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古典音乐方面有所造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可能更深刻,如果对贝多芬- 升c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Op.131有所理解或者演奏过,那么从这部影片中得到的感悟一定更多。
但如果电影要这样定位的话,受众未免少之又少,《晚期四重奏》虽然以Op131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但即使对乐曲一无所知,也不会影响电影本身的感染力,还可以通过观影,对美妙的贯穿始终的古典音乐产生兴趣,非常难能可贵。
与古典音乐有关的电影中,上一部看过的是《复制贝多芬》,当第九交响曲响起的时候感动到泪流满面,从此对古典音乐的印象由一无所知到些许了解,虽然因为不具有音乐方面的基本素质未能加深理解,但至少可以开始欣赏人类历史上这最精彩最美妙的一部分。
如果人生有缺憾可以弥补,那么对音乐与美术的了解会成为此生最需要弥补的一部分,在语言之外,人类可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只有音乐与图画,而这两者所反映出的层次与深度,往往使语言感觉贫瘠而苍白。
但生活永远不会完美,无论怎样的人生都难免有缺憾,喜欢的人失之交臂,未竟梦想终难实现,就连影片中融洽和谐的“赋格”乐队,在融洽共鸣25年之后,也终于开始迸发出的裂痕之声。
四重奏的导师人物大提琴患病只是引子,是一系列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但归根结底,这种爆发出来的矛盾与冲击其实是影片中未能呈现出来的25年之久的遗憾与不满。
身为观众的我们,不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如何度过这25年时光的,我们所了解的只言片语,只有25年前的爱怨纠葛,与25年后的硝烟与狼藉。
我不断在想,是否只有在影片里,这些故事才能在25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引而不发,在真实的人生中,这个组合会不会早就烟消云散了呢?
但又或许25年时光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辽远,或者一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而大提琴手妻子在一年前的过世,或许也早已为后文埋下伏笔。
我们无法假设人生会发生些什么,毕竟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没有在电影中出现的完美的25年,如同生活中所有幸福的时光一样,我们在当时欣然沉浸,之后却似乎杳无痕迹,只有当我们沉浸在幸福中时无视的种种暗流涌动起来,将可贵的幸福吞没时,才蓦然从幸福的美梦中惊醒,去整理满地狼藉。
但在苦难、混乱与痛苦时,记忆却往往变得分为清醒起来,可能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电影中讲述的只是几天之间的故事,但故事中每个人的体会可能比过去的二十多年都还要漫长。
幸福让我们迷恋而迟钝,苦难让我们成熟而警觉,二者如同生活的一体两面般不可分割。
回到故事,看起来满地狗血的剧情,却更像极了真实的人生,四重奏中的几个主角间关系千丝万缕,甲和妻子抚养乙长大,对乙视如己出,乙爱上甲的得意门生丙却无果而终,转而与天赋不及丙的丁在一起,这样甲乙丙丁相安无事琴瑟和谐(虽然不恰当但同时可以形容音乐的成语好像也没有其他的了)的度过了25年。
直到甲的妻子病逝,自己也患上无法逆转的疾病,乙无意中伤害了丙二十余年来脆弱的自尊,后者转而与跑步时遇到的舞者春风一度,而丙在辅导时不可遏抑地爱上乙和丁的女儿……转眼之间,二十多年来的和睦相处好像完全是假象,而这些狗血的故事仿佛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上演。
如果Op131中也有一段段故事,不知道是否也是像这样琐碎而真实的人生呢?
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生活都不会因此停步不前,赋格乐队可能解散或者继续,但乐器还在,观众还在,问题从来不会因为逃避而得到解决,每个人都有必须去面对的人生。
完美的生活毕竟是从来不会存在的假象,但如果我们愿意面对与解决,生活还是可以变得像故事里那样变得美好起来的,不是吗?
