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小朋友看了Peter Rabbit电影。
看过之后,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Beatrix Potter的童书经典,竟然被编导改编成为一部三观颠倒,充满了白左愚昧思想和恶毒偏见的片子。
曾经的儿童经典,沦落为某种政治诉求所利用。
小朋友们心智未开,从小接受这种洗脑灌输,何其无辜!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教科书。
我们只需要揭开它的画皮,分析它的内在,就会明白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病症。
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些曾经让我们顶礼膜拜的美国常青藤名校,现在正批量化生产观点偏激推崇暴力的红卫兵小将。
为什么美国千禧世代的年轻人,大多数更愿意生活在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制度下。
因为小朋友们从小就被Peter Rabbit这样的电影和读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潜移默化地灌输着毒草和垃圾兔子们所代表的价值观故事的主角是兔子们。
Peter和它的兄弟姐妹住在一棵大树根部的地洞里。
从洞口望出去,满眼是青绿的草地,远处就是Mr. McGregor的花园。
那里花木繁茂,果蔬盈枝,是兔子眼中的极乐园,但被一道高墙所阻隔。
高墙这边,兔子们不事生产,不知稼穡,整日里游手好闲,以偷窃花园里的果蔬为生。
电影中兔子Peter这个角色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它毛茸茸的憨态可掬,更因为在那人畜无害的外表的掩盖之下,它实际上拥有革命者的深刻思想和远大目标,远超其兄弟姐妹。
它是真正的领导者,高瞻远瞩,胆大妄为。
小偷小摸,在Mr. McGregor的耙下死命偷出几个黄瓜和草莓并不是他的终极理想。
他一开始就明确地将霸占整个花园定为兔子们的革命目标。
“这是我们的花园!
”这句惊心动魄的话在电影中由它之口喊出,被兔子们反复提及。
兔子们有自己的逻辑——它们并不需要付出,辛苦耕耘是Mr. McGregor的事情。
它们只需怀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鲜美果蔬的渴求是兔子们的动物本能,而在电影编导眼中这种本能是应该被敬畏和尊重的),就可以宣称别人的花园为己有!
电影中并不批判而且默认兔子们的这种诉求。
一部欧美儿童电影的主角,表现出对私有产权的极端漠视,这的确令人吃惊。
在兔子逻辑下,任何阻碍兔子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无论是无害的自保行为如锁上园门,还是有害的攻击行为如挥舞钉耙,都是非人(兔)道反人(兔)类的罪行,在电影中被谴责和批判。
除了对私有产权的蔑视,片中所有主要角色都无视契约精神。
爆炸之后,男女主角短暂分手,男主回到伦敦,Mr. McGregor的房子则被一对夫妇买下。
他们兴冲冲地来看自己的新房,手里握着签好字的合同。
但这纸合同在男女主角和兔子们的眼中,形同废纸。
为了一个高尚的理由(男女主角刚刚在几分钟前和好了。
房子不用卖了。
如果没有了房子,他们要到什么地方住呢?
