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一日晚上八点多,BBC新闻播报下端的红色字体“Breaking News”再度亮起。
这是我第二次在晚上看到这样的插播,上一次是在两个多月前铁蝴蝶贝布托遇刺,巴基斯坦人发出的悲竦哀嚎,碎裂了那个寒冬里干冷的夜晚。
所以,那个瞬间,直觉告诉我,悲剧再次上演。
中东。
加沙以北的拜特拉希亚。
那些被鲜血模糊的残躯凌乱的横在残垣之间,背景天空中黑色的硝烟浓密。
BBC新闻写实的风格让人窒息,那些迫近的特写,紧凑的跟拍,打出了一个个愤怒,疯狂,哀怜,无助的面孔。
上帝在制作悲剧的时候深谙暴力美学的原理,毫不避讳那些死亡和血泊。
六十八名巴勒斯坦人和两名犹太人在这次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报复性袭击中丧生,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斯提克斯,黑色的冥河之畔,又一次的冤魂咆哮。
BBC的那个经常画着鲜艳口红的女黑人播报员严肃而克制的脸告诉我,虽然在同一片星球,接受同一个太阳的温暖,可那毕竟只是离我们很远的事情。
只是关于鲜血,关于生命,那片在《圣经》中被描述为“遗产与和平”的美丽土地,如今在半个世纪以来不停歇的战乱下破败得让人唏嘘感慨。
希伯来文书写的神圣历史未曾指引,上帝选民的复兴之路谁都不会料到会是如此血腥。
轰鸣嘶叫的坦克,铮亮的枪管,带血的眼泪,如此的惨绝人寰的梦境,先知们留在羊皮卷上的预兆,仿佛幽浮着却是魔鬼的回音。
我想起镜头里那些母亲和亲人们绝望的哀嚎,持枪的男人和蒙面的士兵激烈的呼喊,他们的表情如镜子一般映出了以色列人的脸——那些在超市和车站的自杀爆炸中死亡的亲人和家属,约旦河的两岸,和平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竟是如此的对称的悲伤,如此的相似的残忍。
那些圣城顶上透蓝的天空,此时没有天堂。
想起还是在大学时看过的那部极具争议的《天堂此时》。
片中讲述了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巴勒斯坦人克汉雷和萨德在无奈中迈出的人弹之路,在以色列导演的镜头里,充满了民族间的谅解和人性。
其间他们在仇恨与良知里反思,挣扎,然而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无论他们放弃不放弃他们的使命,却都是无法结束那片土地延续的仇恨与血泪。
上帝无暇顾及这片他曾经宠幸过的土地,天堂之下,生灵涂炭,黑色的悲剧气氛仍在不断弥漫。
以平民的细微视角展现宏观的历史背景,这向来是电影用来描述大时代或者大灾难一种艺术手段。
可这样的叙事线索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两边看来都是很难接受的。
以色列人觉得影片美化了自杀袭击者,而巴勒斯坦人觉得片中几乎没有描写到以色列人对他们的压迫和侵略。
一部本意是呼唤和平的影片,却因为民族尊严和国家意识的对立而受到夹击,最终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能不说也是另一个悲剧。
中东,自古以来都不是平静的地方。
让拉宾倒下的枪声还在回荡,阿拉法特尸骨未寒,亚辛的遗像依然被扎着深绿色头巾的哈马斯民众热烈亲吻。
领袖们进入历史,带着未尝的理想和遗憾。
那片土地自古以来都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征服的,伯利恒,加沙,耶路撒冷那些历史上隽金的城市,如同在层层腐尸中生出的玫瑰,你仍然可以闻到岁月沉淀下的暗暗幽香。
埃及人,大卫王,十字军,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总会成就一些帝王的功勋,可是那尸骸遍野,万骨枯竭的场面不会轻易的烟消云散,热血渗透了他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带着死者的诅咒与狰狞,传说当年六个天使一度曾在哭墙上彻夜哭泣,眼泪渗入哭墙,从此墙壁千年屹立。
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犹太诗人耶胡达·阿米亥的诗歌中常常描写到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战争阴霾下的巨大压抑,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夜幕降临像军号的声音/把我们笼罩/它嘴唇翕动/仿佛祈祷者/面对着某个上帝/嘤嘤哭泣诗人的感性,让他的句子带着一丝被神抛弃的无奈与凄凉。
