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这部片,钢铁MAN是一个理由,怀特是一个理由,‘独奏’是一个理由,最大的理由是音乐。
对,真正的音乐。
这些年,‘音乐’仿佛成了一个被滥用的标签,偶像歌手说自己热爱音乐,超级女声说‘我的特长是音乐’,这些人,甚至五线谱都看不全。
我必须对所有把这种所谓‘音乐’当梦想的人说一句,sorry,但是我仍然坚持的直言,你们那不过是在‘唱歌’,请不要滥用‘音乐’这个词,哪怕这会伤害到你心里的‘梦想’。
看不惯传统教条也会好,坚信离经叛道也能闯出个名堂也好,但音乐它无论怎么看待都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天赋和积累的。
并不是说正统音乐才叫音乐,流行音乐也叫音乐,如果你愿意,袁惟仁也可以被称作是艺术家,因为在之前一些岁月里,他们对自己领域的音乐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将在以后的日子长期的了解下去,对他们而言,音乐虽然是弹弹琴唱唱歌,但也绝不仅仅是弹弹琴唱唱歌这么简单,这就是唱歌和做音乐的最基本的区别。
电影里的杰米福克斯,是一个天才,我们却可以看到真正的天才才是更加不会忽视练习和积累的,关于做人的道理每部电影里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恶,而关于音乐的道理,只有真正的艺术电影里才会对需要的人有所启迪。
我想,如果你真正信仰你的‘音乐’,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是个绝顶的天才,那么就应该按照传统从了解基础开始,这好比李小龙在学会蹲好第一个马步之前他也只能被师傅看作是一个‘会打架的混混’,如果你真如你所表达的那样热爱你的音乐,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自动自发的去想办法搞清楚什么是和弦,什么是变奏,什么是大调什么又是圆舞曲。
当你在枯燥的过程中了解了它以后如果还能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你才会更加坚定更加骄傲的说出,音乐是你的理想这样的话,这时的你,应该是幸福的。
就像我们在鸡毛蒜皮的生活里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爱人之后仍然爱他甚至比以前更爱他的时候,体会到那种骄傲的坚定的幸福感。
我很抱歉,我曾经在枯燥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唱歌’和‘学习音乐’的热爱,如今它已不再是我的理想,我像是一个已经与它分手的情人,在远远的地方,默默的小小的关注着它,给予它我所能给的维护和欣赏。
不得不承认怀特的这部作品确实很松散很令人难以集中思想,但反而也是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颗破碎的玻璃球一样能折射出许多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你的目光采集到了哪一点,引出怎样的感触甚至是共鸣,即是你自己的‘获得’,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大家推崇的。
这也可以被理解成是另外一种不同的观影感受。
有人说这样的电影‘无聊’,你何不收起这句评判,在影片中途就退场,如果非要看完,关掉播放器默默的给出三颗星或两颗星也就好了,因为,恕我直言,这样做便不会泄漏出我们的无知。
诚然,对纳斯尼来说‘就像香肠一样’的大提琴你可以完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正如你永远不会体会到一个拾掇垃圾的流浪汉对于香肠会有什么样的感知一样。
既然是不同世界,你完全可以忽视它,但请不要亵渎了别人的信仰和表达,那是你所不了解的观点和视角,你可以评价,但没有评判的资格。
所以给予选片的人建议是,如果你期盼从电影里找到满足你小资情怀的高尚音乐氛围,如果你觉得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有个理所当然的大结局,如果你不接受别人的世界可以很肮脏很絮叨,如果你无法认同‘信仰只是相对而言’,那么你最好关掉这个窗口,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再去看一遍《变形金刚》和《哈利波特》。
不要误会,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6和独奏者,我给的星星都是同样的四颗。
在此,我也收回以前评价过‘烂片’的话语,我觉得自己还远远不够格做出这样的评语,三颗星还是五颗星,其真相并不在于电影是否‘烂’,而是有没有触发到‘我世界’的共鸣,或者适不适合当时的我观看,仅此而已。
《救赎》导演加钢铁侠小萝卜特糖泥和雷老大JAMIE FOXX合演的《THE SOLOIST/独奏者》,可谓是近期非正常人类的一个楷模。
