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3.5颗星谁知道下一秒,下一刻,下一天会发生什么,在我写这些话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即便我知道死亡并不痛苦,因为它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我依然惧怕死亡,for no reasons。
nawapol的影像风格真的十分令人愉悦,即便是在如此沉重的一个话题下面,青柠一般的色调让人在沉重之中唤出一丝释然,人生来就是向死亡走去,什么时候我真的能接受这个事实了,什么时候我就真的不再惧怕。
如果电影真的能延长人类三倍生命,那么他们将剥夺我们观看电影的权力,独享生命的漫长。
庆幸的是,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事实上,电影里死的人比战争还要多,在它看来“杀死”一个人是那么的平常。
为了拉近我们与死亡的距离,电影不断的用它独有的影像特质展现着时间本体与个体生命的相遇,让跳脱出他人时间维度的我们围观时间轴上的生命尽头,同时复杂的情绪也随之渗出,“迫使”我们平静的接受死亡以及背后模糊的哲学含义。
海报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死于明日》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风格,关于死亡却生机丛生的文艺片。
影片综合生活哲理、科学数据、新闻广播、照片、家庭采访等多种信息媒介,对死亡新闻文稿和个人回忆录进行了电影文本的虚构重建,细腻的呈现出了人们生前一天的生活状态。
同样讨论生死,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轻盈的避开了前辈阿彼察邦热带雨林的神秘与晦涩,把视角拉回了现代城市,清新的画面化解了惯常谈及生死时难以避免的凝重,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常淡化了死亡的未知恐惧与悲悯情绪,人们怎么去理解和接受死亡,或许能在片中找到些端倪。
全片由7段老中青“虚构生前”的短片组成,用总角孩童与期颐老人的视频采访串联,这不仅覆盖了全年龄段,也构成了文本上对死亡认知的“两极调度”。
一、四个信星座的女生毕业典礼前夜,四个女生在酒店房间里小聚庆祝。
她们谈论星座,说着未来,啤酒喝完,由星座决定谁去楼下买啤酒,结果去买啤酒的那个被撞身亡。
到底谁死了影片并没有交代。
是想去美国的?
是想结婚成家的?
是想开潮牌店的?
还是想去基辅的?
清晨服务员来打扫房间,聚会的快乐时光已凝固,未来对四个女生中的一个已不再重要。
二、死在交易所的商人交易所里一个商人在睡梦中安静的死去,五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这是本片最短且最不安的死亡场景,没有情节没有对白,只是一个人歪着头瘫坐在椅子上。
世界还在运转,大盘的数字在不停变动,而一个人的时间已经用完。
他梦里发生了什么?
是美梦还是恶梦?
心脏骤停是因为股票暴跌还是暴涨?
或许那真是商人睡觉的画面,但随着五个小时过后所有已不再重要。
三、回家拍照片的姐姐在美国生活的姐姐突然飞回泰国老家,不停的拍照留念,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外出时被倒塌的重物砸死,那一刻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
可以说本段落是导演《36》的翻版,怀念家乡和家人的姐姐,在家乡死去不正好是命运的安排,随她“心愿”吗?
那些不明所以的照片,是她生命的定格,留给家人的礼物……四、比她先死的丈夫身患重病等待心脏移植一直未果的妻子,每天与死亡交汇,丈夫要去美国出差几天。
一如往常,她给丈夫修剪指甲,叮嘱他。
每次家人的短暂分离,表面平静的她都会当做一场生死离别,毕竟心脏病随时复发的她会随时离世。
结果健康的丈夫飞机失事死去,她的心脏移植成功活了下来,生死无偿世事无偿。
短片最后,在座椅上睡醒的妻子失声痛哭,前面长镜头记录的内容居然产生了多义性,那场景究竟是丈夫出差前她的留恋不舍?
还是丈夫已经离世,怀念丈夫的她梦回丈夫生前日常?
重要的是丈夫已死,她已重生,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五、享受“死亡幸运”的女星新闻报道,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正选)因救人而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另一位女星(品牌代言人备选)在拍摄间隙安静的吃着东西,听着别人谈论重伤女星,吃着吃着,流出了泪哭花了妆。
最终因正选女星的死,厂商选择了她,那一刻转悲为“喜”的她去给家人打电话。
这个长镜头,记录了一段极其出色的表演,景框慢慢前推,从片场背景到女星特写,不断放大女星的脸部。
女星脑子里在不断的处理着周遭关于车祸女星的信息,不断的利用情绪管理抑制着面部真实表情,还是稍稍失败了,之后开始处理即将得到代言的信息,又而转入另一种情绪的表演。
两个女星到底是竞争对手还是圈中好朋?
这是对死亡的真情流露还是表演?
