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虚拟世界中的本是80级的英雄,游戏中所向披靡!
现实中的本确实一个笨拙的不会表达出任何感受的抑郁病患者!
片子前半部分看的比较压抑,对于本的懦弱,不予反抗,却自己承受着痛苦,我看的心里很是纠结!
甚至有一种想为他打抱不平的冲动!
对于那俩个吃饱了撑着的人我想说,别人的孤独和忧郁,请你丫的走开!
用片中一句话说:"自闭是他的问题,但对他来说那不是问题",本在死与不死之间挣扎了好久,最终,本还是回到了他那个虚拟的世界,虚拟世界一张漂亮脸蛋的女孩,虚拟世界中创意的死法,本其实是坚强的,他成功的为自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就像本的妈妈最后说得:幸运的是,本没有死,活在他自己里!
PS:本的妈妈则是此片的另一大温馨之处,伟大的母爱总是让人动容!
网络游戏中的ben是个大英雄,一个很彪悍的晋级到80级的高手。
有人攻击他,他就杀回去。
杀累了还有一个大法师MM温柔相伴。
现实世界中的ben是个自闭症患者,不跟别人的眼睛有接触,不听外面的声音。
只是同学的眼神不太友善,嘴里出来的声音充满嘲笑和歧视。
有人欺负他,他只能抱头躲起来,一动不动,以免更大的羞辱。
他被欺负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大法师MM拯救他。
当他被扔纸团,被扯掉裤子,被灌迷幻药……无人救援。
游戏里的英雄耷拉着肩膀,垂首站立,喘息着,“我快累死了”,不是跑累了,而是心倦了。
It's a perfect day to throw back your head and kiss it all goodbye.Ben会选择离开吗?
离开游戏?
离开这个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无可挽回的,决定实行后就无法更改,大侠可以无数次死去,但是现实中的你却不行,现实和游戏不一样,ben。
你已经80级了。
”是的,大法师MM,Scarlite带着屠刀来守护她的勇士了。
“要想还击,就拿起你的武器。
争取游戏胜利。
”Ben的还击是策划一场关于死亡的战役。
诱敌深入,然后予以痛击。
用他的死亡来敲醒毫无人性的学生,用他的死亡来揭露各社会团体的软弱无用,用他的死亡来揭开这个社会最为肮脏伪善的真面目。
而当Ben在自己的葬礼上颠着肩,抽着脸笑时,这场游戏,他赢了。
这是Scarlite说的“有创意的死”。
或者说到底是,自闭但不妨碍他的天才本能的ben脑力激荡下的创意。
不会丧生的自杀无需离世的死亡或者说无需死亡的离世虽然,我想问的是,非要等到真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才给这些无良的人一个警钟吗?
这就是《Ben X》存在的意义,在苗头刚冒的时候,记得先警示到后果的可能,然后,该砍的砍,该杀的杀。
扼杀在摇篮中,是对抗巨大邪恶最为干脆和负责任的方式。
喜欢ben和游戏里的英雄的连结。
每一个深受重伤的时刻,英雄外表彪悍,内心脆弱,但总会有一个温暖的声音陪伴着,指引着。
喜欢ben直视幻想中的Scarlite的眼神,这个时候,他勇敢直视他人的眼睛。
温暖得快要淹没在他散发出的快乐的气场了。
喜欢ben塞上耳机,开是进入一个人的声音国度。
喜欢ben用游戏里的警惕和杀气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
提前做好防备,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用游戏的状态来面对现实,脆弱但聪明。
1、 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
如果没有那个在多半时间里都让人伤感的悼念仪式;如果没有仪式间那些记者们架起的摄像机;如果没有上新闻;如果Ben就如此默默的死去,只留下我们的伤感与惋惜,以及Ben的父母那些愤怒的悲伤;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该由谁去审判那些无知者愚蠢的卑劣呢。
在那些欢呼雀跃间,他们可曾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卑劣呢,或者在那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他们有否意识到自己在那时的卑劣呢,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在悼念仪式上的影像间的那些坐立不安。
但至少博加特和德施梅不会意识到这些,否则他们又怎会撬开Ben的嘴巴,并把摇头丸塞进去,而且,德施梅还吐了Ben口水,竟是吐到嘴巴里的。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评估是由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而非行为本身,我们对博加特和德施梅们的指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深深的伤害了Ben,以至于Ben险些无力自拔,险些因此离开。
如果对Ben而言,这同样是个玩笑,并且因此来一段SHOWTIME,炫耀着自己年轻的身体,在男孩女孩们的嬉笑间,没有屈辱,亦没有愤怒,那又是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就此遗忘,成为青春里微不足道的一段插曲。
