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于中情局超过30年的特工Ethan因患脑癌,生命只剩下区区数月,连圣诞节都等不到了,终于告老还乡,来到巴黎想重新回归家庭生活,弥补一下因自己多年来忙于工作而备受冷落的妻子与女儿。
妻子在得知丈夫的病情后,全力配合他,帮助修补父女关系。
然而处在青春期的女儿Zoey本来就有着同龄人普遍存在的叛逆性格,加上与父亲五年没见了,所以一开始对于这个熟悉的陌生人表现的格外冷淡。
由于妻子出差,父女俩可以单独相处。
Ethan决定好好把握机会重塑自己慈父的形象。
女儿虽然处处跟自己作对,但父亲却始终保持耐心与谦让,两人之间心的距离也在逐渐缩小。
当然,这也离不开Ethan到了巴黎之后认识的两位新“朋友”的帮助。
本来已经金盆洗手,决定过安稳的家庭生活的Ethan,却意外的又被原来组织上的人找到了。
一个叫Vivi的CIA高级探员正在追查代号是“The Wolf”的恐怖分子,而Ethan离职前在塞尔维亚执行的最后一件任务恰好与此有关。
Vivi要Ethan重出江湖,利用他的经验和技术来帮自己完成任务。
作为回报,Vivi愿意提供一种实验中的新药,有可能治愈Ethan的绝症。
为了能多享受几年天伦之乐,Ethan只好违背与妻子的约定,在暗地里替Vivi工作。
为了揪出The Wolf,Ethan先后抓住了他的两个手下,一个穆斯林司机和一个意大利会计师。
巧合的是,每次他要调教自己抓来的俘虏时,手机里那首女儿设定的吵得要命的铃声总会想起。
而这就给了这两个本来免不了要受一番皮肉之苦的倒霉蛋戴罪立功的机会。
这两个本来为反派打工的喽啰,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为Ethan这个经验严重不足的父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穆斯林司机本身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他为Ethan提供了不少做父亲的宝贵经验,在Ethan遍寻女儿不着时,也是他家的作为同龄人的双胞胎提供了Zoey可能去的夜店的所在(对此一直深信两个女儿是乖乖牌的穆斯林老爸也是万万没想到)。
而上有八十老母要奉养的会计师则通过献出自己家传的意大利面调味酱秘方,帮Ethan讨得了女儿的欢心。
父女俩的关系一天天变得融洽起来。
可是随着Ethan执行任务的不断深入,危险也逐渐逼近。
在女儿的高富帅男友家举办的舞会上,Ethan竟然发现这小伙子的父母居然和自己一直追查的The Wolf有生意往来,而且The Wolf也来参加了舞会。
经过一番激斗,Ethan制服了对手,可终究还是没有下杀手。
他已经决定要彻底告别特工打打杀杀的生活,专心回到自己家人的身边。
圣诞节到了,Ethan并没有如先前医生预料的那样发病去世,他们一家三口在海边的度假小屋享受着惬意的生活,看来之前Vivi给他的药果然管用。
晚上,Ethan拆开自己的圣诞礼物,发现正是所需的剩下的一剂药。
--这是一部元素丰富但总体而言无甚惊喜的商业片。
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别的电影的影子。
似乎牛逼老爸总得有个不省心的闺女,远的有《虎胆龙威4》《飓风营救》,近的有《神偷奶爸2》《警察故事2013》。
我比较诧异的是,故事的最后女儿的小男朋友居然没有黑化。
似乎现在商业片的主流就是,叛逆的女儿总是具有着被牛屎糊了一样的敏锐目光,能从人群中成功的挑出那一两个人渣来做男朋友。
我猜原因可能是大部分优秀的男孩子都已经有男朋友了,留给这些女生的选择余地实在也不大了。
本片当中似乎是提到了小男朋友的爸爸跟大反派是合作伙伴,我一开始以为这一家人接下来都会露出真面目,发现原来他们才是幕后黑手之类的。
结果这么设定就只是为了把最终决战的地点弄得奢华一点而已。
而更令人失望的则是,本片当中的女儿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像景甜老师那样在最后关头被挟持,把主角逼到一个看似十分纠结的境地。
也许导演也觉得这个太俗套了,不屑于用这种套路。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最后的决战紧张感严重欠缺,戏剧冲突不够强烈。