),他们要毁约。
于是在男女主角的默许下,兔子们串联了各种野物,用电击恐吓等方式,将买房夫妇驱赶走,成功地撕毁了购房合同。
片中没有任何人有契约精神。
兔子们反复践行的,是只要目的高尚,施展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无可厚非。
于是电影编导以赞赏的角度,刻画了兔子们捉弄恐吓买房夫妇的各种行为。
并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荣。
片中对Mr. McGregor死因的处理,更彰显了兔子们的另一大特性:他们从不负任何责任。
明明是Peter偷窃在先导致Mr. McGregor的追逐,然后导致Mr. McGregor心脏病发作猝死。
在片中编导却刻意用好多镜头渲染Mr. McGregor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将其死因完全归因于自身,为Peter脱罪。
而本应承担部分(甚至大部分)责任的Peter,则更是理直气壮地说此事和我无关,自始至终没有丝毫愧疚之情。
对小朋友们来说,作为主角的兔子Peter是一个恶劣的role model。
从它身上学不到任何优秀的品质。
它所代表的是某个族群或者阶层的劣根性,不尊重私有产权,没有契约精神,不负责任,仅事破坏。
但因为兔子有着迷惑人心的可爱外表,披上一层兔皮后,种种恶劣行为被电影处心积虑地赋予了合法性和合理性,这实际上更增加了这部电影对小朋友的潜在的恶劣影响。
恶莫大焉。
被刻意丑化的有产者和劳动阶层作为片中的反派角色,Mr. McGregor的家中整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他被Peter害死之后,动物们突入他的房子所见)。
他拥有明确的私有财产观念(筑墙锁门),勤劳耕耘在自己的花园,用汗水浇灌出满园果蔬。
坚守自己的领地,不惜采用一切手段驱逐入侵者,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电影中,他被刻画成对弱小动物赶尽杀绝的恶魔,在除草的时候都不忘咬牙切齿。
电影用了很多镜头夸张地渲染他糟糕的饮食习惯和饕餮丑相,一如美国两岸的优雅城市高知们蔑视和嘲笑美国中西部腹地的红脖们粗劣的饮食习惯。
他的侄儿Thomas在伦敦的百货公司打工。
对工作尽心尽责,事必躬亲,务求完美。
反而被刻画成为了一个刻板无趣的工作狂、小丑和神经病,最后终于在升迁未得的打击下发疯失控,失去了工作。
Mr. McGregor和其侄儿是乡下有产者和城市劳动阶层的代表。
他们的特点:有产,有明确的私有财产观念,负责任,辛勤劳动,自我奋斗。
这些在以往是促成资本主义社会奋进发展的清教徒的优点,而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左倾的政治正确环境下,都是中产阶级的原罪。
这些特性和兔子们所代表的阶层是严重对立的,所以电影尽一切机会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丑化和刻意的批判。
在编导的眼中,这种自我奋斗不仅是可笑的,而且是对社会有害的,因此和很多其他类似影片一样,男主必须在工作中承受不了重压而发疯失控!
在影片最后,编导给Thomas为代表的劳动阶层指出了一条明路:必须无条件地拥抱兔子阶层,打开园门,开放自己的花园。
还要在屋内正堂挂上兔爸兔妈的肖像,以宣告主权共有。
时刻缅怀,时刻忏悔,在思想上服从,身体上顺从。
继续辛勤耕种,获得果蔬来喂养兔子阶层,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人(获得女主的原谅和接纳),和平共处,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对人类来说,这是一条不归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但是被电影编导们描绘得充满浪漫和温情(想象一下兔子和人类额头相触相互原谅的温馨场景吧)。
慷他人之慨的圣母女主这种影片必然不能缺少一位傻白甜的女主,以圣母之心拯救男主。
她美貌而优雅,富有爱心,品味高尚。
浑身充溢了白左所有引以为傲的道德优越感和正能量。
虽然画卖不出去一幅,也并不见她在做什么其他营生,但这些并不妨碍她拥有一座美丽的乡间别墅和明媚的太阳房画室。
她不像Mr. McGregor那么低级和庸俗,将花园种满果蔬。
她画室里面只有鲜花、阳光与爱。
她的花园没被兔子蹂躏。
兔子们反而和她相处融洽。
于是她经常来串门,高高在上地教育 她的邻居Mr. McGregor和他侄子,要他们敞开心胸和门户,欢迎兔子们。
她完全无视别人生命财产所遭受的侵害。
不就是踏坏一些花花草草,丢失一些果蔬吗?
和大爱相比,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不要关闭园门,锁门就是原罪!
但当兔子们真正侵害到她的切身利益的时候,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当她误会了Peter,认为是它毁坏了自己心爱的画作的时候,她马上放下了那副高高在上的包容态度,向兔子喊出了“滚出去!
”将它驱逐出了自己的太阳房画室,并狠狠地关上了门。
在那一刻,她的伪善暴露无遗。
平素教育别人将门敞开的她,现在自己将门关上了!
