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没爱过你。
只是和你在一起,我才终于能离开早已无法忍受的她。
”当属意外的孩子,不存在的婚姻新生活与旧过去的断裂牵扯,始于不被爱的孩子的去从。
夫妻二人急于卖掉名存实亡的家庭载体——房子,也在为无法像房子一样随意处置孩子而烦心。
象征亲情的房屋两处,一边红酒灯厨,堂皇承载父母争吵;一边阴暗到底,悄然容纳孩子的无声泪。
被踢皮球的男孩阿廖沙,作为家庭里没有地位的存在,被放置在不做考量的空间里,却无法被忽略其对于双亲之爱的诉求。
在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到珍娅和鲍里斯的行为之矛盾——既想赶紧分开,又没法做到真正决裂。
原因不是爱或亲情,而是男人无法交差的上司,和夫妻都不想承担的养儿责任。
一个与富豪男友同居,一个让情人女子怀孕。
表面严重的家庭问题其实不是男女主角争吵的元凶。
对于婚姻来说,比婚外恋情更加可怕的,是发现婚姻本身的无效和无意义。
不该发生的婚姻,不该发生的“爱”,不该促成的父亲与母亲,以及无辜受损的孩子。
在珍娅和鲍里斯的家庭观里,他们无意识地加入了对过去自我行为和婚姻的否定态度,珍娅反复叫嚣着“我从没爱过你”,鲍里斯则是用冷淡和潜在的暴力转移表达不屑。
大人们争吵、推脱、为自己辩解,不开口的阿廖沙便成为错的承担者。
对于过去,他的存在见证了父母错误的结合。
对于现在和将来,他的存在阻碍了父母通往新生活的道路。
不合时宜的离踪,家庭内外的寻觅现实与渴望中新生活的差距渐远,始于不被爱的孩子的失踪。
离开了争吵不休的房间,夫妻分头去往别处找寻欢乐。
珍娅无时不刻地刷着手机、美容自拍、渴望社交,打扮光鲜去往高级餐厅,与富有男子约会调情;鲍里斯则是与大着肚子的同居情人过上了婚后般的生活。
名存实亡的婚姻与放任自由的态度,珍娅与鲍里斯以各自的新鲜日子来暗地较真,谁也不想面对已无人气的空房,和累赘般“不再是天使”的孩子。
夫妻分散两处各有欢愉之时,也是他们对阿廖沙近乎遗忘的时候,这个本不该出世的孩子消失了。
习惯性的埋怨和争吵后,珍娅和鲍里斯开始疯狂寻找。
于是,原本正愁无处放置的孩子的离去,成为了解散夫妻再次携手的契机。
就要告别的家庭,为了圆满的告别散伙,不得不重新聚在一起。
与其他影视情节不同,《无爱可诉》将这一行动的些许温情都打散到丝毫不剩。
阿廖沙的失踪,不但不能挽回什么,反而塑成了这个濒临破散家庭的更新矛盾。
这个矛盾在于珍娅他们的离散并非某一人被家庭抛弃,而是双方共同的、压根就不需要这样家庭的源头。
渴望解脱的家庭成员,不仅是冷漠的丈夫和网瘾的妻子,还有在夫妻争吵后的清晨,草草了结早饭后、逃跑似地奔下楼梯的孩子。
不被选择的阿廖沙,何尝想要拥有这样的家庭。
日积月累的怨恨在漫长的搜寻中爆发,跟随着冰冷长视的镜头,直达珍娅母亲那里,追溯到了“无爱”的起源。
对女儿及外孙漠不关心的母亲,将引以为傲的厌恶和爱之丧失遗传给了珍娅,并附予宣言,堂而皇之的发表怨气,进一步激化原本或许可以平息的战火硝烟。
回程的路上,珍娅点破二人“利用”和“失误”的婚姻关系,用过去映射鲍里斯所向往的将来,咬牙切齿道出的愤慨,咀嚼起来甚是难听。
最终鲍里斯将珍娅赶下车,决裂正式外化,促成这一幕的高潮节点。
冰冻时空,积郁已久的环境旧过去与新生活的藕断丝连,终结于不被爱的每一个人。
志愿团体游走穿行于孩子们玩耍的破旧危楼,在飘雪积寒的马路和地下通道里张贴启示。
这样无力的搜寻方式串联起了阿廖沙失踪起止的时间与空间,珍娅夫妻也在无结果的茫然之中感受到了穷途的麻木。
明明不爱却要奋力寻找。
夫妻二人渴望将积郁在心的压力释放出来,若是没有结果,便会一直阴沉下去,连带着新的伴侣,还不能抛下相看两厌倦的彼此。
