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Diarios de motocicleta,哲古华拉少年日记(港),骑士日记,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台),机车环游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摩托车日记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 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国,法国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推的孩子】第二季驱魔人前传少女大人建国大业西辛5燃烧的棕榈铁血征途与塔克的圣诞节天军二叔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爱与青春的福利回乌合之众美女上错身第二季七人乐队麦加,我来了再见歌舞伎町人偶寻爱记我知道你的秘密灵异妙探3:吉斯的生活我很在乎逃狱兄弟2探长薇拉第六季爹地响舞攻壳机动队第二季劈腿惊魂分手男女乐高DC超级英雄:正义联盟之宇宙冲击我的一家人第四季林荫路825号

 长篇影评

 1 ) 一场真正的自我放逐

时间无疑是评定一个好电影的关键的因素,特别是来评定自己喜欢的电影.于是,128分钟的摩托日记,不知不觉很快就看完了.关于切·格瓦拉,大家都说的太多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tee和海报,都是那个戴着黑色贝雷帽的男人,一脸的坚毅,甚至不能免俗的我,有段时间手机屏幕的背景也是用的他的图片,火红的背景,象征着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气势.尽管,我相信很多身披着他的头像的Tee的青年们未必有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精神,青年们尤其是这些文义青年,摇滚青年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态度,其实这样也不坏,至少这也算是对伟大的革命者的一种缅怀,如果没有这些文义青年们,天知道我知晓切·格瓦拉的时间会向后移多久呢.摩托日记,几年前就隐约听说过这个片子,也是属于想看却很难找到的片子.最终也是在珠海的下载岁月里bt到的,来之不易,一直保存着,也没有机会去看,在等待,等待着把他翻出来好好看的时机.这段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以后的出路问题,并且在和身边或者不在身边的同龄人比较后,愈发的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曾经有好的机遇也放弃了,同时也缺乏抓住好机遇的才华,这种时候,大概是很需要这种电影,来激发下自己的斗志吧.之前除了知道格瓦拉是古巴的革命领袖,然后年纪轻轻就遇害之外,对他的了解除了那个著名的头像外,一无所知,这个电影,也算是给我的一道了解他的快餐吧,象是一道开胃酒,真正的了解,或许则是好戏就更在后头了.23岁的医学院未毕业学生格瓦拉,略带羞涩却意志坚强的火爆小子,身患严重的气喘和29岁的生化家格拉纳多,把mm高手,而这种把mm高手往往都是很穷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起骑着他们那辆名叫吊车的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了,途经智利,秘鲁国家,一路从南到北穿过拉美大陆,最后目的地,大陆顶端的委内瑞拉.两人几乎身无分文的就这样上路了,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旅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流浪.这是一场真正的自我的放逐,而吊车出发不久便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宣告报废,而家乡的女友也很适时的告诉我们未来的革命英雄,无法等他.人们都是很现实的,现实也会让人活的更自在舒服快乐一些嗯.在麻风病村的遭遇是本片的重点,而他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大概也会让我们如今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汗颜吧,而一个人的个性魅力也在这种特殊的地方显露无遗,一个认真,执著心肠好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是会深受周围的人群的爱戴的,这也昭示了他日后的领袖才能.这种才能我觉得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对电影的一窍不通让我看完电影后也无何说起,在看电影的途中也经常被格瓦拉所感动,我想这只是一次旅行的纪录,纪录我们日后伟大的革命领袖在这次旅途中,真切而又直接的了解到了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民被压迫的遭遇,从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以后的岁月里,被雨露所灌溉,成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为无数的后人造福,哪怕代价是牺牲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也就是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这么多同他一样年纪的青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缅怀和纪念着他,而我,比他当时旅行时,已经大了好几个月了,我不会成为他那样的伟人,但是,我也该做点什么了.这是年轻的格瓦拉在告别了美丽的女友时的念的一首诗,我在船上听到光脚潮湿的脚步声并且预见因饥饿而暗淡的脸庞我的心在她与街头之间摇摆不定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力量离开她的注视离开她的怀抱她的泪眼迷蒙愤怒被雨水掩盖无法挣脱这些儿女私情,便只能做个或快乐或悲惨的普通人...这个片子获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音乐奖,嗯,确实挺动听的,而句子中时而跳出来的简单词汇,也让我这种仅学了三课西班牙语的人感觉亲切嗯,如此...

 2 ) 格瓦拉单车上路

网上前几年盛传一份“支持台独艺人”名单,引来我国爱国有为青年口水无数。

其中五月天是榜上有名的团队,当年我也就此问题向袁哲同学提出小小质疑,他是五月天的fans(不知道现在还是不?

),他轻描淡写地说,这种台湾愤青大都支持台独,起码是绿营的!

时过境迁,现在的袁同学以及在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我深切同意袁同学当年的明断。

我要是台湾人,肯定也支持@#(此处删去敏感字眼2个)。

上文提到的“台独“乐团有一首名为《摩托车日记》的歌曲。

前奏响起,阿信就在不断地哼哼,“切切切切”,不明就里的听众会想,哥们在抱怨什么呢?

其实,他是在呼唤一个大英雄的名字。

上周陪东吴剧社跑楼宣传,一个大一孩子看了以前的剧照,不禁说,这是那个谁,瓦格纳吧!

话说到这份上,知道我要说谁了吧,切.格瓦拉。

这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名字,外界赋予给他的重量恐怕切活到今天也难以承担,不过他要真活到了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美名和拥趸了。

2年前一次要临时去上海有事,我怕万一买不到现走的票要独自等待,便向熟导借书看。

熟导递给一本《切格瓦拉——反响与争鸣》的红皮书,大约是这个名字吧。

介绍了一部以格瓦拉命名的话剧,包括了文本与外界反响。

当时在火车和轻轨上翻了一遍,不以为然,没看戏之前,我就主观臆断,这是部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大于艺术的戏。

剧社6月上演了此剧,不论演出效果如何,我好歹也领略了此剧在舞台上的效果,怎么说呢?