那里的人民,更是因为一代代的沉浸在那种恐怖的氛围里,而对死去的和平鸽默哀失语。
我想起我们学院里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留学生,他们一起学习,上课,讨论。
仿佛离开那片土地,大卫王的后代和巴勒斯坦人可以在任何屋檐下同生共存,而不是冤冤相报。
只是上主耶和华,真主安拉,还有无数被这片土地的子民自古以来虔诚供奉的神祗们,你们是否听到了你子民的哭泣,只要你们睁开眼,便能看到你们曾无数次展现神迹的土地,“橄榄枝早已滑落”,现今正遭受怎样沉重苦难的折磨。
只是电视上那些充满了憎恶和疯狂的眼睛告诉我,在看不到黎明的黑暗里,此时的中东,天堂无路。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368567.html
这部带有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治色彩的电影,罕见地从“恐怖分子”视角出发,大概是历史上首部描写巴勒斯坦自杀爆炸事件的影片。
影片呈现的暴力杀戮背后,那些充满执念与悖论的信仰令人发指,又充满悲剧色彩。
你能够看到理想主义者Said举手投足间的信念感,看到他所背负着的沉重历史,看到他所坚信的、有关生命与尊严的论述。
最后,你看到他在巴以冲突的极端生存境遇下走向毁灭,自毁并毁灭他人,你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影片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
“英雄之女”苏哈的话语,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与宗教的联姻。
固然,信仰具有不可思议的救赎力量。
但当宗教所教导的“谦逊”被遗忘,代之自以为正义的傲慢,那么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就能被用作毁灭性的武器。
正如庞龙在《宽容》中援引了整个西方文明史来说明,任何宗教在走到超越了宽容与和平的疆界之外的时候,宗教本身就会从一种人类的救赎行为变成一种愚昧的退化行为。
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是Khule在自杀袭击前的宣誓。
他高举枪支,神情肃穆,但摄像机不断出问题,Khule只好一遍又一遍说着同样的话,直到重复让庄重的誓言成为闹剧。
于是,他说出了自己在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段真挚的表述:“妈妈,有个牌子的过滤器比我们家现在用的要划算很多,在×××商店可以买到……”应该说,《天堂此时》展现的更多是一种文化心理冲突,而非广受争议的价值判断问题。
也就是说,它无关乎暴力行为的英雄化。
联合制片人贝罗·贝耶表示:“支持或者反对暴力都不是这部影片的注脚,我们想要做的,是让所有的极端主义者变得更具人性化。
”重点在于“人”,而不在于“凶手”抑或“殉道者”身份。
因此,在自杀式袭击者与家人告别后,他们走上征途,陷入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爆炸的价值。
对于巴以冲突的历史而言,这或许只是徒增不被记住的又一次伤亡事件,或者局部冲突的爆发点;而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个体而言,这是极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结尾放弃一切视听语言,将爆炸处理得极富戏剧性——对Said而言,死亡才是唯一的救赎、唯一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根本没有出口。
于是,这张年轻英俊却又疯狂麻木的脸庞,在一片刺眼的白光中悄然熄灭,正如在他之前、在他之后的所有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一部关于人肉炸弹的故事,不免事先会联想到谁会甘愿去当人肉炸弹。
或者说人肉炸弹来至于哪些类型的人群。
极端的种族主义者?
疯狂的恐怖分子?
或者被战争逼得丧失生存意志的绝望父亲?
