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浮气躁或者郁郁寡欢的时候适合看一看这样的作品。
光很温柔,仿佛能看见它们的各式形状。
配乐不突兀,随气氛缓缓而来。
镜头自然而灵动,很喜欢通过窗户玻璃反射,同时让店长和老奶奶同框的那个。
画面有的会美到让我截图保存。
喜欢那些自然景物的空镜。
原来樱花最美的,是看满树纷纷落下的固定镜头,“落英缤纷”当如是吧。
看着老奶奶做豆沙的过程,觉得认真对待与被认真对待,都何其幸运,而真正的美味一定与之相关。
老板娘的市侩,流言的伤人,患麻风病的遭遇。。。
是现实社会的阴云。
如果没有这些,这个小店与它的周围就是个美丽的乌托邦了。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句话像是在轻轻抚摸一个绝望之人的背脊。
想起以前一个同学说他不喜欢坐地铁,因为“不喜欢看那些人的表情”。
可能现在很多人的“眼神”都像店长那般,而不自知,也极少会遇见老奶奶这样有过经历而能看懂的人。
也许,和植物对话,感受会比与丧失“人味”的所谓高等动物交流好得多。
好久没因为看个片儿哭成这样了,印象中的上次还是《Flipped》。
真真看不得弱势群体(老人小孩尤甚)被排斥孤立,仿佛那就是针对自己的(可能自己古早的经历遗存和潜意识令自己不可控地共情)人言可畏,偏见贯穿,致伤终生。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社会要对未伤他人分毫、人生已经足够苦难的弱者施暴?
接触麻风病患者确实有传染危险,可为什么一朝麻风 终生标签难撕?
成见如山 压着众人喘不过气 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压者。
豆馅是铜锣烧的灵魂,老奶奶倾心尽力养豆煮豆听豆语。
倾注时间和心力的成果不会令人失望。
店主大叔和小女主也曾或正浸润在对生活的无感与失望之中,而一个受社会排斥歧视的麻风病人治愈了他们。
听到老奶奶想接近大叔的原因时,我的眼泪不能自已:我的孩子若是生下来,也应该有你这么大了。
我想把你眼神里的阴郁灰暗扫除…… 推己及人 带来希望 善莫大焉。
愿善良者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澄沙之味》是一部用极少的场景,讲诉了三代人各自故事的电影。
树木希林饰演的德江大妈来自麻风病使人闻风丧胆,一辈子与世隔绝的上个世纪。
麻风病人离世不会树立墓碑,取而代之的是由病友栽下一棵樱花树作为纪念。
德江大妈第一次见铜锣烧店店长千太郎时曾问他,你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吗?
店长误以为是为难他的话,于是说自己是外地人。
德江大妈其实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来处,那棵树可能就是早她十年去世的丈夫,也可能是和她一样在麻风病院渡过终身的病友。
考虑到大部分观众都对麻风病十分陌生,导演选择通过老板娘夸张的描述首次向观众展示这种病的可怕,鉴于老板娘的浮夸行为,观众心里多少是不太相信的;接着再以若菜在图书馆翻开的真实照片佐证这的确曾经是一种毁天灭地的绝症。
劫后余生的德江大妈到底是坚强还是隐患?