而正是因为她对兔子们长期的姑息纵容和支持,使得兔子们和Mr. McGregor一家的争斗愈来愈激烈,最终以惨重的大爆炸收场。
花园涂炭,树洞崩坏,大树倾覆,砸坏了她的画室。
所有人都面临了惨重的损失。
她则事了拂衣去,既不反思自己在这场浩劫中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参与重建家园,而是叫了一辆出租车想一走了之。
更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在她对兔子们呵护有加的时候,她和兔子也并不是平等的。
兔子们对于Mr. McGregor,是有害的野物。
对于她,则是无害的宠物。
她是以主子的身份,高高在上俯视作为宠物的兔子们的。
正因为如此,在宠物胆敢冒犯主人的时候,她的反应才那么暴烈——你们只不过是我的宠物,只应该去Mr. McGregor的花园劫掠,居然敢来和我捣乱!!!
中国古人早就充满智慧地指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当今的美国,多少道貌岸然的政客慷他人之慨以彰显大爱,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凸显自己的包容。
当别人的花园被践踏,由此而抗议发声之时,此等人往往马上跳出来义正言辞地谴责道“你怎么不宽容!!!
”这些人就是恶势力的帮凶和助手。
他们把持了政坛和主流媒体,造成万马齐喑之势,逼迫沉默的大多数走上奴役与屈服之路。
救救孩子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他从中国旧书中“仁义道德”的字缝里面看见写满了“吃人”二字。
疾呼要“救救孩子!
”。
没有想到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在号称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美国,面对Peter Rabbit这样一部儿童电影,以及无数的类似电影和读物,我们重新又深深地感到那种无助和绝望。
我们在这些作品的“tolerance”“diversity”等字缝里面又看见了什么呢?
救救孩子!
老麦格雷戈因为兔子弄乱了菜园而大发雷霆,贝伊小姐告诉他没什么,认为是他太暴躁小麦格雷戈被兔子恶搞到要疯,贝伊小姐认为这不可能,他们只是一群无害的兔子但当贝伊小姐看到彼得弄脏了她的画(虽然其实并不是),她却很生气并把彼得赶走了原来不是针扎不疼,而是没扎到自己身上啊贝伊小姐认为是小麦格雷戈用炸药时很生气并拒绝了他的道歉但当她知道其实是彼得干的时立刻接受了道歉并没有对之前冤枉小麦格雷戈作出任何反应都这样了还能在一起想必是真爱吧这部片子是想告诉我们无论你作了多大的死把别人伤害得有多深只要你最后(并不)诚心诚意的道个歉别人就会原谅你并继续愉快的生活在一起?
我衷心希望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有足够辨识能力来判断对错同时希望亲戚家的熊孩子不要看到这部电影
《比得兔》是彻头彻尾的成人向动画片,只不过是真人动画。
电影的分级都是PG级,意思是: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儿童产生不适感,或者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
比得兔一家原本生活在田园,后来老麦格雷戈先生入侵了田园,修起了栅栏,将比得兔一家赶出了田园。
友好对待比得兔一家的,只有邻家姑娘贝伊。
面对亲人的死亡、家园的失去,比得兔对老麦格雷戈先生、他的侄儿托马斯发起了进攻,企图夺回家园。
电影充满隐喻,比得兔代表的是熊孩子,贝伊代表的是维护熊孩子的家长。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实际上贝伊和比得兔并非母子关系。
比得兔多次去菜园偷菜,还和小动物们把托马斯家搞得乱七八糟,贝伊没有阻止比得兔,反而叫托马斯不要关菜园的门。
当比得兔毁了贝伊的画,贝伊却生气地赶走了比得兔,虽然这是托马斯嫁祸给比得兔的。
相当于熊孩子搞了破坏,家长不批评熊孩子,反而让受害者让着熊孩子。
而熊孩子终于伤害到自己的时候,家长就要惩罚他了。
受到伤害的不是自己,就无动于衷;当自己受到伤害,就要让对方付出代价,这未免太双标了。
正是因为有这种家长,才会培养出这样的熊孩子;反过来仍然成立,有怎样的熊孩子,就有怎样的家长。
熊孩子之所以捣蛋,是因为不知道捣蛋有什么害处。
这可能是因为家长没有告诉孩子,捣蛋的害处,也可能是孩子捣蛋后,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惩罚,让他长记性,让他以后不再捣蛋。
