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有句台词“Life is a collection of moments, the idea is to have many good ones as you can.” "If you wanna be a good writer, then you can't have a mediocre life" 算是全剧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编辑Jane, 女主丈夫的情妇,她总是知道怎么让自己活得开心,努力工作,也永远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人在等着她,但是也不放弃当下能享受到的美好,及时享乐主义的最佳范本。
之前奇葩说之前的辩论题“能不能接受开放式婚姻”, 双方讲了很多现实伦理因素,但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找到了开放式婚姻一段完美范本,完美到找不到它在现实落脚的依据。
每个人一生最多能遇到一段完美的爱情。
也许是我悲观了,完美的爱情并不等同于大团圆的结局,喜欢女主最后的那封信
对于整部片子的节奏我觉得掌握的非常好,不会有拖沓的感觉,感觉轻松明朗,片子里的爱情在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就像男主角说的一样,可能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整个电影下来完全没有违和感,我迷醉的女主角的笑里,太美太自由太自信。
说不出来的喜欢,很欣赏女主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影片当中的四个有纠葛的人,感情观惊奇。
女主和丈夫其实是一类人,一个法式风情的妻母,和一个外交官的丈夫,才让他们咋感情里产生了如此的共识和有规则的自由。
Jane 和布莱克是一类人,编辑和作家,就像Jane说的,作家必须过的不平凡,没有哪一个需要创意的人有风平浪静的人生。
这也是他们需要的“自由”。
最后结尾女主脱下戒指的那一刻,有种想哭的冲动,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保留,最完美的结束,最美好的回忆,5点到七点,爱情限时恋未尽。
人们谈论爱情和婚姻,就像谈及纽约和巴黎。
似乎人人都信誓旦旦地高谈阔论他们,例如爱情是关于一见钟情的罗曼蒂克,婚姻是一生一世的忠贞不二,纽约是曼哈顿金融和权力交织的角斗,巴黎是暗夜里埃菲尔铁塔的闪闪发光。
但关于他们本来的面目,其实谁也说不清。
就像镌刻在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那些不同的人生,即便是纽约客也各有各的活法。
更别提,一个巴黎女人和一个纽约青年的相遇。
看看长椅上那些短小的字句,名字背后都是长或短的故事。
五十年金婚的夫妇,拳击好手的战争英雄,早逝的少女,准备在跑步之外约个会的跑友。
镌刻的瞬间,凝固的只是过往,而往后的故事自顾自不受控地继续发展。
纽约或许就是如此,无法被定义,或许就是它的定义。
于是,失意到有空逐个阅读长椅文学的年青作家,街区转角处遇上成熟优雅但芳心寂寥的美丽女子,自然有段美丽的外遇故事,便显得十分的理所当然而毫不突兀了。
毕竟这是一个失序的城市,它习惯打破人的惯性。
所以我们惯常认为开放的美国青年踌躇了三个星期才伸出了给法国女人点燃香烟的打火机,惯常认为生活幸福美满便该忠于婚姻伴侣的法国女人原来处在开放婚姻的理所当然里。
而惯常观念里被定义为脱轨事件的外遇,突然有了每周一天,五点到七点的约定,像履行婚姻宣言一样有条理而严谨有力。
突然外遇事件被规整地约束在限时以内,而婚姻的范围容许边界出现短时模糊,那么爱情呢,我们在讨论爱情时应该期待被讨论的,又该如何自处。
若说被隐瞒的外遇是对婚姻伴侣的欺瞒伤害,那么开诚布公的默许是否就无损彼此。
灵与肉倘若可以被撕裂,精神的坚贞和肉体的放浪又该如何定义。
若要讨论便会像狗追尾一般往返复始,倒不如就像青年一样,心痒三周,便抛诸脑后。
便当是一场爱情,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在外不能亲吻,但可牵手,蒙眼喝酒。
然而美梦往往不会太过长久,又或许美梦会接踵而至,但福无双至。
怀才不遇的青年,通常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最后会被慧眼青睐,扶摇青云。
青年当然会志得意满地被冲昏头脑,自认为爱可战胜一切。
