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导演说故事的本领很差。
导演的想法是:不需要太大的故事框架,仅仅是一些日常生活也可以成为电影。
并无异议,但是关于日常小电影的一些操作也可以多参考一点别人的剪辑。
就我观影三天后仍然觉得很是不对的几个点来说吧:①三块钱。
他爸爸发现三块钱的时候,没有任何预兆,冲进来就问谁拿我钱了!!!
我们从影片知道、背景钱的衡量是1毛2可以买块肉,但是和三块钱相比,在裤子里面还有另外好几张更大额的纸币这样,是不是可以有个镜头说的是他爸爸在花钱的时候想到他好像还有三块钱的巨款遗丢。
(同时我认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1毛2也可以买块这么大一坨肉的时候,怎么起码也要5毛以上啊...这一点,由于影片也没有交代到更具体的年代背景,观众很缺乏代入感。
)②鞋子。
爸爸给儿子买了鞋之后,儿子马上练自行车是穿的新鞋,但是后来跟儿子爬上楼顶那一个镜头他穿的旧鞋。
在后来很长日子里他穿的也还是旧鞋,直到他坐上离家的车,才舍得换上新鞋找爸爸。
1是我认为说明儿子的鞋子其实没旧到导演用背景音乐这么悲怆的镜头去描写“儿子你好苦啊你的鞋这么旧了竟然还在穿”好像另外两个孩子的鞋很了不起只有他受欺负没鞋穿一样的一些观感展现。
2他儿子在车上穿上新鞋的时候、鞋新的痕迹太大,鞋底没有任何的泥垢,道具完全没用过,没有时间的痕迹、太新了,而且还是特写。
这是真的在表明儿子真的很舍不得穿吗?
还是洗得很干净?
然而很宝贝的镜头或者勤洗的镜头都没有,还很新的话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了。
3他都没穿过拖鞋出境、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鞋放外面呢..........③鱼。
鱼那段拍得不明就里、猫的出现、干涸的场景、迷雾的场景、还有鱼对他说“放了我吧。
” 都给观众造成很大的错觉。
那几段场景构图是好看、然而实际对剧情对整体构造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涸的场景既不是要表明吃了鱼之后地方会干旱的预言、猫的出现也对鱼没有任何伤害。
这一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让我单纯很难受以外、对画面的美一点也欣赏不起来。
(好像还有另外的场景说明、然而我也忘记了) 我觉得从这段之后的剩余片段很大程度上是评分不能再高的原因了。
那场雨本身很大,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很大、足以支持塌方于是想要造新房的剧情推展。
并且以前也不是没炸过鱼没捞到过这么大的没吃过、但是只有这次抓了这条、然后吃的时候给特写显得是很稀有的丰盛晚餐。
所以这条鱼是不是可以去暗喻一些什么东西,所以才塌方啊怎么样的。
或者爸爸很多次侥幸没死、跟“龙王爷”的关系设定已经建立起来了、如果把那天抓到的鱼就是神仙来设定的话会怎么样呢、后来观众期待的爸爸/儿子其中一人出事的场景没出现..也不是说非得按照观众的想法,要的就是出乎意外的效果嘛是不是?
我们可以理解导演觉得日常不就这点破事、死不了的还没到死的时候的想法,那么最结尾他爸爸死的时候能不能给个死的缘因...能不能去考查一下一般在矿场会因为什么死掉然后再给个镜头交代...比如跌落啊比如啥的.....④最后那几块钱的交代。
他后妈叫某叔叔去学校跟老师说了什么、老师是不是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有个表态。
他后妈在他爸走了之后对他也挺好的,但是这件事情上她不维护⑤他爸爸、身为三娃爸应有的操作。
他也会去找工作的时候说:“家里娃多、想多挣点。
”但是他对也是自己生的其他两个孩子缺乏一些表面关注,完全是一点交流都没有,不要因为主角光环太大就缺少对另外两个小孩子的戏份关注啊,这个父亲形象并不鲜明。
他死了我最后一点都不惋惜。
并且也可以看见其实另外两个小孩也是知道这个偏爱现象的、他哥哥去偷钱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心态。
他后妈最后对他也挺包容、怎么就不能大家都包容一点。
要不就一狠狠到底,塑造一个毒后妈形象之类的。
唉总之看得我简直是不明白一些前因后果、大家的关系相互没有很大的联系,想好时好、不喜便坏。
⑥孩子离家出走之后后妈没想过去找吗?
