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生,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像麦一样的人。
所以,当电影结束,前后左右都传来妹子抽泣的声音的时候,我只有种说不出的难受的感觉。
就像理智上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分手,但是情感上却无法接受。
因为没有遇到过那个人,所以对于遇到了却最终选择分手的他们,有种非常可惜,并且无可奈何的惆怅感。
也许,我不懂爱情吧。
这次碎碎念比较少,直接正文吧。
不是冲着演员去看的,也不觉得这2个人有cp感,所以可能我的感受里没有任何演员光环。
关于本片中大量引用的固定名词和次文化象征,不是技术分析流,请看别的大神的总结贴。
第一次见面是因为错过终电,到这里还非常少女漫画。
然而绢手上提着2大提的草纸。
好吧。
包括这个细节,不像那种自带光环的恋爱电影,这部作品里无处不充斥着现实的吐槽。
股沟街景被拍到的兴奋,一去不复返的同样的跑鞋,常去的面包店的关门,3天啪啪啪了无数次到3个月没有X生活,对于面试官/客户的吐槽,等等等等。
有时候觉得很滑稽,有时候又觉得很唏嘘。
两个人意外发现了与对方异常的意气投合,拥有同样奇怪的想法,喜欢同样的作家,看同样的漫画,同时错过了一个搞笑艺人的单独live. 感觉世界上不会存在第2个这么和自己接近的人了,两个人的眼睛里都闪闪发亮。
于是在那个他们一直去的快餐店,对着一个芭菲拿出手机拍照。
从手机摄像头一直到现实,焦点切换,两个世界变成了一个。
他们在一起了。
哪怕不明说,都和对方想着一样的事情。
那种默契从相遇到分手,一直到最后片头两个人分手以后,都一直存在着。
只是中间却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
麦和绢同居了。
他们天天在一起,一起看漫画,一起从车站回家,一起养了一只小猫,生活平淡却很温馨。
可是在这么一个小家里面,他们明明那么近,却渐行渐远。
大三的时候绢去找工作,后来考了会计,毕业半年后做了公司行政。
麦还是画着插画,想以自己的爱好谋生。
毕业以后,麦发现靠画插画无法谋生,正式就职,去了个物流公司。
而不久之后绢选择辞职,去活动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因为现实的打击放弃了梦想,一个人在现实中发现还是要追逐梦想。
他们两个人如此相似,却始终看着不同的方向。
感觉就像两个人手拉着手背靠着背,虽然舍不得,但是如果都往前一步,再一步,那只能放开对方的手了。
两个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沟通变得像鱼骨卡在喉咙一样难受。
他们开始很难共情。
同样一件事情,想的也开始不一样。
因为工作的爽约,都成为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原因。
对于结婚,对于面包店的关门,对于前辈的去世。
一个人在房间里工作,另一个人在客厅里打游戏。
他们没有对话。
所以两个人决定要分手。
和片头分手之后他们异口同声时一样互相切换的叙述模式,很讽刺的画面。
绢说要分手,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又何尝不明白呢。
这不是已经她想要的爱情了。
但我是个现实主义者。
所以我非常能体会麦的感受,提议结婚。
我认为爱情都会变淡,如果遇到了这样一个人,就算没有当初的感觉,也应该留在身边。
因为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
也因为放弃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当他们看见一对怯生的大学生坐在那个他们一直坐的位置,小心又惊喜的交谈,仿佛过去他们他的样子。
两个人都泣不成声。
看到一个油管考察大师说,这里两个人哭的理由不一样。
麦哭的是曾经自己放弃的梦想,绢哭的是自己想要却没有了的梦想。
两个人拥抱。
但还是分手了。
之后的叙述也依旧很琐碎也很现实。
分手后因为找房子的原因依旧一起生活了3个月。
分手后也会一起看电视,等等。
看起来反而比他们没分手的时候交流变多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复合。
回到现实的时间线,分手之后的偶然再次相遇。
回家之后想着对方的事情,同样的思考模式。
他们果然还是那个思维最最相似的陌生人。
就像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
都说恋人互补的比较好,但是互补的恋人肯定有多方不一样,刚认识的时候不会有这种找到知音时眼睛闪闪发亮的感觉。
麦之前问绢照片上花的名字,绢说如果告诉了一个男生一种花的名字,那他们分开之后,男生只要看到这种花就会想起这个女生。
所以她没有说。
后来查了一下,那个花的日语名称叫做‘勿忘’。
绢说开始就是结束的开始,一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结束。
那时候感觉就立了个flag. 但是现在想想,可能这就是他们背靠背爱情的开始。
本片有一个贯穿全片的道具,耳机。
一对年轻男女一起听一副耳机的左耳和右耳,这么老套又甜蜜的爱情画面,在他们两人眼里就变成了一种亵渎。
耳机分开听的话就不是同一首歌了。
片头他们这么说着。
但是他们刚相遇的时候,也曾经做了同样的事情。
也许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听到了不同的世界吧。
一副耳机,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却也同时可以分隔出两个世界。
可就算是这样,如果是我,也舍不得放手吧。
2021/3/5追记麦和绢第一次相遇的晚上去的卡拉OK唱的那首歌叫做「クロノスタシス」。
时钟的针看起来像停下来一样的现象。
唱这首歌的蘑菇团,2015年活动开始,2019年活动休止,和麦绢的时间线完美重合。
神一般的选曲。
很喜欢油管官方MV下面的一个评论。
麦和绢的时间虽然在分手的那一刻画上了句号,却也半永久地停在了google街景上。
这也是一种クロノスタシス吧。
:我很喜欢一首歌叫《音乐盒》。
要不是那天我向你介绍这首歌,我都不知道原来你也很喜欢她,虽然你还没有知道那么多的她。
你说你有一天很难过的从外地回家,可是在路上的时候却看了一部很好笑的电影,你只知道电影的女主角叫杨千嬅,但没听过她的歌,不知道她的人和她的事。
后来你还说,奇怪的是家里一直有一张杨千嬅的精精选集。
是妈妈从香港买回来的礼物。
她在香港问人家,我要给女儿买cd,谁的好?
店员说,现在她最红啦,年轻人都听她。
那时候是2003年。
唱片到手的时候你说你只听了一遍,没有任何一首歌吸引到你。
可是之后你莫名其妙地把这张cd搁在显眼的位置,心里总觉得也许,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的喜欢杨千嬅。
你说,你后来知道了那部电影叫《新扎师妹》,一个灰姑娘的童话。
知道那首杨千嬅的代表作《勇》,然后你再次拿出那张精选。
一如几年前在归家的路上,忽然就因着不相干的无聊故事忘掉了所有不开心。
管他人事变迁,困境逆境,你只希望永远做那隔在弟弟家中演自己的我,哭笑只由自己。
我那时对你说,你妈妈好爱你,你看这首歌的歌词,你会更加爱的。
后来我们成为了琐事中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一直记得你在我人生的低潮对我说:我们的主题曲,只唱给所有认同的人听。
我昨天去看《第一炉香》,又想起来《半生缘》,然后想起了过去的某一天,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正下着雪,还夹杂着雨,那时我在想世钧为曼桢找手套的那个夜,好像也是这样。
雨下成了雪,雪又下成了雨。
我跟你讲过这个故事,你笑我编派典故。
不过许多年过去,你总是问我一个问题,能不能试着留下来?
你说,下雪了。
你还说,你记不记得世钧,他错过了哪些。
狂风骤然吹开密实的细雪,漫天纷乱地洒下。
我缩在车窗下,透过覆满薄冰的车窗望出去。
空气也变成了雪,悬浮在蒙蒙的黑夜中,只有透过路灯才看得见那些狂舞的空气的颗粒。
这样的雪或许就叫“拦路雪”?
那一年我们拿到富士山下的歌词,一起翻看着,你随口问为什么“拦路雨偏似雪花”?
