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条交叉的铁轨,一条上面有五个小孩在玩,另一条上面有一个小孩。
此时一列火车迎面驶来且已来不及刹车,而你恰好站在道岔旁,你会把道岔扳向哪边?
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会随时随地让人面对无可逃避的道德困境,将人置于这样的两难选择中。
作为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片中主人公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曾接受联军帮助的当地人一家四口受到塔利班死亡威胁而进入军营寻求庇护时,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影片没有对这样做的理由进行说明,但设身处地联想:战区营地不许当地平民留宿的规定(或是惯例,从片中看来约束力似乎并不强)给了他作出选择的理由,让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主人公希图通过这种把一切交给规则的方式来减轻一旦选择出错后的自我负罪感。
隐含的恐怕还有潜意识里对当地人的不信任(担心其已经投靠塔利班而在军营中搞破坏?
)。
同时还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第二天再去救援也来得及。
以上多种想法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主人公作出选择。
可是,事实击碎了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一家四口均遭杀害。
这一场景除了给主人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之外,更是质疑了其作出第一次选择的理由:按规则办事,最终造成如此后果。
也为随之而来的第二次不顾规则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困境出现在军事行动中,己方火力被完全压制,而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救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方能脱离险境。
在战场形势无法进行有效观察的情况下,主人公作出了不顾规则的选择:不论是否可能造成平民伤亡,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为此不惜进行欺骗。
此时主人公吸取了第一次选择的“教训”:把规则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侥幸心理依然存在: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空袭顺利消灭了敌人,中弹的士兵也被救活,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这不过是命运和主人公开的一个玩笑:事后调查发现空袭共造成11名平民死亡,而现场音频记录证实主人公并未按军法确认平民情况,因此其必须接受遣返并面临审判。
至此,主人公两次选择的心理基础全被颠覆:不论是否按规则办事,最终均造成严重后果。
从他此刻不知是麻木还是坦然的态度看来,这恐怕也是一种解脱,起码不用再留在战场上随时面对道德困境与两难选择。
相信他也作好了接受制裁的准备,希望以此来减轻因自身的两次选择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负罪感。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再次将主人公带入了困境:“你可能杀死了八个孩子,但这里还有活着的三个!
”如果拒不认罪,固然有机会逃脱制裁,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如果接受制裁,做一个敢作敢当的诚实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里将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整个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而影片前半段中妻子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孩子的种种艰辛更是极力渲染了这一责任的重要性。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如此挥之不去,以致其欲认罪、赎罪亦不可得,只得接受律师的安排,把无罪释放作为目标。
而在庭审现场面对控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主人公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两难选择时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主人公被判无罪释放。
这一结局与其说是其自身的选择,不如说是战友“屠夫”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主人公而当堂翻供作伪证的结果。
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们欣喜若狂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揭示了其最终的宿命:肉体上的牢狱之灾虽已逃脱,但精神上的残酷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害的一家四口、空袭死亡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从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
自动审核有违规词,我也不知道违规词是哪个,所以大部分内容截图发上来。
电影本身是北欧剧特有的冷冰冰而又很真实的风格,让人觉得是在看纪录片,有时这种风格也挺棒的。
但是导演我求求你啊,能不能别老让镜头晃来晃去啊?
我知道你是在追求真实感,但是你这晃得有点过了啊,晃得我都快吐了🤮因为身体上体验不佳,减一分整体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是在7.0-7.5分左右。
因为豆瓣不能打单数分,更不能打半分,而且现在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6.8,低于我的评分,所以我打了八分。
看完电影后,马上来看影评,剧情分析什么的已经有写的很好的了,在这里也不再重复,从看的时候到结束,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主人公是自己,究竟会怎么做?
影片里重点有三次出现脚的特写,一次是寻求帮助的一家人被杀害,小孩子被裹在被子里露出的一双小脚,还有苍蝇不时地在上面叮咬;第二次是法庭上的证据,被炸死的平民中孩子的断脚;第三次是男主给大儿子盖被子,还是露出被子的一双小脚。
男主在看到儿子露出被子的小脚后,呆滞了一下,相比是想到了之前那两双脚了吧…无论直接或间接,都是男主造成的。
这时我又想起了男主在劝说来寻求帮助的平民父亲时的场景,男主说我有三个孩子,我了解你的处境。
你想要我们帮助你,你就要回家。
平民父亲说可是你的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如果我的孩子回家他们就会被杀。
男主还是因为遵守军营里的惯性规定拒绝了他们就在这住的请求。
还记得有一句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不记得出处是哪里了,好像是奥运会的宣传语吧,在记起这个场景后突然觉得这句话很可笑,你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我生活在战乱的地区,怎么可能有同一个梦想呢?