还有得到代言的欣喜和死亡情绪的碰撞,都在这段短片中展现了出来,可以说这就是死亡对另一个人工作上暂时的意义。
六、被情所困的男生得不到女生、生活认可的男生轻生跳楼留下遗言,在不知男生即将自杀的情况下,拒绝他的女生与邻居杂七杂八的谈论着男生。
坠楼致死率93.4%,死亡时间4.56秒,不知道为什么男生选择了排名第7的自杀方法,就像女生一个讨厌中式火锅,一个讨厌泰式一样。
七、喜欢安静的音乐家午后家中,清风徐徐,女儿给音乐家做着头部按摩,他安静的睡去平静的死去,生前没有工作打扰,还有女儿陪伴,这或许是他最美好的一天。
在稚嫩与老弱的问答中,镜头安静的洞悉着人们的死之前生,记录了生命置于时间之中的本质,那些不同画幅的静谧的私人的日常影像,一旦点缀上了死亡,标记出了生死的界限,情感体验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朴素禅意,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据说世界上每秒钟会死2个人,而《死于明日》定格在了70 分21秒,观影过程中已有8442个人先后离世,他们有的想去美国,有的离开美国,有的欢快无比,有的愁云惨淡,有的生死离别,有的涅槃重生……幸运的是你读完了这篇文字,不幸的是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Ps:我并不是忽略了每段短片中出现的花,只是生命赋予我不懂花语。
@The Projector (人生第一次看泰国独立电影,所有演员都好美啊!
)《Die Tomorrow》是一个很年轻的尝试,是用比较新奇的media technique完成了一篇探讨“死亡”命题的video essay,中心命题无外乎:What does death mean to the dead and the survived? What does it mean to talk about death? What does it mean to explore and visualise the talk, the reaction, the imagination, or the entirety of death itself through cinema? 电影开头说:“每秒有两人死去”,此后正方形屏幕左上角滚动的时间进度一直更新着每秒死去的人数,直到电影时间终止。
“电影时间”是电影时代的发明,影像世界把现实时间切割、打乱、重整甚至对它熟视无睹。
导演利用电影时间说明一件事:时间不一定是随机的、其流动不一定是无法感知的,至少每秒钟里都住着两条生命。
对“死亡”对影像探讨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式:1. Re-narrate the news.新闻太直接,“甲某在乙地丙时以丁的方式死去”。
故事充满宛转且可以逆转时间,可以让我们带着“甲已死”的前提回看甲死前一小时的生活,于是那一个小时不再是生命里随机的一小时,那一小时里充满了我们的紧张、对命运的绝望和无可奈何之下的惋惜,第一个故事(女孩毕业聚会前在买酒的路上车祸身亡,生前还在和三个朋友用铅笔畅想未来的生活)用倒计时声音听觉化了这些情绪。
之后的故事(姐姐在路边给小猫拍照时被电线杆砸死,死前刚从纽约辞去工作回泰国,想和弟弟去吃蚝仔煎,但还没有去)去掉了“甲已死”的前提,让我们先看一个活的人,然后让她(在第三者的话语里)突然死去。
两种叙述方式的观感是很不一样的,前一种更让人绝望,因为他者的死本来就让人绝望了,知道他者即将要死只会向前延长绝望的的时间,让美丽的生的时间被恐怖的死的时间吞噬。
2. Comment on the death.导演选择采访了两个年龄跨度极大的群体:学前儿童和百岁老人,可能因为他们最接近生,也最接近死。
问题无非是“你害怕死吗” ”你在死前想知道自己会死吗”,一些活人回答了也毫无说服力的问题。
3. Focus on the survivor / (potential) penetrator.一个人的死牵动的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比如一个当红女演员死了,她的替补女演员会获得千载难逢的转正机会。
相机一动不动地聚焦在她脸上,令人窒息的长镜头记录死讯传来前后她一切的反应,像在强调一个残酷的现实。
比如一个人自杀了,自杀里包含了多少ta杀的成分,ta指涉的对象有多少是抽象的整体,又有多少是具体的个人,是哪个人,那个人在ta自杀前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或者没说什么没做什么……自杀的归因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吗?
最近在看Emile Durkheim的Suicide,最近有或近或远的人死去,最近很贪生怕死于是活得很积极,活出了一种“我再也不要死了”的感觉。
标题是乱取的,源自Freddie Mercury的同名歌曲。
这个世界,还是请你留住我吧,或者让我留住你
小女孩:“我会死吗?
”旁白:“现在不会,但是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啊。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就是如此。
”小女孩:“为什么?
”旁白:“因为我们是人,活着的生物都会死。
” 电影里的这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女孩的大哭、旁白语言的平静与深刻,一一铺垫开来。
尽管“每个人都会死”是自开始就是大家熟知的命运,可能接受的又有多少呢?
电影继续开展,人物一一登场。
导演用平静、细腻的镜头将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故事搬到我们面前,每一段的旁白都暗含着下一段故事的情节开展与生活道理。
即将毕业的学生、证券场的商人、从美国归来的姐姐、即将登机的丈夫、求婚失败的男友、路边救人的女演员、在家的音乐家,点滴故事,一一呈现。
最后,搬出剧中的数据——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钟过世2人”,愿自己坦然面对。
每看一次就有8442人死去,可是,有多少个8442人在你活着的时候,失去了生命。
总是什么事情都留着明天才去做,可万一活不到明天,你在最后那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你会遗憾没有做到什么?