所以珍娅和鲍里斯在停尸房里错认孩子时的痛哭,装修工人撕下的阿廖沙房间里的海报,过后他们待在各自家庭里看到的新闻,都能为他们形成一个心态上的结果。
无论怎样,这件事情过去了。
从影片开头的枯黄落叶到结尾时的白雪皑皑,即便阿廖沙房间的小窗上带着哈气,也不能断定室内的温暖。
对于珍娅和鲍里斯的家庭来说,阿廖沙始终只是飘带,是诉求的宿主。
他的渴望和脆弱正如同结尾处缠绕树枝的破损飘带一般,虽随风坚强,却无期限地想要能够被人发现。
纵观全片的每个出场人物,女人痛骂,男人冷淡,繁杂的警察系统,轻浮的非单身女孩,自喜与自信的新房客。
在这样漠不关心的、充满戾气的环境里,不被关爱的孩子失踪好像正是理所当然。
影片直白的控诉家庭内外对比明显的女人之虚荣贪婪,接着暗讽表面强硬,实则庸软无用的男人(警察系统),正是一个个这样无爱的、冷漠少语的个体(婚姻),建构成了从根源处虚败腐烂的社会。
惯用的寓言符号,时代性的悲观情绪穿插着的时政元素,阴冷的废弃楼,颤抖着的水面波纹。
导演将前作《利维坦》中于政府的揭露和现实批判,及同样的以环境意象表达情绪展现至极,更创造出贴合时代的丧与悲观。
准备离婚的夫妻,都找到了合适的新伴侣,甚至还包含新的生命。
可从片中几段冰冷的性爱场面里,很难感受到他们的爱。
看似完美的生活嫁接,仅仅是影片的一个起子。
可怜的、不知踪影的阿廖沙,不也曾是从新鲜的孕肚中分娩长大的吗?
新生命的到来,新生活的铺路,未必真正给予希望。
而光明的未来,其实也都只是幻影。
人们生存在危机中,自然会不断创造危机。
人们造就破败的环境,正是因为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
萨金塞夫用末世般废弃的场景和精准美妙的镜头,描绘出一幅包含飞度的时间、以往追溯和切实寓言的当下俄国家庭画卷。
然而,其道出婚姻破裂对于孩子的伤害,社会冷漠之于个体的普遍,却不仅仅只存在于俄国。
尽管模式化的类型,标志性的寓言形象,使得《无爱可诉》并未给我太多惊喜,影片在处理夫妻二人的新感情与后面寻子情节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裂感。
但是他将闷声潜行在每个问题家庭中的郁结爆发给我们看,便足以引起扩散到社会层面的更深思考。
继续推荐“冲奥”精品之作,这次是“最佳外语片”提名影片——《无爱可诉》。
俄罗斯电影《Нелюбовь》(无爱可诉)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Maryana Spivak(饰演失踪男孩的母亲Zhenya)、Aleksey Rozin(饰演男孩父亲Boris)、Matvey Novikov(饰演男孩Alyosha)、Marina Vasileva(饰演Boris的情人Masha)、Andris Keiss(饰演Zhenya的富商男友Anton)故事概述:由一个残损家庭的孩子出走,所引出的一系列凝重思考上映时间:2017年6月1日在俄罗斯上映
俄罗斯中生代导演中的旗帜人物Andrey Zvyagintsev又一次携(内涵)大作横扫欧美各大电影节,口碑爆棚、载誉而归。
《无爱可诉》,片如其名,一部真真切切讲述“无爱可寻“的冰冷之作。
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将结合剧情,追根溯源,找寻”无爱“背后的成因与根源。
I,Alyosha的无爱之旅剧情片段Alyosha,影片的中心人物,虽然出场时间屈指可数,但这个孩子却是整个故事的发酵点。
让我们来看三个场景①放学独自一人回家,眼神忧郁②独自在家预习作业,默不作声③独自躲在厕所门后,流泪哭泣