不能细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悲哀。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怎么选择?
如果是我的话,我跟男主的决定是一样的,选择撒谎来脱罪,或许这样的选择会更痛苦,囚禁四年或许就赎罪了,起码负罪感会轻很多,像是这样逃脱了处罚,却要将这责任背负一辈子,每当深夜无人之时,接受灵魂的拷问。
可是我还是会这么做,因为我有我的家人。
正因为拥有着,所以才更害怕失去。
这样说虽说很自私,但我不想失去家人,我的家人也不能没有我。
就像我一直很想到偏远的地方去做义工,帮助处于贫困和战争中的人们,可是无奈家里境况也不好,不可能丢下家人一个人离去。
或许都是不勇敢的借口吧,我不知道,真是无奈。
尽管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公、无奈之事,我还是相信着活着是更好的,起码第二日的曙光就是一个新的希望。
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看完就忘了吧(ง •̀_•́)ง
这又是一部让人心中充满忐忑的作品,这里指的是每样事物另一面带给人们的冲击。
claus在队员牺牲的情况下做出了跟随队员巡逻的决定,就像副手说的,有利有弊。
claus的本意是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士兵的安全和心理,但另一面失去了指挥官在前线外的冷静和判断,如果没有这个决定也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可能就不会在救下当地女孩后和那一家产生的信任关系,他们就不会被塔利班盯上,这一家也不会来基地求救,claus又面临一次选择,军纪还是人情,这次他选择了军纪拒绝了这家人,但人情让他在带上了队员在明知有埋伏的情况下深入虎穴,当然这也是军人的责任,接着果断中招,在危机时刻需要拯救全队的情况下, claus又做出了决定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其实6区里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
如果claus没有亲自巡逻,也许死的只是那个被烧伤的小女孩,也许她不会死,是残疾,也许她可以熬过去,谁都好好的,这一切都是也许,也许会有另一个更惨烈的版本。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这些在极端状况下产生的冲突本身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就这样发生了。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战争惹的祸,虽然电影并没有直接以反战为主题,战争发生后的各方都有其自身的立场和必须要做的事,但是战争一定要发生吗
<图片1>若非这部电影,世人恐怕很难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童话王国丹麦与万里之外的阿富汗战争联系在一起。
影片成功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激发了我一睹这部北欧文艺范儿战争片的好奇心。
影片的剧情结构清晰明了的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采用双线叙事,彼得森是北约驻阿富汗军队中一个巡逻小队的连长,他一面要安抚因战争焦虑而情绪失控的部下,一面又忍受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孤独。
偶尔给家人拨打的卫星电话是这场孤寂战争里唯一的精神慰藉。
此时,远在丹麦的妻子要独自承受着儿子的叛逆,爱情的缺失、生活的重压令她日日企盼着丈夫的归来,双线情节的对照直观的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家庭失衡,但又有些老生常谈的沉闷感。
<图片2><图片3>影片后半段情节突转,彼得森在执行任务中为拯救受伤的战友,下令轰炸一处据点,意外的造成十一名贫民的死亡,他因此被军事法庭控诉,提前解职回国。
影片至此双线叙事合而为一,故事的焦点脱离战场,集中在控辩双方激烈争论的军事法庭,这场审判戏构成剧情里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与人道主义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彼得森内心懊悔却又渴望逃离法律制裁的心理矛盾。
两种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题——战争中的人性。
本片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曾是虐心影片《狩猎》的编剧,后者对儿童本性的“天真”与“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战争》中对人性的表现同样细腻,令人印象至深的是军营中士兵们一起观看受伤战友拉斯发来的视频,短片里拉斯用写满幽默词句的卡片鼓励着战友的士气,这一幕是残酷战争里不可多得人性闪光。
