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水中生活》被标准收藏收录的时候算是创下了一个记录,04年上映的电影,05年就被收录。
今天再上网一看,Wes Anderson至今为止所有的担任导演的影片,除了名气最大最新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外,已经被全部收录,比伯格曼费里尼都要厉害。
夏天的德国会有open air的电影放映,上回随便骑行慕村的时候路过了一片看似废弃的场地,走进去一看,破破烂烂的墙上画满涂鸦,和慕村傲娇的风格完全不搭,却让人迅速想起柏林。
内院里面搭了一个露天电影的场子,一直记着要来体验一回。
上网一查排片表,发现这周居然是Wes Anderson周,有三部他的片子上映,其中只有周一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原版,其余的两部都是德语配音。
虽然德语一直被吐槽,说人生苦短,何必学德语,但是在全世界众多的语言中,德语应该是和英语最近的语言了。
我昨天的露天电影马马虎虎看懂了6成,今天网上又看了一遍英语的,感觉能看懂9成,所以这篇影评不从内容,先从语言来讲。
如果一部英语电影加上华语配音,那绝对是两件完全不搭的事情了,因为中文和英文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地方。
但是由于德文和英文这么接近但是又有不同,所以连看两遍后能够特别敏感地体会到差异。
总体来说,当然是英语的版本更好。
影片里面人们说话的语调都和角色配合地十分紧密,而且众多口音让影片更加出色,尤其是小儿子的南方口音。
这些亮点在德语配音中全都丢失了。
有趣的是,经过翻译后,很多笑点会发生转移。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儿子摸着女记者的肚子说,你将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单亲母亲(single mother),英语听起来并没有很好笑,但是昨天的德语版本说她是ausgezeichnete alleinerziehende就超冷超符合影片的整体基调。
为什么标题要提到《红猪》呢,因为两部影片的内核一样,讲的都是中年危机的故事。
在绚丽的色彩下,《水中生活》还是涉及到了一些情感的。
但是因为Wes Anderson要独树一帜,创立自己的一套语言,在电影表达上故意选用多隐喻不说透的方式,色彩绚丽,情节夸张,导致他的影片太过碎片化。
想在一场原来就没准备好好讲故事的电影中在时不时地穿插让人忽喜忽悲的喜剧效果,对导演的要求未免太高了。
《水中生活》不仅想讲老船长中年危机的故事,还想讲父与子的故事,想讲夫妻的故事,讲男人永远长不大,女人永远不童真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全都被或有意,或无意的隐喻打碎了,就算讲到小儿子和父亲的对峙,甚至小儿子死去的那些情节的时候,Wes Anderson都不得不用一种不够严肃,略显夸张的手法来表达。
出于职业习惯,我往往会把厨师,导演,音乐家以他们的风格和建筑界的某位建筑师联系到一起。
Wes Anderson让我想到的建筑师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他们同样聪明,同样注重外观的表达,但是在内在情感上就失去了其他导演和建筑师所能达到的更大的张力。
最后一个细节是小儿子小时候的梦想,他想成为:A 海洋学家 B 建筑师 C 飞行员这三种职业象征了世界上海陆空的三界,建筑师能够代表整个陆地,让人还是很自豪的。
影片中科考船的外型和整体设备都参考了卡里普索号。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潜水艇,做了梦幻化的改造。
船长的造型参考了原船船长库斯托,考虑到圆形小红帽的话。
并且这位雅克·库斯托也亲自充当过电影制片人,介绍他的探险经历。
所拍摄的《深海的静谧》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奖,1964年,《没有阳光的世界》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图片来源于《从海底到太空图解著名运载工具》
看着真舒服啊“Ho!