那优雅的法国女人皱着她优雅的眉眼,拥吻。
那当然是一个告别。
约在明天的见面,有太多无常,或是推托。
而巧妙就巧妙在,他们再不见面,却又前后在青年初版书的橱窗里驻足过。
他写了关于一条美人鱼的故事,美人鱼在黎明前消散于海上的泡沫,像那段不可思议的爱情消散于家庭,孩子,及“我若握你心脏必定比你更温柔”的承诺里。
看看,爱情永远不会是一个胜利者。
又如同青年所说,纽约城内,你永远不可能与真心想见的人保持二十英尺以外的距离。
但唯独只有一次,他跨过那条街。
第二次,仍然是为了同一个人。
法国女人匆匆摘下右手手上的小羊皮手套,右手无名指戴着明明被退回的戒指。
忽然会不会想起,在一个雨天,有一个名叫弗兰西斯卡的女人,在车上握着车门把手直至颤抖无力,直到红灯前闪烁的刺眼红色车尾灯熄灭,然后绝尘而去。
她用了四天去爱她的爱情,坚守了后半生的守口如瓶,最后至少可以在风里长聚于麦迪逊之桥桥畔。
对于他们而言,至少将你戴在右手的无名指上,至少证明曾经爱过。
爱情不会是赢家,但自持和坚守可以。
百年之后,或许会有另一张中央公园的长椅,会是这段限时爱情的墓志铭归属地。
描述爱情、婚姻与道德困境的电影已经有过无数种呈现方式,但即便如此,这部《爱情限时恋未尽》也绝对能凭借极具突破性设定和角度脱颖而出。
乃至于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毁三观”。
从设定角度上说,它和那部风靡一时的、关于出轨主题的日剧《昼颜》有些相似,但绝对比后者走得更远。
大多数这类题材,都有着固定的框架,至少在呈现故事的过程中,双方对于那段婚外的感情都是将其当做秘密的。
但这部电影却相反,从最初,男女主角就没有遮掩这件事。
甚至还将对方光明正大地引荐给自己的家人。
24岁的年轻作家布莱恩,除了野心和疯狂写作之外,尚一文不名。
一天,他偶然邂逅了33岁的、睿智而美丽的法国女人艾丽艾尔。
两人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散步时,艾丽艾尔告诉男孩儿,自己已婚,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但是她和丈夫有一个约定,每天下午5点到7点之间,是二人可以放逐自我,寻找另外感情的时段。
在震惊、半信半疑与好奇中,布莱恩接纳了这样的关系。
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布莱恩想改变这一切,他向女人求婚,在犹豫之后,艾丽艾尔在情感最炽热的时刻却决定放弃这段感情。
虽然从一开始,电影就一直在强调美国人和法国人对待婚姻与情感的不同态度,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真的述说文化差异,而是让二人分别象征了两个阵营。
布莱恩代言着大多数,在固定的道德观和生活惯性之下的人们,而艾丽艾尔则是极少数的,用决然不同的眼光看待情感、家庭、自我的人。
艾丽艾尔大方地把布莱恩介绍给自己的丈夫。
天真烂漫的孩子对着他说,“我很喜欢你做我妈妈的男朋友。
”从这开始,这部电影甚至有了某些“童话色彩”。
它向人们描绘了一种几乎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那是处于家庭义务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微妙的现实边界和心理边界。
这部电影没有歌颂婚姻,也没有歌颂婚外之情,当然,它同样也没有贬低和批判什么,它只是给人们展示了一种生活、情感与道德的困境。
艾丽艾尔与丈夫之间几乎是夫妻间开诚布公的典范,他们允许对方在每天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去透一口气,也需要对方在其他的时间内尽到父母的义务,因为他们都明白,爱情的生长与熄灭与婚姻不是必然的捆绑关系,而作为成年人,他们也必须顾及生活中的琐事与义务,那么与其让时间把彼此都消磨得难以为继又无从逃脱,不如抛弃世俗的经验,创立一种看起来惊世骇俗,但实际上解放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是大多数人不可能达到的精神世界。
它已经超越了本能的嫉妒与限制,成为了一种更宽容的,更通透的爱情观念。
而与此相对,很多惯性中的关系不过是借爱之名,施占有之实。
但童话毕竟是童话。
人这种复杂的动物,即使再理性也无法彻底剔除嫉妒和占有的欲望。
当我们爱上一个人,在最炽热的时段,几乎就注定是互相霸占的,这同样也是一种本能。
所以,布莱恩向深爱的艾丽艾尔求婚,也几乎是注定的事。
电影就在这里转了一个幽微的弯。
如果她答应了这次求婚,她就陷入了最俗常的、她一直在抵抗的生活中,而电影也彻底变得庸俗。
