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战,全世界都知道罪孽深重,极端种族主义仍阴魂不散,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缅怀前人,以敬效尤。
法国人今年上映的这部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我只能说此类题材老去这样,总有些疲劳,但我还是哭的稀里糊涂,看到坠死的那对母子,我还是恨的咬牙,也许我们不能用评论来糟蹋严肃的反战题裁,此部亦然。
真实故事改编。
关于二战,关于集中营、大屠杀,欧美拍了好多。
而我们,除了南京大屠杀、731、栖霞寺、上海犹太难民还有最近的慰安妇,都成了抗日神片。
其实类似的迫害、屠杀、三光政策还有很多,东北日军强迫中国人修建堡垒、军舰岛的中国苦工等等,可以拍得深刻又有戏剧张力。
只是我们“忽视”了那些好题材,而总是往抗日神剧上靠拢。
让·雷诺可以演这种不计酬劳的片,姜文、陈道明、孙红雷等得学着点,当然得有导演拍不一样的抗战题材。
又是一部关注二战中犹太人被迫害的电影,这次是法国人拍自己人抓自己人,所以还是有些不同之处。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不由暗想它的现实意义,今天把吉普赛人或者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种族进行放逐难道就比过去更为道德了么,而且理由也是惊人的相似,他们肮脏的血污染了我们的国家,这样的论点看似支撑了这一切,却让历史在阴影中哭泣。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种族以偏概全的论调是最为危险的,但事实上现实之中我们每天都在重复这种认知。
看到有人评论说电影里拍希特勒一家是为了反映出他有人性的一面,个人认为应该是用来和被送到毒气室的那些犹太家庭作比较吧。
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见或者不愿意去看,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
名为找猫实为通知犹太人的法国老妇哀求妈妈收留乔,不断说再见的法国儿童将女孩和婴儿送到神父那的妓女大喊犹太寄生虫,被煽动而不明真相的法国群众,嘲笑犹太人认为抓的好的法国贵妇,以及让贵妇闭嘴并质问“要把他们抓到哪去”的法国男人,还有同情犹太人,质问“他们做错了什么”的邻居抱怨一战前线都比集中地条件好的女医生认出伪装水暖队长妻子并说“装的不错”,但默许离开的卫兵让雷诺:有一天他们要为这一切负责消防员队长:坚持给犹太人放水喝,对禁止供水的士兵“你这行为是种耻辱”,给消防队员放一天假,发一张地铁票去送信、送纸条总统幕僚:当红衣主教的信不存在两次给警察局长写信,并故意禁食,面见局长的护士帮助隐藏犹太人的巴黎市民
敢对反思二战的电影下恶评的人都得三思,所以这个题材本身是讨巧的。
《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朗读者》能想起来的这几部都从截然不同的层面表现这场人间惨剧。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题材,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反思的深度不敢妄言,但是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么,感人么。
而这部电影机会恰恰是没走任何弯路地极尽煽情之能事。
影片讲的是1942年法西斯对巴黎城内犹太人的那次大围捕,表现作为法西斯同谋的法国警察围捕在城中生活的普通法国人,以及这场劫难之下的诸多人性缩影,友邻之爱,家庭之爱,还有有良心的小护士对犹太人的同情帮助。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是无功无过的,没有让人能记住的个人,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反角儿也都是异常脸谱化。
影片中有打了几分钟酱油的让雷诺和因为《无耻混蛋》爆红的mélanie laurent但是风头更健的还是那三个可爱的孩子,尤其是那个讲话奶声奶气的nono. 孩子虽是很难掌控的演员,可同时也是最好的催泪弹。
不禁让人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儿》里面的那对小朋友,当两个小朋友一脸无邪的走进焚化炉的时候,我的心都快碎了
再看一次《围捕》,还是会难过的掉下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全世界的伤痛,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回忆的。
但是,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不能忘记。
关于希特勒屠杀犹太人,这种种族清洗行为是那场战争中最为卑劣的行为。
如果说,因为雄心,因为转嫁危机而开启世界大战,尚还有一丝可以让人理解的地方。
那么,这场屠杀,我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原谅。
我还记得这类电影中最为著名的是《辛德勒名单》,当时确实是为辛德勒的转变,以及行为所感动。
是大我战胜了小我,是善良战胜了自私。
那是人格的闪光,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还有他那句关于权力的定义,让人感动,至今记忆犹新。
《围捕》不是伟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伟人的故事。
是的,他们平凡,但是,伟大。
据说,导演一直在酝酿这部电影,可是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拍。
他以孩子作为视角来切入,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场无情的屠杀,于是,悲剧变的更加苍凉。