很多家长认为,动画片是幼稚的、低龄的,还要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不能有血腥暴力,不能有邪不胜正。
于是,现在的孩子只好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
其实,像《火影忍者》《海贼王》《柯南》这种,家长认为不适合给小孩子看的,恰恰才是真正优秀的动画片。
当然,只让孩子看也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没有明辨善恶是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怎么教。
《黑镜》第4季第2集中,妈妈运用了“方舟天使”程序,可以选择性屏蔽孩子的感官。
妈妈不教育女儿什么是暴力、性爱、赌博、毒品,反而武断地封闭女儿的感官,让她完全不知道这些东西。
甚至,女儿连血液都不懂。
于是,为了知道什么是血液,女儿选择了自残……孩子不可能在18岁的时候,突然就懂得什么是暴力、性爱、赌博、毒品等等,越不给孩子看,他们越好奇。
那些所谓的“少儿不宜”的东西,还是应该教育多于禁止,至少让孩子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至少有辨别的能力。
家长要做的不应该是完全禁止孩子了解,而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所以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一部动画片适不适合孩子看,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恰当地指导、教育孩子。
《比得兔》中,比得兔非常腹黑,会用捕兽夹、钉耙对付托马斯,用水果打托马斯的下体,使用炸药后栽赃嫁祸给托马斯,电击托马斯……堪称兔子界的杨永信。
电影的剧情和笑点也比较成人向,只有大人能看懂。
老麦格雷戈吃了比得兔的爸爸、托马斯试图电死小动物、炸死比得兔一家,这些桥段都意味着这部动画片可爱的外壳下包裹着黑暗的内核。
当然,无论是黑暗也好,成人向也好,这都只是电影的风格。
如果非要说评价这种风格的好坏,我更倾向于“好”。
孩子天天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就会误以为世界永远是美好的,坏人(灰太狼)都是弱智,一点都不可怕。
而《比得兔》中,比得兔拿着弹遥控器,不小心碰到按钮,结果炸断了树木,不仅毁了自己的家庭,还破坏了贝伊的画作,说明捣蛋的危害是很大的,危险的东西就不应该去碰它,一不小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熊孩子在名胜古迹乱写乱画,在别人的钢琴上倒饮料,刮花别人的汽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太溺爱。
贝伊误以为比得兔毁了她的画,赶走了比得兔;贝伊误以为是托马斯炸了大树,于是和托马斯绝交。
这些就是犯错的代价。
如果贝伊能够一视同仁,从一开始就对比得兔这么苛刻,就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坏。
遗憾的是,她具有双重标准,当他人的利益受到破坏,她无动于衷;只有自己的利益遭到触犯,才有所作为。
我们身边有多少像比得兔那样的熊孩子,调皮捣蛋还觉得自己是对的;又有多少像贝伊那样的家长,孩子调皮捣蛋,还觉得是受害者的错:你是个大人,可他只是个孩子啊,你应该让着他。
所以我十分理解托马斯的心情:对啊,他只是个孩子,我不应该骂它,我应该用炸药炸死它全家!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别人抢占你的家园,杀害你的亲人,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你也可以报警。
但比得兔被抢占家园,被杀害亲人,没有投诉渠道,也没有报案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他无法和老麦格雷戈、托马斯讲道理,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如果不通过暴力途径抢回菜园,就只能吃哑巴亏。
于是,这就指向了另一个主题:报复与和解。
在比得兔看来,这块田园本就是它一家的,麦格雷戈一家才是入侵者。
但站在麦格雷戈一家的角度来看,我辛辛苦苦种的菜,你凭什么要偷?
