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数学是我生命的全部。
万物都有规律,每一个细小的微粒,光线里的颜色,水中的倒影。
在数学世界里,他们都会被用奇妙的语言表现出来,而我觉得我存在的意义就是探索其中的奥秘。
1792是最小的,可以用两组不同立方之和来表示的数。
(可以写成12的立方与1的立方之和,也可以写成10的立方与9的立方之和。
)我来到了剑桥图书馆,这里有人类最伟大的著作。
使徒圣保罗的书信,摩根的《圣经》,还有对数学家最珍贵的牛顿的《数学原理》。
而牛顿也像我一样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证明自己的答案。
而这就是我将要做的(当时我觉得这个饼画的好大呀,但是又好让人热血沸腾呀。
)世界的真相往往先以直觉的方式被感知,然后才慢慢被论证和理解。
你不是不相信上帝,而是不相信上帝喜欢你。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才32岁就得肺结核死了,英年早逝呀,太可惜了,他的才华还没得以完全的发挥。
以前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没有想到他居然这么厉害。
他妻子人也好好啊,虽然不懂数学,但是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他。
男主居然还演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孟买酒店》,当时看这部电影真没看出是同一个人,可塑性蛮强的。
5.6
《知无涯者》。
8分。
马特·布朗编剧、导演,杰瑞米·艾恩斯、戴夫·帕特尔主演作品。
实在太喜欢这个译名了,和港版的《数造传奇》及台版的《天才无限家》相比,《知无涯者》就像神赐予的译名,特别好。
何况影片传记的主人公拉马努金也是神之使者。
一定是上帝怜悯人类,才派来了拉马努金。
但上帝也妒忌他,就让他生在了印度,并且没有机会得到一个长寿的身体。
毫无疑问,拉马努金是可以和高斯、欧拉齐名的数学家,是媲美牛顿一样的伟大人物,即便生前他在印度备受歧视,但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印度之子”。
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到底需不需要直觉?
拉马努金靠自学基本并不成体系的数学书完成了高等数学教育,然后开启了数学的开挂人生,他可以不需要过程,甚至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直接给出公式和答案,这让上个世纪初的数学界完全不能接受,毕竟传统思维哪怕时至今日,数学仍然是需要证明过程的。
但拉马努金几乎不需要,他总是在睡梦中和祈祷的时候就能得到神的授意,然后在纸上写出完美的公式。
数学家哈代试图帮他一起完成证明,但拉马努金看似随意写下的公式实在太多,对于无神论者哈代来说,他只能承认拉马努金是神一样的存在。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数学。
和系里的朋友一起看的。
我们一致认为本片对于数学家工作时的形态呈现得比较准确:严谨和直觉之间的张力和互补;老数学家严厉中透出的关爱;天才数学家的才华,锐气和成长。
击中我个人最深的点是在落雪中欢跑的天才,以及那一句旁白,“it's like every integer is his personal friend”。
漫天的雪花仿佛那不计其数的整数,来拜访那个早已熟识它们的人。
用了十年snowflakes做网名,我对这个honorable mention表示很开心。
最后,致我最喜欢的梗,1729=9^3+10^3=1^3+12^3;一七二九,一清二楚。
这实在算不得一篇合格的影评……作为短评却又超字数了。
嗯。
不小心点进来的读者还请多担待^_^.