那一天也是下着雪的,我们坐在暖洋洋的车里抬头望向窗外,雪花温顺安静的飘下,看见这样的雪,我忽然明白用“拦路”形容雨雪,原来这样形象。
不过你看不到。
这样的风雪也就只是一夜,明天又会是安静的一天。
或者可以并肩度过一个又一个罕见的天气,到过一站又一站迥异的风景,就是幸福的生活。
我们看电影《断背山》,Jack: You are too much for me, Ennis. You son of a whoreson bitch!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Ennis: Then why don't you? Why don't you just let me be, huh? It's because of you, Jack, that I'm like this. I'm nothing; I'm nowhere.这段对白之后,一个简单的叠画,从地上将熄的篝火切到两个人20年前分别的那一刻。
杰克站着,眼中是埃尼斯骑着马远去的背影,镜头再回到20年后的杰克,又一度注视着开车远去的恩尼斯。
他们的一辈子,就在那里结束。
是的,李安导演说,爱情好像一种感受和幻觉,是你要与它缠斗的一个念头。
当你发觉你已经尝到爱的味道,你愿意接受爱的时候,其实它已经错过了。
我一点都不懂,只能替爱情难过。
你知道我喜欢一峰,有首歌学得很快。
第二个晚上就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唱起来。
我记得也没有多说什么,嫌我不说话的时候,你就会拿出手机来功放。
说这首歌很感人。
有一次,你突然忘记了怎么唱,就问我,第一句是怎样的。
我想了半天,竟然也忘记了,于是和你说,我不会,别问我。
你以为我生气了,也激动起来,叫嚣着还说是自己喜欢的歌手。
说完看着我没有说话,我不知道在想什么。
然后,我起身走了,我说,是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忘记。
明明是自己喜欢的。
很久很久之后,你让我去看你的博客,背景音乐里还有这首歌。
你问我好不好听。
我说当然好听呀,林一峰的。
然后,你用很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你怎么知道是他的歌。
我以为你还在生当年的气,没有说话。
继续看着你的博客。
几分钟之后,你又问了我一次。
我觉得你是在气我,便不耐烦的答,有什么好问的,因为我听过所以我知道。
久久的沉默之后,你打开了电脑的播放器。
你说你觉得这些歌都很好听,一首一首的给我介绍。
我看着你认真的样子,我想你是真的忘记了。
你忘记了这些歌,都是我在那个晚上存到你的电脑里的。
我尚欠你一个未有兑现的承诺和一个明明都知的答案。
不过我们都是理性的,没有热情,没有意气,有时间去等待表象消失去,结果当然也会如我们预料一样。
为什么没说,还有一个原因。
CHET曾写过,现实和假装只是一线之差;童话和现实,一起和分离,想要的和得到的……都只是一线之差。
爱和浪费时间,也只是一线之差。
你总爱说,明天再说吧,然后,终于就到了没有明天的那一天。
从前我常说,其实我们可以过的轻松愉快的;但你总是叹气,说我把事情想的过于简单。
那时候,你的一切都在不对的轨道上,而你只是默默行驶。
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而局促,我的不安终于让你疲倦。
很久以前你就问我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我说“怕改变”;你想了想说不是的;到今天我也明白了,你的确不是怕改变,而是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没有能力去主动改变。
而我犯的错,就是太想改变;你犯的错,就是你从不改变。
如果我早些时候遇见你或者晚点遇见你,我们或者不会相爱,变成最好的朋友;再或者,我们还是会成为恋人,却比现在轻松愉快很多。
可我们还是缺了timing,你对我也始终没有信心,我一个人,躲不过命运。
是的,最后我们说,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可还不就是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向分离。
已经没有明天了。
如今我不过是自言自语。
有一天或者你想起我,记得我说,唯望你改变。
当然,我是在抱怨,但也是在遗憾,你瞧,林徽因说的对,大多数人多年以后重复着“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唯一念念不忘的,是你我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太土了……坂元裕二和土井裕泰在《四重奏》里好歹还能拍出家森谕高亲吻路边遇到的女子这样轻盈灵动的开场 到了此片居然能土成这样 喋喋不休的金句输出➕三层日剧式富士滤镜差点让我没撑过前六分钟 内容也轻佻得要命 文青进社会不管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当然都是值得大写特写的内容 但用这么轻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实话不管是对文青还是所谓一般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尊重 这种漫画式的人物刻画和煽情的眼泪输出 再加上一堆有的没的元素堆积 打造一场文青自我感动的盛宴 这种片子本质和头号玩家那种爆米花片有什么区别呢(它甚至还不如《四重奏》里卷真纪和她老公关于诗集部分的讨论)要认真讨论爱 至少首先认真对待文青吧 文青(至少我)真的不会通过鄙视普通人不认识押井守和抹了护手霜马上用毛巾擦手这样的方式结成同盟 如果有人会 我只能说你对你所喜爱的东西的所谓爱很肤浅 所以同样的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所谓爱也很肤浅 当他们在说因为他/她跟我喜欢一样的东西所以我喜欢他/她或者反之时 他们喜欢的到底是活生生的人还是那些东西堆成的符号?
“当发现爱人并无特别可爱之处而仍然选择爱时,这样的爱就没有被摧毁的可能了。
此时爱不再是别的,不过是一个无可挽回的决定。
”
本文首发于【韭菜文娱】文/李镇由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编剧的日本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自上映以来大获成功,不仅蝉联六周日本电影票房冠军,更是在疫情笼罩的低迷时期,创下38亿日元票房的惊人成绩。
如果单从故事层面来看,《花束》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甚至有些俗套。
影片讲述了两名文艺青年山音麦(菅田将晖 饰)和八谷绢(有村架纯 饰)从大学到社会长达五年的“爱情长跑”。
二人因一次偶然的误车相识相知,随后陷入热恋,承诺相守一生。
可惜爱情的甜蜜终敌不过生活的柴米油盐,两个彼此契合的灵魂在现实重压下渐行渐远,这段感情最终也如同枯萎的花束般无疾而终。
公允而论,这种故事在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随便打开一档电视情感节目都能看到相似案例,甚至讲得比《花束》还要跌宕起伏些。
如果往前追溯,此类“文青爱情之死”的故事好莱坞也已经拍出成功范本《爱乐之城》,而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显然意识到了故事庸常的问题,于是借用歌舞片的外壳把它讲述得梦幻轻盈、摇曳生姿。
其实爱情片是一种很难写好的类型,因为人人都会经历爱情,都有对爱情发表意见的资格。
好比厨师做出一道山珍海味,多数食客因为没吃过,所以无法评价它的好坏;而当厨师做出了一道家常菜,食客对它的评价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市场上较为成功的爱情电影大多都会借助其他商业类型元素,如《超时空同居》的时空交叠、《夏洛特烦恼》的时空穿梭、《心花路放》的性喜剧与公路片模式等。
它们相当于给“家常菜”增色增味的调料,让观众只顾品尝菜品的香甜,而无心顾及食材优劣。
反观《花束》,它却并不挪用或照搬任何商业类型片的高概念,而是就事论事,书写爱情本真的样态,足见编剧坂元裕二对“食材”的信心。
同时影片采用“编年体”的叙事模式,将这对恋人五年间的恋爱经历平铺直叙地展现出来,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极容易把故事写成流水账。