”向往韦斯镜头下的每个小世界 爱了这部音乐的应景及好听程度 甚至超过了往常配色给我的惊喜。
他用最深刻的栗子表达世事无常珍惜眼前人,将前80分钟构建的渐入佳境的“父子关系”在最后一刹那随着内德的死亡烟消云散,我们在瞬间失重,跟着小老头一起难以置信,一起后悔莫及。
包括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在结尾的十分钟道尽了人物的悲剧。
像埋藏在樱桃蛋糕里的小炸弹,悲伤隐藏在欢快的节奏梦幻的色彩温馨的铺垫底下,在我们快沉浸在童话里的时候跳出来猛敲脑门,现实的残酷此刻被反衬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但韦斯总不给我们留大把的时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
还在和那个红帽子小老头一起想内德想到眼睛鼻子红红,下一秒欢快的摇滚就响起来了。
他把小男孩扛上肩头,像是要弥补那份缺失的父子时光。
但还是成功被音乐和所有人集结雄赳赳气昂昂走向船的结尾治愈了。
他太懂得怎么戳中内心的柔软,轻描淡写地洒下悲伤的种子,再笑嘻嘻地告诉你没事啦这都是电影,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人生还是要继续的。
很厉害的治愈家。
当我童年的时候,我也总是想:why dont u stay with me,dad?
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当我们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发现目标本身早已失去了他的意义,那些我们一同经历的才是真正的旅行的意义。
海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电影要描述的感觉,一种动画式的故事,混淆了现实和虚构。
故事是比较碎片的,像一个5集的20分钟动画,可能不是剧情爱好者的菜。
用了非常多的经典音乐,44分钟出现Here’s to you着实激动了半天。
超爱的曲。
于是把那段反复看了一下。
几乎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听过的、喜欢的歌曲。
总体而言是个喜剧结尾的故事,虽然有失去船员,(那个打电话的Flag竖得太高),但最终还是见到了那条鲨鱼。
关于理想和追求233。
画面上:1、反复出现各种动物,真实的、虚构的。
珍妮和船长谈话时,一只猫蹲在操作台上;去废弃的酒店救人时,窗台出现了一条蟒蛇,在和沙滩上的菲律宾海盗战斗时,一条黄金蟒就在镜头处。
很有趣的是,船长去找Eleanor时,他们在豪宅里谈话,桌子上放的、后面作为背景的植物都是兰科的。
这里的气氛被衬托得很有意思。
海洋生物是制作而出的,从发光的水母到发光的虎鲨,从色彩鲜艳的海马到海洋里长得酷似爬行动物的“鱼”。
还有一种有趣的鱼,它像昆虫吸食花粉一样凑近海葵花状的海洋植物。
这种有真有假的植物,让整个电影看上去既虚幻又现实。
虚幻一下,就会拉回现实,现实一下,重新把你踹回虚幻。
反复如此之后,还是会在Ned死时拉回现实。
2、搭建场景。
船是完成搭建出来的,它有三四层那么高,这使得镜头从一个房间移向另外一个房间不仅仅可以平移,还能够上下移动,让空间感非常立体。
这点很棒。
3、高饱和的色彩。
没有布达佩斯那么绚丽的色彩。
在蓝色的大海、蓝灰色的潜水服、蓝白条纹的睡衣所定下的比较冷静的色调里,添加了高饱和的其他物品以突破这种视觉感。
比如说红色的帽子,它实在是太可爱了!
4、前后景。
就算前景的人占据了整个画面,导演还是要偏执地在后景里制造活动的故事。
该吃药啦导演!
这种后景有时候是动物,有时候是人。
特别明显地表现这一点的是:船长去找Eleanor时,他们站在面朝大海的阳台上聊天,很远的地方的阳台上,那个长发裸上身的汉子在那儿浇花还是干什么,不断地动来动去。
你已经虚到不能再虚啦,小到不能再小啦亲。
5、细节。
很赞的字体。
在沉闷的画面里加上小东西,比如说Ned死后,船长和珍妮谈话,后面放的很小的玩具。
摄影师导演君的色彩感真的真的,很赞。
看这类闷骚型的冷幽默的片子,我个人忒喜欢。
《水中生活》的导演韦斯·安德森,到目前总共好像出了四部片子,我只看过后两部,也就是《天才的一家 / The Royal Tenenbaums》和这部《水中生活》。
有意思的是,我很痴迷他这种有点散漫、有点无赖、有点无所谓、又有点严肃的调调。
这或许有点观其作如观其人的感受,也大概因为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大多历久情执的,也都这种性情,看这种电影会让我想念我的这些朋友们。
《天才的一家 / The Royal Tenenbaums》用很闷骚的手法勾勒着一幅美式中产家庭貌合神离的典型图画,说实在的,离我们的国情很大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影片中很难找到共鸣。
不过,细细体会一下,却能很轻易的感受到一股家庭温情。
这让我想起庾澄庆的一首老歌好像大致是这样的歌唱:失去了你,赢了全世界都无所谓。
有家,就拥有了一切。
《水中生活》跟前作一样还是很闷骚,但我看来却显得跟睿智练达。
看看他们“西索摄制组”那顶红得夸张的“睡帽”、那一身浅蓝色的“睡衣”、还有那个斜映在制服一侧的“Z”字标志,看看那些五彩斑斓得脱离了现实的“海洋生物”,其实都暗示着比尔·莫瑞对现实生活的背离。
正因为如此,比尔·莫瑞心底下,讨厌父亲也不愿意自己成为父亲,因此,多年来尽管他爱他的富婆妻子,却没有他们的孩子;如今突然冒出一个自称是他儿子的物体出来,他始终在怀疑和焦虑中矛盾挣扎着;他明明喜欢那个大肚子记者,但他选择了用挖苦、奚落的方式来“调情”。
临了结尾,其实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古老而简单的警示:珍惜是否一定要发生在失去之后?