艾丽艾尔最终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因为对方“破坏了规则”。
但多年以后,他们又一次偶遇,艾丽艾尔仍然美丽如昔,和自己的丈夫、孩子在一起,他们彼此寒暄,艾丽艾尔缓缓褪下手套,手指上戴着那枚布莱恩求婚时送的戒指。
这是最令人心痛的一幕。
他们的爱情没有实体,但也没有在时间的虚无中消散。
他们在心中印证了彼此,却注定永远不能在现实中抵达对方。
电影到了这一刻,几乎已经变成了所有爱情终极结局的隐喻,或者在琐碎中消磨殆尽,或者心怀彼此却注定错过。
当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家庭成员在路边的阳光下寒暄的时候,曾经投入过的那段不可思议的情感和相处方式,犹如一场梦境。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安东·叶利钦曾在那部充满毁灭感和救赎的佳片《无人引航》中出演过重要角色,这一次他又演绎了一个有关成长和重新审视自我的人物。
和他搭戏的女主角其实是中法混血,曾经参演过《007:大破天幕杀机》,他们一起合作了一幕最另类的爱情。
这段感情,最终留下了一枚戒指、一段记忆和一本书,布莱恩后来的一本书叫《美人鱼》,只有艾丽艾尔知道,他们初遇时,男孩儿对她说,在一部动画片中,有一条小美人鱼就叫艾丽艾尔。
(文/杨时旸)
公园的长椅上刻着的话语和人的名字背后,或有着段缠绵悱恻或遗憾终生的故事。
两人的相遇是命运的巧合,女主说他们相处的时间只能是五点到七点,这是一种规则,呼应电影名 5 to 7。
说实话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电影名《 5 To 7》
男主是一名事业受困的作家,在无数封退稿信里寻求突破。
依然维护着自己的梦想,和说服让他父亲让他读法学院的提议。
她准时在周五中午出现在这家酒店和朋友聚会,如平常一样饭后她到酒店外抽烟,越过重重人群她点烟的瞬间被他的目光锁定,他走近了她,他从烟味了解到她可能是法国或西班牙人,可他只会法语,就用法语搭讪,她欣然回复了几句后话锋一转”可以说英语吗”。
相约了第二次见面,那是一周后的周五。
意外发现自己“被第三者”的故事。
她向他坦白她已婚,且有两个孩子,说了约会的建议,令他震惊的是她一直知晓丈夫有外遇的事实。
他在考虑三周后接受了她的邀请,即使知道后路不好走。
法国人的文化并没有使成为一件龌蹉苟且之事。
Arielle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知道Arielle和男主的恋情后,他邀请男主参加他家周末的聚会晚餐。
他遇到Arielle丈夫的情人编辑Jane,在回家路上问起Jane的感受,Jane无限坦荡,说25岁的她只想着经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至于婚姻,那有的是时间去考虑。
故事的后续是男主深爱上女主,带着女主见了他的父母,意外的是,男主母亲很是喜欢Arielle,Arielle的魅力征服了他母亲,真正的恋情是被尊重和祝福的,即使他们的方式不合适,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恋爱时光。
对男主来说,恋情和工作都在很好的发展着,特别是男主作品得奖后,女主高兴的像个孩子样,正如君喜我喜,君忧我忧,我想只有爱人会那样吧。
他的作品终于被问津,他拿了第一笔稿费买Dior戒指向Arille求婚,在爱情面前女主一时答应了男主,晚上女主丈夫见了男主,一照面就给他一个耳光,惩罚他毁规则,但女主丈夫给了男主一张支票,嘱咐男主照顾好女主。
第二天约定好的时间女主没有来,让保安带了一封信。
无法割舍的婚姻承诺和家中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生活本身肩负着远比爱情本身更重的责任。
她感谢他给了她完美的爱情。
女主选择遵守与丈夫缔结婚约时的承诺。
几年后,男主出版了一本名”美人鱼”的书,女主站在橱窗前看着封面上酷似自己的肖像,思绪万千,他让内心枯竭的她体会到了什么叫爱情。
影片的结尾,时隔几年后在街头相遇,男主携妻儿与女主一家四口相遇在他们当初一起参观过的博物馆门前。
Arielle脱下手套露出无名指上他送的戒指,仿佛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承诺,她深爱过男主,爱情终成往事,然后彼此擦肩而过。
一生中,你遇到的最好的爱情不一定得到普遍认可,有着欢喜的结局。
有这么一句话,真爱总是伴随着失去而来,就让他们以最美好的方式存在吧!
