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推理题材,欧美、日本以及国内的推理小说看了许多。
电影中也素来偏好希区柯克,于是当看到《东北偏北》的片名之后,以为是一部致敬《西北偏北》的悬疑片,查了资料之后发现这是一部非传统的颇有趣味的片子。
影片的主演班赞是我在《十二公民》注意到的,虽然戏份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饰演的公安队长李占山,只会看脚印找线索,却始终被“老流氓”甩得远远。
本片的时间背景很巧妙,放在了文革结束(好像是1979年)东北的一个小镇上,相对与世隔绝的氛围,朴实的民风,让故事的发展合理起来。
(不然这样的警察过不了审查)老戏骨李滨老师饰演的老教授蔡滨十分出彩,将文革期间遭到打击却不绝望,将知识带给小镇,将心留在小镇的老教授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
用中医知识破案也有趣的很。
看这部电影一定不能当作侦探电影来看,因为追捕老流氓的公安队长实在蠢萌的可爱,虽然很尽职尽责,偶尔也有灵光一闪,但整体还是不适合做一名侦探。
剧透会极大影响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下面就谈谈这部电影几处吸引我的亮点,说说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看。
首先是画面,最近看的几部电影画面都极美,《东北脸呗》的很多场景拿出来都可以当作壁纸,可以说赏心悦目。
摄影也可圈可点,看后才想起这部电影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摄影。
其次是配乐,这电影的配乐令我印象深刻,影片出现了多次追捕,仔细分辨会发现每一次的追捕配乐都不一样,这也就给每次追捕带来了不同,增添了几分趣味,特别是其中一次追捕配上了大喇叭喊着的诸如“革命是一个阶级用暴力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文革口号时,其效果令人捧腹。
再次,片中笑料频出,如果对思考主题,感受导演意图不感兴趣,单纯当作喜剧片休闲一下也是不错的。
而嬉笑之余,想想影片背后也蛮有意思。
关于影片的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导演的一句“停,吃饭”实在有趣。
结尾为了通过审查作出了一定的妥协,而这一句画外音,让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的模糊,也让影片余韵悠长了许多,聪明至极。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看过之后没两天就得到消息影片因为“技术原因”档期推迟,等新版上了看看删去了多少,再写篇有剧透的影片主题分析的文吧)总体给三星到三星半之间。
全片完全根据作家萨苏的那篇文章:文革时期双桥老流氓案件抄袭的。
几乎原搬作者手稿,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太大创意,草草了事,忽悠没看过萨苏文章的盆友们。
比萨苏文章写的内容差远了。
创作内涵比较丢人,没诚意。
去看看《京城十案》萨苏的文章,你懂的……浪费了原本好好的悬疑故事,唉。
电影创造者的悲哀…………
对于一个东北人来说,看见这部电影的名字便有一丝亲近感。
故事背景设置在文革之后,也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年代。
影片拍摄地点在黑龙江,我的老家。
不过,老家的景色和影片中的景色相去甚远,只有天空中大片大片漂浮的云朵似曾相识。
导演本人说,这是一部田园片,让我尤其羡慕的,是河上那座极美的浮桥。
自行车骑过时,云朵、河水、浮桥,画面美得一塌糊涂。
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抓流氓”的故事。
一次次的围追堵截,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
“流氓”的体力和智力都让人惊叹,愈发衬托出胖警察的无能。
但是警察毫不气馁,他身上所流露出的邪不压正的强烈自信感,让观众对罪犯的最后落网也抱有强烈的期待。
另一个主角——知识分子老太太,她的顽固恰如她硬邦邦的身子骨。
片子里的警犬出场惊艳,带着所有人的期待,一路对罪犯狂追不舍。
戏剧性就发生在罪犯转身的一瞬:他只对警犬说了两个字——站住,警犬就乖乖地原地坐下了。
老太太读出了警犬的害怕,胖警察却只联想到了屠夫这一职业。
更让人惊艳的则是“流氓”的面部特写镜头。
整部电影里唯一一个颜值高的男演员,气质很像冯绍峰。
那种带着神经质、邪魅和绝望的眼神儿,瞬间差点让人原谅了他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只是,当他靠在稻草堆上,倾诉着自己童年的不幸和母亲的过度保护时,我又想到了弗洛伊德说过的童年阴影,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被童年阴影折磨一生。
即便没有犯罪,心灵却被终身禁锢。
结局居然是开放式的,一是罪犯跑了,二是罪犯即将被蜂拥的人民群众扑住。
抓了一个多小时,我自然也是更喜欢第二个结局。
悬而不绝的结局无论多有艺术性,总会让人感觉不够完整。
作为后文革影片,政治色彩反而被淡化了。
偶尔的革命口号和运动并没有突兀的感觉,淡淡的黑色幽默让紧张刺激的“抓流氓”的紧迫感有所缓解。
映后的导演见面会非常简单,连把椅子都没给导演。
互动环节提问的照旧是一堆傻孩子的傻问题。
不过导演很给力,知性的回答提问,不是夹杂几句流利的英语,文艺范儿十足,喜欢。
什么事情都要归罪于wg咯!