《天堂此时》呈现给我们的两个“人弹”是有点暴燥脾气,但努力工作,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萨德以及他的好友克汉雷。
可以说导演有意地推翻了我们事前的揣测,武器团体的联系人是小学教师,人弹“取材”于过着正常生活、努力工作的平民。
抛出了“人弹源于生活”、“在巴勒斯坦人人皆肉弹”的命题。
由此看来,巴以冲突问题早已不是政党之间、武装团体与军队之间的冲突,巴以间的恩恩怨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巴方自杀性报复与以方采取的军事回应间,以夫仇子报、夫仇妻报等各种形式深深扎根在巴勒斯坦的普通百姓心中。
和平并非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亦非部份武装团体暂时性的停止协议能成的。
终于,萨德、克汉雷还是绑上炸药踏上了通往以色列的公路。
人之将死必有所思,萨德开始反思这种行动的意义,克汉雷则坚信自己会因此升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慈爱。
这时候的萨德是焦虑不安的,克汉雷到是相当乐观。
是啊,走到这种“箭已在手,不得不发”的地步,理性的反思相较于虔诚的信仰反而更容易使人深陷矛盾,倍受煎熬。
面对死亡,即使是圣人也只能选择继续拥抱信仰,拥抱仁慈的上帝,期望他老人家的公平审判,等待步入天堂享受永恒。
当然,这是指西方的圣人。
西方哲学体系是以“智”为基础,开出“德”,事事皆用理智加以客观分析,所以只知“有”而不知“无”,天堂不就是“有”的一个延续吗?
所以西方哲学悟不出庄子的:“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今又变而死,是相与为春释冬夏四时行也。
”相反的,中国哲学则以“德”为基础,而开出“智”,从“有”悟出“无”。
所以中国古代的圣人对于死,才有庄子的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不求升天,也不需拥抱上帝。
扯远了,接着说电影。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至高潮,或者说是好莱坞式的惊险戏加感情戏,有些落俗套了......直接跳到最后说吧。
来至于被炸得近似废墟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萨德,将在欧洲般美丽的以色列引爆炸弹,为了抗议民族与民族间的不公平,也为了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而报复。
萨德最后的话,道出了他为了尊严、为了民族而舍身取义的决心,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却夹杂了太多仇恨于其中,使主观的冲动胜过了理性思考,这种报复行为的作用也仅仅是满足了某些人复仇的快感,而继续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以外人的身份谈巴以问题,似乎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所谓”推已及人“,如果我是萨德,我除了做人弹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只知道,如果把巴勒斯坦换成中国,把以色列换成日本,我是萨德,我也会上。
好久没有看纯粹的人文主义+政治话题+宗教问题+记录片味道的电影了,似乎自从02年的《无主地带》以来,有些内伤需要时间来治疗。
2006年的奥斯卡带来了平庸和失意,也带了《天堂此刻》。
相信不少人同我一样,是被这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名字所吸引而接触这部电影的,看之前并没有刻意的去留心网上的介绍或者评论,现在觉得很庆幸,因为大部分中国电影爱好者,对于中东题材的电影总还是有点敬而远之的心理的,如果提前看到了介绍,可能就不会主动去找这部佳作了。
阿拉伯语的原声,英文的字幕,看的实在是有点踉踉跄跄的。
不过这的确是一部有力量的作品,无论是角色的诠释还是对于人性的挖掘,拿捏的的确是不愠不火,而我也是继《无主地带》之后再一次被一部完全没有配乐的电影所震撼。
先说两位主演,最吸引我的是他们的名字。
Said和Khule,前者似乎是很有中东特色的名字,不停的让我想起摩西、耶稣、彼得或者摩罕摩德这类的圣人,而演绎Said的那位帅哥在接受恐怖组织的改造前,蓬松的长发、深邃的眼睛还有睿智的络腮胡子,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先知模板。
Said是故事的中心所在,他执着的毫无保留,他简单的近乎伟大。
而他的挚友Khule就是这一路上默默的为他反衬的那一翳浅影,Khule是一个稍微有些规模的服装商场都会有的比较新生代的休闲服装品牌,所以Khule在语言学中的含义应该更加随和、平实一些,影片中的Khule正是这样一个平凡、有血有肉的形象。
