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因为评分错过了的一部片,看完在我心里我愿意给8分。
可能因为我是东北人,所以看见 煤灰色的天空,光秃秃的树,到处拉人的三驴蹦子,和那满嘴大碴子味的普通话,熟悉、怀念。
就觉得影片是一比一还原了我小时候的生活,也为大川感到难过,明明是个好人,诚实善良爱老婆,但又处处倒霉,我也在想 他为什么这么倒霉?
自己 不够有心思,环境也不友好,保安监守自盗、厂长出尔反尔......社会并不会因为你是好人而优待你,但我还是喜欢好人,只不过希望好人都聪明机敏些,希望好人有好报。
最后吐槽一点:我很好奇这部片的设定背景是什么时间,看生活状态很像我小时候的东北,没有啥现代高科技的影子,但哥们车上年检是2018年。
、饭店门上有美团二维码、智能手机、微信、女主口中的“绿茶婊”又表明就是现在的生活,也可能是因为好久没回老家了,老家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呀?
电影展现的是东北的小镇青年生活百态,但扎的心远远不止东北,也不止小镇青年。
现代社会的小镇青年和都市白领,就像围城。
小镇青年羡慕都市白领的高薪,享受着发达都市的便利,满街的灯红酒绿。
同样都市白领羡慕着小镇青年的稳定生活,没有过重的生活压力,日子安逸,还能常常陪在父母身边。
本片中的真实的小镇青年破了都市白领的梦,同样扎了小镇青年的心。
电影故事围绕了李大川和苏芳这对小镇青年夫妇展开,大川是一个即将被工厂买断工龄的维修工,妻子苏芳刚怀孕,失业和孩子的压力就在眼前。
本来买断工龄还能得到一笔补偿金,但就在这时大川却阴差阳错被冤枉偷窃工厂财务,导致他失去了补偿金的资格。
被冤枉的大川当然不能就这么放弃,厂长告诉他只要他能抓道小偷补偿金依然有。
于是大川就开始了一边谋生一遍蹲小偷。
为了谋生,大川去摆过摊,去凿过冰窟窿抓鱼,还去扮过残疾人开车拉客。
在有一天拉客路过废品回收站时发现了他们厂子里的零件,于是就顺着这个线索想把偷东西的贼找出来。
后来小偷抓到了,但却因为大川的善良,小偷逃了,最后小偷团伙被警察抓了,但补偿金依然没有,而那时大川也已经踏上了开往外地谋生的火车。
片中有个角色让人很失望,这种人不仅让当地的人失望,同时也让外地人失望,这个人就是大川厂子里的厂长。
当大川被冤枉时想去找他说情,这人装的那个铁面无私,这时苏芳就拿了点钱出来,马上厂长就说,大川你这样你去蹲小偷,要是抓到了补偿金依然有。
这TM是多么奇葩的事,厂长自己不关心厂子财产被偷,反而要人家受冤的人去蹲小偷。
其次这厂长拿员工的钱算咋回事。
这样的人领导的厂子,不管是银行或投资机构,谁愿意给你钱救你。
最后我再猜想下,小偷被抓到后,大川的补偿金肯定也是被他拿了,所以他才愿意把当时苏芳给的钱吐出来。
电影总体来说很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很真实,其次演员演技很棒,不管是男女主还是其他配角。
猜测李岷城以后会有红的一天,任素汐就不用说了,每部戏都表现的很抢眼,每个角色都能很好的把捏住人物特色性格——《通往春天的列车》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让人心酸绝望的东北小市民生活遭遇。
一场瓜田李下的误会让东北小伙陷入麻烦,被工厂开除,拿不到遣散费。
厂长答应只要小伙抓住小偷就可以恢复名誉并拿到遣散费。
小伙子就开始蹲守,但是久久没有抓到小偷。
老婆要生娃,生活没有着落,小伙子开始摆摊,还冒充残疾人开起了残疾车。
一次拖一辆同行残疾车去废品收费站时,小伙发现了厂里被偷的零件,于是他顺藤摸瓜,发现了收偷盗厂里原件的收脏的窝点,并答应老板下次那个卖零件的再来就告知他。
最后东北小伙和朋友一起抓住了其中一个小偷,但是小偷反抗,打伤了东北小伙,自己也在逃跑时被车撞死了……最后小伙子没有办法,与朋友一起坐上了外出打工的火车。
厂里也抓住了小偷,但是因为不是小伙子抓到的,所以不能还小伙子一个交代,遣散费也不能给,只是将小伙子和老婆去求厂长给的钱还给了他们。
总体影片的色调比较阴暗,气氛压抑。
让东北村镇整体让人绝望。
再加上保安与小偷合作偷盗,让一个误会变成了陷阱,让人对于工厂不给工人遣散费这一行为变得扑朔迷离,到底时小伙子自己不争气,多管闲事惹出了是非,还是工厂故意设了一个局让工人们往里钻,正好赖掉遣散费?
