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沙漠之旅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女诗人情忘沙漠(港),英格博格·巴赫曼:沙漠之旅,巴赫曼的沙漠之旅,Bachmann & Frisch,Ingeborg Bachmann – Journey into the Desert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巴兹尔·伊登贝茨,卢娜·韦德勒,雷纳托·卡朋特理,马克·林帕赫,托拜厄斯·雷施,凯瑟琳娜`施马伦贝格,尼克尔·博森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瑞士,德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奥地利诗人英格褒·巴赫曼与瑞士文豪马克斯·弗里施坠入爱河而又分手,为情所伤的她开启了前往沙漠的避世之旅。本片通过对巴赫曼与弗里施、德国作曲家汉斯·亨策、奥地利剧作家阿道夫·欧佩尔之间故事的交叉叙述,刻画了这位诗人从“为情所伤”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曾以《德国姐妹》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导演玛加蕾..详细 >
摆脱Frisch的控制是一段震荡的旅程,而沙漠之旅只是在终点附近的徘徊,废笔较多。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果然是女性传记片大师 打破时间线的叙事 干净剔透的镜头 深沉优美的配乐 呈现出一位女诗人的痛苦纠结和被“谋杀”及“重生”的过程 巴赫曼说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 其实这话对男性也成立
【3】无聊透顶的电影。自作聪明地用了破碎的时间线混剪模糊视角。完全摸不清到底是两个人的羁绊是重点还是忘情沙漠是重点,恰如分裂的剪辑焊接不起文本的精彩。本片是清一色的糊涂的用错意图,文本没有,传记流水账,看到最后是强行议题的女诗人爱文豪,拍了个简介的故事。不知道拍我国李清照会怎么样。电影不至于一星的,但真的,看的我很难受。
摄影取景构图都很美,毕竟瑞士意大利和沙漠各种老天爷赏饭吃。但波米说的雷点也确实存在,以男性电影的套路换个性别再拍一遍肯定不是女性电影该有的面貌,也不是片中主人公高喊的复仇。所以最后落得女性传记爱情各种类型也靠不太上,人物弧光稍显拧巴,只有摄影和人物原型可以拿来咀嚼体味了。
镜头语言什么的很不错 但可能对于恋爱小白的我来说 实在是没有太多办法可以做到很强的共情感
主要部分是沙漠疗伤和马克斯•弗里施失败恋情的交替蒙太奇,巴赫曼因为种种身份的叠加带来的矛盾,不是选择了某个立场就能调和得了的,她的生命是一张草图,她对弗里施的愤怒是被定义的愤怒,而不是对囿于日常生活的愤怒。遗憾的是这段经历完全没有提及策兰。
#SIFF2023 电影本身不值五星,就当是为了Bachmann。巴黎是浪漫爱的开始,苏黎世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回到罗马神采飞扬的她才是最美的。
北京✈️巴黎:看不懂,故弄玄虚。亨策长那么帅吗?多一星给本片的美术和女主每一件漂亮的裙子👗
siff25th
搞文字的人通常多情又滥情,不意外。很不讨喜的人设
挺失望的,就……什么时候可以多拍女诗人写作,少拍女诗人私生活,尤其像这种通篇爱情纠葛仿佛除了爱情就没别的了,实在是没法看……或者是我对这位女诗人有什么误解?
男主固然有诸多瑕疵,但对女主也不是很能共情...且最终治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也不是很touching ps但服装绝对赞!
薇姬·克里普斯命真好啊,只有男导演当她花瓶,女导演都来找她演文化人。一边惊叹于Ingeborg的美丽和水平,一边看得气气,再一次:一个女人是不会因为才华被爱上的。一个再清醒的女性(一个工作的女人是不可能结婚的)想要享受会儿爱情还这么累。
影片对Ingeborg Bachmann的挖掘总体上仍停于表面,挺可惜的。最严重的问题是Bachmann和Frisch的那条线(作为推动并串联其他时间线的主线)做得太肤浅、琐碎和断裂,以致其他时间线上的叙事也显得苍白不少。好在视听好,Vicky Krieps的表演更好。@Berlinale2023
沙漠风光像是《遮蔽的天空》的情感变奏。《遮蔽的天空》女主则是在沙漠放逐自我迷失余生,而本片的女主则是在经历了一番情感挫折之后人间清醒,寻求自我救赎。本片作为传记片差强人意,作为爱情片更所谓一塌糊涂。无条件地被油腻瑞士男PUA,明明可以璀璨夺目,但却不断的忍让和接纳,这种与后面沙漠部分形成机械的反差,缺乏有效的情感过渡,使观感颇为破碎。
3.5 主流女性主义,有属于时代和自身的挣扎,也是对爱的追问。男主能看出来尽力在掰了,但还是窒息得够可以哈哈。表达完善,结构不错,拍法没劲
在飞机上看得昏昏欲睡拍得好蠢但感觉人性也如此🚬
2023上影节 剧情有些平淡,画面很美,看得人犯困。
男性看不懂的电影。只有女性才懂为何巴赫曼在和三个年轻男性一起做爱后那样开心并高呼:我报了所有我为之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的男性的仇。
她究竟会多少种语言?\\“我喜欢年轻男人。”“我也喜欢。”\\我也想去巴黎罗马布拉格\\意料之外的隐逸派联动(没做功课)\\重要的总是艺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