“伟大的知识经常从卑微中诞生”这部电影带我认识了一位数学天才,更是一位具有为人类成就奋斗终身(32岁离世)甚至失去生命的灵魂,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理解数学的人,但是从这部剧里也能感受到一些东西,或者说是精神。
这部电影讲的关于数学,关于宗教信仰,关于人类成就,关于天才,亦关于爱情、友情,在不平等、战争动荡、种族歧视的年代,拉马努金依靠直觉式的数学获得众人认可,成功的过程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历经战争的残酷,病情的愈益严重,与妻子间的误会、在异国他乡被欺以及地域的水土不服种种困难。
更是被拉马努金与哈代间的友情感动,看到哈代努力说服众人为拉马努金取得他理应获得的头衔,哈代是拉马努金的伯乐,是拉马努金获得成功的重要推手,给了拉马努金一个真真正正显示自己的平台,在完成成就之后,拉马努金回印度,与哈代告别的场景,师徒之间,亦师亦友,两人之间惺惺相惜,如果没有哈代,拉马努金或许穷其一生只是一个生活在印度的普普通通的职员。
最后,拉马努金还是病重离开了,一年后的拉马努金也没有回到三一学院,也没有与哈代再一起研究数学,这更是两人之间的遗憾或许这就是天妒英才吧。
正如顽童需要飞蝇供其嬉戏,我等平凡人也需要天才的事迹来鼓舞自己,照亮前路;亦或是用来慰藉:这个世界还没那么糟糕。
电影让更多人有机会以视觉地角度窥探天才的故事,当然,描述天才的电影也分好与坏,不幸的是《知无涯者》属于后者。
1.如何让观众知道,主角是个天才既然是一部刻画天才的电影,电影必须传达给观众的一点是:主角是个天才,他(她)和凡夫俗子们想得不一样,他在庸人眼里是个怪人。
在这一点上,《模仿游戏》就用一场对白,完成了对于主角图灵天才(或者说“古怪”)形象的塑造。
《模仿游戏》剧本对话1
《模仿游戏》对话2再来看《知无涯者》,对于主角拉马努金的所有特质刻画源自于主角的种族身份:“诚心祷告、素食的虔诚印度教徒”,除此之外对于拉马努金的“天才特质”刻画却少之又少。
把世人对于天才的“不理解”归咎于“种族刻板印象”,这无疑是对于天才的侮辱。
真实的拉马努金可以是“虔诚的”,电影制作者也可以展现这样的描绘,但是,私以为,对于拉马努金“天才特质”的描绘必须大于“种族特质”的描绘,否则,电影会更像一部“努力融入新环境的移民电影”,与“天才”二字绝无关系。
另外,从对话中我们得知拉马努金自称灵感“来源于神”,我并非对宗教怀有极大恶意,灵感“来源于神”也绝非不可接受的理由,不可接受的是,所有的“来源于神”的表现仅限于对话当中,这是对于电影产业的亵渎。
换成小说,换成话剧,这样慵懒的描述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电影之所以为电影,是因为它能把视觉、听觉、语言要素结合起来,呈现给世人,带来全方位的体验。
“灵感来源于神”可以是一串数不清的迷幻蒙太奇,光影特效,甚至是凌厉剪辑,但不可以是一句干瘪的台词。
2.让天才更像个“活生生的人”天才在拥有“超脱凡人”的才能之外,也同样是个普通的有着各种生理、情感需求的凡人,故而在天才电影中,情感的描写往往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天才少女》中有胜似父女的亲情,《万物理论》有相濡以沫的爱情。
但本片却没有任何成功的感情描绘,夫妻之间毫无感情基础的描绘,却要展现出一片“情比金坚”,拉马努金和哈代之间甚至连“英雄惜英雄”的刻画都绝称不上成功,拉马努金死后哈代却发表了一番“痛失挚友”的感言,任何能让观众感动的情感,都需要用镜头、语言和音乐去经营,观众绝不会如你的剧本安排一般去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如何让世人感受“天才的挣扎”电影既然是作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天才电影除了有其超脱的一面之外,也必须有矛盾和冲突的部分。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如何以一种世人能够共情的方式,呈现“天才的挣扎”。
《美丽心灵》和《模仿游戏》早有珠玉在前。
在《美丽心灵》中,主角纳什的挣扎是精神分裂症,朗霍华德用“两个现实”以及一系列的“现实”与“环境”的快速来回剪辑,把纳什塑造成了一个“冷战背景下的可悲精神分裂患者”,让观众可以站在同情者的角度上真实地体会到天才的辛酸和无奈。
而在《模仿游戏》中,图灵的挣扎在于与他人亲密关系,从“不合群的孤傲书呆子”到“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从“隐藏自己的性向”到“面对过去承认事实”,并最终在时代的病态歧视背景下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一个受到时代迫害的天才”显然饱受了世人难以想象的折磨。
两部优秀的天才电影,聪明之处在于高效地利用了时代背景,无论是冷战也好,二战也罢,时代带来的创伤是所有人的共同痛点,或许大家很难理解天才的独特,但是大家都拥有“时代的悲痛回忆”,利用时代的共同回忆(或是人类的历史痛点)来达成观众的共情,在笔者看来,是比较不错的呈现“天才的冲突和挣扎”的方式之一。
而再看《知无涯者》,全片唯二的时代背景提醒在于一战的爆发,某位关切主角的教授应征入伍,另一个是伦敦遭到轰炸,主角被爆炸余波波及倒地看到一片惨状,两处体现时代背景的镜头,与主角的人物设置毫无关系,与故事的逻辑毫不相干,两个镜头就是为了单纯告诉观众:故事进行到此时一战爆发了。
若要说本片有设置主角的挣扎,我能想到的除了“种族身份”之外,只有一场莫名其妙的结核病了。
此处的设置大概想到刻画主角“虽患绝症,仍潜心科研”的伟岸人设,但是,一切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影视形象,都是循序渐进,处处铺垫而塑造来的。
一个未经任何生活困难(在我看来片中描绘的拉马努金的生活比绝大多数当时的印度人优渥得多)、年纪轻轻得到宗主国顶尖数学家赏识的印度人,得了结核病还在搞科学的印度数学家的故事,大多数人听来,都只能是冷漠地摇摇头。
这并非是拉马努金不够伟大,这是因为电影创作者甘于平庸、敷衍了事、滥竽充数。
创作能让人为之振奋的电影作品,需要投入创意,时间和最为重要的,对电影的无限热情。
马特布朗的《知无涯者》,不合格。
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在回答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我是谁?