正因为比得兔认为自己是对的,它才会变本加厉,用更暴力的手段对方托马斯。
渐渐地,它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目的已经不再是夺回家园,而是夺回贝伊。
托马斯也变得更加愤怒,最初只是把兔子关在外面,后来却决定要炸死它们,这很大程度上是比得兔逼他的。
比得兔争夺家园、托马斯防守反击,通通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让事情变得更坏。
比得兔和托马斯的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导致比得兔、托马斯、贝伊三方分崩离析。
最后比得兔向贝伊道歉,托马斯也向贝伊道歉,他们才握手言和。
这一切始于仇恨和愤怒,又以宽容和大爱结束。
冤冤相报何时了,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他们从一开始就该和睦相处。
如果比得兔肯忍受委屈,就不会让事态升级,不会让兄弟出现生命危险,不会让一家人产生矛盾。
如果托马斯关爱小动物,就不会出现这场人兔大战。
放下仇恨,比展开报复更加困难,但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坏。
狭隘、愤怒、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和解、退让、大爱才可以解决问题。
正如比得兔的父母说的:分享爱,不会失去爱。
这和《三块广告牌》的剧情类似,主角们互相伤害导致两败俱伤,最后选择了和解。
我想起了《完美陌生人》的台词:不要因为好强而把争论升级成争吵。
我不认为让步的一方是软弱的,事实上让步才是明智之举。
我见过的所有能长久的夫妻(或朋友、同学、亲人)都是,一方会试图退后一小步,但那是前进的一大步。
故事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快乐与疑惑,让孩子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总体来说是部既夸张又搞笑的动画片!
电影看完 可能有人不喜欢兔子了 特别是有强迫症有洁癖的人 不能忍受菜园和房子被弄得乱糟糟的 对于能拿吸管吸厕所水喝的男主 忍受不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把电影里的兔子当动物看 应该当“人”看 只不过形态上有差异 跟男主争风吃醋 还比男主的智商高 毕竟兔子成功赶走了男主最右又把男主劝说回来和女主在一起 happy ending
这片子价值观有很大问题。
可能有更深层次的,但是抱歉我没看到。
“害虫”,这个形容这几只萌兔更贴切点吧。
看到有些人说彼得兔的报复是因为园子主人吃了他父母,有句话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好像也是他们去偷东西才被抓的吧!
只因此就把彼得图的报复破坏甚至园子主人的死说得这么理所当然?
各种暴力,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窃取别人的果实,在房子主人去逝后把别人家弄得鸡犬不宁,把这个说成是一种叛逆?
好吧可能萌就能遮盖陋行!
虽然有那么点意思,但是真的不适合带小孩一起看。
看得很尴尬也很纠结。
这只是一个女人的政治正确和流氓兔为父母报仇却呕心沥血当红娘的故事。
是熊孩子和道德标兵的珠联璧合。
女主也并不是动物保护人士。
当兔子们偷窃老人菜园的时候贝伊认为这片土地本来是属于动物们的,这没什么不对,可是任何人的劳动成果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毫无理由的偏袒,正是女主的这种鼓励和骄纵引发了后来熊兔子们的两次谋杀行动(黑莓、电击)。
麦格雷戈叔侄一死一昏迷之后兔子们欢呼雀跃,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一身冷汗。
大人可以分辨是非善恶,可是熊孩子不能啊!!
或许是我本能的将兔子代入为小孩形象,即使考虑到兔子和老麦格雷戈的死仇关系,仍然很不舒服。
那么女主她究竟爱兔子吗?
看起来是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女主在画作上的低靡使她想要找一个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寄托罢了,这一点在她的画作内容和后来兔子与麦格雷戈弄坏她的画时瞬间暴怒就可以看出来。
兔子只是她的画作模板,所以她的行为倾向于兔子们,当这种倾向和她的需求冲突时,选择就很明显了。
要求老麦格雷戈让兔子吃蔬菜,妹子你慷他人之慨倒是很不客气;即使明知道菜园和房子所有权是谁,仍然要求小麦格雷戈开放菜园给兔子们,而无视对菜园的破坏。
崽卖爷田心不疼,你们会允许孩子对食物吃一口吐一口吗?