影片对主角彼得森的人性塑造更为复杂,当法庭宣判他无罪释放时,他的战友都在为他呼唤,此时镜头给到彼得森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迷茫的面孔。
在人道主义者眼中,彼得森在战场上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是人性的自私,但对于他的部下而言,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拯救小队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上司。
<图片4>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而本片虽为丹麦电影,但却讲述着一个极为美国化的故事,只是导演在题材表达上比较克制、内敛,缺少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与娱乐化。
北欧电影向来疏离、荒凉的气质赋予这部战争片严肃、沉重的观感,这种观感恰好符合老成持重的学院派口味,但这种工整严肃的态度却也制约影片挖掘更深次的主题,对战争的反思依旧是老调重弹的讨论战争对人的影响。
或许战争会令人变得自私、冷血、残酷,但这并不能断定人性的自私与丑恶,因为本恶的只有战争。
科斯特纳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经历了越战的父亲Stephen,在越战中,Stephen所在的连队受到了攻击,当把好友背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跟前时,直升机里面已经坐满了,最多只能再带走一个人,于是Stephen自己上了飞机,而把好友抛弃在了战场。
战后Stephen一直由于这件事情以及战斗中所受的伤痛使得他身心倍受折磨,不得不经常出入精神病院接受心理的治疗。
而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无数的失意,他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由于进过精神病院而很快被辞退,他们的房子被没收了,住在极其拥挤的小屋里,他的妻子(谢天谢地,他有一个温柔、坚强的妻子,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每天要干两份工作,以维持家庭的开销。
儿女们和邻家的孩子始终不能友好的相处,经常打架斗殴。
Stephen终于又从医院回来了,他恢复了不少,并鼓起勇气向儿子敞开心扉,告诉儿子那些让他倍受折磨的事情,并且告诫儿子,不要轻易的让自己卷入战争,要尽量的和别人友好的相处,尽量用友爱之心对待别人,控制自己的冲动,争斗只能带来伤害,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错误。
这些话当是Stephen在经历了无数伤痛后得到的血的教训,用看似平静的语调道出,让听者感到辛酸。
毕竟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阿甘那样能够把打仗当成一次度假的。
不过这些话对于孩子而言,显然过于深奥和严肃,也太过沉重,他们没有经历过流血、没有见过满地的尸体、没有听过枪炮声、没有听过伤员的嚎叫,也没有经历过那些在无奈中作出的违背人性、道德和勇气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义。
电影节观摩北欧学院派导演作品《战争》至今将近一个月,一直犹豫怎么码字写点感想。
因为“学院派”这三个字把我难住了,尤其在电影领域。
好吧,我仔细品味下来,赶脚学院派就相当于服装中的黑色或白色正装,放在大部分场合都不会怎么出错(别跟我说特殊场合),中规中矩地把故事讲给你听,然后你陷入三观的刷新整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有与生俱来的学究气质。
八卦一下发现,《战争》的编剧和之前的虐心电影《狩猎》是同一人,难怪“作案手法”雷同——结局都是事儿摆平了,但是当事人内心涟漪难平。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着眼于一支驻扎在阿富汗某省的丹麦部队,学院派就是那么稳扎稳打,2小时不到的电影着力点越小越容易把故事讲明白。
画面没有太多夸张的修饰,因此视觉感受更偏向纪录片。
剧情走向基本是Y字型,前半段是阿富汗战场和丹麦家庭生活两条线,后半段主角被遣返回丹麦接受审判并行成为一条剧情线。
相对简单的线性结构,对于一般观众更容易理解,学院派也许不会轻易触碰烧脑片吧。
影片开头就让观众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巡逻时不幸踩雷的战士因为失血过多牺牲,而当时巡逻小队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援助。
军心不稳,Claus作为老大不得不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巡逻任务中。
此时,Claus内心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一定有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巡逻时面对当地老乡的求助,Claus带着士兵们冒着风险搭救老乡的女儿。