行为本身有着它的确定性,但它所产生的意义却有着多样性,和对未来的无限延展性。
2、 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
在那些围着被剥去裤子的Ben的男孩女孩间,在他们高举着的手机与DV间,道德无从谈起,道德存在于更广泛的人群中,存在于整个社会公义,及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间。
1940年的日本人不会因为对中国人的杀人比赛而愧疚,德国人不会因为把犹太人送进焚烧炉而悲伤,他们的道德存在于他们的团体间,而在更广泛的人群里,这些简直都令人发指了。
对于Ben,真正让我们难过的是,为什么非要让整个社会形成了对那些男孩女孩的看法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与不堪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道德也是自私的,不过是自我情感的产物。
3、 自我拯救。
影片最后,当镜头拉开,Ben对着空气娓娓的说到,“人一见到马就想骑上马背,但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如果马有权选择…”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可爱的斯嘉莱并未在Ben的身边;原来那个有创意的死,并非出自那个漂亮的脑袋,原来……原来如此,在那一刻,在那个镜头随着轨道往后拉伸的一刻,影片无论是剧情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质的提高。
我们猜测斯嘉莱究竟是谁,是Ben本身吗,或者确有其人,从影片中我们都不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确实存在,也来到了Ben的城市,但在Ben去车站接她,跟着她坐上了火车,并又下车时,斯嘉莱在火车上离去,而Ben成为了新的斯嘉莱;另一种可能性是斯嘉莱其实根本就是Ben的幻想,这种幻想包括手机里的彩信,也包括博加特和德施梅看着彩信时对Ben的侮辱,真正让我们叫好的正是模糊与这两种可能性之间,而未让我们察觉。
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斯嘉莱介入则显得有些矫情,而一个如此悄然出现的幻象,富有新意,丰富了剧情,并且更多的,我们知道在面对个人情感的彷徨与成长时,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自己。
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话题,影片给我们讲了一个现实的故事。
也许BEN的经历也曾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尽管BEN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但对BEN,那些抑郁症困扰的自闭人群来说,别人的宽容,别人的接纳,别人的关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显然,BEN最后伤痕累累,但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他是幸福的,影片的最后,导演留给我们的依旧是希望————BEN那满足的微笑影片的开篇很难为影片定位,先是BEN的母亲的独白:“非要出了重要的事情,才会引起你们的注意”。
暂时还不清楚BEN 的故事,但却说明了BEN是个被遗忘的角色,镜头的推进,把BEN的故事一一展现,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他只是别人的笑料和负担,最近他在一款名叫霸王的游戏里面叱咤风云,在游戏中他依旧把持着他的自闭的风格,在游戏中,他只与一个女伴结伴而行,很显然,BEN对游戏谈不上沉迷,他只是把游戏当作一个平台,他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BEN和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差,整部电影也和沉迷网游的关系不大,导演也是借着桥梁来讨论自闭的群体问题,BEN 很惧怕现实的生活,别人的愚弄,都在BEN的心理有着严重的阴影,他甚至连反抗都无能为力,当BEN在教室里被同学拖去裤子录制视频的时候,真的让人的心理很难受,而他的同学竟然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乐此不疲,他们想尽办法捉弄BEN,甚至把BEN的视频传到互联网上,拳打脚踢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甚至给BEN吃迷幻药品,BEN想到了死亡,他想逃避,这个时候,游戏中的女伴出现了,她的出现,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虚幻的,感谢虚幻的她,她拯救了BEN,BEN正是因为讨厌自己现实中的样子,所以他讨厌镜子,他强迫自己微笑,她与BEN相遇的桥段,有点CASH BACK中的味道,所有人全部定格,直到BEN的无法表白,她已离开,这时,虚幻的她出现了,她将永远和BEN在一起,她为BEN找回了自己,他们一起录制了最后拯救了自闭群体的视频,BEN的假死很显然是必要的,BEN的经历也是必要的,BEN不但是网络游戏的英雄,也是现实世界中的英雄!