”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第一个自我提问。
听着下雨声看完了《知无涯者》,它是数学家拉马努金的传记。
电影动人之处,在于人类对学术的渴求,是我喜爱的电影类型。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证明,在于人类拥有智慧;这部电影中便如此体现。
人不能没有精神,更不能失去智慧。
为了追求学术与知识、求证未知领域,聪明的人类为此离开生长之地,奉献生命。
它不仅是对学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论证自我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
人类在追求智慧与完美的道路上,是如此伟大。
恰好最近在重新回顾数学这个学科,这是曾经痛恨数学的我我万万不会想到的;不久前,我曾和大学老师探讨自己一直以来对数学偏执的悔过和新的看法:2020年来,我对数学的认知产生了改变。
应试教育给我带来的极大空白,就是让我对数学产生恐惧与误会,从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天开始到结束。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数学是美的;一直以来数学能力的评判标准只有分数。
不过,若只是单纯欣赏它呢?
从学科性质看,它单纯、精准、诚实、充满了逻辑性;是世间少有的,人类智慧的凝聚,是纯洁的抽象物,是优美的规律,是伟大,也却安静。
而这部电影,就是十几年来我对数学偏见最大的和解。
知无涯者 (2015)7.82015 / 英国 / 剧情 传记 / 马特·布朗 / 杰瑞米·艾恩斯 戴夫·帕特尔
优秀的人需耗费一辈子或许两辈子来证明的数列,就这样“来到”天才的脑中。
“你是怎么不通过证明就知道这些数列的?
”“我不知道,我就是知道。
我看见它们,就像莫扎特在脑海中听见整部交响乐。
”自大的从不是天才,而是庸人,因为他们为数众多,霸占这个世界。
但上帝拣选的人用上帝的语言跟上帝沟通。
拍得太平淡了,也太过于简陋,对于这位惊世数学天才,影片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未在有关数学的细节上下功夫,相反却总是去设置一些无意义的矛盾,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想想《美丽思想》,真让人感觉此片有些浪费此题材了。
拉马努金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非常有幸能看到一部他的传记电影。
可惜本片只能算得上中规中矩,如果说感受的话,跟看《万物理论》时有些像,就是没有充分展现人物的形象,拉马努金可是人类历史上数得着的真正的天才啊,为什么不能拍的丰满一些,别那么循规蹈矩呢。
还有看完后感觉是剑桥害了拉马努金。
一年多不见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 拉马努金没受过正规的高等数学教育,沉迷数论,尤爱牵涉π、质数等数学常数的求和公式,以及整数分拆。
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
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
冗长细腻的传记。
合作五年称为朋友的人,不了解信仰,不知道饮食习惯,不知道病入膏肓。
对方去世后深受打击。
你培养他关心他,为他对抗学院,你却很难了解他、理解他。
整部片子弥漫着“白头如新”的悲哀。
另一点:母亲自私专横,为了阻止媳妇去剑桥,藏匿妻子的信件——儿子以为被妻子抛弃,痛苦自杀。
很喜欢看数学家的故事,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很聪明,并且故事都很燃。
拉马努金患肺结核,病重的时候都不加强营养,虽然信仰的力量很大,但他没想过他的死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种遗憾嘛。
虽然脑袋聪明但是没接受过教育,还是有一些愚昧。
数学作为一种符号游戏,其本身是暴力的,相信数学和信一个神在这方面没有本质区别。
男主的老师就坚信‘证明’这个‘神’,而男主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两个神并没有亲自下场打一架,但男主和男主老师的矛盾冲突却无法避免。
电影里展现出来的是“证明”之神,对宗教神的全面碾压。
这种碾压是物质化的,无关于数学真理,而是关于是否能通过“证明神”的仪式通达数学真理,你搞宗教神的那套是不行的,你必须小心的切除掉你宗教神的仪式,甚至是食物,肤色等等,切除之后用全然“证明”教的仪式来重走一切。
数学问题是表象,其背后的逻辑是东西方两种思维的冲撞。
数学的神迹通过“证明”得以彰显,而男主宗教神的神迹通过梦这个载体,或者说通过聆受天命然后写下这一个过程得以显现。
这两种神迹的不同之处在于“证明”这一过程是可以无代价复现的,而天命则不同,往往是一次性的神秘体验。