剧中关于人生与音乐的双关比比皆是,作为一部与音乐有关的影片再合适不过。
演员无论在表演与音乐(在外行看来)也有极高的水准,将一部可能沉闷无趣(大量依赖对白与音乐呈现)的影片演绎的深刻而生动,非常了不起。
最后,电影中关于Op131有一个小故事,据说舒伯特逝世前的遗愿是能听到贝多芬的Op131号作品,而当他死后诸多乐手在他墓前将这首乐曲演绎了几天几夜,单凭这一点,就应该听听这首弦乐四重奏了。
在与「富二代」三部曲「轮流发生性关系」之后,姐终于决定彻底放弃治疗了。
正式对华语片和外语片正式实行双重标准。
要是大陆能拍出这种电影,我可以跪下张开双臂等待七月飞雪沾颊成泪。
但是放到英语片里,还是「哼哼」两声翻记白眼吐槽吧。
Philip.S.Hoffman如今就是「飙演技」的代名词。
但是比起这位无论演什么都精准到几令吾等残缺美爱慕者抓狂的「教科叔」,本片打从标题就摆明了有个更加吃重的隐形主角——贝多芬。
作品131号,第一次听到应该是某部老贝传记电影。
吾辈少时的音乐课么,反正大家懂的。
《春江花月夜》下堂课直接《命运交响曲》中间都不给个缓冲。
是以对于「室内乐」的印象仅有海顿的「生命之大和谐」和舒伯特的「老爷快来追我啊」这样。
首次领教老贝的第14首四重奏那仿佛鬼打墙一般的第一章时自然觉得别扭。
作为一个天生反骨的中二生,我当时的内心OS是:再伟大的音乐家,聋了就是聋了唉。
老贝的晚期四重奏也确实比较少有公演,法国的四重奏们好像比较喜欢勃拉姆斯和德彪西。
一次过地铁偶遇学生乐团在排这个,一边等车一边听两把小提琴鬼撞墙。
突然蹲倒哭了个够本。
从中二到这中间隔了很多很多年,隔了许多离开的人和无法挽回的事,隔着一个不敢不愿不想回去的大陆。
这是一个回望「永失」的章节。
要比较圆满的人才有资格在听完后耸耸肩说「呿」。
电影以大提琴Peter罹患帕金森综合症作为引子,似乎暗示全片将与131号保持结构上的一致:忧郁的慢板-->开朗的快板-->承上启下的中板-->紧张的变奏-->狂野的诙谐曲-->恳求的慢板-->爆发的快板。
甚至连角色设置也跟乐曲保持一致:冷静自控追求完美的首席小提琴,浓烈灵巧活力四射的次小提琴,敏感内敛深情自持的中提琴,稳重广阔坚定包容的大提琴。
假使真能做到这样的同一,或将成为音乐题材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以作曲家为主角的(《莫扎特传》、《贝多芬传》),以演奏家为主角的(《闪亮的风采》、《她比烟花更寂寞》),以指挥家为主角的(《指挥家的抉择》),以指挥与首席小提琴的关系为主线的(《交响人生》),俱有佳作流世。
而弦乐四重奏还是块在等待被经典的处女地。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40分钟的乐曲足以呈现四把乐器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一旦要具象成人物与故事,容易陷入缠绕的关系,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缺乏层次。
本片倒是花了不少巧思用复杂的感情纠结与社会关系把四把乐器绑定:两把小提琴都是大提琴的学生;中提琴的母亲与大提琴曾是团员;首席小提琴与中提琴曾经暧昧;次小提琴与中提琴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与首席小提琴正谱写一段师生恋。
理论上这样纠结的关系能提供足够的动机,实际上这样的过度捆绑使得任何一个动机都无法得到足够的展开。
大提琴的病疾,两把小提琴的首席之争,中提琴与次小提琴的婚姻危机,第一小提琴的禁忌之恋,每个矛盾都是未及伸展就被另一个矛盾盖过去。
无论是大提琴Peter丧妻患病的心灰意懒,或者次小提琴Robert的寻求肯定,亦或第一小提琴Daniel的激情释放,中小提琴Juliette与女儿的坦诚相见,都只有状态的「陈述」而缺乏「演绎」的过程。