此剧主创的2个哥们,毋庸置疑,极左。

美帝当然是不共戴天了,当今我们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他们也极尽攻击之能事。

忘了说一句,这部戏根本没有一个格瓦拉的真实舞台形象出现,都是靠演员塑造正反两面的人物,加上格瓦拉身前的一些片段,再添加一些半摇滚半民谣的演唱而成。

两个主创,其中一个叫张广天,竟然还是基督徒(很遗憾,我尽管不是原教旨主义者,还是要给他戴个帽子——伪基督徒,或者说好听点,毛派基督徒,吊诡吧。

此人事迹,有兴趣自己去搜下,按下不表)。

我善于发表一句话比较评论:《切格瓦拉》句,简直是抗战时的广场剧口号剧的现代版。

戏中演员会大声斥责,如果你如何如何,请你退场!

那么,提前走人就是人民公敌了。

哪怕演的再烂,也得看下去,小心被人民公判!

此剧中有句台词记忆犹新,“他是新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尘世基督。

”好嘛,已经抬到近乎神的位子了。

我下面谈点对格瓦拉本人的看法。

上文提到的五月天的歌曲,就是纪念格瓦拉的,纪念一位共产主义的圣徒,还是由一个貌似“泛绿”的乐团所崇敬,吊诡。

不光在台湾,整个世界上,格瓦拉在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拥有比红色社会主义国度要多得多的粉丝。

我觉得,你在中国,问个中老年人,贺龙陈毅是谁,肯定知道。

格瓦拉是谁?

是谁?

估计不会有人答上。

相反,年轻人却大多了解,至少听过这个名字吧。

都是打游击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格瓦拉在中国的影响力,倒还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腐朽的欧美传来的,不知毛派基督徒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下面看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周恩来爷爷的对格瓦拉的评论:现在日本学生的思潮还是复杂的,有托派思想,有格瓦拉派的“游击焦点”或“游击中心”的思想。

所谓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

就象我们的盲动主义似的,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

这种思想,在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群众中有影响,我们过去没有注意。

这一年各方面来的人多一点,谈一谈,才发现了。

格瓦拉跟卡斯特罗在某些问题上有点不同意见,但基本上他们是一致的。

古巴的武装斗争成功是带有偶然性的。

当然有群众,没有群众,他也不能成功。

由于当时反动独裁统治很厉害,群众非常反对,而且美帝没有意料到那个地方会被武装的小队伍夺取政权,所以,是个偶然性的胜利。

他们不是依靠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来逐步取得胜利的。

那个地方小,不可能时间搞得那么长,美国在那里还有关塔那摩军事基地。

但是,自从这个偶然性胜利以后,他们又想在拉丁美洲到处用这种方式推翻亲美政权。

格瓦拉就跑到国外去搞这一套。。。。。。

《格瓦拉日记》我们国内有没有翻成中文?(耿飚:有,印了一些),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你们做外事工作的,当人家给你扯起格瓦拉的“游击中心”时,你不懂得不好,看一看那本书就懂得了。

那上面有卡斯特罗的序言。

格瓦拉在刚果(金)东部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人,他不是帮助人家打游击。

而是把游击队集中起来,对抗刚果的雇佣军,打阵地战。

雇佣军有美帝、比利时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本来刚果的游击打了两年多,很有成绩。

格瓦拉一去,就把人家的军队集中起来,脱离群众,打阵地战。

他曾通过我们驻坦桑使馆,送了一封信给我,上头有格瓦拉的签名,我不大清楚,格瓦拉怎么从坦桑尼亚到了刚果。

他在信中,提出要什么东西。

很奇怪,要一个很大的广播电台,要使整个非洲,连美洲都可以听到。

游击战争怎么能用这样大的电台?想法不对头,我没理他。

后来,我们驻坦桑尼亚使馆证明,他们从那里撤退了。

牺牲了很好的一个游击英雄。

而格瓦拉坐船回到了坦桑尼亚,走掉了,给人家惹了一场祸,使人家遭到了失败。

格瓦拉离开刚果,回到古巴,后又转到玻利维亚山地,从阿根廷那边带来了一批古巴人、阿根廷人,也有一些玻利维亚人。

完全是搞盲动主义,不找群众,甚至把群众抓起来做俘虏,怕人家走漏消息。

武器没地方存,存在山洞里。

这样怎么能发动游击战争?虽然格瓦拉会西班牙文,到处可以用,但毕竟在本地没有群众基础。

他每天都有日记,写得一清二楚,就是采取大烧、大杀,脱离群众最后被俘,反动派把他杀了,因此,全世界都闻名了。。

我们说“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但必须那个地方有了燎原之势,才能燎原。

他们认为不管有无条件,只要放一把火就可以烧起来,这完全是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其结果是游击队员一个个牺牲了,最后他自己被杀。

我国革命过去有盲动主义血的教训,有战争的失败经验教育我们。

拉丁美洲人民没有这个经验,他们觉得格瓦拉是个英雄。

我见到智利的一位朋友,他跟我说,他没想到在他儿子的房子里挂了两个像,一个是毛主席的像,一个是格瓦拉的像,进去一看,使他大吃一惊,后来他发现,智利农村这样的情况很多。

现在我们知道,不止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日本都有这种情况,不但挂毛主席的像,也挂格瓦拉的像。

青年就是崇拜英雄嘛。

知识分子开始辨别不清,尤其在初期找出路的时候,各种想法都有。

我们搞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艰苦奋斗,经过万里长征才取得了胜利。

他们想点把火就一举成功。

所以,他们就看不到格瓦拉失败的教训,而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有点长,说的多好啊!