塞林格到死都没把“麦田”的电影版权卖出去,但是家里有一个钵被韦斯·安德森偷来了。
《瓶装火箭》开始,塞林格一直灵魂附体,絮絮叨叨,苦乐参半,这种气质延续到最近的狐狸爸爸中的乔治克鲁尼,铸就了一个浓缩的精华版,饱含腔调的韦斯安德森式电影。
《青春年少》和《天才生活》真不好找,想看还看不到,《穿越大吉岭》给我印象最深,色彩斑斓的印度风骚,在脑子里留下一个又一个色块,抹也抹不去。
不过最抹不去的还是塞林格,《青春年少》对应的是《麦田守望者》;《天才生活》自然影射了《弗兰妮与祖伊》;至于这部《水中生活》,可以追溯到《西摩小传》,一部半自传的意识流小说。
比尔莫瑞天生一张苦情脸,看过最适合他的电影是《破碎之花》,作为这部片子的主演,更应该请欧内斯特·海明威,可惜他片酬较高,而且没有档期。
导演韦斯·安德森名声很大,之前有些作品更有名,但是我都没碰到过。
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是比尔莫利的fans。
原来是部很奇特的电影,得到了当年柏林金熊的提名。
不太追求现实感的场景,却依附现实感的故事。
有人定义是后现代作品,这么一说,我连后现代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
反正后现代大概不会这么热衷强调伦理冲突吧?
此一节先存疑好了……在电影的流派上,我其实是倾向现实主义的,虽然也自诩宽容度够大,真看到我飙泪动容的,还是现实主义的多,各种旁门左道的也时不时有我很欣赏的,但终究不能成心中最爱。
也许是因为我成长在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电影品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苏联电影的混合体。
韦斯·安德森的这部电影也是在意大利拍摄的,只有意大利的风光可以实现他心里那种幻梦般的情怀。
故事围绕一个海洋探险家的冒险生活展开,为此韦斯·安德森购买了一艘退役的扫雷舰,把它改装成他自己梦想中的探险船的模样,另外买了一艘类似的,整个把侧面切开,布置成电影里你看到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房间,然后镜头才可以自如地穿墙过脊,把故事串联起来。
至于那童话般清澈的打光,自然是在摄影棚里才能打出来的效果了。
活泼的,臆造的环境,杜撰出来的海洋生物出没四周,在这个基础上,再讲一个成人世界的故事,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或者中年危机,我实在是没办法不觉得格格不入了。
在剧情的处理上,荒诞,是最明显的技巧。
枪战和冒险,都像是中学校园里带背景板的嘻笑演出。
整个剧情有浓厚的寓言色彩,总觉得导演该有所指,却又总和我的生活经验有着不小的隔阂,就这样拧巴着把电影看完了,韦斯·安德森的想象力确实是过于富裕了。
比尔莫利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木然的迷人表情,其他腕儿还有欧文威尔逊,凯特布兰切特,威廉达福,威廉达福最不容易,转型搞笑,还挺逗的。
最后还不错,也是孩子般的经典情结:我早告诉你们世界上有豹鲨,靠,之前没人相信我!