最后厂长的处理方法也让人看不明白,抓住了小偷就是证明了小伙的清白,说明小伙子是无辜的,这是个误会,怎么就还不给遣散费呢?
社会的公平正义到底去了哪里?
小伙子对逝去父母的哭诉,近些日子非常不顺,这到底时命运弄人,还是社会的无力和绝望,也许只有当时人最能体会。
小伙子的生存现状应该也是千千万万在东北谋生生活的底层群众、朴实工人们的生活现状,时代的悲歌让人们去承受不幸,我觉得是绝望的,只希望远去的火车真的是通往春天,而不是一如既往的严冬……任素汐的表演我还是很喜欢,特别是在医院痛斥不懂事的弟弟,唾沫横飞的猛样,真的特别带劲,属于任素汐……看得太过压抑,毫无希望可言。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日记人】,欢迎关注交流!
有研究说男性相对更爱说谎,他们说得最多的谎话就是没事。
因为男性似乎更倾向于将情绪自我消化,遇到不顺的事情靠自己解决。
幸运的是,因为有好哥们儿的存在,不会让你独自面对,虽然也会嬉笑调侃你,但帮忙的时候都冲在在前面。
今天的电影就和一对好哥们儿有关,它就是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生活的不易、兄弟的力挺,都在电影中淋漓展现。
故事发生在东北,因为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旧工厂越发不景气,裁员时常发生,工人大川(李岷城 饰)被厂长叫去谈话告知下个月将被裁。
他家里还有怀孕三月的妻子(任素汐 饰),日子本过得并不宽裕,好在被裁后会有四万补偿金。
然而倒霉的是,大川晚上去拿手机被误认为小偷,补偿金也泡了汤,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拿回补偿金,大川只能按照厂长的建议,开始了抓小偷的日子,但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一边干着杂活一边抓捕。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杂活不是说干就能干成的,摆摊被砸、买残疾人车接活被城管抓。
好在还有妻子的理解与兄弟大同(何巍然 饰)的支持,大川终究等来了通往春天的列车。
说回男主本身,主角大川似乎有点诸事不顺,单位裁员又被误认为小偷,憋屈和难受只有他自己独自扛着。
好在有媳妇理解,不管外人怎么说,始终是安慰与支持自己的丈夫,还帮着找厂长说好话,一句"我男人现在心里怎么憋屈的,咱谁也理解不了。
"道出了多少男人的不易,能有这样的媳妇真是福分。
除了媳妇的理解,还有好哥们儿的帮助,大川和大同是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虽然见面会怼开玩笑,可是当真的遇到了事一点不含糊,想着法子帮兄弟,用东北话来说就是厚道仗义,为了哥们儿打仗啥的全都不怂。
有个挺有意思的情节,大川请大同夫妻俩来家里吃饭,看着忙碌炒菜的大川,大同熟练地点了两根烟,大川说:这炒的你(猪肉)。
等两人单独喝酒唠嗑时又互相吹捧自己的媳妇漂亮懂事,像极了小学时玩卡牌的哥俩,彼此炫耀自己的宝贝,相互不服输,男人果然是长不大的孩子。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无奇,有个美满的家庭和三两个知心好友,足以是幸福的生活。
也许我们也会遇到电影中无奈的事情,但调整心态积极面对,通往春天的列车终将到来。
虽然春天的列车不知开往何地,但至少远离寒冬,也许前方还会有别风暴折,但有爱人与好友的陪伴,前进的旅途将不再孤单。
冬天过去,春天的脚步还会远么?
