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以上离婚率的社会,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变成了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亦正亦邪的浅野忠信,这次演绎的是超善良的普通父亲,喜欢他和亲女儿之间如朋友般的相处,也喜欢他和小女儿之间那种浓浓的亲密与信任。
因为之前看过他演的《临渊而立》,总担心他突然就黑化变态了,所以一直就提心吊胆的。
其实这大概正是再婚家庭里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男性始终拥有力量优势,掌握着主动权,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暴力了,什么时候就离开了,离开了还会不会回来,生了小孩纸之后会不会再爱自己。
所以再婚家庭里那个遭受过父亲家暴的女儿熏,遭受过暴力之后,无法判断现在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会不会像之前那样爱自己,让自己不收伤害。
才会仗着这个继父的好脾气,通过反抗表达着自己的不安与沮丧,最后还是不能释怀,去了外婆家生活。
让我留意的是前妻再嫁的那位教授,纱织之所以这么彬彬有礼、真诚又自在的样子,一定是受到了这位继父无私的关怀和养育,即使知道纱织对他还是无法更加亲近。
所以纱织在与其他人接触时,尤其是遇到生父再婚家里的小孩和妈妈,才能迅速调整心态,说自己是她爸爸的朋友。
信把纱织送到病床前时,看着纱织挣脱自己的手,挽住继父的手说不要离开,心里肯定也复杂,为什么这位的继父就能得到继子女这样的回应,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么无私。
可能区别就在于再婚后是不是得再生个孩子上,又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也正是因为第二任妻子的不安全感,才会要求生孩子来着。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是名信果。
同样是讲述家庭羁绊,和山田洋次的轻松幽默、是枝裕和的朴素人文相比,女导演三岛有纪子的风格十足的冷静疏离。
影片延续《生缝寸尺心》的空落静谧,温柔地化解纷扰与愁懑,构建人生的心灵花园。
影片中的家庭重组问题,无分国界,恐怕已经是现代社会中无法回避的人际关系之一了。
平静日子,易起波澜,生存已如此艰难,还要应对此后经年要相处一辈子的人。
每次看到日本电影中被生活拖累的人们,就会感慨资本主义活着不易。
本该是温馨的家庭日常,大人孩子的琐碎磕绊,换我们能拍成吵嚷的家有儿女,但导演三岛没有把影片格调定成细腻柔软,而是在有些诡秘压抑的气氛中,让男人一言不发地解决缭绕在自己身边的所有女性问题。
浅野忠信那副“临渊而立”的淡定面容,总让我以为下一秒他就要动手,这样的紧张感直到家庭危机一个个微妙化解曙光再现之时,才恍觉这是一个多么好多么隐忍的男人。
只是渐进悠扬阴沉似鬼魅的片尾音乐,不知是否在暗示即将到来的忐忑不安的前路,总觉得和最终字幕“亲爱的外人”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导演的功力很强,有原著小说做支撑的故事也足够厚重。
唯一让这部影片成为不了经典的原因在于,故事本是重组家庭内部一个父亲的成长,后半段却借助了前妻丈夫的死亡来完成对父亲身份的理解,相当于观众在感受主人公的时候,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外力,反而让人从人物的痛苦中跳了出来。
《生在幼子》讲述了男主人公的妻子怀孕,家庭变得混乱。
过继来的大女儿要求和生父见面,男主帮助她联络生父,但大女儿并没有出现,家人和好如初。
一部各方面水准都在线的电影,怎么就总让人觉得不够优秀?