整部电影是由一场场小规模的战斗拼接起来的,观众期待的那种震撼的动作高潮终究还是没来。
影片主要是父女情和对抗恐怖分子这两条主线。
可是项目的进展,导演大概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只够把其中的一条讲的有意思,于是男性观众们本来寄予厚望的对抗恐怖分子这条线终于沦为陪衬。
本来应该紧张的特工职业生涯,变成了打“简单的电脑”捡钱捡装备混经验的休闲时间。
主角在女儿这里碰了钉子,只要去刷一刷小怪,回来就茅厕顿开了。
那个光头一开始给人感觉颇有威慑力,观众都期待他最终能跟主角来场激烈的肉搏。
结果熊孩子他爱玩儿,最后作了个大死,把自己轻易的赔进去了。
我猜这个角色小的时候一定很喜欢捏苍蝇脑袋,只是没想到这么恶心的游戏他居然玩了这么多年也玩不腻。
反派们是片中的劳模,在遭受主角肉体上折磨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全片的大部分搞笑工作。
穆斯林哥们儿和意大利会计师绝对是全片亮点。
自从《疑犯追踪》的Fusco警官开始,就特别喜欢这种老是被得理不饶人的主角欺负的卖萌角色。
另外片中那辆受尽各种嫌弃的自行车也是起到牺牲自己制造笑点的作用。
其实我觉得那辆自行车还挺好看的,可是在片中却引来各路人士的各种讥讽。
这也算是好莱坞的一种经典搞笑手段吧,与之类似的还有《独行侠》的眼罩等等。
片中主角的两大重要道具,除了自行车外,还有个手表,把这两样东西放到一起,让我很难不联想到年轻时看的春晚小品。
除此以外,第三重要的道具应该就是主角打的针了。
主角第一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真替他捏一把汗,担心他忽然身体缩小变成小学生了。
结果后来居然是喝伏特加就没事了,果然这些黑科技都跟酒有关系啊,又或者是这代表了不喝伏特加的特工不是好特工?
艾梅伯希尔德在本片中的表现跟她去年演的大烂片《弯刀杀戮》有一拼。
虽然号称是高级探员,不过这个角色的作用也就是《富春山居图》里志玲姐姐那一类,全片下来不断的变换着造型的卖弄风骚,属于那种没什么上进心的花瓶。
其实要说元素丰富,《富》可能还不输给本片,但我还是我觉得国内导演可以先试着学习一下本片这样的好莱坞无脑商业片的拍法,避免像《富春山居图》一样胃口太大,一部电影就想荟萃日本AV、《走近科学》、狗血虐恋肥皂剧、抗日雷剧等多种不同的艺术门类。
本片的编剧吕克贝松这两年水平忽高忽低,有时主创表里出现他的名字甚至成了一种危险的信号。
好在导演McG的加入稍微中和了一下,至少让本片在节奏上对于我这种看惯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更好接受一点。
虽然还是一贯的虎头蛇尾,但整体上强于吕克贝松之前自编自导的《别惹我》。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觉得《别惹我》和本片之间差着一百个《警察故事2013》。
身手敏捷杀人如麻的老爸,青春叛逆渴望父爱的女儿。
《飓风营救》、《虎胆龙威4》、《真实的谎言》……好莱坞有太多同样模式或包含同样剧情的影片了,他们都会让同已身为人父的我们血脉贲张,但是只有这一部《三日刺杀》才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两段在老房子卫生间里,一段桥下审问犯人的桥段是本片的神来之笔,去掉这三段情节,那本片毫无特色可言。
每当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举着凶器逼着猥琐懦弱的俘虏教自己如何与女儿相处时,那种闪烁天使光辉的撒旦嘴脸都会让我们会心一笑。
一位父亲,不管他外面拼搏时如何冷酷甚至恶毒,但面对女儿时,永远都充满了爱。
给四星,是因为本片的有些片段的剪辑和情节逻辑上有些硬伤,但是观影感受上,是可以得五星的,至少对一个中年父亲是如此
凯文酷酷的老爸形象宛如我脑子中最佳老爸形象,实在是没说的。
无论是多大的事情(个人生死,公务成败乃至国家存亡),都面无表情,确又轻松处理。
无所不在的冷幽默也值得一看。
说说不好的吧,结尾太烂了,完全应该化干戈为玉露,大家一团和气才符合美国大片家庭至上的理念,把国家至于家庭之上好像是中国人的专利。
那个女特工是高级打酱油的吗?