本文为【电影日记人】原创,欢迎关注,一起交流分享电影的全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当铃声响起的一刹那,条件反射的只能是厌恶——尤其是开着音响放着花儿早期的专辑打着许久未开的游戏的时候。
但那是一个老号码,许久未见的友人,我关了音响,接通了电话。
我们的谈话从“忙不忙?
”,“在干什么呢?
”的照例寒暄开始,虽然我支吾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发问。
接着他便开始聊起了家长作风的师兄、劳累复杂的博士生活、前景不明的未来。
一小时后我关上了那个游戏,无聊累积到了阈值,点开了《炉石传说》随便刷起了任务,放在屏幕前的注意力已将近最小值,凭着多年前的习惯随意打着卡牌,犯包不断。
一个半小时后,我妈私聊接着我下午群里的一句发言,首先问我电影好不好看,接着便是老生常谈的“多努力”、“好好学习”,我富有经验的应对过去,又聊了半个小时。
事后我感到不安与歉疚,比方说我没有全心诚意地聆听,他说的A师兄B师兄我总是弄混,又比方说我抱着电话会很快、之后写东西的思路计划,就像洗澡的时候决定还是明天再更公众号,早早睡觉的好。
出来的时候,我又重启了电脑。
虽然这部电影评价并不算太高,但倒是符合我的审美习惯,一镜到底的丧,或者反过来说,不为了强求起伏或者正能量的真实,让我回想起之前同样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与《相爱相亲》:厂里最终抓住了小偷,男主也随发小登上了列车,即使那一串东北振兴的政策字幕也无法掩盖镜头上的语焉不详。
当然,正如村上处女作里的箴言: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这部电影里也有许许多多光亮之处,比方说两肋插刀的发小;男主在冰上钓鱼的洒脱与欢快,去菜市场拿鱼换肉,做菜招待发小一家这一具有浪漫主义的片段;任素汐得心应手的外柔内刚,外粗内细的妻子表演,虽然戏份并不算多,但足够精彩,这也是决定我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之一。
我在与友人聊天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一点,便火速买下了四点场次的电影,若非提醒,我也差点混淆了两个目的,比方说,我是为了看这部电影才选择去电影院,而并非反过来。
自从大三养成对院校电影的关注后,这部电影最早可能在年初或者去年就进入了我的想看名单,就像疫情前最后的电影也是一时兴起决定去看同样由任素汐主演的《半个喜剧》,那么一切就变得十分自然。
按照惨淡的票房数据,倘若错过了绝佳的包场机会,下周这部电影便会为国庆档让位而彻底消失。
友人同我聊天的最后半小时,我决定真正说点什么。
我说感觉身边的朋友成年后基本上都有抱怨,他说是的;我说其实生活都不太容易,他说是的;我说如果你选择了别的路可能依然不满或后悔,他说是的;我们能做的且高效有用的只能是调整心态,他说是的。
然后我问了问你觉得什么时期最快乐?
