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某个深夜,怀抱收音机,一个人的房间,收音机传出关于寂寞的讨论的声音,发了一条短信,得到了回复,收音机说你这充其量为孤独,不算寂寞。
中国的语言总爱咬文嚼字。
高中的某次班级聚会,欢声笑语,同桌突然落寞而失神的眼睛,问他,说,想起了也许还在灯下忙碌的双亲,周边的喧闹,让他无比自责,在欢乐的人群中,他显得如此的寂聊。
这部关于41天海上漂流的电影(中文名翻译的总是如此文不达意),41天的漂流,一个人一艘船,随波飘荡,毫无未来与希望的孤寂,但心中那一次的幸福的求婚和5个月的回忆,共同的默契(她说我最想去日本,他说me too),她的身边多了一个人的陪伴。
夜,深夜,隔墙有她,抱一抱的温暖,却终是抵不过长夜的苦涩,这是寂寞吗?
电影《惊涛飓浪》讲述了一对热爱航海的恋人,在太平洋海域遭遇四级飓风“雷蒙德”,并艰难自救的故事。
电影刻画出了最真实的灾难画面,在超过每小时140英里的风速下,海面掀起高达40英尺的海浪,他们乘坐的帆艇在海上毫无方向的漂流,随时都有被海浪吞没的风险。
飓风过后,在帆艇内部一片狼藉、航海设施被毁的情况下启了漫长的海上漂流。
1,女主用望远镜找男主的时候,隐忍想哭的样子,那是种恐惧和无助的感觉。
2, 镜头揭示男主的存在都是幻想,女主说I’m gonna let you go. I have to do this on my own now. 那种毅然决然的决定,了解支撑自己的人已经不在, 选择要继续勇敢的走下去。
戳中泪点,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孤军奋战,也要勇敢的面对。
3,女主回到男主的船上, 往事历历在目,却已天人相隔,物是人非, 那是刻苦铭心的痛吧。
即便未曾经历,亦能感同身受。
电影看起来很容易让人想起泰坦尼克,与其说是“惊涛飓浪”,倒不如说是荒海求生。
女主一直在尽力挽救及照顾的男朋友,原来是她的幻觉,这一点会让人有点意想不到。
电影在过去与现在之间不断切换,虽说也是常用的流行拍摄手法,但却由于不连贯会令紧张气氛即时缓和,对于“惊涛浪”的效果多少有点折扣。
演员方面,男主角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加勒比海盗4》及《饥饿游戏2》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半是躺着来演的,可以看出他深厚的表演功力。
在《#海王#》超强霸榜的同时,还有一部不是很起眼的片子,《惊涛飓浪》,可以说真是有点生不逢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对手是《海王》和《狗十三》,我们说好导演不少,但没拍过烂片的资深导演就很少了(张艺谋陈凯歌都轮不上),而恰恰温子仁和曹保平都没拍过烂片的,属于历史罕见。
这罕见时刻让《惊涛飓浪》赶上了。
更不巧的是,和《海王》都属于海洋题材,那边海王召唤帝王蟹召唤八尾可以肆无忌惮,这边一个浪头就让男主丧失能力,那边海后身着皮衣皮裤性感无比,这边女主在灾难面前形象尽失,好几次都是真空上镜,所以我看完《海王》再看本片,多少有点做完跳跃运动后做整理运动的感觉。
要说的是,本片不是烂片,本片取材自轰动全美的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1983年,塔米与理查德相遇并坠入爱河,两个热爱航海的年轻人订婚后却因为一次横渡太平洋改变了命运,为了还原真实现场,导演还到当年海难的真实发生地大溪地取景,还是挺上心的。
但也难称得上好片,同样是头部以下不能动弹,看看人家任素汐;同样是绝境某生存,看看人家阿汤叔;同样是一场漂流,看看人家少年派。
爱情与灾难,叙述与闪回,双线的手法较为朴实,最后要升华,其手法又太雷同于《鲨海》等电影,片名叫惊涛飓浪,情感体验上还是风平浪静了点。
生死边缘的艰难自救,催泪感人的爱情故事,令人恐惧难忘的海难场景。
这些,都改编自真实事件。
"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惊涛飓浪》本身就有着震撼的力量。
电影根据1983年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改编,讲述了业余帆船手塔米·奥尔德姆和未婚夫理查德·夏普驾驶帆艇横渡太平洋时,遭遇了四级飓风“雷蒙德”的故事。
这个事件是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其影响力居于全球海难生还事件第一位。
绝望与希望并存,脆弱与强大集一身茫茫大海,一艘早已被飓浪打烂的帆船,失去行动能力的未婚夫,食物和水源稀缺,这可能是大多数女孩都难以想象的绝境。
不同于以往的灾难题材电影,《惊涛飓浪》还对浪漫的爱情和相守相助做了演绎,在灾难面前,真挚的感情更显得弥足珍贵,整个戏剧冲突自然发展。
求生之路的背后,是两个人对彼此坚定不移的爱和超强的意志力。
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进水后一片狼藉的船舱,塔米从不知所措到失声恸哭,镜头推远,是广阔的大海,飓风刚刚离去,海面还残留着平静空旷的绝望。
之后的整部影片都在痛苦的自救与回忆的甜蜜中穿插进行,两种感情都以最饱满的姿态向观众席蔓延,观众在两种情绪里游走,如同傍晚的海水,美丽与苦涩并行前进。