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死亡,虽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可她已经嚎啕大哭。
参加聚会的女学生被卡车撞死,可之前她还跟好朋友们畅谈着将来,还有一生一次的毕业典礼。
证券商人猝死,几个小时后才被发现。
许久未见的姐姐拍不到弟弟的笑脸,也吃不到那家小吃店的炸生蚝,弟弟也永远失去了姐姐。
永远消失的MH370航班,生重病的女友与永远失踪的男友,到底哪个会先死了?
一个死了老婆,儿子也死了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看破生命,他所能期待的,也就是死而无憾了,吹熄第104根蜡烛,他会永远的活下去直到还剩下他一个么?
因为女明星重伤,补位的女模特替她伤心,且也为自己能拿到工作而开心,可她真的希望是这样拿到工作么?
因为得不到喜欢的女生,哪怕安慰的一句我爱你,而跳楼的男生,可他爱的人又有在乎过他么?
音乐家在家里躺着,安静的死去了。
有人意外死,有人猝死,有人病死,有人永远失踪,有人还永远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有人为爱选择自杀,有人安静的老死。
当你绿灯经过马路被车撞,当你走在大街被高空砸物,当你坐手扶梯电梯被关被夹,当你发现,不管怎么样,都有可能会被搞死。
也许,你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跟死亡哪个先来。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做好现在该做的,那样当走马灯来临的时候,你才会不枉此生,含笑而终。
死亡,好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禁忌话题。
就算知道每天都会有人死亡,却没有人敢真正直面它。
除了最近新闻中出现的这位老人。
他是台湾著名体育主播傅达仁,由于晚年罹患胰腺癌,痛苦不堪,最终于2018年6月7日在瑞士选择安乐死。
而傅达仁死亡前的最后画面也在近日被曝光,视频中,他的家人围聚在他的身边,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
老人则在中间优雅的坐着,喝药前,还微笑着说了一句“再见”。
喝完后没多久就倒在了儿子的怀里逝去。
他或许是不幸的,病痛让他在晚年深受折磨,但在我看来,他又是何其幸运,手握“死亡之水”时或许是他得病后最为放松的时刻,因为他深知喝下这杯水后他将面对的会是什么,而不是一种不是何时会死亡的恐惧。
可很多人却并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可能只是和无数个这天一样的平平常常的一天。
或许还在跟朋友聚会,或许才刚和家人团圆,没有一丝征兆也丝毫无法预料,就这么走到了尽头。
听着是不是无比残忍又伤感?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的就是死亡的前一天。
不是为了赚足我们的眼泪故意渲染的无比悲情的剧情片,也不是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会怎样的科幻片,而是一部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而它记录的既不是那些已经知道自己要死的人,也不是那些已经做好准备去面对死神的人,而是那些像我们一样最普通的人,那些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死神所盯上的人,那么他们在死亡的前一天,到底在做些什么?
接下来我就来讲三个小故事。
未熬过毕业的女孩2017年5月23日,毕业,前夜,四个女孩的狂欢夜。
也许是第二天就要毕业开启全新的生活,四个女孩显得异常的兴奋。
喝酒,聊天。
酒一瓶接着一瓶的喝,话题也一个接着一个的聊。
不知不觉到了半夜,一个女孩突然拿起一本星座书,开始看朋友们的命运。
女孩就是女孩,星座永远是大家不相信又最想了解的东西。
按照星座书上的预测,这四位女孩一个会出国留学,一个会成功的投资一点小生意,就是可能会有人偷走财富,一个会生小孩。
但当星座书传到第四个女孩手上时,她说她不相信,上面说的感情顺利,一点都不准,我刚刚跟男朋友吵架啊。
“我们重写吧”,说完就开始在杂志上帮自己和姐妹改写人生。
21岁,是最乐于幻想的年纪,酒过三巡,四个女孩开始畅想自己的将来。
有人想移居美国,永远不回来;有人去巴黎,进军时尚圈;也有人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有个温馨的小家,每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吃晚饭足以。
不知不觉,聊到了半夜两点多,反正6点就要去参加毕业典礼,那不如就接着喝酒吧。
一翻冰柜,酒已经被喝完了,可惜还没尽兴。
姐妹们又想喝酒,又互相推脱,那么最后到底选谁下去买啤酒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星座,看谁该下楼买啤酒了。
这位幸运的女孩就是......