他说是初三,我说大一,我俩各自论述了理由,彼此达成一致,照例感慨高中青葱岁月,我也想起他那时候对某个同学令人回味的细节,他说他不太记得,我说我记性挺好。
他说他要挂了,猫在他身边睡了太久,他要想想办法,我说好的,这吉安娜的副本我还要打一打再洗个澡——吉安娜就是法师。
我谈不上多喜欢杰克伦敦的小说,直白的说文笔不行,再高深的感慨就是文学性差点,同样生活写实的有契诃夫,同是美国人的有菲茨杰拉德,实在难以较量。
但我同样感受到他小说中打不倒或者说决绝执拗的风骨,这和他俩都不一样,我觉得尼采要是看过肯定特别欣赏他,这是强者或者超人的品质,即使卡夫卡的冷静也总归掺杂了那么一点点的温存“他死了,惟其耻辱留存人间”,杰克不需要这些,他只需要一句话:“接着,他就踢开了下面的凳子。
”今天看书的时候学到了两个新词:一个是ataraxia,一个是eudaimonia,简单说前者是摒弃虚浮欲望的宁静,后者是以前者为手段达到的目的(幸福)。
父母跟我念叨对象或者学习、工作的时候,我满脑子经常想这些类似的东西,结论是差点火候,我对某些或者许多许多人的评价还是会在意或者不适。
我说爸妈我想吃个糖葫芦,父母跋山涉水回来后说:儿子,我给你买了点核桃,这个对脑子好,排老长的队了。
归根结底老一辈父母的爱就是这么个玩意儿。
要用弗洛姆看来,那他们是一点不懂爱,这种无非是受虐狂与自虐狂的复合,不过,退一万步说,要按照弗洛姆的评判,又有多少人懂爱呢?
(当然他也觉得少得可怜)。
我同友人聊天的时候调侃:像我这样的社畜,工作可以望到头的情况下,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以后的枕边人了。
他笑了笑,表示赞同,后面又聊了聊随师兄份子的事情,我倒是暂时没有碰上同龄人结婚。
男主是真正闷得像个葫芦,他同妻子几乎没有真正的对话,吵架也是以退却告终,交心更多的或许是发小这个总是在笑的人。
或许是暗藏的隔阂,或许是剧本所限,或许是人物的本体性格,又或者一切尽在不言中,即使到了结尾,我印象还是觉得他俩感情挺好,即使会想他们打工的失败,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感情的破裂。
又或许这一层是我的刻板印象,乌托邦的梦,理想主义的弊病。
怎么说呢?
又是一位友人给我推荐了北岛顾城洛夫痖弦。
你登上列车了么?
它会开往春天么?
外面的风刮着冷冷的,我想东北的冬天比这更夸张,再碰上一副衰败,什么妖魔鬼怪不出来。
怪不得俄罗斯那么多神兮兮的片子,怪不得北方一片苍茫,怪不得还有人连几个零配件都要偷,88块嫌贵。
在温暖的炕上,枕边躺着怀孕的媳妇,家长里短,都是为了一副更好生活的愿景。
这几个字说起来是很迂腐的,是很陈旧的,陈旧的在日常生活你都快不屑于讲出来了。
但是因此,人们也就缺失了面对的勇气,缺失了接受一副工整的图的勇气和决心:春天到来了,他们终于过上了世俗观念中的美好生活,即夫妻恩爱,生儿育女,三两知己,长辈和谐,生活如意,对得起父母的在天之灵,还有,对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善意。
这副愿景,太表象了,甚至太虚伪了,就像是一种完美的伪装,让你开始怀疑了起来(因为politics,因为conception);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表象也竟能带来了一种最真实/最原始的满足,完成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书写和总结。
这种刻入了骨髓的纯真,一砖一瓦的堆积起来,形成的东西,就像是一个梦境。
所以电影看起来,就像是一场精心安排,但因为某种曲折的原因,其中流露出的情绪,意外的让人们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开始如梦如幻,分不清现实了起来。
直到一砖头把川儿砸倒,直到一砖头把我们砸醒。
落后的工业区其实远不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存在。
关于这里的影像,不单单是一个落魄的概念,一个好看的剪影,可以让摄影师展示构图的地方,并让文艺青年截图分享,并在日后某个地方/某个场景拿出来赞扬某些艺术成就。
关于这里的影像,首先是这里的人们,以及这里的人们所发生的某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能让影像前的另外一些人,明白了这个世界如何运行和发展。
这里的人们,对这些漂亮的影像,难道不是嗤之以鼻。
在同一片的天空下,人们所期待的春天,永远都是一样的。
但是每片土地有每片土地的历史进程,从而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然后,几句字幕,就已经彰显了一种使命,一种决心,一种奋进。
那里的人们最不需要的,就是顾影自怜流露出来的情绪。
苦苦哀求的小贼抓住机会一砖头砸到川儿溜走/苦苦追寻的小贼最终也没带来什么真正的好消息,我们是应该感慨编剧不行,还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有些人还不能完全接受一个社会的多面体,在里面,有温暖的风,有冰冷的雪,有破碎,有衰败,又有重新上路呢?