说起电影的结尾,就不得不说BEN的胜利,也是导演的意图,象BEN那样的人社会上那么多,他们也需要自己的天空,题材的新颖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BEN自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在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影片的最后其实是最出彩的部分,至少比起不羁的天空里的瑞凡,他幸福很多!
绝对的非主流电影。
非主流的制片商,非主流的演员,非主流的情节,甚至非主流的对白语言。
男主角本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自闭症的男孩。
但是他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他成了一个网游高手。
然而,俗话说的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本的同学们几乎都是不良少年,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本的痛苦之上。
无休止的欺辱和压迫,让本完全崩溃,甚至萌生短见。
此时,多亏了本在游戏中的忠实盟友,一位网友女孩及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才让本重新回到了生活的正轨。
本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加崎岖艰难。
本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有父母、老师,还有美丽网友女孩的贴心帮助!
神作,想要尽力用简短的文字把剧情的精髓描述出来:Ben X从小自闭,沉默寡言,他就像一台特别的电脑,被设置了特别的参数,他在网络游戏里是超级高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笨手笨脚,感觉到现实世界比游戏难以驾驭,并一直受到同龄学生羞辱。
Ben X常常对着镜子心里默念自己是一个烂人。
而Ben X的妈妈一直一直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与他沟通,绝望地对Ben X说着”跟我说说话,随便什么都行。
“直到有一次几个家伙在教室脱掉他的裤子、遭一群同学围观、并将视频发到网络上。
Ben X觉得忍无可忍,绝望地想结束这一切。
至此,剧情让人心惊胆颤,Ben X把羞辱他的同学幻想成游戏里的敌人,生怕Ben X忍无可忍像在游戏里那样把他们kill掉。
Ben X心里唯一的美好,就是一起游戏闯关的女网友想见他一面。
Ben X见到了网友女生,但不敢开口说话,隔着火车窗户与这位女生擦肩而过。
然后,Ben X想跳入铁轨自杀,被这位女生拦住了(奇怪女生什么时候下了火车的)。
在女生劝说之下,Ben X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自杀不像游戏那样可以重生,要认真想好了再决定。
于是寻求父母帮助,实施自杀计划,在船上跳海,拍成视频,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跳下去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好惆怅,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这么死掉了,父母居然还放任他这么做)。
同学们、家长们、记者们都来到葬礼上,在播放Ben X从船上栏杆纵身跳海的片段之后,就接着播放了Ben X被同班同学羞辱的视频,家长同学们一片哗然、坐立不安。
而Ben X居然没死,站在教堂的二楼看着大家。
镜头回闪,原来Ben X只是从船的二楼翻栏杆跳到一楼,那位女生只是帮他如何像游戏中一样获得重生,说这才是有创意的死亡。
而社会才开始关注自闭症这类心理有瑕疵的人以及社会对他们的不公。
结局,妈妈、弟弟带Ben X骑马去,正如驯马师所说:”要想感受快乐,得先学会如何去感受,用力一些。
“Ben X还是不敢骑马,不过用力抚摸马脸的时候,体会到了从来没有体会过的别人眼中的快乐。
这一点让人好心酸好心酸。
Ben X回到圈马的栏杆上,和那位女生坐着聊天。
Ben X露出有点傻的微笑,然后终于在剧中说了一句超过四个字的完整的话:”人一看见马,就想骑上马背,但你能告诉我有那一匹马喜欢被人骑?
“。
镜头拉到远处,再切到Ben X,Ben X居然在和空气聊天。
无语了,难道是女生坐的火车离去后,Ben X又自己幻想出了这位女生来帮助自己。
星期天的下午打开这部电影看,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这部片子毁了我轻松愉快的周日时光,准备好的薯片根本吃不下去。
随着情节的展开,心头一股抑郁的滋味浓烈的袭上来,胸口发闷,拳头握紧,想砸了电视。
坚持过来,带着悬念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感动、惊喜!