Said对于自己的工作、家人、信仰、爱情都有着无药可就的理想主义外加完美主义的追求,对于真主的信仰是支撑他的小世界运转的唯一支柱。
当宗教已经成为生命的意义本身时,往往也正是人类迷失了宗教本身的意义的时候。
所以Said的睿智在剪短的头发、削光的胡须和伪装的西装礼服的冲击之后被一种无端的狂热和偏执压力所左右,只是在诸如看到天真的儿童的时候,这些本来的睿智和人性才得以偶然闪光一下。
Khule则不同,他举起枪,看到临行前母亲准备的精美食物,于是自杀袭击宣言中多了一段唯一真挚的表述:妈妈,有个牌子的水龙头过滤器比咱家现在用的要划算很多,在×××商店可以买到……那一刻相信不少观众都能感到鼻子酸酸的。
Khule最终没有继续执着信仰的指使,他坐在返程的车上,为自己的朋友,为Said的永远离去而泪流满面。
影片在Said几乎已经疯狂麻木的眼神之中变为一片刺目的白光,然后结束。
相信最后的那几秒钟,Said的眼神留在了每个观众的脑中,而看到象征爆炸的白光久久不逝时,有多少人在悲哀的摇头呢?庞龙在他举世闻名的《宽容》中援引了整个西方文明史来说明,任何宗教在走到超越了宽容与和平的疆界之外的时候,宗教本身就会从一种人类的救赎行为变成一种愚昧的退化行为。
我想,这也是《天堂此时》要含蓄的表明的立场吧。
关于片名,我在拜读了《宽容》之后才明白它的深刻含义。
在西方几乎所有宗教信仰的教益和传说中,中东一直是也唯一是这些教派起源和朝圣的中心,所以才会有如今的巴以争端,才会有中东这个一触即发的地球硝烟场。
世界本是清爽干净的,本可以是每个人的天堂。
又何必强求信仰和上帝的大同呢?
想起这些年来历历在目的恐怖事件,奥姆真理教、基地组织、数不清的中东恐怖组织、伊斯兰教徒和天主教徒跨越国界甚至洲际的争执,甚至想起《断臂山》这样一部传世佳作对于某些教的狂热教徒甚于流毒从而引发的很多我看来幼稚可笑的事情,觉得有些人真的是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当初挑起争端的用意何在了。
每个人的天堂,源于每个人的宽容。
影片很真实地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角度展现了一场恐怖袭击的策划、筹备和发动。
身为平民的两兄弟被发掘并宣誓成为了“吉哈德”成员,但是在前往以色列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的过程中,弟弟赛义德经历了复杂的心里斗争,一方面他不相信所谓的“死后就能上天堂”的宗教话术,另一方面他也有善良的本质,因看到公交车上有小孩而下不去手。
电影为了凸现“圣战分子”离开组织赴死前的宗教神圣气氛和仪式感,用很细腻的长镜头语言表现了“圣战分子”宣读誓词并接受精神和身体上的洗礼的场景。
在共进最后一餐的画面上,更是有意做了构图上的安排,致敬了《最后的晚餐》。
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本《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论是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还是第三者,其实很难站在任何一个角度,去评述这场数十年冲突中的是非对错。
很显然,这部电影绕过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巧妙地回避了政治讨论,把所有关注点集中于巴勒斯坦的普通人身上,充分体现了法式经典的对“人本价值”的关注: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家庭,有普通的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怀疑困惑,有迷茫沮丧,有凶狠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在面对死亡时也会害怕和退却,当然,还有对求之不得的和平的无限渴望。
和平,正是我们当下最应该珍视的东西。
基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它似乎变得像水一样廉价,但是自失去它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会发现生存的每一分钟都举步维艰。
———电影部分独白摘记———“在古兰经里,真主说,当你受伤了,所有人也受伤。
真主会眷顾那些信仰者和烈士……为了回应侵略带来的不平等和罪行,为了起义,我将要进行一次神圣的行动,我们没有其它反抗的方法……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用和平以及政治途径,虽然如此,殖民侵略和迫害还是继续着,他们凭借自己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优势,他们压迫着我们,强迫我们投降,或者威胁杀死我们。
烈士们,不要畏惧死亡。
”“他们所依仗的武器,其实并不能给他们帮助,我努力地去宣传这个信息,我找不到其他的方法。
他们被说服成了牺牲品,他们是侵略者又是受害人,这有可能吗?