相较之下“证明”神的手段更加高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以体验神迹,对于传教而言,其成本低到近乎没有,但是“证明”这一过程相比聆受天命在通达数学真理上并没有高下之分,电影中只展现了男主的数学研究上的错误,却没有展现“证明”这一过程也是有其问题所在的——问题在于一旦出错,必须由一个新的证明取代旧的证明来解释其合法性,这是一种自己取代自己,或者自己证明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无法得出新证明比旧有证明更具合法性,永远有下一个在等着你,你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只是一个高明一点的错误,一个错误复现一万次还是一个错误罢了——电影中只展现了单一方面,其价值取向是有问题的,我对英国电影比较有好感,但是这一部的确让我爱不来。
抛开对数理逻辑的看法,符号对人的宰制让电影里的两个人即使相互欣赏亦师亦友,却只能以一方的符号死亡作为终结(男主在真实世界也死亡了),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生活、工作,还是在亲手杀死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合法的异端?
明明有一个方式可以让两个人坐下来,以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另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方式,交流数学,交流信仰,可我们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符号规则去杀死另一个符号系统,这里作恶的到底是人,还是符号?
或者说离开了符号,人就真的无法生存了吗?
符号是虐待狂式的,我们在用它享受那种优越感,在享受那种可以伤害别人的感觉,诛心何尝不是一种杀人呢。
在启蒙时代,康德这样回答“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启蒙就是人脱离咎由自取的童稚状态。
童稚状态就是没有他人引导便无能于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个中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决心和勇气,没有他人的引导就不敢运用理智,那么,这种童稚状态就是咎由自取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的口号。
”(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启蒙运动过去了,而我们确实不缺乏理智,缺乏的是用理智的决心和勇气。
Hardy推薦努金成為院士那段話: He told me that an equation for him had no meaning unless it expressed a thought of God. We are merely explorers of infinity in the pursuit of absolute perfection. We do not invent these formulae, they already exist and lie in wait for only the very brightest of minds, like Ramanujan, ever to divine and prove. So, in the end, I have been forced to consider, who are we to question Ramanujan, let alone God?
这是一个很短的故事。
但凡涉及到天才的故事,总是很短的。
天妒英才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定律。
上帝给了一个人什么,必然会剥夺另一部分。
拥有了高智商的天才,大抵没有善始善终的。
看多了天才的传记片,每每感慨的同时也要对上天的这种择人机制忍不住吐槽一二。
《知无涯者》也不例外,男主拉马努金是一位贫穷的印度人,虽然他出身于高种姓,但是却没有钱财,没有工作,只有着对于数字的天生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数学能力。
传记本身略显平淡,由于对于数学上的大师了解的不多,看完后也没有特别震撼的感觉。
但是查询资料才发现拉马努金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大师,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展示出这一点。
即便是获得了皇家学院院士和剑桥三一学院院士的称号,也无法让人体会到他的独具一格和天赋英才。
影片过多着墨于拉马努金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异域飘泊的遭遇,只是让人对于在一战前后,作为殖民地的印度人在宗主国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略有遗憾,但是这并不是针对一位数学天才的歧视,这是整个白人种族对于其他有色人种的整体歧视。
不过影片也成功塑造了哈代这样一位有着严谨治学和生活态度的数学家,他严谨、认真而又不失热情和细心。
如果没有他,拉马努金就是一个籍籍无名之人,和《伤仲永》里的仲永一样泯于众人。