还是在表达的共鸣上出现了问题。
故事中呈现了男主人公的三个面,现在的家庭,过去的家庭以及工作。
工作这个层面是对男主人公的塑造,他是一个更看重家庭的人,以至于本来被领导看好却落得被发配仓库的下场,生活已经麻木无趣。
现在的家庭里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父亲。
面对两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他一直表现出很包容的爱,隐忍自己的情绪,所以在爆发时格外的有力量。
他还一直向大女儿隐瞒了生父不想见面并勒索的真相。
问题就出在过去的家庭这里。
情节并非不优秀,只是导演要表达这条线是男主人公的心结,所以使故事上显得旁枝末节的线反而提供了主要的改变的力量。
前妻告诉男主不要只问原因不问心情,而前妻丈夫的去世则让男主重新理解了父亲身份。
这样讲故事就没顺应观众的心理预期,没能看到现有家庭内部的更多变化,去理解电影、感触电影上有些断层。
确实导演也在前几场铺垫的就是和前妻孩子的对话,后半段的故事走向也因此达到意料之外。
但是这种方式,在表达上就是会有瑕疵,不是最好的方式。
以重组家庭的日常为故事背景的《生在幼子》散发着一种温柔的、踏实的、细腻的的风味,这是一种与《家族之苦》中深藏不露的诙谐、飘逸清新的《海街日记》和浓情阳光的《如父如子》完全不同的格调。
或许,这亦是作为女性导演的三岛有纪子所独有的隐藏“超必杀”,以女性的视角观察事物、诠释情感的特有的魅力。
在三岛有纪子以往的作品的中,《幸福的面包》、《生缝寸尺心》、《葡萄的眼泪》皆是以细腻的情感描绘见长。
《生在幼子》和《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中展现的“丧”很是相似,纵然生活艰辛波折,但只要最后仍是你,希望待续,一切安好。
同为女性导演的河濑直美的《橙沙之味》也是一部充满了浓浓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话说田中丽奈也到了演熟女的年纪,还真是岁月如梭啊。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1月1日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年间推算”数据显示,日本每1000人当中的结婚数为5.2,每1000人当中的离婚数为1.77。
换言之,离婚率为1.77÷5.2≈34%,相当于每3对结婚当中就有1对离婚。
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呈上升趋势。
由于离婚率如此之高,重组家庭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矛盾和问题就随之产生:我不愿称呼继父为“爸爸”怎么办?
继父有了新的孩子,会不会不爱我了?
将来继父会不会像亲生父亲那样伤害我?
《生在幼子》就探讨了重组家庭面临的困难。
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由三岛有纪子执导,浅野忠信等人主演。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离婚男人信,他和前妻友佳离婚后,和现任妻子奈苗结婚。
信和友佳有一个女儿沙织,由友佳、友佳的现任丈夫抚养。
而奈苗也和前夫有两个女儿,熏和惠理子,由奈苗和信共同抚养。
除此之外,奈苗还怀上了信的孩子,即将出世。
因此,信面临了这样的窘境:很难才能和亲生女儿沙织见上一面。
通常情况下,他和沙织要好几个月才能才一次面。
他白天和沙织在游乐园玩耍,晚上还要匆匆忙忙地买个蛋糕带回家,陪伴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他面临的第二个窘境,就是血亲和继子(继女)之间的冲突。
两个家庭都是如此。
首先是信的亲生女儿沙织这边,如果她的妈妈和继父再生一个孩子,对妈妈而言,沙织和宝宝都是她的孩子;但对继父而言,宝宝是亲生的,沙织不是亲生的,甚至可能是多余的。
其次是信这边,他和奈苗即将有新的孩子,惠理子尚且年幼,不懂其中的道理;但熏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年龄,她担心宝宝降生后,信就不爱她了。
原本熏和信还能友好相处,自从奈苗怀孕以后,熏就变得对信不冷不热了。
信买了蛋糕回家,熏也不吃。
信说一起去上班(上学),熏也不肯。
她还对信说:“你不是我爸爸。
随你怎么想,反正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家。
”“我不想和不相干的人住一起。
”面对女儿的叛逆、不成熟、无理取闹,信没有生气,而是始终保持温柔的心态,试图和女儿沟通,尽可能满足女儿的要求,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
熏没有就此罢休,甚至,她还说想见她的亲生父亲。
原来,她的亲生父亲曾经对奈苗、熏家暴,不仅打奈苗,还把熏的牙齿打掉了。
事实上,熏自然是不愿意见亲生父亲的,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只是她觉得信有了新的孩子,就会不爱她了;只想用这种理由让妈妈、继父把孩子打掉。
根据我们的常识,孩子如果叛逆,家长或许会去打他;或者强迫他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不管他,任由他去犯错,让他吃亏、受挫,从而明白家长才是对的。
比如熏和信闹矛盾,还总是嚷嚷着想见有暴力倾向的亲生父亲。
按照很多家长的性格,估计会直接把熏送到她亲生父亲家里住几天,等她受不了了,就知道继父有多好了。
但是信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可能去理解熏,和熏沟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爱她。
就像女儿和渣男谈恋爱了,正确的做法不是纵容她,等她被渣男骗,从而吸取教训;而是好好跟她讲道理。
宁愿她暂时不理解你,也不要让她受到伤害,至少她将来会懂的。
信面临的这两个窘境,其实我也深有感触。
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我和母亲一起生活。
父母之所以离异,是因为父亲并非好父亲,也并非好丈夫,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没有家暴,没有伤害过我和母亲。