到底是高屋建瓴的老革命家!

一眼就看出了流寇主义要不得!

要想为穷人做事,真要靠暴力革命这条路么?

我觉得,比起格瓦拉,特雷莎修女更配得上尘世基督之名(原教旨主义者对此要抗议的),也更伟大。

当特雷莎嬷嬷把一个没人料理的,甚至人人避而远之的临终的麻风病人抱在怀里时,天使的光芒要比炮火的光要明亮多了。

我不是否定格瓦拉,只是要提示下,他是个被妖魔化(我常用的词)的人物——往好的方向妖魔化,或者叫,天使化,神化。

西方腐朽势力是恶毒啊,把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用商业化的办法包装了,塑造成一个时尚人物,于是君不见,是人是鬼都可以把切的头像穿在T恤上,把切奉为神明的都是摇滚或伪摇滚者、所谓诗人、嗑药者之流。

切牺牲后,西德的红军派、意大利的红色旅、日本的赤军都接过了他的衣钵,知道这些组织么?

就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基地组织。

可能耐心看到这里的读者要愤怒了,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风凉话!

好吧,我检讨,让我检讨的理由是一部片子,就叫做《摩托日记》。

这是一部2004的作品,和《十面埋伏》一起去戛纳角逐过,呵呵。

导演是沃尔特•萨尔,巴西大导演,《中央车站》就是他的作品(一个巴西版的《菊次郎之夏》)。

本片可以算作公路片范畴吧,讲述了格瓦拉年轻时和友人穿越美洲大陆12000公里的故事。

导演应该擅长公路题材作品,《中央车站》亦是个轮子上的电影。

再说演员,盖尔.加西亚.贝纳尔,一个墨西哥帅哥,演年轻版格瓦拉。

初看海报,不是太像,但观完全片,觉得还真是挺神似的。

公路片,估计是受《在路上》这样的公路小说影响而诞生的。

暴走,是垮掉的一代的惯常做法。

公路片我其实看的不多,就看过台湾的一部叫《单车上路》,还是冲着我家小灵珊在里面出演去的。

本片与其说是公路片,更像是纪录片。

格瓦拉也不是一般的垮掉男,医学博士即将毕业,出身不错,对了,他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听说敌人无比强大,可是阿根廷人就是不信),并不是出身古巴。

大好青春,一腔热血,也没想太多,就和一个朋友,生化专家格兰纳达一起暴走。

值得一提的是,此君至今仍健在,住在古巴,本片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他的回忆完成。

格瓦拉是个传奇人物,自然与我们从小看到的无产阶级大英雄不同,不是个高大全的角儿。

影片前半部,他和友人骑一辆车,先去600公里外看了马子,给她一只狗,差点发生奸情,顺道也骗了点钱做下面赶路的盘缠。

之后,半推半就地与友人在智利小招摇撞骗了一把,又在舞会上与修车店的老板娘调情一把而被追砍。

这哪是个共产党员的样子啊!

峰回路转开始了,他们的车坏了,两人不得不步行,以近乎乞讨的方式前进。

格瓦拉接触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从矿工开始,他开始愤青了,把从马子那蹭来的钱也给了穷人。

一直到最后,很真实,也还蛮感人的,不做作。

全篇高潮,两人在利马街头偷喝别人的牛奶,被那家主人,一个医生发现。

好心的医生收留了他们,还推荐他们到一个麻风村服务。

带着神性的人都有为麻风病人服务的经历,比如耶稣、特雷莎修女,还有格瓦拉。

格瓦拉不戴手套,主动和麻风病人握手,震惊了现场每个人。

一个尘世基督的形象在这里才算彰显出来。

二人的志愿行为结束后,一个晚宴加格瓦拉的生日会为他们举办。

在觥筹交错中,格瓦拉却跳下了亚马孙河,游向对岸的麻风村(让我想到本朝的M太祖游长江,哈哈)。

在服务期间,格瓦拉与病人一起吃饭,打鼓,踢球,甚至让主管的修女不满了。

我相信,他不是作秀,是真心的。

在那种穷乡僻壤,也没人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谁,将来又会是谁。

貌似对电影,能说的就这么多了,有点头重脚轻啊!

我想到了歌德,当年的中国人都在关注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年轻歌德时,冯志先生却更青睐晚年充满哲思的歌德。

当人们都真真假假地去崇拜倒在美国人枪口下的格瓦拉时,我却更佩服那个23岁,行进在南美大陆的骑手,那个与麻风病人、矿工打成一片的格瓦拉。

格瓦拉叫欧内斯特,与海明威一样。

这注定是个属于真男人的名字。

把《摩托日记》中的格瓦拉搬上舞台,胜过满场的鼓噪、口号和怒吼。

格瓦拉已经成了娱乐人物,文末也娱乐下,打过《大航海时代》不》里面有个葡萄牙小孩叫卡斯特路。

一个新手在论坛提问,不小心把卡斯特路打成了卡斯特罗。

底下跟帖说,卡斯特罗?

那他的初始港不是里斯本,是哈瓦那了!

我想,可以扩充下,他的初始伙伴是格瓦拉,初始船叫“格拉玛”号,初始资金15比索。

玩家可要小心,不要尽早触发与美帝的战争,就先在哈瓦那外面打打幽灵船好了,哈哈。

我小时候打过一个红白机游戏叫《古巴战士》,最大的优点是game over了,仍然可以打下去,很适合我。

里面的2个战士,据说一个叫卡斯特罗,一个叫格瓦拉。

格瓦拉说,“革命是不朽的!