开场时三段画面,让观众清清楚楚了解了Alyosha的个性(孤独、迷茫、脆弱),也顺理成章的为后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做了合理的铺垫...在厌倦了无休止的争吵之后,Alyosha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地方,选择出走,永不回头...笔者思考①孩子是无辜的。
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作为一个身心灵尚处在成长阶段的孩童而言,家庭(父母)是他(她)唯一的依靠②孩子只能选择逃避。
在无人可依的现实面前,孩童能够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逃”——远离那个充满伤痛回忆的场所、逃避现实的创伤、封闭自己的内心、选择永无止境的孤独③孩子永远是破碎家庭的唯一受害者。
当父、母各自确立新生活的方向后,孩子就成了累赘,随意丢弃、无人教养,成了弃孩的最终宿命II,Zhenya的无爱之旅剧情片段Zhenya,影片的主角之一,Alyosha的母亲,一个不负责任、贪恋物质生活的女人。
看三处场景①直言不讳“自己不喜爱儿子Alyosha”。
缺失母爱②餐厅用餐时,与富商男友调情。
举止轻浮③看到男孩尸体的第一反应,责怪Boris。
无责任心
Alyosha失踪前,Zhenya的生活轨迹:提出离婚—>不愿承担抚养儿子的义务—>无视孩子的需要,开始与富商开启一段新恋情 Alyosha失踪后,Zhenya的生活轨迹:与Boris一起寻找儿子—>希望破灭、Alyosha已死—>忘记过去、迈向新生活笔者思考①什么原因导致Zhenya如此不负责任?
竟然不惜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是不满于丈夫的出轨?!
是不安于婚姻的现状?!
还是那颗不愿安分守己的心?!
②Zhenya的行为对Alyosha的内心造成了多少伤害?
Alyosha的出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Zhenya对其的漠视与冷淡。
当一个孩子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母亲却冷眼以对、恶语相加,如此冰冷、决绝的回答,又有谁不感到心寒呢?!
③Zhenya的心理疾病对于物质生活的贪得无厌,对于男人的喜新厌旧,对于儿子的不闻不问。
对于一个女人、一个母亲而言,这样的心理状态是不是正常呢?
拜金生活难道不是一种病态?!
纵欲狂欢难道不是一种病态?!
抛夫弃子难道不是一种病态?!
III,Boris的无爱之旅剧情片段Boris,渣男一枚,Alyosha的父亲,与情人Masha(已有身孕)一起生活。
继续看三个片段①与Zhenya分手时,不愿承担抚养Alyosha的义务(他的反应与Zhenya如出一辙,简直是“绝配”——渣男配渣女)。
冷酷无情
②当情人Masha问他:今后(有了孩子后)会不会因为不喜爱孩子而离开她时,Boris缄口不言。
心照不宣
③不愿他人声张自己的混乱私生活,因为这会影响自己的仕途。
虚伪至极
Alyosha的失踪对于Boris似乎没有丝毫影响,工作继续、调情继续、生活继续,不愧为“冷若冰霜”。
笔者思考①渣男依靠什么捕获少女们的芳心?
甜言蜜语,光鲜外表、谎言欺骗,情场老手!
②Boris何以如此冷漠对待自己的孩子与前妻?
a,对于前妻的不满b,自己本性的弱点(playboy)c,生性不喜爱孩子③Boris与Zhenya有没有区别?