事有事在的事,非要扯上关系的关系的话……好吧,我挺无奈的。
所以我不知道导演或是编剧是想说这个悲剧是因为社会背景呢,还是仅仅是自己经历的爆发点?
电影拍的是不错,不过老知青和罪犯的共同点就是wg犯的罪,这个不觉得牵强?
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是兽性不是因为一场悲剧而存在的!
如果按类型片归类的话,《东北偏北》算不上是悬疑片,也不能称之为喜剧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躲”与“藏”、“追赶”与“逃跑”混乱角色,且呈现了东北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小清新片子,却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台湾金马奖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不过说实话,这部既缺乏娱乐性又无深度的电影被提名本身已足矣,若想获奖,导演还需提升两个档次。
片中,“警察抓流氓”的剧情既单薄,又无趣,透露出了导演的敷衍了事与低趣味。
一个光着膀子四处夜袭寡妇、村姑的小兽医范大成,除了玩着自己那出屡试不爽的“成功得手”与“成功逃脱”戏法,还间接地玩弄了那帮怎么追都追不上自己的警察,并留给了县公安队长李占山发挥自以为是,却破案乏力的“查脚印之功”,为此,李占山还差点抓错了在饭店里装广东仔、爱偷窥女人洗澡的胡怀军。
如果说做无用功是李占山最擅长的伎俩,那么他不分男女地将村民们召集来“走土灰、查脚印”的戏法则凸显出了他更加娴熟的愚蠢。
所幸,在与李占山并行不悖的“脚印哲学”之湖里,还飘荡着行之有效的、不肯回城的中医老教授李滨的“中医理论”,且两种理论的较量流溢出了巨大的而又无奈的黑色幽默:“肾不实则无胆”的定论虽然没有帮助那帮公安局里的“折腾鬼”找出真凶,却成功地排除了假凶,果然是“中医确实能救人!
”“脚印哲学”与“中医理论”无济于事的发挥,其实是导演自鸣得意的有意而为,否则接下来的剧情与更加牵强的破案思想——“衣服卷原理”就无法得到演绎与施展。
范大成第一次逃跑时携带的被卷成实卷衣服的景象作为铺垫,不但扳回了男主角李占山的智力,同时也使得案情在一年后水落石出,更给予了电影剧情的完整。
但当强奸犯范大成躺在草垛上对着被自己关在木笼中的李占山愤恨地说出“我喜欢她,但她为了回城,却上了别人的炕”这个比“衣服卷原理”更加牵强的作案动机时,我想,这部片子确实可以在被描述成“平庸”的二字前加一个“so”了。
作为同一类型的犯罪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杀人回忆》与之剧情相似,皆讲的是强奸犯四处流窜、作奸犯科之事,但后者不但害了命,且真凶未归案,显得更暗黑些。
但无论文艺环境是否放得开,导演都不应该呈现出过多的角色胡闹的镜头与旅游宣传片似的乡村原风景,毕竟他拍的可是剧情片。
《东北偏北》,因为我是东北人,看到电影里的东北就感觉非常亲切。
这是一个讲述文革结束后一场抓流氓的荒唐事。
本来以为会是喜剧,其实是黑色幽默,但总是要用文艺的手法来拍就真觉得没意思了,市场不会关注太多,观众也不会喜欢。
片中唯一的亮点在它的结局方式,观众会觉得耳目一新。
总之,爱看不看。
今天下午(8.23),被基友蛊惑曲参加了提前的放映会,大概就是提前放一放的,说实话,我后悔了,因为今天刚出门北京就下起了小雨,到达新中关影城的时候,雨下的更大了……当然这还是其次,其次是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关键情节如梗概所说,抓流氓。
但是,说句实话,我完完全全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抓流氓了,十分莫名其妙。
另外,主角蔡教练也很莫名其妙,我不太清楚她在文革中受了什么刺激,自己的孙女被强奸了,下一秒就眉开眼笑……另外本片的各种笑点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快比得上后会无期了吧……各种段子都是硬生生的插进去,十分无聊。
所以,整场看下来,尿点很足……关键是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各种视角啊,镜头啊都是莫名其妙,切的十分生硬。