但坂元裕二凭借着高超的编剧技巧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把这个乏善可陈的爱情故事编织得饶有趣味又动人心扉。
在他的编剧魔法下,普通人的爱情也可以俗却可耐、俗而可爱、俗又不俗。
而在国内创作者普遍模仿好莱坞商业类型片“神话”公式的当下,《花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方式范本”。
01 真实性:让故事“俗却可耐”的根本对任何故事而言,让观众相信是它存在的根本。
如果是架空的故事,那么编剧需要设定出一套逻辑自洽的世界观,让观众相信这个“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是像《花束》一般的生活流电影,“真实性”则成为让故事立得住的根本原则——只有让观众相信人物就生活我们在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才会真正关心人物的命运起伏。
《花束》是一部具有明确时间坐标的电影,而且故事就发生在离我们最近的这五年。
这样设定的好处是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但同时也对编剧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看到,坂元裕二通过大量有据可考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事件来呼影片的时间坐标。
如2016年小绢提到“新海诚突然成为了第二个宫崎骏”,对应的是《你的名字。
》全球票房超越《千与千寻》,成为日本影史票房收益最高的电影。
2017年小麦买了一台Switch,玩的游戏正是任天堂于2017年发布的《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2020年小麦在旁白中提及的作家今村夏子,也于2019年凭借《穿紫色裙子的女人》获得芥川奖。
如此细节在影片中俯拾皆是。
它们虽对情节推动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真实可感的时代环境,也为影片中人物行动的合理化提供前提。
其次,坂元裕二通过精准细腻的生活细节抓取,将小麦和小绢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扎实、鲜明,并能在第一时间赢得观众的喜爱或认同。
在小绢的人物建置段落,有两个细节最令我触动:一是小绢在吃面包时,涂抹黄油的一面掉在地上,她捡起来吹吹灰尘,并戏称这让她感觉“世界是真实的”。
二是她穿着新毛衣却临时被前约会对象拉去吃烤肉,尽管内心极不情愿却依然要笑着应付对方。
这些细节都让我看到小绢在面对生活窘境时既无奈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反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如此一致。
而在小麦的建置部分,坂元裕二仅通过他质疑“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规则、画漫画、为了一张电子地图请遍全校吃饭等寥寥几笔,便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小麦身上纯净蓬勃的少年感,以及略显中二的理想主义气质。
坂元裕二真不愧为细节大师。
第三,坂元裕二长久以来被视为社会派作家,他的《母亲》《问题餐厅》《最完美的离婚》等作品尽管风格不一,却都渗透着他对于时代世相的反思和批判。
而《花束》作为一部爱情电影,我们依然能在其中窥探到他关怀社会议题的蛛丝马迹。
影片中,那个将货车扔进东京湾的司机后来在警方审讯时说道,他不想做谁都能做的工作,他不是劳动者。
这个情节所反映的,其实是日本社会巨大的工作生存压力对工薪阶层劳动者的精神压迫和异化。
而当这种压迫与异化到达一定极限后,将会导致两种结局:一是像这个司机一般走向崩溃与疯狂。
二是像小麦一样,即便被客户侮辱人格、践踏尊严也冷漠麻木、毫无感觉,甚至主动成为这种非人道的剥削机制的拥护者。
然而,《花束》并不旨在批判社会,所以坂元裕二的笔力也只是点到为止,但这无疑让影片在浪漫轻盈的恋爱氛围之余多了一份落地的重量。
02 趣味性:让故事“俗而可爱”的巧思表面上看,《花束》的时间跨度长、海量细节、“编年体”叙事等特征都让故事显得冗长、流水账。
但如果仔细分析《花束》的剧作,会发现里面其实充满了坂元裕二的精确计算与独到匠心。
它们看似不起眼,却在无形中调配着观众情绪,让故事饶有趣味,俗而可爱。
首先,《花束》看似松散的叙事背后,实则有着非常工整的呼应结构做支撑。
作家契诃夫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戏剧理论:如果第一幕里出现一把枪,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
用现代职场流行的一句话来解释,“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深谙此道的坂元裕二在影片中对细节的把控和计算堪称“强迫症”。
《花束》中几乎所有细节都能找到它的落点和回音,剧本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对称型。
比如小麦小娟刚同居时,二人一起展开窗帘,分手后又一起将窗帘收起。
二人热恋时,家门口摆放着款式一致的白色帆布鞋,工作后产生情感矛盾,鞋子又变成了款式不一的职员皮鞋。
这些细节如同小麦和小绢在爱情中抛下的一个个锚点,标记着这段感情的盛开与消陨。
而这种严谨的呼应结构,也让故事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其次,《花束》巧妙借用了物品、事件,甚至是食物来具象化抽象的“爱情”概念,如耳机、世界杯、炸猪排盖饭等,体现出坂元裕二对生活独到的感悟能力,而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创作者所欠缺的。
正如坂元裕二本人在采访中说道:“真正令我动笔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对美的意识,那是必须认真感知世界才能孕育出来的。
”
片名《花束般的恋爱》自不用说,以花来隐喻爱情的热烈与短暂。
但细观影片会发现,花其实出现次数很少,相反另一件物品在小麦和小绢的每一情感阶段中都会出现——耳机。
如果说“花”预示着这段情感关系的必然衰败,那么“耳机”则象征着二人爱情观的变迁与成熟。
我们看到,小麦和小绢刚约会时无话不谈,并且共用一副耳机听音乐,说明此时二人都认为,爱情中的一切理应彼此分享。
这时一位大叔跳出来说,这样做是对音乐的亵渎,因为耳机左右声道里听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大叔的这番话其实暗含着一种更加成熟,却也颇为尖锐的爱情观,那就是情侣间不必事事分享。
因为分享有时意味着妥协与折损,将导致双方都无法享受到真正的爱情。
显然,在坂元裕二的感情世界里,并不存在“妥协”二字。
于是在二人感情产生分歧后,小绢试图与小麦共享游戏,小麦却用耳机隔绝了小绢,此时的“分享”在坂元裕二笔下,变成了“同一屋檐下两个人的寂寞”。
最终,分手后的二人都认同了“恋爱只能一个人拥有一个”的爱情观,不再肯与新恋人分享耳机,这是他们从失败的恋爱经历中所汲取到的经验教训。
第三,《花束》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欲说还休的东方审美意趣,为影片原本惯常的情节增添了一丝值得玩味的气息。
坂元裕二曾在NHK纪录片《行家本色》中提及自己的创作思路:用不直白的方式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即便像这样在纸上写‘喜欢’,是没法传达出‘喜欢’的……把这里画出来,把周围逐渐填充完整,这就是写剧本的过程”。
具体到《花束》中,我们可以看到坂元裕二是如何来实现这种“不直白”的。
且看他写少女的心动:小绢喜欢小麦不经意间把“我坐在电车里”说成“我在电车里摇摇晃晃”的诗意表达。
写小绢陷入恋爱:小绢回家后不与任何人说话,一头扎在床上回味昨晚的余韵。