这一部分是转拍儿子的公路片吗??
⑦自行车坏掉那个笑点卡得有一点奇怪 。
⑧前妻死因我竟然是在剧情梗概中知道的。
啊?
片中有写吗?
⑨中间那段两人关系紧密玩耍的镜头很像菊次郎的夏天,其实还蛮好玩。
但导演BGM操纵能力不行...更多的已忘记or下次有空查看盲写的笔记本再来补充。
就摄影来说、导演确实未来可期、请前期准备再充足一点。
希望加油。
这次推荐的电影是《向阳的日子》。
看这部电影时,脑海中一直在浮现海子的那句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当年一出世能够感动数亿中国人原因就是它代表了一种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海子的诗里有的,这部电影里也有。
《向阳的日子》,顶着一个特平淡的文艺片名字却用了一种极为浪漫化的表现手法来展现。
超现实的画面,极具复古感的配色,大胆的中西方结合,意识流和现实的交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罗平奉献了他的首部电影作品。
如果从一部剧情片的角度上讲,这部片子的剧情并没有太多让人意外的地方,但,如果抛开父子情常有的桥段,从艺术范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范儿”的范畴来讲,这部电影的起范儿十足,更像是法国导演,匈牙利导演,或者是科恩兄弟的某些作品气质。
开头既是超现实+大特写+升格镜头,有摄影专业本身的视觉冲击力,让人难忘。
让我想起了《撒旦探戈》。
黑白色代表着过去,代表着梦境,也预示了一个灿烂开头和悲剧的结尾。
果然,随着剧情进展,男孩不得不和画漆画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夹杂着父子的隔阂还有后母的虐待,男孩和父亲只能靠一些生活中最理想化的元素来维系。
父亲在儿子向阳房间内画的向阳花,代表了父亲曾经和向阳母亲的爱恋。
八十年代青年人对于未来的浪漫主义追求和现实的不可得,让失意的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向阳的身上。
即使,你的妈妈离开了,你的奶奶也去世了,但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向阳花,就会依旧被阳光普照。
正是基于这样的乌托邦思想,父子之后的生活展现就处于一种诗意化的半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逐一展现。
绿草茵茵的大草原,黄色墙面,红色屋顶,戴小礼帽的向阳,四五线城市才会有的小卖店,还有后母在院子里的猪圈。
看上去,它似乎是我们记忆中的儿时,但,细一想,这恰恰是一个经由导演美化后的理想中的新农村。
这里犹如桃花源,安宁、美好、没有纷争,这里就是父子之间的净土,个别画面因为强烈面光和背后多彩云霞的强烈对比,竟让人有了一种西方绘画中对于天堂环境的描绘。
这些,都是在其他国产片中从未见过的。
也是本片极具观赏性的原因。
有些人看后可能会对剧情有争议,确实,作为一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包括张艺谋在内,剧情都是他们的弱项。
但这是张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已经能看到他在视觉上的独特性。
去年在好莱坞被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夜行动物》,就以其惊艳的画面和怪异精巧的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美誉,导演也正是一位给时尚杂志拍摄大片的摄影师。
科幻电影《入侵脑细胞》也因为其画面惊艳让影迷们津津乐道,导演是一名资深MV导演,他将MV上的摄影技巧运用到了电影中。
如今,我们中国的摄影师也有迈向电影制作的尝试,最终受益的还是观众。
温情电影《向阳的日子》视觉惊艳,超魔幻现实主义观感,剧情平淡中见感动,风格鲜明,让人看后难忘。
期待张导演在今后能在剧本上做更多努力,为中国观众奉献更好的作品。
��wu�
电影随导演,台词不多但是通过导演多年的摄影方面的技巧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地淋漓精致。