标致的广告是铺天盖地,把奔驰打个落花流水,为什么在国内标致的档次总是高不过去呢。
第一次评论电影,真是忍不住了,太烂了,全剧不多的打斗枪战剧情,老套到都不如抗日神剧。
这就是一部父女重归于好的电影中间插播几条枪战画面的电影。
服了,有这时间还不如看举起手来2之狙击阿多丸,起码潘长江,郭达看着还脸熟。
奉劝各位别浪费时间看这个电影,可能是我鉴赏能力不够,真不知道豆瓣这评分大家怎么评出来的
一部不算很特别的美国动作片,一部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电影。
故事的背景很简单,CIA的特工在身患绝症后决定金盆洗手。
这时候CIA要他完成最后一单子买卖,作为交换是以一种可以延长生命的试验性药物。
在完成最后的任务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并不算大手笔的动作场面,还穿插着一些搞笑的元素,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家庭与任务的矛盾中,家庭永远是在首位,同时又不愿放弃完成任务而获得延长生命。
类似的以特工的为背景的电影看了很多了,我最喜欢的还是《碟中谍》和《007》系列。
相比之下,《三日刺杀》的情节没啥太多的新意,但好莱坞式的制作也注定不会难看。
还有不时打动人的杀手锏——再冷酷的杀手在面对亲人与孩子的时候都是那么的温情。
影片大部分在巴黎取景,美丽的巴黎街景让我想起了小李的《盗梦空间》,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两部电影都有很多在巴黎的取景,让我这没有去过欧洲的土鳖对巴黎对欧洲充满了向往。
与《盗梦空间》的相似之处除了巴黎的美景,还有最重要的,共同的价值观:回归家庭。
《盗梦空间》中各种惊心动魄的情节都是源于一个目标,小李要回到美国的家和孩子团聚 。
《三日刺杀》也类似,消除以前的误解与不快,重新获得老婆和孩子的接纳,一起生活。
这就是美国主流电影不变的核心价值。
以前看了很多看了也就看了,更加关注情节,而对于这种情节背后的价值观理解并不深。
现在不同的是,一个人在国外待久了,就慢慢而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
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可以有很多种,但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到最后家才是真正唯一的温暖港湾,也是强大不变的精神支柱,真是没有什么同和家人一起生活相比更加重要的了。
安布尔·赫德每一次出场时的妖娆与冷艳。
幽默与动作戏相互穿插。
亮点虽然基本没有,但是全片看完我没打瞌睡,恩,这片儿还算不错。
法国法律规定,冬季的三个月,严禁赶走任何租客,包括非法居住的人。
真是奇葩!
影片20多分钟的时候男主骑行在巴黎街头,最后镜头定格在埃菲尔铁塔,恩,拍的真不错,可以当作巴黎的宣传片了。
影片79分钟时开始的艳舞非常赞。
不知道是不是合拍片的缘故,好莱坞同类型片子的快节奏在这片子里算是见不着了,法国电影慵懒调调的毛病倒是沾了不少。
情节和人物设定上的种种不合理先不说,对于一部爆米花电影,节奏的把控至关重要,然而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节奏都没对过。
想玩轻喜剧不是不行,以前玩得好的也不少,但将整部电影玩得七零八落就不对了。
相对于这个致命伤,情节上的问题我就说一点,这种爆米花电影女儿不和犯罪分子来点偶遇、劫持、逃跑、被抓,再逃再抓你好意思?