画面黑屏。
再亮时就是一个无比长的镜头,保洁阿姨在打扫这一片狼藉,前一天还是欢声笑语的酒店,第二天竟是一片死寂。
而结果最开始就已经说过了。
这位天选的“幸运女孩”最终变成了“最不幸”的女孩。
改得了星座书上的命运却改不了自己这一生的命运。
永远吃不上炸生蚝的安安回家了。
她在纽约生活了8年,8年来没有回过家,也没有回过弟弟的信息。
这次她辞了职,回到泰国,第一件事就是想给弟弟拍张照片。
姐姐说,1,2,3,笑。
“我不想拍照,也不想笑”。
但就算弟弟一直说着不想,却还是配合的站在镜头前,微微抿了抿嘴。
不过,敏感的弟弟从一开始就觉察出姐姐这次突然回来不对劲,可怎么问她就是不说,只是淡淡的回了句,没什么,想家了。
一直不联系的老姐突然回泰国,没有理由怎么可能。
可无论弟弟怎么问,姐姐就是不告诉他缘由,只是说,“小时候的那家老店还在吗,我们今天去吃生蚝吧”。
弟弟拒绝了,“今天要下雨,人又多,我们后天再去,你急什么,又不是后天就走了。
”谁能想到,这一句无心之话,竟变成了真。
第二天,姐姐骑着弟弟的摩托车去外面遛遛,没想到,被突然倒下的电线杆砸死。
最后,只留下了一张照片。
安直到离开,都没有吃上那心心念念的生蚝,弟弟也再也不会知晓姐姐到底是为何回家。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意外性太大,那么这第三个则告诉我们,人拗不过天。
“没有你,我可怎么活?
”这是一对夫妻。
妻子身患重病,一直插着管子,只有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才有机会活着。
只可惜,希望太渺茫了。
意外事故发生很多时,医院都没有通知她有鲜活的心脏可以替换,愿意把心脏给一个陌生人的人太少了,而她很有可能撑不到新年。
妻子其实不担心死亡,她总说:死亡很正常,我肯定比你早死。
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了她,丈夫该如何生活?
丈夫也总是说:没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没有人为他收拾行李,没有人提醒他驾照需要定时更新,也没有人为他修剪指甲。
只可惜,世事难料。
要去美国出差一周的丈夫的航班,竟然出了事故,连尸体都找不到。
原以为一定会死在丈夫前面的妻子,独自一人被留在了人间。
看完这三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怅然若失还是平静的有些可怕?
几个主角,几段故事,几个固定的机位,几个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还有时不时来一下的黑屏,组成了这个只有70分钟的记录片。
在这个电影中,“死亡”不是歇斯底里,不是痛哭流涕,甚至连一个尸体的镜头都没有出现。
只是一个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事情。
你也永远预测不到什么时候你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死去而上位。
本片导演纳瓦彭,被称为“泰国版毕赣”。
他所擅长的就是用真实来表达哲学,而这部记录片则是他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的电影。
意在向我们展示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从不遥远的事情。
就像影片中间所说: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每天172800人,每小时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
而影片表现时间流逝的方式,也十分特别:滴答滴答的秒表声和左上角那不断变化的计时器加死亡人数。
最后,70分21秒,死去的人数8442,结束。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明日和意外,谁会先到来。
蜉蝣一世生如梦,不过昙花一现,而在看蜉蝣的我们又是谁的蜉蝣?
所以,请不要再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重点是在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坏?
而现在,你,离死亡又近了一步,快去抱抱你最亲的人吧。
不要纠结死亡到底是好是坏生命的重点在于,你死之前,你的人生是好还是坏。
🇹🇭最近几年泰国的电影佳作不少,特别是17年的《天才枪手》,让我们看到了泰国电影在恐怖片和爱情喜剧片之外更多的可能性。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就是正在努力创造着更多可能性的一个。
对比以前的作品,纳瓦彭的改变应该是从他的上一部电影《恋爱诊疗中》开始。
虽然依然是一部爱情片,但它已经明显挣脱掉泰国老一套爱情片装疯卖傻的套路,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故事中男主人公是一个每天为工作拼命的修图师,因过度劳累而患上的皮肤病,让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恋爱诊疗中》之后,纳瓦彭发现死亡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题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死于明日》。
《恋爱诊疗中》的男主角Sunny也参与出演了《死于明日》🍊如果你是个重感观体验的人,那你应该会被这部电影吸引。
虽然以沉重的死亡为主题,导演却用最轻盈的方式,赋予了这部电影最清新自然的画面。
电影画面的色调犹如泡在玻璃罐里的青木瓜一般清爽,使得镜头下的演员们都格外地好看。
或许因为这里是泰国吧,在这个终年皆夏的热带国度,一切都只能是夏日里应有的宁静安逸的样子,就连死亡也不能匆忙。
比起其他电影中那些强烈地撼动着人心的生离死别,似乎这样平静的步调,才是死亡最常有的状态。
🎥电影以散文式的结构讲述了七个“死于明日”的小故事,期间还穿插着与一老一少的对话。
无论是小孩对死亡未知而表现出来的好奇,还是老人厌倦生活之后对死亡的无所谓,都让我深感羡慕。
✈️电影中的死亡多是无常,突如起来的车祸,在空中失联的飞机,从高处突然坠落的电线杆,骤发的心脏病。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
