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业。
《第一书记》的故事原型是家喻户晓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
沈浩同志为小岗村付出了6年心血,最终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一部歌功颂德的献礼影片里,我们却看到了贯穿整部影片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份难得的情怀,让这部原本“正襟危坐”的主旋律影片变得情真意切,更易在感性方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在工作安排上浪漫情怀促成影片高潮在一开始沈浩赴小岗村任职的情节处理上,电影便从细节上刻画了一个平实却又充满情怀的主人公形象。
在影片里,沈浩在走进领导办公室报名的时候推门而入。
领导笑称:你下回进门能不能先敲门啊。
从该细节上可以看出沈浩的一腔热血。
被问及为何报名选派农村时,沈浩的回答更让观众忍俊不禁:就冲小岗这两个字。
当领导提醒他时间是三年时,沈浩回答:一年我还不去呢。
自此,一个可爱又可敬的“第一书记”的形象便建立起来。
沈浩在任职书记期间的种种事迹,使其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充分展现。
这些情节的重叠渲染,让这样一个40多岁的书记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第一书记》在电影结构的编排上,对人文关怀的表达更重于对个人业绩的宣扬,这一点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电影之中是难能可贵的。
沈浩是感性之人,他在带着女儿去一家农户探望时,影片使用舒缓的背景音乐加以渲染,画面柔和缓慢,孩子们吃着橘子,一个农民坐在板凳上给绳子打结以打发时光。
离开后女儿问道:爸你哭了?
沈浩笑答:谁哭了。
体味到百姓的辛苦后,沈浩留下了泪水,足以见得沈浩的确是一个浪漫感性之人。
也为之后沈浩为小刚寻再奉献三年埋下了铺垫。
如此重感情的沈浩在面对乡亲们时隔28年后再次联名按手印的请愿书时,又如何去拒绝?
在为小岗村搭桥的过程中,沈浩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是展现无遗。
影片为搭桥设置了重重障碍,而沈浩凭着一腔情怀逐层破解,最终成功。
在歌颂成绩的同时,让沈浩的个人形象逐渐充实。
为小岗村搭桥的代价是全国的铁路线路暂停运营40分钟。
不要说这给全国的铁路运输带来多大的时间上的损失,如果40分钟内大桥无法顺利搭建完毕,带来的后果更是不能想象。
面对这种艰难,任何人都会望而却步,而沈浩却抱着一腔报答小岗村民的浪漫热情奔波起来。
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沈浩一趟趟的交涉,一趟趟的说明,最终在铁道部长正式通知沈浩可以双向停车45分钟为小岗村架桥时,观众的内心也跟随着剧情而激昂起来。
当乡亲们在架桥成功后欢呼着奔跑相拥时,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同时达到了高潮。
试想,如果沈浩是一个过于严谨务实的人,或者说凡事追求踏实稳定的人,不是这样一个骨子里有种浪漫情怀,不服输一根筋的个性的沈浩,那么影片将会缺少多少震撼人心的时刻。
二.在家庭情感处理上更侧重情感的渲染对沈浩家庭的情感处理自然是整部电影最具有浪漫情怀的部分。
影片开始,沈浩在抢救过程中手里紧攒着手机,画面特写到手机的屏幕的一条信息:宝贝女儿,爸爸不舒服。
画外音是沈浩的念短信的声音。
电影将沈浩在影片里的第一句发声安排在和女儿的交流中,使用倒叙的方式来描述沈浩的一生,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
沈浩放弃市里的干部工作而自愿被选派去农村当官,妻子和女儿一开始自然不会理解。
沈浩在和妻子交流时,说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嘛。
一个40多岁的男人本应该安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是沈浩却依然像是一个孩童一般想着大有作为。
沈浩仅凭借“小岗”二字便离开家去实现自己的“大作为”梦想,浪漫情怀开始彰显。
在对沈浩的工作环境进行展现时,多次出现沈浩一家的照片特写,包括车子上印有女儿照片的挂坠。
在刻画沈浩爱家的同时,又让沈浩在家庭和小岗村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样的矛盾安排让观众一方面感受到沈浩家庭的浓厚感情,另一方面对沈浩产生一份敬畏之情。
在沈浩的妻子和女儿去小岗村探望时,一处细节展现了沈浩妻子对沈浩的爱与宽容。
在沈浩带着女儿去探望农户时,沈浩的妻子在整理完办公室后翻开了沈浩的日记本。
影片在之前就已经多次交代过沈浩有记日记的习惯,将每天工作的心得和对家人的愧疚都付诸于笔端。
妻子在阅读日记的时候镜头逐渐推远,或许妻子会流下泪水。
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感溢于画面。
浪漫不一定要是海誓山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便足以表达。
而妻子对沈浩的态度转变,从不理解到无声的支持,更是两人感情的最佳体现。
沈浩去世后女儿钢琴考级现场的独白使得全片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的渲染得以最后升华。