何必去夸夸其谈强灌鸡汤,经历过的自然懂,没经历的说了再多也不会有感同身受。
电影在于理解去懂它而不是去单纯的去欣赏所谓各种手法很久没看到如此写实的电影,虽然补偿金大多都知道最后去了谁的口袋,虽然有些镜头没放出来,要是放出来估计也就过不了审了。
对男主身上所遇到的种种,到最后背井离乡。
从开头的被冤枉,到最后厂长送回来的那个礼,面对着所发生的的事情,改变不了,只能无奈的去承受,及时再倔强再要强也只能对生活低头重新开始。
女主打她弟那一巴掌是她情绪的爆发,自己家的情况,爸妈的情况,还有个异想天开的弟弟,她内心的压抑在一巴掌之后的痛哭。
男主女主诠释了一个家应该是什么样子。
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的故事也许有天换个方式在自己身上发生着,《通往春天的列车》很暖的名字
这是一部整体基调很“丧”的电影,就像大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的电影那样,阴暗冰冷的色调,破旧杂乱的场景,昏聩麻木的人们……就像那个被时代抛弃的城市,和那类城市赖以建立和繁荣的一切根源。
镜头一直都很克制,缓慢到部分时候显得冗长,极少的温情时刻,也不会给人以真正温暖的感觉,那些笑声和笑容,总透着刻意如此的无奈。
男主大致是个善良的人,并因为这种善良而屡遭厄运。
可他又不是一个绝对善良的人,生活的磨难也教会了他对不义之人不择手段,他不会对自己的背信弃诺而忐忑,因为那个承诺本来也源于趁人之危的敲诈。
可最后,又是他不该泛滥的“善良”让他犹豫了,而这一秒钟的犹豫,带来的却是始料不及的结果……这种无意义的“滥好人”是最让人气结的。
女主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性格显得大大咧咧,但在很多问题上,她才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可同时,这个看似爽朗的女子又在用看似的无所谓遮掩生活中的千疮百孔,自己的小家、原生家庭,都无法让她省心,而她肚子里还有个快要足月的孩子……生活对于女性来说,总是那么艰难,奋不顾身地爱了,却不防生活突然给个从天而降的打击。
任素汐的戏还是给的很准确的,她很适合演这种外表坚强、无所谓,实则内心很敏感的人。
只是感觉苏芳这个角色和她过往塑造的几个,比如《银河补习班》里的妻子形象有些太像了!