观众也陷入了千太郎的纠结——到底该不该辞退德江大妈。
除了铜锣烧店之外,德江大妈唯一出现的场景仅有麻风病院,如煮红豆需要把豆子的苦涩慢慢熬出来一样,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隔离时光后,住在这里的人的苦涩也早已消解,千太郎和若菜看到的是一间充满欢声笑语的林中小屋。
或许正是有这种看淡生死,完全接受自身残缺的积极氛围助力,德江大妈才决定要去铜锣烧店求职。
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只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灿烂,就如那刹那的樱花花期。
铜锣烧店长千太郎的故事在德江大妈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场景——居酒屋和公寓。
在阴暗的蜗居里酒不离手,暗喻他重伤他人入狱,未能在母亲离世前出狱的内疚回忆。
铜锣烧是他拼命想要重振旗鼓,心中唯一的曙光。
两者相互较劲,当老板娘警告他不要再聘用德江大妈时,他在公寓休息了整整一天,此时“公寓”象征的阴郁情绪占了上风,把他困在暗处,回到光明的铜锣烧店是一番内心的挣扎,幸好的是,在那个光明之处等待他的是守护着小店不离不弃的德江大妈——一个比他更加拼命抓住生命之光的人。
居酒屋是店长与若菜不再以顾客和店长身份相处的环境,他和若菜夸赞德江大妈做的红豆馅,是他走出自我封闭的象征。
同样的场景里还暗示了若菜的选择,若菜喜欢的社团前辈在店里打工,而前辈考进了高中,对于正考虑放弃升学的若菜而言,如果她决定向前辈表明心意,她就绝不能放弃升学,绝不能远离前辈生活的语境。
但升学仅仅是为了前辈吗?
不!
还有成为更有思考能力的大人的决心。
正是因为有她母亲、老板娘那样愚昧的大人,才会导致了德江大妈的不幸,她决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
德江大妈放生了若菜养的马尔维,若菜也突然明白,自己并非母亲圈养的金丝雀,她也拥有向阳展翅的权力。
在影片的结尾,千太郎不再困于小店,选择在赏樱胜地摆起了路边摊,他张嘴重复叫卖,不觉得难堪反而兴奋于自己的改变。
千太郎的过去并没有改变,但是无论是他还是观众,我们都渐渐明白到,对于世界上大部分人,我们都只是过客般的存在,如果你愿意放下中心的苦涩记忆,爽朗地面对当下,当下的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如沐春风的面孔,他不会知道你的过去。
被夹在铜锣烧中的豆馅,经历了好几个小时的浸泡、蒸煮、洗涤和熬制,最终留给食客的印象是醇香、甘甜和绵密,所有苦涩都随时光流逝。
电影的开头,德江在阳光下散步,微笑地看着樱花的满开,我以为这一定是一个心里装满了一辈子的幸福回忆的老妇人。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老人充满不幸的一生渐渐清晰了起来。
德江女士十几岁就患上了麻风病,被亲人抛弃在了养老院。
她有过孩子,但没能获得让这个挚爱的小生命降生的许可。
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剥夺了她走进这个社会的机会。
到了风烛残年,爱人也先她一步离去,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孤单地活了十几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她,如此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呢?
“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
”温柔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温柔的。
从德江制作红豆馅和她写给店长的信里,不难看出她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泛灵论”者。
“当我制作红豆馅时,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的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微风把豆子们谈话的内容吹拂过来......我认为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
”在德江到来之前,铜锣烧店所用的红豆馅都是工厂批量生产后运送过来的,快捷方便,不需要手作人天没亮就起床做准备,也不需要守在锅边好几个小时只为了熬制出恰到好处的红豆沙。
但是这样的铜锣烧是没有灵魂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和过度的研磨,红豆早就面目全非了。
所有的店铺都使用批量生产的红豆沙的结果就是,一种粗糙、人工的味道会逐渐垄断了人们的味蕾,人们失去了对食材的原本味道的感受力——他们错以为甜蜜素的味道就是红豆的甜味。
所以,当手作的红豆馅在食客的舌尖化开时,他们会惊艳地说:“这红豆馅咬起来更加紧实,让你能感到在吃着豆子。
” 红豆馅里吃不到豆子,蓝莓果酱里吃不到蓝莓,橙汁不是用橙子榨取的。
这些早已成为现代人彼此心照不宣的事实。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已经如此发达,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用人工来模仿,但即便再怎么以假乱真,也毕竟不是真。
甚至这种人工的滥用,使人类自信地以为,所谓的自然也不过如此。
于是人们不屑于倾听自然的声音,不关心阳光、微风、花朵,吃着精加工的食物,离自然越来越远。
当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过程被精简,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获取食材和料理上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对食物的珍惜和生命的敬畏。
倒掉吃剩的饭菜,追求辛辣刺激或过分甜腻的滋味,不同的食材被调味料调教成千篇一律的姿态,食物原本的味道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不用心对待食物的人,又怎么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呢?