“所以,玩家永不会担心游戏结束。

 3 ) 那一片澄澈的蓝色

(一)猩红色的背景,大红色的背景,耀眼的亮红色的背景,一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男人眼光上挑——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肖像。

它被无数次印在T恤衫上,挂在同性恋酒吧的墙上,刺在瘾君子和恶棍的胳臂上。

多年来,这幅肖像被膜拜、固化成诸多人们渴望的图腾——大学生的理想,小布尔乔亚的浪漫情怀,朋克的自由与叛逆,被压迫者的领导人,左派愤青的精神领袖,很可能,还要加上恐怖分子的效仿楷模……以及,多年淡忘之后,当下中国的一个强烈的商业消费符号。

呵呵,切·格瓦拉。

据说,格瓦拉的眼睛呈现迷人的蓝色,但这幅肖像往往是色调分离后的印刷品,单一黑色的凸出使他的眼神部分变得抽象空洞。

在全世界消费格瓦拉,恶搞格瓦拉几十之后,谁又能还原那一片澄澈的蓝色呢?

(二)片名《摩托车日记》不很贴切,因为后半部影片中车完全消失了。

在前半部摩托车承载的是飞扬的青春、幻想和自由自在,浪漫得一塌糊涂,但隐隐约约格瓦拉说了一句“我觉得走着旅行可以结识更多的人”。

象是在印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老爷车终于抛锚了,剩下的旅程是徒步、搭车加上亚马逊河的木筏漂流。

于是影片一下从天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不再有浪漫,不再有飞扬的青春。

两个人不断接触社会底层和原住民,接触真实的50年代初的南美洲。

原来,这里有的是贫穷和压迫,饥饿和死亡,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麻风病的地狱般的折磨。

同时,在雄伟的古印加帝国的遗址上,野蛮与文明谁战胜了谁、殖民主义和社会繁荣如何评价的思考也在继续。

在船上,当格的同伴用赌来的钱与妓女鬼混时,他却不由自主地注视着拖船上那些奄奄一息的饿殍。

我想,圣人从来就是圣人,和我们一般老百姓就是不同,想的内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另外一处圣人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在悲天悯人以外,注定是孤独的,最终要一个人向黑暗中走去。

当格瓦拉在生日之夜毅然向对岸麻风病人的聚居地游过去时,绝没有人和他一起游,虽然影片结尾格瓦拉对朋友说,对旅途中的见闻要做长时间地思考,但我想,在那个漆黑的生日之夜,在他横渡亚马逊成功的那一刻,格瓦拉已经完成了人生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解放,正象佛家讲的“波罗密多”,格瓦拉的彼岸,格瓦拉的选择,不是黑暗,而是永生。

(三)有一个情节是他们旅途中遇到一对失业的矿工夫妇,他们是共产党,同志都被政府杀害,在篝火旁他们问格瓦拉,你们也是象我们一样找工作吗?

格瓦拉说,不,我们不找工作。

那对夫妇奇怪地问,那你们为什么旅行?

格瓦拉与同伴一时面面相觑,难以回答。

不知何故,在那一瞬间,我感觉那对夫妇的问题好象也是在问我,问每一个观影者。

在印加遗迹上,格瓦拉的同伴说要娶一名当地土著妇女,之后在此成立土著人的党并争取他们的权利。

格瓦拉靠在石头堆上正在写日记或给母亲写信,他抬起头来说“不流血的斗争?

这是不可能的”(四)在某个闷热的北京之夜我看完了这部《摩托车日记》,甚至一时间很难把银幕上的帅哥儿和那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硬汉联系起来。

感谢日益丰富的D版市场,使我们有暂时在艺术上脱离好莱坞趣味,在思想上远离美国生活方式的灌输的可能性。

好象,在这暂时之中,在这一瞬间,看到了一点点,那片澄澈的蓝色。

2006.06.05.世界环境日

 4 ) 《摩托车日记》:理想在路上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渴望找到一个寄托,似乎所有的英雄偶象都显得华而不实,我连崇拜都不再愿意。

你可知道失去理想就意味着你连白日梦都做不了,人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游魂,又或者是行尸走肉,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灰暗。

我想这样的生活往下走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某一天我会象海明威一样给自己一枪,不过我连枪都没有,只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

理想原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为了自己蒙骗自己,能够把自己骗倒那也是好的。

我们需要寻找理想,需要寻找信仰,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土崩瓦解,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打造一个乌托邦,这样我们才有生活下去的意义。

所以说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仍然是幸福的。

这里有一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理想缔造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永远都在为这个理想努力,直到他倒下去。

象夸父一样追逐自己的太阳,永不停歇,直到倒下他还可以幸福的离去,人们说他至少是值得骄傲的。

切格瓦拉的偶象化切格瓦拉这个名字我最初并不曾听说过,那是当满街的年轻人都穿着印着他的头象的文化衫到处晃荡时撞入我眼帘的,而后又在各处频繁的见到这个名字和这个熟悉的头象。

人皆有之的好奇心驱使我想搞明白这个大明星倒底是谁?