这可能主要是剧本人设问题,但也不排除任素汐自己的表演程式化,现在她给我的感觉是“任素汐”这个标签已经要强于角色本身了男二的发小儿大同可能反而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有义气有担当,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且,较之于男主拖后腿的善良,他还要更加理智一些,而在男主最落魄无奈的时候,他给予男主的支持,恐怕是女主都做不到的……结尾处,他们做上了南下的火车,那一刻,很有点儿嗑CP的冲动顺便,男二的演员给人的感觉有些像廖凡,容貌上【在剧中的造型】也有几分相似,当然,看了下演员何巍然的图,自然就不觉得真的像了……但大同这个角色确实很拉好感,这部电影好像是他第一部真正上映的作品,这个名字记下了,看看以后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发展吧至于其他的角色,大多不是正面的,监守自盗又栽赃陷害的保安,贪财又怕事还想要好名声的厂长,不学无术偷拿家里钱炒股的小舅子……大约也正是因为此吧,那个不知名大姐主动让客的好意才让人觉得温暖,更因此,男二和男主之间的兄弟情谊才格外让人动容要说逻辑硬伤,很多,比如你想不明白为什么男主在已经掌握了足够视频证据的情况下不去报警,人脸拍得那么清楚,足可以交给警察去抓捕了。
你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盗窃案告破后,他没有去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介入,要求宣布当初厂子对他的开除决定无效,等等等等。
这有可能是创作上的问题,不过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事实上找了也没用,那样才是真的绝望。
可电影里一旦涉及到了,就不能说是没用的,于是,只好彻底回避,哪怕因此留下硬伤……并不知道究竟为什么。
其实,一度很怕结尾变成合家欢的善恶终有报,可最后没有如此,却又觉得怪怪的,大概就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吧,觉得故事的发展脉络不太合理男主拿着在冰面上钓来鱼去菜市场和大娘换了块肉,以及男主喝得微醺后去看了一眼妻子,然后回来男二说“我觉得我老婆真带劲”,之后,男二也去看了自己的妻子,回来也说“我觉得我老婆也真带劲”,这两段戏,是我最喜欢的,既生活化,又戏剧性,而且,让人心里暖暖的生活大概就是如此的,哪儿有那么多跌宕起伏、苦尽甘来,不过都是囫囵着过去了,就像女主一气之下砸过去的所谓“厂长的好意”,到最后,还是要自己挺着足月的肚子慢慢捡起来……如果静得下心来,慢慢看,也不失为一首单调却让人叹息的挽歌,虽然真的是看得人很冷。
至于片尾的字幕,就……闭上眼吧!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话——膈应人Fin
或许可以有这么一个新的电影类别:东北电影,或者叫后工业时代电影,就后边儿这个吧,听着挺洋气。
《通往春天的列车》作为导演处女座,我给四星。
东北老工业区在时代的激荡中风雨飘零,背后是千万职工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如履薄冰。
生活这事儿向来脆弱,一朝倒了霉了,那接下来往往就是一连串破壁事儿的开始,拿片子里话说,喝凉水都得塞牙。
影片展现了一个小厂青年面对困境的挣扎,倒没有过度铺张或者神经质,多数就是平常遇到了卧槽一声,同时无可奈何那种事儿,其间也有家庭的温馨,哥几个的友情,用比较平实的镜头语言描述了一副东北小地方的风情画面。
振兴老工业区是国策了现在,但这事儿也就等同于结尾那个红包,所谓的红利离需要它的人民始终很远—不光用板砖儿拍醒你的理想主义,复又拿红包来恶心一下你,气不气?
就问你气不气。
也别光气,钱还得拿。
列车划过了苍茫的北方大地,那属于春天的绿意随着男主角闭上的眼睑变得躲躲藏藏,在远方捉摸不定。
这是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节奏紧凑。
表演是加分项,任素汐表现出专业演员的高度素养,情绪感染力可圈可点。
群演都比较出色。
推荐看看。
2020年我的第三部影院影片。
脚踏实地讲了一个不算怎么好的故事,整片看得人压抑、憋屈、无奈和愤怒,大时代背影下的小人物是如此渺小和不堪,上求无路,自强无能,只能消隐在滚滚红尘中。
任素汐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准,到位,稳得让你没有一点点期待,这是不是也挺无奈的?
到后来,故事情节貌似要渐入佳境时,想着那些个真坏人假好人有些啥下场交待时,突兀地在几张风景图之后戛然而止了,哎。
还有最后银幕上一大段的工业区发展之类的字幕,正能量啊,太暖了,太暖了,在这个乍冷还暖的季节不太适应。
当男主最后终于乘上那列通往南方的列车,远离了是非之地,躲避了寒风刺骨,所有情绪统统倒进春意渐浓的漩涡中洗礼,没有洗尽千华,只有空洞和无奈。
不喜欢这个片名,春天在哪里?