万物有情,小到一粒红豆,都有自己的故事,值得耐心倾听。
既是故事,不幸的遭遇也好,温暖的相遇也罢,又何必介怀呢?
所以即便生活残暴,也不要暴躁,吃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看过很多日本导演的作品,有些凌冽致死,比如今村昌平,有些唯美缱绻,比如沟口健二。
可是,看河濑直美,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困惑。
河濑直美的镜头总是在寻找,寻找一些有关生命本质的东西,而这种寻找似乎似曾相识,比如是枝裕和、比如小津安二郎、比如岩井俊二。
可是,没有一位导演能像河濑直美这样,有一种迷茫和怅然若失之感。
河濑直美的镜头始终关注着那些精神流亡的个体,关注他们如何在人类森林中流离失所,关注着他们如何彼此拯救再一次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将曾经被强制隔离的麻风病患者和曾经入狱服刑的丧母男子放在一起,在樱花盛开的接到,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分享着彼此的秘密,相互撑持,将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毅描述的淋漓尽致。
关于最后的死亡,河濑直美并没有用很直观的镜头去表示,而是用树木的生长。
死者生存的印记用树的生长来代替,将生命的形式用繁盛的数目来表示,打破了生命的有限性,将人和自然紧密的接连在一起,构设出一则生命流转不息的美丽故事。
《澄沙之味》中的美好来源于德江婆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尊崇,在熬制红豆馅儿的时候,她会细细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簌簌的风声、滴答滴答的雨声、沙沙的树叶声,这些声音让红豆拥有着饱满的生命。
透过画面,仿佛我们可以闻见那红豆沙软糯的香味。
当德江望着樱花的时候,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微微的香味和暖风吹过身体的颤动。
河濑直美的镜头太过美好,美好的让人忘记了这是一个悲戚的故事。
其实,生活的真相是一种监禁。
河濑直美说,“我想传达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让人感动的平凡幸福。
”随着故事的继续,生活的真相终将会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德江婆婆的疗养院叫做“全生园”院子里种了很多不同的数目,因为这里的园民去世之后不能下葬,只能种一棵树。
所以,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代表了一个死者,代表了一段消失的记忆。
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中,树木替代了死者,继续生长替代了生命的终止。
或许,在河濑直美的眼中,死亡其实就是另一个开始。
河濑直美的电影是有伤痕存在的,这些伤痕是人类的负疚和恐惧,他们排斥着和自己不同的人,他们拒绝生命有残缺的人。
而河濑直美用镜头将这些残忍的排斥表现出来,德江太太觉得店长继承了自己的悲伤和绝望,通过熬制红豆,她想让店长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
所以,她熬制红豆沙,将所有的美好和期望都融入进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中去。
在这部电影中,河濑直美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她并没有避讳老人生病的身子和人们对麻风病的恐惧。
她没有回避老人因为生病而扭曲的手指,没有回避老人曾经患病的身份,也没有回避那个特殊的生活环境。
她让老人无法躲避人群的注视,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德江太太的善意和坚决。
同时,她也用自己的镜头谴责社会,谴责社会的漠然。
作为女性导演,河濑直美的电影美而细腻,从《萌之朱雀》开始,河濑直美就一直探寻一种专属的影响美学风格,她从大自然的观照中,悟出了生和死的意义,在镜头中,她用传承取代了消亡。