爱有很多种,婚姻只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婚姻中,每个人的选择又不同,但是爱一个人要学会尊重和坦诚,如女主老公知道男主和女主交往,后来男主向女主求婚,女主拒绝了,但他信里表明自己的爱意,这些才是真正的尊重坦诚。
这部电影让我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婚姻和爱情,也让我对一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了新的思考,人生谁没有谁规定你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一成不变的生活,生活本生还是很精彩的。
有豁达,男主会去女主家临时照顾孩子们,教他们打球,听着他们说很开心认识妈妈的男朋友,这样的豁达是其他人不能做到的吧,把婚姻和爱情完全隔开,爱情是一种情感, 婚姻是一种生存模式,是人生的诠释,如同影片《5 to 7》一样,爱情只占了很少的时间一样。
人一生很长,除了爱情,还有更多东西需要我们去遵守,完美的爱情不意味人生圆满。
让我知道如何去珍惜去生活,去遵守人生规则。
有些作品,即使故事平淡,但却总有这样那样的细节,支撑着你看完整个剧,还想再看一次。
《5 To 7》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当时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一秒不落地我完整看完了,在回程路上再看了一次。
Anton Yelchin 笨笨的法国口音绝对是你眼光移不开的其中一个理由。
5 to 7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像 BBC 在2014年出品的两集迷你剧 7.39,同样陈述着婚外情的主题和情愫,连剧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剧情自然有各自的展开,但两个剧同样将大部分场景放在了片名的时间段,是的,5 to 7 就是片中男女主角 Brian 和 Arielle 相遇的时间,一直延续到片尾。
要坠入爱河很简单,对方的拘谨口音、精心打理的头发、在书店驻足留望的眼光、又或者轻轻掸烟的动作、甚至是雨中撑伞在你身边走过,都可以让你觉得恋爱大过天。
但很多人,却为恋爱注入了太多不必要的压力,比如我们的男主角 Brian。
这样一段你情我愿的情愫,在还没有成熟的情况,Brian 就将 Arielle 逼入了无法抉择的死角。
试问,已婚并育有两个小孩的 Arielle 又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通情达理的丈夫和可爱的小孩呢?
更重要的 Brien 只提出了要 Arielle 做出改变生活的选择,但又无法提供新的生活设想给双方。
Arielle 作出的何种的决定,也已经是相当明朗的答案了。
又比如你:是男友就应该为我提包,接我下班;又或者有没有房子车子,不然将来结婚没保证之类Excuse Moi牵你个小手就得缘定三生?!
用很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就是:有车有房=结婚=性生活#男生觉得亚力山大,女生觉得主业在卖淫#若按这个逻辑,我们所忠爱的 Friends 就永远产生不了世上最温情的CP了。
试问若 Monica 在一开始就向 Chandler 要求结婚生子,你觉得 Chandler 还能留在 Apartment 20 里面吗?
还能等得到那一晚笑料百出又温情收尾的未婚之夜吗?
何不学会适时地享受恋爱?