塔米要在恸哭之后完成一场“绝无仅有”的求生之路,她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女超人,求生之路也是她绝望与希望的并存之旅。
我们看到的是素食主义者塔米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鱼叉潜水捕鱼,为了找到一瓶酒而激动不已,不擅长数字的她纪录经纬度游刃有余;我们也看到她歇斯底里的愤怒和望着海面时的迷茫。
与之相对,电影在特效方面则显得非常克制,一切的惊险都在既满足叙事又符合实际之间,以事实为最大原则。
这就不同于一些将灾难片视为爆米花大片的夸张制作,也没有为了银幕效果来引导观众。
不煽情不炫技, 但观众却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相距甚远的灾难电影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
你可能会看到职场女性加班后手里拎着的高跟鞋与踩在昏黄路灯下的赤脚,你可能会看到下班后火急火燎跑去学校接孩子的职场妈妈,你可能会看到因为失恋哭了一晚上的她洗把脸赶去公司做提案.....生活中的“灾难”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猝不及防又可怕万分的,但是哭过,怕过,也要咬牙坚持挺过去。
她们和塔米一样,都不是女超人,都有迷茫脆弱的时刻,但她们最后都超越了生活,超越了“灾难”。
这一路,除了她们强大的意志力,还要靠着强大的“爱”支撑。
真实的美与真实的疼值得一提的是,《惊涛飓浪》的拍摄地正是这起真实海难的起点——大溪地。
这个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仙岛,许多游客心目中的旅行圣地,也是事件的发生地。
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做到最原始的冲击力,电影采取了实景拍摄的手法,一边是碧海蓝天绝美的风景,一边却是最残酷的生存威胁。
电影上映之后就得到了高度的赞赏,被称为是一部高品质且极具票房潜力的作品。
《The Playlist 》网站的金柏·迈尔斯称:“影片在浪漫的梦境和痛苦的噩梦之间、在幸福和绝望之间转换,影片摄影捕捉到了大溪地的美景以及塔米、理查德单纯的幸福。
”
影片的主创团队也非常强大, 导演巴塔萨·柯马库曾执导过讲述冰岛海难的《深渊》和讲述珠峰山难的《绝命海拔》,可以说是灾难片专家了。
女主角是曾获得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提名的谢琳·伍德蕾,在《大小谎言》中与妮可·基德曼共同演出过。
为了拍摄《惊涛飓浪》,她连续两周每天只摄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摄12-14小时,晒伤、脱水、疲惫,绝境生存的状态可以说非常到位了,让观众看到一个女孩子真实的迷茫与痛苦,看到一个脆弱又强大的灵魂。
影片的结尾,还出现了这个故事的原型塔米·奥尔德姆的真实影像,并且打出了“塔米在获救后至今没有停止航行”几个字。
这几个字,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灾难带来痛苦,也带来珍惜。
碧海蓝天给她带来过巨大的灾难,但也让她成为了真正的帆船手。
她没有憎恨灾难,也没有想过征服大海,在她身上,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一部画面很美的灾难爱情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
影片运用了双线蒙太奇的手法,将遇难前遇难时与遇难后分成两条线穿插叙述(有点类似于“记忆碎片”)。
女主Tami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她的原话是“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多么酷的一个女孩),直到遇到了在港口工作的男主Richard(me before you的男主,在本片再次饰演一个被人照顾的残疾人,尽管是被想象出来的...)两人很快的就相爱,求婚,并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soul mate。
在一次远航中,他们不幸遇到了飓风,在颠簸中,Richard坠海,飓风过后,Tami在浮木上找到Richard,却发现他肋骨断裂,下肢瘫痪,已失去了自理能力,在整个漂流过程中,Tami一直照料着Richard,而在Tami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Richard无悔的爱也再次给了Tami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当Tami再一次从昏睡中醒来的时候,一句“I might let you go”迎来了影片的大转折,原来,Richard早已在坠海时已经失踪,后来的全是Tami的幻想(类似于Life of Pie)最终,也是这些幻想支撑着Tami渡过41天的漂流并获救。
影片的最后提到了Tami的原型人物在获救之后一直没放弃过海上的航行(这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也是在兑现两人的约定) 总的来说,剧情和泰坦尼克号差不多,少了些轰动的场面,多了些感动人心的小细节。