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过世2人。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但当看到屏幕左上角以每秒两人速度增长的死亡人数时,又感到一切无常的死亡其实都不过是平常。
设置在画面左上角的死亡计时器。
一部电影的时间,已有8442人离开了人世。
🎶比起刻画死者本身,导演这次把更多的感情注入在场的生者身上。
面对死亡,处于不同位置的旁观者们有不同的情感:对于失去姐姐的弟弟来说,死亡让他开始自省,后悔没有更多地陪伴家人;
对于因另一位明星去世而得到拍摄机会的女演员来说,死亡是内心的悲伤和喜悦两种情绪矛盾的碰撞;
对于与丈夫意外“交换命运”的病人来说,死亡是因失去挚爱而失声痛哭;至于那个酒店的清洁工,她应该对女孩的去世毫无触动吧。
酒店套房里早就没有了女孩们存在过的痕迹
女生和她的邻居谈论着那个被自己拒绝的男生,如果知道男生即将自杀,她的选择会不会不同。
📷面对死亡,我们一生中只做一次当事人,作为旁观者却有无数次。
把镜头放在生者身上,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原文来自公众号 Icryduringsleep
死亡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在本片交錯使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訪問的片段能感受到導演對於死亡的困惑,並且在這其中得到解答。
畫面整體非常通透、簡單,鏡頭使用也相當簡潔,死亡如此沈重的課題,在本片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你能否活到明天,甚至是下一秒。
死亡輕如鴻毛,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見的。
電影使用正方形(1:1)的畫面呈現人物互動或特寫,並且在某一部份轉換成 16:9 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主角的心境轉換。
而運鏡也相當簡單,大多使用 pan,人物走出畫面後,再慢慢地跟著人物的方向移動,節奏整體非常的慢,對比左上角的每秒死亡人數計算,讓人感覺似夢非夢。
而因為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演員的情緒傳達非常重要,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即是「留白」,演員在正方形的景框中,靜靜地看向許久不見的家附近的電線桿,緩緩吐出一句話;或擁有心臟疾病的主角在畫面裡緩緩地仰賴呼吸器吸吐,看著她胸膛上下起伏,聽著她的呼吸聲,下一瞬間哭了起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是面臨死亡帶來的無助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實與虛構交叉的散文電影,看起來毫無相關的日常故事,串起來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面對死亡、虛無的經歷。
我很喜歡導演在訪問片段,跳過中間年紀的人們,而是選擇了小學年紀的男孩,以及高齡超過百歲的男性來作為被訪問者,一個已經經歷過人生所有生離死別,現在對死亡不再恐懼,反而對於自己能活這麼多年而感到困惑,另一個則涉世未深,透過網路搜尋來建立自己對死亡的想像和理解。
當小男孩說著如果先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會很難過,他不想要人生變成這樣,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只要活得跟平常一樣就好了,然後死去。
而訪問者問老人「死亡是好是壞?
」他卻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
」我也很喜歡其中一段聲音訪問,女聲說著如果能死亡,單獨死去都沒有關係,她希望能成為虛無。
死亡就像是在你內心重重響了一聲,過後卻無止盡地迴盪在腦海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
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
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
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
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
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
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
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Die Tomorrow,当死亡在“明日”发生,死亡是一种将来时,但是这是一种必然抵达的将来时,是每个人都无法逃离的将来时——死亡就在明天等着我们,仿佛空留着一个位置,每个人都要坐在那里,用一生的时间来结束这一个不是仪式的仪式。
可是,不管死亡是突发事件还是自我选择,不管死亡之前是未知还是带来痛苦,当一个人死去,真正影响的是别人,是那些还活着的人。
电影海报上有九个人,一串数字写在上面,这是他们出生的时间,数字后面是一个连接号,连接号后面没有另一个数字,当死亡数字缺席,小小的连接号就是那个空留着的位置,它指向的是活着的现在,是生命还在的今天。
那个2006年出生的孩子面对“如果明天死了,你会难过吗?
”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会非常难过,因为活得正常,然后就死去了。
”因为正常活着,死亡却降临了,这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但是当这个听说“死亡”或者“自杀”会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孩子,说出“死亡会是非常难过”的时候,他其实是靠着一种想象来谈论死亡,2006年出生,2017年电影上映,他最多只有11岁,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脸上挂着笑容,回答问题时脸上的表情也是放松的,在他那个连接号打开的生活里,应该没有遭遇走到过死亡边缘的事件,甚至没有经历过他人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会死吗?