稍微在这里得到一点感动,翻飞在镜头前面的,不是一条怪鱼,是童真的证明。
从《天才一族》,到《穿越大吉岭》,再到《海海人生》.一部部走过来,渐渐爱上了这帮可爱的家伙.并不是他们有多么与众不同,反到是那种平易近人的调调引发了我的共鸣,使我无可厚非的深陷其中.亲爱的Ned:我是你的船长,你的合伙人,以及你的父亲.影片终于公映了,在此向你表示祝贺.尽管一切都无补于事了,但我还是想对你说,看到你戴上小红帽的样子,我非常欣慰.对于那封你珍藏的由我口述的回信我深感抱歉,现在我想向远在天堂的你写一封回信作为弥补,弥补这些年对你的亏欠.在甲板上当你面对面的告诉我说你是我的儿子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了.不过没关系,你总算是来了.很高兴你和你的资金能加入到这次注定不寻常的复仇之旅中,尽管你连游泳都不会. Jane在热气球上说她很喜欢我当年官方照片上遥指大海的威武造型,让我以为自己有机会对她发挥余热,但没想到她断然的拒绝了.我很尴尬,你明白么?特别是得知你跟她打的火热,更令我感到很自己很可悲.不管怎么说,我是爱你的.那些菲律宾杂种将你绑架时,我都快急疯了,还好你平安无恙.还没来的及庆幸,大海却迫不及待地将你带走了...... 我不想责备Klaus没能每6个月按时检修这该死的直升机.也许这就叫宿命,无论如何,这次航行无疑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坐在黄色潜水艇里,斑斓的美洲鲨掠过我们的头顶时,我早已泪流满面.再过12年,Jane的孩子便是12岁了,没错.那正是你写信给我的年龄,也是我最喜欢的年龄.感谢那个腼腆的冒失鬼Klaus,他至今依然感激你将他画在Zissou队旗上.感谢Vikram Ray,还记得他么?无处不在的印度摄影师.感谢Santos,枯燥的航行可不能少了这位海上的游呤诗人和他的木吉他.感谢所有站在线后对我不离不弃的战友.仅以此片缅怀与我一同奋战27年的老友Esteban,还有你,我的儿子.深爱着你的父亲PS:我仍希望能在水下呼吸,和你一起.
本片甫一推出就入了CC的法眼,而且导演的上一部电影也是这样,这在以古董品位著称的CC公司来说实在是太非比寻常了,所以这样的电影让我很好奇!
影片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睿智的冷幽默和奇思妙想,个性的人物、跌宕的情节、顽童般的镜头、圆满的结局,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轻松同时也是最色彩斑斓的CC版电影!
影片叙事手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那只一开始一直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捷豹鲨,Bill Murray所扮演的男主角的个人态度也使观众不明所以,这虽然谈不上是多么高竿的悬疑,但是在本片中却显得相当有效!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很有意思,既包括老而弥坚的Bill Murray和Michael Gambon或者另类小众的Willem Dafoe和Owen Wilson,也有拿过小金人的主流明星Cate Blanchett,由此可见导演的人格魅力和扎实剧本的号召力,感觉导es Anderson在愈发商业的电影界属于相当稳重扎实那一类型的,平均三四年出来一部片子每部都有着颇为不俗的口碑,单凭这份坚持和自我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只是这样的电影人现在几乎绝种了,我所知道的除了他之外可能就只有Jim Jarmusch和Gus Van Sant了。
父子寻鲨记。开始有段船中隔间介绍的长镜头(之后1h18m45s还有一段1分多钟隔间长镜头)跟之后《穿越大吉岭》中百态人生列车隔间蒙太奇如出一辙,当然,还有一贯的家族(族)主题。巴西音乐家(那个拿吉它的黑人)Seu Jorge唱了葡萄牙语版life on mars以及其它David Bowie葡萄牙片。