从本质上来看,两人极为相似。
a,只懂得关心自己,不懂得关爱对方,连自己的孩子都是可有可无b,都是贪恋世界。
被物欲、性欲、贪欲所捆绑c,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为人父母应有的特质三个人的“无爱之旅”,注定了孩子的悲惨结局,也喻示了Zhenya与Boris始终都无法走出这个“无爱”怪圈(生活可以继续,但是记忆却无法重置)。
正如作品开始(人烟罕至、白雪覆盖的枯树、残枝)与影片结尾(空无一人、扬尘密布的房间)时的两段定格画面一般,被“无爱”气息包裹下的《无爱可诉》,令人感到窒息而压抑。
导演★★★★★(Andrey Zvyagintsev,继《利维坦》后,又一力作)演员★★★★☆(男女主角一般,但孩子演的特真实,虽然就几分钟的戏份)剧情★★★★☆(Loveless,片如其名,真的是没有感受到一丝”爱“的气息,这孤独、压抑的氛围做到了极致)视效★★★★★(完美、寂寥之感从每一帧中淡淡散出)音效★★★★★(似乎听见了毛子的”抑郁黑“,气场惊人)推荐度★★★★☆(冲奥之作,不容错过)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之前看了《回归》,被影片冷峻风格惊艳,今日看这部,领会了理,却未能心有共鸣。
人间的冷漠和亲情的淡泊,与其间种种遗憾,还不是我经验里接触到的情感。
对车里两人吵架的戏记忆深刻,关于音乐和抽烟引发的争吵,写的细腻真实有力。
镜头语音沉稳缓慢,冥冥中攥着一股劲,却一直收着,末了,仍未全部爆发。
只是树上一根彩条轻轻飘着,一个意向,呼应了多重的意味。
此片中,景成了表达情绪、塑造氛围、交待情节的一重要手段,存在感不亚于角色。
比如黯淡的雪林、幽深的绿林、窗外飘起的雪、水、张贴寻人启事海报的各个街道。
镜头调度跟随人物,在丈夫偷情戏中,始终缓缓地跟随丈夫的位置,不仅有摇、推,甚至跟随丈夫站着到坐下的动作,缓缓下移,接着慢慢推至窗前,将两人做爱的动作由远景收至中景。
是全片较吸引人的长镜头。
推的镜头挺多,多和人物情绪与戏剧张力有关。
看这部电影,影片外还有故事。
昨日恰逢建党100周年,看了《1921》。
看之前,眼镜已丢失好几个礼拜,想到,既然要去大银幕看片,就去配副眼镜吧。
之前也看过片,也去过眼镜店,但眼镜一直没配。
于是,便配了一副心仪的,但当天拿不了,要第二天。
第二天,约着五点去拿眼镜,我想着既然要拿眼镜,就再看部电影吧。
档期里没什么好片子了,我又离中国电影资料馆近,便看了资料馆的排片,看到这部《归来》导演的作品,时间合适,片子也不错。
于是欣然前往。
在影厅,竟遇到之前小剧组一起合作的朋友,乔,女生。
我开心极了,想上去打招呼,一看她旁边有个长发男子,便收了手。
看人家聊的开心,我打断自是尴尬。
于是我找到自己的位子,拿手机发消息给乔,告诉她,我看到她了。
她没有看手机的习惯,于是电影开始,我们便各自看电影了。
后面不说了,总之,我以为她和该男子偷情,有些醋意。
她是有男朋友的,两人挺好。
我就想着,是不是头发长一点比较能吸引文艺女孩,让她们为之疯狂。
后来,又看到该男子,扎起头发来了,又看他的气质,认出来了,原来他就是她男朋友,只是,散着头发我认不出来。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极有可能昨天不配眼镜,有这眼镜也极有可能今天不来这看电影,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来资料馆。