写小麦对二人爱情的遗憾:小麦告诉小绢巴西输掉世界杯后,巴西队队长如是说,“我们之前的职业生涯都很漂亮,就只差一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同时,《花束》的叙事风格隐忍克制,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很少发生争吵,二人的性格变化与情感裂变都是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暴露出来。
如小麦从理想主义跌入世俗泥淖后,他喜欢看的书变为《人生的胜算》,平时玩的游戏是《智龙迷城》,过圣诞节想要去购物而不是看电影。
而他把小绢送的书随手丢进后备箱、敷衍地回复小绢短信等行为,已然表明两人感情的名存实亡。
小津安二郎曾说:“电影和人生,都是以余味定输赢。
”《花束》中这些平实精巧的细节,体现出了坂元裕二对东方艺术美学的推崇。
它们如同坂元裕二与观众间的秘语,无需多言便让人心领神会,更使影片韵味悠长。
03 反套路:让故事“俗又不俗”的底线《花束》想要探讨的,是现实困境下个体情感的何去何从。
坂元裕二在影片中特意规避了任何让故事走向狗血化、套路化的可能,旨在引导观众思考影像背后深藏的暗流,探讨“爱情枯萎”背后的社会原因。
比如那个英俊潇洒的加持先生(小田切让 饰),他在小绢出现感情危机时“从天而降”,不仅给小绢提供了理想的工作,还带她去吃小绢最爱吃的拉面,甚至劝小绢分手后再找个新男友,种种细节似乎都指向了小绢会出轨。
但直到影片结尾,小绢都一直忠贞地坚守着自己和小麦的爱情,就算分手了也没有找加持先生做男友。
如此一来,就避免了使影片陷入“三角恋”的狗血化误区。
再如小麦试图挽留小绢时,他并没有像其他纯爱电影男主角一样幡然醒悟,说一些顺遂女主角心意的漂亮话,而是发表了一番让人大跌眼镜却又真实无比的“婚姻论”。
而小绢也没有答应小麦的求婚,使故事强行大团圆,而是坚持着自己不妥协、不将就的爱情观,与小麦坦然告别。
这是坂元裕二在遵从人物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基础上,让男女主角做出的必然选择。
虽然对观众而言有些残酷且忧伤,却使影片避免落入套路化窠臼,守住了让故事“俗又不俗”的艺术底线。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不定期更新影评。
就算是电影桥段设计出的巧合也十分令人羡慕了,茫茫人海中竟有一个和我喜好重合度如此之高的人,这样的概率该是多小。
电影的开头,我就陷入了反思,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冲浪,没有好好充实精神世界,彷佛找到万恶之源。
大概是无趣的人太多加上自己也无趣所以才不会有穿越人海的脑电波能发射或者接收到。
友邻提到这是一部描述人生动荡时期亲密关系的电影,是青涩的学生恋爱最终败给了现实的故事。
虽然现在已经步入社会,但我还是改不掉喜欢HE的习惯。
在两人关系冷淡很久之后参加好友婚礼的时候,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和好的契机;在分手的餐厅外两人拥抱的时候,我想,这大概就分不了了吧;在提出分手后仍然同居三个月的时候,我又在想,可能就是这里反转了吧;甚至在多年后两人街头相遇回家又各自念叨,特别是结尾男主在实景地图上看到两人的合影,我觉得也许在未来,兜兜转转很多年其实他们又在一起了。
作为热心的场外观众,我真的不遗余力的为破镜重圆提笔。
但编剧真的很写实hhh。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可以重新开始。
前路那么艰险,多希望有一个和我一样有趣的人一起抵抗这世界的无聊。
但这最后的浪漫也被击碎。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曾经一起看过的书籍,电影,展览,闻过的花香,吃过的甜筒,统统融入了我的生命,我将带着这些美好继续接下来的人生。
只能从这个角度开解一下我对HE的执念了。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让观众一同经历这段感情,我也试图分析导致这段关系出现裂痕的原因。
时间改变了男主,自己曾经充满奇思妙想抵御外界的小世界被工作冲击得只剩残垣断壁。
与其说工作使他变得更成熟了不如说工作让他变麻木了。
这是一个很值得警醒的问题,因为我也曾关上电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WLB的重要是让你保存除了工作以外的其他人格,确保大部分灵魂还属于你自己而不是被工作掏空变成百分百机器人。
这些重要的独立性是通过与世界建立多样的连接得以延续的。
两个人不再同步最终分道扬镳。
男主的成长最终让他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呐,他甚至冷静的想出了维系这段关系的方法,结婚生子,客观到仿佛是这段感情的局外人。
一开始看到两人的不同步时,我还觉得女生谈恋爱就是感觉至上。
可是这样飘渺的东西说没就没了,女孩子有点不太实际。
可是看到分手的时候,我觉得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给了女生确信,在确信我们之间没有感觉了以后可以果断的分手而不是继续一段残破的婚姻。
她同样冷静客观,但她也忠于自己。
写到这里我甚至觉得分开是必然了,也不再执着于复合的可能性了,因为没有可能。
最后的一点欣慰是,他们都是带着笑来珍藏这段回忆的。
01关于日剧与国产剧的碎碎念看过《四重奏》后,被坂元裕二的剧本所打动。
一些影评将《四重奏》《花束般的恋爱》与国产电视剧追求惊天动地、曲折离奇情节相对比,觉得情绪过于敏感细腻,难以捉摸。
然而从文化寻根上来看,日本文化本就善于将目光所及之处落在日常生活,中古时期(11世纪)重要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出自日本女性作家之手,紫式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书写寻常生活和自我内在想法,使《源氏物语》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也成为“物语文学”的滥觞,而这种“物哀”风格体现的既美且悲,浮现着对生活的敬意与无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日本文化的底色。
中国叙事文学溯源要始于《史记》、《左传》等史传文学,历史两个字本身就是波澜壮阔的代名词,那些波诡云谲、荡气回肠自然奠定了中国人对叙事故事最初的向往,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到宋元时代《水浒传》、《金瓶梅》等才开始注重起周旋于市井生活中的细民。
所以有时也无怪于我们今天的影视剧仍然在宏大叙事上挥毫泼墨,除却市场需求导向外、编剧思想与观众的生活体验难能共振,文化源头的截然相异,也导致我们的青春片、家庭剧始终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情绪隔着一层厚障壁。
02 关于故事线:分享真的是爱情的开端吗?
以前看过一段话“最美妙的时刻不是热恋,而是有人忽然闯进你心里的那一瞬间,仿佛拥有了新的世界,叫人相信所有的剧本都是为你我而写。
”
古诗词里也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而理所当然的美好开端会让人对“人间无数”后面的生活想入非非,女主绢看着自己关注的恋爱博主消失,但是总相信自己的爱情会有所不同。
男主小麦也满怀期待地说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爱情需要信仰,和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一样,总得坚信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走下去。
可信仰到底要从什么地方获得呢?
两个21岁的年轻人,在一个城市中匆匆赶电车的陌生男女,因为错过一班末班车而攀谈起来的一对孤独灵魂,萍水相逢,素昧平生,却神奇般有着共同喜欢的作家、游戏、私藏爱好,对这个世界莫名其妙准则的费解,对生活浪漫主义的遐想与追求,他们不是那些一见面就聊《肖申克的救赎》和热播剧的成年人,而是对方眼中独一无二的有趣的人。
于是将小心翼翼珍藏了许久的灵魂,像从满满的储钱罐里面倒出硬币一样,一点一点打开自己。
而后发现那些自己曾经敝帚自珍的东西也正是对方惺惺相惜的事物。
爱情中最匪夷所思的罗曼蒂克花束在这时开始绽开。
像打开盲盒一样的概率,遇到和自己共振情绪、共享爱好的人。
可是彼此分享就意味了解吗?