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是想要重塑当时那个场面,让大家了解历史,但是导演因为本身是法国人,所以,不知道该怎样拍,才不会让大家觉得他是故意在赞扬善良的法国人。
这场电影就这样酝酿了十三年,然后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乔,金色的头发,墨绿色的眼睛,背着一个挎肩包,可爱的乖乖模样。
也会打闹,也会恶作剧,考试总是第一。
他们一家是从波兰逃到法国的,居住在巴黎某个角落的贫民区里。
那里住着很多这样的犹太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只有法国可以保护他们。
即便如此,刚刚放学的乔路过家门口的游乐场,还是会看到挂着写着“禁止犹太人进入”的牌子,他静静地看着然后离开。
似乎他并不是那么想要到游乐场玩的。
一群小孩子欢唱着,嬉笑玩闹着,我以为这样的画面是最美好的,美好的让人不忍打扰。
他们的生活贫穷,但是,贫穷中他们仍是幸福的。
德国从来都是一个雷厉风行、办事极有效率、又极有能力的国家,如果它不是发起战争的那一方,那该多好。
崇尚博爱的法国人奋力抵抗侵略的脚步,但是,仍旧不敌这些强大的日耳曼人。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日耳曼人还是侵入了有着浪漫主义情节的法国。
一场屠杀犹太人的悲剧即将发生。
善良的法国人极力反对这种屠杀,但是,迫于压力,又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后他们还是妥协了,这是官方。
在民间,那些和犹太人朝夕相处的朴实的法国人,他们决不同意。
半夜时分,军队偷袭,法国群众偷偷报信,做着掩护,甚至撒谎,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这些可怜的无辜的犹太人。
但是,总归是蚍蜉撼大树,力量太小。
这些被围捕的犹太人得不到人的尊严,被关在赛车场里,没吃没喝。
为了凑人数,有的犹太人甚至刚刚做完手术就被抓来,还有传染病,场面混乱不堪。
医生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硬件跟不上,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阿奈特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的,她是最纯正的法国人,来这里只是帮忙。
我不知道她最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的,但是,我知道,她慢慢地爱上了这些孩子。
如果说最开始那是一种来自同类的同情与不忍,那么最后,那是看着心爱的孩子被伤害的痛苦。
当诺诺拽着阿奈特的衣角说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为什么不可以离开的时候。
望着那样纯净的像天空一样的蓝色眼睛,那样年幼无知充满好奇的脸庞,我们无法告诉他真相,只能感叹,德国人怎么连这么小的孩子都不放过。
诺诺只有四岁,他的眼里只有布偶玩具和游戏,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也许他是幸福的,至少那个时候他并不明白,他活在自己营造的童话世界里。
但是,我们却更加伤心,因为他的无知,因为他一厢情愿的快乐。
这样可爱的孩子,德国人,请问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屠杀他们的。
难道看到他们,你都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么?
阿奈特那么喜欢诺诺,我也那么喜欢诺诺,他那么纯真、那么真诚、那么可爱……他是一个让人看到心情就会好起来的孩子,可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他最后的命运。
也许是导演的一点善心,不希望到最后都是一场让人窒息的悲剧,所以他让诺诺活下来了。
那个喜欢笑、喜欢闹、喜欢说话的小男孩变得木讷、呆滞……我在他的眼睛里,再也看不到光亮。
他是那样年幼,可是这种伤害还是深深的印刻在他的生命里了。
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用尽一切,只为换回你一个微笑…… 乔逃了出去,后来被好心人收留。
那个像天使一样的男孩,他似乎活得很好。
再次见到阿奈特,他笑得很开心,他说自己过得很好。
但是他真的快乐么?
他那么聪慧,所以留在他心里的伤只会更加深刻。
但是,他的生命早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要为死去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好好看这个世界,他要代替所有不得安息的犹太灵魂来感受这个世界,他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导演说:“我想拍这部片子,但只有在我找到了幸存者以后,因为我想讲述的是生命而不是死亡。
我想为明天讲故事,而不是过去。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这样大规模无情的屠杀儿童,其残忍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样的历史不该被人遗忘,所以他呈现出这个在1942年真实发生的故事。
他想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性的闪光与龌龊。
他说,其实这场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当时所有的法国人都可以勇敢的站出来,那么,犹太人不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场,可是,他们还是没有这样做。
也许是二战过于残酷,伤害的印记太过深刻,所以,近100年来世界总体而言还是和平的。
我生在这样的年代,我该感谢上苍。
诚如一切拿孩子赚人眼泪的电影。
这不也毫无疑问的用了巨大的催泪弹,可是明知道孩子是惯用的伎俩,还是任由热热的泪从两颊流下来。
正儿八经的法国电影。
tres tres tres francais。