如果我的眼镜之前不丢,也不会有今天。
事情的因果总是这样不经意间联络起来,让我感受到一股神的力量。
也不知道今天为何有次安排,我是错过了什么,还是得到了什么,又会导向一个什么未知的结果。
一个濒临破裂的三口之家,夫妻各有各的情人,虽同在屋檐下,却少言寡语过着各不相干的生活,唯一的交流方式是冷言嘲讽对方,或是孩子。
原本双方已经计划离婚,在一次争吵泄愤之后,12岁的孩子离家出走,警察的官僚作风只得让他们先求助于志愿组织,而在岳母家寻找时,丈夫从妻子口中得知,岳母的敌对起因是当初反对女儿与他在一起以及生孩子,女人则是因为母女的紧张关系,利用男人和婚姻脱离原有家庭,这就好比一记闷棍再次打在男人身上。
婚姻生活是一人生的一门学问,他会让你用终其一身的时间学习,谁也不是谁的哲人,谁都无法成为他人婚姻的导师,无法复制的幸福源于各有不同的契合点,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一定是必修课,但孩子一定是压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婚姻也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导演用大量静态拍摄方式,渲染着俄罗斯冬季的严寒,比之更寒冷的是婚姻之间那两颗冰冷的心。
如果说每个作者导演都有一个执念,那么让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在他的作品中醉心探讨的,便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和以小见大之下后苏联社会的迷茫与断层。
然而经历了从《回归》、《将爱放逐》的隐晦再到《伊莲娜》、《利维坦》的犀利,这个母题延续到他的第五部长片《无爱可诉》时已不似早期作品的丰盈,个人与国家的联系显得十分单薄,政治隐射模式化边缘化 – 一对形同陌路却不得不踏上寻子之路的夫妻,对“爱”直白的抱怨、直白的诉求也许可以让人们在声嘶力竭中惊叹人心凉薄,却少了《回归》中微妙深沉、令人心酸品味的情感积蓄和民族情怀。
如何让“家国天下”这个命题重新掷地有声,是我们希望在萨金塞夫未来作品中看到的突破。
而在《无爱可诉》中他也确实尝试了新的影像表达,利用空间变换和人物特写,呈现人们在无爱社会中挣扎的一个私密过程。
那么导演是如何构建无爱的影像世界的呢?
影片以枯树雪景这个萧瑟的大环境开场,立马切入“小家”层面:珍娅(玛丽安娜·斯皮瓦克饰)和鲍里斯(阿列克谢·罗津饰)在离婚之际恶言相向,互相推脱抚育儿子阿廖沙(马特威·诺维科夫饰)的责任。
当二人在各自的情人那儿寻求爱的抚慰时,儿子愤然出走。
摄像机一面毫不吝啬地记录各种语言暴力与角色缺席,一面嘲讽似的看着他们二次寻爱之旅又踏上了欲望(情欲、物欲)的老路。
珍娅直言从没爱过鲍里斯,他们俩的结合是为了生存的相互利用,而阿廖沙的诞生本就是一个错误。
于是婚姻、血缘等不由爱产生,也不会产生爱;夫妻分手是因为无爱,孩子出走也是因为无爱。
那么为什么影片花了一半时间去讲找孩子呢?
夫妻二人从开始的“这小子真会挑时间摆我们一道”到停尸房痛哭的转变从何而来?
阿廖沙的消失是一个产生爱的契机吗?