万不曾想格瓦拉却是位革命烈士,而且是位红色的马克思主义者。

再深入了解一下,他居然曾经作为古巴的官方代表访问过中国,和毛主席会过面。

太奇怪了,这样一位与共产主义紧密联系的英雄居然不为我们所知,却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偶象,而我们对他的了解也更多的来自于西方。

我想太多的年轻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衣服,却对他一无所知,对这个文化偶象似的人物一无所知,而我更想了解他偶象化的原因。

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中为何只有切格瓦拉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一代眼中的偶象,综观其一生我觉得一切离不开他个人的人格、气质,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理想和信仰的无比坚定和执着。

即使那些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也很少会有人象他这样放弃自己努力获得的成果而继续追逐自己的理想,能够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他超凡脱俗之处。

已作为古巴领导层的他却不愿意停下来享受胜利果实令自己慢慢腐化变质,放弃一切功成名就继续为理想战斗,他是一个为理想而存在的人。

他的理想何其博大,作为一名阿根廷人他却不愿停留在某处,最终让生命因理想而终止。

这样的革命者实在是完美的理想化,成为偶象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

公路电影事实上这并非是一部相关革命的电影,它的意义在于去除作为切格瓦拉身上的神话味道,《摩托车日记》归根结底仍是一部公路电影。

1952年1月出发,8个月间,行程2万多公里,在一部Norton 500摩托车上颠簸。

车子彻底报废之后,徒步、乘船、搭便车,格瓦拉和他朋友的旅程很辛苦,很曲折但也不乏浪漫。

还没有成为“切”之前的格瓦拉带着他的青春上路,只为探险寻未知,历练生命。

南美的风光一幕幕在眼前掠过,不停地按着计划赶路,时光变得模糊,只有年轻人的一路风尘。

看着两个青年轮流驾着一辆破车,不停地摔倒不停地爬起,在广阔的草原公路上天地一线间奔驰。

从无垠草原到积雪山脉,还有雨季的亚马逊河,手提摄像机纪录着南美的风光,令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地球另一边的景致。

风土之外更有人情,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是旅程中不能忽视的风情,还有那些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在马丘比丘的惊讶。

一直前行,越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带来越多的思索,主人公们开始思考,开始迷惑,内心在开始微妙的发生变化。

公路电影总是会在不停前行中带来思考和改变,而这样的旅途也决定了主人公格瓦拉一生的漂泊,他的一生在那一刻已决定融入拉丁美洲,甚至融入到世界,不再停歇于某一地。

心路历程影片《摩托车日记》改编自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一切的拍摄都遵循着年轻时格瓦拉的公路历程。

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着当年的路线体验并展示给观众。

影片的风格有些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毕竟导演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各个细节,并请他当作影片的顾问来发现问题,最大程度地的还原了当年格瓦拉同格兰纳多的那段经历。

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英雄形象,而我们也并不想了解那个神化了的格瓦拉,那个不会跳舞却又轻狂的青年或许才是我们想知道的真实一面。

家境优越的格瓦拉在告别父母踏上旅程的那一刻的心情是兴奋雀跃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冲动。

他们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赶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温柔,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

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世俗的圆滑,而格瓦拉展现出的是青涩的梗直。

有趣的是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困难让他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格瓦拉也开始说谎,原来这世界上的人们总是喜欢听漂亮的假话多过真话。

两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品质叫做坚持,哪怕旅程多么艰巨,他们都没有放弃,只不过当他们进入智利时是兴奋,而进入秘鲁时却只是麻木,艰苦将少年的兴奋与冲动蹉跎殆尽,改变则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影片前后两段所展现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涩少年在影片中段发生了改变,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转变。

当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视,以及一路看来的穷苦民众,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盘剥,这一切世间的不公让他的人生目标在变化。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因为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而格瓦拉的转变也是因为自己所见,他弃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看到当医生改变不了世间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世界。

正如他在马丘比丘说的:“没有枪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雏形。

在影片之中,格瓦拉在影片的后半段渐渐变得沉默,面部表情也越来越多的凝重,与前半部分中的青春狂放有了相当大的差别。

这样变化在格瓦拉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当他来到麻疯病人的治疗中心后这样的变化被定格放大。

仿佛有一种革命者的信念被确立了起来,就如他在生日晚会上的陈词,以及他游河到麻疯病人的居住地,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那份决心和意志。

整部影片完成了格瓦拉从普通人到革命者的心路变化,虽说这样一个旅程并不漫长,但却是影响格瓦拉未来人生的关键。

关于导演、演员及其他从这部影片来看,沃尔特.塞勒斯显然极善长于对人物细致的描绘,他的作品都极有质感,那种画面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极具特色的拉美风格。

就象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中央车站》,那种带着对低层平民的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同样在也《摩托车日记》中通过格瓦拉的眼睛传递出来。

没有将格瓦拉当作英雄塑造,却又在普通人格瓦拉的身上营造出不平凡的气质。

他同样平衡了格瓦拉与同行的朋友格兰纳多之间的戏份与主次,虽说格瓦拉是当然的主角,但并没有只是围绕着他一人而展开这段公路故事,格兰纳多同样被作为这个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被重视着。

塞勒斯在用影片展现一段真实的经历,同样不曾忘记这是两个人的公路之旅,也在告诉每一位观众这是两个人的青春故事。

我觉得塞勒斯在影片中对于格瓦拉人格的展现是最具特色的,他带给我们一个性格极其鲜明的格瓦拉。

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勇气与诚实,当他直言批评给他们莫大帮助的教授文笔糟糕时。

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毅力的青年,当他游过宽广的河流到达彼岸时。

我们领略到青年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当他拒绝带手套和麻疯病人握手的那一刻以及当他同原住民亲切交淡的那一刻。

当导演塞勒斯对影片中的格瓦拉精心雕琢,而需要一个人来把这一切完全表达出来。

盖尔.加西亚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的拉丁男星,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最出色的,但就目前而言他是所有导演首选的拉丁男星。