老实说不是很喜欢Anderson的风格。。挺荒诞的,可又不是发条橙的那种荒诞。。就纯粹挺荒诞的。。
画面很清新,但是故事比较一般。想不到威廉达福也可以卖萌
至此算是补完了韦斯安德森的长片,也是时候亮出“非常不喜欢韦斯安德森电影”的身份了。横摇、推轨、手持,对称构图,色彩搭配...在拍摄手法上的确独具匠心,且几乎每部都是如此,但我也实在没法找出这些手法与其文本能很好结合的点。所以这些花哨在我个人看来也只是多个观影乐趣,看多了便会乏味。
超美超梦幻好听死了。海岛人生。奇趣父子。20171014@广州奇遇书店通宵放映cc蓝光版
看了一小时,没看出个所以然。我知道音乐好听配色舒适冷幽默不断,可是,董卿说的,文章最重要就是立意二字!我真的在这一小时里没看出个名堂。冲着导演去看的,这个二星代表我的失望。
这是一帮有梦想和有爱的人呀。韦斯安德森无疑是个手工制品爱好者,能把少年(11岁半)的爱好保持到现在。影片漫画式的不靠谱气质下描述的是中年危机和父子关系,这种中产阶级式的主题被呈现为有点间离式的电影化方式——造梦,某种程度上这才是极致和作者气质。
几部片子看下来,首先是N多的冷幽默。尤其是比尔墨菲,两人也快黄金搭档了。大量经典音乐的引用。情节相对松散。关注亲情友情。不过他的片大多四星水准,不好不坏的。
有一股浓浓的艺术学院风格,电影的氛围营造得非常好,有一种身在异星的奇妙感受,;大量蒙太奇的运用;人际关系间的来往;不使用正反打镜头;内容轻快;对细节的把控尤其是船的构造相当精细,但剧情较为松散,主角杀鲨鱼的动机过于单一,有些许敷衍。
也许我们最后都会找到我们的jaguar shark。喜欢Wes Anderson对于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感情真是微妙的东西。Seu Jorge的改编都超赞!
色彩和滤镜太美了,小红帽蓝潜水衣配上昏黄的滤镜真的享受,故事背景也很新奇,聚焦海上探险拍纪录片的团队。可惜人物自私恶臭,五十多岁巨婴男主知识匮乏不懂装懂,说是经历中年危机,其实就是被运气吹上风口爆红的猪跌落了。软饭硬吃,搞出三十岁的私生子,还希望妻子和便宜儿子和谐共处。可怜大魔王被这种中二老男人觊觎,堂而皇之闯入卧室翻看日记说是想调情,还是在牢里蹲着适合哈
够了这种大人装小孩儿的戏码 goodbye cody 定格小螃蟹算是开启后来的?然后 Cate 是不是 Gwyneth 的前身?交通工具从水艇后来变成了火车?真的心累
6.0。更換置景之後拍了一部《青春年少》和《天才一族》的combination。
不是最好的韦斯•安德森,却是最韦斯•安德森的韦斯•安德森,那些他常用的技俩这里面都有了,时隔一年后终于下决心补完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怀念中伴着遗憾了。总有人给韦斯标喜剧的标签,可他的作品里却常常有一种孩童般的忧伤,你会因为这些忧伤过于轻飘飘而忽视它们么?其实这种轻快掩藏的是另一种沉重吧。无论多么成熟,我们或许都没法真正理解自己,迷茫着、磕磕绊绊着,我们终究都是个孩子。
导演界强迫症患者韦斯·安德森的招牌特征在片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对艳丽色彩的偏爱,总是很呆板地让摄影机正对角色拍摄。随处可见的对称构图,漂亮的色调,潜水艇入海的镜头真的很美,就连那条闯祸的虎斑鲨也那么美。一群志同道合的海上的冒险家们,童话故事一般美好,亲情、爱情、友情,各种情怀在安德森镜头下呈现。不过《水中生活》的故事情节松散,虽说是喜剧,可是笑料既不集中又不够火爆,尽是些尖酸的冷笑话。该片使用了看上去很假的模型来拍水下特效,这种有意为之的拍摄手法是要营造儿童幻想般的天真,但是这种极度风格化的手法真的有点欣赏不来。SJBD补标
原来导演是韦斯·安德森,怪不得。
比穿越大吉岭好 但是也很有限 Wes的审美很容易使人吸引也很容易让人厌倦
Wes Anderson的作品中,让我看前最期待,看后最失望的一部
http://f.xunlei.com/184468011/file/7ddd9cb4-47f0-4191-91d4-c8fa8b25c328
你说我红帽子轻浮?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