并没有。
生活漠然继续,新生儿还是会被扔在一边,寻人告示模糊褪色,阿廖沙的房间被拆除,他的海报被撕下,也没有人存下一张作念想。
那一段冗长的搜救行动作为最后的挣扎也是过眼云烟。
而从“大家”的层面,导演的点题散落各处,流于表面。
在广播和电视播放的关于末日、政治阴谋和战争新闻的包围下,在民族主义(珍娅的“Russia”文化衫)和宗教教条主义的煽动和支配下,“爱”是轻浮的,是自拍的口号和标签。
但是没有深究的批判只是无关痛痒的影像堆积,就像搜救队的协调员,不断抓住珍娅言语中的不确定,武断地嗤之以鼻,抨击她对孩子的忽视。
至于无爱的“大家”和“小家”这对关系,这些点到为止的社会大背景略显苍白无力,无法真正解答。
唯一一场触碰到这个问题的戏是与珍娅号称“女版斯大林”的妈妈的交锋。
正如《伊莲娜》里伊莲娜的儿子和孙子分别在片头和片尾往楼下吐口水,这种“子承父业”的阶级局限性在《无爱可诉》里则表现为冷漠与仇恨的继承。
如此病态复制的家庭和无法挣脱的无力感还是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爱的一代代流失,预言着社会的分崩离析。
(阿廖沙向窗外眺望) 在我看来,此片的点睛之笔还在于几个人物向窗外眺望的镜头。
在萨金塞夫之前的作品当中,女性角色照镜子作为自我审视的象征,常常用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动机, 驱动剧情发展。
比如《将爱放逐》中薇拉(玛利亚·邦妮薇饰)对镜自怜,丈夫强迫她堕胎是瓦解其对爱的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她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伊莲娜》中伊莲娜(娜婕达·马尔基纳饰)凝视镜中的自己,终于明白自己对丈夫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还不如他的混账女儿的一句甜言蜜语,由此起了杀意;《利维坦》中丽雅(叶莲娜·利亚多娃饰)彻夜未眠之后对镜哭泣,被父子俩的冷漠和羞辱折磨得万念俱灰,有了轻生的念头。
而在《无爱可诉》里,照镜子这个中心情景有了新的变形和延伸。
影片初始,有一个阿廖沙凝神眺望窗外的特写镜头,面上平静却带着那个年纪不应有的心事重重,紧接着镜头切到窗外一群孩子在草坪上踢球,这与上一个场景阿廖沙在树林里独自一人抛带子形成反差。
此时镜头突然变焦, 镜头(阿廖沙的视线)由窗外收回,隔着蒙层雨雾的窗户。
如此的室内外空间变换在结尾处再次出现。
当工人们拆除阿廖沙的房间时,镜头对着同一扇窗户缓缓推进,直至无限接近水渍斑斑的玻璃窗,这一回镜头没有“冲破”窗户,而是直接切到外面在雪地里玩耍的孩子们(大都有父母陪伴),好像阿廖沙还在那儿目不斜视地看着这一切。
他看到的不仅是世界,还有世界中无处安放的自己。
他为什么要出走?
窗内的局促和束缚已经在他听到父母争吵之前预示着他的出逃。
然而父母之爱的缺失更是无法在导演设定的无爱社会中得到弥补。
他挣脱的只是这间屋子,这个家庭,外面也没有他的容身之所。
这他在眺望之时已然知晓,却还是决心逃离此处的了无希望。
同样的,珍娅在与情人欢愉过后走向落地窗,眺望窗外,脸上带着恋人在侧的甜蜜。
这与影片最开始来看房的孕妇幸福地眺望窗外,憧憬未来相互呼应。
我们不禁想到,也许珍娅和鲍里斯最开始也是如此充满爱与希望,只是后来发现一切都是虚假的。
珍娅最后那个直视镜头的特写更是如镜像般告诉自己,告诉观众,生活漠然继续的苦涩。
(珍娅直视镜头)
电影并不是聚焦于男主和女主的夫妻争吵,而是以男孩亚历山大的失踪为主线。
电影初段集中在夫妻矛盾上,女主对丈夫恶语相向,无休止争吵,二人在外各自有情人,有压抑而漫长的做爱情节。
然而,这一切都被孩子看在眼里。
终于一直默默流泪的他再难忍受,离家出走。
男女主开始了寻子之路。
电影非常丧,沉重而压抑。
即便面对“尸体”(儿子可能的悲惨结局)时,母亲的戾气依然未消,而父亲依旧软弱得像他被妻子骂的一般,scumbag。
并且,创作者丝毫没有留下任何希望,男主女主在女主妈妈家经历了这位老妇人的言语暴力后,女主向男主坦言,“我从来不爱你,但你的确是我从她身边离开的途径。
” 这是在告诉我们,女主的秉性源自她的妈妈,人性的戾气像遗传病,一代代延续,几近绝望。
如果你记得《利维坦》里的海和巨大的鱼骨,那么就知道萨金塞夫非常善于利用环境来表达内旨。
《无爱可诉》开篇就是一大段雪景的展示,环境主体偏暗,窗外一直是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寓意人情的淡薄。
萨金塞夫整齐的把自然环境化作了社会环境的隐喻。
这部电影的潜文本也非常突出,车上的时政广播;高清电视中的奇葩节目;男主角办公室里偷偷玩电脑扑克的同事;低下头冷漠地刷手机的女书;巨大的卫星信号锅和象征集体主义的废墟大楼遗存……这些元素皆把个体人情淡薄的矛头指向了时代。
电影前后对仗,但从台词量上算是前重后轻,前半段话唠,后半段便沉默肃杀了起来。
整体来看调度并无特色,中间情节略显拖沓。
不过结尾大赞,导演安排给男主的结尾情节简直让我绝望得看不到未来。
夫妻要离婚,但谁都不想要孩子的抚养权,视孩子为负担!