第一,采景地点就是目前居住在聒噪城市人们心之所向往的地方;第二,电影原本就由一帧帧图片而组成,而我确能从电影中看出了一种由一张张图片组成的一个很动容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第三,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太巧妙了,特别是后妈慧娟开始接受向阳的几个片段,细微而感人。
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是有困惑的,也是我个人看法,因为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这是一个父爱的电影,我只能说是部亲情的片子,这里的父亲,不可否认对于向阳来说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也是一个偏私的父亲,在向阳的问题上处理得也非常好,每每父亲在对向阳好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另两个小孩是怎样想的,如果在现实中这样的家庭,估计另两个小孩是完全坐不住的,虽有共鸣的点但是不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文/满囤儿 电影导演的镜头,就是观众的视角。
导演可以决定让观众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从而有了一种上帝的操纵感。
于是,有些很“聪明”的导演,会对镜头内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从而呈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视觉感受;而有些很“笨”的导演,则喜欢用镜头去捕捉现成的东西,从而呈现出一种真实质朴的视觉感受。
10月19日内地上映的文艺片《向阳的日子》的镜头大部分是“笨”的,同时又有几段“聪明”的。
导演张罗平用这部处女作,展现了强大到足以令同行羡慕的镜头捕捉力。
《向阳的日子》从故事上来讲比较偏文艺,是以父子亲情为主题的舒缓叙事,没有强情节带来的刺激。
亲生母亲和奶奶相继去世后,尚且年幼(官宣10岁)的向阳(海尔夫 饰)只好回到了已经组建新家庭的父亲身边。
倔强的性格使向阳无法融入这个新家,并与继母(王力可 饰)矛盾日益加重。
好在向阳还有父爱——向阳父亲(吴超 饰)经常以“偷偷地”方式关照着自己的儿子。
在向阳与父亲的接触中,父亲的一些青春往事被挖了出来。
以前我们常看到父爱回归的故事,而本片则是回归父爱的故事。
本片虽然没有采用方言对白,但是村落场景、角色造型对中国西北乡村的还原十分到位。
再加上全片只有吴超和王力可两位职业演员,其他角色均由非职业演员担当,令本片的生活流质感特别强烈。
导演张罗平之前是著名的人像摄影师,曾捕捉过无数明星的魅力瞬间。
这次他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对准了这样一群普通的人。
在他的镜头里,观众的旁观感会特别强烈,很真实、很客观。
尤其是近景和特写,对人物情绪和内心波澜的捕捉特别到位。
观众会感觉这些角色并没有去表演什么故事,而是简简单单地过自己的日子。
他们并没有诉说欲,但导演却捕捉到了他们行为和表情中的诉说。
在大范围写实的情况下,如果能插入一些非写实的镜头,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向阳的日子》里至少有两处的镜头是和其它段落有着强烈的视觉区分的。
一个是开篇的葬礼,用了很奇异的蒙太奇方式,让观众有了点儿云里雾里的迷惑。
直到后来向阳从小舅那里探知了父亲的青春往事,观众才能回味出片头蒙太奇的意思。
另一个是向阳在奔跑的途中进入了一段超现实的森林。
这里的镜头在色调和光影上有明显的设计痕迹,用意在于表达抽象的精神世界。
这种手法在西方电影里并不罕见,但国产片一般不太敢用。
这两处一个是对具象仪式的捕捉,一个是对抽象意识的捕捉,赞哦。
设计力和捕捉力,是导演的两项基本功。
不过在商业大潮下,很多新人导演都迷信般地去突出自己在前者上的功力,而忽略了后者所带来的力量。
其实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故事、情感、主题,都应该由角色来推动。
抓观众的不一定是强烈的情节点,而是在每一个时刻人物们的状态。
试想,如果没有前边精准的人物捕捉,只有片尾的身份反转的《无双》,会好看吗?
