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然界有其“生存法则”,那么高中校园也自有一套优胜劣汰的小算盘。
咱伟大的祖国最爱课业全优的好好学生,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恰恰相反。
在他们看来,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不在于乖学生、书呆子,而在于各个小团体能维持三六九等泾渭分明的状态。
美国高中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永远是长相养眼的新新人类——比如健硕的橄榄球队长、比如漂亮的啦啦队员。
这,也许就是高中女生奥利芙(艾玛·斯通)一直籍籍无名,甚至被当成受气包的原因。
好可怕啊……女主的举动都是在喊着free,是“自由”了,自由地逃脱出以女生是否身为一个高价值的trophy而作为评判标准的体系如果一开始她的nerdy路线是对这个体系敬而远之地抽身观望,一开始编造出和john的约会是对体系的好奇和试探,后来她毫不在意地“破罐子破摔”是期望对这个体系的颠覆,也或许是在帮助同样因为体系而感到孤独的男的但那些男的以为她的free是说“我免费了”“我很便宜”她错就错在和那些同样在体系里评分不高的男生共情了她不受人注意是因为她审慎地抽身远离;而那些男的则是全情投入而内卷失败即便同样郁闷,但抽离者和失败者绝不应该共情更何况失败者翻身的机会就是把抽离者拉进来,用她的血肉去滋补这个体系
直到看了《绯闻计划》我才真正懂得了那句老话的意思:真正的bitch是不会说自己是bitch的,那些平时看上去很纯的也许才是真bitch。
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差别还是很大的,在美国会有学生拿这种事当做骄傲的事情炫耀,在中国,发生这种事,谁会引以为豪地告知天下?
哪怕是假的也不敢吧…Olive实在是让我讨厌不起来,她是个多傻也多善良的女孩,第一次在好友面前编造谎言是一时的逞强,想在好友面前抬得起头来,可想而知,这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学校。
看她好友那张脸也知道是个喜欢到处乱说的大嘴巴…Olive发现此时已经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直到她帮了一个Gay演了一场戏让大家误以为他们做了,那个男生出了那扇门,所有男生都围着他,那种眼神就是羡慕崇拜敬仰嫉妒恨啊!
那男生立刻身价翻倍了,在男生群体里算是抬起了头。
可谁知接二连三的这种拥有自卑心理的男生通通跑来找Olive,她很好心地都帮了,最后却在学校落得了Bitch的下场。
后来她干脆学《红字》女主角在衣服上缝了一个A,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后来当她去找那些曾帮助过他们的男生,想请求他们帮自己澄清事实,那些男生不是逃走了就是找借口推脱。
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真男人”而损害一个女孩子的名誉,包括那个得性病的男人,居然脱口而出就是Olive,而她却再一次为了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而承担罪过。
后来那个男生给她200块的购物卡索吻的时候,我深刻感觉到悲哀。
只可惜我们"Dan"的戏份实在太少了,而最悲惨的就是阿曼达了,我的妈呀,您的脸怎么臃肿成这样了啊,虽然以前是有点胖但也不至于这样啊,还不如《足球尤物》里假小子的装扮呢=_=另外,在男生心里,看的比命还重要的东西,就是自尊心吧?
就算活的再糟糕也要让大家觉得我活的很好,就算从没牵过一个女孩手从没吻过一个女孩也要装模作样好像自己经验丰富的样子。
在女孩心里,看的比命还重要的东西,也许是魅力吧,比起成绩差,没有男生追求也许是更可怕的事情!
印象中,美国是一个性开放的国家,女生不应因自己非处而遭受非议。
但这部影片告诉我:在美国高中,也存在荡妇羞辱,也会认为非处的女孩就是随便,会有一堆人议论指责她。
然而同时,男生却以和多少女生睡了作为自己受欢迎的证明。
在校园里,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
女主为了避免好友家庭聚会的邀请,欺骗好友自己和一个男生有约。
好友周末过后问女主是否与那个男生发生关系。
女主否认然而好友不信,于是女主开始信口编造谎言,不巧被另一人听到,然后女主不是处的流言就满天飞了。
后来,一个同性恋者和女主演了一场戏,同性恋者“表现”出了自己的正常性取向,不再被人歧视。
同性恋者将这事告诉了别人,于是渐渐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女主帮忙使自己变得欢迎,女主慢慢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婊子”。
然而她知道,这些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既然自己没任何损失,既能帮助了别人,还能获得一定报酬,那何乐而不为呢?