不太明白为什么楼上几位会给这么高的评价,果然我还是没有艺术细胞……:(还有那个流氓……莫名其妙最后开始(略)煽情,十分莫名其妙,我都替主演感到尴尬啊……
据说是搞笑片才下载的,没想到才看几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太晃了,镜头又切的碎,看久了还头晕想吐,这样子还怎么看的下去,老老实实的讲故事,不要玩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行吗,最近看了两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和幻影车神,人家在打斗的场景中不但不晃镜头,还经常给慢镜头,反而把打斗的激烈更好的体现出来,中国现在的电影都是好的不学学坏的,评价低了就怪观众不懂欣赏文艺片
当电影放了四分之三,老流氓还是没有被抓到,画面中出现“一年以后”时,头脑中立即想起了一部电影——杀人回忆,难道又是一部致敬之作么?
在这最后的二十几分钟里,我期待着一场闹剧之后导演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然而很遗憾,闹剧之后似乎还是一场闹剧。
东北偏北讲述了一个抓流氓的故事,文革之后,似乎一切都还没有变得正常。
就像电影里出现的东北村子里的早晨,总是被一层薄雾笼罩着。
电影以四个警察骑着自行车驶向案发的村庄为开头,其实,我很喜欢开头这一段,四人穿着整齐洁白的制服,骑着自行车依次驶过田间,跨过小桥,仪式感十足。
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制度要去拯救一个被伤害过的世界。
然而这四个警察似乎没有太大的本事,队长李占山除了凭借脚印获得线索外,就只剩下一腔的热血和一个能跑的部下。
几经周折,最终也没将老流氓抓住。
这是电影前面大半段的故事,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李占山发动各村的民兵来抓流氓,这一愚蠢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嫌犯又一次的逃脱。
文革之后,那种集体意识仍然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人们仍然简单粗暴的相信人多力量大。
其实小翠的经历也是很能引人思考的,出嫁前的小翠不幸被流氓侵犯,下放到村里的蔡教授想要封锁住这个消息,并且让小翠赶紧出了嫁,然而由于李队长办事不周全透漏了消息,最后男方退婚,逼得小翠跳河。
其实这是一个很符合当时背景的悲剧。
然而,导演却没有在这方面着墨太多。
小翠在跳河被救后也就没有了下文。
在小翠这件事情上,蔡教授和李队长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两方,蔡教授和小翠感情深厚,然而由于李队长的愚蠢,毁了小翠的一生。
在最后一次的埋伏追捕中,也是由于李队长发动群众的愚蠢方法导致蔡教授设计的抓捕行动失败。
然而蔡教授和李队长的矛盾并没有在电影里激化,却由于蔡教授对李队长“身体疲软”的同情而减弱了。
这使得电影在一片闹腾之中缺乏一种冲突来引领观众的情绪。
演到这儿,其实还有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流氓始终没有被抓住,电影应该如何结尾呢?
而流氓的真实面目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呢?
“一年之后”,一个打扮新潮的姑娘从屏幕上走过,李队长被撤了职卖起了豆腐,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李队长发现了流氓的真实面目,然而李队长和流氓的对峙却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导演给流氓安排了一个凄惨的身世经历,似乎为他的流氓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流氓还爱上了一个他曾经想要侵犯的女子。
坏人有了被同情的经历,并且还披上了爱情的圣衣,那坏人还该不该抓,流氓我们还该不该恨?