也许今天看到《向阳的日子》的普通观众并不算多,但导演的捕捉力会给他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信不久的将来,观众就会在影院里看到他用强大的捕捉力拍摄得更精彩的戏咯。
影片中的画面很美。
尤其是田园风光,每一帧都可以铺在你的电脑桌面上。
影片中一贯的拍摄手法完全符合韩国偶像剧的气质。
但是此部影片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并非是一部唯美的韩式爱情故事。
导演用接地气的写实镜头诉说着日常。
小屁孩们调皮捣蛋,家中的女主人整天絮叨。
这琐碎的一切被抠像后,叠在桌面式的田园风景画上,似乎有些不搭调。
影片中,父子抢厕所的一场戏,透出浓浓的烟火气,被叠加在矫正过颜色,毫无杂质的风景上后,似乎有种在五星级豪华酒店里撸串的味道。
不知是体会到了奢华的享受,还是生活的真实。
如果能让生活中的斑驳与凌乱更多的投射到故事中去,也许更能符合整部影片所述故事的气质。
故事更多的是以向阳小朋友的经历和视角展开的。
田园生活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方式。
恬静,舒服,天高地阔,云淡风清。
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中,张向阳的生活也许如你、我一般普通到无法引起注意。
影片开头干净利落的交代了家庭变故给向阳带来的巨大影响。
而这些在一个十来岁少年的心中无疑是敏感而不愿触碰的。
他用世俗与大人们不能接受的方式来逃避,反抗,从而试图抹平心中的伤口。
而那个有着大男孩气质的爸爸就成了向阳灰暗生活中的一点色彩。
导演对于父子情感的交流与互动的描写和渲染十分到位。
成功的让观众被影片中散发的浓浓的父子之间真实、细腻、绵长的感情所感染。
影片行之后期,父子分离后,向阳的焦虑,不安以及由此而闯下的一系列祸,把父子之间的无法割舍的情感渲染推向高处,并由此带领着观众直接站在宇宙中心祈祷父亲回归、呼唤爱,这也符合观众心理要求。
而如果就此结束,故事难免走向乏味与俗套。
结尾,向阳的爸爸并没有如观众希望的那样回到向阳的身边。
向阳没有表情的表情和蜷缩在草堆上的身体,强烈的透露出绝望的气息。
影片就此结束,没有交代向阳今后的生活如何。
影片最后的绝望情绪和之前的父子之情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被放大后毫不留情的终止在结尾处,导致我心中压抑、闭塞的情绪无法宣泄,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难道导演最后只是想通过一个少年表达绝望,以及绝望后的苦难?
影片最后,一朵向日葵也许给出了答案。
向阳花,向着阳光就能生长。
这才是鲜活、顽强的生命教给我们的意义。
也许生活中的所谓苦难是让花朵向着阳光肆意绽放的动力。
在视觉效果方面,电影《向阳的日子》每一帧都是屏保大片、构图经典,都是在摄影和美术方面值得参考学习的范本。
那耀眼金黄的油菜花地,那葱葱郁郁的青稞田,那蓝得通透的无垠天空,以及竖立在茫茫天地之间的参天大树,还有油漆匠爸爸粉刷的红瓦、黄墙、蓝窗,甚至让人想起了欧洲小镇的童话房子……看完本片,确实令人由衷的发出赞叹:色彩、构图、摄影、美术,简直美到无可挑剔!
这也是跨界新导演张罗平的一大优势,他曾是著名的时尚摄影师,与众多一线影视明星合作,曾获2007年中国金榜优秀时尚摄影师、2010-2011年影像先锋年度人物等奖项,而且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全国人像摄影十杰。
在摄影方面的独到品位和艺术修为,使这部《向阳的日子》闪耀着别具韵味的艺术魅力和个人风格。
而作为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导演张罗平也在主题表达方面渗透出满满的诚意,他将视角投向“亲子”主题,以剧中“儿子”向阳的童年经历,回溯深厚饱满的伟大父爱,并以一位少年的心路历程,唤醒广大观众对于“原生家庭”的关注,引起全社会对于“最好的爱是陪伴”的认同。
片中的“向阳”之前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当奶奶去世后,他只能回到爸爸身边,但此时爸爸已经有了新的家庭。
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儿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爸爸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带着儿子一起洗澡、教他练习自行车、和他一起在大自然中作画、带着他一起去抓鱼、并一起在田间跳草裙舞,即便儿子闯了祸惹怒后妈他也先安慰儿子……真是“24孝老爸”,把自己一切的“非工作”时间都献给了儿子;甚至在发现儿子偷拿他的钱后也不当面戳穿,为儿子保全颜面。
作为观众,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此前,他没能好好陪伴,现在他要加倍的补偿。
而作为父亲,我的感触更深,孩子其实不需要你给他买什么玩具和礼物,需要的是你真的花时间、花心思陪他一起玩耍!