分享的欲望和其他欲望的渴求是不是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而且还是更加不稳定的存在。
一开始以为对方会喜欢、会明白、会理解,于是将那些自己认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闪光时刻或者琐碎时刻分享给对方,期望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回应,这种精神回应起初建立在两者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可就像《重庆森林》里所说的,了解一个人并不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今天喜欢凤梨罐头,明天就喜欢上别的什么东西。
所以当女主绢看到两个人一起去的面包店倒闭的时候,发给男主小麦,期望对方能体会到的是自己的失落感和对过往甜蜜的追忆,可是恰恰没有,就像对着悬崖大声地喊出一句话却毫无回音,小麦说去另一家的面包店就可以了。
绢的情绪,被忽视掉了。
她以为那是一家对她们两个都很重要的面包店,但其实只是她自己的回忆。
包括那些她想要再看的电影,她想要小麦出差时候看的书,想一起玩的游戏……诸如此类的充满期待的时刻,一再被搁置。
于是从努力沟通渴望对方改变与回应,变得欲言又止,变得不再沟通,最后变得不重要了,小麦朋友去世的一晚,两个人各怀心事,但又隔着巴别塔,没有沟通但也没有尴尬,因为变得不再重要了。
又是乍见之欢和旧处不厌的两难。
没有什么生离死别的轰轰烈烈,就是一地鸡毛的细节,打败了爱情。
就像《四重奏》里面的丈夫说起对妻子的感受,“当然是爱的,只是不再喜欢了。
”没有跟妻子说不要在炸鸡上放柠檬汁,太细节了,太像生活了。
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太小所以不值得说,而是因为这样琐碎的事情太多,无力去说,那本被妻子垫在盘子底下的诗集和被小麦扔在后备箱的书,是那么相似。
03 天造地设的一对,只是童话吧。
有时候觉得自己遇到了soulmate,仿佛命中注定一样,电光火石之间,故事发生了。
可是爱情发生太迅速,危险就是带有太多错觉,神秘感不过是因为不了解,起先是想要爱一个人,心上人的出现成了第二个步骤,于是在想象的空间用自己的渴望堆铸起来对方的形象,本就是一个创造出的幻影,当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不断的去怀疑这个幻影,怀疑一个虚假东西存在的真实性。
这个时候爱情就不堪一击了。
fall in love 的前提不仅仅是灵魂共振,还有就是对彼此茫然无知。
《四重奏》里的丈夫被妻子拉小提琴的样子所吸引,两个人相谈甚欢开启婚姻,而直到离婚时候才知道妻子只是想要一个家人的原因是因为童年时候的伤痛,而自己婚后仍然想要想恋人一样相处的方式也是对方所不能体会到的。
女主绢不能明白三个月没有一起做爱的男朋友是如何提出结婚这种话的,男主小麦不能理解明明在一起这么久了,都已经工作了却还要保持学生时代的恋爱状态。
起初的聊得来只不过是一个起点,一个不算很坏的起点,可我们总擅长把一手好牌打烂,或者说其实彼此兴趣相合也不意味着什么,其实两个人想要的东西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不是生活、工作或者诸如此类的现实压力改变了对方,而是一开始就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可是,没有天造地设的一对吧。
绢想要的是很细节的东西,她曾经以为可以和对方在耳机里面分享同一首歌的人一定能理解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吧,以为喜欢同一个漫画的人也可以明白自己不为人知的小情绪吧,以为会穿一个款式帆布鞋、卫衣的人也会和自己喜欢很多相似的东西吧。
坠入爱河时候的任何言行举止都有了潜台词,这些潜台词溢满了生活,给本来无聊的生活平白增加了不能承受的深意,生活也美好地不真实起来了。
因为相遇时候彼此契合的起点太高了,于是落空的可能性就越大。
04 虽然默契还在,但爱情还是一样会破碎。
男主和女主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决定要在这晚离别之前向对方表白。
两个人打算分手的时候,也一样都在心里这样默念。
最让人唏嘘的也无过于此,相处时候最浪漫的约会就是在一起的时候和分手的那次。
电影真实到完全真实到每一处细节里面,两个人在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刻,心里却都做着分手的准备,但是男主却说,“我们结婚吧”,心里做着分手的念头,但嘴上却说出了结婚,爱当然是很爱的,可是女主想要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的在意,而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看似豪言壮语实则漫不经心的承诺。
再次遇见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背对着彼此挥手再见,默契仍然还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两个人最想要的东西不一样。
一个人想要落在细节处的重视,情绪的共振,持续性兴趣的分享;另一个人觉得朝夕相处的陪伴已经足够好,这样在两个轨道上面行驶的爱情可以长久吗?
如果两个通过语言进行漫长又富于趣味的跋涉去了解彼此,那么也同样面对这种方式的巨大风险,就是当袒露自己的欲望,却被忽视掉时的失望;当分享自己喜欢事物时候,却被回以无所谓口吻时的失落。
但即使这样,坂元裕二的剧本还是让人会看到爱情里面最美好的样子,最无可奈何的样子,既美又悲,美丽又徒劳。
电影中动人的默契和唏嘘也都在细节之中展开,这成为日本电影中独有的叙事敏感。
而尽管可以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绪,但对于爱情,我,一无所知。
这篇影评可能会被人骂,但我还是要说。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恋爱,和爱情是两件事吧。
下一秒:他们真的爱过吗?
有点可笑的是,我并不知道恋爱或者说爱情究竟是什么。
但我知道,绢和麦的爱情肯定不是我要的。
想到前几天与好友聊天,互相吐槽:「恋爱就是吃吃饭、睡睡觉、看看电影吗?
」又想到以前在微信上看到的一个个性签名:「爱就是和喜欢的人吃很多很多顿饭」。
这一刻,我脑子里两个小人开始疯狂打架,有种我根本没看懂题目,但是我一定要选ABD或者C的汗津津坐在考场手足无措的错觉。
然而,我坚信的一点是,在恋爱or爱情中总有一条线在那里:这条线不是标准,但是身处其中的人触碰到了,ta会知道自己进入了那个zone;没有的话,可能会心生嫌隙:「我真的爱ta吗?
分手会不会更好?
」就像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里写到的,审美这件事没有标准,但是你知道好的作品就是会经过时间和不同人群的验证,成为经典(原文忘了,大概这个意思)。
很多人,或许刚好处于在这条线边缘疯狂试探的状态。
可惜的是,运气好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结局是换个人一起,再疯狂试探。
绢和麦就是大部分人里的一份。
他们喜欢看同样的书,同样的电影,都想去逛木乃伊展但没有去成,意外在赶末班车失败的情况下,擦出了火花。
类「文化工业」下的火花。
我对导演将绢和麦的相遇相知通过对几本书、几个作家、几个导演、几部电影就百分百合拍臭味相投的处理是不太满意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偷懒」。
只是通过一些类文化工业下打造的兴趣文化符号,单一地推动剧情使得两个人产生了恋爱的火花。
你或许会说,有些人还通过一个眼神就在一起了呢?
我能给的回答是一句被说烂的话:「爱是藏不住的,就算捂住了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身体是最诚实的。
或者换种说法,一眼一见钟情的剧情甚至比导演刻意编排的剧情更能说服我。
有时候只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可能恰恰说明了「欠点火候」。
在这里我大胆引用友邻@十九发的一条广播:可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啊,因为爱却不能立刻拥抱,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情诗和书信,就像小孩子啼哭是因为感到不舒服。
开口说话晚的孩子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不需要说话已经有太多人在关注他,时刻准备着满足他的需求了,只有当他的欲望膨胀到无法用手势眼神表达的时候,他才会开口认真说起话来。
人从开口那一刻开始就感受到空乏的可怕了,不断想要填补这个缺口,这种徒劳才是言说的本质吧。
绢和麦一开始无法感受到彼此的爱,于是一直在疯狂用语言交流,用语言确认「ta,是对的那个人吧?
一定是的,我们这么聊得来。
」但,我觉得总缺了点东西,缺的或许是麦对绢不经意的摸头杀,或许是两个人在确定关系后应该更热烈的拥吻,或许是一个眼神?
这些电影里都没有。
导演给我的感觉就是试图通过两个人百分百合拍的兴趣爱好这个线索,去讲述这段恋情的开始和结束,这不是欠点火候,而是只有这点火候。
导演的「偷懒」,和绢与麦的偷懒倒是呼应得起来。
一个对爱情抱有悲观态度的绢,和一个对校花级女孩心动的麦,因为看起来百分百合拍的爱好走在了一起。
或许,他们不过是寂寞,不过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或爱情,借着类文化工业下的各种符号的合拍,于是凑到一块儿了。
明明,绢在麦拍的电影最精彩的部分睡着了的,这真的是百分百合拍吗?
要我说,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百分百的不契合。
聊书聊电影并不稀奇,只要我进豆瓣爱好小组,我可以在里面找到志同道合者聊上个三天三夜。
重要的是,内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东西,对方是否接得住?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这句话现在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这种内化,可以是你的性格、你的品味、你的气质、你的审美、甚至是你的创作等等。
很明显的是,绢没有接住麦的那部分内化的自我,麦没有发现绢更多的是一个披着文艺外衣的文化消费者罢了。
如果一定要说合拍的一点,那便是他们都在这段爱情里偷懒了。
一个对爱情渴望又不信任,实质上精神无能的绢,根本没有能力去走进麦的世界;而麦,一个愿意满足于表层爱好相一致的聊得来,选择了绢(其实本质是我觉得他得不到校花)。
这种偷懒,比导演的偷懒还要致命,因为导演只需要负责造梦,而像绢和麦这样的万千男女,是实实在在地在过自己的生活。
之前读塔科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印象很深刻的一段话是「可是对上帝呢?
对上帝呢?
」「我……我将来会信上帝」这里天才地道破了灵魂的惶恐、反常,而这种可以称为“精神无能”的状态正日益成为现代人的标志。
我们不妨用用他们的生活来衡量一下自己的人生:多少对绢和麦,妄图通过表面的合拍去掩盖自己精神无能的事实,同时又拼了命地去证明去感动自己这就是爱情。
因为拥有一些共同的高度契合的兴趣爱好,或者习惯而聊得来,就能相爱了吗?