在女主“帮助”别人的路上,她也遇到困扰:教师不相信自己,真的有人把她当作“妓女”,想要的甜甜的爱情不出现,甚至还要帮乱搞的人背锅……到底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所幸结局美好,但如若现实中真有人这样“帮助”人,那结果又该如何?
自从量子理论诞生以来,人们的思想境界都高了一个维度,就连绯闻都能成为生产资料了,这让老范畴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只能蹲在卫生间哭泣了。
这部影片的女主是个普通的高中女孩,在一次聚会上她两肋插刀的为男同学证明他是直的,上演了一出预先自编自演的床戏,结果就是男同学在舆论圈直了,当然私下继续玩弯的游戏。
她在舆论圈破了,公开收获了水性杨花的“美誉”。
生活丰富多彩不是因为你会生活,而是因为你要有计划,女孩制定了一个让自己五个步骤,成为烂大街绯闻女孩的计划,而且还是佩戴红字“A”的那种,这个玩法出自霍桑的名著《红字》。
计划如期落地实施,接踵而来的是女孩救助了自卑男,还拯救了可怜女老师的名声,而且顺便还收到了不少报酬和优惠券。
影片的看点很多,讨论的话题不仅限于绯闻对女孩的影响,更多的是正常人总是默默细微的观察周围,然后用老旧的眼见为实作为依据,给不同的人定制不同的谣言,然而所谓的正常人好像都达成了一致,都用一个方式处理问题,结果就是女孩在忙着扩充自己的绯闻规模的时候,周围正常人坐不住了,当他们的生活揭开的时候,不是千疮百孔就是满地蛆虫混乱不堪。
影片有场戏借助女主和母亲的对话,探讨了别人怎么看自己的这个问题,以及自己怎么对待别人的眼光。
对话内容非常的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说,这些朴实无华的对话启发了女孩用量子理论对待绯闻的思路,当然了导演和编剧也没少看资本论,要验证绯闻计划的有效性,还必须要体现其价值,当然也要按不同需求制定不同价格,等等。
按影片的意思,生活给我们什么在没有揭开盒子的那一刻,薛定谔也不知道猫会不会活着,阿甘也不知道盒子里是巧克力还是屎粑粑。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点儿量子理论娱乐精神,当然了也要有点读名著的积累,才能让各种计划落地实施并赚的盆满钵满。
先有了不起的父母,然后才有了不起的孩子。
我们的这位主角Olive能成长到这样聪明又开朗.有趣又调皮,善良到几乎缺心眼,激动起来要发癫,却总到运用智慧反败为胜的女子,她的父母功不可没啊。
青春剧里的父母,通常与孩子们格格不入,要么麻木不仁,反应迟钝,根本不知道孩子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要么严肃刻板,无法沟通,只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愿望塑造子女,至于另类的冷血变态溺爱无度软弱无能等等,无一不是在说——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们是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生物。
她的那一对父母就不同了,他们两个真的是太有趣了,每个他们出现的片段我都笑到不行——不得不说,这剧里的男女老演员们实在是太给力了,风头抢尽啊,除了这个Emma Stone外其他年轻演员们都给比下去了,父母这两位的戏尤其多,也尤其有趣——比如-I`m adopted.-What? Oh my god! Who told you?还有T,T,T,T,T,T,T,T,T……还有-Is there an Olive here?-There is a whole jar for them in the fridge.-Sweetie ,there is a young man here to see you.He said something about ask for your hand in marriage.-Oh,happy day.Mama-A boy! A boy?……还有关于同性恋,直男,外公外婆,gay for a while,We all do it,Bucket List this bitch,I was a slut,a slew,a hap,a peck,I could do this,I could get my leg……哇,他们是她的父母,还是她的朋友,老师,诤友,甚至损友互相交流,永远支持,永远相信,努力理解可以揭糗事,逗乐子,甚至分享说脏话经验如果需要还可以指点迷津……有这样了不起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很快乐健康!