Daniel和Alex的「爱」是没有助跑起跳,Robert和Pilar的一夜情则缺乏落地缓冲,Juliette跟Alex的争吵与谅解更是呈现出「这只是剧情需要」的突兀感。
这些情节只因事先捆绑好的人物关系设定而纵横交叉,彼此之间并没有深层的呼应或推动关系。
整个剧情就好像一个忘记放馅的粽子,解开一层皮下面是另一层皮。
越剥只见线头越多,却一丝米香也闻不到,渐渐叫人失去胃口。
在没有足够铺垫、展开与缓冲的情境中,老戏骨们也集体呈现出「虚浮」感。
夫妻不像夫妻,情侣不似情侣,母女不类母女,对手戏几乎都是一种「我跟你也不是很熟」的微妙尴尬。
Hoffman的「教科书演技示范」终于也显出了「条例示范」的抽离上下文感。
唯有立于大家长位置的Peter跟三个晚辈之间的互动尚算得合乎情理。
在这种种「不足」之后,结局自然更有一种「人来疯」的牵强。
Alex看了一篇自己母亲的专访就毅然放弃同Daniel的「真爱」。
四重奏就像没事似的如期登上舞台。
交替坐首席的问题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你睡了我女儿」的愤怒就这样无端化解了,「你有外遇」的冷战就这样打住不提了。
没有指挥的演奏就此一派和谐地开始。
Peter在乐曲进行到一半时宣告退休(「告别演出」姐是遇过,但从来没遇到过在中途离场的!
要是真出现这种情况听众不疯才怪),Juliette同Robert一抱泯嫌隙。
换上新的大提琴手后,大家坐下从恳求的慢板重新出发进入最终的快板……请问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值得称道的是,原该作为核心灵魂的131号倒还真有合上影片的节奏——七零八落。
一开始我还真的担心这么长的曲子要如何呈现给观众,最后导演非常爽快地告诉我「你想太多了」。
每章都抠个20秒剪到一起,把末章放到上字幕的时候作片尾曲就好了嘛!
所以该片自名《晚期四重奏》到底是个神马情况?
这部片的大失控充分说明了影视艺术较之种艺术在抽象表达能力上的不足。
诸如「第一小提琴精致、第二小提琴多彩、中提琴深邃、大提琴宽广」的印象,放在四重奏听众完全是可以自行体会的,但是放在电影里就必须要安排一段其实不大自然的台词,借由Alex向观众作直接说明。
「说明」的内容越多,留给「感知」的空间就越少,作者与观众的「互动」就越发一厢情愿。
这绝不是一个展现第七艺术独特性的好例子。
最触动是一提Daniel Lerner被问到为什么不做独奏家。
他说独奏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不同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每一场排练三四次,每个曲目演奏一两次。
只有四重奏,在一起那么久,才能深入创作者的灵魂,找到有意义的解读。
另一个是Peter Mitchell给学生上提琴课时讲的故事。
说他年轻时曾有幸在大师面前演奏,自己觉得烂到家,满以为大师会拂袖而去,大师却说好得很。
他很气,觉得大师是个虚伪的人。
后来与大师平起平坐了,再问,我当年拉得那么烂,您怎么能昧着良心叫好呢?
大师很气,说你是不是拉了这一段,这个指法我从没见过;又是不是拉了那一段,那种处理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演奏大师只关心美好的他所欣赏的一面,而不去吹毛求疵。
第一个故事是缘分,第二个是相处之道,二者缺一不可。
1、Peter: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然而长时间不停顿的演奏,必然让乐器不同程度的走调,怎么办呢?
是停止,还是将就着演奏到最后?
试试看吧。
2、Daniel:这些标记是重复思考的结晶。
3、茶绿色的开水壶。
4、Daniel:只是看看自己能耐有多大。
Alex:我的能耐?