感觉现在很多人(比如以前的我)因为自己空虚的灵魂,便极其渴望通过外在的东西去填满它。
这个时候,认出对方身上拥有的一些标签或者符号简直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同时内心疯狂crush「TA就是对的那个人啊」。
于是在一起了,在一起慢慢感受彼此灵魂的空洞。
我们以为找到了一个天堂,其实不过进入了另外一个枷锁。
抱歉,人与人的灵魂,是很难相通的,不是通过符号就能打标认证。
我现在对爱情的拙见是:剥去身上的各种标签,依然爱彼此,且越来爱彼此。
当然,要求对方只爱自己这个人本身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
毕竟不是脱光衣服,接受了对方身体的不完美就可以了,而是,对方得有这个能力,同时自己值得被爱。
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 秘诀不在于体重的旗鼓相当,而是两个人愿意借力给对方的默契。
绢和麦玩跷跷板,大概率是会摔的很惨的。
我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但是我期待的爱情正如《2666》里所说的:送一个人她喜欢的东西,是为了讨好她;送一个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和对方分享,还是希望对方了解自己?
送出去的,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我希望那一刻,他接得住。
Ps. 影评书评及相关摘录只发布在豆瓣,所思所感所想会发布在订阅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不落加油站(buluo0723)。
S上周问我去不去看《花束般的恋爱》,我:“我太懒了。
”懒得因为一场电影就化妆出门,于是他就跟别人去看了。
过了两天他又问我去不去看《花束般的恋爱》,我:“你不是前两天去看了吗?
”他:“我宁可没看。
” 跟他一起去看的女生发表了如下言论:1、苏打丑、村花邋遢、小田切让油腻。
我:“哎呀正常的啦,我以前看《银魂》真人版的时候还有人吐槽长泽雅美和小栗旬难看的呢。
” S继续说,那个女生还说:2、为什么女主谈了五年恋爱不跟男主结婚啊?
我:“哎呀大部分人都觉得恋爱的尽头是结婚吧。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才是“正常”,而恋爱只不过是年轻时候像猎奇事物一般体验过就圆满的事物。
S说,可是她说:3、游戏有什么好玩的4、漫画有什么好看的 我刚想说其实大部分人眼里游戏确实不好玩漫画也确实很三流,但导演可是拍《垫底辣妹》的土井裕泰啊!
我至今还记得辣妹学历史是从看漫画开始的!
于是我问,“什么游戏?
什么漫画?
”S:“塞尔达和黄金神威,哎,所以没看完。
”
我第一反应是“啥叫游戏和漫画啊???
这可是塞尔达和黄金神威啊!!!
”下一秒脑子里才有S虽然内心不满但表面还是很妥帖地看对方对电影没兴趣就结束话题的画面。
于是他又问了一遍去看吗,我又说我太懒了。
跟前男友看恐怖片尚可理解,一起看爱情片又是怎么回事?
结果第二天此人带着披萨破门而入,我好恨,我真的好恨,可是芝士卷边的披萨好好吃。
就这样伴随着我狂风骤雨般的吐槽看完了《花束般的恋爱》。
S哥十分满意地听我爆言:1、第一次见面就拼座喝酒?
日本人的社恐是社交恐怖分子的意思吗?!
2、看《宝石之国》流泪才是正常人类反应。
3、3个月不doi不配当男友!
买了塞尔达不玩不配当人!
4、希多!
我的希多!
我的米法!
5、养猫为什么不封阳台?!
6、男友是苏打的时候面对小田切让的勾引还真是让人两难。
…… 诸如此类S笑得想死,“你发表的居然不是对爱情的高瞻远瞩。
”我:“这不是很正常的因为兴趣性格都相似所以在一起、某一方却忙于工作然后两个人分开的故事吗?
” 第一段像是会出现在“我今天遇到了一个crush”小组的美好故事,第二段则是“在哪个瞬间决定分开”的话题里大家都能理解的缘由。
夹在这两段中间的是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和社会化,五年是很漫长的,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年呢?
更何况这是青春的五年。
我相信男主在说出想结婚的时候是真心觉得这是他们两个能一同走下去的幸福的道路,但我也觉得女主追求心目中的爱情没有任何错误。
名词是容易扭曲没错啊,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爱情。
男主心中的爱情最终会消失、恋人最终会走向婚姻和平淡日常,女主心中的爱情就是恋爱,心动、纠缠和热烈,他们两个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而我一点都共情不到。
曾经有个朋友的朋友,人温柔又可爱,因为他发现我们俩爱好相似,看一样的书打一样的游戏,连歌单重合率都很高,他觉得这是命运般的相遇,然后对我展开了众所周知的暗恋和后续猛烈的追求。
我呢,只觉得作为朋友很开心,但绝无心动的感觉。
这份感情连爱情的门槛都没摸到。
我开玩笑般地说过“要是他是个大帅哥就好了”,暴雪姐辣评:“我看你对帅哥也只能是三分钟热度,比如我们早已被遗忘姓名的代餐哥和统一审美哥。
”是这样的,这样的爱只是摸到了爱情的门槛,像一簇火花,在夜里燃了一下然后就熄灭了。
就像宝玉对晴雯,当然可以说是摸到了爱情的门槛,却从未向里踏入一步。
就算晴雯是艳冠群芳的超级大美女、性格也十分可爱,就算宝玉与她朝夕相处、晴雯死的时候他也非常悲痛。
但这种情绪更像是自我垂怜,毕竟如果晴雯换成黛玉,他才没心情写《芙蓉女儿诔》。
我曾经也疯狂地陷入某段无望又长久的恋情,现在回头看这顶多算是心动。
心动是恋爱,而非爱情。
我当时流的泪都是为了我自己,而非这段感情。
而真正踏入爱情的门槛,是我们分别之后,我面对很多事情总是会下意识想:如果是他会怎么想?
而他的答案也总是不会让人失望。
我很无奈地发现:我确实被他改变了,而这种改变是好事。
直到有一天我听闻他的消息,心里不再是那阵失去的酸楚,而是:“我希望他能幸福,即使站在他身边的人不是我。
” 即使这段恋爱结束了,但这份爱留了下来,成为了我心中的宝物。
每个人在追求爱的路上都是平等的,就算没有好结果也不必为此感到可惜。
就像花束一样,花朵本质上也只不过是人类选育出来的植物生殖器,因而失去了原本授粉的功能却变得格外艳丽和畸形。
但不妨碍你看到花束时心中涌起的情绪,觉得它很美、觉得它的凋零似乎也很美。
影片中两人都买了票没去的那场关键演出,在我看的字幕组版本中被翻译为「天竺鼠的展览」,像是什么萌宠展览会,错得离谱。
其实这里的「天竺鼠」是日本知名搞笑艺人组合,2004年结成,成员为鹿儿岛出身的川原克己和濑下丰。
天竺鼠以短剧见长(对,就是隔壁《短剧开始啦》里那种短剧),也会表演漫才。
整体风格无厘头,凭借独特又天然的幽默感,产出不少佳作。
影片中绢和麦都买了票没去的这场天竺鼠专场演出,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命运邂逅的门票2015年1月10日在东京举办的 「ジャンピングボレーライブ」 (ルミネtheよしもと/東京),和票面信息完全一致。
通过票价还可以判断出,绢购买的是2500日元的预售票,天竺鼠在2015年只有两场专场演出,一场在年初东京,另一场在年底大阪,绢一定对这场演出期待了很久吧。
演出海报剧场的位置在新宿站LUMINE商场楼上,去过新宿的朋友应该都见过蓝色的LUMINE灯牌。
可以找找票面对应的K列8番在哪里~典型的喜欢演出又买不起前排的文青会购买的,方便活动的边缘位置最后,强烈建议观看以下几部短剧,看看苏打和村花(bushi)都在看的天竺鼠是什么样的,时长都不超过五分钟。
坂元选择了天竺鼠,还安排绢购买剧场后排预售票,可以说是相当贴合人物形象了【中字】短剧 《将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D4y1X7Lj【中字】短剧《蜗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p4y1S7Hy【中字】短剧《家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4411R7tQ【中字】短剧《随堂测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z411e7hP
之前影院上映的时候本来打算和我当时的男朋友去看这部电影的,票都买好了,后来因为吵架就没去了。
分手之后,前两天看了这部电影,结果看到最后他们在第一次见面的餐厅的道别时,哭得稀里哗啦。
尤其是和旁边两个年轻男女的对比,仿佛一段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在一个空间下撞在了一起。
我觉得但凡谈过恋爱的,应该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共鸣。
在电影落幕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又再次爆哭:上面写着很多关于爱破碎的故事:XXX祝福你,希望你现在获得了幸福。
XXX我是真的好想和你在一起啊。
XXX我现在有钱了成熟了,可是你已经不在身边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看了这部片后,都会想起一个藏在心底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串再也不会拨打但是倒背如流的号码,一些平凡又踏实的幸福时光,一首很喜欢但是不敢再点开的歌曲,一段不了了之无疾而终的感情。
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偏偏遇到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这部电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会渐行渐远,为什么校园恋情很难HE,为什么爱情最终惨败给现实?