首先是让雷诺演的大卫医生和梅兰妮饰演的Annette 护士,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就模模糊糊。
唯一亮点在于两人在集中营一起跳舞,稍微有些感情戏。
个人感觉。
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一段小插曲。
就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几个情节吧。
在法国警察晚上准备好一起去抓犹太人的时候,那个好心的TATI一直在楼下大声通知别人,不怕自己受到伤害。
然后警察一层层的扫荡,楼下的妈妈听到连孩子都要被关押的时候,把头伸出窗外告诉其他人好好地隐藏孩子。
尽管大家都拼命的隐藏,可是也没几个能逃过纳粹的人员记录手稿。
之后大家都被关在了那个貌似角斗场的集中营。
这么多人都挤在一起,没有吃的没有喝的。
当警察长官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下令放水时,不少人用小小的纸片写下只言片语塞进年轻的警察的口袋。
面对这些。
在后来,长官只是说放一天假,把手上的小条送出去吧。
年轻的警察们相视的笑了笑,人性瞬间爆发。
最后,就是那些个孩子们。
一个个的个性都是那么鲜明。
最喜欢的两个。
Jo。
一个倔强的男孩儿。
从电影刚开场,他在旋转木马之前面无表情心中不平的看别人在旋木之上时,就奠定了他坚韧的个性。
犹太的牌子在胸前,他亮出来了,狠狠的给了那个摄影师一巴掌。
你不是想给我照相么,我是犹太的子弟,你看到了么,你还拍么。
后来,和爸爸妈妈分开,Jo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要离开。
经过还算顺利,逃出来了,然后看到同伴们搭乘着铁皮车飞驰过去,他直愣愣的站在铁轨边,我想,他长大了。
最后,又回到旋木边,他笑了。
然后是Noé Zygler。
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儿。
第一眼就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正太控。
他很亲切,记得某次在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个叫Simon的男孩儿,长的好像他,也是说话不清不楚,思想简单,可爱透了。
可巧,剧中的哥哥也是叫Simon。
不免看的时候又带了一些个人情感。
孩子心心念念的想着死去的妈妈和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叫做Julien的却未曾降临的宝贝。
他乐呵呵的跑去空无一人的大卡车,直到上了铁皮车,他才意识到亲爱的Annette没有在一起,他一直叫嚷着那个像母亲一样疼爱他的人儿,直到玩具熊都遗失了。
最后的最后,他在那幅画像后面出现时,我忍不住的放声哭了。
他不会笑了,只是木木讷讷的看着人,捧着画像。
还好不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留了一些美好。
就这样。
也不错。
孩子。
让我抱抱你好吗?
前面太糟了,讲七讲八,没个重点,铺张也搞得不好,哎,主要是在等让雷诺,但是拍成这样连兴趣都没了,评分还那么高,真不知道中国哪来的文艺青年那么多
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本应该是比较让人期待的,是说二战时德国人如何迫害围捕法裔犹太人的。
可惜,结果,两个小时的片子里,除了那些房子里的墙纸装饰和家具地板木框等,让我意识到了这才是彻彻底底的标准的地中海风格的装修模样以外,其他的,也就只剩下了简单平淡而又平铺直叙的超级超级简单的故事情节。
看到最后,也没有发生啥曲折离奇的故事。
假如我哪天再有机会装修房子,并且有想法装个鲜明而又彻底的地中海风格的话,或许我会想到再找这部片子来看。
又或者,日后有空自己学学木匠的活,自己做些家具,再刷上个地中海的蓝绿色调?
哈哈。。。
片中的窗帘、墙纸、窗框、家具、地板、门线条等,都是一体的。
也因为这片子,我算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什么叫地中海风。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
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http://www.56.com/u18/v_NjI5NTUzODM.html
无辜的孩子总是能感动人。好几个场景感动的哭了。小孩子天真脆弱的内心,是应该好好保护的。
没有人性的种族灭绝,想起了南京大屠杀。
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6分,还可以。
2.5星
有点可爱
很好的题材 但是拍的很是杂乱 没有轴心 各条线索感觉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像是法国版的南京南京 男主角的出现也略显突兀 只剩一个一个得片段加上配乐来打动人 群像类的戏要拍好真的不容易
忍不住流泪,看到今天的欧洲、美国,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正视历史,冷静反思,再看看我们,简直是一种彻骨的羞耻。我们的几百万同胞,死于自己同胞的迫害和凌辱,难道就这么过去了吗?20世纪的三大魔头,希特勒只能屈居第二。
GOOGLE的英文翻译还真是烂~
3.5
女导演拍摄手法有点弱
唉,不要再有战争了
今天再看这个,勉强2分
让。雷诺的主演,苦苦的等啊,等到演了快一半了,我都以为是演员重名的时候,他幽幽的来了。只能说是一部纳粹摧残犹太人的流水纪实片,后来实在看不进去了,快进看完,太流水了。。。
让雷诺 你胖了!
旁觀他人之痛苦之餘,角色與意識形態都是面目模糊。若要拍死人的照片,也請拍得好一點,不要當了罪人又宣揚不了深刻的訊息,反加插無謂的枝節。浪費了題材,二戰片種不可亂拍。
啥都没拍出来
....当男人没办法保护妻子 母亲没办法保护孩子....
nono出现的一瞬间 足够震撼 无意间下载的电影 竟然列入一只手数得出赚我热泪的作品之一 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