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边境
Zielona granica,边境无间(台),边境炼狱(港),Green Border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主演:贾拉尔·阿尔塔维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贝希·贾纳蒂·阿泰,托马斯·洛索,Mohamed Al Rashi,Dalia Naous,Monika Frajczyk,娅希米娜·波拉克,马赛杰·斯图尔,阿伽塔·库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语言:波兰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波兰与白俄罗斯交界上的这片蓊郁森林,大批中东与非洲难民涌入,叙利亚难民一家也在其中。他们以为只要步行通过边界,进入欧洲,安全的日子就会到来。殊不知波兰政府放任边境警察用暴力驱赶难民,白俄军方会再将他们逐回原地。成为白俄罗斯扰乱欧盟的人肉子弹,又被波兰政府视为洪水猛兽,全家老小困在林中进退不得、饥寒交迫,陷入无间往..详细 >
如果单一难民视角或许更好。为了贴主旋律而太满,反而削弱了力量。
有些太直白,一边是纪实风格,一边又舍弃自然主义,骗取眼泪的Drama感。更喜欢《核磁共振》
有點聖母,但沒有想象中那麽聖母,但也就那樣,集體層面上的迷失,導致只能追求個體層面上的道德自我滿足與感動。用現實的堆疊來掩蓋思想的貧乏。
难民在波兰、白俄罗斯边境被边防警察来回驱赶,只有一些ngo成员好心帮助他们,难民不断丧生。粗粝的黑白影像很好塑造了冰冷恐怖的氛围,镜头叙事也很到位
不常看这种类型,但是将近三小时我却看得几乎毫无困意。影片将冲突展示得非常好并且在极左的维度里非常多维,或者说多角度,营造的危险、焦躁、紧张的氛围让观众很容易共情,社会性强。只是意识形态实在太过于左倾,,政治性太强,而作为载体的电影存在感太低,或者说电影性太弱,没有什么在电影的维度有设计感的东西。
展示点平面化的苦大仇深赚廉价的同情拿点奖,更让人同情不起来那些国破家亡的民众,与其为难民流泪不如叩问美国,你tnd都干了什么,而不是被这奶头乐迷惑着牺牲本国的利益来让所有人为他们的恶行平摊人道主义的眼泪。这种片获奖更说明他们过错推诿的成功输出,看见那么多高分落泪的人我都觉得害怕。
电影拍得有点潦草,前前后后从难民到救助者到边防人员的视角,有种说到哪算哪的气质,于是这片子的政治标签非常强烈,目的也很显而易见。但是这个世界现在任何事,任何信息都需要先被打个问号,任何太过单一的视角和态度都容易被坑,政治倾向太明显涉及的又是“人权”这个招牌的艺术表达我个人不太待见,如今的真相真的是稀缺资源。
本来想说难以想象这种事情发生在近期,但想想前三年,一切皆有可能,最后大家都带上了宠物,还是比我们强
7分。难民、政府、士兵、志工,以四大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视觉,比较完整呈现2021年末那段西亚难民逃离潮。波兰和白俄简单粗暴把难民当皮球的迷之操作,着实令人难以相信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可惜的是,前面大部分篇幅的周密铺陈,却让最后略显白莲花的狗尾续貂,给抹淡成色。假如从救出三个黑人青年就收笔,就大气了。
7/10结局提高整体调性的例证。
意义大于影片本身,人不如动物,被来回踢皮球。难民、边防军、活动人士三个主体性,难民本身是最弱的
大银幕。请明白“现实主义”不是你追求“演出效果”的保护伞好吗!被霍兰奶奶这部新片恶心坏了,十分煎熬的观影体验,严重的身心不适。好似一种姗姗来迟的责任感,又尽是先设的政治痛点,苦心经营的纪实性才是伪装,另一种剥削影像。自以为在切实呈现难民的生存现状,实则是赤裸地利用了他们的面目、身体和心灵。再看看片尾加上的一行行字幕说明,政治立场全面撕裂了。btw: 这是近些年我所看过最拙劣的黑白影像与手持摄影。2024.3.8号@Ciné Lumière
阿富汗女人问努卡的名字,他回答说“基里安·姆巴佩”。波兰边防军的太太想给女儿取名克拉拉或劳拉,因为这是莱万多夫斯基两个女儿的名字。我想这些足球梗并非出于一种巧合,而是导演将这些难民比作足球的隐喻,一只被波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踢来踢去的足球。前3/4的绝望和后1/4的温情,都无法抹去这些年来那肉眼可见的裂痕。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上帝说你们别等了,没有通知。
背井离乡心茫茫,所以不到活不下去,还是不要轻易走啊~
以纪录的形式单靠深入浅出的卖惨博同情,过于主观私人化了
轰来轰去,轰来轰去,然后合一
其实前面的多视角真的很好 最后依然沦为一厢情愿的梦 当然电影就是拿来做梦的
能够想象到的最糟糕的多视角叙事,与纪实/戏剧间含混不清的相互交织。俄乌战争的爆发尤其加速了影片与时代的脱节,在片尾"后记"中达到政治立场撕裂的顶端。冗长而充满算计的难民议题。
想说的太多 不断切换视角 甚至连摄影机也成为视角的一部分 导致情绪是分散的 如果全程封闭视角我可能会更喜欢
和平国家是否要接纳他国难民入境,给予庇护以及生存的环境?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站在种类纯粹性延续的高度评判,“否”或许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就人性、人权及同情性心理而言,“是”这个答案就显得更为合理,影片以“是”的视角展现了充分的论据,动情且真挚万分。辩证来看,作为客观的个体,我们对“是”与“否”应怀有更谨慎的、更稳重的态度,却不妨碍我们对得出了答案并坚定的围绕答案倾入心血制作这部影片的团队给予应有的喝彩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