在电影的开头,男女主人公都非常看不惯情侣分享同一个耳机听歌,因为左声道和右声道听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音乐的不尊重。
这种很难为他人理解的“小怪癖”、“小固执”,就像他们身上的刺和棱角,构筑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使他们与人群区隔开,是我之所以是我的构成要素和成分,你可以叫它个性或者品味。
这种特殊的身份认证和自我个性的标记通过一次次消费表达来完成。
而麦和绢的相遇,让他们发现了“世另我”,他们惊奇地发现对方和自己有太多相似点和共同点了。
同样无法理解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同样喜欢动画导演押井守,同样用电影票根做书签,穿着同样品牌的帆布鞋,甚至连书架上的书也像复刻的一样。
这概率多么难得啊。
我记得薛兆丰曾说过一段话:如果世界上有两个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不会见面。
世界上有70亿人,想象一下有70亿颗绿豆,有两颗红豆它们是一生中彼此的唯一,把它们放进去搅啊搅啊,它们会碰上吗,在短暂的一生他们不会碰上。
我们海誓山盟许下终身承诺的那个人,实际上只是我们身边看上去觉得差不多时间到了挑选的人。
麦和绢的相遇就是这两颗红豆的相遇,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豆瓣网友戏称这部片的又名叫做: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是的,百分之百合拍,得有多难。
于是他们轻易地从人群中辨认出对方,坠入爱情。
甜的时候是真的甜啊。
两人一起看漫画看电影,一起玩游戏,仿佛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的小孩儿,终于找到了玩伴,快乐和幸福都是double的。
为什么校园恋情那么甜?因为那是无菌环境培育的产物。
是年轻男女们迈入成年世界的最后一场狂欢,被现实吊打前上天怜悯赐予的礼物。
在这个乌托邦里,大家不必为生存四处奔波,有闲情逸致去做很多浪漫又无用的事,两杯奶茶就能虚度一个下午,没什么钱也不影响快乐的注入。
于是两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理想主义,以书籍、音乐、展览为媒介,度过了一段充满甜蜜幸福的时光。
这样甜蜜的时光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当他们必须面对就业压力,面对双方父母的意志,面对生存问题的时候。
他们被逼着做出选择,走向成人世界。
麦和绢的内核在一开始是一致的,都是很纯粹的理想主义,对物质的要求也不高,有自己的梦想,不愿意妥协放弃。
可是两个理想主义,两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呢?
工作那么难找。
父母生活费说断就断。
而麦画画虽然可以给公司供稿,但是报酬少得可怜,从一千元一张画,变成一千元三张画。
梦想是很贵的,坚持梦想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
麦的前辈和女友就是一个对照组,是3、5年后的他们。
麦的前辈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有才华的人遍地皆是,不被人赏识、出头难才是常态。
于是麦的前辈让自己的女友出去坐台,供养自己的梦想。
麦看着前辈,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他不愿意让绢和前辈的女友一样,自私地让对方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于是他把画笔收了起来,穿上西装进入公司。
一切仿佛走上了正轨。
麦的工作越来越忙,他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书,看电影,看漫画,玩游戏。
绢推荐给他的书被放在一边,一起追的漫画也很久不看了,约好要一起去看的电影也因为工作原因被一再搁置。
看似是因为感情缺乏经营包容而造成的关系破裂,不如说是两个理想主义面对现实的捶打做出了不同选择而造成的分歧。
于是曾经同行的伙伴,渐渐因为一方的背离而分道扬镳。
麦和绢都没有错。
总有人要迈出那一步,承担生活的重量,去向现实投降。
而在妥协投降的过程中,麦也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像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转变。
这个转变从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
一个是绢给麦发照片,说他们常去那家老年夫妇开的面包店关门了。
当时麦在处理工作里的紧急状况,看到这条消息不耐烦地回了一句:关了再去其他面包店不就好了?
那种惆怅和哀伤的心情,没有得到回应,而是被粗暴地摔在地上。
还有一个细节是他们一起去书店,女主拿起了《细嚼慢咽》翻看,这时候男主却拿起成功学类书籍《人生的胜算》。
可能有人会觉得女主太矫情。
其实不是的,这一个个细节,就是两个人走上不同岔路的最好见证。
一个向左走,继续做梦,一个向右走,迎接梦碎回归现实。
当绢跟麦说,想要辞掉工作,做活动策划,把热爱和工作结合。
麦不同意,觉得为什么要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会计工作,工作就是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和快乐结合在一起。
这个时候麦已经开始心生怨气了。
工作上有个货车司机直接把车开进河里,被捕的时候还叫嚣着,他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作为工具人做着这些重复枯燥的工作而活着的。
那个货车司机,让麦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
浪费时间做着一份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绢的选择不过是再一次提醒他,自己如今的选择和努力多么可笑。
看似是他在说服绢,要接受现实,要学会妥协,但其实他是在说服自己,想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告诉自己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幸运找到热爱的工作,能够被看见的。
人就是有这种自我合理化的倾向,只有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生活才能不痛不痒地继续下去。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是麦的前辈的离世。
那个一直把梦想看作是人生唯一目标和意义的前辈,那个宁愿让女友出去坐台也不肯放弃的前辈,那个虽然一直没有被看见但是依然满怀希望的前辈,就像选择了另一条路的麦。
麦把那个没有实现的梦想,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自己,寄放在前辈身上,希望前辈终有一天能够成名。
可是前辈的猝然离世,让麦内心寄托的那一点点纯粹和理想也破碎了。
而麦和绢的心在一次次情绪感受没有被回应的过程中,渐渐对彼此关上。
正如绢的老板说的那样,有的时候,两个人的孤单比一个人的孤单更悲伤。
而面对这杯盘狼藉的感情,绢想要分手,麦却想要通过婚姻来挽留。
“我们结婚吧”不是在感情最浓处的动情表白,而是在感情最苍白之际的摆烂发言。
“结婚后一起过日子吧。
这世上结婚的夫妻,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
不是也有结婚之后,继续这样过日子的人吗?
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样喜欢啊,如果要追求这种事就无法幸福了。
现在成为一家人的话,生个孩子,孩子管我叫爸爸,管你叫妈妈。
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手牵着手,一起去多摩川边散步吧,推着婴儿车一起去逛高岛屋吧,买一辆车,去野营,去迪士尼乐园,花时间,一起过完这辈子。
我们变成这样的关系吧,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
”麦的逻辑就是,婚姻都是这样的,哪有百分之百合拍,大家都是这么互相忍耐互相包容过来的。
到了这,麦已经完全认同了社会那一套规则,变成了他父亲,绢父母那样的人,放下不切实际的理想,放下对美好关系的期待,自我麻痹,告诉自己和别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和理想快乐无关,结婚就是到了年龄的安排,和爱情无关。
到了最后,他们坐在第一次约会的餐厅里,彼此非常有默契地知道分手的时候到了,于是上演了最催泪的那一幕。
我觉得最让我难过的,不是说曾经那么美好的感情怎么会惨淡落幕?