”对于这个问题,对面的人回答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而当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小孩终于开始哭了。
不管是听到“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时的哭泣,还是说出“明天死了,我会非常难过”时的笑容,对于孩子来说,死亡永远是未知的事,甚至是想象中的事,从网上获得死亡的知识,从别人的回答中体验死亡的感受,死亡在他那里都不具有直接性,或者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无法亲身经历,只有死亡这个词语,这个状态,这种经历,才成为死亡本身。
所以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隔开了死者和生者——就像那个连接号,一端指向出生,一端指向死亡,它永远无法在连接的状态中获得关于死亡的内在感受。
小孩之外,则是那个已经活了102岁、即将迎来103岁的老人,和小孩的懵懂相比,经历了太多的老人对于死亡,却有着一种快快降临的心态,当问他:“你害怕死亡吗?
”有些耳背的他摇了摇头,“我希望自己死得越快越好。
”曾经他以为100岁是生命的极致,但是他却轻易跨了过来,100岁之后是101岁,101岁之后是102岁,102岁之后是103岁,甚至,之后家人还为他举行了104岁的生日宴会,成为寿星的他,面对家人,却是一脸茫然,就像他回答问题时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得那么就?
”生命太长了,老人似乎渴望死去,在他看来,有一种东西控制着我们,它是一种“超然的存在”,而获得太久的他甚至将这种“超然”命名为“某种错误”,原本希望在人类生命极限的100岁时死去,他却依然活着,原本想要死得越快越好,生命却像开了玩笑一样,让他还一直活着。
为什么他要渴望死去?
在回答“死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老人这样回答:“重点不是死亡本身是好还是坏,而是在你走之前人生是好还是坏。
”这一句回答是老人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因为他曾经看见最爱的妻子死了,曾经看见儿子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爱着的两个人走了,对于他来说,活着不是一种生命的荣耀,反而是一种痛苦,“最糟糕的不是死亡,而是痛苦,亲人死了,那种痛苦如影相随。
”所以活在痛失爱人的活着状态,他当然渴望死去,渴望死得越快越好。
但是无论是11岁的孩子,还是104岁的老人,未经历他人死亡的年幼者和经历了太多痛苦的年长者,面对死亡的时候,似乎都把生放在了对立面,似乎都在想象自我的死,似乎很遥远,似乎很漫长,但是死亡真的是一种远处的存在?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死去7200人,每分钟120人,每秒2人……”当字幕被打出来的时候,屏幕左上角呈现的是时间和“死亡人数”,它们都在不停的跳动,时间在累积,死亡也在累积,而当电影结束定格在70分钟21秒的时候,死亡人数是8442人——也就是当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已经有8442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诠释了什么叫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无可逃避地降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死于明日”就是死于今天,死于现在,死于永不回来的此时此刻——死亡是即时的,死亡是永远的:2012年6月11日,一名商人在证券交易场所的睡梦中死去,五个小时候才被发现——他靠在椅子上,一种死亡的状态似乎没有痛苦,甚至旁边还坐着正在聊天的女人,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却无声无息;2016年11月30日,一名资深音乐家在家中宁静死去,一种死亡的状态一样是没有痛苦,在死之前女儿还在为他按摩,还在说没有电话和讯息的一天太无聊,而躺着的音乐家告诉她:“没有电话和讯息,这才是美好的一天。
”女儿走开,将枕头垫在他的头下,音乐家翻了个身,仰面朝上,而这一种姿势竟成为他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幕,镜头慢慢拉远,从房间大门,从门到过道,从过道到庭院,从近到远,仿佛生命从生到死的过渡,无声无息,却总是在变化。
商人在睡梦中死去,音乐家平静告别人世,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痛苦,而其实对每一个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也只是在死亡降临的刹那有过痛苦的感觉——世界上10种最有效的自杀方式,用枪射中自己脑袋和使用氰化物排名前两位,而排名第一的爆头枪击死亡时间只有短短1.7秒。
1.7秒是留给自己的痛苦时间,1.7秒之后,死亡体验便结束了,而这种内在体验也无法传递给别人。
但是1.7秒之后留给他人的痛苦时间却更加漫长,所以让死亡降临,真正感受到痛苦的是他人,他们或者是亲人,或者是朋友,只要活着,对于未知的死亡,总是会感到一种猝不及防的悲伤。