评价不高的原因也许在电影切入点的选择上,该导演一贯喜欢将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镜头叙事语言搀和过于尖锐的人性写实,对于《独奏者》说来,前者被用于借精神病患者视觉描绘出一幅非理性化的音乐跳跃之诗,后者则是借同样的双睛来审视一个被惯性思维左右而武断无力的世俗社会;影片调侃的基调将故事的沉重一面多少化解,却并未削减其深度,对于习惯商业片或艺术片的观众未免有点不知所措。
影片与《救赎》相仿的快节奏叙述很是有趣,也可能是该片被诟病的另一个原因。
和一般神仙化妖魔化了的艺术科学天才类型电影不同(《海上钢琴师》《莫扎特》《美丽心灵》……),本片似乎更在于表明,真正非正常的,不是沉醉于音符奇迹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人物,而是每个无法体验诗意的旁人在社会性固有思维下对异己者的分类与批判。
当你看到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时,不要贸然向他伸出手。
因为你自以为是把他拉回安全地带的援助之手却很有可能变成将他推下悬崖的最后助力。
从这一点上来看,洛佩兹是幸运的。
就在他将将要逼疯纳萨尼尔时最后并没有酿成悲剧。
我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纳萨尼尔是个极有天赋的音乐演奏家。
虽然小时候最初选择的乐器是大提琴,但洛佩兹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拉的是一个仅剩两个弦的小提琴。
纳萨尼尔会的可不止这两样,他甚至可以把他那堆满破烂的手推车当做架子鼓,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来。
纳萨尼尔考进了音乐第一殿堂茱莉亚音乐学院,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可第二年开始他便产生了幻听,头脑里有好几个声音在不停地诋毁他,消磨他的自信。
这让他无处可逃,最后中途辍学成为了一个流浪汉。
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爱。
他在纽约的街头聆听着,他用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破损的小提琴演奏着,他在贝多芬是领袖的这座城市的街头忘我地抵消着纷繁的噪音。
他认为亲近自然的室外才是演奏和欣赏音乐的最佳场所。
音乐一直以来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所拥有的一切。
为了音乐,他一再妥协洛佩兹的各种要求。
为了拉大提琴,逼着自己去顶讨厌的社区;为了听演出,逼着自己暂时离开手推车;为了继续学琴,逼着自己再次踏入可怕的公寓。
他就是爱音乐爱到这个份上。
不仅洛佩兹,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感叹,我们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
我不要他爱我,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他爱你然后你让他失望最后你们分道扬镳连朋友也不是表面上来看纳萨尼尔是个精神错乱的流浪汉,洛佩兹发现他以后就一直在帮助他,希望他能继续音乐之路。
可实际上洛佩兹种种急切焦躁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自己的困惑和无助,是纳萨尼尔的存在和音乐在帮助他。
我猜想洛佩兹是隐隐察觉到这一点的。
所以当纳萨尼尔跟他说“你就是我们的上帝,我爱你”时他慌乱了。
他的慌乱与其说是纳萨尼尔对他的态度引起的,倒不如说是这件事勾起了他过往痛苦的回忆引起的。
这从他和社区治疗师的对话中就能够看出来。
他急急忙忙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精神治疗。
他说以他有限的经验来看,人们爱你然后你让他们失望最后你们分开那份爱荡然无存,彼此都很痛苦。
这大概是在说他和他的前妻吧。
虽然电影里没有交代是什么让他们分开了,但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看得出他们仍然相爱,可曾经的失望让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了。
别让自己像上帝一样降临到别人的生活中,做一个普通的朋友姿态出现就好对洛佩兹的讨厌是一点点累积的。
他接近纳萨尼尔的动机很简单,不过是想为自己写的专栏找到一个题材而已。
纳萨尼尔简直就是当时他能找到的最好的故事了。
所以他不仅接近了纳萨尼尔,还进行了很多帮助或者说是干预。
在我看来一开始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可以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
他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对纳萨尼尔好的方式帮助他,而我看到的却是他一再逼迫纳萨尼尔给纳萨尼尔带来了不少痛苦。
纳萨尼尔认为他是朋友,甚至把他看做上帝。
有一次纳萨尼尔推着手推车在他公司楼下打鼓,可他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赶他离开,告诉他他不能呆在这里。