双线的运用也挺简单,并没有到达记忆碎片的烧脑程度。
而且影片让我想起了“hurricane”这首歌,感觉拿来做BGM挺搭的。
最后,截取了一段最令人感动的对话“希望你没有认识我,那么你就不会遇到这种事了”“如果那样,我就没有了你的回忆,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真心没有印象了,其实是看过的,对于我这样的科幻灾难片迷,这部片子真的非常一般。
有空闲的可以看一看,不然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
没有正常的时间线,所以很难培养观众的情感,既没有宏大场面,也没有特别的煽情,不推荐。
怎么影评还有字数要求呀,不好看的片子不用写那么多吧。
总之还不如去看修女之类的恐怖片。
前几天去看了《惊涛飓浪》,票价很便宜,一方面因为电影院比较偏僻,另一方面可能这部电影确实不怎么热门。
提前看了豆瓣评分6.9分,勉强是可以看的分数,所以也没抱太大希望。
冲着对灾难片的热爱走进了电影院,结果却很惊喜,也引发了一些感悟。
剧情并不复杂,塔米和未婚夫理查德一起航海,途中却遇到了飓风。
理查德让塔米躲进船舱,他自己却拼尽力气想要守住船只。
结果惊涛飓浪过后,船舱里的塔米侥幸保住了命,理查德却在风暴中葬身海底。
随后塔米孤身一人在望不到头的海上漂流,一天又一天,靠着船舱里泡过水的所剩无几的罐头和挑捡出的食品维生。
这期间,种种艰险难以述说,她也曾几度陷入绝望想要放弃,可是她终究没有。
终于,在独自漂流了四十多天之后,获救。
电影采用双线剪辑的方法,两人的相识相爱的美好经历和风暴过后两人艰难求生的过程这两条线交替展现,悬疑设置得刚刚好。
两人?
是的,我一直以为是两人,直到最后解开谜底,“人长时间在海上漂流,会出现幻觉”。
原来,她一直照顾着的重伤的“理查德”,只是她的幻觉。
他需要她的照顾、她想和他一起活着,这种强烈的信念是一直支持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影片总体观感不错,海上的瑰丽壮美风光、风暴来袭时天翻地覆的感觉、塔米一个人在海上漂流时求生的艰难,都给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体验。
整部电影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女主角塔米在风暴后,一个人漂浮在茫茫大海,放眼望去仿佛宇宙尽头除了她再无他物,可是她从未想过放弃。
她重新拉起巨大的船帆、清理船舱的积水、排除船底的异物、寻找食物和水并有计划的使用、计算位置设置目标规划航道、时刻留意周围海面以备求助等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切该做的项目,她相信她会活下去的。
这种面对艰难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让我从心底生出无限佩服和赞赏,这样的女孩多美啊,这才是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
最主要的是,她有解决这种困境的技能,她知道怎么计算航道,知道怎么固定桅杆,还知道策划航行路线,这种生存技能才是让人细思极敬的。
我们的文化里,最容易被接受的女孩形象是弱不禁风的、柔若无骨、娇滴滴的,或者是单纯洁净、可爱无害的,比如病怏怏的西施、弱柳扶风的紫薇、娇憨的邻家妹妹等。
遇事会撒娇会示弱的女孩就是比自己独立完成所有事的女孩受欢迎。
一句“你帮帮我吧,嘻嘻”远比“谢谢,我自己可以”来得可爱动人。
我们从不鼓励女孩要摸爬滚打、衣服弄脏也不怕、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尝试,我们并不喜欢见到女孩完成艰苦的训练或探险之后脸上手上沾着泥巴的样子。
记得以前看过报道,国外的中学课程设置里就有扛木头、跑几十公里等体能训练项目。
女孩和男孩一样,一样扛着木头奔跑、一样独自在山林中受训,一样在溪边冲洗受伤的脚踝。
从不因是女孩就默认可以回避体力训练,而反观国内的观念,女孩拎着凉鞋、光脚站在小溪边嬉戏的场景才觉得是美好。
这种永远把女孩挡在风险之外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保护,是怜惜她的柔弱,或者说是根本不相信她可以做到。
可是生活啊,漫漫长途,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风暴雷电,谁知道庇护你的人能庇护你多久,如果你自己不练就抗击风雨的本事,那当到了那个不得已的时候,可能就只有束手就擒这一条路了。
现代生活中,多的是意想不到的事,如果把安全平稳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手中,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不平稳。
我宁愿摒弃安稳接受风雨洗礼,至少可以确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有还击的勇气和能力。