Daniel说Alex:实际上更像是极度渴望他人注意的行为,我倒建议你专注于音乐。
Daniel说自己: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达到合格的水准,更别说优秀。
你正在犹豫这些付出是否值得,犹豫你是否有足够的天分,犹豫你能否顶住压力。
小小的工作室里,日夜与琴为伴,日复一日,在音乐道路上举步维艰,因此你会组建四重奏乐队,你以为这样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发现这比想象中更有效,从此你跟另外三人密不可分,完全依赖于他们的发挥,他们的领悟,他们会不断考察你的才能,一个瑕疵也不放过,而这一切大大伤害了你小小的自尊,不是吗?
5、Alex:让我来告诉你赋格为何能如此出色。
首先,他们有你。
你用不间断的精准演奏对观众进行催眠,他们如眼镜蛇跟随耍蛇人一般跟随你的步调。
其次,你们拥有我父亲。
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
他总死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
Daniel:许多四重奏都有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第二小提琴手,第二小提琴手的素养才是决定四重奏是否出色的关键。
你爸爸很棒。
Alex:接下来是我妈妈。
她拓宽了音域这点你们无人能及。
她使听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这莫非就是受伤心灵的声音?
她使出看家本领,完美的同时配合三位大师,一个是她深爱之人,一个是与她搭档之人,一个是她欲求不得之人。
为了使一只四重奏乐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执掌大提琴者必须心胸宽广。
当音乐之门被紧紧守护,情感才得以尽情宣泄。
大家才能准备为音乐心醉神迷。
这就是最完美的四重奏乐队。
6、Robert:我们已经共同奋斗了差不多25年,我想我理应得到更多谈话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能走到今天不容易,往事着实令人兴奋不已,但是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婚姻很美满,我无法相信就一个极其可悲的夜晚,这一切将毁于一旦。
我初见你时便疯狂的爱上了你,但是我心底里一直害怕,害怕你觉得你是被迫嫁给我的,如果不是因为怀孕,你根本不会嫁给我,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你还没有完完全全的接受我,我学着在这样的折磨中生活,希望终有一天你能慢慢的亲近我。
我扼杀了创作,和演奏其他形式音乐的梦想,为了我们,我心甘情愿,毫无保留,为了一起生活,一起演奏音乐,一起生儿育女。
你真的爱过我吗?
还是说我只是个代替品?
好丈夫,好父亲,好的第二小提琴手?
(——此乃怀疑的经典心态)7、Alex:你为什么不独奏?
Daniel:我绝不会这么做。
作为独奏者,你只能与一只乐队排练三四次,演奏这首曲子一到两次,然后到此为止。
接着是下一个城市,下一个乐队,下一个指挥。
上个季度,我们为我们第3000场音乐会一起庆祝,这使我有一种复古的感觉,这是找寻真谛的唯一途径。
当伟大的作曲家们,想要传达最真实的思想和感受,挖掘自己的灵魂时,他们总是使用四重奏的形式,一向如此,如果他们足够勇敢。
Alex:(上去亲他)8、Juliet:你想干什么,你想要我干什么,Robert?
你想让我告诉你什么?
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你?
但是却无法用你想要的方式向你表现出来?
事实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是否爱你,我不知道是否不爱你,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我不知道。
请让我静一静。
9、Daniel:你不具备领导四重奏的能力。
Robert:为什么不释放你的热情?
10、Peter:请努力减少犯错。
当我像你们这么大时,我遇到了伟大的帕布罗卡尔萨斯(杰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我害怕的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他一定是觉察到了,因为他并没有让我说话,而是让我演奏,巴赫第四组曲的序曲。
我集中了精神,深吸一口气,开始演奏,音符开始飘荡,空气中弥漫着音乐,那是我演奏的最差劲的音乐。
我拉得太糟了,演奏了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太棒了”他说“拉得好”,接着他让我演奏阿勒曼德舞曲(原为德国民间舞,后为17 18世纪法国宫廷舞),“第二次机会”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却奇差无比。
“太好了非常妙”他这样称赞我。
那晚我离开的时候,之前的演奏让我心情很糟,但是真正让我烦恼的不是我的演奏,而是卡尔萨斯,是他的不诚实。
很多年以后,我在巴黎遇到了他,那时我达到了专业水准,我们一起演奏,我们慢慢熟悉起来了。
一天晚上,一小杯之后,我跟他坦白说,我认为他那些年前说出来的话都是扯淡,他勃然大怒,严肃起来,拿起他的大提琴,“听着”他说,接着他拉了这一乐句,.。。。
“当时你不就是拉的这段吗,用的这个指法(Fingering),你的确是这么拉的,我觉得很新鲜。
”卡萨尔斯总是强调事物好的一面,也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喜欢鼓励,至于其他的,留给白痴们去担心吧。
用西班牙语说,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我可以以感恩之心对待,所以你也得这样,即使为了仅仅一个音节,一个精彩瞬间,huh?Yeah,wow,帕布罗卡尔萨斯,真正的赢家(champion,法式发音)。
我再强调一遍,尽量带着感情,感情(feeling)!