Life is a collection of moments.The idea is to have as many good ones as you can. St. Regis Hotel片里最常出现的场景、也是 Brian 和 Arielle 相遇的 St. Regis Hotel,是SPG旗下的奢侈精品酒店,位于纽约第五大街和 East 55th 的交叉口,是品牌酒店的第一家店。
<图片6><图片7>兴建于1904年,阿斯托(John Jacob Astor)上校在纽约开办,为的是提供一个地方供自己的母亲(Caroline Astor)与自己的上流社会的朋友举行宴会和派对,阿斯托上校采用了全欧洲化的服务来款待客人,这种服务在业内独树一帜,使St. Regis Hotel成为全球酒店业的经典,平均价格1500刀起。
音乐可以将一个平淡的故事演绎得不那么让人讨厌,音乐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大部分的音乐都是原创音乐,电影也没有出OST,但网易音乐好像出了部分歌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
【完】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自己对于感情成长的阶段到底到了哪一个台阶。
当他求婚时,我好怕女主会答应,那时突然反应过来, 哦 原来自己是这样看待这段感情的。
我以为是我的理智,不,是我的现实。
对于现在很多的伪文青来说,承认现实,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但我并不畏惧承认心中所想。
一个作家,就是要不断掏空自己的过程,解构自己的每一部分。
男主的设定是一个作家,他的絮絮叨叨也给本片增加了很多文艺色彩,只是我本人却对这段四角恋情,不,是三角吧,大家都看得很清,唯独他一人在意淫,还给女主也扣上了其实我心里也是有你的帽子的剧并不感冒,把一段本就不道德的感情经历拍得这么文艺,有人可能觉得我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插着腰口吐白沫的喷子,可是我真的认同不了这种“反社会”的关系,我觉得全片只有男主老爸拎得清吧。
影片结尾还有一大段男主依依不舍的内心感悟,我真的有每一句都认真听,最后一反应,算了,就当练英语听力了。
白费了bgm。
哦,讲的是一个初出茅庐,还未得志的男作家爱上了一个已婚法国女人的事。
就酱。
该片可谓美国版《昼颜》,然而不同于日本主妇们在夹缝里偷欢,它里面的婚外情甚至被置于“开放式婚姻”的光环之下。
而作为一部文艺小品,影片实在拍得太美了,太多的小细节让人怦然心动,太多的心灵密码正中文艺青中年的下怀。
戏中人谈情,变成了观众与一座城市的艳遇,让人都不忍心去苛责爱情的不道德。
以婚恋为表现形式,关于美国和法国的文化观念差异,也是这部轻喜剧电影超出一般爱情片的地方。
片中动态的、由浅入深的逆转与矛盾,产生了特殊的效果,造就了克制的激情和理智的浪漫,放在影片的语境里,就是一种性感。
5 to 7真的是一部挺挑战人三观的爱情片,原因在于女主角“光明正大”的出轨,并且给每周的幽会限时。
平时,她是一个有着好丈夫与可爱儿女的优雅母亲,在情人面前,她变成了一个天真而毫不遮掩的小女人。
在大多数的文化里,婚外情注定是要被批判的。
片中女主角比男主角大9岁并且已经结婚,这本是一声“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式的叹息,但却得到了意外的开明处理。
女主角的丈夫对妻子的行为不仅不生气,还邀请男主角到家中用餐;女主角也落落大方地带着丈夫出席男主角的作品发布会,还让他帮自己带孩子。
是法国人的浪漫不羁给这份不伦之情开了绿灯?
当一个处于婚姻关系中的人发现自己爱上了外人,如何在燃起的爱火与现实的藩篱的煎熬中解脱呢?
于是,限时出轨,看起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成为给爱情留下的余地。
当男主角提出要和女主角结婚时,他就把女主角的余地全都逼到了尽头。
情侣的普遍心态,是从时间与空间上更多地占有对方,但这种欲望却把他们的关系推到了悬崖边缘。
女主角带着他们的过往,用离开作无声的告别。
在爱情中冷静下来后,才发现原来奋不顾身只存在于童话与电影里。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男女主角分别被蒙上双眼品尝两种酒,他们都猜错了酒名。
爱情何尝不是像他们所尝到的酒呢?
水只有一种味道,谁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分辨;但爱情,在醉人的味道里,人们却轻易地被蒙蔽,错看了它的真实面貌。
多年后,他们再次遇见,她摘下手套,露出他送的戒指;她又匆匆地戴上手套,从此让他只在自己的心里。
他们没有天长地久,或许这种不完美恰好是保持完美的原因。
从悲观者的角度看,爱情难免会因琐碎生活的打磨而迟钝褪色,直到让人忘了曾经的激情。
因此,或许戛然而止的分离不是给爱判的死刑,而是让爱永远鲜活的可能性。
总有人不停地问:一个好的人,和一个爱的人,应该和谁结婚呢?