让蓝雨星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子俩在房顶促膝谈心的长镜头,天地之大,父亲和儿子却靠的那么近,爸爸给儿子造了一个鸟窝,里面不仅藏着好吃的李子,还孕育着新的生命——鸟蛋。
那是只属于父子俩的小秘密,也是爸爸留给儿子的一个念想和希望——即便爸爸不在你身边,也依然有爸爸的爱与之相伴。
而作为儿子向阳,他也在爸爸温暖宽容的呵护下逐渐融入这个新家,并从心底里认可这个父亲。
虽然,从始至终他都没能喊出那声“爸爸”,但当受了委屈,他还是千里跋涉,孤身寻父。
这个时候又让我想起儿时看过的动画片和那首主题歌《我要找我爸爸》——“我要我要找我爸爸,走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无法割舍,有爸爸在的日子全是阳光明媚的温暖色调,与最后一场戏的冷灰影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此时我们更能体会到导演的深意所在:最好的爱是陪伴,不仅仅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怀,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多叫一声爸妈、多尽一些孝道,才是“向阳的日子”!
作者:蓝雨星城
这部片子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认真的看,重在观影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开头干脆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简要的告诉观众故事前情,向阳爸妈结婚,向阳出生,向阳的母亲去世,向阳的奶奶去世,按时间顺序交代完,就进入了父亲和孩子一起开始生活的阶段。
向阳是孤独的,以前他只有奶奶,现在奶奶走了,对于这个从来没有相处的父亲和新家庭,他感到陌生,不敢信赖,他防备,他寡言少语,无所适从,甚至对后妈有些反抗,但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父亲对他的好,对他有意的偏爱和包庇原谅,想让向阳阳光开朗起来,给他布置画满向日葵的房间,给他留零食,零花钱,教他学自行车,一起捕鱼,给他更多的陪伴,两个人相处的很愉快,向阳对这个父亲和家庭的态度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直到父亲为了挣钱去矿里打工,家里只有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还给他留了五块钱。
他被误会钱是偷来的却不辩解,因为那是他和父亲的小秘密,他如果说了是父亲给的钱,后妈一定又会跟父亲吵架,所以他倔强的离开去城里找父亲,当他知道父亲已经回家的时候,他内心是雀跃的,一路小跑,彩虹都出来了,映射着他的开心,然而到家后,却面对的是父亲的遗体,他愣住了,眼泪留下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麦跺,蜷缩着哭的不能自已,那一刻我的眼泪就快憋不住了,对比那之前和父亲短暂的美好相处的日子,这个孩子,他还那么小,就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而且是在他好不容易慢慢要打开自己的心扉,好不容易要接纳这个父亲了,这个家庭就要往更好的日子奔了的时候,这个突如其来的转折,可以说是非常煽情最赚眼泪的一段,也是前面淡淡的情感的积累导致后面的情绪小爆发。
《向阳的日子》关注了父子情,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很有社会性。
这就是这部电影关注现实的方面,很多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为了赚更多钱为了更好的生活,留下孩子去城里或者更远的地方打拼,这本身没错,但是在某一方面,削弱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相处,令亲情变的很陌生。
这个对我自己来说也是比较深有体会,七岁以前我在农村外婆家长大,父母都在深圳打工,七岁后我和母亲生活,父亲还在外打工,一直到我初中快毕业,因为一些原因他才回来跟我们共同生活,之前都是过年才能见上面的,我对父亲的感觉就是很陌生,一点都不亲近,和片子里向阳直呼张恒远的名字是一样的,那时候我也很难开口叫爸爸,我妈让我叫我爸吃饭,我都会尽量避免,让我弟去叫或者过去直接说我妈叫大家吃饭,跟亲人说我爸也是说那个谁,就是很陌生很梳理,所以,向阳的表现,也许经历过的人才会懂,真的打动了我,太真实了,我怀疑导演自身也有这样的经历吧!
还有针对一些影评,说年代,服装,语言什么不符合逻辑,现实的,导演也说了,这种类型的片子,是要带着感性去看,而不要太理性,它重在情感的表达,非要较那些真 可就丢失了这部片子的本意了。
还有说导演显摆摄影的,不好好讲故事,故事情节不紧凑的,我只能说,你不适合看这种安静的片子,你去看好莱坞大片吧,注重感官刺激和享受那就别来了,这部片子只能让你眼睛欣赏到无边无际的美景,拍摄的内蒙古景色真棒,国家地理杂志大片的水准,导演也说他的摄影是为电影服务的,显摆了又咋了,拍好看点也错了吗?