在我的标准里,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它牵引着你的情绪,跟随着它,有喜又怒,最终得到释放。
本的世界和别人不同,他自小患有自闭症却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闭症成为同学的笑柄,吃了不少苦,有些非常过分,让本受很大刺激,却因病无法说出来。
本有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影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采访情节,以本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为对象,讲诉他们对本的遭遇的想法与意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想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最终本无法适应生活,死亡为结局。
但是导演的才华就在于,他将残酷现实呈现给你,却又巧妙给安排合理情节给人无限希望。
本在虚幻的网络中他获得重生,网络中的女玩伴斯嘉莱与他约定好见面。
可是见到她后,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沟通。
离开后,他选择跳下火车轨道自杀。
从这里开始,看似合理人物斯嘉莱出现了,她从即将跃下站台冲向火车的本,拉了回来,并告诉本,身首异处后,大脑还有15秒反应时间,这太残酷了。
接下来,斯嘉莱与本形影不离,带给本很多快乐,导演用斯嘉莱的台词,说出了很多劝慰自杀者的话语。
我在想,上天怎么会安排一个这么美妙的女孩子来到本的身边,本太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了。
斯嘉莱建议本建立个游戏中的公会,将父母加入,大家一同进行一件重大事情的策划。
在这里很多镜头中,父母与斯嘉莱没有沟通。
我感觉斯嘉莱应该是本想象中的角色,但是没关系,本尼站起来了,快乐了,要反击了。
我没想到的是,剧情如此精彩,本尼的反击是这么有力,这么意想不到!
如果想知道本是如何还击的,请看电影吧!
会让你将心中所有抑郁一扫而光。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天才,我猜想本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应激能力使他创造出了斯嘉莱这个朋友。
这样很好。
希望本和本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永远的幸福生活下去。
导演(我无限佩服中!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才能又善良的人!
)用一部有网络,游戏,音乐等等,结合现代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给我们讲诉了自闭症人的想法,世界。
同时用直观的,强烈的情节来告诉和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闭症人群,是一部有教育意义又好看的电影!
曾听有人说电影是虚幻的,它只会让我对这个世界更加困惑。
超喜欢这部电影给我震撼得流泪的感觉。
看过好几遍都是如此,非常之罕见。
久违的感觉。
完全地被征服。
我看过比较多的电影。
口味已经慢慢挑剔起来。
不喜欢定式化的娱乐大片,也不标榜局限于小众文艺电影,不随便轻信所谓的评价和推荐。
我总是乐于在碟海中自由随意地寻找那种给人特别感觉的作品。
喜欢那种不期而遇、惊奇的感觉,虽时有惊喜,但都不如《本X》这般强烈。
我毫不掩饰对这部优秀电影的喜爱。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片时,我带着有点疲惫的心情,从众多的电影海报中看中它有点酷的片名,而点开链接。
影片开始缓缓展开。
一个光着上身正在玩着一个叫“霸王”网游的委琐欧洲青年进入视野。
(网络绝世高手都是这种委琐德性,长着一张隐于普罗大众中的脸。
他有80级,是什么概念?
从电影后面出现的神秘女孩看他如看怪物般眼神,和满溢崇拜的语气之中可以感觉到“总之是很高很高”)电影开始主人公第一人称旁白。
语言搞不清楚是哪国鸟语(比利时的?
),电影台词和音乐的配合都还不错。
我心里知道导演在进行前期铺叙和整体推进(以便观众回头看第二遍),这一切似乎在暗示我“后面有一颗炸弹哦”(虽有预感但后来发觉还是没有心理准备)。
电影前三分之一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确实沉闷。
也搞不清楚电影为何老是切换画面,跳出来各种怪怪无趣的人说一些没头没脑的话。
本的妈妈早晨懒洋洋倒橘子水的声音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她总是无礼地介入本的生活和隐秘内心世界。
讨厌这种烦人乏味的老太婆。
(哪知道这老太婆在后面高潮阶段身上激发出的母性让人肃然起敬,后面有一节情绪失控的控述也是很出彩的一段)本照镜子时,我一边在想导演怎么找到这样一个脸很有特点的年轻演员,他挤洗手液、梳头、强挤笑容等的样子是那么可笑可怜。