所以,在河濑直美的电影中,你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特定的元素,比如树、风、光等等。
这些来源于自然的元素,让河濑直美的电影有着一种温润的美感。
这里要说的是“全生园”,全生园是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这里隔离了很多被历史所遗忘的人。
河濑直美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希望他们被封闭在历史中。
河濑直美到底还是一个善良的导演,她用樱花坠落的残忍来隐喻强韧而美好的生命。
年复一年,它们盛开,落叶,只要凝视着它们,就可以看见它们强劲的生命力,就像每一个不完整的生命。
很淡的一部电影,剧中的老人让我想起奶奶,是故去的奶奶了。
在第一次回老家的路上看完了这部电影,那时候大概知道奶奶不久于人世,因此看了许多相关的电影文学作品帮我做内心的铺垫。
而我也忘不了,老人离开的这一幕,眼神是明白,是理解,是释然,怀着对青年的祝福,告别了店长。
她包容了店长的无故辞退,明白了社会对她的最终选择,还是坚强的报以笑容。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是老人的无声坚强。
虽然我总是说,与朋友的交往,能见面绝不视频,能视频绝不语音,能语音绝不打字,更喜欢实实在在得面对这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通过网络数据被传达刻板的讯息。
然而我总是跟上一个人说,下次见,这个下次往往被各种事情一拖再拖,倒是表现得像是自闭宅女,今年多少有了些改变,不过我似乎也很被动。
一如,玮峻会主动来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看这个电影,去参加这个活动云云,我自是欣然;再如,会跟小明经常性聊到见个面去做什么事情,其实这么久来也才见过一面。
“自习还是喝酒”,果然比较而言,虽然平时废得很多,但跟朋友一起时往往却表现得迫切学习,“君子慎独”,我总是要被人看着,才能活在光下。
去了自习,地点是一年前我跟当时好友来过的地方,物是人非,那朋友已经久不联系,多少可惜。
吃了晚饭,是一家日料,近日健身,吃了些低卡的食物。
菜单中有一道“铜锣烧”,让我回忆起这部用心的电影。
饭后,小明带我走在陌生的道路上,用脚步丈量着这座热闹的城市,这个是我一直以来都想要的,车上路过终是过客,唯有落地才觉真实。
在天桥上,过往的车辆闪烁,那一刻,刚好走在桥中心的瞬间,一刹那整个心情愉悦了起来,很想拍着他的肩膀开始莫名的欢呼雀跃,可能,天空放了一段阳光下来。
下了天桥,看见热闹的人群,而我幸好旁边有人,是平淡中的很开心。
大概,作为山顶洞人已经很久没有享受时光了。
今天真好,除了那块冷冰甜腻的铜锣烧。
2020年我21岁的生日愿望之一,希望我可以许三个愿望,是想与一友找到一家用心做铜锣烧的小店,去尝这份澄沙之味。
用心去呵护与善待生活所有,以真心换真心,才会更加长久。
换句话说,是想去吃奶奶家的“铜锣烧”了。
剧中老人有许多微言大义,而我的奶奶很平凡,也不会给我讲什么道理,但从上一辈人的做事态度中,多少能够悟到她的生命哲理。
老人尊重着每个人的故事,希望他们自身能够善待生命本身,努力做好平凡的自我。
而我已经把老人的话,当作奶奶的期冀告诫自己:在苦难面前坚强地做好该做之事,尽人事,听天命,则无怨无悔。
不仅说这些大道理啦,我只是想念。
晚安,我最亲爱的奶奶,希望下一次,不要被病痛折磨啦,希望下一次,您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生命的终点,跟我讲清楚你的不愿意不舍得,而不是这样糊里糊涂的,希望下一次,我还能够做你的孙女,但是一定要等我长大。
好像子非鱼,焉知鱼之所乐,但谅解我这样的自作主张的爱啦。
跟姐姐回去时,爷爷送我们到楼下,我强硬地叫姐姐回来。
“来抱一下爷爷再走。
”好像是很残忍,爷爷当时眼睛就红了,姐姐眼里也有泪光,而我还是无悲无喜,只是想好好告别,用言语和行动告诉他,我好爱好爱好爱我的爷爷,连同对奶奶的爱。
那奶奶,上一次我在您还有意识下的告别,是我太匆忙,怪我。
晚个安吧。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老人死后,他们按照风俗栽了一颗樱花树,那我们也给奶奶栽一棵她生前最喜的植物,好吗?