其实孩子什么都知道,他自己处置了自己,这样的家庭让孩子心灰意冷,才会绝望到自己处置了自己!
看着妈妈对着孩子的尸体痛苦的样子,我在想她是幡然醒悟了吗?
可看到最后,夫妻两离婚了,可是还是像以前一样生活,这样的人不该拥有孩子!
每次朝孩子发火,她永远会马上原谅我,孩子都是天使,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
希望他们在天上选父母的时候都要好好选择!
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入圍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當愛不見了》(又名《愛無可訴》),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塞金塞夫最新作品。
一開場就用幾個鏡頭交代了俄羅斯這個冷色調國家,也暗示故事基調以及後續發展。
我太喜歡這個作品的運鏡功力,行雲流水的鏡頭流轉,把莫斯科中產階級的生活壓力、受東正教牽絆的內心矛盾,還有慣性冷漠下的不安與無奈,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電影用冷靜的敘事手法,輔佐極佳的配樂,把一部習以為常的劇情內容,在後半段轉向懸疑的調性後,讓人不得不提起精神,認真觀看。
一直想看導演的《回歸》及《利維坦》,但之前在看完《愚夫危樓》後,對於俄羅斯系電影產生產大的不安。
他們將生活小故事,放置在當今俄羅斯殘酷的現代生活的拍攝手法,讓我看完後都有極大的無力感。
我喜歡飾演女主母親的女演員,她把傳統俄羅斯婦女形象表現的入木三分。
如果她不是外語片,應該有機會一奪最佳女配。
#想起2011年在聖彼得堡的點滴#他們誰都不愛
《无爱可诉/Loveless》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赛夫的最新影片,很喜欢他以前所导的《回归》、《利维坦》这两部影片,这部《无爱可诉》又获得了去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所以这当然是一部首选影片。
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春节长假喜庆之日不适合看这种忧伤和绝望的电影。
这次,萨金塞夫的视角没有了政治隐寓,也没有了批判和鞭挞,只有关乎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爱。
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两人处于离婚边缘,相互之间到了厌恶憎恨的程度,各自有了新欢,急于摆脱枷锁,重筑人生,新的希望和生活在向他们招手,就像妻子对情人所说的那样,她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真正的爱。
然而,他们都忘掉了一个人:12岁的儿子阿廖沙,这个男孩本该是他们最珍爱的,而现在却成为他们都想摆脱的过去的一部分。
在父母相互诅咒的时候,男孩只能在门边无声哭泣,萨金赛夫的镜头对准了男孩扭曲的脸部,把痛苦放大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推进的情节又告诉观众,其实看似恶毒的妻子嫁人生子,就是为了摆脱原先伤害她的母亲,而原本缺少关爱的她又把同样的困局扔给了儿子。
终于有一天,阿廖沙不见了,夫妻两人不得不转移生活重点,一起寻找失踪的儿子,即使这样两人还争吵不断,相互发泄仇恨,而阿廖沙是成为父母婚姻死亡的祭品还是成为激发父母关爱的催化剂,已不再重要。