纳萨尼尔脸上掩饰不住失落的表情,呐呐自语到“别挡道,在洛佩兹先生要工作的时候。
是的,人人都要工作,你别挡道”。
他以为的友情不过是被对方拿来谋利的工具而已。
幸好幸好,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这么想。
洛佩兹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心理治疗时是对他厌恶的顶点。
他真的就将自己当做了纳萨尼尔的上帝,忘记了他们本就是平等的两个人。
他的“精神正常”并不能成为强迫纳萨尼尔做任何事的权利,纳萨尼尔的“精神分裂”也不应该是他随意插手的借口。
治疗师给的建议非常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洛佩兹的问题,“纳萨尼尔需要的是一个朋友,你做他的朋友听他说话陪在他身边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
是的,别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们都一样,谁也不比谁明白地更多一点。
别人需要的是个可以陪伴的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上帝。
P.S.贫民窟引发的一点思考。
市长宣布财政同意拨款帮助用于贫民窟整顿时人们是满怀希望的。
然而这笔钱却不是用在帮助贫民窟的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上,而是用在组织警察逮捕和驱赶贫民窟住民上。
这不仅让人唏嘘。
有时候那些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在剥夺别人最后的栖息之处和希望之光。
表现方式相对特殊,经常出现用图像表现人内心感觉的画面以及经常有两个主角同时说话,但是还不知所云的段落,很容易让观众糊涂,所以在看电影时不要较真两位主演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什么意思,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这个电影的叙事会别有一番风景。
“独奏者”+“杰米·福克斯”+“精神分裂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音乐传记片”+“灵魂歌王”+“阿甘正传”。
但是看完电影你就会发现错了。
本片是披着音乐传记片的外衣,在讲那普世的人文关怀。
很好的电影,但不容易被大众接受!
喜欢音乐的人,没有音乐对他来说就是地狱。
喜欢钱的人,没钱对他来说就是地狱,深陷爱的人,没有爱对他来说就是地狱,喜欢什么,但没有什么,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是地狱。
人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满足自己,平淡或者不平淡那又如何,认真或者不认真又如何,迷路或者不迷路又如何。。。。。。
在很久前就看到这片的预告了,因为是音乐类剧所以就留心了下,但是各大影评对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片却评价不高,其实整片看下来,要不是有音乐穿插着,真的会看睡着,那萨尔的神技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整部片一直在强调着那个问题,变成了不知道是音乐片还是传记片或者纪录片,到最后已经变的莫名其妙了。
也许拍的太实了,所以感觉不是很喜欢,现实本来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需要在花钱去看现实到底有多残酷,电影,请给我们一个梦就好。
从2008年到2009年我一直都没有好过过,尤其在我刚经历过黑色7月20日。
不得不说眼下,现在,这一刻,让我看到这部独奏者,它没给我带来一点儿积极、充满感激的正面意义。
我也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要表达什么,有点什么都想说,最后什么都没说清楚的感觉。
纳萨尼是一名过期的音乐天才,他和记者洛佩兹的相遇并不是那么美好,其实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因为纳萨尼曾经是一名音乐院校的高材生,又因为纳萨尼被沦为一名流浪汉,这才引起了洛佩兹的注意。
试想一名穿着邋遢的流浪汉站在广场拉着小提琴,当然吸引眼球。
更何况对任何事情捕捉都保持相当敏锐力的记者洛佩兹了。
这时的正义感让他认为,纳萨尼需要被救助,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
当然他自始至终的初衷都很清晰,那就是纳萨尼是自己专栏笔下一个重要的资源。
然后一切都按照正常发展。
纳萨尼被更多的市民接受,为他心痛,甚至无偿送上不菲的大提琴。
他有了房子,有了钥匙,更重要的是有了观众。
而纳萨尼也为洛佩兹带来了荣耀,被市长接见,亲手颁上灿灿的奖杯。
然而,到底谁才是谁的救世主?
谁是谁的上帝?