我们理所当然地把爱情与婚姻等同起来,犯了一种完美主义的强迫症。
爱,也是一种克制。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把所有的人生寄托在爱情上的人太幼稚。
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如果沉浸其中希望占有更多的幸福,只会增加不幸的概率。
一段好的爱情,会让人更加了解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爱一个人。
这就够了吧,太多就太贪心了。
无由地想起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会花一分钟的时间认识一个人,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了解一个人,然后花一天的时间爱上一个人,最后,花一辈子的时间,忘记一个人。
人的感情,远远比我们意识到的丰富。
也许,“忠贞不渝”“一生只爱一个人”只是假象。
一个稳定的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元素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的。
因此,文艺作品不断歌颂着向人们传达着这种观念。
女主对男主说“maybe your culture need growth.”从对婚外情的宽容程度来说,的确法国文化更加成熟。
宽容不意味着鼓励。
人们按照自己的际遇和心态自由自在地选择生活方式。
电影中明显表现出的是,女主爱男主,也爱自己的家庭。
婚外的爱情让她的眼神中充满光亮,婚内的爱情也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部分代表着的,可能是安全、信任、接纳。
同时还有必不可少的母亲的身份。
电影里也有一句话大意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没有办法被阻挡,母亲的天性和爱情。
这也与她最后没有同男主离开遥相呼应。
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我看过最好的爱情片吧。
没有猜忌、伤害、激烈的冲突,一切看起来都是淡淡的。
然而平静地水面下是波涛汹涌的感情,如此才能带来深刻的震撼。
还有一点,规则的重要。
在法国人的文化里容许婚外情,这种容许附带着严格的、清晰的、不容置疑的界限。
规则就是规则。
这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在爱情中被冲昏头脑的两个人。
界限和容许同时存在,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点,也无法顺利行驶,极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后果。
而男主身处的美国文化没有婚外情的容身之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没有规则,因此一旦发生,这件事就会和伤害划等号,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
片尾太美,冒着剧透的风险重述给你。
女主和男主再次相遇,各自站在自己的家人身旁。
他们礼貌且克制的寒暄问候。
女主轻轻地摘下手套,无名指上是男主求婚时送给她的戒指。
绝美
只要三观刷新好,鲜肉也能盗仙草
这样的野餐多的是
吉光片羽⋯ 在飛機上看完這個片子然後就在臉書上看到男主角去世的新聞⋯真的是吐槽的心都沒了
life is a collection of moments. swing from the heels. 三观新颖的电影 应该是感人的吧 可惜我落伍了 接受起来有点难
俩人第一个镜头就毫不来电,男主RIP
Witty, a bit bitterly sweet, and tender.
比lala land好看
都是14年的电影了,还用异域文化来当乱搞的遮羞布,那是法国又不是罗马,比爱在系列还无聊,爱您妈个头
第15分钟:诶好法国好熟悉!第20分钟:都是老梗……第60分钟:卧槽受不了!这片是个巨大的意淫:美国幻想自己终于领略了法国的精髓,还幻想自己打败了法国的本质,甚至法国离他而去后,还幻想自己给法国留下了永久印记。简直直男癌到了生无可恋的地步……
配乐大赞。女主侧脸八字齐眉刘海,谜之像莫妮卡贝鲁奇。
略无聊呃
Life is a collection of moments. The idea is to have as many good ones as you can. 男主确实是typical American/typical man,享受过就想得到,拥有了就想独占。可是爱的迷人之处不正是它的限期性吗,为何要动摇它的脆弱感呢。好在最终没有如愿,让白月光始终是白月光,没有成为饭粘子。
(⁎⁍̴̛ᴗ⁍̴̛⁎)
里面的人都不正常 幸好结局正常
有些人不属于你,但遇见了也好。
啊,爱得好痛!
结尾装逼到让人想吐!女主什么垃圾演技。作为爱情片,全程没感受到男女主的火花…
大半夜想起这个,然后忍受困意去翻微博以前写的关于这电影的东西。我吐槽自己是个凡人看不懂这三观,但我现在真的很羡慕女主家庭氛围了。婚姻,就是选择一个硬件软件综合起来符合自己的人。大部分情况,在某方面我需要你,但在其他方面我需要的是别人。所以一夫一妻制就很反人类了。吐槽完。睡觉💤
明明是一部婚外情电影,却没有一个讨厌的人儿。每个人都有趣且有礼,愉快的相处,友好的分开。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如此的感情,尽管我没有见过可是我也不想去否定他,生命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她的多元和包容,也没办法去评判感情的对错,你在这段关系中的情感是开心的,就是值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