Olive打开贺卡时听到的"worst song ever"I got a pocket, got a pocketful of sunshine.I got a love, and I know that it's all mine.There's a place that I go,But nobody knows.Where the rivers flow,And I call it home.And there's no more lies.In the darkness, there's light.And nobody cries.There's only butterflies.小姑娘很幸运,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她已经到了
一部非常好看的美国校园青春片,艾玛斯通饰演的女主词汇量大的惊人(顺便一提对与于我的托福词汇背诵很有帮助耶),幽默而富有智慧的女主,她伟大善解人意对孩子如朋友相待永远包容永远支持的父母,女主各种引语各种语出惊人的桥段(太佩服她的应变能力了)还有她唱起歌真的太好听太sexy了😆一段青春期很正常的心理与行为被Emma Stone演绎的活灵活现但令人捧腹且富有色彩,对了男主是GOSSIP GIRL里的DAN难怪那么眼熟!
“我想要John Cusack在我窗外抱著大录音机;我想和Patrick Dempsey一起坐在割草机上;我想要十六支蜡烛里的Jake在教堂门口等候著我;我想要Judd Nelson向空中挥舞拳头因为他知道我已对他芳心暗许。
我想要我的生活像80年代的电影一样精彩,一次就好。
” 超级喜欢这段台词!!
这也是我同女主一样渴盼的❤️这也是我为何如此热爱美国青春校园电影还有经典老电影的缘故,简单,纯粹,年轻,活力,阳光四射。
Emma Stone的表演的却令人眼前一亮,小姑娘无处不在的冷笑话令人折服,尤其是和她父母的对话十分有意思,这么“不正经”的父母羡煞旁人,还有一点是影片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有点像几年前看的另外一部叫fire up,但配乐太过杂乱,什么风格都有……电影以红字贯穿很有特色,Olive的成熟与理智有点太过dramatic,唱Pocketful of Sunshine时的那个女孩更有生活化,尤其是在浴室里的费力演唱让我持续了两个月都印象深刻
我一直觉得好的喜剧胜在细节。
所以当我看到开头女主整个周末都在家里疯唱她本来很bs的Pocketful of Sunshine的时候,几乎要笑翻过去。
这种被口水歌洗脑的经历太有共鸣了。
尤其后来她拿来做手机铃声,死党露出一副bs的样子,让我想起曾经有一同学发现我iPod里存了邓丽君,他露出的表情。
女性角度的青春性喜剧和男生版的不同之处在于,男生是羞于让人知道自己还是处男,着急地想要破处,为了面子撒谎说自己和人睡了;而女生,因为这个男权社会的压力,很容易被人说成是whore, tramp, slut, skank...看看这些形容性生活丰富的女性的词就知道啦,男女是不平等了。
女主是我喜欢的女性形象,善良,聪明,幽默。
她牺牲自己的“声誉”帮助别人,是因为她善良;但另一方面她发觉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失去了好好谈恋爱的机会。
我觉得最后她对于自己和Todd关系的猜测——“5分钟,今晚,或者新婚之夜”,证明她所看重的并不是virginaty本身,而是对象是谁。
我很欣慰最后没有变成贞洁操守的说教。
里面的演员也都很抢眼。
除了男女主,女主的死党是Hellcats的主角,Brandon是Cougar Town里Courtney Cox【Friends里的Monica】的儿子,而跟学生乱搞那个心理辅导老师正是Fiends里的Phoebe. 女主的爸爸是The Devil Wears Prada里那个设计师,妈妈是Six Feet Under里的妈妈,当然你也可能在Justin Timberlake和Andy Samberg恶搞的Motherlover里看过她。
天主教女是迪士尼青春剧的明星,演她爸爸的是NBC的喜剧明星Fred Amirson【而这电影是索尼出品的,却不是环球】。
基本里面有名字的角色,演员都是熟人。
女主的家人的确都很亮,他们的几场戏都让我笑出声来。
还有假上床那段,Brandon太搞了,当然最后他的结局也很搞。
女主那一段歌舞很出乎我意料,因为Emma Stone说话的嗓音真的不像会唱歌的,后来查了才知道她从小就演舞台剧的。
#寒假的电影打卡计划DAY-4“What’s to say? Everybody thinks I’m a whore,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m starting to believe it.”是一部关于谎言如何成真的故事。
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剧本,难怪石头姐当时推掉了两个档期来拍这部电影。
LaLaLand好像也是推掉了其他档期来拍的?