影片从始至终都让人感到萨金赛夫传递出的彻骨寒冷,感情疏离和冷漠是最大的伤害,一个没有爱的世界永远是冰雪覆盖和寒冷笼罩的,那里没有安娜公主的冰雪奇缘,也没有快乐的圣诞老人和小精灵,只有绵绵无期的死寂,正如阿廖沙崩塌的世界,正如剧中的台词说得那样:“无爱可诉——人在这种形态下无法生存。
”
《无爱可诉》:相爱,就意味着,要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
爱,不可能肆无忌惮,随意挥霍;爱,也不能随意寄托,渴求物欲。
爱,更不应该,随风,化作无尘。
主线是寻找丢失的孩子,也是开启生活乱状的钥匙。
破裂的亲情,叛逆的青春,随意播种的爱情或肉欲。
男人和女人,年轻时放荡不羁,收不回缰绳的野马,终于不知道该如何奔腾了。
最后,痛苦,生活陷入麻木,他们找回了自己,也丢失了自己。
时代,个体面对婚姻以及束缚,人和环境的状态。
执着于命题,失去的不仅是诗意,也失去了美感。
这电影...合着前106分钟都是铺垫 最后二十分钟才吸引我的注意力 家庭矛盾致使无辜的孩子受伤害这类电影太多了 这部我是欣赏无能
失望,萨金塞夫越来越执着用自然环境空镜头去隐喻了,内容又乏味到不行
不爱吗?眼泪是真的;爱吗?擦干眼泪该干嘛还是干嘛。世界的真相,都在闹离婚夫妇的互相刻毒指责之间。
大家都在谈论这部电影的隐喻太明显和初级,我却想说导演对阿廖沙所投注的共情,显露在电影的编排中。在观众注意力像离婚两人一样集中在各自的新恋情时,导演和编剧像班主任一样提醒我们,孩子呢?好久没见过他了。于是搜救开始了,我才明白无爱说的是阿廖沙短暂悲伤的一生。在电影最后,施工队正在拆除他房间的装饰,镜头摇向他书桌前雪白的窗景,楼下可能是个小公园吧,好多孩子在雪地里奔跑。充斥了整部影片的父母关于自身的叙述于是勾勒出了阿廖沙的一生,无爱又短暂。他早早地就离开了这个无爱又看似可能幸福的世界,一种写意的悲伤翻腾在雪里。他留在这个世界的印记,只剩下高挂在树枝上的一根彩带。
没看出来啥
臭長又過時。若不是在男孩身上看見我的童年影子......
煎熬的127分钟,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一个不怎么高明的关于失而不复得的故事;性爱场面和结尾的开放式设计基本没有任何意义,想拿奖想疯了吧……
冷冰冰,静悄悄...#挂在树上随风的丝带和《American Beauty》结尾的塑料袋#
冷
好像看了个脏话消音、床戏偏暗的版本。。
在事件中重新审视自己
胸口的痣、阴处的毛、一个寡言的孩子,都是多余的。梦中掉落的牙、有死角的监控、无人呼应的呐喊,都是无用的。婴儿在推车里嚎啕,体会到了欺骗;父亲在视频前沉默,感受到了忽视。不是所有爱都能被抱起,不是所有思念都有回音。彼时交颈缠绵,此时呼噜震天,屋外漫天风雪,只有寻人启事在控诉与祭奠。
明明是家庭矛盾冲突,偏要拍出无聊透顶的文艺范,因为这样才能冲奖啊……一星给男孩的无声大哭!
果然是Loveless,没有爱,只有逃避,没有希望,只好苟活。
父母双双出轨孩子成了累赘,两人在和新欢正激情相处的时候都试图抹杀并且不承认曾经的“爱情”,这对冷血狗男女看得我一度血压飙升,无辜的孩子太可怜生生变成牺牲品。老生常谈的话题,再讽刺下政府,一个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但就是有些道理的片子就成了。镜头还可以节奏很糟糕,两个小时实在没什么看头。
想做但是沒做起來的一個片子
真的是每一个人都没有爱,冰冷得很彻底。中途一度觉得故事会有八百种走向,结果结局却选择了“哪都没去”,心情也是有点灰霾。
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得感谢字幕没翻译结尾新闻上播的乌克兰问题,尽管最后一幕女主穿着俄罗斯国家队似的运动服上跑步机执意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