影片在最后要结束时,纳萨尼举行了一场小型的演奏会,演奏会失败了,在他即将成为主角的时候,在所有慕名而来的观众期待下,他落荒而逃。
就像年轻时候一样。
想一想,LAMP外的大街上,依然流落着无数的乞丐、毒贩、问题青年。
流血打人的事件依然每日上演,这条街道上有多少需要被帮助的人?
可惜他们不是纳萨尼,他们不会拉大提琴,他们不是曾经的天才,他们只是普通人。
最后,纳萨尼的妹妹来接他回家。
结果会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那个天才,是再也回不来了。
把他送回去是不是就真的帮到了他?
这恐怕不得而知。
谁又能确定,纳萨尼过上正常的生活以后就一定会比当初的流浪汉快乐呢?
深沉的时有时无的大提琴也可以如此澎湃的表现演员的情绪随着琴声和肢体而让观看者深深的感受到心中背负着沉重的环境带来的似乎在演员力感的挥动间 急促的呼吸中奔涌而出又随着嘎然而止的琴声 似乎我从电影的世界中跌入这现实世界奇特而美丽的安静是余音绕梁么?我心中似乎盘旋着美好的事物各种乐器都有着不同的色彩,现在我们能看到了 呵呵音乐之所以迷人 是因为演奏者将灵魂揉入我们听得到他的疲惫 他的情绪让动作都显得沉重他呼吸 他抚摸乐器 闭上的颤抖的眼睛 和睁开后的空灵拉大提琴的女人是性感的,看来男人也可以 呵呵btw:因为还没看完 所以就先写到这吧 还有最后的1/4等着欣赏~btw1:我在听着 独奏者原声写下以上内容《The Soloist》btw2:我最喜欢的是 《Crazy About Beethoven》
凌晨。
五点半上床,六点半下床。
一小时。
台灯微弱的灯光。
睡不着。
人人网上。
仅有两人在线!
昨夜的餐,菜盖在饭上。
冰凉。
——抄录某女生校内网日志在马德里以南。
一百公里。
陈绮贞说:阳光。
空气。
骑着单车。
携着纯净的矿泉水。
新鲜。
自由。
旅行。
在洛杉矶,流浪的纳萨尼尔·埃尔斯说:!
@#¥¥!
@##¥¥#@!。
如果旅行可以这么装,还是喜欢不知所云的流浪吧,好歹有坚持不懈的理想。
祝愿该女生早日陈绮贞。
在唐尼一众舔屏大片中,这部电影简直算是平和。
唐尼在一开场就来了个puppy啃地,战损唐尼美到令人发指!
我想说的是,被纳撒尼尔发现自己被认定为精神分裂而对唐尼发飙的那场戏,这整场戏行云流水,我来回看了很多遍,几乎刻在我的大脑表层上【唐尼被一巴掌打到墙上,刚回过神开始温柔的劝说对方,却又被重重的推回墙上,又继续劝导对方的时候,被捂住嘴巴压到地上,虽然很委屈但是一坐起来还是向对方道,结果被踢倒门口,发现对方情绪失控,开始奋力往门外爬,被对方坐在身下,然后又被踩在背山爬不起来,最后终于逃脱】我忍住了每句话后面用感叹号的冲动!!
只是平静的叙述一下大概过程!!!
我实在无法形容唐尼被抽脸的画面!!
被狠狠推到撞在墙上的画面!!
被捂住嘴睁大他超级大眼的表情!!
被一个比他大几号的男人坐在身上无法动弹的画面!!
被踩在脚下!!
我的天啊!
全宇宙的人看见了都会丧失怜悯心!!
因为早已被他无意识的勾引迷惑了心智!
如果是我,我绝不会这么轻易的放了他!!
一定会狠狠的····战损妮已经够撩人了,眼看他被欺负简直就是钙片!