他们扮演者刽子手和受害人的角色,别无选择,我只能做受害人和起义者。
我不知道你的决定,但是我不会再回集中营的。
”
所谓艺术,是从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中提取出的可以挑逗观众心理潜藏的情绪和记忆并加以夸张化,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渲染力。
这样说的原因是,拍摄《paradise now》的Hany Abu-Assad显然十分擅长追随这样的定义,他所理解的政治是否是真相,我们怀疑。
但他懂得把视线聚焦在新闻焦点之外的动机问题。
一个普通的巴勒斯坦人成为人肉炸弹的动机问题。
他反复强调着巴勒斯坦人为和平曾经的努力和牺牲,他强调着巴勒斯坦人已经绝望到只能用血战来讨回公平。
只能接受占领,要不就是灭亡。
我不敢百分之百的接受他所导向的观点,但我也质疑任何人口中的真相。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争斗溯之于历史,大概一幅《清明上河图》远远难以书罄,他们之间的血战更是深植后代子孙的仇恨脉络中。
可是,当具备男模身段和迷人眼神的Kais Nashef扮演的Said在载满士兵的特拉维夫公交车上,深邃的眼眸慢慢和上,而后一片刺眼的光亮,结束。
除了让了不自主战栗一下的神经抽动,我更多的是对于这个施害者的同情,而不是隐喻背后那些死在自杀式人肉炸弹攻击下的以色列人。
这一点,Hany Abu-Assad的悲情牌显然成功了。
同样被选上的Khule右手持机关枪,左手拿着手稿,站在有巴勒斯坦国徽图样的挂幅前,对着录像机,念着宣誓词:奉真主阿拉之名可兰经上,真主阿拉说:“若他们伤你,就是伤我子民”值此同时真主阿拉任命信徒选出了烈士真主阿拉不喜欢不公不义真主阿拉只爱真理面对侵略占领,不义与暴行为了反对运动我决定牺牲小我我们唯有战斗对抗以色列 才能让巴勒斯坦人得到公平正义在民主的假象,不如去自杀要是他们不接受巴勒斯坦人多数意愿承认我们之间是两个国家到时我们只能接受占领 要不就是灭亡我们要终结占领侵略,利用政治与和平的手段但是以色列建立更多的屯垦区将我们逐出耶路撒冷并且执行“种族清洗”运动利用武力,及其政经影响力迫使我们要接受现状让我们生不如死但是,身为伊斯兰烈士,我不怕死唯有如此,我才能凯旋战胜对我们的政治与武力威胁我愿意做烈士而牺牲亲爱的爸妈我这样离开,希望你们原谅但我们很快会团聚再见了只有一位真神,而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真主阿拉只讲真理不可否认,这样的誓词让爱国情绪很泛滥的人们热血。
中东地区的自杀式攻击总是层出不穷,他们秉持着实行真主阿拉的旨意,用激烈的同归于尽的方式昭示自己的意志。
仿佛挟带这样的热血就有满腔的勇气战胜死亡,为存活的亲人朋友家乡父老穆斯林兄弟谋福祉,成为真主阿拉最忠实的子民。
可是他们死了之后呢,曾经的热血是否解决了过往的仇恨,还是只是在对方的仇恨情绪里多刻上一笔,清醒的人自然清醒。
可是Said的话也有道理,如果像苏花的用道德感化以色列人,那有点乌托邦。
套句流星花园里泛滥的台词,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会有战争吗?
况且谁来裁决对错的公义呢?
对以色列人来说是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弹,在巴勒斯坦人眼里,可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呢?
这个世界的价值观究竟服务于谁?
所以,我们誓言要变强。
如同《kabul express》里传达的塔利班分子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也有内心苦痛,身不由己,信仰的忠贞的悲情效应。
《paradise now》也想说,“我们也是人,即使是恐怖分子”。
PS:所谓信仰,人类的战争以信仰名义发起的有多少?
信仰救赎我们的是杀戮前的平和还是杀戮后的愧疚?