店长:这之后的春天将会怎样呢?
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
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
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聆听,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侧耳倾听的话,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的时候,风呼啸而过,卷起冬树的叶子筑起一道围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
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世间的逼迫所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
这些话我觉得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尊敬的吉井德江太太:事实上,我以前因为其他的缘由,和您一样,被社会排斥。
那是在开铜锣烧店之前,3年前的事了,在工作的小酒馆和调节吵架的人打了起来,把其中一个打成重伤。
在我服刑期间,母亲来看望过我几次,但是,在我刑满释放之前,她就离我而去了。
这之后我就再也不能倾听母亲的教诲了,而我也不是谁的话都能听进去……......节选一段录音。
你们都知道,我没有孩子。
之前怀上过,却没有那份幸运生下来。
我第一次看见店长,就是在我每周一次散步的日子,被甜甜的气味吸引着,然后就看见了你。
一双忧郁的眼睛。
是什么让他如此痛苦呢?
很想问问你,如鬼使神差般。
那也是我曾经的眼神,常年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我的眼神。
因此,我想我会站在店前,应该也是受到命运的指引吧。
要是我当年的孩子活下来了,可能也就是店长你这个年纪吧。
店长,那天的满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说:它一直都想让你看到,所以它才这么努力发光呢。
……店长,我们的出生,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我们啊,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哦。
......《澄沙之味》导演: 河濑直美 主演: 树木希林 / 永濑正敏
影片的光线和运镜非常舒适,不自觉就被带入到故事发生的那个时空,【澄沙】这个翻译妙哉,回味起来会为这个词语的精准拍手称赞,煮红豆馅那一段,一点都不觉得故弄玄虚,一定要饱含敬意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私人共鸣,《日日是好日》也是传达这种【专注】的力量。
所谓的治愈系并不是刻意讲述某种无奈或者努力,只是在缓缓道出故事后心态平和地继续生活,在一个看似悲伤的故事之上给到了一个现实的出口,这就是日本朴素的生活哲学之美。
为什么日本拍出来是治愈系,国产的同题材就有文艺腔的造作感,早些年《我们俩》那种就很好,有中国人日常情感的表达,现在真的不见了。
不太喜欢是枝裕和这几年的作品,就像从《天注定》之后就不太喜欢贾樟柯一样,人为什么要寻求改变和突破,有些类型的影片,就是在讲述一种日常,故事、技术甚至传递的思辨反而成为一种陪衬,小津安二郎就很棒,一生固守在日本家庭和室内故事。
树木希林扮演的角色最后很多都是离世,当她真的离开反而会觉得这个人一直都在,专注的人真美,人生后半段塑造的这些角色似乎都是同一个角色,无论是什么身份设定或者剧情要求,都似乎是同一个人,历经生活波折依旧认真生活的普通日本老太太,祝在天堂日日是好日。
三八节的下午,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放在list里很久了。
我猜澄沙就是豆沙的意思。