而是曾经如此天真无邪、怀揣梦想的我们,怎么会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麦和绢的分手,在我看来,其实是和理想主义的自己最后的道别。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就像一波波海浪,将我们不知不觉推至某种处境,我们说不清究竟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这样的生活塑造了我们。
无奈我们已经走得太远无法回头,只能将当初的选择贯彻到底。
爱情的悖论就是: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偏偏遇到了很爱很爱的人。
等到事业有成的时候,发现再也没有年少时的冲动和奋不顾身了。
恋爱为什么像花束般如此短暂?
是因为人是有保鲜期的,人会成长,价值观会重塑,人生追求会半路改道,不同阶段的对关系的需求也会变化。
而最难的是20岁和你最合拍的人,未必到了30岁和你依然步调一致。
在哪个城市工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找到自己还是丢失自己,是坚持理想还是跟现实妥协,每一条岔路口都通向了不同的终点,而这些岔路口都决定着关系是要保持现状还是分道扬镳。
与其说是怀念20多岁那段无疾而终的恋爱,不如说是怀念那个没有被捶打、没有被磨平棱角的自己。
那个藏在心底的名字,是我们一段旅程的见证者,和我们一起造了一个美丽而纯粹的梦。
我们带着与对方共度的美好回忆,纵然不舍,最终还是一个人启程上路。
每一段爱情的开头,我们都抱着要走一辈子的期待和决心,希望甜蜜的日子能够一直无止境蔓延下去虽然爱情的存活率很低,但我们就是莫名相信自己会是那个例外。
我们的结局会和别人不一样。
而现实迟早会让我们看清——即便是亿万分之一的概率相遇相爱,也无法保证能够一直走下去。
“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
那么,再见吧。
希望你一切安好。
让人想起前男友(女友)的电影。
像吃一碗藏着沙子的饭 硌得牙疼 浮于表面的细节产生不了深刻的情感联结 后续的变化显得没有根基 矫情得反胃
我不是文青,我只是矫情。我不喜欢肖申克,但我也不迷押井守。我想谈恋爱。不,我不想。我不爱人。我只想趁早开次花。谢了就罢了。在如此刻板的两个形象中投射自我不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吗?做文青就是理想,变社畜就叫现实?大家都是二极管吗?心有灵犀的片刻固然美妙,但光是想想这个世界上有人和我一模一样我都觉得想吐。这剥夺了我作为一个独立存在最后的特殊性。但你要说这片子在揭示爱情和文青这两种幻觉……可得了吧,它可完全没走到这步,自以为是的符号堆砌看起来很像讽刺罢了。朋友们!去做人!不要做符号!
一百套时尚又省钱的穿搭,一百种浪漫的约会方式,一百个想要分手的瞬间,和分手后一百段扎心的回忆。所有的东亚年轻人都意识到了,钱是好东西,但为了躺平我宁愿将钱扔向大海。
被996打败的文艺青年…
比較電視劇,可要做到如此高共鳴度不容易。感情變化的每個階段和衝突,不同階段的情節事件選擇(契合部分做的較誇張),很多很小的瞬間和反應,坂元的刀子一如既往的精準。/對比國產影視作品兩個問題,一是不關注戀愛雙方的精神交流(可能也看不上文藝青年),聊天內容幾乎不會涉及文學電影和藝術(很偶爾聊起來也不說人話);二是不關注兩人自身在一段關係中的變化和矛盾,要不就是拉別人進來製造矛盾(如第第三者、父母),要不就是千篇一律沒有細節變化的單一矛盾,且基本都關於物質(此片的二人矛盾也有涉及物質但反映的是價值觀的差別)/ ps,一切因押井守而起,沒時間去看《牯嶺街》時開始走下坡了,在戲院看《希望的另一面》兩人已徹底貌合神離了。阿基考里斯馬基翻了個白眼問:怪我嘍?楊德昌說:怪我⋯)
非常非常普通的爱情故事,依靠「自以为」百分百重合的兴趣爱好为标准而交往是挺没劲的,说明要么认识的人还不够多,要么缺少一个豆瓣账号。以及看到了两个演员之间挺大的演技差距。
觉得这像个“你喜欢旅游啊” “我也喜欢旅游”的升级版而已…… 所以实在品不出他们需要恋爱的原因,而且电影里这种对得上爱好的共鸣也实在不觉得就可以是所谓Soulmate,没有任何心动的感觉。可能真的和坂元裕二八字不合。这电影唯一觉得心脏跳动的还是小田切让哈哈哈哈……
书影音没法支撑恋爱,建议豆瓣把该片挂在开屏。
这两位想必是一个论坛里的网友,类似豆瓣主页1000+共同爱好的那种。
前半部分完全是坂元特色的时代误植了。到底是谁毁了文艺青年的爱情,还是说爱情本就是文艺消费品所编织的幻梦...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我不得不提一个片子里可能的硬伤,就是以我们的平均插画师的水平能力与才华来看,男主角的绘画水平并不低,相当高的,他这样的绘画水平找不到工作,60块钱三张,10年前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能获得这样的一种绘画能力,那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需要花很多的时间金钱来学习,哪怕他是个天才,如果就这么轻易放弃掉了,去找一个毫不相关的工作,那这里面的沉没成本也未免太高了,而且他后面好像对自己曾经的插画毫不留恋,并没有一种功夫上身的感觉,这一段我觉得很假。所以看到这一段,一下子就出戏了,并且也为画这些画的那个作者真实的身份与收入感到好奇。所以多一星是打给他的吧!
感觉像是自己的故事,共鸣的地方太多了。一直忍着不哭。最后苏打和村花分手了,再也忍不住眼泪。只是电影是和平分手,而自己是一地鸡毛。京王线也是我回家电车20210214 故事就是故事 现实中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 磨合和忍耐才是走下去的唯一办法20210727 再看很多现实生活的问题是没有钱。20240827
俩豆瓣友邻谈恋爱确实很甜,但一个后来不上豆瓣这感情就完了...最后十分钟太狗血,弱智一般,这段稍微巧妙些或许还好点~村花演技提升不少...所以,坂元同学,您应该问问古泽同学,约会~恋爱到底是什么?
于我爱好是一个很弱的联结,排在外貌人品性格生活习惯之后,文艺类爱好甚至排在运动类爱好之后,因为电影看到最后一定会分岔,但踢足球不会。两人商量决定分手后,一下子情绪乐观起来,话也多了,放松坦诚了,一起打游戏看书了,气氛也快乐了……所以恋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又名,《文艺青年变社畜后的真实生活》。
可能十年前(或者五年前)看这片的话会很有感触但是现在看真的毫无感觉了,世间大多数从一开始就非常美好的爱情都是这样的结局,也就见怪不怪了。以前我也觉得双方有相同的爱好很重要,但现在发现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愿意陪你去做你喜欢做的事,这就够了。毕竟,我也不想和我自己谈恋爱:(
我就想看部纯爱的电影放松一下,没想到甜了一小会儿就苦了起来,片头的暗示让我一直期待大反转,结果却没有——最后竟演起“分手的决心”了。很气啊,哪里是花束般的恋爱,明明稻草一般。
菅田將暉和有村架純飾演的一男一女那麼自在又毫不做作地聊著文學和電影,連mean的時候也毫不裝逼,並因此相愛,想起在國內應該根本不可能casting到這樣的演員演出這樣的戲,不禁為我們的沒文化感到悲哀。
这也太俗了,大学生相识先交换豆瓣账号,然后一个依然理想主义,一个为了生活去做打工人,于是分手了,但是隔壁影厅的伍迪艾伦四十五年前就拍过,人打个网球也会好上,即使没有理想主义生活所迫和有的没的也一样会分手的,伍迪艾伦还说了,爱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