别说这样写太俗套,大家看这种片子就是要个爽字,那麽多同类型电影都那么写不是没有道理。
而且你看看这样写的效果,女儿完全游离于主线之外,形成不了冲突,男主在两条线之间奔来奔去,直到最后都没交到一起,对爆米花电影剧本来说,应该说是大忌。
这部电影属于比较可惜的,类型片的元素都有,打斗枪战飙车一个不少,大叔萝莉花瓶一个不缺,论投入、场景、摄影、演员都是合格的水准,一段一段抽出来看也都还行,作为整部电影来看观影体验就相当一般了,就好比一个人眼鼻嘴单看都还行,但整体看就是觉得别扭。
三星观后感一句话高度概括:AH美爆了,科斯特纳大叔你快变成大爷了,小萝莉……还真不好意思说她是萝莉。
很多人都说约翰尼德普和Amber Heard的婚约是他中年危机开始的明确信号,我也一度这样认为。
然而这部电影——在此感谢导演以及摄影大大——给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答案:此种尤物,换谁谁晕菜。
然而似乎是觉得这样不够,剧组倾尽全力在AH出现的每个场景都给她换个造型,似是生怕这位美丽女特工的方方面面展示不周全,以至于她的每次出场都与之前判若两人。
单从视觉效果角度来说,合适的形容词基本上也就是“美不胜收”之类,换成Megan Fox, Olivia Mann之类的如此明目张胆的抢戏我不知自己会作何感想,但是欣赏美丽的(未来的)德普太太的每一次出场对我个人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件乐事。
这样大篇幅的对特工叔上级的偏向直接导致了可以交给主线的影片时间十分有限。
然而即便是这样有限的时间里,科斯特纳大叔的疲态也实在是令人扼腕。
这当然和一名罹患癌症,接近退休的特工的身份呼应,却也能让人望着那张曾经英气煞人的脸孔上连绵的沟壑而徒然兴叹。
这种多少令人扼腕的契合度当然对于电影的完成度有着相当积极的影响:要区分疲态和老态实在是太困难了。
评论至此,三日刺杀少说也能拿个80%的满意度——旧日男神和新晋女神的搭档,就冲脸也少说要给这个数儿。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野生萝莉的缺失终于还是把这部电影拖下了水。
纵观吕克贝松编剧/导演的作品,他对于萝莉的执着程度实在是鲜少有人能出其右:这个杀手有点儿冷里的娜塔莉波特曼,绿芥刑警里的广末凉子,还有三日刺杀里的女儿,多多少少都带有洛丽塔的那么一点儿魔力——任性,倔犟却又年轻鲜活到让人移不开眼。
这种野性在这个杀手有点儿冷的小姑娘的眼神里,在绿芥刑警的小姑娘的话音里,却在三日刺杀的小姑娘的身上难觅踪迹。
这只家养萝莉虽然时不时的亮亮爪子,却又总在要开始恼人的时候乖乖爬回窝里坐好。
这当然也令人心痒难耐:只是不是因为感应到男主角和小姑娘之间的情感张力,而是想要冲进屏幕里招呼下小姑娘的天灵盖。
对于导演的选角之类的我无权置喙更无意评价,毕竟波特曼那样的奇才确实少有,只是成片里的女儿的演出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无法触动人心的关键。
当然无聊的时候,就冲着AH和科斯特纳,还是可以一看的。
2022.02.20
中情局资深探员伊森·伦纳率众正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一家酒店截击一桩脏弹交易,不想装扮成服务员的女特工被军火贩子阿比诺认出,用电梯做铡刀给活活切掉脑袋,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接着是一番追逐和枪战,伊森控制住阿比诺,却在最后一刻晕倒,让罪犯溜之大吉。