或许,放下屠刀,等待成佛。
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会不会还给世界一片清净,不再杀戮,不再尘嚣。
可以接受异己,不再追求一统。
正值黎以冲突日益激烈的时候看了本片。
单就论电影本身的话,的确很一般,尤其是结尾哈维对待“人弹”态度的转变显得过于突然而前面也缺少对此相应的铺垫。
但是,对影片想要表达的精神却值得人去深思。
不管处于任何目的,当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生命来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在人权主义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了,这也是片中那个女孩坚决反对“人弹”的原因,可是,“比起现实当中的地狱,我更愿意生活在理想中的天堂”这就是“人弹”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他们称自己为“殉道者”,对于现实的侵略与占领,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反抗、去斗争,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并最大可能去削弱敌人:“尽量找警察和士兵多的地方下手”“一个人先做,另一个人15分钟再动手,这样可以多炸死些士兵”。
但是,真的值得这样去“殉道”吗?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他们行动之前的宣誓录影带在商店里面出售,而价格甚至还比不上一起出售的处决“叛徒”的录影带时。
他们迷茫了,想退缩了,可是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或许这就是赛义德说的“命运”。
影片最后,赛义德表情木然地坐在一辆满载以色列士兵的汽车上,镜头慢慢地推向他的脸、眼睛....突然,一片空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两人行动前的最后一餐,无论是餐桌、人数,还是座位安排都在刻意模仿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耶稣是基督教“殉道者”,他们呢?
或许明天我们又能在电视上看到:XX地再次发生自杀性炸弹爆炸,XX人身亡,XX人受伤,至今还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此负责......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1103/REVIEWS/511030305/1023The director is himself a Palestinian, born in Israel; his crew included Palestinians, Israelis and Westerners, and during the filming was reportedly threatened by both sides in the conflict. It hardly matters, in a way, which side Abu-Assad's protagonists are on; the film is dangerous because of its objectivity, its dispassionat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practical process by which volunteers are trained and prepared for the act of destruction.巴以冲突,纠缠数十年,人肉炸弹,已经不再吸引新闻的头版了;可是,我们对于恐怖袭击背后的故事,所知仍然如此少得可怜。
我选择这部电影,首先是当一部纪录片来看,其次,这是一部讲述生死抉择、理想与妥协的影片。
很遗憾,很多人的评述中,似乎都把导演的身份背景混淆了,而且只是当作普通的剧情片来评述。
按知名影评人Roger Ebert的介绍,导演出生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演职人员也包括来自巴以双方以及西方人士。
影片拍摄中,剧组据说也收到对立双方的威胁——因为影片的客观、不动声色地讲述志愿者训练、以及准备恐怖活动的故事。
志愿者甘当人肉炸弹,他们究竟是出于怎样的驱动?
很遗憾,影片的中文字幕翻译得有些马虎,我觉得错过了很多细节,尤其是在父亲耻辱之死的长期阴影笼罩下,Said如何立定决心,更重要的是,我仍然难于体会,宗教信仰对于他们作为“圣战士”的内心安抚。
结局中的大爆炸,把Said放置在以色列大兵中间,怎么看来都觉得唐突,在我看来,恐怕是出于对于回应巴以双方的“政治正确”压力,才安排了如此一个“完美”的结局。
当然,无形中,也美化了Said这个角色的形象。
毕竟,这是一部剧情片而已。
站在所謂的民族大義面前,是不是就有了殺人的理由?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鬥爭是我們這些局外人所不能明瞭的。
為甚麼非得用這麼爆裂的手段去反抗?
為甚麼可以不惜犧牲一切,甚至是犧牲人命,也要尋個 同歸於盡?
我理解不來。
是因為受到的苦迫實在太多,不得不站起來,以自己的血肉去擋格一切?
是因為相信為真理而死的人能立見天國?
我不懂。
我只是在質疑這樣做的時候,有多少是真的為了民族。
以暴力去作出抗爭,抗爭的目標真的是所說的那些東西嗎?
沙伊和加列被派去以色列作人肉炸彈,但在潛入以色列的過程中卻被發現,只好中途折返。
二人一先一後的重遇蘇哈。
在蘇哈與加列同車的一段路上,蘇 哈問加列是不是真的只有這種手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加列搬出了阿拉,說是為了真理的死都是值得的。
蘇哈卻指出死亡並不能帶來理想國,死了不過是死了,不 過是生命的散失罷了,死亡換不來理想的國度,反而給了對方一個藉口,因為你殺了我的人,所以我要殺回你的人,如此下去,只會沒完沒了的,你殺我,我殺你, 最初是想改變世界,到了最後也不過是不斷的復仇罷了。
加列最後選擇了放棄,沙伊卻決定繼續下去。
然而,繼續下去又是否好事?