他实际上在2002年曾经演过格瓦拉,只不过那片子并不出名。

对于格瓦拉这个人物而言,加西亚略显年轻,但是对于《摩托车日记》中尚未成为切的格瓦拉,加西亚是较为胜任的。

他成功的在影片前后两个阶段把握住格瓦拉的不同气质,前半段的纯真在后半段转变成了忧郁,他将气质的转化成功演绎。

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你妈妈也是》脱颖而出,而后又在《爱情是狗娘养》、《不良教育》等众多作品中获得成功,几乎每一次每一个角色都不曾令人失望。

盖尔.加西亚不是帅哥,但他的前途几乎可以说是无比远大。

当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已成为明星的加西亚身上时,我们仍不能忽略那位风流的格兰纳多,虽然没有过分响亮的名气,但是罗德里格.德拉.塞纳的表演同样非常出色,他的幽默式的表演让人们眼前一亮,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故事可能会稍显沉闷。

众多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导演、演员,还有摄影,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让信服的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赞誉中的英雄,电影将英雄的外衣脱去后抽离出他真实的人性。

作为第三方拍摄的电影,我想他们的视角更显客观。

这个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满了浪费主义和忠实信仰,事实上他身上的光彩已不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共产主主,而更广泛的表现在他自身的胸怀和人格上。

文:眉间尺

 5 ) 在改变世界的牛逼哄哄的路上

因为蔡康永的演讲,才看得这部电影。

一听到是关于旅行的,就欣喜的不得了,想当初才学校看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就心潮澎湃了好一阵,看完以后绕着学校的泮湖沉思了好几圈,看微风阵阵,天色阴沉,富有肉感的女同学晃荡的运动的胸脯跑过去,觑两眼也便红尘滚滚。

就是这种感觉,背着个破包、帐篷、傻瓜相机就可以离开了。

目的地——很远,怎么走——路上再说,前方呢——困难和美女,就是这种感觉,想起来实在是让人舒服到心里……这两个人就这样骑着一辆破摩托上路了,而其中一个人就叫做 切格瓦拉。

从布宜诺斯艾里斯,浪漫主义之旅开始了。

南美洲,这样一个神奇的土地,在我的想象里就是聂鲁达和穿着少而热辣的少女的舞蹈。

在这片土地上驰骋,你可以看到大海、荒漠和雨林,就像电影里一样美丽与粗犷,除了城市,看到的更多是无人的风景,还有风景里嘟嘟的摩托车和摩托车上大声说话的人。

这样吧的时候,应该有音乐,我的脑子里想起了两首歌,都是源于电影,一部《春光乍泄》,一部《顽主》。

写着写着,就会情不自禁意淫上自己的感觉,旅行亦或出走就是这样,归来的人忘乎所以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听者早已神游。

我总是这样的笃定,每一次的出走都会给自己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大多来自于旅行中颠簸独处奔向下一站的途中。

这一站过去了,半道上的我们会想些什么。

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同样在那个半道的夜晚,篝火旁的交谈,电影中点一下就过去了,但切格瓦拉的在那个风呼呼而过的荒漠的夜晚却改变了。

浪漫主义里流淌进现实与革命的血液伴随着这条路越来越走向深处,。

荒漠路上稀稀落落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境遇都让他的内心一次次冲撞。

于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内心翻动的情感让他在改变自己之前怀有的是一种改变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他看到那封信时就更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萌芽的开始,带着由荷尔蒙涌动起的不切实际的蓝图无畏的奋进,从而激起更多的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曾经的不切实际也就切实际了,曾经的不可能也就可能的多了。

我觉得这就是共产党人原始而伟大的地方。

所以啊,革命时期,这些人聚在一起燃烧的理想让我们高山仰止,不革命了,太平了,这些人再聚在一起只能打麻将了。

切格瓦拉内心革命情怀被点燃了,在麻风病村的那一段时间更是这样。

看到的隔离与歧视让他那种寻求公正平等的理想到达了高峰。

当他跳入水中横穿亚马逊河游到对岸时就是他开始行动的决心与象征,既然选择了远方,也便风雨兼程……所以我相信每一次的旅程都会有所改变,不管去哪儿,有谁陪伴你,遇见了谁,沿途的风景如何,只要有稍作停留时的思考也就足够了。

想想自己几个月前在西部的大山里,看着那些孩子和村落,也曾燃起改变世界的幻想。

切格瓦拉那时的革命冲动到现在仍有残留,因为世界仍有太多的不公,仍有太多的不自由,太多不平等。

回时的火车上,仍有太多的人横卧在车厢的过道上拥挤着辗转反侧,这些归家的人,他们疲惫的身心多于对家的思念……这些在路上的事情,即使如匆匆的过客,路人甲路人乙,也让人突然心潮涌动。

改变世界,我们能改变他们吗?

无从下手,若是半个世纪前,我们拿起武器,抛家弃子,落草为寇,大叫一声:“为了理想,老子干死你!

“而如今呢?

社会把我们教育成乌龟,不仅得缩进去,而且头还不能硬。

被弄的晕头转向的我们偶尔被什么傻B荷尔蒙鼓舞了一下也只能与杜康为伴。

后来我们知道了,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反而奇怪的是,在试着改变世界的路途当中,我们都改变了自己……PS:而时常在路上,是为了找到曾经的自己……2011/1/20夜

 6 ) 屌音乐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

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7 ) 游记分享

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方式:顺其自然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流浪科学家、诺顿500

线路图

福瑟(麻风病专家)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每刻都像一分为二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马丘比丘

利马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一些事情发生了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结束有彩蛋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8 ) 摩托车日记

摩托车日记当切.格瓦拉背起行囊跳上摩托车的时候,他23岁,而我的23岁又在做什么?