东北味日常。天地一片苍茫,总有云开日出时候,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东北现在就这样 有人气儿 没生气儿
#2ndHIIFF# 最后那一长串战略宣传没必要,真没必要。片子吧,不讨厌,就是没劲。故事太肉,我一个南方人看男主那性格我都难受,角色动机也弱;表演吧,没啥亮点,求各位不要再尬吹任素汐演技了谢谢,她只会面无表情+突然哭的演法。至于什么社会性反思意识就算了吧。最主要的是,这片感觉一半的镜头焦点都是虚的,空镜全是糊的,摄影师有事吗?最后想说的是,所谓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底色”已经被各位华语创作者们差不多消耗完了,不知道你们咋想,反正我是真的看够了。我想看到的是真正的“人”,对待社会体制环境家庭各种,会愤怒狂躁崩溃,而不是只会隐忍宽容释然。当然不需要每个人都做娄烨,高举反抗的旗帜逆流而上,只是如果连一点起码的逆反性格都没有的话,就太假了。
北方一片苍茫。看得出导演想表达许多东西,但剧情实在是乏善可陈,陷入在事无巨细的日常里。表演也没有太多亮点,请别再尬吹任素汐的演技了。PS:如果电影名保留之前的《春天在哪里》,或许可以多给一星。
还不错 结尾没有搞那种大团圆还是可以的 但我谴责一下剧情简介里的小镇青年 齐市再咋破也不是小镇嗷🌚我还是很喜欢李岷城的 好久没看到他了
小城之春
因为任素汐才看的 她的表演自然 挺好的姑娘。东北重工业的落寞 是历史的潮流 和东北人的性格也有些关系。通往春天的列车 好片名。希望南下的列车能够让男主角振作 毕竟等他的是他的家 那些狗屁杂碎事 挥挥手 再见吧。
这部电影突然让我想起父亲被迫下岗的那段日子,父母陷入不休不止的争吵。父亲的性格像极了李大川,不妄言不贪婪甚至不世故,固执的以为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母亲总说父亲太善良了。后来我们搬家了,离开了我出生长大的小城市,回到了乡下,我曾经一度为此抱怨,因为在我看来,这一次的“逃离”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人生的方向,后来的这些年,我对家毫无留念,家对我毫无安全感,就像如今北漂一样,原来的城市已经不是我的家,而新的城市还没有一个家。可能悲伤之地才能开出花朵吧,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倒觉得满是希望。
想拍出东北现代化的一种衰落和焦虑,可是整个拍摄出来的东西还是太浅了,浅尝辄止的感觉很不好,结局也算一个亮点,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的解决也算难得的真实。
7分,三年前釜山新浪潮提名之作,贵在故事真实和态度真诚。原名《春天在哪里》想必太过直白,而通往春天的列车上坐着谁?又没有谁?这样就更委婉。生活充满着不如意,倒霉事可以随便从天而降,人善被人欺,寄希望于明天和未来的同时,还是得自己去和命运斗争,走出去,去争取。
为什么呢国产艺术片都得这样空乏刻意无趣。铁子的形象比较生动。
我喜欢。
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买了一张错误的电影票。。。
挺好。
生活的流水账被记录得这样松散又无奈,失真又失焦,任素汐整个没多大的发挥余地,男主人公的行为也是迷惑大赏。
有点过于平淡了。任素汐还是稳定发挥的。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该打炮的时候不打炮,一定好人没好报!
摄影虚焦,对白水词,结尾字幕和主题没有任何关系。
关注小人物的题材,确实很吸引人,也容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问题。遗憾的是,男主个人形象并没有立稳,满身偷窃的小习惯,却在最后对凶手心慈手软,人物性格一直摇摆不定,好坏难分。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剧本就拿捏不准。
整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