11、Daniel:我们相爱了。
We are in love.12、Alex:I'm done.Daniel:Go away.来自我自己通过这个电影,第1088部电影,我看到了自己的定位。
1、没有领导者的能力,退居其二,是明智之举。
2、怀疑要丢弃,取而代之是坚定做自己。
really becoming very strong,even kind of boring left.
不能停下的九个乐章,究竟是停下还是忍受各自跑调把乐章演奏完。
九个乐章就像生命一样不能停下,而且必须要四重奏才能寻找到作品的灵魂,所以四个人在不止步的乐章中互相纠缠并各自跑调。
赋格乐团本来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四人亲密又交错的关系,各有千秋的音乐表现,使乐团升华,Alex的话很清楚地表现了其特点。
平衡因大提琴手Peter年老患上了帕金森而被打破,乐团面临重组。
Philip想获得首席,也怀疑妻子对自己的爱。
Daniel追求完美与乐曲的灵魂,他对音乐专注,对感情克制,所以在改组乐团上甚至显得冷酷无情,在Philip认为他僵硬没有激情的时候,他放纵自己对Alex的情感,这种关系完全破坏了赋格的平衡。
Jules感性而忧伤,在丈夫出轨又不合作,女儿与曾经的爱人相爱,Peter的因病退休中逐渐不知该如何感受。
他们之间完全跑调了。
如何才能完成这乐章并感受贝多芬在作品131中注入的灵魂呢?
Alex从赋格的纪录片中理解了其意义:三代四重奏,将像车轮一样接替着,永不停止地完成乐章,重复重复重复重复。
所以Alex在理解了四重奏之后不能再和Daniel在一起。
在音乐会一半,Peter让Nina代替了自己,四重奏重新获得了平衡并得到了升华,三人离开了乐谱自由地发挥,因为他们已经领略了131中的深度与灵魂。
影片利用插叙,开头结尾是音乐会,酷似塔伦蒂诺的youth,体现131的意义以及其带来的静默的惊奇。
演员阵容强大,表演精巧又到位,音乐的应用恰如其分,配合人物与故事的发展。
对于131的意义开头就点明,结尾成功回到131,但又不把131的意义填充慢,因为音乐是抽象的,过于明显会削减它。
2013年我写了一个评价,今天又有感而发再写一个。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131究竟代表什么,因为大家很多时候虽然觉得这些音乐很美,但是没有美到要去找了听一下的地步。
就更不要提,不仅仅是听这一步,而是把作曲家的作品比较完整的听一次,然后在寻找各种关于此作品的评论,再自己回想一下。
这样做太费劲了,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干。
其实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应该算不是被很多人理解,而且可以算一直不被大多数听众欢迎,以至于比较少被演奏。
而相对应其他的几首,131算比较能被接受的。
不过我觉得131也有一个不足,显得比较琐碎而零散,或者说比较得不够完整的团结为一体。
当然我这个说法,是说作品本身,而跟电影无关。
我想唯一相关的可能就是因为琐碎,所以才容易被分割,才容易做成一块一块放在电影中。
问题在于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作品,是不是有更深的寓意?