本的心理世界总是处于紧张自我幻想的状态。
他最大的特点是自闭,自卑、不断地抗衡自己天生的心理缺陷(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有类似的心理,只是本的身上放大了很多倍),在受到同伴集体侮辱和欺负时,不懂得保护自己,只知一味强压住自己的情绪。
他是那样可怜和无助,与他在游戏世界里形成了极端对比。
在学校里生活对于他是那样艰难,使我联想到年轻人世界有时候是极其残酷的(很多年轻人都有虐待小动物和欺负弱者的快感体验)。
他的学习很好,在讲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课上听得入神,好像与耶稣有了共鸣似的。
他的内心又是那么单纯向往美好。
导演安排给他的网恋女友是那种小小的拥有甜美笑容、善良而又充满灵性的女孩。
本所受到的侮辱和欺负在学校里非常之明显,每个人都看在眼里。
偶尔有良知的人会保护和关心一下他,但却是那么无力,加上他天生不说话的心理缺陷,使他无法保护自己和获得旁人的帮助。
人性之残酷和社会体制的缺陷暴露无遗。
导演给本安排了两个非常极端的剧情。
一个是在课堂上在众多男女同学的面前强行脱下他裤子,并拍下视屏流传于网络上(有个女生冲着本一边狂笑一边在头顶做“L"手势让人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两个超级无人性的坏同学在隐秘广场暴力抢夺他的手机,观看本网恋女友的视屏,并用口水强行逼他咽下迷幻药。
使本产生严重精神幻觉(在这里看到本慢慢站起身来,一声声低吼,那声音让我内心不禁震动,还有后来本在妈妈面前情绪失控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再次让我动容。
)那个神秘网恋女孩的样貌和装束,我认为安排得很到位。
在众多黑色调背景中,让她穿着红色休闲夹克上衣,具有象征意义。
还有简朴的学生符号---马尾辫子。
我很喜欢看到这对情侣,这个如天使般的女孩和呆板紧张的本站在一起。
他们一起散着步,女孩睁着大大的眼睛不断地对他说着话,他一边在那里很傻地在傻笑。
很想祝福他们永远生活在一起。
整个追悼会上是个非常精心策划的高潮过程。
每句经典台词、每个人物镜头切换、气氛的控制、还有起到灵魂般作用的音乐、适时的慢镜头等,无可挑剔的完美的表达,一直持续到本的妈妈在电视无法控制情绪的控述,那一刻我的泪水已无法自已。
本的妈妈和其他人从来没有和那个女孩说过一句话,餐桌上只摆着一杯饮料,还有现实的推理,我就应该要想到她应该是虚幻的。
我很讨厌导演在电影结尾告诉我那个女孩的出现是本精神分裂的结果。
电影本来是非现实、虚幻的。
现实当中会响起放大剧情效果的音乐吗?
如果想到这一层的话,导演就应该打消这个幼稚念头,还原电影虚幻追求完美的本色!
电影的整体风格非常对我胃口。
这种风格应该包括音乐选择、台词、场面调度、题材等。
电影的台词还有翻译都很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之中确有一些不能承受之重”“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正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我就要走到终点了,我选择了自尽,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奋斗结束了”“她把这叫做有创意的死,无须丧生的自尽,无须离世的死亡,或者无须死亡的离世”“我得全心投入,用脑提前思考,为心作好准备,意志决定一切,万事全凭一身胆,做到你原以为做不到的事情”“人一见到马,总想骑上马背,可是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也有一些出彩的情节和人物安排:追悼会上满含泪水的女孩,她曾旁观过本受侮辱过程,也曾想尝试过关心本。
本跳下船舷后,父子对望时的神情。
本和网恋女友在房间里的对话。
她对本说的那些话我觉得很可爱很好玩,还有本傻乎乎的笑声。
喜欢摸鼻头的精神病医生。
每格胶卷、极细微之处所要表达的东西和品位,我都很喜欢。
正如歌曲《I COULD BE THE ONE》里那个轻快自然纯净的女声旋律。
电影剧情的震撼效果让我忽略它某些地方与大师作品的差距。
它让我联想起《阿甘正传》。
但阿甘是积极喜剧性的,而本是悲剧的。
当我把这部电影强烈推荐给别人的时候,她对我说“看电影是一种很主观的事情”(意思之中委婉地告诉我“你喜欢不一定代表我喜欢”),我习惯性地并没有多去反应(只是恭维她说话很有大师的水平)。
但在部分赞同的同时内心中我觉得电影欣赏,本来就是以人物性格剧情慢慢打动人的过程。
轻言内心深处的感觉同时也是透露自己内心隐私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容易处于不利地位。
但如果带着纯真之心来与别人分享的话,人与人之间情感就会更加美好。
人与人之间因为自身的家庭背景、民族、阶级、教育水平、天生性格特点、性别、年纪、血型、出身地、经历的差异,观察事物的感觉是不同的。
但我相信人性中美好和邪恶的东西是共同的,不然这部欧洲电影怎么会比中国电影更加打动人?