在场的小岗村人包括评委都被深深感动。
此处的煽情处理不过不失,所有受沈浩帮助和恩惠的人都在女儿的钢琴声中落下眼泪。
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在此刻得以完美展现。
相信观众也很难不与演员感同身受,为沈浩落泪鼓掌。
《第一书记》的导演陈国星也是个浪漫之人。
他尝试在英模电影里融入美学元素,增添浪漫氛围。
《第一书记》原本设想中的结尾是沈浩去世一周年的那天,冬天飘着雪花,村民们忽然不约而同地向一个方向望去,发现两棵桃树都开花了,引来了蜜蜂,处理得非常浪漫。
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只好剪去。
如果电影能按照导演的意图进行展现,那么这部献礼英模电影的浪漫情怀将会得以更加完美的展现。
英模电影原本就容易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还希望电影的创作能够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
说实话,看了后感觉还是不错的,那些评论要打零分的人,我希望他们能再考虑一下,不要以为这类的说教片都一概不好,此片拍的还是很真实的,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甚至是机关里一些“不良”的思想都表现出来了,应该肯定这样的真诚的调侃。
影片里几个演员演得还不错,有些场景让人忍俊不禁,风趣幽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所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个人感觉比某些所谓的大片要舒服很多,看了也很受启发和教育。
没有完美的作品,我们应该包容那些不足之处,我相信我们应该有这样一颗包容之心,不是么?
结尾处煽情略微有些过,但却是很煽情,我忍着没掉泪,但周围俨然有泣声想起。
我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想,这是我的一点感想,欢迎大家指正。
但我反感把装B当个性的人,请远离。
单位组织看的,可能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还捆绑了一部生化危机。
不过两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这个比生化危机要好。
虽然整体感觉有点像加长版新闻联播。
但是从人物传记片的角度来说,影片还是不错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各种场景都还不错。
小的瑕疵也有,比如影片中2004年沈浩使用的手机明显超前……但是影片好也罢,沈浩的原型出色也罢,这些东西是无法改变对自己身边的“党员”或者“干部”们的看法,也很难把现实中的这些人和剧中的沈浩联系起来。
弘扬正气,在现阶段的中国,要走的路太太太太长了……
《十八个手印》之后的凤阳小岗村,原型沈浩,04年省里选派到村里任职,09年鞠躬尽瘁,10年电影。
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什么意思。
不就以前那些下派干部讲的嘛帮他们过上好日子不比提拔重要!
很多人都能做,但没做,我做了。
当初你来小岗的时候,是把你想俗了,想浅了,没想你把小岗当成了事业一开始,我被吸引来的只是小岗俩字,它是个舞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几年下来,跟老老少少相处长了,像家人似的,做事的心情就不一样了。
也是小岗人爱村,想发展,团结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家家户户当前难题,拓源解决经济问题(凤阳贡米,香猪等原来的特色产业)很多实事啊,铺路,修房,就业,当地经济多样性(不单单靠农业种地),让该段铁路线停车四十五分钟铁路上架桥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再到美国企业落户小岗村,红色旅游等等推动。
两边架桥墩直到中间架好互相跑来庆贺的一刻,书记带头和村里干部一起给吴奶奶披麻戴孝谢擅自迁坟之罪的一刻,过年村里人不仅争相与书记年夜饭齐齐吃还给书记媳妇逐一电话拜年的一刻,真的感动,一个外乡人为了帮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唯有敬意。
一撇一捺写成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
书记家里人的牺牲也是很多,为了小岗,家庭都没照顾的来,电影也不是讴歌,基本都是陈述加点艺术化加工,精神道尽不难,难的是精神化为动力前行。
当我怀揣着少许惴惴不安,些许的不屑一顾和那么一点点正襟危坐,靠在椅背上,并不知道放的是怎么样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当灯光全部暗下来,屏幕上出现了古城墙的画面和那里生活的人们,那熟悉的场景,顿时让我目瞪口呆,那衣装,那平房,街上的小吃和人们走路的样子,神情,立刻把我拉到了那些早年已被埋没的记忆的沟壑里。
这是皖北的一座小县城,和我老家的县城相距甚近,连里面人们听起来蹩脚的方言在我看来都是那么亲切。