妻子因为患了心脏病住在医院里,病房里都是氧气瓶,对于心脏移植似乎也不抱以太大的希望,在走向死亡之路上,妻子感叹:“等待着,像是他们给我们时间准备。
”丈夫想着妻子可能不久将别于人世,却依然安慰她:“每天读有人死亡,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
”两个人坐着,鼻子上插着管子的妻子却给丈夫剪着指甲,发现丈夫的脚开裂了,说他又忘了涂化护脚霜,“你这么健忘,我真的放心不下。
”妻子有些不安地说,“给你剪了一辈子,以后没有我,你要照顾好自己。
”言语之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而男人也更换了位置,给妻子按摩,“我会想念你帮我按摩的感觉。
”妻子慢慢闭起了眼睛,泪水便留了下来。
那一种泪水是对于自己不久将会离世的悲戚,更多的是对于两个人阴阳两隔的忧伤,似乎死亡就在眼前,每一步都在接近这个生命的终极时刻,当男人准备去美国,虽然只有短短一个礼拜,她也像是永久的告别,嘱咐他不要忘记更换护照。
病房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叹息,那泪水,那感慨,都是死亡之前对于未知死亡的预设,可是,在这场生死离别发生之前,一条消息是:一架飞往美国的航班与空管失去了联系,它谜一般地消失了。
一架飞机失事,是一种死亡的降临,那个男人或许正坐在这架航班上——飞机失事在前,死亡的感受在后,这一种颠倒的影像时间似乎在背离现实,其实这反而折射出某种无常:男人正是搭上了这架航班,离开了病重的妻子,但是真正走向死亡的却是自己。
死亡被置换了,当最后妻子因为心脏移植而逐渐健康的时候,房间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书的她或许从那段谈话,从丈夫突然的死亡中悟处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死亡没有给你时间准备,死亡总是偏离预设,所以死亡永远发生在“他者”身上,它的意义却是活着的人从他者的内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飞机失事是意外,2013年8月6日,一个女摩托车骑士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中死亡,也是一场意外,那时,她正在给一只小狗拍照,电线杆便毫无征兆地倒了下来,而就在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的她还在为弟弟拍照,离开家乡八年突然回来,她的理由是“只是想回来”,站在房顶上为弟弟拍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看一看曾经有过记忆的小镇,或者去那家皮切餐厅吃一顿饭,“餐厅人太多了,后天去吧。
”正是这一个理由,女人便向弟弟借了摩托,而也正是骑上了摩托,在给小狗拍照时走向了死亡。
依然没有预设,依然没有准备,死亡就是一次纯粹的偶然。
但是当姐姐死去,弟弟一个人站在屋顶抽着烟,他内心的想法变成了一段录音:“我真的不敢相信,你像是负气离开了地球,你的死亡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一直告诉身边的人,爱他们,拥抱他们……”姐姐的突然离世,让弟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只有在活着的人心里,他者的死亡会变成一种爱和拥抱。
但是,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死亡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给人启迪,都会让人重新认识爱和拥抱。
一个泰国西班牙混血模特被一辆卡车撞到,在广告片拍摄现场,大家都在感慨命运的无常,甚至在想着给她鲜血,而镜头对准的是一个刚化了妆的女孩,她不停地吃着东西、喝着水,似乎不介入那个话题——关于车祸话题的议论,在镜头之外,而镜头里只有她吃东西的奇怪表情,眼泪似乎也流了出来,但是化妆师很快补好了妆,在长镜头之后,女孩站了起来,然后拨通了“亲爱的”的电话,在那一个老虎的道具后面她对着电话里的“亲爱的”说:“品牌大使的工作我拿到了,我很幸运,非常开心。
”因为一场车祸,她从替补变成了正式模特,所以另一个人的死亡对于她来说是幸运,另一个人的不幸对于她来说是幸运。
他人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人有时是一种悲伤,有时是一种幸运,有时,却是毫无瓜葛。
女孩蕾没有接那个叫邓的男孩的电话,当邓敲响了蕾的门,她也没有开,“我只想听到你说‘我爱你’,我就马上离开。
”邓隔着那扇门说到,“抱歉,你走吧。
”蕾这样回答。
从邻居那里确信邓已经离开之后,她打开了门,说起了邓的纠缠,而邻居的直觉告诉她,邓可能会选择轻生,所以她对蕾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说爱他——如果他轻生了,你是有罪的。
”但是蕾却说:“他跳楼也不是我的责任。
”于是抽着烟,于是商量着去吃中式火锅还是泰式火锅,于是两个人离开时邓留在走廊上的那束玫瑰还是静静躺着。
死亡与爱情有关,但是不爱的人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
邓到底有没有选择跳楼不得而知,当那束玫瑰安静地躺着,即使邓从高楼上跳下,对于蕾来说,就像玫瑰一样,和自己毫无关系。
死亡在别处发生,死亡是他者的经历,当生命无常落入这样一种注解中,到底是不是宿命?