好在现在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网上言论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
我只能说以我个人的浅见,我任务这个电影选择这个作品为核心暴露出他们对音乐特别是贝多芬音乐了解的不足,或者更加准确的说他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一下贝多芬。
他们只能说对这个作品有所了解,而急于去说自己想说的事情,从而忽略了很多东西。
就如同我很反对用例子,更加反对用比喻,去解释一个概念。
问题在于贝多芬应该应用了很奇妙的技巧,在展现各个不同的主题的交织,在不确定中不稳定中透露出确定和稳定。
这不是一种平常的稳定,而是一种在不稳定中瞬间的稳定,在不和谐的动态中一个瞬间的和谐。
而当每个乐章结束的时候都有明确的结束音,这只是告诉你这个瞬间过去了,虽然会有下一个瞬间,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过程。
虽然在作品中主角来回切换,但是归根结底高音还是小提琴的。
主题可以没有唯一,但是主题就是主题,否则就只能算一些细碎的线索。
据说晚年的贝多芬,也就是写这个作品的时候的贝多芬,已经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从扼住命运的喉咙过渡到天人合一的与神同在的贝多芬,但是作品其实更难理解。
到不是说贝多芬这个时候的作品更加复杂,内容更加风格丰富,而是说他做了更多的思考,应用的更加有突破性的结构方法。
已经突破了经过斗争达到和谐的这个循环。
而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没有表达出的。
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一种小孩子跟老头子上人生课的感觉。
或者说他们还想给别人支出一条道路,而不是尊重别人可以够自由的去选择各自的道路。
他们更愿意去搞所谓的惩恶扬善,而不是去发掘人生选择的无奈。
因為我自己也是學樂器出身。
也在樂團擔任過黑管聲部首席。
非常清楚一個樂團噠核心不是誰演奏噠最好。
而是Harmony——各種樂器聲音噠融合程度。
Quartet比樂團更要難。
第一因為人數少。
第二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焦點。
沒有誰最重要這麼一說。
影片中噠主要矛盾是由Peter噠帕金森為導火索引起噠樂團內部不和諧、爭功。
第一小提琴認為總認為自己是樂隊噠引領者。
Quartet噠走向以及譜子噠標注甚至都不願引用其他成員噠版本。
第二小提琴認為Quartet這麼多年太過死板而自己是年輕自由演奏方式噠代表就想取代第一小提琴。
最麻煩噠是他們四人還有情感糾葛。
這就是他們為甚麼演奏不出Beethoven: The Late String Quartets, Op. 131精髓噠原因。
Robert曾經說過當時舒伯特在臨終前特意要求一個Quartet在他病榻前反復演奏這長達七個樂章噠Op. 131。
這是何等噠悲慟啊。
所以最後在演奏會上Peter噠Farewell後外加Nina噠新加入使得The Fugue第一次感受到這種離別噠悲慟。
就算不看著譜子不一板一眼噠演奏也能將其精髓表達出來。
另外說句題外話。
舞臺上祗有這四個人毫無裝飾。
美噠簡直像幅畫。
演奏樂器噠人不需要豪華噠舞臺。
音符早已將舞臺點綴噠富麗堂皇。
我想這就是音樂噠魔力吧。
每个人都是有弱点,都有自己无法操控的时候,没有人天生成熟,有责任心,懂事,上进,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人,总是因为为此经历了更多,学会了更多,遇到了更多的人和事教会了她这些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家庭,一对恋人,朋友,任何关系也都是不完美的。
因为人天生性格的不完美,也正因为这样,每段不同的情感才有它最独特的魅力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他们成功的一面,然而当习以为常的生活有了变化生理上的无能为力被迫放弃深爱的音乐演奏生涯多年来的不自信和爱人不懂表达,在认为自己的价值不被认可就像自己的感情一直得不到重视一样的那个晚上他犯下了在感情中最不可饶恕的错误珍爱着音乐就像珍爱着同样重要的家人,却让女儿因为她为了音乐牺牲了应有的陪伴而有了抱怨,丈夫得不到她的更热情的回应和共同参与生活的失落而心灰意冷执着于完美反而固步自封失去生活该有的激情和音乐本因多变而存在意义,一直认为正确的东西是否真的就是正确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充满变数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不变,但是,我们可以让它越来越好,我们要牢记最初那一刻以后再也不会有的感觉并用一生去珍惜它,这也是为什么爱情让我们愿意牺牲很多东西去守护它,它的美好值得,音乐之所以让人着迷是因为它被人赋予了感情,它总是能够在那不经意的瞬间打动了心灵的某处,而一个演出,每个人的合作,最恰当的和谐感让音乐在每一次的演奏中散发了独特的魅力所以,做个总结,这就是爱
“我妈常说,时机向来不会成熟,所以时机永远成熟,罗伯特。
”“你妈妈说的,上帝保佑她!