诚然,我承认开始吸引我的真的就是那种类似家乡气氛的环境,但是接下来吸引我的却是电影里那朴实,真实,甚至是触手可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那种质感会让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离城市遥远的那些令人新鲜,质朴,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说实话,以我通常的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难再次将他归于主旋律的类别里。
因为多数主旋律在弘扬真善美时候,将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将反面人物五马分尸,将其人性彻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殊不知,这种伎俩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阴暗面的马脚暴露无遗,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看那类电影的同时所产生的怪怪的感觉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是个小人物,在公务员的最底层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多少年,就是没能升个一官半职。
这个开头便给以现实制度,环境当头一棒。
这样的人代表了一个群体,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主人公正在,以后还要,轴在自己的岗位上,社会没有给这些人以肯定,现在的状况确实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样的一个轴人,舍家弃业,一心怀揣着振兴一方的单纯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
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
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夜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
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
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感动,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杀器。
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相信,因为平淡,所以感觉很近。
最后的感动其实都是在真实与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
没有光彩炫目,没有宏伟画面,就如中开头画面中的城墙,敦实而安静,如路边的田野,灿烂而具有生命力。。。
沈浩是人,不是神。
是有血有肉,但高尚正直的人。
他最初到小岗,不能说没有一点私心。
小岗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是全中国农村的金字招牌,但是,小岗是凤阳县有名的落后村,穷村,更不用说在安徽省的地位了。
沈浩说,“小岗的情况和我有点类似,大学时是连续四年的省级三好,一毕业,进了财政厅,一个主任科员整整十八年没动过位子。
”这样的尴尬,是小岗的,也是沈浩本人。
作为一个人,一个机关干部,一个有理想有事业心的男人,他需要突围。
他需要另外一种方式在妻子儿女亲朋好友面前证明自己,他需要在自己工作了十八年的财政厅找到自己的位置。
于是,沈浩选择了小岗。
这是一个人的突围,这次突围,把他的生命和中国一个普通又不那么普通的农村联系在了一起,这次突围,让一个普通的财政厅干部在生命的最后六年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这次突围,让三十年迈不过富裕槛的小岗村实现了小康的生活,这次突围,让小岗再一次成为了新世纪的农村品牌,只是,这次突围,沈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样的突围,有些悲壮;这样的突围,有些无奈,这样的突围,笼罩着英雄主义的色彩,但是,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突围。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问自己,“每个人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到底怎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沈浩的地位是卑微的,在财政厅,是主任科员,上面有处长,有厅长,有省长。
到了小岗村,是第一书记,是没有进入行政基本的中国最小的官。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卑微的位置上,沈浩亮剑了,小岗,成了中国新农村的品牌,沈浩,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书记。
沈浩也是伟大的,因为他做了很多人都能做但却都不想做的事情。