Picture In A FrameTom Waits - Mule VariationsSun come up it was blue and gold日出的颜色是蓝色和金色的Sun come up it was blue and gold日出的颜色是蓝色和金色的Sun come up it was blue and gold日出的颜色是蓝色和金色的Ever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自从我把你的照片In a frame.放进相框里面 I come calling in my Sunday best我最好在周日拜访I come calling in my Sunday best我最好在周日拜访I come calling in my Sunday best我最好在周日拜访Every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自从我把你的照片In a frame放进相框里面 I'm gonna love you我会爱你Till the wheels come off直到车轮脱落Oh yea哦,是啊 I love you baby and I always will我爱你,宝贝,我永远都会I love you baby and I always will我爱你,宝贝,我永远都会I love you baby and I always will我爱你,宝贝,我永远都会Ever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自从我把你的照片In a frame放进相框里面这不是一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灾难片。
一对恋人出海,遇到了飓风,船翻了。
男孩儿掉进了海里,女孩儿变得很强大,将男孩儿救了起来,就这样在海上漂着,数着日子,等着被人发现,等着被救援。
电影就那么放着,当作一个背景,也没什么特别的。
男孩儿的腿骨折了,白碴儿的骨头露了出来,我就见不得这样的画面。
当男孩儿弹着吉他,为女孩儿唱着歌,镜头再转回来时,原来男孩儿在的地方空了。
最后,当女孩儿得救后,又回到他们一起出海的那艘船上,Tom Waits那标志性的沧桑的声音响起,于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又多加了一颗星。
*你陪我渡过的每一个夜晚你为我准备的每一份早餐你为我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你对我说的每一句晚安*
幻觉,信念,重生。
突然对灾难片产生了怀疑,是我的认知有了问题,还是电影本身的问题,这明明只是一部爱情片,只是在相爱的过程中遇见了一场灾难,可能经历的比较沉痛,但是还是爱情至上的东西
拍的不错!
观影前最好对1983年的原型事件一无所知,否则会被提前剧透。印象中某个求生片也用过类似的梗,《地心引力》也用过,虽说有点俗,但放在这样一部爱情+灾难求生片里显然十分合适又加分,片尾的几张原型照片和一段视频更是让人感动。
感动于自然灾难面前人类美好而脆弱的躯体。Until today, Tami has never stopped sailing - 泪目哇
1星给幻觉
电影拍得烂,90分钟也可以又臭又长,弄个双线就自以为高明了,结果是编导剪环节拙劣的技法被一览无余,基本又是一次对原型人物的巨大消费(浪费)。每年都要拍几部海难片,看起来阵仗挺大,实则一部赛着一部难看,《泰坦尼克号》的模板还可以再用100年,就继续折腾吧。以及,这就是你们梦寐以求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Dream life。2018.9.18 东京-香港CX508
要用两条线插叙就得有值得对比的地方 可惜感觉不到这样做的效果 只觉得冗长 低配爱情版少年派?sam再一次帅到我了!
应该叫 惊涛飓浪之后
小时候佩服挑战大自然的人,最近一直觉得挑战大自然的人有点蠢,那是大自然,你这是蜉蝣撼树。
怎么会放弃航海呢?只有在大海上才能和爱的人一起!
其实挺无聊的,导演可能有自知之明,所以只拍了九十分钟,但还是让人想不停的快进。双线故事太生硬,完全没有必要,海难的镜头太少,剧情的反转也是,总之就是感觉导演想法很多,但是什么都表达不出来。其实这种题材的电影挺好拍的,特效牛一点,惊险一点,爱的再死去活来一点就是挺好的商业片。但是这个电影,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
平铺直叙
嘤嘤现在真的看不了这种生离死别,就不能两个人一直好好活下去吗?一个人活着真的太难了。至于美版王珞丹谢琳伍德蕾,如果不是因为美版白百何詹妮弗劳伦斯的出现,她应该已经得奥斯卡了吧。
披着灾难的壳子玩小清新
片子的叙事方式和《蒙上你的眼》一模一样,插叙与倒叙交叉进行,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加强了剧情的渲染力;女主的表演很精彩,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坚毅、顽强的一面;影片的背景音乐和摄影配合的很好;结尾处原型本尊现身,字幕闪现“塔米至今都不曾放弃航海”,而彼时遭遇飓风海难时年仅24岁,真心让人产生出一股敬意。影片堪称女性版的《完美风暴》。
分歧者里的大脸妹更胖了。
人到绝境的时候,活下去,你必须得有一个精神支柱
灾难片也能让人睡着也是服了!好好一部片子非要剪的支离破碎,我对你们的爱情一点兴趣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