然而老乡一家由于接受Claus部队的帮助,被塔利班盯上了,可谓性命堪忧。
老乡提出要全家住在军营时,Claus这次没有选择相信老乡,而是选择遵守军纪,其实也是选择保证整个军队的安全。
但是第二天在老乡家看到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惨状,部队也遭到了塔利班的突袭。
士兵受重伤,这次Claus选择抛开一切顾虑,在没有完全确认6区是否为军事目标的情况下请求增援,结果造成6区的11名阿富汗老百姓死亡,士兵成功获救。
那边厢,Claus后院状况不断,妻子Maria一个人独挑大梁,不仅自己有工作还要负担起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
这里有个观影细节,当荧幕上Maria带着最小的孩子去医院洗胃,并且淡定得让老大照顾弟弟,影院里爆出了赞叹声。
中国家长可能是三、四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还忙不过来,大家看到了差距或者说是奇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里,我用拙劣并且不合逻辑的算数来总结下Claus的功过得失:士兵踩雷而亡-1,Claus无能为力;救助老乡女儿+1,Claus尽心尽力;老乡一家被杀-4,Claus有心无力;士兵负重伤得救+1,Claus倾尽全力;无辜平民丧命-11,Claus始料未及。
最终有十六条鲜活的生命消失,挽回了一条性命的同时误杀了十一条人命,这笔生命的账算是一笔坏账,而Claus可能终生都要默默偿还这笔账。
从Claus救助他人的过程来看,在最后一次救助时他是最费心力、最义无反顾的,当然他也绝对没想到反而因此造成了更严重的伤亡。
两次成功的救助,第一次救下了小女孩Claus是完全站在正义一边,第二次救助士兵他是站在相对的正义和绝对的仗义之间。
最后出庭的士兵更改证词,Claus无罪获释,对于无辜的十一条生命,正义已经哑然。
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小脚丫子,第一次是老乡的女儿脏脏的脚丫,第二次是被误炸的平民血淋淋的脚丫子,第三次是Claus获释后帮自己孩子盖被子时看到的白嫩脚丫,这其中的对比大家都能get到。
在多次庭审之间,Claus备受心理煎熬,其中有一次瘫坐在阳台上,把帽衫的帽子耷拉在头上,这样的侧影有点像耶和华。
同样影片《狩猎》男主备受冤枉,在教堂那意味深长的回眸,也是用到了宗教元素。
我个人YY可能是编剧惯用这样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战争的殇是看得见的,而正义的痛却是隐匿的。
收敛低调来表现隐忍和给观众感受的空间,举重若轻。
在这一条路上,有很多导演想走,走出一条大师之路。
Paul Greengrass在《菲利普船长》里做到了。
科恩兄弟则擅长这一套。
老劳模clint eastwood在《萨利机长》则没有做到,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里也没有做到。
而tobias这次也做到了。
一开始一个士兵的牺牲,然后是家庭与战场并行,并通过电话联系起来。
视角不算新,细节甚至也不惊喜,但胜在节奏正确,表演和细节都很饱满。
一边是咽下生活的压力,一边是面临人类冲突最前线。
狙击摩的上的塔利班印象很深刻。
围坐一团拍照,带着难得的轻松。
些许觉得有点讽刺的感觉。
虽然正义。
进院子里面照顾小女孩,后来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相当举重若轻地,在结尾,男主抓起被子把自己娃的脚好好地盖了起来。
女检察官,似乎有点故意地刻画招人讨厌的样子。
虽然从头到尾,似乎她的目的是想通过判他四年来警醒其他人和惩罚他的罪过。
战友们都是公正的证人。
这是一个不极力渲染情绪,不极力为所谓的一些爱国或者自己的价值观摇旗呐喊的一群人。
非常难得。
男主回到家里面对孩子笑的时候,确实很融化人心。
对于他们价值观的冲击,道德的挣扎,表现地并不多。
也许,很多时候,就算有所表现,也不过是左右互搏和苍白的借口吧。
要求那一家子阿富汗平民离开后,翻译的女士兵的不安和不忿,镜头也只是远远地看着。
这就是军队啊,这就是战场啊。
88届奖给了《索尔之子》,确实输得心服口服。
但是按照奥斯卡的尿性,似乎外语片的水平都比亲儿子们高的不止一点两点。
这部很赞。
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之残酷,讨论总是很有自省。
加上该片的立场,也比林恩温和很多(从最后轻判也看出来了,是真实事件?!
);因为老美的拥战腔调确实很有割裂性。
丹麦的人口那么少,为什么还要派兵驻扎阿富汗啊。
心塞。
影片队伍里似乎有个美国人。
丹麦明显在给美国佬的滥杀辩护。
本片显然是在一个小的冲突中,本军被袭击,人员伤亡后发起的空中打击。
但就这样了一个小小的战斗,导致的平民伤亡却让前线指挥官陷入了法律的纷争中。
我想问如果每个一线指挥官都要上法庭。
军心怎么办?
所以明显丹麦在小题大做。
丹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美国佬辩护吗?
的确非常的像。
不过本片也反应了西方局部小规模战斗的特点。
1、情报 2、火力!