从理性上讲我应该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但我仍然想要和他见面,毕竟是亲生父亲。
和沙织类似,我很久才能和父亲见一面;也和熏类似,我仍然想念亲生父亲。
多年以前,在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我自我安慰:父母离婚也没什么,我又不会少一块肉。
但事实上单亲家庭毕竟是缺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以前天天有同学陪伴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我年龄大一点,踏入社会了,才发现我总是非常寂寞、空虚、孤独。
成长过程中只有单亲陪伴,所造成的内心寂寞、空虚、孤独是再怎么谈恋爱、交朋友也很难填补的。
这就是缺爱的体现。
熏想见亲生父亲的想法难以费解,我或多或少也能有所体会,毕竟我和她一样缺爱。
因此,信尽管不太理解熏,仍然以德报怨、用温柔和爱来感化女儿的做法,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信还面临着第三个窘境:工作的变动。
在与科长聊天的过程中,科长说,公司想砍掉些管理岗位上的人,比如身为股长的信,以及科长自己。
科长表示,他不觉得和孩子吃饭、周末陪孩子玩耍之类的是父亲必须要做的事情。
信的态度与之相反:孩子一旦长大了,就不能一起去游乐园,也不能一起洗澡,也不能抱她,现在不多陪陪孩子们,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科长并没有太重视家庭,所以他愿意为了工作牺牲家庭;信把家庭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所以他愿意接受公司的调职,只要工资不变,让他去仓库工作也心甘情愿。
连信自己也这么说:就白了就是干着机器人一样的工作,挺没前途的。
但是,为了能够多陪伴家人,他愿意在工作上作出牺牲。
一直以来,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都是很多人难以权衡的问题。
花太多时间工作,家人会嫌你不陪伴家人;花太多时间顾家,家人又会嫌你不努力工作。
这是永恒的难题。
可能有些人像科长一样,觉得应该理性一点,觉得工作更加重要,毕竟物质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但是信就是愿意感性一点,把时间、精力、生活更多的奉献给家人。
尽管科长对此并不理解:真服了你。
信也义无反顾,绝不后悔。
他不在乎同事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女儿的任性,只要他心里觉得以家庭为重是对的,就毫不犹豫的坚持下去。
信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他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家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熏终于与信达成和解。
她涌入信的怀抱放声痛哭的片段直戳泪点,虽然她一句话都没说,但她哭声中夹杂着对自己的不懂事的愧疚,对信理解自己的欣慰,对家庭幸福的喜悦,对父爱的感动,这些情绪都非常治愈。
除此之外,电影的闪回片段中,信和奈苗的爱情也很感人。
信没有嫌弃奈苗已经有两个孩子,仍然接受她,仍然支持她,仍然对她求婚。
希望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Ta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信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为了家人心甘情愿在工作上做出牺牲;女儿不理解她,也温柔对待对方,不让她受到伤害;即便熏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也对她视如己出。
信与科长的对话中,科长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孩子都是看着双亲的背影长大,总觉得该让孩子看到我为了什么而一心努力的身影。
科长选择了为工作而努力,信选择了为家庭和睦而努力,于是他的家庭获得了幸福。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普遍的难题,是自古以来难以两全其美的困难。
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而信的选择,是家庭。
毕竟,他觉得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家庭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他觉得家人就是一切。
浅野忠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惊艳了一下,豆瓣发现不仅《雷神》而且《座头市》和《寄生兽》里都有他(被我忽视了),再有就是那部不忍看的《临渊而立》。
男主叫田中信,不惑之年遇到裁员危机,再婚后终于要有自己的孩子了又被养女和女儿“否定”,应该算是离婚后最大的“失意”吧。
信是一个“佛系”的男人,从事业(职业)角度上讲,和我类似,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庭、兴趣、和人生意义上,不趋炎附势不急功近利不蝇营狗苟...(给自己贴点金)。
于是,结果也类似,公司拿管理人员开刀,他被赶到仓库做配货员。
四十岁的年纪,坐惯办公室换成了小货车,西装公事包换成了工作服,而且被仓库领导当众点名数落这么慢可是要降薪的哦。
然而,这些只能算小挫折,毕竟他是佛系的。
相比,他更在意怎么让女儿纱织养女们接受新生命,冲突开始了。
大(养)女儿熏出来挑事了,要求见生父,要求在自己的房间装锁,又把再婚真相告诉年幼的妹妹令她无比伤心,相比懂事的女儿纱织,一开始比较讨厌这个熏。
不过,正如熏所担心的,信和妻子争吵时也说出了“本来就是畸形的(家庭)”的话,并且在装锁时和妻子起来冲突,佛系之人也有受不了的时候,可以说快崩溃了,“打掉孩子离婚”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吧。
故事推进到,信答应熏去找他的生父,一个很“自我”的男人泽田(突然意识到这是宫藤官九郎哎!