大脑显示一片混沌,我真的也曾拥有过23岁吗?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一激灵,也许再过十年,我又会忘记现在的33岁。

切.格瓦拉的“切”是他摩托车自助游后自己加上的,而这个“CHE”的头像,在1997年也正是他遇害30周年的时候,被无数热血青年画在T恤上,“切!

切!

切!

”,响彻云霄。

他出生在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美满幸福的中产资产阶级家庭。

1952年,他23岁,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偶尔犯有哮喘,但在父母的庇护下,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在好友艾伯托的怂恿之下,他们准备借助一辆诺顿500摩托车漫游南美,从阿根廷出发,途径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最后到达委内瑞拉,计划用四个月。

出发的那一刻,在他看来,一切都那么美好,很有点大无畏的精神。

这场疯狂的旅途,改变了切,而切的改变却影响了整个世界。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段旅程,美丽如画的景色和饥饿的农民,贫穷的矿工,内河船上的妓女,冷漠的中产阶级,遭歧视被隔离的麻疯病人还有奢靡不堪的贵族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这场深邃的发现之旅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开创了富有个性的游击战争,革命胜利后,成为第二号领导人,出于对毛的崇拜,切曾两次访问中国,之后出于意识形态的疑问,他继续进入南美丛林从事游击战争事业,39岁时,在美国中情局的插手下,他在玻利维亚被俘,同年遇害。

最震撼一幕出现在切23周岁生日的晚上,他决定横渡隔离麻疯病人的那条河流并最终成功,他被病人搀扶上岸的那一瞬间,忽然想起“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的一个片断:圣者克利斯朵夫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左肩上扛着个沉重的孩子。

黎明时,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达了彼岸。

他对孩子说:“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说:“我是将来的日子。

” 是的,从这时起,切就是那个沉重的孩子,他就是南美洲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未来日子。

片名:机车日志(又译:摩托车日记)英文名:The Motorcycle Diaries导演:沃特·塞勒斯 Walter Salles编剧:约瑟·里维拉 Jose Rivera主演:盖尔·加西亚·伯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罗德里格·戴拉·塞纳 Rodrigo De la Serna   米娅·麦斯特罗 Mía Maestro类型:剧情/历史     分级:R(部分粗口)片长:128 分钟出品:焦点影业 Focus Features首映日期:2004年9月24日(纽约/洛杉矶)退一万步说,如果对切.格瓦拉不感兴趣,那么电影中南美洲美丽风景和奇特风俗也一定会让你觉得大有斩获。

五星。

 9 ) 哲古華拉與南美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

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

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

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

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

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

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故事開始的時候﹐哲古華拉已經唸完大學醫科(其實譯名有點問題﹐23歲不算少年了吧﹖)﹐患有哮喘病的他﹐與好友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家鄉出發﹐要從南到北騎著電單車橫越南美洲。

電影初段有愛情的描寫﹐但後來就不了了之。

他們的旅程當然不太順利﹐帳篷給風吹走﹐後來電單車也壞掉了。

但他們堅持了下去﹐攀山越嶺的同時﹐又給他們見到很多不平事﹕貧窮﹐政治迫害﹐死亡﹐娼妓﹐痲瘋病。

我覺得這電影描寫不同的慘況太多太分散﹐反而引致張力不夠。

途中遇到被圍共黨黨員的事情﹐如果按照哲古華拉日後的人生﹐這一段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竟然只是輕輕帶過。

不知是否阿根廷對於革命份子還是有點忌諱﹐不敢描寫得太詳盡呢﹖後來最主要的一段變成了在痲瘋病院當志願人員的劇情。

病者受到的歧視﹐確實令人心酸。

結尾部份哲古華拉離開前﹐不顧自己身患哮喘﹐半夜隻身游泳過河﹐向他們道別和作出鼓勵。

也許是這段太令人感動了﹐令人覺得這才是主線﹐電影完結後的哲古華拉應該是回國行醫﹐幫助病人﹐而不是加入反政府的行列。

影片裡面的南美洲﹐是一片遼闊的大陸﹐卻充滿了大量的貧苦大眾。

哲古華拉身殉自己的理想已經幾十年﹐南美也似乎沒有甚麼大的進步和變化。

除了足球之外﹐大家都很少聽見南美的訊息。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post_6.html

 10 ) Diarios de motocicleta——The Motorcycle Diaries

题目小小地剽窃了别人的。

年轻的che还是一个穿白衬衣,有着羞涩的笑的人。

他和好朋友在餐厅里评论对面喝着咖啡,看报,打瞌睡的老头。

朋友说:你要的是那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吗?

che摇了摇头。

于是,背了行李,上了摩托车,踏上了环绕拉美的motorcycle之行(或者说还有卡车、轮船或者船伐)。

想起我的阳朔之旅,虽然毫不具备可比性。

这是我满二十岁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就好像挣脱既定命运的一次努力。

某一天我也能拍成如此的记录片,不错过任何一细节。

拉美很美。

宽阔的荒原、山丘、田地,给了che无尽的理想的空间。

他碰到了一对矿工夫妇。

共产党的。

在理想中徘徊,坚韧,生存。

固执的che。

女朋友的15dollar不肯花,却连同毛毯一起给了他们。

后来,他留了胡子。

再后来,他的眼,越来越像我们所知道的che的眼。

如果说矿工夫妇是che的启蒙的话,麻风村的生活无疑就是一个具有非同意义的转折。

最难忘,che在24岁生日这一天,的游泳。

河的两岸把生病与健康分离开,黑夜下的灯光闪闪,che脱了衣服游向了另一端。

一个有严重气喘的理想的人,大口喘着气,在河的上面与下面,一浮一沉,一张一合……在他浮出水面,众人聚首的镜头,是一种自由、平等、理想,是他渴望的美洲联合。

“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che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嫉妒。

太多的不公不义,我一直只能愤怒。

从来没有为我的理想做什么。

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我有什么理想了。

“这故事没有英雄事迹。

它说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这是我极喜欢的里面的一句旁白。

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che。

而不是海报上、或者T恤上那个LOGO。

若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能否也拍出这样的人性的而不是神般的片?