眼光真不错。
“I know what people are saying. Doesn’t mean I believe them.”“Who told you?”“Nobody. No one had to tell me.”“What if I told you I wanna be dragged into (your life)?”“Why now? Why are you all of a sudden into me now?” 果然一部电影的一句台词总会和不同的电影台词串连起来形成同样的感动?
Olive的这句台词和《壁花少年》里的Sam一样,突然变得很自卑。
(虽然两种处境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是突然想到了那种被爱无能的感觉)翻一翻之前的壁花摘抄:“Why do the nice people choose the wrong people to date? ””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话真的说的太有道理了(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孤寡的原因吗??
没有人配得上[bushi]。
后来再想想可能是觉得,因为我自己很珍贵,所以我宁愿爱自己也不愿爱一个不爱我的人吧[是真的已经做好孤寡一辈子的觉悟了])。
感觉中文的翻译名字没有原文的名字那么贴切。
Easy A正好是电影里引用的霍桑《红字》里小说女主戴着的symbol,也刚好呼应了Olive带着的“A”。
easy应该就是代表着Olive自己创造的谎言形象吧——easy girl= whore。
一开始只是为了推掉朋友的邀约而编造出一个假约会对象的谎言,到最后在高中流言扩散变成的easy girl,从某种角度上而言,最终的结果也有她自己一部分原因?
(这么说好冷血但是感觉上确实是的)绕来绕去好像也没有在讲电影……anyway, 看完只是想找来《红字》看看(突然觉得美国的文学课有趣多了?
)。
啊,突然想起来今天微博上郑爽代孕的热搜了。
刚刚也是在车上突然就想起来《使女的故事》了。
(虽然好像跟代孕有关又和代孕没关的样子)
没想到小小的一个校园片里居然充满很多大大词汇的对话,一路看一路查了好多次字典。 -- 2011-2-20
孤独的灵魂等待被救赎。
先汗一个台湾的译名;rumors,很好的选题,这样的爱情轻喜剧还不如说是主旋律教育题材剧呢,呵呵。Happy Ending是必须的,当然你能想得到现实版本的无奈,艾玛斯通真是好鬼马~~影片里引用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之类的调侃,还有经典的《红字》,看来得补课啊。
其实可以更好
6分,情节有点意思。
算是不错的轻喜剧了,Emma Stone表演有亮点。当你觉得孤独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变得更强大。
意想不到出现的dan
毫无营养。
没有最bitch只有更bitch.
有点儿新意
太多的旁白更凸显了情节的无趣。
所以Pocketful of Sunshine其实是美国版的月亮之上?
她horn起来是蛮sexy的么= =~
惊现菲比,只不过真的老了很多。
虽说翻各种电影杂志都提到这部片子以及越来越红的emma stone,看下来还是觉得跟其他校园青春喜剧一样不喜也不好记。纯爆米花电影。也许几天后再提及此片,有印象的只是emma的丰富表情和电影里那对令人羡慕的父母吧。
2011.02.06 @ Home配角很强大
飞机上看的,有菲比哈。
嗲 !! 善良天然呆bitch妳最美了啦 !!
最喜欢Emma了.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