣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比乐趣本身更有意义。
最后,在中国,观鸟环境并不好。
(为什么要说中国,因为我真的关心中国啊,希望他各方面都好啊。
)盐城的滩涂旁边好多围垦的水产养殖中心,身边稍微野一点的森林公园就有人拉鸟网,农村更是家常便饭。
观鸟环境旁边经常有挖掘机在叫,湿地在缩减。
我多希望国内能重视自然,希望更多人从低级的物质欲望中解脱出来,多看看周围的生命,看看自己的行为会对我们的伙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看它们,就像小时候那样对什么都好奇,跟臭味相投的陌生的朋友一起,像孩子一样单纯又快乐。
2018年参加考研大军,人数高达238万,我不知道其中会有多少人报而不考,或是随性试试,只是到2019年人数突破了290万。
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但被无学可上的战友们羡慕地,我调剂成功了。
我原以为我爱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我就会学得很快乐。
但实际是,爱看书和爱研究那些书完全不是一回事。
汉语言文学,有什么用呢?
和理工类专业得到科研成果就可以变现,经济类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相比,我的专业知识在教会你:安贫乐道。
在我这个年纪,这样的道理显然这不能说服正在被拿来做各种比较的我。
我几乎走进了抑郁症。
只有一个问题在不断地冲刷我的大脑:我所做的,有什么用?
参加观鸟大年有什么用呢?
你需要自负开销地跑遍全北美,去最冷、最热、最腌臜、最危险的地方,找到755种小鸟,看它们一眼,再拍张照片,甚至都不是合照。
吃不好、睡不好、也压根就不是在玩儿。
即便是赢得大年,也没有物质奖励,甚至只会在很小的一个圈子里擦亮一个很小的火花。
他们图什么呢?
布莱德似乎是最没资格参加观鸟大年的那一类人,他不像肯尼那样可以完全脱产专注参加比赛,也没有斯图的经济实力,参加比赛的花销甚至让他负债累累。
三十六岁的死胖子,按照自媒体时代量产的鸡汤来看,这样的人不是应该从“自律、减肥、拒绝无用社交”开始改变自己的人生吗?
而他呢?
what are 他弄啥嘞?
看鸟?
是能升职加薪,还是能找上个肤白貌美、胸大腰细的女朋友。
(当然,他最后有了个女朋友)这是个与成功人生背道而驰的爱好,这是个彻彻底底无用的爱好。
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了,他们从来没有被传销组织洗过脑,但还是狂热地信仰着birding。
是爱好让人快乐吗?
是信仰让人幸福吗?
不,是狂热,有一个爱足以让人沉迷。
在我过去一事无成的23年中,我认识到一个道理,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概率是渺茫的,而执念不仅使人痛苦,也能把人逼疯。
当然,通常成功的都是有执念的人,只是冒着被逼疯的风险罢了。
我真的很害怕在电影的最后,布莱德、斯图和肯尼这三位铁杆观鸟爱好者并列第一,或是布莱德逆袭成功,这在我看来都是烂俗的。
肯尼是一个有着执念的人,做爱不积极,这个男人肯定有问题!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恰逢其时。
急功近利四个字正写在我的脑门上。
可能我就是缺少一点儿心无旁骛的爱,当然,最好也不要有执念。
啊为了做田野看的 当观鸟这项闲暇活动遇到big year,它最狂热的一面就出来了,电影选了big year来呈现观鸟这项运动的狂热以及它所引发的与生活其他部分的矛盾。
一直觉得birder们身上有种不近人情的气质,果然在博斯蒂克身上看到了——他们的目光永远不在人身上,永远地望向天空。
我还是很喜欢最后抚慰人心的:Brad放下望远镜望着他的女朋友,CEO抱着孙子走在雪地里给他讲小鸟的故事,只身一人来到中国的博斯蒂克作为一个顶级的观鸟者也做出了牺牲——至少导演是这么认为的,不然他为何在看到游人怀里的婴儿时面露遗憾呢。
希望我们理解这些怪人(nerd),其实也不怪啊,把健身,追星,蹦迪替换过来,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比如说逃避角色压力,或者单纯的从分类和辩识中获得快感,虽然观鸟自身的特点,比如听到鸟讯时丢下手头的活火速赶到一个奇奇怪怪的地方等等被电影处理成笑料,但却也正是它们组成了观鸟这一实践的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再是,日常生活中观鸟如任何一项消遣一般和生活中的其他事项并不是等级森严的排序关系,电影实在有夸张的成分,鸟人们其实也很可爱的啦~
很多人仍怀揣梦想。只有他自己知道第一名的代价。
鸟是真的还是CG出来哒?
Tailor-made for birders!!!
从这部开始讨厌Owen Wilson
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由各种不同的人生故事穿插而成的鸟类百科
一般般……对观鸟无感……DVD-Rip 12/01/28
屁个喜剧
在播客里听何雨珈向主持人热情安利观鸟的快乐后,回想起某年跟着老外一起去斋堂观鸟的奇妙经历。230614那破岛真是神奇啊,不知道中国有没有类似的活动哈121114
欧文威尔逊,杰克布莱克,斯蒂夫马丁....我怎么想的下了这三个演烂片的人一起演的电影.......
俗套的故事
在老美的价值观里,玩物丧志这个词也许是不存在的吧。真是非常好的片子。想了半天,也许这么不纠结的片子不足以打五星,但是为了那心旷神怡的观看过程,五星,值了。
三位喜剧演员欧文·威尔逊、杰克·布莱克、史蒂夫·马丁主演的正剧,讲述的其实还是家庭感情问题,呵呵~~
谢尔顿客串,器材风光大片——这种活动在中国一定无法进行,美国佬为什么总是蠢到相信大多数人能诚实
Birding爱好者狂喜,是最坚实的电影产业才会出的作品了)喜欢他们观鸟的态度:首先不以拍照为核心,“长枪打鸟”什么的真的好烦,男性性器官征服欲放过birds吧!其次没有“大佬文化”,不管到什么鸟点大家都是个人行动为基础,团体no阶层no友谊yes,有管理人员但不会有领队什么的领导文化,威尔逊的角色塑造完美避开了爹味儿(但没有女性塑造呵呵。然后关于诚信问题,刚开始我也有此困惑,但其实鸟类知识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大家都是小专家,被包围着很难伪装,随便一问不得露馅。最后,他们的线上信息网和专业媒体真好,我烦微信群。PS. 大斑啄木鸟是神迹啊哈哈 PPS. 想去阿图岛观鸟,都不知道美国还有这么个地方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该死的鸟,几段配乐不错。
欧文·威尔逊 、史蒂夫·马丁这两个活闹鬼集体转型!?
真正的热情洋溢、自由自在,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这个故事。阿图岛一段教人心折,一群真正的逍遥人。谁能说所谓少有人走的路,一定要通往高尚宏伟呢?这种孤独而单纯的快乐或许更罕有。
呸!我以为是又黄又搞笑的英式喜剧片!不是喜剧也不是那个鸟!一堆喜剧演员演一个科学片有意思吗,啊!!!!
同样的人物处境搬到中国,可能大家更觉得这些人疯了,尤其是CEO.所以抛开那些亲情爱情,能用一年的时间专心投入自己的爱好,已经很鼓舞人了。
看着三位主演几乎就知道他们各自的角色性格了,每个人几乎都是本色演出,就连打酱油的谢耳朵都是一副变弯的宅男样。万无一失的人物塑造,也毫无惊喜可言,影片在取景和各种鸟的特写上倒是更加迷人,公路片的模式,流水般的一年,最后将那股观鸟的热情转移到亲情上,从玩物丧志回归到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