但如果翻译成豆沙的味道,可能会被误归类为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日本电影很有意思,总是从很小的事务上悟出人生哲理,所谓的由艺入道吧。
这次是从铜锣烧的豆沙馅来品味人生。
三个主角都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奶奶是年轻时得过麻风病手上落下残疾的人,被当时的社会嫌弃,被认为是会可怕的丑陋的瘟疫,被隔离生活在偏僻的独立区域内,初中女学生有个不负责任妈妈,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女儿,甚至不做饭给她,她偶尔去拿铜锣烧店做坏了的饼回家当冲击,店长是个没有笑容对生活失去热情的男人,几年前因为一次酒吧打架过失伤人,进过监狱,出狱时没能见到母亲,从此对生活一蹶不振。
三个人三个不同又相似的命运,因为这家铜锣烧相遇。
男主虽然经营这家店很多年,但从来不爱他做的铜锣烧,他没有完整吃下过一块,他说他讨厌甜食。
豆沙馅也是在外面买的。
奶奶发现了这件事,发现了这个男人脸上对生活的漠然,她把自己秘制多年的豆沙做法教给了店长,店长完全不顾老板娘对麻风病人的偏见雇佣奶奶到店里上班,奶奶一步一步,对豆子充满感激,闻蒸汽的香味,对锅里的红豆说你们辛苦啦,每次煮豆沙要四五个小时,店长起初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奶奶说要对得起他们大老远来到这里。
要对得起他们吹过的每一阵风,晒过的每一寸阳光啊。
用了新的配方的铜锣烧大受好评,男人和奶奶都好开心,奶奶看到男人脸上露出了笑,她在他身后,拍拍他说,真是太棒了。
还是没能扛过这个社会的偏见,麻风病的谣言依然有力,没有多久,本来都要排队的小店,门可罗雀。
奶奶也回到了她住了几十年的麻风病人的专属社区,不再来上班。
女孩终于逃家出来,带着她的一直金丝雀,来到店里,发现奶奶不在,她提议去看看奶奶。
店长和女孩第一次来到那个社区,看到麻风病人们在阳光下聊着天。
他们感觉到自由。
看到奶奶收留了金丝雀,答应帮女孩养他。
铜锣烧店被老板娘改造,强行做起了铁板烧,刚刚对生活有点希望的男人,再一次被打击,这似乎是他对奶奶牵绊,他跟女孩再次千万社区时,被告知奶奶已经离世了。
留下一些有些岁月痕迹的熬制豆沙的工具,还有一盘录音。
她说她想要生活在阳光下,她看到男人生活在阴影中不快乐,很像之前的自己,才决定想要试着帮助他找到快乐和阳光。
每个人活在世上,是有自己的意义的,每个人都有。
樱花又盛开了,是奶奶最爱的树,女孩重新穿上了校服,决定继续读高中,她的脚步很坚定,樱花树下,很多小朋友跟家长在野餐,男人摆着他的一个小摊位,用奶奶留下的工具,耐心的作着铜锣烧,他笑着喊:铜锣烧,来尝一尝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75岁的奶奶活了很久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她看到女孩和男人都有自己的牢笼,都在世界阴暗的角落里挣扎和逃避,她用熬制豆沙的过程治愈了他们。
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爱,对命运的不屈叫醒了两颗原本暗淡的灵魂。
前面各种煽情的铺垫,让后面电影想表达的社会问题更挖人心肺伤透肠胃。
煮红豆的严谨态度,这个是日本让我蛮敬佩的地方。
其实在日本很多大小事都能看出他们的这点严谨的精神。
但不是这剧想要强调的。
阿嬷的被隔离的一生,店长有入狱记录而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在自己不喜欢的铜锣烧店用业务大桶装红豆馅来还债维持生活,ワカナちゃん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接受店长的帮助果腹。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与辛酸。
但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吧。
怨天尤人,颓废度日能改变什么吗?