数次要求小麦格雷戈无条件喜欢兔子的命令式,只能更明显的表达她并不是真的喜欢兔子。
友谊是一种需要,女主只是画作的需要而已。
剧情的反转在于兔子炸毁了自己的家。
在童话故事里,即使熊孩子的醒悟也并不需要承担什么严重后果,然而现实中任何熊孩子类似行为都是灾难性后果。
有谁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以这种方式学到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① 看预告是人兔大战,其实算得上坏人的也就开头的老头和临结尾的夫妇,而且都是迅速搞定。
至于男主和比得兔的交锋,到头来推动了他们各自成长,这也很贴合童书原著的主旨:通过一些有惊无险的风波,强调各种高尚品质和爱的价值,妥妥的合家欢,哪怕挤到春节档都应景。
② 同样是英伦萌物,如果说《帕丁顿熊》是悄然不动声色的憨豆模式,那么《彼得兔》就更多师承自狂吼乱跳的巨蟒团。
从童书走向大银幕,它们都经历了一番拟人化,也分别继承了两种英式喜剧的宗师级衣钵。
如果你喜欢熊,一定会喜欢兔。
③ 追逐打闹的桥段琳琅满目,献上全年龄段爆笑娱乐。
虽然是童心之作,仍然满含恶趣味,摔打触电都痛感十足,让人过一把恶作剧瘾。
看过了《超级无敌掌门狗》和《小羊肖恩》,应该对这种英国口感的农场大作战非常熟悉,汇集了异想天开、土制装备、机关陷阱、机缘巧合,人兔斗法风生水起,精彩极了。
④ 各色动物配角,匹配的是英式喜剧中从不缺席的乡村怪咖,从大公鸡小刺猬到大肥猪,都是个性鲜明,金句迭出,出场不多但抢戏很疯。
几只配角兔也各有各的戏精时刻,毕竟是在表演名家辈出的英国长大的呀。
⑤ 英国人拐弯抹角的文字游戏玩得挺溜,打破银幕的自嘲也很好玩:比如兔子为啥穿衣服,比如以为女主会突然进来,以及“通常的童话故事”会如何如何之类,都是拿自己和影视同行开玩笑,用反套路来调戏观众。
⑥ 多姆纳尔·格里森演这种带点微受气质的大情种,真是驾轻就熟,差点下跪求婚那一个举动,就把他的性格的多层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强迫症的设定也让我好感加成,怕电用袖子去碰,简直是北京冬天被电到怀疑人生的我的日常,另外真羡慕他那副衣架子身材啊。
感谢《比得兔》给我和孩子的意外惊喜,全程笑声不断!仿真效果很出色,每一只动物都栩栩如生,每一只兔子都无比萌萌哒,相信女生看完都想养一只兔兔了!故事虽温馨搞笑又正能量,虽然是2D,画面效果却毫不含糊。
故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兔子们才觉得越是想霸占爱,爱反而会越来越远离它们。
So,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你对这个世界如何,这个世界就如何回馈你。
爱是越分享越拥有,分享一份爱,并不是让你失去这份爱,爱是无限的。
爱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是你霸占它,私有化它,就会让它越来越充盈。
如果你愿意把爱分享出去,那它是会越来越充盈丰满的。
因为,爱是无限滴!
一开始啊,这群活跃的小兔子们毛绒绒在田园里嬉戏让人觉得一派欢乐的氛围,结果凶巴巴老爷爷一出现,就感觉这爷爷也太凶悍了吧,既然在农场郊区这样的地方住,就应该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嘛,可是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群淘气包实在是有点不像话,处处和不喜欢它们的叔侄二人作对,恶作剧居然要残忍到杀人未遂。
虽然电影院里小朋友们看的时候笑的好开心,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价值观被小孩子看了,会有副作用。
它们觉得田园是它们的,就要占领地盘,它们觉得善良的女主是爱它们的,就不许她爱上拙劣的男主。
反反复复不停的捣乱,小动物们和男主之间的互相伤害升级导致两败俱伤后,女主和男主误会加深,男主又回到套路深的大城市。
这时候,这群兔子们才觉得越是想霸占爱,爱就会越来越远离它们。
So,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努力挽回自己的过失,和男主握手言和,然后它们将拥有的不仅仅是女主的爱,这投资有得赚啊!
这下总算扳回一城,不会误导小朋友们了,但也不知道他们不靠家长解释,能不能明白:「你对这个世界如何,这个世界就如何回馈你」这个道理呢。
爱是越分享越有,现实中不也是在互相认识和了解彼此前,往往会针锋相对,彼此看不对眼的事情也有很多。
不管是兔子还是人,都小心翼翼的,为了保护自己而戒备着。
兔子们之间要道歉就会用头对着对方的头,这个方法还挺好的,我想试试。
哈
分享一份爱,并不是让你失去这份爱,爱是无限的。
P.s.同样是英国制造萌物,《彼得兔》总的来说不如《帕丁顿熊2》来的正能量和有爱。
善良的帕丁顿熊真的适合合家欢一起看,但这群淘气的兔子,就怕淘气孩子有样学样吖!