)。
这个男人的出现,让我顿时明白影片为何叫“亲爱的外人”,对于熏,信是外人泽田再坏还是生父,对于纱织信是生父但继父对她关爱备至,看到这不禁再次感叹孩子还是跟着妈妈好啊。
纱织去看望病危的继父,终于在“只感觉像班主任和熟悉邻居去世而哭不出来”后得知生父将有新生子后,抓住继父哭了出来。
人真的需要将心比心啊,不论是“亲爱的”还是“外人”的感觉都不是孤立的。
同样的故事在熏和生父之间,泽田在拿了十万日元好处费后来游乐场看女儿,大女儿并没有来,看着玩小车的小女儿(没有啥感情)和信谈起大女儿还是蛮有父亲的样子。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说麻烦再说累赘,也都是自己的骨血,给我自己美好的回忆。
世界真奇妙,我们往往会讨厌生气甚至憎恨“内人”,而对不甚相关的外人“亲爱着”,当然这两家子(三家)都不算是外人了,即便没有血缘但有血缘的纽带。
血缘真的很重要吗?
血缘不重要吗?
我们常说,父母家人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朋友这样的外人,又或者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们已经附加了情投意合志趣相符这些要素,又或者朋友间流于表面的保持美好而不会像在内人这样“赤裸”。
内人给我们很多欢愉和美好记忆,也会给我们很多羁绊和烦恼,这些相对“亲爱的外人”的简单美好,是很大的不同。
人生的危机,来自于外人内人,其实更多是自己,我总是想真正的佛系能否坦然面对这些危机而不是嘴上说说的OK。
纱织是个好孩子,很懂事。
熏害怕现在的美好被新生命打破,但破坏之后还是选择了回归。
信现在的妻子不很抢戏,但能维系好“畸形的家庭”就很不容易。
熏的生父,不该结婚的人,还是有温情的一面,人啊人。
信的前妻,一个女强人,和信的佛系完全不搭的人,但再坚强,心也是柔软的。
信,隐忍,善良,包容,但“不求上进”,这样的男人注定不是“人生赢家”。
解救信的,是养女的回头,前妻的释然,女儿的认可,妻子的共同走下去的肯定。
https://mp.weixin.qq.com/s/23oTkTmcrSOsZX0o4fuXDg
这片不是大型戒婚戒育广告么,别贪恋孩子萌萌的那几年,此后的岁月长河里有你受的。
[奸笑]其实,有没有血缘关系并不是家庭情感的核心,关键在于你介入孩子生命的时间,在孩子尚未出现目的性记忆之前,通常是3岁以内,你真诚地参与进去了,就和生父生母有同样的情感认同,晚点的话,孩子可能就不认你了,心里会有芥蒂。
不过,非血缘关系始终是个不定时炸弹,哪一天被曝光出来,都有可能成为日候彼此争执的一个把柄。
特别是,很多孩子,很多人,根本无法把事情想通透想明白。
这时候,我们应该再念一句传销术语:小爱爱亲友,大爱爱天下。
当你以一个人的品质而非血缘去决定对待方式时,你就算是想明白了。
以下这段既是对《生在幼子》的剧透,也可以说是一番感慨,不得不说,四十多岁的男主实在是太难了:工作难,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难,失业难,适应新工作难,挣钱难,取钱难,给别人钱难,生活难,开启新生活难,告别旧生活难,要前妻生孩子难,要现任老婆别生孩子难,养孩子难,养女儿难,养一堆女儿难,生一个儿子难,婚内难,想离婚难,离婚后难,与现任老婆相处难,与前妻相处难,与亲生女儿相处难,与现任老婆带过来的女儿相处难,与现任老婆的前夫相处难,与前妻的现任老公相处难...然而人生都难成这样了,男主在短暂的崩溃爆发后还是选择了砥砺前行,我真是大写的服,真想给他点支烟倒杯酒出二十块钱给他立个绝世好男人的牌坊。
还好是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结尾,在最深的深渊给人以光明和希望,不然估计我要看至少一季的《家有儿女》(与本片形成鲜明对比)才能把心情扭转过来了。
家庭由父亲,母亲,孩子组成;而父母生来天注定。
然而,问题到了再生家庭,故事就演变成生父,生母,继父,继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的修罗场,痛苦难耐之时就如同在密闭的车子里默默抽烟流汗的田中,真希望醒来发现是一场噩梦。
电影虽然是围绕着再生家庭的新生儿开始发酵,但描画的最深刻的反而是“未成年”的父母和“成年”的孩子。
即使变成了副教授,养育着十几岁的女儿,开着心理诊所,也有可能无法学会如何面对家庭和人生的灾难。
而年幼的孩子却能体会到与生父和继父之间,感情的为妙差距,能够理解自己的父亲左右为难,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