什么都改变不了,只会让阴暗的自己更添灰蒙的色彩,只会让本来颓废的身心更加伤痕累累。
哗哗的泪水总有流干的时候。
我们只能做我们可以改变的。
各种不能改变的社会现状。。。
坐着电车看着窗外往后的风景,看着车里车外快步走的人群,我们的无奈也被淡稀。
回到家查了一下麻风病等资料,知道自己过着比很多人幸福的生活。
虽然伤还在,但希望能更珍惜现在的一切。
不忍心去看,不忍心去想。
一个平凡的老婆婆的不平凡的故事。哪怕是一颗小红豆,也可以有奇迹。再普通的人,也能活出他们的精彩。
默默看完后的第二天看到红豆就想了想,默默烧了红豆沙。
只能说比河濑近几部好一点,与她最早期的作品相比差很多。拍治愈善良温厚美丽的典型日影的导演已经够多了,并不需要再多个河濑;遥想昔日纯净的自然气息、如野花般兀自盛开的并无勃勃野心的作品,这部实在是小家子气,自以为主题深广,实则狭小局促,一旦功利熏心特色不再,便光彩尽失了,真遗憾
走入森林。
对待食物也要秉持一颗虔诚敬重的心。对待万事万物都能谦逊尊重,这样的人一生都怀揣着一颗向善之心。河濑直美还是仁慈的,没有把更多残酷直接揭露,更多地是把温情留在柔美的影像中。有些可以发酵地愈加厉害的情节,也仅用一场对话浅浅扫过。大约她亦不忍,让他们苦难的人生更加心酸。
对任何微小的事情都报以感恩之心 于我而言 是日本电影最大的感动之处
全片没有任何配乐 也很好的讲了一个把生活的小确幸一点点积攒起来 就不至于被遭遇苦难和变故一步步击垮的故事
片子的优缺点十分鲜明,开头接受店主残次品的少女,对其家庭只是一带而过,很明显对人物的描绘是有影响的。女配显得很薄弱。但也有自然感人的表演,树木希林奶奶和永濑正敏吃豆沙饭说话那段会让人忍不住掉泪感叹。虽然并不能成为什么,但是也有活下去的意义。 7.3
总是想到《桃姐》,一样的色调,一样缓慢悠长地叙述。愿意用电影的大量时间去描写红豆熬煮,树木张开枝桠,铜锣烧热闹和冷清。用克制隐忍的笔法去包裹一个残忍的内核,疾病在世间愚昧的隐喻和疾病本身携带者善良纯粹的碰撞。女孩儿那条线有点拉垮,不过这个题目翻译得真的很好,日语只是简简单单的“馅儿”,被翻译得如此精妙。人生果然是いろいろ
一星给奶奶所代表的群体。其它的(包括不限于色调镜头BGM和values)就都中规中矩了
太平庸了..........
三星半。麻风一条线太像社会纪实探索了,为何不在铜锣烧店就将这个故事完成呢,如果以此来增强男主角的主动性,那女孩的意义又是什么?好看的,感动的,但是好像明信片,寄过来的温暖的伤心。
“我们想要活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中。”他们,从未做错过什么啊!希林奶奶太可爱了,用心制作的豆沙才会美味,用心过的日子才会幸福。
婆婆太可爱了:“马上煮就太失礼了,要给豆子和糖熟悉的时间,就像年轻人约会一样。”看到学生们说豆馅不一样了,看到开始有人排队了,竟然有点感动。
河濑直美。两个话题说的都不尽意。煽情过度反不觉得感人。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画面拖帧好严重,我看的是流媒正版,换了几个设备看这部都这样,非常不舒服,有点影响观感,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另外内田伽罗演技太差了,戏份也都是无效戏份,表情啥的问题很大。。/只有婆婆和男主的戏份还是比较好看的。感觉婆婆做豆馅的流程太辛苦了。这么辛苦的工艺以后一定会彻底消失的。感情塑造方面,总感觉有点不上劲儿。
俯身听红豆低语,昂首与树叶告别,让满月记下你我的点滴,放鸟儿飞向没有牢笼的天空。
画面真美。红豆挺难煮的,要花很长时间去泡很长时间去熬。慢下来的时间里便可以赏月赏花了。最近看了好几部树木希林的电影,爱她。
直到老奶奶教会了你好饭不怕晚好豆馅得熬半天你才知道生活的意义你才知道工作的真谛于是你终于做出了真正好吃的Dorayaki卖给那些不谙世事的女学生她们吃下后纷纷赞不绝口:なにこれああああああああんあああああいやだあん