高清的每一帧都能做海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河面的波纹涌动着倒影着岸上的景色,风吹过那我不知道名字的高高的草丛,像麦浪,大片的向日葵,无边无际,比较浩瀚壮阔,河边雾里森林里就有些闷被束缚的感觉,孤独纠结挣扎,向阳自己内心活动的变化,寓情于景。
还有前后呼应的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向阳妈妈死的那个镜头,画面,光影,不要太美啦,这真的是遗体不是写真大片吗?
怪不得张恒远给向阳说你妈很美,真的很美啊,死都死的那么美!
还有他爸给向阳房子画的那个向日葵,必须说一下,不仅和向阳的名字以及希望向阳开朗阳光相呼应,大片的向日葵浓郁的金黄色橙色加上那个暖黄色的光线,色彩艳丽又浓烈,真让我想到梵高的向日葵,一帧一帧都是油画,不懂美术但是欣赏美的眼光还是自信有的嘛,看完久久不能出戏,主要是流连忘返里面的景色,回头看看这城市生活,真的不愿意离开电影里这片天地,感觉像是一场旅行,就当他是我目前到不了远方的一次旅行吧😄 2018.10.26晚6:00
龙应台先生写父女母子之间的亲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她是从年长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看似有一种孤冷与凄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目送之前,父女母子一世,最大的作用还是相互的陪伴,尤其是在幼年时,父母对子女的悉心照料,从身心灵方面的陪伴!
电影《向阳的日子》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对于少年向阳来说,父亲从十岁开始的陪伴,虽然做法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而且那个后母的表现也并不算的体贴,但是再怎么说,在向阳未来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回望,他始终会想念起那短短的父子相互陪伴的时光,就连父亲的爆怒和耳光,或许都会成为他思念的滋味!
而对于观众而言,看《向阳的日子》最大的感慨,或许也正是产生共情,从父子俩相处的模式中,找到对自己父母的思念与回忆!
电影很私人,很散文化,并没有特别明晰的故事主线,大体上是通过一些生活片段组接而成,但是形散而神不散,重点写的还是少年向阳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父亲为了开解他内心的孤独,所做的细心的举动,用细节来展现父子亲情的可贵,也体现出人生在世,即便终究将要孤独长大,但是永远也别忘了那些曾经陪伴过你,给予过你他们全部的亲人!
《向阳的日子》导演是张罗平,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在此之前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时尚人像摄影师,曾经为几乎所有当红的明星拍过人像照。
而就在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转换跑道,捧出了《向阳的日子》这样一部电影,我并不了解这是否就是导演个人的自传电影,但是很明显,其中有许多细节一定是倾注了导演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在的。
正因为越是个人的,就越深刻,也越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动人,而演员的表演也很明显倾注了很大的感情在其中,尤其是吴超,这位曾经在《独自等待》、《新街口》等影片中塑造过各种不同青年的演员,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中饰演父亲的角色,因此这个父亲也融入了青年特有的狂傲与文艺气息,和身为一个父亲所必须具备的深沉的爱,不那么典型的父亲形象,反而更让观众有新鲜感,也会恍然明白,其实虽然身为我们的父辈,但是他们也曾经是从年轻时代走过来的!
另一方面,张罗平导演在《向阳的日子》的影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有非常特立独行的一面,破旧的茅屋里,却用五颜六色的颜料画上金黄灿灿的向日葵,内蒙古独有的草原、山坡还有大淖的景致,赋予整部电影现实主义之外的梦幻色彩。
其中有一段描述少年向阳内心孤独感的镜头,泛着血红的镜头,手中的大鱼突然开口对向阳说话,正好暗示了向阳即便回归到家庭之中,却依然摆脱不了内心深重的孤独感,而正是这种孤独感,更显得父亲为他所付出的努力如此可贵!
此文系#茅山娱乐#原创,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欢迎订阅及分享!