医院诊断伊森患了脑瘤已经晚期,中情局旋即宣布他退休,这让伊森忧伤的同时又有一丝惊喜,终于可以有机会可以陪女儿了。
伊森回到法国巴黎的家,开门的是个小黑孩,进屋发现是一大家子陌生人,自己的家具没了影,房间也被重新粉刷成一种不知道什么颜色。
报警后警察说根据一个什么保护非法居住者的法律,最早来年开春春暖花开时才能让他们搬走,一下子伊森没了脾气,只好回去和这家人约法三章。
好不容易找到妻子蒂娜,见到女儿左伊,父女俩生疏的如同陌路人。
伊森给女儿买了一辆紫色的自行车,谁知那是她九岁的喜好,现在早就变了,看来要好好下功夫来重建父女亲情。
不想中情局女特工维维安·戴丽沃尔又找上了他,以有特效药可以延缓他生命为诱饵请他协助抓捕这伙人的头,一个叫夫冈·布劳恩,绰号狼的人。
要说这中情局真TM没有人情味,人都病成这样了还趁人之危不放过。
杀人这活伊森轻车熟路,就是五个人也不在话下,一样摆平,电梯里谈妥协议和注射第一针特效药。
妻子去英国伦敦出差,让伊森照管女儿三天。
谁知女儿是个问题少女,第一天就在学校把人打了,晚上又谎称去同学家过夜不见了踪影,伊森终于在一个派对上找到服用了致幻剂正被几个小流氓非礼的左伊,伊森决定按照他的规矩教育左伊,先从学骑自行车开始。
伊森一边执行任务,追踪目标,一边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为女儿排忧解难,他抓来一个出租公司老板米塔·伊玛兹,带到他的家里当着马里一家人的面关进卫生间严酷审讯,用胶带贴到皮肤上,一撕下来就是一条血印,疼的米塔嗷嗷叫,很快招供,听说米塔有两个女儿,伊森很虚心的向他请教育女之道。
绑架了阿比诺的会计师圭多,同样带来家里拷问,马里一家人已经熟视无睹了,正好女儿来电话问他如何做意大利面,得知圭多是意大利人,干脆顺水推舟让意大利佬和她女儿直接交流。
左伊哪里知道,电话这头教她做意大利酱汁的圭多是个被他爸爸绑架惊恐不安的人。
米塔·伊玛兹问伊森你为什么不杀了我?
伊森答“因为你比我更懂得做父亲”。
大概是受到圭多聊起他母亲做意大利面时的幸福感感染,伊森放过了他。
看来凡事涉及到女儿和家庭亲情,都能让伊森手下留情。
追杀狼至地铁站台,伊森旧病复发晕倒在地,阿比诺又故伎重演,把伊森的头推出站台,用列车来切割,不想最后一刻伊森清醒过来,反把阿比诺甩进车底,狼乘机逃脱。
女儿男友家的派对上,和狼不期而遇,又是一场血腥屠杀,最后一刻,伊森决定遵从妻愿,放弃杀戮。
这个片子拍的比较严谨,从人物服装到情节的编排,有调侃的地方,但没有花里胡哨的卖弄,华而不实的噱头。
前几年有一部美剧《火线警告》,讲一个中情局特工被无缘无故辞退,从此踏上漫长的“上访”之路。
他若看到《三日刺杀》中同僚雷纳的职业生涯,定会羡慕不已。
影片开头,老特工雷纳拼着体力透支,不失尊严和荣誉地完成了最后一桩使命,为国尽忠后,得到体面的退休,而且担保不会有仇家上门。
间谍也许是世界上做事最不拘一格的人群之一,但他们也想有个体制内的好归宿,这一点我们在很多作品里见过。
然而,一个人的天堂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噩梦,雷纳那圆满的职业轨迹只是表象,他已罹患绝症,时日不多,退休金又少得可怜,而且就像所有干这行的一样,和妻子女儿关系很不好,跟年轻一代世界的代沟很深。
我建议中情局的主管们都该好好看看这片,那点可怜的薪资待遇,都把间谍逼成什么样了,雷纳为了几万块钱,低声下气地讨价还价,跟大西洋对岸一掷千金的007一比,真是惭愧到泥土里。
由此也看出,能在基层干到退休的间谍,的确是很崇高的一群人。
有这身手干点什么不好啊,伤天害理的事不能做,劫几个为富不仁的改善一下生活,总不是什么难事。