”“事实上,我享受这个年纪,我喜欢什么都不用向别人证明的感觉。
上台坐下,然后演奏的感觉真好。
”“我们需要对抗这种萎缩,我们得加大动作,以便控制帕金森症,而不是让它控制我们。
所以,我们要主动运动。
”“昨晚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是真真切切的,罗伯特,你明白吗?
而且你不能否认这些感觉,你得享受生活,感受一下。
”“他为乐曲增添了色彩、质感和节奏,他总是在加强你的演奏,烘托你,但是却绝不喧宾夺主。
”“许多四重奏乐队都有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第二小提琴手的素养才是决定四重奏是否出色的关键。
你父亲很棒!
”“往事着实令人着迷,但是生活难免会磕磕绊绊。
我无法相信就因为一个极其可悲的夜晚。
”
弦乐四重奏,是我最喜欢的。
交响乐,人太多,太嘈杂,所以我喜欢室内乐。
室内乐钢琴重奏,过于承重,铜管过于透亮,还是弦乐四重奏这种最普遍的室内乐形式最能让我接受。
据说行家评价弦乐四重奏是精炼,也就是说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刚刚好。
乐曲风格一般是比较平缓,但是该表现张力的时候也会痛快十足。
总的来说,一般的组成结构是211,也就是戏里面的这种形式。
而好的组合,就如同戏里面女儿说的,第一小提琴精确;第二小提琴才是核心,提供色彩以及乐团的特色;中提琴会表现努力,在搭档(纯肉体欲望),老公,和爱人之间穿梭徘徊;大提琴有博大的胸怀,提供音乐存在的一个场。
在戏里面,大提琴是个大爷,曾经有过一次组织乐团的经历,并且妻子也是那个团的成员。
在他妻子死后不久,貌似3年,他病了,并且是帕金森,于是完蛋了,乐团注定要么解散;要么从新找个新的大提琴,但是这样显然就会改变乐团的风格。
于是首席不干了,说老头子你要坚持,或者你要找个跟乐团能够合拍的继任;女人不愿意了,说老头子你辛苦了,但是你要坚持,否则我也不干了。
第二小提琴,说反正风格要变,所以干脆大变一下,我作了二把这么旧,现在也想换一下环境了。
而首席说不行,你作不了首席,能力不够。
女人私下劝丈夫说,你还是作老二吧,你作老二是世界上最好的。
老二大骂,你个骚货,敢胳膊肘朝外拐。
你说我这么多年容易吗?