世上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求。
他本身已经是闻名天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拉马努金的天才公式之下,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自叹弗如的谦卑。
不仅甘心为了拉马努金做大量的幕后工作,更是不断鞭策和激励着拉马努金,让他用严谨的演算过程来证明自己的公式。
数学是所有学科里最枯燥却也是最耀眼的。
天才数学家们穷其一生研究出的公式和定律,往往在多年后才有用武之地。
数学也是所有现代科学之源,数学上的成就可以让人名垂千史,然而大多也是天才逝去多年之后了。
拉马努金求出的公式也是在多年后才在黑洞理论里得到了应用。
正因为如此,数学家必然是先于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取得的成就,在现世里必然是孤独和无法取得广泛认可的。
天才的数学家更是孤独中的孤独。
正因为如此,哈代才一再要求,拉马努金必须通过严谨的过程求证,才能得到其他数学家的认可,再通过多年后的应用得以体现价值。
《知无涯者》这部片名的翻译很是文艺范,也巧妙的把英文原名嵌入其中,《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是不可多得的好译名。
整部影片亮点不多,叙事略显凌乱。
在印度的这一条线上,拉马努金的母亲因为害怕妻子去了英国,而拉马努金再也不回来了就私自藏起两人的信件,直接导致了拉马努金意志消沉、身染重病。
这条线索略微出戏,每次看到都担心会出现类似宝莱坞的招牌歌舞动作。
其次,哈代的同事之间斗争和友谊故事线,也都不够完整。
独独哈代本人塑造的丰富而饱满。
影片既想表达对天才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想尽量贴近纪录片的写实,这种冲突就使得很多事情讲而未明,有些莫名其妙。
看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领略了更多自己不熟悉的风景。
从《三个傻瓜》、《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印式英语》、《我的猴神大叔》、《PK》等多部印度电影里,也让我领略了迥异于中国的异域风情。
而看似遥远的印度,其实与中国有着绵长的边界线。
作为一个宗教信仰国家,印度盛行的佛教、印度教,无一都在培养印度人谦和、逆来顺受的性格。
包括该片中的拉马努金,他的天才来自神明的启示,这在于我这种无信仰者看来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但是随着对未知事物的逐渐了解,也或许事实就是如此呢。
该片中浓郁的英国上流社会风情,也让人再次回味了唐顿庄园里优雅的生活。
哈代教授的男管家、拆信专用的拆信刀、美丽的三一学院、只许院士踩踏的草坪,一切可见英国人的执拗和执着。
而片中出现的那棵苹果树,真的是点化牛顿的那棵吗?
呈现了对世界的一种单细胞式的理解。为了不影响对拉马努金的感受,看了一半紧急叫停了。摄影是美的。最好的部分是译名,难得有这样好的电影译名。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知无涯者,同时又隐含了另半句“生也有涯”,即32岁的英年早逝。会另找别的传记作品来看。
看到说拉马努金的天才是因为信仰的时候简直不能忍了,宗教信仰简直就是人类发展的阻碍
殆神授
75+,80不到。
“忘路之远近”般心流状态算数,恍恍如《海上钢琴师》里巨浪弹钢琴,多年前看的,当时觉得拉马努金是和尼古拉·特斯拉一样的神人。
恶毒的辱骂只会带来更极端的情绪,理性和尊重则会缔造文明。
不错的传记片
可能是高等生命来人间来发公式的,发完就回去了
英国梦,数学天才的故事。
选角和剧本都不行,非常干巴巴,很没有意思。
识才 不埋没智慧 然而造化弄人
开头出现的字体很棒,片尾走字幕时的印度风插画也不错。剧情刚好及格,能看,但不算好看。
一个印度人凭一己之力整理完善了欧洲600年来的数学成果
最要命的是无趣。技术层面不能强求,选用何种表达方式是艺术造诣,但直接这么一个干巴巴的剧本,就是一个非常无聊的流水账!
冲着数学天才这个题材来看的,超级棒的题材完全被拍成了流水账,平淡乏味的让人伤心,就像扔在水里都激不起一点涟漪的一块石头,各种人物情感也苍白得可怕,没有高潮,没有任何精彩之处可言。一个数学天才的形象并没有在观众心里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白白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1729是最小的,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有两种方法表达的数字
牛人普通的一面,过于短暂的一生。
一位堪比牛顿的印度数学天才,他说自己的数学发现都是神启示给他的,这真是造物主展示的神迹。
尊敬这个人 但是这个电影真的太普通了 典型的感人温情死亡视角 搞得我直拉进度条 其实换了名字和其他的天才片一样没什么差别 为数学家多一星吧
好闷啊,一直出戏。一开篇就说了男主很牛逼,苦无伯乐,但真的没办法感同身受,学渣如我。最出彩就只有三一学院实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