下放农村,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呆够三年镀镀金,他可以做点面子工程“意思意思”,但是,他没有,他把小岗当成了事业,当成了舞台,当成了真正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于是,他成功了,他得到了他不曾想过的荣誉,他干出了其他任何一个省财政厅干部无法干出的业绩,他成了让妻子骄傲的丈夫,让女儿骄傲的父亲,让小岗村民受惠终生的第一书记。
相信并敬畏崇高——《第一书记》观后感说起来怕人骂我矫情,平时没什么余钱进电影院,都是在网上找了看。
好不容易有一次欣赏大荧幕的机会,在结束一个公务活动后,紧赶慢赶到会议中心观看了《第一书记》。
导演和编剧在电影的典型环境里塑造沈浩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那是没的说的,我从入场坐下十分钟后就开始泪眼婆娑,十五分钟后泪流满面,五、六次抑制不住失声痛哭,深深为沈浩同志的崇高情怀感动,同时为自己身为党员干部的卑微感到无比羞愧,更为这个时代拥有这样为数不多的党员干部悲恸不已。
当我看到沈浩同志不厌其烦地恬着脸,几乎是放弃自尊和人格,求爷爷告奶奶地“跑部进京”,为小岗村搭铁路桥争取到了京沪线火车双向停开四十五分钟,随着荧幕配音的升起,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当我看到沈浩同志搞工作被村民误解而挨打,却毫不在意以德报怨,后来竟为迁坟腾地给死去的村民披麻戴孝,解开老奶奶的心结,作为第一书记,作为省财政厅的处级干部,这已经超出了放下身段的范畴,已是真正与人民群众骨肉相连的境界,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我不由得洒下震撼的热泪;当我看到沈浩同志在吃尽苦头,逐渐赢得民心,三年挂职期满,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摁手指印,村民代表自费驱车去省财政厅上书挽留,为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共同的期盼,沈浩同志毅然“抛妻弃子”甘心情愿留在小岗村,干了三年又三年,最后竟积劳成疾,死在第三个三年任上,我的泪水和鼻涕一发不争气地喷涌出来。
长大后我都没这么哭过,因为平生第一次这么深切的悲恸。
我擦拭泪水时,察觉到周围人钦佩的惊叹声,挨得近的人甚至为我的抽泣声吸引而侧目,但我实在含蓄不了,压抑不住,索性有点不知羞涩、不懂羞耻,黑黢黢中其实也带了一份坦然,乃至于肆无忌惮地哭了一个多小时,用尽了随身带的一包纸巾。
以上不避鄙陋地描述了自己的一次婆妈行为,有学那阮籍失道痛哭的嫌疑,姑且让区区在下往脸上贴金吧。
趁着泪痕犹在,我就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何我会如此悲恸,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想不明白我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我涕泗横流,首先是为沈浩同志伟大品格。
前面已交代得很清楚。
尽管这部电影在艺术上还不足以成就经典,但根据真实事迹改编拍得委实动人。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片,我看过的数以百计,一般感动归感动,也就眼睛湿润,了不得流一次泪罢。
焦裕禄、孔繁森俱往矣,在这个腐败形势日益严峻,官员丑闻频发,可谓前“腐”后继的官场生态环境下,仍然能催生像沈浩这样的党员干部,说明浩然之气长存,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激动地热泪盈眶。
有看官大概已用鄙夷之意揣测,因为你们是不屑于为主旋律或说官方的高调所蒙蔽的。
人民不应该被愚弄,如今跑步进入微博时代,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问题的症结恰在于此:大家已然习惯娱乐至死,自恃有点文化和操守的,好像对官方的话语权有先天免疫力,并对此有后天的极端优越感,敢于嘲讽一切权威,拒绝所有崇高。
民间有点异己声音,未尝不是好事。
但当它成为常态,成为人们面对事件的第一反应,这便又戴上另一副镣铐跳舞,事情的真相只会在各自心目中产生不可逆转的偏差。
这部《第一书记》很不幸地沦为牺牲品。
毋庸讳言,它从筹拍之时起就为了弘扬主旋律,打娘肚子里就在面门上落下胎记,甫一出世便叔叔不疼姨妈不爱。
纵然上映,上座率也高不到哪去,自然在电影院吆喝不了几天,只好惨淡地送电影下乡,教育我这样的小萝卜头。
以带有行政命令色彩发行一部电影,本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然而即便是“送”,今晚又来了多少人看呢?
可以容纳一千余人的大礼堂,稀稀拉拉地坐着两三百人,中途居然还有些人退场,我边看边哭也还带着悲愤的。
很多人生活节奏可能是太快了吧,每一场饭局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次聚会都是弥足珍贵的,他们百忙之中抽不出时间。
况且党性修养要长期锤炼,修成正果哪能靠一部电影呀!
与此同时,由大导演、大明星堆砌起来娱乐大片备受青睐,票房扶摇直上一路凯歌。
傻眼了吧,大爷我就好这一口“荒唐与血腥齐飞”,姑奶奶就爱看“挑逗共教唆一色”。
羡慕嫉妒恨去吧!媒体替电影人沾沾自喜,宣称有姜文的骨灰级粉丝买了10次票,让子弹在他眼前飞了10次。
乖乖隆地洞,芭蕾舞《天鹅舞》也架不住这么看的。
人一旦失去信仰,就只有崇拜偶像了,好像活着也就这点乐趣似的。
我们虽然号称步入全球化时代,可文明意识似乎还停留在过去,仍然喜欢拿肉麻当有趣。
甚而至于脑残有理。
无知却硬充好汉的大无畏,压根不相信有崇高这回事,遑论敬畏之心!