然而流氓的爱情够荒诞而流氓的身世够俗套。
就在这样的设定中,李占山和流氓的矛盾也被削弱了,观众本来被吊起了好奇心,知道结果后却又觉得索然无味,电影就在流氓被抓中走向了平庸。
也许是中国的特色,坏人一定要被绳之以法,所以《东北偏北》少了《杀人回忆》那种追寻真相而不得的纠结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人靠着脚印抓流氓,有人靠着把脉辨流氓,有人靠男扮女装诱流氓,最科学的莫过于靠警犬追流氓,可惜的是警犬怕流氓(不剧透)。
公安队长李占山是个有职业抱负的好公安,可惜空有一身抱负,脑子里缺少科学破案的知识、技巧,也缺少对待受害人该有的保护意识,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商欠费。
反观蔡教练是个有情义、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在她的专业范围内技能点满分。
印象最深的戏有两场。
偷窥狂猫在澡堂后面偷看女同志洗澡,被人发现后,村民不论男女老幼都自发的抄家伙干丫的,偷窥狂就像只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欢快的古典乐和村民抓流氓、骂街的追逐声同时传入耳中,既矛盾又统一,就是一场欢快的闹剧。
(其实那个时候满脑子都是费玉污的你追我,如果你追到我,我就让你嘿嘿嘿)还有一场则是影片末尾,在牛棚里流氓的特写,阳光和阴影在他脸上形成的明暗对比,阳光照过他的眼珠,透出浅棕色的瞳仁,眼神里全无无措、愧疚、害怕之情,有的只有如孩童般清澈的纯真。
他说他现在和受害者相爱了,他说他童年不幸有家归不得,他说他的爱人和别的女人不一样。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然而天下不幸何其多,不可以因为自己不幸就加害他人,就算你是帅比也不可以。
最后,关于到底抓没抓住,导演始终没给个准信儿。
(你懂的)
挺好一个故事,编排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节奏感,本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却总让人看不下去。
493
讽刺喜剧的方式表现文革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杀人回忆”类似,都以几十年前大背景为依托,但“杀人”更注重情怀,而本片将更多的落脚点放在了喜剧上,戏谑成分更大一点,显得主题也更浅薄一点。
这个黑色幽默的故事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好中医能破案。呵呵。把东北拍得这么美,真是高水平。配乐赞。三星。
乡村风光荒诞欢乐喜剧片
并没发现跟杀人回忆有什么可以比较的地方,整体上就太温吞,最后就光看大东北的风光摄影了。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先抓住一个嫌疑犯然后这个人并不是犯罪分子的这种桥段真的是用的太多了……李老太太快90岁了,真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啊,演的真是好,稳当,问题是,老太太真的是在1957年被下放到哈尔滨了……
虽然借鉴有点多,算是最近去电影院看的不错的电影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看过那么多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很少有摄影把农村拍的这么美!讲的是破案故事但是查案过程却带着一种欢快又有点幽默的步调.剧本不如心迷宫,但同样讨喜.
很有特色的国产电影,基于真实故事,还不错,请看东北偏北电影故事原型故事原型---- http://www.ishuo.cn/show/129581.html
三星半
为什么只有5个等级的评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想打7分啊。你他妈怎么让我打分呢?!
不好看。。。
有真实事件为依据的电影,改编的也算不错的了。不过从那条有些穿越的牛仔裤飘入画面,影片就开始滑向严重的脱线。
好好的双桥老流氓案给拍成搞笑喜剧了?什么玩意
风景美如画,人物土掉渣,全民抓流氓,最帅竟是他!摄影一流,剧本二流,演员三流,最后的和谐结尾拍出了新意,导演真有才,给广电的脸打得啪啪的。
朋友带我看的格瓦拉试映场,是一部轻松、愉快、小制作,且深刻的小片儿,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小片儿。当你走出电影院,回想这部电影时,会有淡淡地、淡淡地忧伤,为“老流氓”、为“翠儿”、为“那些姑娘们”、为“队长”,为那个时代。。。。
后半段真是全面崩坏啊!到底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