一個人的死亡就能換回理想中的天地麼?
死亡不能帶來救贖,換來的不過是悲 傷罷了。
蘇哈的父親是革命組織的靈魂人物,在很多人眼中,她的父親是個英雄,一個為理想而失去生命的英雄。
但對於不曉得父親原來還在世上的蘇哈來說,她寧 願父親還活著,也不想他成為英雄。
「光榮」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罷了,其實再多的光榮也減不了失去親人的悲痛。
「相信為理想而死能上天國」也只是一個 說服人去完成任務以及安慰死者家人的法子而已,沒有人真正的從死亡中走回來,所有說的都是猜想,又有誰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上了天國?
又有誰知道這世上是不 是真的有所謂的天國?
況且所謂的為了正義到底又有多正義?
耶姆找加列與沙伊去做死使,原因是對方殺死了我們的人,所以我們得要復仇。
復仇又有多正義了?
如果你殺了我的 人,那我殺了你人也算是正義。
那麼,在你復仇之後,我再度復仇又是否稱得上正義?
所謂正義,不過是主觀的看法。
你傷害了我,你就是不義,相反,我傷害了你 卻是為了正義而戰。
其實雙方都是一樣,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罷了,沒甚麼正義可言。
沙伊的殺戳也都是為了自己。
加列開始的時候以為這一次的計劃是為了理想而 戰,可沙伊從開始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要去改變世界,也沒有想過自己是要為這個世界做點甚麼。
他成為死使只不過是為了洗脫污點。
沙伊的父親是個背叛者,母親沒 有怨過,雖然她曉得背叛為這個家帶來了多大的傷害,但她更明白丈夫做的其實是為了這個家。
可是沙伊並不明白父親所做的事,他只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污點,要 洗脫這個污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為「義士」。
只要自己成為發動襲擊的一員,「榮耀」就足以洗脫所有的東西。
然而,榮耀跟本不能帶來救贖。
他的死亡或許會 令所有人對他的家族改觀,但對他的母親而言,這只會是一個更大的災難,所帶來的傷害就正如當日父親為他帶來的傷害一樣。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9
天堂是个好地方,没见有人争抢去地狱的门票,问题是,谁够进天堂的资格?
如果各据一理,自己都认为我就该着占着天堂的一个门号,对方理当该往地狱里送,那即便拿了天堂的户籍住着也不会安生。
吵吵闹闹的天堂还是天堂吗?
如此多冤家对头分从不同路径全挤进天堂里来,试问:天堂到底有多大?
其实是问:迈进天堂到底有没有个标准和说法?
天堂是生者的念想,集善行,结善缘,尘世了断后上帝想必会给我等凡人安排一个座次的。
但谁也别想用消毒水洗我的脑,自杀炸弹的事情怎么着也觉得不该干!
冤冤相报何时了
当时没有中文字幕,也不懂巴勒斯坦的语言,却不能成为理解它的阻碍
天堂无路
有些时候,重要的是你不去做。
天堂此时,地狱此时,心在何处?
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样一部电影,只有看过的人才能体会。
看这部电影不由自主想到另一部影片United 93,其中的劫机者与他们是相似的。
对于长久以来的恩怨,是否一定要以武制武,是否一定要以不人道制不人道呢?历史都已经是历史了,最后有人明白了,有人还是执迷不悟。。。
制片国家:巴勒斯坦被占领地区。这是个难以执行的任务,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你会不忍打扰它的平安宁静。
以色列拍?以色列演?以色列炮制的巴勒斯坦电影?
战争
不可评论.
很早前看的, 就记得男主叫saeed
说教意味太浓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四头狮子。
看过
失去人的尊严的人,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找寻尊严。快速移动的镜头,新闻片冷漠的叙述方式,使绝望的抗争和迷茫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稳中积累最后全部爆发的好电影,很多·线索需要观众自己体会。可能刚刚去了巴勒斯坦所以看到这个感触良多吧。
不喜欢,快进看完的。
#认识电影 P5 现实主义电影举例。十分平庸,浪费了好题材。爆炸后会怎样?会被两个天使接走。真的吗?当然。
啃爹的 字幕 没咋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