2004年江苏卫视曾播出一部由《亮剑》原作者都梁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刘烨、孙俪、连奕名、林好等领衔主演的年代剧,尽管原作者指责剧情违背原著主题,但这部剧还是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目前这部剧在豆瓣上获得8.7的高分,这部剧的名称叫《血色浪漫》。
《血色浪漫》海报在这部剧中,刘烨在剧中扮演的钟跃民是一个追逐女孩的高手,周晓白、秦岭、何眉、高玥,都被他的个性魅力所吸引而爱上了他,而这4个女孩中只有秦岭让“刘烨”难以忘怀,剧中扮演秦岭的是时年仅17岁的女演员王力可,不得不说17岁的她表演的非常好,和26岁的影帝刘烨飙起戏来,丝毫不弱。
资料图17岁出道就和刘烨、孙俪 、陈宝国等演员同台演出,王力可的起点不可谓不高,之后这些年,她一直搭档斯琴高娃、刘蓓、牛莉、杨童舒、吴京安、何政军、于荣光、童蕾、成泰燊、王志文、赵立新、俞飞鸿等影视圈实力派前辈演员合作过多部作品,她也是圈内出了名的小字辈拼命三娘,曾因一年出演五、六部影视作品。
资料图日前(10月19)上映了一部由她主演的文艺片《向阳的日子》,影片小男孩向阳在奶奶去世后回到父亲的身边生活,性子“倔强”的向阳无法融入父亲新组建的家庭中,与继母(王力可饰)“水火”不容,因而与父亲展开了一段特殊的父子情。
《向阳的日子》海报这部片打着目前国产片中并不多见的涉及父爱故事的影片,显然并不太受市场欢迎,上映首日票房遇冷,仅有3.2万的票房收入,如今上映3天了,累计票房才10.4万。
据说执导本片是位跨界导演,原来是位时尚摄影师,借用豆瓣上一位网友的话,或许能解读票房为何这么差?
该网友表示“导演用这部电影强力证明了他还是乖乖当个摄影师比较好。
因为除了画面之外,一无是处。
逻辑和人物动机莫名其妙,父子俩穿的比城里人都潮,还装什么村里人?
故事乱七八糟,美术莫名其妙,演员尴尬无比。
有零星就好了喔”。
猫眼电影截图你怎么看时尚摄影师跨界当导演,拍的电影票房遇冷,首映仅有3.2的票房收入?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本文首发于【茅山娱乐】百家号
周六下午深圳南山书城的点映活动,被一个朋友拉到一个观影群里,说导演也会来一起面对面探讨电影,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去看了。
电影一开始,就被它浓浓的暖色调画面感染了。
电影里的农村(导演说是内蒙取的景)视野广阔、画面干净、色彩浓艳,温暖。
这让我一时间忘记了去捕捉剧情本身,而沉醉在了一帧又一帧的唯美画面里。
直到电影开始了接近半个小时后,我才意识到,这部电影其实不打算有任何剧情起伏了,它铁了心就是想讲一下父子陪伴的日常、乡村的那些琐事、乡野那些美如画的风景。
认清了这个事实后,我打算好好静下心来感受这些日常,而不是焦躁地等待情节反转。
电影里的向阳一岁没了妈,全靠爸爸张恒远的陪伴。
电影里那些童年的趣事,炸鱼、学单车、爬上屋顶看雏鸟...都是我曾经最难忘的童年经历,只不过这些都是跟小伙伴一起经历的,而不是爸爸。
小时候的爸爸忙于做生意,陪伴的时间非常少。
张恒远跟向阳这种亦父亦友的关系真是让人羡慕。
我曾经最向往的父子关系就是如此,像朋友一样的陪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卸掉父子间的长幼之序。
这种关系最健康,最经得起考验。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还是尊重平等,才能赢得彼此的信任。
我看到一半时,在群里说了一句“这简直是一部 vlog(视频日志)”。
确实太日常了,如果像平时看商业片那样,买了一桶爆米花进来看的,估计情绪会爆炸,会焦躁地玩手机,甚至看不下去想走。
但由于有一定的心理建设进场的,有预期这是小众一点的文艺片、而且是导演来现场的点映,所以我还是很耐心地看下去了。
事实上,看到向阳那些似曾相识的童年琐事,还有美如画的乡村风景画面,我是越看越享受。
张罗平导演也说,大家习惯了商业大片的快节奏,我想拍一部让大家慢下来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向阳的成长日常,爸爸的陪伴,前面很甜蜜,很美好,直到爸爸的突然离世,一切戛然而止。
把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面前,让你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回忆。
导演说,如果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结局,那就太腻了,甜蜜得腻歪了。
只有当美好被毁灭时,美好才显得那么美好,如红楼梦一样,大观园的一幕幕才成其为梦,而不是甜蜜的日常。
美好的回忆往往留下来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而不是那些具体的人和事。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用唯美的画面来营造气氛,把观众带入一种情绪,让观众带着这些情绪离场,而不是具体的剧情。