四个女孩聚在外面的酒店里,明天他们将要参加毕业典礼,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晚上,她们看着杂志上关于星座运程的信息,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有人希望去美国纽约,有人则想要去乌克兰的基辅,有人准备开园艺店,有人则想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有人则希望未来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他们来说,未来似乎很遥远,但是都有着对于生活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面对那些星座运程,她们也乐于在其中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所以她们把杂志上的信息拍下来,准备来年的时候对照看看准不准。
最后他们在喝啤酒时发现啤酒已经没了,于是四个女孩商量着谁去下面杂货店买啤酒,他们开始抓阄,“看看谁是幸运者。
”镜头前是一罐空空的啤酒,带着笑脸的她们,抓阄的她们,都在镜头之外——镜头之外,仿佛是对于生命不在场的一种注解,到底谁会去下面买啤酒,也成了一种未知,但是第二天的消息是:深夜2点15分,一个21岁的女孩在饭店楼下便利店,被一辆冲进来的货车撞到,据称她计划早上六点参加毕业典礼……参加毕业典礼永远不会发生了,幸运的女孩成了最大的不幸者,一辆卡车,一场车祸,制造了死亡,当死亡猝然而至的时候,所有关于命运,关于星座,关于未来,都变成了一种空无,而死亡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更突显了生命的无意义。
那个在证券交易所里死去的商人,那个在自己家里安静死去的音乐家,那个被摩托车砸死的女孩,那个坐上失事飞机的丈夫,以及这个买啤酒而死去的女孩,似乎都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中走向了死亡,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意外。
而那个渴望死亡的老人,那个拿着凳子从高楼中跳下来的男孩,却用痛苦来注解生者的意义,就像那首歌所唱:“我受够了没有终点的重复,我喜欢变成虚无。
”有时是无法决定的无奈,有时却是自我选择,也许,当死亡或者只是死亡本身的时候,我们才能给死亡真正的命名。
今天女孩们谈论着未来的理想,今天姐姐想要留下这个小镇的记忆,今天丈夫安慰着妻子,今天都是活生生的,但是,今天无法预知的明天,女孩被卡车撞死,姐姐被电线杆砸死,丈夫在飞机上失事,当一切都“死于明日”的时候,或许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蜉蝣是地球上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所谓朝生暮死,它们只有24小时的生命。
”浮生一日,蜉蝣一生,或许每一个死亡的人也像蜉蝣一样,过完今天这24小时,便是一生。
死亡猝不及防,死亡偶然发生,死亡无法预知,当然,死亡也无法躲避,所以当明天的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今天,你在干嘛”或许是每一天活着的人都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可以爱,可以拥抱,而所有的一切死亡都在今天之外——当70分21秒的电影最后定格,在他人的“明天”到来时,已经有8422人走向了死亡。
竟然忘记两星期前看的时候,感慨系之的点和片段是什么了。关于死亡的讨论在死前一直都在,恐惧空虚疑惑都那么实在,即使你是不谙世事的小孩;释怀和看淡就可能只是一晃神,即使你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但是但是,对于那种平时扑向工作或理想忽视爱人亲人,知道死期将至而突然对亲爱的人表现出暖意和拼命想回味往日时光的人,是可鄙可弃的——太自私了,连快死了的时候都同一副德性。
我还以为是恐怖喜剧呢,结果像电影不像电影、像纪录不像纪录,又不想解读又想解读,差评
意外和明天哪一个更快 浮生一日 蜉蝣一世
【A-】很喜欢第一个片段,人的生命如此脆弱,眨眼间前一秒还一起嬉笑的人就变成亡魂。而替补和病女也有种早已预知的宿命感,生死有时就是宿命。自杀者那段关于选择和责任的讨论也很喜欢。
多么无聊的伪纪录片。
看过
非常喜欢女演员的特写长镜头
影片中穿插于每个新闻事件之间的说教味浓厚的对话,让影像沦为附庸。讨巧的结构并不能拯救空洞的内容。
意外谁说不定! 我觉得如果可以讨论你生命时日无多,你会选择怎么过?这议题更加有意义。
对于“死”这个命题来说,很无聊了。
我应该是没有什么抑郁症,但总会在放空的时候第一顺位地想到死亡:死亡真是非常无聊。这就是死亡最糟糕的地方,非常无聊。一旦发生了,你就无计可施。你不能跟死亡打网球,或把死亡变成一盒糖果。死亡就像是一个泄气的轮胎。
轻盈。
沉闷无聊
短短70分钟,以每秒2人的死亡速度,便有8千多人死亡,以影片的实际长度作为计时器,就在导演讲述一部分死者的时间里,有更多的人进入了虚无,很多人的死不在预料之中,于是如何去活成了人的首要考量,影片是在纪录,单纯的叙述死亡,没有真正深入。
#SIFF 导演有来,电影更偏向于私人化,很多数据、照片、死亡前后片段、零碎访谈等等随心剪辑。演员都是与导演合作过的。然而然而,我越看越看不懂。
开始觉得是一部很形式化的电影,用一系列短故事加ppt素材勾勒一幅死亡的思索图。看到替身女演员那才发现整部电影的美感,死亡带给每个人是命运的改写,自己的断章却可以牵连别人的一切。导演用一种清新碎片化的模式去讲述死亡,观感很漂亮独特,电影中大多数死亡事件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之前或之后,死亡主角的悄然消失才更能体验这种命运迷失的魅力。
形式太创新了,留白太多,情绪也比较分散。豆瓣的演员表上面出现了两个Toey头像的演员,另外一个演员不是Toey。
有时候会想,如果知道自己快死了,那我现在应该做什么。主要是在讨论死亡主题而变得深沉。
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但get不到
我们Toey妹子了解一下!对!就是替补女演员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