吾既自哀,亦当鉴之。
年岁逐渐增长,开始有点自知之明,写出震古烁今的巨著基本无望。
唐诗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现在看来此言不虚,即便我写出点什么,又怎么样呢,我敝帚自珍的狗屁文章,不可能于降下房价、稳住物价有一丁点裨益,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会去读。
从这个意义上看,立功当在立言之上。
向使我将来有幸,得一乡邑治之,后半辈子当无所遗恨也。
今日志之,但愿日后不会抱憾终生。
公司强制要求看,没办法,小国企冲冲票房了。
混在党员同志的队伍里,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
虽然事先已做足了心里准备,还是被她女儿的“不许骗我”和后面的煽情朗诵雷到了PS.钢琴比赛不会弹那么2b的音乐,音乐编辑的脑袋进水了。
众人皆知安徽凤阳小岗村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起点,却很少知道在“十八个手印”之后的三十年后,有另一位村书记,带领昔日火遍全国的小岗村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春。
沈浩书记在任期当中真正做到了每时每刻都惦记着人民,都在为人民服务。
本片通过一件件小事件,表现出在工作时的沈浩永远是那么勤勤恳恳,公正无私,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成功地让刺头村民杨德福从屡造事端、不服管教到心悦诚服、改过自新,还让其他很多村民们都从非常不解到无比信任。
沈浩在工作上充分发扬出共产党员的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也间接导致了他顾不过来自己的小家庭。
尽管有时候家人会对沈浩长时间不着家而产生抱怨,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每一位村民心中。
这是继《老百姓是天》一个月之后的又一主旋律电影,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在党员和全社会中掀起了观影高潮,在各机关团体的支持下,成就了其超高的票房。
今天我本着观星看演技的心态来到了朝阳文化馆,小厅空荡荡,倒也在意料之中。
影片开场画面给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何为“万世根本”?
就像寻宝一样,我跟着影片的思路探索开来。
沈浩,一个在财政厅不如意的小干部,或者说作为一名财政厅每年评定为基本称职的党员来说,他选择去小岗,不排除有“镀金”的初衷。
但是,他依旧是值得尊重的,不管初衷是什么,在村里一待六年,他带领着大家迈过了那二十年没有迈过的富裕坎儿,而最终长眠于此。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理应服务于民,如果不是因为年仅45岁就病逝的话,还会有这样一种效果么,他最后终究体现了一个党员的本质,而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讽刺,一个党员做了党员应作的事儿就能如此宣扬,那现在没有被宣传过的党员,岂不早就是名不副实、名存实亡了么。
两个小时的全明星阵容过去了,似乎找到了开始时的答案,“万事根本”不是包干带头人口中的粮食,不是小岗“改革开放第一村”这块招牌,而是那“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
这个不错,虽然是政治宣传片,关键是几个老戏骨拍的不那么矫情,看看陈小艺、宋丹丹、王刚的一分钟出场两句台词,挺好的感觉。
这个比很多其他主旋律片要好看些,主要是因为演员演技在那摆着。也没有像其他教育片一样有过多的生硬煽情场景,所以也就不会太招人反感,所以将近两个小时的片长还是能让我坐下去看完。
欢迎各位干部到安徽小岗干部学院观影学习
发的票,当励志的片看,还行。
哭鸟 = =,,虽然那啥是洗脑片
主题=假
虽然是主旋律,但真的好感人!
不纯粹,徐帆那腔调也不喜欢
学校组织党支部书记去看的片子,占用了下午的时间,但凭心而论,这部红色主旋律电影的确是个好题材。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就凭这点就够给四星了。
天时地利人和,时势造英雄
虽然是主旋律,但是拍的是真不错,比那些所谓的大片有意思多了
原来是沈浩,但是人家老婆拖后腿真是这样?闺女倒是理解父亲。
单位组织
没啥好说的
。。。。。。政治业务学习看的
敬业
我只能说,撇开政治,一些普世的价值观还是能让我哭地稀里哗啦。人总是要做些什么的吧。
单位统一组织去看的,以为是一部传统主旋律电影,结果是一部传记式的电影,杨立新演的第一书记,有私欲,有雄心,还是很有血有肉的~除却一些必要的主旋律,大部分故事性还是很强的
既有主旋律也有故事性
又臭又长,ex人的大学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