面对人生,从来没有孩子和父母的差别,我们都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情感,即使最后关头退缩了也起码能认识到自己的懦弱。
当维系家庭的血缘关系不复存在,我们能否耐心重建家人之间的羁绊,这是成年人也难以完成的作业。
人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生活的缺憾也遍地都是,后悔药却从来没有。
我们只能接受自己的脆弱,失败,愤怒,失落,被击倒之后能够再慢慢恢复过来,转机可能就在眼前。
他穿着内裤和蜜桃女逃亡(「鲨皮男与蜜桃女」);他被老师侵犯后精神崩溃将其杀死(「梦旅人」);他能量过剩,只能用点击治疗失控的情绪(「8万伏特霹雳神龙」);他通过一次次的纵火焚烧让心情平静(「水之女」;他在猥琐的欲求支配下大开杀戒、满门皆诛,不留活口(「座头市」);他挖空心思的策划着如何让自己的死掉(「世界只有我和你」);他处心积虑的策划杀掉自己的妻子(「杀妻总动员」);他在自残中获得歇斯底里的暴虐快感(「杀手阿一」);他操着软侬吴语杀戮自己的一家老小(「罗曼蒂克消亡史」);他诡异又古怪的闯入朋友家里扰乱人家的平静生活(「临渊而立」);他接的角色都是杀人、杀妻、自残、自虐、自杀,癫狂的变态神经病。
他是浅野忠信,看日影日剧就会时不时晃出身影的大叔。
尽管演了那么多的变态,但在「生在幼子」中饰演的中年男人田中,把人到中年不得不承受的压力饰演的淋漓尽致,观影过程中我还时不时在想:搞不好下一秒他就会把妻儿扔楼下吧!
叔这次终于没杀人或者杀自己了,温柔的让人心酸。
田中与妻子奈苗是半路夫妻,妻子奈苗因上任丈夫家暴、不负责而离婚,田中因前妻事业心强,理念不合离婚。
奈苗带着两个前夫的女儿嫁给了田中,田中自己的女儿跟前妻生活。
婚姻失败的两个人组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小女儿因太小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一直当田中为好爸爸。
田中对没有血缘的女儿也视若己出,他愿意花时间陪孩子、陪妻子,他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事业心不强,就算公司把他从管理岗调到仓库工作,他也无所谓。
好继父只想要家庭美满的生活,直到某天妻子奈苗怀孕了,原本重组的家庭可以有个血缘联结婴儿出现,理应更加牢固,但这还未出生的婴儿却引发了重组家庭的危机。
当小女儿满怀希望的盼望着未出生婴儿时,叛逆期年龄的大女儿熏,敏感又缺乏安全感,尽管继父这些年照顾得如同亲生,却依然缺乏对没有血缘继父的信任感。
继女一次次撕裂重组家庭的行为,让田中开始质疑自己想要的生活、婚姻,中年男人的内心悲伤和疲惫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
人总有逃离的愿望,有人也可以很任性,妻子奈苗的前夫不愿被婚姻束缚,家暴挣脱掉婚姻和儿女,自己女儿可以心安理得的让别人养,选择逃避摔掉一切负担,看似不在乎。
但当女儿要见他,他还是脱掉工装换上西服,拿着不合时宜的礼物,不知所措的期待自己孩子的出现,还是在乎的。
听着小女儿叫别的男人爸爸,还是在乎的。
面对这些无法把握的亲情,田中焦虑过再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甚至连他都开始思考要不要逃离,进家门的步子越来越沉重,但他仍然坚守信念,用内心的强大去抵御外在的压力,想当个好爸爸维系一个家让他的爱落地生根,持久婚姻需要宽恕,持久亲情也需要宽恕,大女儿熏最终与继父和解。
随着婴儿的出生,一家人又步入圆满,这是日影常常要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血缘联结更加能把人牢牢的绑在一起,以至于在漫长岁月里的互相折磨、共享痛苦这样的事情,也会变成生命共通的善意。
五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理所当然,三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也不是很难,然而文明繁茂的今天,缔结一个家庭似乎变得可有可无,我们不是家庭的唯一值守者;我们惊慌不安的想要确认的不是"价值",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我们真正想守卫的不是婚姻,而是与真实人类建立起的联结。