所以当别人向我推荐他内心中喜欢的电影时,我不会说“看电影是很主观的事情”我会说“我很期待看你介绍的电影”。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失败者胜利者也不过只是过往的一瞬间罢了。
我在想这个世界到底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和自由的空间?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想,躲在自己的黑色角落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不存在了呢?
本或许只是自我的逃避,逃避这个真实世界带来的麻烦。
他躲在属于自己的黑色角落里,在那里他可以自由的发挥和奔跑。
那是一个他不畏惧的世界。
就如同内从未出现过的斯嘉莱,她带着本寻找着有创意的死,也带着本开始了新的世界,那所谓活着的死,在最后一幕中让我们明白斯嘉莱也无非只是本的一种幻想罢了。
可以这么说么?
是本拯救了自己么?
学着快乐前先学会感受,是的。
只要懂得感受,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不说话又能怎样,自闭症又能怎样。
我想尊重别人的孤独往往比剥夺别人的孤独来的更实际些吧。
我喜欢那个站在放映机前面原本活在虚拟中的本,逆光的拍摄,在那间教堂里面,本,像一个降临人间的上帝,他笑了。
喜欢电影里面的一句话“本是有自闭症的人,但对于他来说那不是问题,其他人才是问题。
”如果可以请活的快乐些,因为这世界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感受的。
现实的宽容竟然不允许一个人自我的活着。
没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
灵魂能谓之曰灵魂正是在于他的独一无二性。
不要以为了解某人。
不要试图改变某人。
不要总是打搅某人。
我们都需要。
自我的生活。
HEIMA之后我今年看得第二部能叫我打满分的电影。
不落俗套。
红衣服的小姑娘。
拍摄手法实在是太烂了。蒙太奇和幻想场景的滥用。看到最后都烦了,想直接快进看这男的到底死没死。然后结局???毫无震慑力,感觉只是奇怪。
@2018-12-31 21:37:35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给自闭症们留一点自己的空间?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难道从在火车站救他开始,那个女孩就是他自己精神分裂的产物?分裂的真及时。
心理课唯一放过的电影~~
这是一部好片儿,我自闭过,我清楚,这是一部好片儿。
剧本是有精心设计过的,就是情节设置和节奏把控有些不到位。这是一场比较极端化的欺凌,但对主体的心理状态把控得蛮到位。
拯救精神分裂还是自闭症。。那游戏画面跟我以前玩儿的一款游戏好像BTW
男主角的设置特招人烦,这个旨在唤起观众同情的角色所做所为算得上傻逼了
结尾不俗套,但是总觉得没有大开杀戒来的快意,多数时候,感化是没有用的。
结局没有到惊喜的地步,都是预料之中的,始终也是要靠揭发以死相逼揭发真相才能受到重视就是了。片中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自闭症是他的问题,但对他来说这不是问题,别人对他的态度才是问题”。也许这些人我们不了解,但假如不能对他抱以耐性去关爱,那么让他一个人呆着不要去烦他也是好的
两颗星全给选材,一颗给自闭症,一颗给网络游戏。
特殊人群仍旧是社会人群当中的一员 从游戏入手自闭群体的角度还算少见 他们总有着逢山开道逢水搭桥的韧劲儿 电影的青春和校园欺凌还是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 中规中矩之外还是有一些导演色彩在其中 演员选的极好
最后一下震撼了,其他都还好,三星半。
为什么说着是欧洲版donnie darko?
不懂语言,看了5分钟就头痛了。
玩网游的自闭症少年
看到一半,还以为忍无可忍的本会弄把枪血洗校园呢。不过既然这是电影,为什么不能讲一个有些理想化的完满结局呢?我觉得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结尾很温暖,非常感人和发人深省的好片。
初中的时候感谢有盗版碟市场让我看了不少好片(虽然这样不好)印象最深的是那场自杀带给大家的反思。现在想想我弟弟也是不爱说话在学校很低调的 可是我知道啊他写作业的间隙是听古典乐的小天才呢!!!好想你啊汉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