丹麦电影。
看这没硝烟成本的战争题材电影毫无意思,有意思的是拍这种反战题材背后的国家情结。
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极度疲惫消极的意思反倒让我想起很多。
现在的北欧“发达”国家都已经僵化,尽管表面看起来秩序,内在却已经毫无国家动力。
当曾经的世界警察USA罢手不干了,这些小掌柜们不得不出来收拾世界烂摊子的时候,我可以看到有些国家如土耳其沙特倒是愿意,大多欧洲国家都表现的跟他们的国家机器一样僵硬拙劣。
这里面包含的世界格局之悄然变化,才使人深思且有趣。
刚开始感觉是一部阿富汗战争片,但实际上是一部讽刺白左的片子。简单说吧,白左们要求士兵在战场上,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平民。这听着很正常,很合理。但问题是在战场上情况复杂,士兵们面临的情况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判断,他们得决策是否会伤害平民。并且很多时候情况紧急,如果不做决策,可能会导致队友全部死亡。白左们坐在安全的地方,审判着在战场上用自己生命去执行任务的人,要求他们是神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出错误的决定。白左其实还有一个我们比较传统的形容:当婊子立牌坊。
影片开场,地雷瞬间炸断了巡逻队员的双腿,镜头非常给力地给了白骨与血染的破碎。然后由这个意外缓缓增强基地的紧张感,再从士兵的紧张感拖出平民与恐怖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后半段在道德方面的审判,更是将战场拉回到了所谓文明依存的社会。
剧情岇长,看不下去 5分
感同身受,去你妈的法律,去你妈的人性。
能讲清、能辨明的战争多数都是虚伪的
到底是谁挤掉了[超新约全书]……不愧是能写出[狩猎]的编剧,这部戏依然在谈到的困境,不过后一半实在是转折有点突兀且有点掉。Claus最不能原谅自己的难道不是他拒绝帮助然后让那一家人被塔利班杀害了吗?这个线竟然丢了!转到为了救战友轰炸平民目标上了……公诉人大姐那段演讲很不错。
由战场过渡到法庭,丝毫感受不到剧本和表演的用力,不喜欢战场牵连故乡妻儿心的设计,法庭部分主要看结果,Tobias Lindholm是个道德主义者。
检方的总结陈词道出了本片的主旨,“为了救自己的手下下令炸毁平民居住点,可以被人性理解吗,可以,但是这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应该做的吗,不是。”忠义两难全,这个话题无解。
观众只有情绪没有智商
最佳外语片提名!?哦
三星半,很写实的一部片子,比起战争硝烟对人外在的影响,对人心理的影响才是更难以抚平的,同样,被战场抛弃比身处战场更痛苦,与家人团聚以及宣判的那一刻戳人心,一家人都演得极好
战争早已失去了正义与邪恶的意义,只有杀戮和伤害。影片到是换了一个视角来窥探战争。即使打着正义的名号,也无法抹灭战争带来的伤害。消灭恐怖分子的烈士我们铭记,难道战争国百姓的死就该被漠视?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很有独创性,虽不算太深刻,但却引发思考!
文明素养高的国家就是天堂。本片战争场景拍得不明晰,有模糊拖沓的感觉。
细节真实得简直像是拍纪录片,阿富汗的战争部分颇有些《拆弹部队》和《猎杀本拉登》的写实感再现,而让我较心仪的还是丹麦的家庭生活部分:三个小朋友的演技实在是棒棒哒;母亲接电话,跑到门边抽烟,烟都吐在门外,孩子醒后就把没抽几口的烟掐灭的细节,我这个「厌烟」的观众忍不住想夸她:好样的!…
说的是战争,却又来扯那么多的道德,似乎这个来自丹麦的故事就如同他的童话一样飘渺。前面塑造了一个极具人道的男主,最后却被道德推上法庭,最后的剧情大反转又是那么狗血,冗长的法庭辩护只把公诉的律师捏成了型。总的来说2.5星,表演加半颗。
故事很简单,角度不错。对有罪无罪的推定很有趣,最终男主没有获罪也比较贴近大家的观感。
男主傻逼。跟兄弟连里的那个教官一个德行。不冷静。战场上缺乏判断力。把人一家子送回去就是让他们死。所以后面的都是报应~~~
连长带队执行任务,中了恐怖分子的埋伏,士兵重伤,连长请求空中支援,误伤平民,受到起诉,一个士兵做了伪造,连长无罪释放。审判战斗英雄令人气愤,战场上子弹血肉横飞,战友危在旦夕,不可能详细察看再做决定,但是正因为战斗英雄也要遵守法律保护外国平民,才能杜绝军队屠杀本国人民的情况。中国观众很难理解,所以豆瓣评分低于国际评分
我现在对这种西方现代反战电影越来越恶心,中东为什么这么乱,你们自己心里没点数?
编剧是《狩猎》的编剧?那就对了!编剧所讲的就是丹麦法治社会下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是该片没有《狩猎》神一般的存在。什么蛛丝马迹、鸡毛蒜皮都放在法律的高度上掂量掂量,社会高度法制,民众高度幸福指数下的灯下黑,黑的漫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