本以为前年比海更深那场雨是近十年最佳,没想到还有这片…有多少人被宫九那身违和的西服和口袋里那堆硬币感动到的?举手来看看
我继父的女儿也如电影中的那个姑娘一样敌视这个重组家庭,而我,虽然并不如此敌视,但也基本未叫过他爸爸。也许他们也会在卧室里烦恼,像电影中那个仕途与生活都不如意的男人与那个用心打理家庭的女人一样吧,尽管生活已经够丧了,还是愿意把笑容留给最亲密的人,把所有情绪宣泄在一个人的KTV中。
立论很故意,表述更糟糕。简单粗暴地制造并表现冲突,最后又来个云淡风轻,既不能真诚的抒情,也无法深刻地剖析问题。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诸多日本家庭片里最闪光的东西。它的表达细腻精致,感情克制委婉;让人感受到只有在家庭这个集体里才能散发的温暖;哪怕是家中经历波澜,也被电影呈现得十分温柔。
除了浅野忠信的角色有点太过于圣父,纱织的角色功能性略严重外,其他部分表现都挺细腻,小薰和宫九饰演的前夫刻画比较出彩。
老戏骨稳定地优秀~ 子役不错~
关于菲林拍摄,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更需要对其美学特性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上讲,本片完成得非常棒,忧郁蓝色中的抉择与接受。溢满整个银幕的生命力,平稳中泛着波澜,细腻中隐着碰撞,纵使结尾收得颇为干涩,也不得不承认,论及生活流,日本的高手确实多。
浅野忠信的演技是真棒,但是本片的节奏是有问题,冗余的镜头有点儿多。倒是对日本人文文化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20180103
2018059 一星平庸
大女儿蛮狠起来真的让人气死,虽然知道她的内心有多恐惧被抛弃,但是还是觉得真的适合被打一顿啊。。。
好可怕又好难受 感觉三岛有纪子把非原生家庭的矛盾全都摆在桌面刺激观众。小薰说“外人”“不是亲爸”之类的话不过是因为她害怕孩子出生后自己被冷落的一种任性 却不知这种不懂事的言辞把兢兢业业对女儿爱护有加明明事业不顺压力巨大也自己扛着的爸爸逼得喘不过气。纱织在另一个家庭毫无安全感 亲爸爸的不善言辞闪闪烁烁把她吓得连自己的悲伤都不敢表露出来 怕就怕现在看来开心乐观的她 甚至以后的小女儿 长大后会因为现在这个爸爸不懂和孩子沟通 也成为下一个小薰。小薰抱着爸爸哭 我第一感觉是 他可能不是你爸爸 但你确确实实是他心爱的女儿 他的爱一直都在 然而只有爱不够啊 还要懂得相处 我想大概这就是导演要说的吧。【PS浅野忠信真的看着就像个女儿奴好爸爸 面相好和蔼 看到女儿这样伤他心真让人难过】
剧情略显平淡,演员表演上佳;父女亲情究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还是关爱关系上
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儿无首。
隐忍 困境给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重组家庭的艰难啊。。。忍不住吐槽一下中文译名,译名的人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文艺,你来解释下“生在幼子”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来 !
小子役非常可爱,豆瓣上的资料说是2006年出生的,搞错了吧?宫九的客串也很搞。雨中车上一幕,这么微妙的纠结,大概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来了。
女儿奴浅野
带入不了
故事有点散 线有点多 着重刻画细节 但这部明显是把重组家庭最不可能的情况组合到了一起 所以故事方面有点脱离实际,但无论是浅野忠信的丈夫信,还是田中丽奈的妻子奈苗,都是这个世界上顶顶温柔而又坚忍的人,有了他们的存在,故事的发展似乎变得合情合理,奈苗结尾唱k的部分 看似是压抑过后的释放 其实放在日本家庭片里很常见 有点俗套/感慨颇多的是浅野忠信的角色,那样善良体贴有责任心的人 不太相信世界上会存在/对于长女薰 无论是青春期驱使 还是三胎的不安 对于她我不太能原谅 那些刻意伤害自己的家人感情的行为 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 都不能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