观影需谨慎,嗯
想去吸兔兔和多闹。想看妹子兔兔们一起演真人。
仅从趣味性来说,第一部比第二部还要强上不少,彼得兔与托马斯之间的斗智斗勇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猫和老鼠“的乐趣,另外几只小兔子也各有各的可爱之处。此外,有很多批评说价值观不正确,彼得兔与女主就像熊孩子与家长,兔兔们各种捉弄托马斯的方式在现实中完全能让人致死,不过我想到小时候的”猫和老鼠“何尝不也是如此呢,更重要的还是家长去正确引导吧。
如果是原著粉,那么估计我只给0分了。怎么看,都是难民隐喻片啊!
…………什么傻X电影。(又坚持了五分钟,这个片子的笑点当观众是白痴吗)
没有帕丁顿熊傻得那么尴尬。公鸡太搞笑了。
唉 前半段挺好笑的 但是太不适合小朋友看了 妥妥得变熊
基本合格,但尺度没拿捏好,没大没小的。
还搞笑的
女主真够烦人的 这里的兔子是坏兔子 但是好可爱啊~~~
最多3.5。全程烦死主角兔子们了,兔兔这么讨厌,破坏菜园,伤害人类,这是在教小孩子成为熊孩子啊!兔兔就应该被做成食物!要是没有最后一段主动道歉和大和解,彼得兔能成为史上最让人讨厌的主角。都是英国来的,就不知道学着点帕丁顿熊的优雅绅士吗?
故事很治愈的w 小兔几真的超可爱。多闹他说他最爱的是帮助别人,很甜的,虽然他的强迫症蛮严重的。爱是无限的,分享并不会减少拥有的爱,或许还会收获更多。穿插的水彩风太棒了呢!小兔几真的太甜了,外面又是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的,就突然也想谈恋爱[不?你等等!]
这一波ip真的有点低龄了…
片里的兔子颠覆了我对兔子的看法,很凶残一点都不萌,emmmm……
有几个笑点还是很有趣的,兔子的设定也比较独特,属于叛逆系,并不是乖乖仔,而是有点坏坏的。
画面绝对不差,英伦田园美景和兔兔超精细的建模相得益彰。近年来流行的老剧新编,在原著基础上融入作者故事,但剧情差点意思,兔子和野男人争风吃醋给人观感还是太奇怪了。剧本写的很匠气,大部分笑点都是看人跌倒发笑那种闹剧式的,几乎是为逗笑而强行戏剧冲突。两个主角都一脸苦相。meta元素有趣
比尔误入双胞胎的笑话商店,熏疼……感觉是在游(蛤)乐(蟆)场(坑)看的,放养熊孩子的女主化身为观众席里比孩子嗓门儿还大的讲解员妈妈们……靠着(面相越来越像他爹的)多闹撑完全场……
每个片段单独拎出来都是很不错的短片——兼具萌点和笑点,可组合在一起就没那么协调了,小节奏无法融入进大节奏,戏剧冲突也是为了喜剧效果而设置的,真人动画亦没有脱离传统动画的模式。P.S.对于一群从小就没有父母的小兔子而言,电影设定的熊孩子形象其实是非常妥帖的。
罗恩他哥帅出天际
多闹老师心里苦。美国小哥看完之后跟我絮叨:你听见里面怎么发音tomato的吗?!特嘛头?!特码头!!英国人不行。哈哈哈哈。兔子虽可爱,不如小哥可爱。
头一次见到如此讨厌的主角没错我就是说比得兔。身为主角怎么会有如此行为毁三观的兔子,捣蛋坏事儿惹人烦最后就是轻飘飘一句人家只是一只需要爱的单纯小野兔啊,强行Happy Ending,无趣得很。多打一星给音乐和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