很多年以后,我们想起这部电影,也许画面感还很清晰,当时的观影情绪也还在,但是剧情却忘了,这不重要,本身就没有剧情。
哈哈。
从失去到拥有再到失去,故事情节感人,画面唯美,是一部用心的良心电影,支持一下~
摄影很美,跟导演出身不无关系;故事很空,所谓父爱也只是一味迁就或一路陪玩,感觉更像是一个儿童的“苦难”史;细节用功不深,可能有创作者关于儿时的记忆(爆米花、爬山虎、掏鸟窝等),但屡屡出现穿越时代的道具时不时地打破这种努力营造的年代感,进而削弱了观众对影片真实性的认同感。片尾曲《孩子不要悲伤》(莫西子诗)(p.s.隔离No.69)
据说拿了好些奖,导演的美术功底强。的确,观影的最主观的感受就是很多画面都很美,截图都可以直接当桌面,也很有那种文艺大片的范。向阳是片中儿子的名字,也很多画面用到了太阳花向阳怒放的画面。从父母相恋那时的向阳花怒放的美,到向阳房间的向阳花,以及向阳去找父亲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招牌上的向阳花。都是呼应,更有美感。片头和片尾,各有一个亲人去世,场景呼应。在这两个过程里,向阳的悲伤在第二个亲人去世时变得更伤切。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长大了,向阳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这部文艺片的确很文艺,节奏缓慢,画面美丽 ,音乐好听,有淡淡的伤心。故事聚焦于父子相处,这也比较难得。
讲故事的能力是弱了 但是摄影真的很美
榨油
毒舌观影见面会,新导演完成度尚可。显然此片亮于摄影,也困于摄影,每组镜头都是摄影级别,炸鱼镜头堪称惊艳。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戏剧感还是脱离感?太过强烈的设计感和场景感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假”美丽的内蒙风景反倒成了以真乱假…苍白虚弱的情节逻辑是硬伤,最后没用埙配乐以轻拨重经验不足。
感情刻画 有点作 特别是最后那一节 下煤矿 除了画面经常用长焦机去拍摄美 和一些点缀 整体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浪漫至极的故事及电影&18年电影节
嵩哥推荐的,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
画面拍得好美啊!!
每一帧都是构图典范。
画面很行,剧本真不行
摄影三⭐
【毒舌南京影迷会】给一星是我最后的底线,虽然导演很认真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但是我也没有听的太懂导演说的什么。冲着电影的名字去看的,我以为是“向阳的日子”,看完电影才知道是张向阳的日子。画面是很美,讲究构图,大量的油画质感的画面,但也掩盖不了这部片子剧情和灵魂的缺失。导演还说,如果这部电影票房现在票房不好,不代表五年后票房不好…emmmm画面是对得起这一星的,但是剧情就真的不好意思了,不敢苟同~
有很多80后童年时期的记忆元素,画面维护,剧情感人,很文艺的农村题材,喜欢!
这是今年第一部让我觉得惊喜的电影,此前虽然也有优秀的作品,但没有一部能完全引起我共鸣的。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我理想中的电影,就是我理想中的表达方式。起码达到了百分之九十的契合度。本片是一部文艺片,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小孩子,离开了熟悉的地方,去跟父亲和后妈一起生活。表面看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但其实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影片的隐喻和暗指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解读空间。除此之外,本片的摄影非常棒,每一个镜头都美得不像话,虽然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却拍得极具艺术感。当然本片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一开始的冲突营造得太牵强了,比如演员的妆容太过城市化,不像农村人。但这些都影响不大。最后,强烈推荐这部电影!!本片的排片非常少,可能过两天就下映了吧。所以,如果有的话就赶紧看吧。
摄影很美
画面很美,可能跟张罗平导演是摄影师有关,看哭了,这类电影的受众面还是会比较小吧。不过剧情有待提升
画面确实美得不得了 。但是BGM也太电视剧了,稍微有点阳光就灿烂,给点乌云就暴裂的。而且这剧情剪得....虽你说故事不需要太庞大,但你也没把这个小日常讲好,多一些准备工作吧。
感觉更应该是获最佳摄影,而非最佳儿童片。电影剧情很简单,中间向阳淋雨部分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