可人家就是意志坚定,不越雷池一步。
话说回来,没这个觉悟,也通不过特务机关的能力考核。
没有当官的命(连局长都没见过),又没有出格的野心,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少壮太敬业,老来很难堪。
退休后的雷纳被迫在三天内尝尽十年种下的苦果,包括生活上和职业上的。
片名的原意来自他女儿的一句台词,愿意是指打发(kill)三天父女独处的时间,同时雷纳的最后一单使命也要在三天完成,翻成《三日刺杀》,颇有双关之妙。
除了十分老练地追踪目标,他还要面对一系列捧腹的意外,一开头就碰上公寓被占,警察不管,被迫过起群租生活,法国除了异域风情,还有这等雷人囧事。
整个追踪行动穿插在雷纳的居家生活中,动手时一点笑料也没有,你死我活跟伯恩没差,而一旦他停止诉诸暴力,那些装满了幽默颜料的泡泡就一个个炸开了,缘因都跟家庭有关,他跟绑架目标谈论青少年作风问题,又得在后者的家人面前给他留些面子,他向意大利坏人请教酱汁的做法,后者则借机求饶命,这一个个恶意卖萌嫌疑很重的段子,跟严谨高效的行动作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就像那个不甘罢休又的接吻者,充满了不按理出牌的喜感。
一切似乎在证明,不苟言笑的老古板可以胜任一个好特工,但要当好一个丈夫和父亲,非得有点幽默细胞不可。
编剧之一是吕克·贝松,这解释了故事为何发生在法国。
文戏部分跟老吕的《黑帮家族》一样,絮絮叨叨,笑点既冷又楞,有点卡通,唯独不像《黑帮》那样能拿德尼罗开涮,只能草草调侃一下《阳光小美女》了事;动作部分大有《飓风营救》的风骨,最精彩的是酒店突袭和街道劫人,不仅打得出色,智谋也构思巧妙,配合敏捷的镜头语言,处处抢先观众思路一步,格外具有惊奇,即使科斯特纳年近六旬,动作迟缓,也通过剪辑制造出一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灵活劲儿,看着不累。
说到年龄,吕克·贝松笔下的杀神大叔生儿育女都偏晚,《飓风》的利亚姆·尼森过了六十,《黑帮》的德尼罗都古来稀了,可他们的儿女跟本片一样,都还是青少年。
更妙的是,这三部电影都可以归纳为“一家美国人在法国的冒险”,都有把R级题材处理成PG-13的功力,看来贝松只会这一个套路,从票房来看,目前暂时够用。
(文/方聿南)
流水账一般的幽默,流水账一般的情节,看得我流口水——睡着了!
三日刺杀#故事老套不说,关键是节奏拖死人,动作戏也没有亮点,科斯特纳大叔演得很卖力,但是就是没有利亚姆.尼森的效果,吃力不讨好不说,最要命的是还要假装自己很有情怀!
老凯文华丽亮相,冷幽默处理的恰到好处,标致车广告铺天盖地,法国车完胜美国车。
特工电影+家庭温情,怎么都不会太差
给帅老头跪碎了膝盖
千篇一律的吕氏动作片中终于有这么一部个人比较欣赏的好片子了,唯独需要在动作戏分上加加工。
老男人很劲爆吆
看点就是凯文科斯特纳的镇场能力,部分情节真的吐槽无力,尤其片尾vivi跨在凯文身上,导演脑残啊
很好看的电影,紧凑,火爆,又不失幽默
吕克贝松兼职,都成不好看的金字招牌了
WTF
请赐予我Vivi大Boss吧~
亲情戏里插播杀手情节,太无聊。
凯文走连姆尼森路线了,法国电影笑点就是奇怪
科斯特纳也成烂片之王了
动作场面不错
很温情的片儿,有点像飓风营救。老爸就是该有个女儿啊嘿嘿。
拍的莫名其妙,又要温情,又要装B
就在我想吐槽这到底是那个狗血编剧的时候,居然发现了贝松,原来炒冷饭是我们终将面对的生活!
直到最后才想起我看过这烂片 这不是一个好爸爸 也不是一个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