接着就是几幅沿途的拉美人民的图像,黑白的,伴着拉美的《春光乍泄》里一般的旋律……最后,打出关于che的字幕。

飞机飞远,原地剩下一个花白头发的同伴。

理想,伴着che,一去不复返。

重复的,听着里面的歌,或者说是旋律。

一遍一遍。

最后,一句话结尾——不喂养灵魂,怎能喂养身体?

纪念赤贫的需要救济的这几天。

和这部电影。

 短评

上路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足够激越了,何况旅程还给他带来那么好的启示(诚实,悲悯心,泡妞功亏一篑……这些都是伟大人物才具备的特质)。

3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力荐

格瓦拉投身革命前的一次南美旅程,从旅行中了解民情、思考人生、更新世界观,以简单朴实的叙事风格讲述南美游记。有年轻气盛的阳光朝气,也有历练后的心智成熟,但剧情设置还是少了些亮点,前半段稍显沉闷,后半段刚有点起色就结尾了。配乐很好听!

6分钟前
  • Milkyway
  • 还行

Ernesto Guevara de la Serna: What do we leave behind when we cross each frontier? Each moment seems split in two; melancholy for what was left behind and the excitement of entering a new land.

10分钟前
  • Kovin
  • 推荐

过誉了。如果主角不是格瓦拉,还会有人去看吗?

15分钟前
  • 王17
  • 还行

贝纳尔04年一年中同时化身年轻的切格瓦拉和阿莫多瓦《不良教育》里的伊格莱西奥,好牛!

18分钟前
  • Avie
  • 还行

年轻的领袖,拍的真流水且枯燥

22分钟前
  • 閩州牧
  • 很差

当23岁的格瓦拉跨上摩托车,准备开始一趟随性的环南美旅行的时候,心中期待着未知的风景和旅途中的美酒与美女,当结束这段旅程的时候,他的心里装着的,是整个拉美人民。这个世界的的确确是存在所谓的伟大人格的,怀着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舍弃一切优渥条件,以他人的平等与幸福为追求。年轻可真好,人生充满了可能和未知,一个不经意的决定,足以彻底改变自己的一生,并且有勇气,选择那条少有人的路。

26分钟前
  • Tsing river
  • 力荐

平淡的流水账,典型的左派电影;24岁,一个懵懂又不安分的年纪,自命不凡的想要改变世界,岂不知破坏很容易,建设却很难!颠覆既有规则的结果只不过是制造出来更大的专制与独裁,制造出了更加悲惨的人间悲剧!起于无知,归于荒谬!《摩托日记》这个名字本身有点儿标题党,摩托只坚持了不到全剧的1/3,后面就只剩日记了……

29分钟前
  • 内心辽阔
  • 较差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

31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不错的公路片。摄制组在故事主角之一的阿尔贝托·格拉纳多的顾问和帮助下成功还原了半个世纪前切·格瓦拉的南美洲之旅。两个角色一正一谐,严肃的社会观察与喜剧幽默元素无缝衔接,拉美诗歌文学与脏话交织混谈,节奏把控得当。中国引进方数梦官方制作的字幕翻译还算不错,但对部分脏话和涉及到性的台词进行了有意的删减和谐翻译,令人不齿。三星半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两星给海报。无聊。

34分钟前
  • 费米
  • 较差

用笨拙的手法完成拙劣的影像,粗暴与快捷转而成为功利的一分子…公路最怕的即公路本身。

38分钟前
  • 木皆
  • 很差

虽然没看过原著,但从影片看不出切格瓦拉思想转变的过程

43分钟前
  • zyg
  • 较差

3.5星.太过正经= =此导演风格不是我的菜。美洲风光无限。胖切很会跳舞,瘦切独白很好听。原声音越很赞。

44分钟前
  • 静下来
  • 还行

在那个时代,见识过苦难的中产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和理想主义者,现在呢。

46分钟前
  • Narsil
  • 推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47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暑假以来,《喜宴》第一的话,这部就是第二。讲得是切格瓦拉年轻时作为革命家之前的环南美旅行。旅途真的能够赋予一个人成长的意义,特别是在南美这片尽是丰饶的苦难的土地。在做成什么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时代能够赋予我们什么,且行且歌且感悟,看多了山水风物人情,当你涉过河流时,自有人为你呐喊。

52分钟前
  • løsehuin
  • 力荐

电影最大的好处是将书中所有风景具现化,看书时真心觉得不亲自走一番太难了解那份美丽和苦难。但拉美政治背景介绍不足。在人物塑造上不可避免地把切格瓦拉过度渲染成一个正面青年形象,可他打动我的正是那份真实而非高大全。演员上格拉纳多应该是小个子,埃内斯托应该更强壮粗旷些——电影太阴柔

53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不过他的信仰究竟是什么,他的心里装着那些受苦的人。南美真的很美,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没有西欧的火炮,那些神奇的南美文明会将这块大陆带向何处呢?

58分钟前
  • 兰州板砖
  • 力荐

我们是否太过美化了自己的旅行,以至于都忘记了有那么多东西去改变,而只是一味地去逃避。

59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