我很尊重他劳动成果的,找到了幻肢的位置,世界再见
片子未上映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也许是因为学习钢琴的缘故,对于和音乐扯上关系的片子总是让我很感兴趣。
看过简介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还是看了整部之后,才能有些感悟。
其实这部片子有些文艺,有些沉闷,没有什么色彩,也没什么波澜,如果不是大爱古典音乐的人,应该不会太喜欢这种平铺直叙的讲述,画面朴实,基调似乎也暗沉了点。
影片总是记者的旁白和大提琴家絮叨的乱语相互交替,然后急着从发现他帮助他,一度两人关系破裂,再到再次建立更深的友谊。
影评是这样评价这部电影的:这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启示和关于人们能够相互帮助的力量。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的是一段改变生活的友谊。
也许我看不到那么深刻,但是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大提琴家对音乐的热情,那种热情令他疯狂,却也是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影评中提到了片子运用了贝多芬No.3和No.9交响曲,因为他似乎说出了大提琴家热爱音乐的核心。
贝多芬也身患重疾,却依然热爱音乐,无所畏惧,无视世俗对他的偏见,执着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这样的狂热、偏执与片中的大提琴家产生了共鸣。
而记者在与大提琴家接触的过程也完成了自我的探索,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包括我自己,逃避、不愿承担责任,不体会对方的想法,一意孤行,自以为是,伪善......可这些却会因为一些事而改变,记者是因为大提琴家对音乐的热爱,而我们自己又会因为什么而改变呢?
就是这样由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却让我觉得心灵感受到了鲜活的东西。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疯了傻了的人才是聪明的,他们更认可自我,更珍惜自己热爱的东西,就像这位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大提琴家,他其实很单纯,单纯的只是热爱他的大提琴,他不想和谁比较,不想用它谋生,不想让它变得商业,他只是不想玷污他的梦想他的心头挚爱,这份赤诚这份执念,怕是我们这些被现实俘虏的凡夫俗子无法想象的。
记者开始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拯救了他,可是后来,他也困惑了,慢慢明白了,自己并不是在拯救他而是将他推进了泥淖,真正被拯救的人其实是这个记者,大提琴家的单纯、自我和对音乐的热情,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涤洗的机会。
看了片子,心情有点沉重,但更多的是感动,在片尾,两人坐在剧场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陶醉的样子很打动人心。
我会反问自己,你是否有过如此狂热的爱过什么?
是否遇到过打动你并促成你自我发现的人或物呢?
人生难得一知己啊!!
特别是能拯救你灵魂的知己!!
一个人的世界,就是他的头与脚之间的距离。(虎头蛇尾,平淡赏味,一般水准)明天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到表现力道和怎样与观众做的沟通都不够,所以那层东西始终不愿出来。
力不从心
从入殓师到独奏者,一直都如此沉郁的大提琴,彷佛新月的夜晚中深不见底的海洋,令人要溺毙其中
编剧差,中心混乱,有那么点不知所云
为小唐尼拍的文艺片,经典的艺术故事,像SHINE,但感觉不够好,他还是接着做铁人吧
谁能理解音乐疯子的心。
Jamie Foxx is a real talented human being
看不进去
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怎么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呢?帮助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沟通必须真诚、从心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思想世界。艾尔斯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是音乐家,音乐家就满足了白人的虚荣展示了他们的虚伪!而那些流浪街头的其他人呢?他们才需要更多人的关怀和帮助!美国的所谓人道主义啊,唉。。。
喜欢Joe Wright,这个片子比较失望
我不确定艺术是什么,但至少不是永无止境的无病呻吟
他在车水马龙的隧道里演奏大提琴。没有人驻足甚至缓速。他幻想贝多芬或就在那样的窗台里凝望。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乱乱的,想说什么又没说清楚,看得我很躁动
仿佛是一大盒被打翻了的玻璃球 流光四溢 缺乏焦点
有句话叫什么,隔靴搔痒。这个片子就是这样,始终是不痛不痒,讲什么都没有到点子上。的确我们在鄙视用力过猛的同时呼唤平缓细腻拥有古典美的佳片出现,但呼唤的绝不是这种徒有其型的内心空虚的无聊作品。其实我最不爽的是,才华在哪里,显示给我们看了吗?能考上名校就是才华?
不要轻易的将怜悯的目光施舍给一个哪怕最衣衫褴褛的流浪者,也许他的潦倒只是因为拥有比我们更高贵的灵魂
飛機上看的原因吧
没怎么看懂,不过小罗伯特唐尼很帅倒是真的。
开始看觉得不怎么样,后来体会到了一些东西…
一星是出于礼节,另一星出于汤姆霍兰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