我在家努力作好丈夫,好老爹,在乐团努力作好团员,还第二,我多苦阿。
你说我能力不比别人差,长的不比别人丑,为啥我就要赚的比别人少。
你说你是我老婆,我比你少也就算了。
大提琴是我老师,我也不好比。
但是今天既然团都可能会散了,那话就要说明白,我到底为什么不能作首席,是我能力不够,还是他能力不够。
而且我怀疑你当初嫁给我就是被迫的,其实你爱的是老头子,并且当时也跟别人有一腿,仅仅就是因为怀了我的孩子才嫁给我。
你说你是不是真的爱我。
女人一听就火大了,说你敢跟老娘吵架。
这么多年的教育白费了我。
我现在就跟你说实话,我当初是不是真的爱你我也不知道,今天就更不知道了。
你想作首席,跟我本来没狗屁关系,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就是维持这个团队,所以你必须就给我作老二。
然后就是吵啊吵啊,还是吵。
当然戏里面最后是大家和解了,其实我看实际中很难在和解了。
因为问题的关键是,首席虽然很牛,但是他只能作首席,作不了二把,并且他自己很可能还知道这一点。
而二把知道自己是最好的二把,但是觉得作一把自己也可以,而且很可能还会比目前这个作的好。
而中提琴根本就不关心这一点,想着只要团队不解散,自己就有饭吃,而且他很可能还知道自己的丈夫确实可以作首席。
而老爷子已经受过一次乐团解散的苦了,知道事情难办,而且自己身体还不好,所以也不好把事情说太透彻。
其实世界上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老大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牛,但是真正厉害的是二把手。
而二把手作的时间长久了,就会自然的产生某些想法,有前进一步的想法。
这种时候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二把手能不能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而是二把手能不能再找一个能给自己媲美的完全适应二把手工作的人。
找的到,自然大家都会很欢喜,找不到那就大家都完蛋。
这就是所谓皇帝好作,宰相难当,但是宰相又实在很少会想去再进一步的想法。
并不是他们真的没这么想过,而是他们想过了,想明白了,自己作了皇帝,别人作宰相根本就不如自己,到头来结果就是家破人亡。
而假若,你找的这个二把手,跟你一样,既能作老大也可以作老二。
那后果就严重了,比如曹操一家就是例子。
所以并不是能力最强的就自然的能排在前面,而恰恰是因为你能力太强,才会自己段了升迁的道路。
而你还不闹,到时候就是你亲老婆都会反对你闹,因为好好的日子,被你这么一闹,大家都要作改变了。
幸亏音乐好听,老戏骨们演技炸裂。
一定要加上这种混乱的关系吗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重奏,贝多芬的131号乐曲。
情感转折突兀,Walken饰演的这个最好角色沦为了一出狗血剧的陪衬。小提琴一把手真是不折不扣的高贵冷艳逼,自恋,控制欲强,不屑他人,我Imogen怎么总是和中老年搞= =传说中替补的大提琴手太‘惊艳’了,全程哀怨猩猩脸,演奏时的肢体动作绝壁是犯病了。片中冬季纽约风光与各类装潢风格鉴赏不错。
强烈推荐!拉重奏的更要看~~~
舒伯特临终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听到贝多芬的131号作品,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每个人心中一把琴,抒发各自对命运的感念。强大卡司,细腻情感,两首诗歌,伟大的131号。贝多芬说,演奏131号作品时不、可、以、停。
7.6分
演技是没的说,但四人的感情和生活的叙述有点浅和乱。
bitter yet sweet...
哭惨了。【我真是……唉
尚可的故事搭配上了烂透的剧本。但实在不忍心对几位戏骨太苛责。
写实,五位主角所处的状态,非常真实,很好,很好!
披着高雅外衣的狗血故事
说的都是开头跟结尾的故事!!中间跑偏十万八千里去了。菲叔打大师以来就一直喜欢他了!!!演技真是赞得没朋友
我们需要的就是,The one she loves,the one she partners with,and the one she desires。。。。。//对Christopher Walken无抵抗力
最后演奏会上四个人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各种展现很棒,沃肯年纪越大戏越好了!
这阵容,让人不敢说不好。但故事、戏剧性、导演处理,怎么讲呢?跟烂片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样子。
各种缺失环环相扣,彼此嵌合,但完满绝非完美。当关系抑制情感,音乐就只能是技术。情感充盈了关系,音乐才能撑起人心。后半段,连阴雨的京城下午终于迎来了阳光。
确实,我不太适合看节奏漫长沉寂的电影,容易不断打断,看了两周才看完……后半部分比较有意思,四个人的矛盾带来了一些有意思的点,最后的音乐会或许是最好的谢幕方式,别无选择!阿尔兹海默症!
古典音乐体裁无条件好评,得帕金森的老爷爷演的真好。只是编剧请不要把男女关系变得这么乱七八糟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